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思维能力与教学精选(九篇)

思维能力与教学

第1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笔者就创新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这种思维结果尽管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末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思新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在学生的参与下的问题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思新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思新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教师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教师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作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所以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第四,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第2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的体会是:

一、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

教师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习垂线为例,在讲这一课时,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来折角,每人只折两次,但两条折痕要形成四个角;再画:把折出的四个角用彩笔画出来;最后,教师选择若干份画法贴在黑板上。如:

说明:“如果把一条折痕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就组成了四个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如果其中有一个角是90度,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的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在这个基础上,再教学垂线的画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思维过程中。

二、教师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提出了下面问题: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基本图形的面积的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图形)

2.这些图形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圆形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3.因为图形是曲线围成的,计算圆的面积就困难了,能不能直接用面积单位去量呢?(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4.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求面积呢?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比较回答是: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计算,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我们学习的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不能直接用面积单位去量,必须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容易错的题目,先让学生去做,做完了大家一起讨论错在哪里

这样做,学生对做题过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出了一道判断题:“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让学生对它的真假性进行判断时,开始时争得面红耳赤,经过思考讨论后,我要大家拿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在一张纸的上部画一条与上边平行的直线,再在另一张纸的下部画一条与纸的下边平行的直线,然后按要求把两张纸拼在一起。如图4:

问学生:“这两条直线相交吗?能不能说这两条直线平行?”

刚才认为正确的同学立刻信服,应该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第3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数学的殿堂,直到目标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道具,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做游戏,增加趣味性。从游戏中学会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参与、去思考、去想象。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往往把结论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死记硬背,只要会用结论解题即可。这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使他们弄清楚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重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式的思维方式,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方法及途径的思维形式。数学解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变通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一种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解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条件改变一下,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或者其他的结论,是否要增加其他条件,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讨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知识学活了,从而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知识的传递性,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数学研究中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形式,在数学中,人们习惯往往顺着已给的信息去探求结论,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若反过来去思考。假设给出结论。去探索条件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抽象,属于意识的范畴,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头脑中具有这种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启动大脑的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多渠道的开发学生翻造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4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4-01

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第5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和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课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第6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育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8-01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分类、对定理进行证明、对公式法则进行推导等过程中具需应用到逻辑推理思维。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不仅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数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才可对事物进行正确、合理的比较、观察、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活动。数学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精神产生的主要动力源泉,是人们理性认知世界的根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不仅关系到人们学习、工作的成效,更与人们事业的成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二、在数学教育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数学教育,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一)在课程编制上注重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在数学课程上,目前的编制体系均以知识的编写为主要内容,能力训练占较小比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个课时都会有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要求,但能力训练要求往往是多个课时才有一个。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逻辑思维理论培养较多,而实际训练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实际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课程编制上,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编写进行调整和优化。合理安排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教学的分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需将能力训练教学付诸实践。教学需正确认识和区分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以能力完成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重视设置和进行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不断训练以达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记忆及表达的训练

在数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包含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推理证明、逻辑思维、归纳猜想、创新意识等多种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涉及到口头与书面两种表达方式。数学是一个具有严谨性的符号体系和科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跟进行语言学科教学一样,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表述、思维理解、思维活动等能力得到全方位地训练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数学教育中,“听”指的是听懂教师的数学语言;“说”指的是应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读”指的是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自学;“写”指的是应用数学符号准确地表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思考结果;“译”指的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和表达。

(三)注重用规范的计算和证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的实质就是应用已知定理、公理,根据一定的证明方式来完成对新命题的真假情况进行判断的过程。数学中常用的逻辑证明方法包括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分析法指的是的以命题的结论作为出发点进行追溯,使命题的结论成为充分条件的一种逻辑推理。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综合法指的是以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真实结论作为出发点,进行相应推理演算,最总将命题为真的条件导出的一种推理方法,是由因到果的证明方法。归纳法指的是以个已知几种为出发点,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证明,进而证明一般命题也可成立的证明方法。在数学教育中,多数教师认为只有几何证明才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其实,数学基本证明与运算才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性素材。因为所谓推理进行的过程均需以相应的公式或法则为前提条件。如果在数学教育中,学生仅掌握不需思考的运算,那么其逻辑思维能力便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须注重用规范的计算和证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运算和证明,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形成。

(四)注重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疑惑是思维展开的根本原因,有问题的存在,才会产生思考的理由,进而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思考目标。进行解决问题思考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须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例如,提出椭圆方程为什么叫方程,其与二元一次方程中方程的概念有何区别?如何可以画出一个任意锐角三角形?加法和乘法存在怎样的关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本质及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语

中学阶段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和形成的关键阶段,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须高度重视对学习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正确形成和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第7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往高职英语教学,大多以语法词汇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一种循环往复式的练习来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应以语言习惯和结构为中心,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语言的功能,并通过语言的实践中开展英语语言的思维活动。

