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公墓道路建设精选(九篇)

公墓道路建设

第1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万安公墓 殡葬空间 北京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s and spaces in Wan'an cemeterywhich is at the root of the Fragrant Hills.It Surveys the old buildings and spaces withinthe new ones,conclude the characters of the funeral and interment space in Wan'ancemetery.point out it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fits living city. Keywords:Wan'an cemetery,funeral and interment space,Beijing

中图分类号:TU2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11-0129-05

万安公墓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北京最早的公墓,也是当代北京城市中重要的殡葬空间。

位置

万安公墓位于北京城市的西北部香山南麓,西侧靠近西五环,东侧紧邻香山路。“近拥西山晴雪、丹枫秋叶”。向东正对颐和园玉泉山,南北两侧是隶属于石景区的香山采摘基地内部花草果树繁密,尽管有车流量颇大的香山路从中穿过,整个地段仍然幽静而清新。从北端的香泉环岛向南,高架路、汽车加油站等现代城市环境要素逐渐过渡为近乎自然的环境,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树林草地,呼啸而过的汽车逐渐消失在远方高耸而繁密的林荫尽头。万安公墓是该地段内唯一承担具体城市功能的公共空间、

历史

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万安公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向外扩张后于20世纪40、50年代由毕业于北平郁文大学并且做过建筑设计员的管理者王明德设计了其中的景观布局和部分建筑。万安公墓墓园中至今有不少建筑和空间便是那时保留下来的,同其他公墓一样,万安公墓在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南侧的围墙和部分骨灰廊被拆除,但墓园主体基本保持了完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至今,万安公墓墓园逐渐拥挤,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殡葬需求,于是公墓在2001年和2002年两次扩充墓地规模,在原有墓园的西北和东北两侧征入两块地,使公墓占地面积达到150余亩,并在东北侧地块新设墓园次入口及“缓冲空间”,为新世纪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空间

在总平面图上看,万安公墓“像一只昂首的巨龟”,而其平面肌理与周围的农耕区完全不同,道路轴线是标准的正南北,因此主要空间也沿着正南北布置。墓园内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主要道路轴线,以石板铺地,路旁都是高高的松柏,向东,向西都有极强的纵深感。这条轴线串起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五块墓地区是万安公墓中的主要殡葬空间(图1)。五区从东到西依次为木字区、土字区、水字区、火字区和金字区,这与周易中五行的相克关系对应(图2)。每块墓地区都大致规划成为三角型,三角形的一条边平行于东西轴线,相对的那个角指向正南或是正北方向。每区中都有相对独立的道路网络供人瞻仰和悼念,也根据传统的“千字文”如“仁,义,礼,智、信”等分成若干组,组以下再分号,结构清晰,系统完整。近年来征入的两块地分别以新金字区和新水字区命名,与原来的金字区和水字区合成一体。

沿香山路南侧和北侧分布主入口和次入口,主入口大门与玉泉山上妙高塔的连线,与门前的香山路垂直,大门将玉泉山顶的妙高塔框入景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对景手法(图3、图4)。次入口营造一段“缓冲空间”序列,在围墙之外,沿公路设置一组硬质铺地,铺地两边设置进深很长的花圃,花圃之间的地面设置清明节时的停车位,花圃中种植较高的树木和花草,在公路和墓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区”将外界的干扰隔离(图5),

在墓园的南部,沿墙设置了长长的骨灰廊,绿柱红顶,梁绘彩画,在道路与骨灰廊相交的尽端往往设置一座骨灰塔终结(图6)。在北侧新办公区的西侧边界也新建了长长的骨灰廊只是形制比墓地南部的简化,仅剩下一片格子组成的墙(图7),

整个万安公墓遍植松柏绿树和草坪,特别是墓地区,松柏都是20世纪30年代公墓开始建立的时候种植的,树高均在20m以上营,造出公墓宁静、幽闭的氖围(图8),,墓地内处处能体会到人性化的设计尺度。每块墓地中的小路,尽管宽度只在1m左右,但是通达性很强,能到达墓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墓区中分组沿主轴方向都有标牌标出,易于辨识;沿主要道路轴线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供人休息的座凳或是供人取水清洗墓碑的水池,既丰富了空间节奏又满足了祭奠者的使用要求(图9)。

建筑

老入口广场:万安公墓老入口位于墓园地东南角,是一组传统风格的建筑雕塑群,由入口广场,碑池、业务室、老骨灰堂等空间要素组成。入口广场是一个半封闭的广场,广场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碑池,碑池用白色的花岗石栏杆限定,下部八个水口雕饰成龙头状,池中央是作为万安公墓奠基石的背上的大理石碑,上书北平香山万安公墓奠基石几字(图lO)。广场四角各有一根八角石柱,石柱中部是石雕的祥云图案而顶部则是“九子”中的嘲风。广场西侧为墓园早期的老骨灰堂,两进院落,深蓝色墙面,石质仿瓦屋顶。入口两侧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两座石狮,而石狮的旁边又各有一个背负一块大石碑(图11)。业务室位于入口广场南侧,灰色的清水砖墙围合出一个两进的院落,院落的八口处是一座传统的木质“广亮大门”,单檐垂花,梁和坊上遍布彩画,山墙面的封檐板上镶有金属钉。两侧围墙上开有不同形状的窗洞,北房由于靠近入口,作接待用,中间正房是会议室南房为办公室(图12)。

入口建筑雕塑群主要保留了万安公墓建立早期的原貌,只是功能有部分调整并加建了少量临时性建筑作为过渡之用,比如老骨灰堂已经不再存放骨灰而作为新骨灰堂的业务室,老入口北侧也新建了门卫使用的临时建筑,入口区域的整体风格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体现出很强的传统殡葬空间特色,

