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思维发展的特点精选(九篇)

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1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环境,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我国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和把握,实现新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和推进以及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运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在新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时候,应该突出实践性,把握一定的规律性,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

1.1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性。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有明确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并且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求真务实,突出实践性、把握规律性”中的“求是性”思维,正是科学发展观中哲学思维方法的根本特点。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过程中,重视对“求真务实”特点的落实,需要我们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实践,探索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所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无论是建设还是重大决策,都要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客观运动规律,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规律性。社会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的实际情况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会随着新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新的哲学理论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真实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发展新的理论,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的。我们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才能成功。

2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人们从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出发,对问题进行全面和历史地分析,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全局以及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2.1 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科持续”。换一种说法,就是科学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在全面实现对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性的观点,对待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2.2 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要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为了实现这些统筹观点,我们需要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观点,处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处理矛盾关系的时候,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矛盾处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3 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就是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的社会,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出,反映出了我国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应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充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水平,实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3 总结

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系统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发展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汉字教学;幼儿思维;问题分析;策略

一、汉字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汉字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幼儿期(三至六七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生理上的成熟,脑重量的增加和脑功能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内因,而这里的汉字教学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把幼儿思维的发展视为其自身的发展,那就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外因,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发挥汉字教学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即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汉字教学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外因,如果在汉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它就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找出那些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且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利用矛盾转化的原理,更好的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二、对在幼儿汉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案例:一位中班教师给幼儿上了一节汉字教学课,课上要学习的是“山坡”“种子”“撒”“”等几个字词,开始上课时教师就和幼儿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几个字词,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读”。老师就开始领读,并且每当讲一个字的时候,就把打印好的字卡举起来,先是领读让幼儿跟读,然后就让幼儿单独站起来读,反复的领读这几个字,让幼儿站起来读,去黑板前面读。读了一会后,教师说:“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在这,当老师读到哪个字的时候,老师就让小朋友来把那个字找出来,并举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我们要比一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教师读完某一个字,就让幼儿把相应的字找出来,可结果却不是让人满意,大多数幼儿都很难找对,总是不能区分那几个字,很容易混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也只有个别幼儿能够读出找出那几个字。一节课下来,那位教师看上去很累、很费力气,可大多数幼儿还是没有学会认读和区分那几个字。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这一节汉字教学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也很难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师把幼儿当成了“小大人”

教师并没有把只是中班的幼儿当作是真正的幼儿,而在她的眼里幼儿是和自己一样的大人,教师认为孩子们应该只要领读、跟读就能学会那些字词。这位教师并没有站在幼儿的高度去想一想孩子是否能够学会,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没有意识到其教育对象是幼儿,而还是把成人的思维和想法强加给孩子们,没有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把幼儿当成了“小大人”。

(二)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没有精心准备适合幼儿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的教具

由案例可见,教师是给中班的幼儿上汉字课,而其教具就是把要学习的汉字做成卡片,整个一节课都是举着汉字卡片给幼儿看和读,当然幼儿很难学会,因为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三)教师缺乏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过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也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可是并没有在实践中运用,在真正实践的时候还是不了解幼儿,因此才使得一节课后,大多数幼儿还是没有学会那几个字,而且幼儿教师从备课到上课都没有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当然更没有发挥汉字教学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在汉字教学中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精心准备教具,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具时应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果只给幼儿展示汉字,幼儿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汉字对于幼儿还是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图片、实物等教具,对于一些字词,还可以通过动作或表情等来呈现给幼儿,因为幼儿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即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来进行。

(二)设置多种形式的汉字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如果汉字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那就要在游戏中进行。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才能获得发展,在游戏中要面向全体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兴趣和满足。

第3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故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思维内涵为教学中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推动学生思维品质,加快学生思维转变,实现直观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