1.培养学生勇于复述。复述,本身就是利用大脑思维将所看到的、听到的英语知识和故事,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语言实践,去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主要以变更复述、续篇复述、概括性复述等方式进行。如:学生可以以一个故事主题为中心,开展大胆、合理的思维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通过改进、加工、归纳、整理后复述出来,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由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即兴演讲。课堂上始终以要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展示自己,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

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故事情景,通过故事场景中的人物思想和语言表达方式来拓展自己演讲的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言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英语依旧是死记硬背,学习更是漫无目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拓展其思维能力的空间。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切实结合实际生活,结合故事情景、实物去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2.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通过共同学习探讨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是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

3.引导学生将掌握新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启发和点拨去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对学习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去指导,训练其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用思维方法去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生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学习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改变了学生由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从而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评价,拓展其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努力学习英语知识的极大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或者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多么“异想天开”等,教师不应立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判断、批评、职责学生的这些奇怪的想法,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对事实客观、公正的解释,对其所表达的想法给以鼓励和积极评价,满足学生对求知欲的成功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予鼓励性评价。当老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不要轻易说出“NO,you are wrong”,而是给予他们这样的回答“Do you really think so?”、“Pleas think it over”。这些的回答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展其思维去认真思索,还能积极地调动有想法而不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活跃了课堂共同学习的氛围,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去自我评价与互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地去总结并帮助学生去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我反思各自的观点,然后一起互动探讨,找到所有学生都认可的正确结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设想、新思路等,教师给予鼓励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而教师通过评价后,应及时将他们所评价的表现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更及时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洋.浅析高职学生英语导游能力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90).

[2]徐敏.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34).

第8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一、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猜想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运算或证明最终确定,这样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就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例1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垂直 ,提出的猜想有四个:

猜想①:AB2+AC2+AD2=BC2+CD2+BD2;

猜想②:S2ABC×S2ACD×S2ADB=S2BCD;

猜想③:S2ABC+S2ACD+S2ADB=S2BCD;

猜想④:AB2×AC2×AD2=BC2×CD2×BD2.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大约三分钟后,笔者在教室巡视时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想好了。)

教师:想好了吗?

学生1:(迫不及待)第一个答案(很多同学点点头,表示赞同学生1的观点)。

教师:(微笑,决不能急把答案说出来)为什么?

学生1: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类比到空间几何。

教师:很好,把你的猜想与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的特征对比一下,你发现问题了吗?

(大多数的学生再次陷入思考)

学生2:应该是第三个答案。

教师:为什么?

学生2:通过关于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类比,

多面体?圳多边形,

面?圳边,

体积?圳面积,

面积?圳线段长

由此,可类比猜想本题的答案:S2ABC+S2ACD+S2ADB=S2BCD .

教师:掌声鼓励(掌声热烈响起),同时掌声鼓励学生1(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点评:猜想课堂教学是双边性的,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只有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方可给予指导。教师在猜想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训练。

二、 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信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

例2 设{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n+1)・ a2n+1-na2n+an+1an=0(n=1,2,3…),则它的通项公式是 。

分析: 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同学们从特殊入手,发现了问题的奥秘,从而提出了科学的猜想,并用数学归纳法严格地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以简驭繁,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准确。由于an与an+1的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降次或从方程的角度解题。

点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证)等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从而不断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增添了兴趣,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多方位观察,积极思考,展现出新颖独特的思维风格和纵横驰聘的思想态势,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独特性。

例3 求值:sin210°+sin250°+sin210° sin250°.

分析:从客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数学问题的整体结构和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思维策略的角度作出猜测,能否构造对偶式,利用sin2x+cos2x=1进行化简。

解:令x=sin210°+sin250°+sin210° sin250°

y=cos210°+cos250°+cos210° cos250°

点评: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他们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维独创的能力。

四、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善于根据客观标准,从实际出发,对解题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纠正,检查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法是否正确。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表现为对问题的猜想过程的抽象程度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思维的深刻性常常伴随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而增强。

例4某交通岗共有3人,从周一到周日的七天中,每天安排一人值班,每人至少值2天班,有多少种排法?

分析: 解决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一般先组合后排列,本题要注意分组中“均匀分组问题”。

学生猜想结果是否正确,经过一番争论,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在全排列的过程中分组不均匀,重复计算了。

点评:在数学解题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争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进行判别,对隐蔽的错误进行辨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五、重视猜想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解题的方向或方法,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迅速地接触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数学解题中,善于根据问题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例5 方程sinx=lgx的解有( )个。

A.1 B.2 C.3 D.4

解析:学生习惯于通过解方程求解,而此方程无法求解常令学生无从下手。若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猜想能否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的问题,作出图形,观察图形,从而很快得出结果。