老办公区:万安公墓墓园中另一处老建筑和空间特色比较突出的地点

在它的老办公区。老办公区位于墓园南部,烈士陵园的西面。主要空间为一方形的围合院落,南侧是作为墓园边界的围墙、东侧与烈士陵园相接,主要建筑在西侧和北侧,北侧建筑面对墓园中主要的东西道路轴线而西侧建筑是老办公区主要出入口所以使用了较多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处理方式,尤其是出入口处,门穿过建筑往西正对两侧都是松柏的东西向次要道路,形成“门下”的灰空间和向西很强的纵深空间。大门在建筑的正反面均使用“如意大门”形式大门屋顶的正脊和斜脊上分别有螭吻。和嘲风二龙,门两侧各立一只石狮(图13)。整个院落主要空间由灰色墙面围合,在墙面和屋面顶部都加上石质的斜坡屋顶,门窗也统一采用木材,红漆整个院落统一而有变化。

新业务楼:位于墓园新水字区中央,四边都与地块边界平行,平面为正方形。外观为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四个面完全对称,交汇于顶点,沿斜面开有天窗,斜面两两相交于四裉巨大的“屋脊”牢牢地支撑在地面上(图14、15)。建筑内部空间为一层,中部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方形会议室,周围四面沿外墙布置一系列业务用房和相关附属房间,在它们之间的走廊上方就是外墙斜面上的天窗,室内光线柔和,空间处理简洁有力。新(图5)业务楼从整体意象上看,以金字塔的形式隐喻殡葬建筑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的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方式,使用现代材料,使之在符合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不失传统建筑的神韵和殡葬建筑的特点。

烈士陵园:位于墓地南端原本修建于1983年,2006年底维修完毕,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主体是一个东西向且四面围合庭院 坐西朝东,西与老办公区相接 东为墓园中一片骨灰塔林,占地2200m2。庭院中心是烈士的全身雕塑和及夫人赵纫兰的墓,墓体后是邓小平同志题字的大石碑,上书“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字。院落的西侧是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与之相连的南北两侧建筑曾作为公墓的办公室,现在只作辅助之用。这相连的三座建筑都为单檐两坡顶,砖砌山墙,红漆的木梁柱,部分梁上绘制彩画。经过改建和维修,在庭院中加入了庭院灯饰,花圃竹子等景观元素,整体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着现代的气息(图16、17)。

结语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随着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生老病死”中“死”这一环的重视程度也与日剧增。因此,对于在当代条件下变化中的北京城市殡葬空间的研究也就显得较有意义。万安公墓作为当代北京城市中的殡葬空间的组成部分,从空间位置、总图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形态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哲理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手法结合的特点,是当代北京城市殡葬空间一个特色鲜明的例子。希望通过对万安公墓的研究,对北京城市殡葬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有所启发。

第2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字】现代陵园;交通规划;道路;】

引言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百姓死后都葬在祖坟,人们相信祖坟的风水影响甚至决定子孙的命运。但社会动乱,以及人们为了生机的大量迁徙,导致很多人不能葬在家族的族墓里,农民们往往会把亲人葬在村子周围的山坡或者荒地里,城市里的人也就近选择郊区的荒山安葬亲人。

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减少,以及人们对墓地要求的提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商业化陵园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的现代陵园规划缺少系统的理论,发展时间较短,多是模仿西方的方法设计,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设计,导致陵园交通规划设计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实用需求,长期处于人堵车堵的危机当中。

1 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实践现状回顾

1.1区域交通规划

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对公墓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首先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殡葬需求,提出骨灰堂(即乡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和公墓建设的数量、布局规划;同时对公墓布局区位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得占用耕地、林地,远离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同时与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保持一定距离,避开城市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某些地方性管理条例和办法以此为下限,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布局原则,大部分要求公墓距离水库、河流堤坝和水源保护 1000 米以上、距离铁路、公路(国道、省道)和通航河道两侧500 米以上,距离居民居住区 500 米以上。在齐齐哈尔这样的平原城市防护距离更大,要求公墓与水库、河流堤坝和水源保护区的距离在 3000 米以上,与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两侧的距离在 1000 米以上。除此之外,各地在公墓用地选择上多提倡选用荒山瘠地,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和草场。

整体上,我国陵园地处相对偏远位置,其绝大部分对外交通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快捷的交通网络与其相连。

1.2内部交通规划

90 年代民政部相继出台新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和《殡葬管理条例》,倡导公墓经营市场化,允许企业用公有土地投资开发经营墓地,促进了我国公墓的迅猛发展,开始在规划、绿化和美化方面下功夫,建设公园式公墓,注重可持续发展,从普遍实行传统葬式转变为大力推广环保节地葬式。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把殡葬用地划分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类别中。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人民群众的丧葬观在逐步改变,统一规划的陵园迅速增多,中国的陵园景观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作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归于园林范畴,许多景观设计师依据他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验从事着陵园规划工作。由于没有完整陵园规划条文,更多的设计师沿用他们熟知的其它类似规划条文。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系统规划时出现了不同体系规划条文。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小区内道路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划》混用现象,从而使现有陵园内部道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道路系统。

2.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现状调查

通过一年多来对全国各地地区陵园采样调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陵园现状调查报告》。主要采样范围涵盖上海、天津、河南、新疆、湖北、山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区近20个陵园。分别从规模、集散空间面积、道路级别与宽度、停车场布置与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对比。

3我国现代陵园交通规划实践经验整理

陵园的道路结构应做到有效的将景观节点有序的串联起来,并有助于展现陵园的空间序列和精神的内涵的表达。陵园的道路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动线空间景物的展示规律,使各功能区(点)前后呼应,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把独立空间连贯成完整空间序列,形成一个统一变化的空间体系,获得良好的动态景观。

