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

第1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维品质;创新;教学理念;思维领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35-0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第2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读说训练.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说理训练.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125×8)=8÷1000]=0.008

1.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2、变式练习.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3、一题多解

(1)选择解法.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比较哪一种解法简便。在解法没有指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较佳的解法。

第3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思维品质 灵活批判 严谨 广阔

一、引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然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能力。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基础上的。因此,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二、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实践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呢?具体来说,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灵活性、批判性、严谨性与广阔性四项基本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既能够运用思维定势带来解题的快捷性,又能够及时转换思维的方向,灵活地跳出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从而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用六根火柴摆成四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并且每边的长度等于火柴的长。在这道题目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潜意识里默认为“在平面上”,但是,摆来摆去,最终还是摆不出来。这个时候,如果学生的思维足够灵活,意识到思维方向肯定有错误,然后能及时跳出思维上惯性约束――在平面上摆(题目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就会轻而易举地在空间中摆出来。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个很好又传统的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一题多解。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到“一题多变”。例如,由“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引申出“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由于编写习惯,数学课本中部分公式的表达式是左简右繁,例如:a3-b3=(a-b)(a2+ab+b2)。学生对这些公式通过反复记忆达到了牢记的目的,但是,学生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只惯于进行从左向右的正向应用。如果出现的题目需要从右到左形势转换应用,学生就不会熟练地应用了。因此,教师应以帮助学生跳出这种类似的思维定势为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些逆向应用的题目,训练学生逆向使用公式,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不盲目地认可课本上已有的内容,能够自己动脑,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对于那些已经接受的东西,也试图改善思维倾向。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是书本,也不能一味相信。如果不敢去想改进已有的证明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

事实上,许多书籍和测试题中,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地方。

例如:若a、b、c、x都是实数,且满足(a2+b2)x2-2b(a+c)x+b2+c2=0,问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因=4b2(a+c)2-4(a2+b2)(b2+c2)≥0

故 (b2-ac)2≥0 又(b2-ac)2≥0

所以 b2=ac

检验:由题设知:a2+b2有为零和不为零两种情况,当a2+b2=0时,即a=b=0,原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用根的判别式来解。因为,当a=b=0时,c=0,x为全体实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随便苟同他人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构造反例,驳倒认为不真的命题,是培养思维批判性的好形式。这样做有利于开阔思想,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为精细,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严密、有据。思维严谨性的具体表现为能够辩证运用直观的力量和类比,审题明暗兼顾,注意定理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解答问题全面有据。

例如:当m为何值时,方程x2-(m+1)x-(m-2)=0的两个实根x1、x2满足■ +■

由 ■ +■=■=■ 0。由此解得m>2或m

这个解法忽略了题目中x1、x2是实根的条件,即忽略了=(m+1)2+4(m-2)≥0的条件。如果考虑到这个条件,正确答案应该是m>2或m≤-7。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教师应起到模范作用,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养成细心、一丝不苟的作风和思考习惯。

(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从多方面去考虑一个问题。即能够多角度解释一个事实,多方式表达一个对象,追求一题多解。

例如,求一条线段中垂线的方程,既可以用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的距离相等去做,也可以先求出线段中点,用点斜式去做。

另外,用几何方法解代数题,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三角题,对于开阔思维也是很有益的。

除以上四项基本的数学思维品质之外,还有探讨性、独创性、目的性等思维品质都是与基本思维品质紧密相关的。

三、总结

第4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的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如:对于“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不仅要学生知道“任何一种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的质量总是不会变的”这一特点,而且还要追根溯源:质量不变的原因是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而在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根据道尔顿的原子说,化学反应只是物质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又每个原子有固定质量,所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既注重了知识的内涵又注重其外延,为今后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如:对于“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什么不能说成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老师说过: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这是因为元素在发生化学变化是只是核外电子在变化,而原子核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质子数没有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又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培养思维的精密性