一、关注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知数学教学观念,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思维能力发展看作数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教学条件,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实施培养,为创新思维培养打基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以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如,我在课堂给学生提供练习题:5、( )、15、( )、25、( )。让学生找到其中填空的规律,自己填写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10、20、30。这个答案是正确的,班里学生也没有异议,我准备开始下一题。这个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答案:可以是6、16、26;也可以是7、17、27,只要相隔之间差数相等就可以。这时,我看到了这位学生的思维创新,我不能扼杀这位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我给班级学生以更多的思考探索时间,让他们思考其中的规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听到了别样的数学课“风景”。看到学生思维的灵活和独特,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节和谐轻松的数学课就在师生的讨论声中结束。

二、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特点,为小学生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数学知识探究体验更感兴趣,小学生已经开始并可以利用已学知识对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从理性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并没有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讲解,而是让学生将课堂看作一场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学生用长方形证明,长方形四角为直角,内角和是360度,那么将长方形对角线剪开后,就可以得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那么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有的学生则选择用量角器度量,将三角形每个内角都度量后,进行加总,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有的学生则直接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自己拼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质疑,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数学课堂是精彩的,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激活了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实现思维发展。

三、发展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观察法、归纳法、实验法、抽象概括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联想猜想法、分类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并存的,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思维重点,综合应用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如,在小学数学“分类”“加减法”等教学中,我通常应用的方法是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提高学生思维的反应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自然状态下培养创新思维;在“可能性”“认识周长”“商不变的性质”等教学内容中,我通常应用实验法、联想猜想法、分析综合法等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整体持续发展

学生思维是一个持续且连贯的发展整体,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整体又存在一定的阶段跨越性。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立足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为学生创设协调统一、均衡发展的课堂环境和教学局面,以更快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从直观形象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积极开发并挖掘学生思维潜力,为学生思维创新发展打好基础。

和谐愉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整体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想说、质疑、实践、探究,在数学体验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一、注重悟性思维的跳跃性特点

跳跃性思维是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在日常学习中,悟性思维就会表现为跳跃性的特点,若在问题拓展方面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增加成功的机率。在写作活动中,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若不能合理使用,则会导致文思不畅。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悟性思维,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孩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很难做到思维发散。有些学校,老师兢兢业业,讲解得非常精辟,但是他们鼓励学生拼命去挣高分,不给学生去思考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然而,悟性中的这种“跳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对的、相反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拓展

语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然而,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浅尝辄止,甚至鲜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善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鉴赏与品味,就要把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咀嚼、慢慢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大胆实践,勇于拓展,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拓展能力,他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

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在拓展过程中,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准确判断,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踏步不前。当然,拓展的手段很多,其中多媒体技术使拓展内容更加直观,给课外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抓住阅读亮点,激活思维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承载了阅读教学中的首要职责。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显然,感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支撑点。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笔者在迷茫中发现可以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激活积累、强化阅读、放飞想象等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其感悟能力。

第5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47-01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除了要给学生打好初步的数学基础外,还要注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它们同步进行。笔者根据三十多年的教学总结,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不断发展,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小学的中、高年级,正是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感受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其实这也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合理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就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和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第6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教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2.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3.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第7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历史教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2.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两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中国史讲到改革时,可联系世界史中的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3.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第8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社会发展

第一章 “神话思维”的思想

1.1“神话思维”与 巫术思维

“神话思维”是晚于巫术思维形成,而我们在“神话思维”中能够找到巫术思维的一些特征。巫术师艺术思想形成的标志,巫术作为人类最早的思想意识形态,它在表达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巫术对人的思想的表达不是用于文字语言形式,而是采用通感式的视觉和听觉等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偶像)语言形式①。

1.2“神话思维”展现

“神话思维”是巫术思维的一种发展的表征。特别是神话判断已经有了社会意识的伦理性的概念特征,即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这些判断其实是同一概念的从不同角度的表述而已,因为“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④。

第二章 艺术思想观念的分析

2.1艺术思想观念

现今的艺术思想观念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就是文学和艺术的美学特征,或者说就是文学艺术在创造和鉴赏的过程中的美学规律⑤。而时代的进步,艺术思想观念的发展已经被科学学科细分与政治、哲学、宗教等相互存在,科学是通过理性思维来解决事情,而艺术是感性思维的表现,科学无法解读艺术,而艺术却包含着科学的问题。