道路系统应以总体设计为依据,根据陵园的规模、各分区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道路分级要求,形成多环、套环的道路体系,并结合陵园不同功能区合理安排,确定路宽、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线形以及路面结构,应有利于雨水排泄和便于管道敷设。陵园道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乡车行路有所区别。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100~280m/hm2之间。

3.1路网形式

自由式路网:陵园由于特殊的精神需求,多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向阳坡。这就决定了其路网形式应顺应等高线,采用环形的布局方式,结合坡度采用内外环或多环的车行交通,在其中组织人行交通。

3.2道路分级

一般陵园道路可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四级道路。山地道路网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

一级道路:主干道是陵园内的一级道路,是全园的框架, 要求路线自成循环体系,同时需要考虑机动车和人行功能。主路设计要大曲率,流顺通畅,起到游览的主动脉作用,具备标识性,通畅且便于组织游览、疏导游人,同时要方便陵园管理活动的进行。路面多采用石砖铺砌,同时兼顾实用和艺术的需求。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为交通运输方便(如管理、喷洒等活动),主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并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山地陵园的主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大型陵园主路可以通车,应考虑人车分流,丧葬车行道还应考虑与游览步道相分离。根据调研,一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5-7m,但部分北方陵园也可达到10-13m,具体设计可参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1】。

二级道路:二级道路为陵园次要道路,主要考虑四轮电瓶车和人行功能,同时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轮椅和推车通行。次要道路设计要尊重地形地貌,同时满足功能设计的要求,路面多采用彩色转铺砌,易于形成路线引导。山地陵园的二级道路应“顺势辟路”,顺应地形并与地形巧妙结合;平地陵园二级道路可根据立意布局,设计不同感观的游览路线。传统墓葬区可采用规则式道路布局,便于统一管理;艺术墓区可采用自然式道路,并注意曲之有法,取之有度。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根据调研,二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3-5m,可人车混行,最宽者可达到8m,具体设计可以参考《公园设计规范》【2】。

三级道路:三级道路主要为陵园内墓区和绿地中人行步道。路面多采用卵石、大理石等材料铺砌,同时兼顾功能和美观的需求。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合地形的无障碍的设计。根据调研,三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1.2-3M。

四级道路:四级道路一般为墓区内的墓道。根据调研,四级道路一般道路宽度为0.6-1.5m,也有2-2.5m的情况。

3.3出入口

主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和自行车存放处且不应占用出入口内外的集散广场,并根据陵园安置容量、当地殡葬习俗以及周边条件等因素确定其规模。在停车场出入最方便的地段应设残疾人的停车车位,并设醒目的“无障碍标志”。

3.4停车场

a.位置

《建筑学场地设计》【4】中说明,“配建停车场是主体建筑的附属设施,其选择规划受主体建筑的限制,一般应紧邻主体建筑设置,他们之间距离宜在 100m 以内,即步行约2min,不宜超过150m。”

对于陵园来说,停车场的位置一般都位于整个空间序列的前区,即陵园的前端,停车场的规模等级与大小及设立方式取决于陵园规模及墓穴的数量。停车场设置有不同功能分区,主要为祭祀扫墓停车专用,同时设置对内停车场,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车辆流线合理,减少交叉。机动车停车场主要分为大巴停车场和小型轿车停车场。停车场宜采用草坪格铺装,以解决大面积绿化与停车承重之间的矛盾。

前置型:停车场地设置在城市(乡镇)道路网与陵园专用道的衔接处。适用范围为:专用道较短、徒步步行距离不长的;基地附近建设停车场地困难的陵园;高峰期交通流量大,疏散困难的,距离长还需要设置临时公交线路。

后置型:停车场地与陵园相邻。适用范围:基地有较好的用地条件可供建设停车场地的;专用道能够满足高峰期机动车通行的需要。

复合型:是以上两类方式的混合组织形式,一般前置的规模较大,后置为辅助停车场。适用范围:基地用地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停车需要的;专用道通行能力有限,高峰期疏散困难的。距离长时,为控制大量私家车进入后置停车场,应制定收费机制,引导访客将车停在前置停车场,同时尽可能使用公交专用线。

4结语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祭奠文化的人口大国,现代陵园规划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很快。许多城市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笔者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深感中国现代陵园规划与设计,应站在整个城市甚至国家的高度,以拥有更广阔的视角、更中国的眼光、更系统的体系,从而寻找到中国现代陵园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2012

【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1992

【3】《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2001)中国建设工程规范[S],北京,2001

第3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坟墓整治工作,杜绝散葬及乱埋滥葬现象,树立对外开放和文明城市新形象。

二、整治范围

1、位于境内下列公路可视范围(第一山脊线以内)内的坟墓:烟青公路、同三高速、绕城高速、河滨南路、奇泉路、五区连接路、802省道(高疃镇政府驻地以东)、烟凤线(张格镇政府驻地以东)。

2、虽不在上述公路可视范围,但处于山林密集地带,存在防火隐患的坟墓。

3、建成区范围内影响市容市貌的坟墓。

三、整治目标和主要任务

以公路视野范围内看不到坟头、墓碑,消除山林密集地坟墓防火隐患,以及不再出现乱埋滥葬现象为整治目标,具体完成四项任务。

1、对农村零散的坟墓就近搬入公益性墓地内。对成片、成规模的公益性坟场限制墓穴面积,核定区域范围,实施竖碑改卧碑、植树绿化遮挡。卧碑使用厚3厘米、长60厘米、宽40厘米、底座高度不超过30厘米的石材,绿化遮挡主要采用侧柏、龙柏等大规格常绿树种,以能遮挡住墓碑、墓地为标准。