第9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内容摘要: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历史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初步探讨运用“课题教学法”的实施培养策略,并且提出二点思考:一、注重“六个要素”落实,抓好“五个系统”工作;二、构建历史反思教学,提高历史教师创新。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教学法”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熔基也指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党和国家的声音,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的作出自己的应答。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  创新能力目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热门概念,几乎人人都在用,但究竟历史教师,学生对其认识怎样?实际历史教学做法怎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即要进行冷静的思考。  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方面 笔者曾在主持我市“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进行了大量调查,结果发现历史教师在对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 1、 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创新”概念模糊。 2、 大多数历史教师仍然是重知识传授,重智育程度,课堂教学严重压抑学生创新性。 3、 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4、 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仍趋向于单一性,而不愿学习和借鉴新的研究成果,用多样化的教学法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对历史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历史不需要思考与理解,更谈不上创新性,即使有条件的学校也被许多教师抹杀了,这就大大弱化了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 其实,“创新”一词由来已旧。早在《南史·后妃传》中就曾出现过,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辞海》对“创”、“新”两字的释义是:“创”为“创始”或“首创”之意;“新”为“初次出现”或“改旧更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合二字意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这是对创新二字最确切的解释。对与何为创新能力,众说不一,有人曾表述为“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能进行类比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能持之以恒地将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为行为,将精神转化为现实的能力”①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这个特殊学科教育中,却有所不同,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的看法,新的见解,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所在。从历史教学实践看,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探索能力、评价能力等。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挑战?  二 当前谈创新能力重要的文章多,谈培养策略的文章少,创新能力究竟能否培养?乃至于如何培养?对这些问题也需要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教学实践的探索 目前,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表的文章很多,共记达166篇之多,②就什么是思维,思维能力等概念以及分别从问题设计,重视隐性知识,史料教学,多维历史联想等不同层面进行阐述,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讨,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③笔者结合现代教学理论也对此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采用“课题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所谓“课题教学法”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按照历史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课题,遵循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补充的原则,充分运用传统教法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依次采用“定”“研”“交”“评”四个环节来完成的教学活动。详而言之,“定”即确定课题及课题组;“研”即课题组共同研究课题,解决问题;“交”即课题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见解;“评”即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个层次,现以《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新航路的开辟》为例: 1“定”即将这部分内容确定为三个课题:一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二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三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课题进行学生组合成课题小组﹙由三个课题确定三个课题小组即A、B、C组,每个小组可在根据情况加以细分为许多小组构成﹚。 2“研”即每个小组研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合作学习,创设解决课题方式的过程。针对以上三个课题,同学们创设了演讲,辩论,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  3“交”即各课题组之间进行多方面交流学习,是整个过程的高峰。针对这一课题,同学们以讨论,小论文,听讲解等方式解决该课题。 4“评”即教学评价,我认为这样教学活动是成功的,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查阅大量书籍,写了《1500----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评价小议》等有分量的论文,将这个课题的内容理解得十分透彻。 实践证明,“课题教学法”具有“五个有利于”,实现“五个转变”。“五个有利于”即同学们自己钻研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关注历史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同学们自己创设解决课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是在不同分工协作与合作中完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教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动口、动手、动脑”的三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指向问题解决的能力。④“五个转变”即教学内容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教学主体从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从“满堂灌”转变为民主的,高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媒体从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  三 几点思考 尽管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许多弱处,但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势在必行,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在此问题上需要注意二点: ㈠注重“六个要素”落实,抓好“五个系统”工作 所谓“六个要素”指的是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要素、思维要素、能力要素、环境要素、活动要素、参与要素六个方面。对学生来讲,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前提,扎实的知识是基础,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指出“创新知识从何而来?我想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言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⑤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关键,灵活的思维是核心;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条件,只有“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才会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⑥  时代,国家,民族迫切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会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从一开始作好五个系统工作,以知识系统为基础,思维系统为核心,实践系统为源泉,动力系统为﹙如好奇心,求知欲,个性性格等﹚动力,时间系统为条件,互相配合,紧密相连,以构成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优结构。 ﹙二﹚构建历史反思教学,提高历史教师创新 《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工作的评估中“要重视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与反映”,⑦在教学常规的反思中重创新,不是删除或废除常规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而是通过反思,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创新的价值,都能体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式﹙限于篇幅,《构建历史反思性教学刍议》将另撰文阐述﹚。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多面体,而不能仅仅限于学生,相应的制度创新,历史教师也必须进行自我创新,努力使自己适应时展,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丰富的创新能力,民主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组织管理意识,不懈的创新追求,历史教师如果不创新自我,要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总之,历史教学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西方史学家高脱脱也曾言“历史需要艺术家的天才,科学家的组织和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锐与勤奋,以及哲学家的真知灼见”,这些都说明学历史有助于创新思维,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一堂课都化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学生来。  注释: ①《中国教育报》2000·2·19。 ②统计数据来自1990----200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中学历史》部分。 ③典型的代表作有: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大学报》1998.1;黄卫军:《创造思维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2;薛纪国:《史料教学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1998.8;赵恒烈:《培养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多维历史联想》,《课程.教材.教法》1996.8;郭湖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3等等。 ④请参阅拙文:《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浅论》,北京《学科教育》1999.7。 ⑤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学刊》1999.2。 ⑥陈至立:《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⑦《中国教育报》200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