2.2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差异

探讨艺术思想观念问题,从人类思维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实质是一个东、西方艺术观念比较的问题⑥。而东方的国家就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古代艺术思想留传至今,古人都喜爱“以乐而言”,而国画的创造也是注重意境的表现,以散点式的布局结构,在画面中“气”的表现,就是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视觉效果引人入胜。

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可以由它的文艺理论的发展来分析,柏拉图是理性思维学术体系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则在艺术的基础上发展,他的文艺理论是在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文艺观,“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的形成特征上,可以发现他的文艺观念中还有神话思维的痕迹,而且,作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始祖之一,他的文论唯一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理式”之类的逻辑式的概念,而是从神话时代就形成了“模仿”这个概念⑧。

由此,可以看到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差异,是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东方艺术思想观念在于传统文艺的影响和发展,而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在于理性思维的体现,使用科学的社会观来对待艺术,导致艺术思想观念的分散与矛盾

第三章 “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理论形态分析与比较

3.1“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共同点

“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有一种继承并发展的理论形式,在“神话思维”中我们能够发现它是从感性思维发展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表现,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完美结合的表现,而古希腊神话的传奇著作流传至今可以知道,这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世界。

“艺术思想观念”中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发展过来的,而至今是以理性思维的科学观念引导世界的运行,但当中也存在感性思维的影响,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至今仍有它的独特魅力,在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存在感性思维的“通感”力量。

3.2“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理论形态差异

“神话思维”是早于“艺术思想观念”形成的,“艺术思想观念”中亦有神话的“痕迹”, “神话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而符合人的心理需要,从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相互磨合来分析事物,更为适合人的行为模式,显得更具有艺术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神话思维”的影响下的文艺作品,现今的科学昌盛社会中仍然留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艺术思想观念”的理论形态是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发展,科学的不断发展从而引导社会由理性思维引导发展,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倾向,远离人们的心理需要,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例如,现在的苹果手机非常的受全球人类的欢迎,同样是手机设计,手机的功能,为什么它特别受人们喜爱,由于他们的总裁是艺术设计师,而不是工程师,他所注重的是人们的感性思维需要,而理性思维物质需要则次于心理,他更注重人们对美的追求。

结论

本文通过对“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理论作了分析,再比较两者的理论形态分析,主要是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理论形态的差异,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密切相连,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由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神话思维”发展到现今由理性思维主导社会发展思维的“艺术思想观念”产生,我们能够理解到适合人类的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思维观,人的行为能就是艺术的显现。

参考文献

[1]《艺术思想论》,第9页

第9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育 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解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二、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累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这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道理。第三、创造性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独有的活动规律,但是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而发挥作用。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显现出对事物判断的独立性。钢琴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曲目的弹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使弹奏曲目的方法出现既优美有和谐的音符。即以钢琴教育中大学生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等,可见它的活动方式的复杂和结构的复杂。钢琴教育中通过小组弹奏,找出学生认可的旋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从而鼓励学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新曲目进行弹奏。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方案或结论,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看到星光大道出来的歌星们,学生就会去模仿和探索,在钢琴教育中通过文艺频道等媒体来激发大学生创作的新颖性,从而产生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校钢琴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教师不仅要传授钢琴的弹奏技法,而且要会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性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钢琴教育的传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纯技巧及思想性极复杂的高雅的艺术活动。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学习钢琴也许还有些盲目,而现在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教育学习的意义及功能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演奏家、智育功能、美育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更深层次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建立全新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大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比如系列音乐晚会、艺术欣赏、三下乡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从而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3、利用钢琴曲目旋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育中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听觉审美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灵感渗透到钢琴教学中,就能在钢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素质,这种素质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钢琴演奏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其新的神韵和意境。由于音乐的可塑性很大,因此,钢琴演奏艺术能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言传身教,以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传递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培养,文章阐述了钢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晓晴.高师钢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初步研究 [D].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