2、对林区坟地建设防火隔离带或防火隔离墙,彻底消除防火隐患,防火墙高度不低于2米。

3、对建成区范围影响市容市貌的坟墓进行搬迁,墓主可将骨灰迁至英山公墓或寄存在骨灰堂、殡仪馆。

4、建立墓地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省殡葬管理规定》,全面制止乱埋滥葬行为。

四、工作步骤

(一)深入宣传发动(3月16日前)。召开全区墓地整治工作会议,关于干线公路两侧和林区墓地整治的通告,并充分利用发放明白纸、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二)细化实施方案(3月21日前)。对整治范围内现有坟墓在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的基础上,由所在镇街、高新区逐类逐个研究制订整治具体方案,编制工程预算,报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

(三)开展集中整治(4月20日前)。由各镇街、高新区根据“属地管理、分头负责”的原则,按照区里的统一要求组织进行。对散葬、乱埋滥葬坟墓,原则上要迁移,超过限定日期仍未清理的,视为无主坟予以平除。对靠近干线公路的墓地使用卧碑、绿化遮挡达不到整治效果的,一律要深埋或搬迁。

(四)组织检查验收(4月30日前)。区墓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整治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其中4月初进行一次集中督查,4月中旬全面检查验收。

(五)建立长效机制(4月30日后)。检查验收结束后,民政、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殡葬管理法规和规章,抓紧研究制定预防和治理非法墓地、乱埋乱葬的长效机制,逐步把殡葬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农村提倡建设公益性骨灰堂,用于村民寄存骨灰;对安葬在公益性墓地内的坟墓,依照缅怀林的形式,使用卧碑并加以绿化。区政府每年在清明节前后组织一次复查。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墓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墓地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检查。各镇街、高新区是这次墓地整治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地开展本辖区内的墓地整治工作。

(二)实行区镇两级财政补助政策。墓地整治所发生的费用,原则上由区镇两级政府全额负担,其中干线公路两侧及建成区墓地整治费用按照6:4比例分摊;林区墓地整治按2:8比例分摊;需要搬迁的,补助标准执行鲁价费发〔2008〕40号文,由区镇两级按上述范围同比例分摊。区级分担部分待整治工程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到位。

第4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墓园;规划设计;生态;文化

1.墓园概述

墓园是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Ⅲ。随着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原来位于城市郊区的墓园已渐渐纳入城市绿地的范畴,属于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它具有公园的性质,在满足埋葬和纪念死者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更为生者提供交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园林空间。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人文化

纪念性景观由于把人与纪念性场所联系在一起,所以景观与人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借助景观的意象延伸和移情升华,或使人抽离形体以寄情山水的精神活动与环境产生共鸣,或使人透过浮华喧嚣的世俗感悟人生哲理,或追溯历史寻找最本真的传统文化精髓。将纪念功能与墓园传统文化结合,使墓园成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

2.1.1佛教文化。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告诫人们来生的形象与命运是受“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如果来生不想陷于无止境的六道轮回,今世就要一心向善。佛教主张薄葬,同时倡导火葬,引入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以供供奉逝者骨灰。

2.1.2传统生死观。多数人信奉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生死一体化,死是生的延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因此对墓地的选择不仅注重风水,还重视墓园环境的设计。

2.1.3慈孝文化。孝道是中国丧葬文化特色之一。儒家讲究孝道和厚葬,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人土方能得到安宁。

2.2公园化

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

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

2.3生态化

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3.案例-崇州市白塔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

3.1概况

白塔山公墓位于成都西郊素有“川西宝镜”美称的部级风景旅游区白塔湖畔。距离崇州市6km,距离成都市30余km,公墓基地西接岷山山脉、东临龙泉山、背靠龙门山脉,西江河蜿蜒曲折流经南侧开阔地,山脉整体呈自然环抱之势,起到藏风聚气之用。园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有所起伏。

3.2总体规划设计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

3.3功能分区和布局

3.3.1接待服务区。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

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人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

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人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

3.3.2休闲游憩区。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

“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

“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3.3.3生态墓葬区。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

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

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

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

3.4种植设计

3.4.1接待服务区。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人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

3.4.2休闲游憩区。该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

3.4.3生态墓葬区。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第5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实际工程;节约;改造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increase of city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death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rapidly every year, at the same time, city land and per capita green is relatively scarce, making some city appeared i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for" embarrassing situation [1]. Therefore, in the trend of the domestic city construction, the cemeter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ory of economizing garden, combining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cemetery,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emetery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saving the city and major.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nshan longfu cemeter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nomical cemetery is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engineering; conservation;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较低效率的使用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环境与资源问题,日渐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墓园产生于各个民族地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断的向前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墓园体现了其特定历史时期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当代背景下的城市墓园也将承载着这个时代明显的特征:不得不应对当代背景所产生的人口暴涨,人地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墓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般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对于现代城市墓园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体现在规划设计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作指引;缺少宏观的规划,整体性、统一性较差;墓园建设的各个阶段存在着铺张浪费,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文化概念滥用,甚至墓于封建迷信建设而引发的畏俱感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和城市墓园规划设计的现状,提出将节约型园林理论同现代城市墓园规划设计相结合,并以节约型园林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为出发点,将此次隆福墓园的规划设计做为对现代城市墓园规划设计的初步探索。

1工程概况

隆福墓园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千山镇,选址毗邻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千山。基地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北面临近千山中路,交通便利,四周群山环抱,隔绝了城市的喧嚣。隆福陵园规划的设计遵循现有地势特征,结合生态型陵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以营造一个节约型园林墓园。

2节约型设计策略

2.1墓园与公园景观的结合布置

每一种建筑都应有其自身特征,陵园应体现其庄严、肃穆、简洁、素雅的氛围,运用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进行规划,将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替代传统墓园的荒野与冷清,赋予其祥和、可观赏性的墓区感受。

2.2 尊重原有生态环境

在传统殡葬文化中有讲究顺应自然之说,因此在鞍山隆福墓园的规划设计中同样遵循现有地势地貌,并依存现有道路,结合现代墓园的使用要求,在满足现代美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保持原有基地形态的前提下,创造出适宜的环境,供人们祭扫亲人,弘扬传统。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鞍山市总人口达到364万,其死亡率在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六,年死亡人数18200人左右,针对鞍山市隆福墓园本身的情况,采取分期建设,分批投入的策略,不仅延长了绿地环境,同时有利于资金的回流。

2.4 全局规划

节约型陵园规划设计首先要从全局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营造有序的空间环境的同时,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与相应的人文思想及自然环境结合,在大环境下下,促进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的灵感源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阐述着“净化自我,超凡脱俗”的佛教思想,寓示着纯洁、高尚和善美,并采用形似莲花花瓣的分区,构建“一轴、一环、五点”的立体园林绿化结构体系及路线分离的交通体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改造规划

综合现状地形以及现有道路,将基地分为墓区、绿化区、服务设施三大部分,其中服务设施包含附属建筑及停车场(图1)。

3.1墓区

墓区整体划分为七大块,根据朝向以及风水的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的墓区(图2)。豪华墓区位于中部偏北部,朝南,地势较高,具有开阔视野,整个墓区采用私家庭院的布局,绿化形式各具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墓区的景观节点结合南方园林的特点熟练运用亭台楼榭、花木、山石等营造出高贵的气息。中档墓基本位于南部北峰和中间的西峰。不同档次的墓区之间用道路的宽度不同和绿化植被的不同无形之中形成绿化隔离带。各个墓区由一条自然形成的道路贯穿连接,形成一条自然然蜿蜒的生态绿带。

3.2道路布置:

根据形似莲花花瓣的分区,采用环状与网状相结合的方式,在确定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整改与完善,其次遵循地势走向以及高度差确定扩建道路网布置并增添墓前区。道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主要干道,次干道以及墓区甬路。考虑到基地的局限性,主干道实行人车合行方式设计。

机动车环线:为保障陵园景观的整体性,以及在节假日,清明等时节人流量大的特殊性,园内车辆单向行驶 ,由三个景观坛控制车流方向,避免流线交叉,通过神道快速到达停车场(图3)。

第6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为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规范殡葬行为,治理乱埋乱葬,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殡葬法规政策为依据,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依法行政、属地管理,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生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堵疏结合、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散葬坟墓整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打造XX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到2021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街道境内公路、河道沿线、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居民居住区、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两沿六区”)可视范围内散葬坟墓整治工作(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除外),进一步规范全街道骨灰安放秩序,推进殡葬改革,深化移风易俗工作。

三、实施主体

按照行政管辖范围,散葬坟墓整治工作由各村(居)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四、工作步骤

此次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分宣传发动、排查摸底、集中整治、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排查摸底阶段(2020年5月中旬)。

开展全街道散葬坟墓调查统计工作,全面摸清全街道散坟情况。各村(居)、各有关单位要专门组织人员调查,详细掌握区域内散葬坟墓基本信息,做到底数清、数据实。

(二)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6月)。

宣传部门和各村(居)要充分利用室外电子显示屏、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殡葬改革和散葬坟墓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树立正确殡葬观念,营造浓厚的殡葬改革氛围。

(三)集中整治阶段(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

“两沿六区”散葬坟墓整治工作,要坚持“平迁结合,以迁为主,迁有去处”的原则,实行分类施策,稳妥推进,分步实施:

至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全街道境内公路和主要河道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散坟整治,以及其50米范围内无法绿化美化公墓和旧坟地的迁移。

至2021年4月底前,完成全街道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居民居住区、工业集中区“六区”可视范围内的散坟整治,以及“六区”可视范围内的公墓和旧坟地的绿化美化。

(四)检查验收(2021年5月)。

集中整治结束后,各村(居)开展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报街道散葬坟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结束后,街道散葬坟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项督查组,对各村(居)散葬坟墓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两沿”散坟整治工作验收时间为2020年11月底前,“六区”散坟整治工作验收时间为2021年5月底前。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成立专项整治工作班子,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各村(居)要结合实际,制定整治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有序稳妥推进。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与各村(居)协同做好专项整治工作。

(二)建迁结合,全面整治。

严格按照《关于同意实施金湖县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19-2035)的批复》(金政复〔2019〕26号)和《关于印发金湖县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金政办〔2020〕16号)要求,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开辟专门迁葬墓区,确保散葬坟墓迁有去处。对于墓穴和坟头数量较多的公益性公墓和旧坟地,要采取绿植遮挡绿化美化和封闭管理。各村(居)要将散葬坟墓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纳入长效管理,引导丧户将逝者骨灰进入公益性公墓集中安葬,要大力推行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坚决杜绝新的乱埋乱葬现象。

(三)及时奖补,稳妥推进。

散葬坟墓整治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各村(居)要注重方式方法,有序稳妥推进,避免引发矛盾。要依法依规开展散葬坟墓整治工作,认真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要通过上门宣传动员,发放迁坟通知书,签订迁坟协议等方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在规定时间内平迁的散坟,经验收后按相关规定及时将迁坟补偿金发放到位。

(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

散葬坟墓整治工作纳入街道对村(居)目标考评。各村(居)要将整治散葬坟墓工作列入年度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严格督查考核。街道纪工委和街道散葬坟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村(居)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整治过程中发现新增硬质化散葬坟墓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附件:1、街道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街道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职责分工表

金湖县XX街道办事处

2020年8月8日

附件1

街道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XX

副组长:XX

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街道民政办,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散葬坟墓专项整治期间的工作沟通协调,加强与村(居)和相关单位联系,掌握工作动态;汇总、协调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

附件2

街道散葬坟墓专项整治工作职责单位分工表

序号

责任内容

完成时间

责任部门或单位

1

专项整治宣传和信访稳定。

2020年5月

-2021年4月

宣传科、民政办、信访办、国土分局、农村工作局、水利站、各村(居)

2

完成“两沿六区”散坟调查。

2020年5月

各村(居)、农村工作局、水利站、民政办

3

散坟整治宣传动员并下发迁坟通知书。

2020年6月

各村(居)

4

落实散坟整治经费。

2020年6月

各村(居)

5

完成散坟平迁协议签订。

2020年7月

各村(居)

6

完成街道级公益性公墓立项、规划设计、用地、环保监测、审批等工作。

2020年7月

各村(居)、国土分局、民政办

7

完成“两沿”可视范围内散坟迁移和50米范围无法绿化美化公墓、旧坟地的迁移。

2020年8-10月

各村(居)

8

完成街道级公益性公墓项目建设,墓穴(格位)能够满足当前骨灰安葬需求和辖区内散葬坟墓迁移需求。

2020年11月

民政办

9

完成“六区”范围内散坟迁移和公墓、旧坟地的绿化美化。

2021年4月

各村(居)

10

县镇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村(居)公墓建设及散葬坟墓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2020年11月和2021年5月

民政办、国土分局、农村工作局、各村(居)

11

对村(居)公墓建设和散坟整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第7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古墓;场地;地形;空间

古墓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土地的合理使用对其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土地在被圈定位为保护区用地后民众不能对此地块进行随意使用,但由于政府方面疏于管理所以很大一部分处于较为落后的保护状态,这样既浪费了土地又使得该古墓的文化传播受限。而想要合理的利用这块土地就要寻找出一种正确地方式。以达到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开发,在保护文物、宣传文化的同时利用该场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环境的目的。在目前来看较为有效方式则是在古墓的周围建造公园,用景观的方式科学、有效的保护古墓。而古墓中的墓葬区,墓道等地下环境较为复杂,这样看来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建造公园,场地设计的合理性则是尤为重要的。

场地设计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场地设计决定场地的宏观场所性,具体指领域性与环境认同感,设计时应对交通组织、空间环境布局、建筑物、构筑物、园林小品、植物以及配套设施等内容的进行统筹规划;从微观角度看,场地设计决定场地微观效果,具体指细节性,包括具体的广场及道路的铺设方式、场地的竖向设计、空间的营造以及植物的配置等;从精神层面的角度看,场地设计应充分挖掘场所精神,将具体的场地与理论相结合,体现该场所的地域文化特色[1]。

1、现状分析

“因地制宜”是一句流传至今的老话,它的工作主要包括现状调查以及在调查的基础上所做的基地分析工作。现状情况的调查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相关图纸了解基本信息,二是通过现场勘查对已有信息进行补充。通过现状分析了解场地的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地形及水文地质、气象、生态植物分布情况以及社会需求。

2、场地分区

场地设计必须坚持从整体到局部逐次递进的过程。场地分区简单来讲就是将基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再将场地中所包含的内容按照一定关系分成若干部分组合到这些区域中去。对于古墓周围建造的公园而言场地的分区则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重点保护区及一般保护区为基础进行区域的划分。在重点保护区中我们应该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可再处理性原则以及古墓本体保护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原则。在一般保护区中我们应该坚持适当建设原则、保护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原则等。在重点保护区域内最好设置静态空间,让游人在这里放慢脚步,不仅是对先人的敬仰又能o心细细品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游人提供一个观赏、品味、反思的环境。在一般保护区域内最好设置动态空间,主要是因为这里有较为完整的空地,在这里可以建造建筑、种植大乔木等,限制性相对较小。而且远离墓冢本体设立动态空间也是对墓冢主人的尊重。避免世人的嬉笑嘈杂影响了先人[2]。

3、交通流线组织

交通设施指由道路、停车场和广场组成的交通系统,可分为人流交通、车流交通、物流交通等。交通系统将场地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也使它们同外部取得联系。在这里需要我们确定出入口、组织主次流线、布置停车场的位置等。

4、地形的塑造

地形设计应根据分区需要进行空间组织,安静休息区,要求地形复杂,有一定的地形地貌;而用于游人活动的区域,地形变化就不宜过于强烈,以方便开展大量游人短期集散的活动;儿童活动区不宜选择过于陡峭、险峻的地形,以保证儿童活动的安全;建筑等多建在平地地形;水体用地则要调整好水底标高、水面标高和岸边标高;园路用地,则依山随势,灵活掌握,控制好最大纵坡、最小排水坡度等关键的地形要素。

地形设计应根据造景需要确定山地的形体、丘陵起伏、缓坡、微地形等陆地造型;还要标示出湖、池等水体造型,并要标明湖面的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确定主要建筑所在地的地坪标高、广场高程以及道路变坡点标高,同时还必须标明基地周边市政设施、道路以及与基地邻近场地的地坪标高,以便确定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排水关系[3]。

5、空间设计

景观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景观艺术就是对空间组织利用的艺术。对于古墓场地而言,场地现状空间主要有封土堆围合而成,游人的视线被完全遮挡,这就使得围合起来的空间具有相对私密性。而在封土堆与开敞的场地相接处,游人的视线部分被遮挡,又形成了半开敞空间。在开敞的平地处,游人可以对这片区域一览无余,于是形成了开敞空间。综上所述,私密空间较适宜设置在封土堆较密集的重点保护区域,开敞空间较适宜设置在开敞的平地即一般保护区域,二者的交接处则适合设置半开敞空间。

6、绿化环境设计

在重点保护区域内覆土深度有限,所以只能选择浅根性植物。在一般保护区内可以选择栽植部分乔木,在开敞空间内适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栽植方式。但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失去了开敞空间的意义。

在私密空间中本应选择高大茂密的乔木,但由于古墓场地的特殊性,所以在这里的私密性主要是利用了地形围合的私密空间,在植物选择方面,主要以浅根性的落叶乔木为主,例如法桐、刺槐、杜仲。建议搭配观赏草,例如画眉草、细叶芒、花叶芒、大白茅等。在半开敞空间,适宜选择乔木及地被搭配种植的种植方式,而且在封土堆旁种植常绿树也是对先人的祭奠。在开敞空间中使用观赏草替代部分单纯的草坪不仅增加了观赏性而且利用了观赏草的色彩和质感还营造出沧桑之感,烘托了开元公园的主题氛围。

以上是对古墓场地中建造公园时场地设计的初步探讨,将古墓环境及周边场地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古墓本身的地形和冢与冢之间围合成的现有的空间,使得后期建设的公园更加“因地制宜”并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古墓周围的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使得公园建设成为既能保护文物又能改善环境、提升周围土地品质的科学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朱强、俞孔坚,王志芳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53.

第8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于广州历史的局部地点概况与探索

摘要:

本文论述了对广州几处包含本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旧址的探索。主要探讨广州新旧变化在这些地方的缩影。

前言:

广州城,是一个自然与科技、繁荣与地道、富裕与美丽并存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14年秦朝设尉开始,至今已有2233年的历史了。荏苒时光飞逝,在这一段悠久的流金岁月中,广州城中仍然有许多勾人心魄的文化存留,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之中经久不衰。时值广州暖冬,耀阳当头,正是探索广州历史与建筑的好时刻。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广州几处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进行师弟探索,希望能够亲身感受到广州历史在这些地方浓烈的文化氛围。

一、南越王墓中的广州历史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展现了千年以前广州城前身南越王国的真实面貌。

(一)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1995年和1997年配合建筑工程先后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沟水池和一段长150米的石沟曲渠,两者同属于一个整体,为南越国王宫御苑的园林人工水景。1996年下半年,还在宫苑大石池之西50米处,发现了砌筑特别考究的宫署食水砖井。

(二)建筑布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三)文物综述

截至2017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7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7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四)文物保护

截至2017年,西汉帝王陵墓均未发掘,已发掘的四十余座诸侯王墓,仅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山东济北王墓和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没被盗掘。满城汉墓在发现时随葬品曾被搬动,而南越王墓从未被盗扰,其科研价值不言而喻。

已发现的诸侯王墓大多位于中原地区,仅有南越王墓地处边远的南陲,这一发现有利于探索中原与边远地区汉代诸侯王墓在丧葬礼仪上的统一性和特殊性,有利于全面认识汉代墓葬方式和丧葬观念上发生的大转变。此次发现,对研究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以及南越国的丧葬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并为寻找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陵墓提供了线索。

通过对墓葬所用材料的调查和科学鉴定,解决了莲花山古采石场悬而未决的开采历史问题,将开采历史由过去认为的明代,推至西汉前期,提前了大约1500年。

此墓未被盗掘,完整地将二千年前的文化信息,展示给今人,墓中的15个殉人及出土的1000多件(组)珍贵随葬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广州地区以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汉、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岭南地区汉代考古的断代标尺。

二、透过粤剧看粤文化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希望能在此了解到粤剧文化,领略到岭南戏曲风采。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于2016年6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原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毗邻荔枝湾工程三期南侧。粤剧艺术博物馆分南、北两个地块。南岸地块为博物馆主场馆所在,布局为传统岭南园林建筑,主馆地下两层,地上三层,主要用作博物馆库房、展厅及剧院,周边布置亭台楼阁等建筑及约1500平方米的湖面;北岸占地约4600平方米,主要是为博物馆配套的餐饮茶座和文化活动室。

粤剧艺术博物馆奠基仪式原定于2012年11月26日上午10时,由于大雨的缘故,活动一度拖至11时许才正式开始。其时,雨势丝毫未减,甚至越下越大。但大雨并未浇熄现场人员对于粤剧的热情。 

在副市长王东简短的致辞过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市委宣传部长甘新等市内主要负责人,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会长黎子流、粤剧大师红线女一起进行了简单的铲土奠基仪式。

“广州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地方了!”在退休后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粤剧振兴事业的老市长黎子流相当激动,他紧紧握着红线女的手,兴奋地诉说着自己心情。

同样是粤剧发烧友的陈建华市长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希望“博物馆能够兼顾粤剧的传承以及弘扬,有利提高粤剧氛围,聚集人气”。

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岭南园林风格,主要设置七个功能区域:

(一)陈列区,分为基本

陈列展区和临时陈列展区,主展厅室内设计及展陈设计将用“南国红豆主题”,将从“风雨历程”、“红豆飘馨”、“梨园异彩”和“名扬五洲”四个部分进行呈现,用红船模型讲述粤剧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红船年代。

(二)演出区和剧场,设大、小两个剧场,大剧场可容纳250人,小剧场可容纳50人;

(三)交流研讨教育区,设学术研究室、教育培训室等,主要用于本土粤剧专业人士的学术研究以及与其他区域粤剧相关人士的学术交流;

(四)互动休闲区,设茶座、商店等;

(五)行政管理区,含各行政部门办公用房、各协会及文艺单位办公场地等;

(六)配套设施区,包括藏品库区、安全保卫区、设备区等;

(七)地下停车场。

三、拜访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居

来到恩宁路,那就当然不会错过詹天佑先生的故居了。

詹天佑的出生地和故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纪念。

纪念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詹天佑故居,二是展览陈列厅,三是纪念馆外模拟八达岭“人”字形铁路的小景园区。

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样,加上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因此修复中也强调了西关普通家庭的朴素和静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陈设是参照一张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摆放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风把厅堂和睡房隔开。此外,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真实写照。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以及詹天佑自书履历、袁世凯抄给京张铁路修路人詹天佑的札文等仿真文件等。其中,京张铁路钢轨上镌刻的“I.P.K.R.1905”的痕迹还很清晰,I表示皇家、官方的意思;P指北京;K全拼为KALGAN,过去译为“喀拉干”(蒙古语),其实就是指张家口一带;R是铁路的缩写。这是詹天佑之孙、铁道部 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从京张铁路沿线捡到的,不远千里送归祖父的故乡。 《京张路工》图籍共183幅图片,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图片属于京张铁路修筑路段的实景、施工现场、轨道及铁路沿线的景点,还有几大铁路车站竣工的庆祝场面等。图籍中还出现了货车、马车、猪车、平车、碴车及煤车等六七种货车类型,说明百年前火车技术发展已相当成熟。展览馆史料分为三部分,詹天佑广州家居及出国留学情况;归国创业,反映了詹天佑既善于引进和使用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又极力维护国家在铁路方面主权的事迹;詹天佑的爱国、敬业精神。故居纪念馆旁侧小花园内还将塑起一座詹天佑的铜像。

四、永庆坊的文化之旅

恩宁路最为有名的非永庆坊莫属了。此行最后的目的地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永庆坊。

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恩宁路。这条老街在晚清开埠的时候曾经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在解放后恩宁路逐渐破败,荣光不在。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

“这里以前破破烂烂的,根本没人会来这个地方游玩。那是一处被时间遗忘的片区”一位住在西关的网友如此说道,说起他小时候对那里的印象,他会想起那里低矮破旧的楼房、悬挂在街道上的缆杂乱无章的旧电线和电缆、斑驳脱落的墙面、狭窄的巷子。但自从2016年招商改造后,永庆坊被注入了新活力,不仅改造成功,吸引了许多游客,还保留了原有特色,让游客游玩的同时感受西关古巷风情。

第9篇:公墓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字:公墓;管理;规划;权责;制度化

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本村(镇、街道)辖区内农村居民死亡后提供骨灰安葬的公益性公墓。建设公益性公墓,是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新型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因此,科学进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意义重大。

1 农村公益性公墓要科学规划,依法建设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思想残留严重,每个家族选择一片“风水宝地”进行丧葬的现象广泛存在。分散丧葬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很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集中进行管理。

很多墓地选址靠近林区或易燃作业区,清明节又是天气干燥,容易发生火灾的危险季节,所以每年由于清明祭扫引发的火灾都会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以湖南省为例,在2004年4月3日共发生254起森林火灾,创下了2004年以来单日火灾数的最高纪录,其中九成火灾是因为扫墓燃放鞭炮或者烧香烛及纸钱引起的。2004年浙江省仅4月3日一天,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99起,超出历史最高纪录,这些火警火灾95%%以上是由清明上坟烧纸、燃放爆竹引起的。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在前期的选址规划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等国家的法律规定,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要依照本区域的整体规划进行,不得在城市整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城区及村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在荒山荒坡进行建设,不得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在耕地、森林较为密集的有林地和水源保护区、文化保护区、封山育林区和居民区建设,不得在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规划要在保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照顾和参考当地的风俗习惯,实现科学规划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2 农村公益性公墓要明确管理职权,科学管理

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在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管理中要建立清晰的管理职责和管理关系,以确保集中组织力量进行建设,确保后期管理有序。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切实避免多头管理,避免出现权利交叉和管理空白。

一是要明确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组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验收单位。确定明确的组织管理关系后,层层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确保公墓选址规划符合国家规定和规范,保证公墓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要明确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资金来源。农村公益性公墓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带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性质。一般来说,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资金要由县级、乡镇级、村级等三级共同承担。其中,以乡镇和村级财政的投入为主导,县级财政部门适当予以补贴,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依据国家政策性措施减免部分费用,降低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成本,维护公墓建设的的公

益性。

3 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合理透明收费,科学管理

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收费活动,收费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的标准实施。

第一,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要建立专门的财务账户。确保专款专用,确保全部资金用于公墓的建设、维护、管理,严禁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的用途;定期公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明细。

第二,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的上级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深入到公墓管理部门一线,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改进问题,物价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监管,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检查,对发现的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现象严肃处理责任人。

第三,物价主管部门在严格核定农村公益性公墓收费项目和标准。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部门要提供公墓建设的成本费用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日常管理与维护费用明细及证明材料,提供公墓竣工资料及验收合格材料等。对于材料不全或者弄虚作假的管理人员,依法依规处理。

4 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实行制度化管理,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要实行并实现制度化,才能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托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原则,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提高公信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国家殡葬管理条例、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墓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宣传贯彻相关的管理制度,让制度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墓区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针”。特别是要建立公墓档案管理制度,将丧户的基本信息,墓穴的位置、面积、价格、编号等进行登记造册,保证丧户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建立公墓档案查阅、借阅的工作流程,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其次,要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将墓区管理的责任和范围细分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性,保证墓区管理的高效秩序。

再次,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在墓区显著位置公开墓区的基建信息,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公开墓区维护费用及明细等信息,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对于违规在墓区修建家族墓,特权墓,或修建的墓穴超过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不符合墓区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坚决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严肃处理,触犯刑法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5 农村公益性公墓要创新管理方式,倡导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