思维的精密性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如我们可以:变化练习,深化双基;定时练习,训练速度;一题多解,训练思路;多题一解,掌握规律;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如:“用还原剂(如H2、CO、C等)在一定条件下还原16g氧化铜,如果完全反应,则理论上可得到单质铜的质量是多少?”一题解法就有很多:

不论哪种还原剂,只要完全反应,得到的铜单质质量是相同的。三种情况设Cu的质量为xg

80/16=64/x=12.8g

综上所述,使用上述三种完全反应后制的铜的质量均为12.8g。这样的题目,最好别用化学方程式来解答。只要是完全反应,那氧化铜中是铜元素全部还原为单质铜,只要计算出16g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那就是生成的铜单质的质量16g*64/80=12.8g。

第5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我要求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画一画图或找一找模型,思考后再回答,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并与同学讨论后发现,挖去的正方体的位置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以疑激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二、以趣引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自己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自己自学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它相似。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它们拓展到比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性质融汇到了一起,并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

三、以标导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四、以动助做,发展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到发展,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在独立操作后,都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一般情况下,到此为此,圆面积公式就算推到出来了。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操作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结论的提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松开了,纷纷寻求其他的方法。很快又有许多学生推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以议明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第6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 启迪培养 思维品质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倡导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2: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份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可以出示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有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些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四、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第7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

思维品质和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第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品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第二、更好的运用类比方法,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深入巧设探索性问题,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第8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语文新课标说明中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说传统的教材中缺乏明确指向性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它与高考的要求同步,能够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新教材把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定位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我们的教学指出了能力目标,使我们可以对照能力要求实施教学活动。

就阅读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它不是对文本内容简单表面的破译,而是对文本内涵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知识、人格、精神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思维品质的培养,就能够抓住了培养学生能力、智力的关键。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思考时善于抓住问题的范围,在相关的知识领域内进行创造性地思考。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思考时善于深入问题的本质、事物的核心,善于揭露现象的原因,看到事实的依据,善于见现象和事物发展的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积极进行阅读理解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只有当阅读者有强烈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时,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呢?

在讲授《拿来主义》这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一种主张。这篇文章谈的是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针对全盘继承论和全盘是否定论两个极端而提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弄清楚“大宅子”的特定含义,以及“孱头”、“昏蛋”和“废物”的特定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谓的“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的具体内容应该及分别采取的态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对于高僧涅的态度,更好的理解“我逃走”这一做法表明了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斗争立场。可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了“煤的形成”和“徒手请愿”的看法,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中明确这反映了鲁迅先生斗争的一贯性,即主张“韧的战斗”,避免作无谓的牺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最佳途径。在讲授《阿房宫赋》时,可以自然联想到贾谊的《过秦论》或苏洵的《六国论》,明确这几篇相关文章在“史论”上的异同,也为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打下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逻辑思维能力差的人在思考问题时缺乏条理性,杂乱无章,无法及时反映事物的规律性。由此,教学时必须学生能够遵循逻辑学的法则和辩证的规律,形成严谨而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使命,在阅读中如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提高阅读的准确性,而且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遇事冷静思考和理性地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加强。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讲读议论文时,先从简单的问题的思维入手,采用点拔法或启发式,帮助学生寻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同样以《拿来主义》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对本文的论证结构的分析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有效训练。作者为了论证“拿来主义”,首先批判了各种“非拿来主义”的观点(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指出了它们的危害性,其次,方指出必须实行“拿来主义”,从继承者的角度和“文化遗产的分类”的角度来论证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情况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思维敏捷性表现为思维过程的速度,并突出表现在能迅速作出决定。具有思维敏捷性的人,在阅读时能当机立断。通过训练可以改变学生优柔寡断的不良思维品质。

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难度和训练的目标,可以采取朗读或速读等多种方式。对一些浅显的文章,可以设置出一些思考题,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后作出快速反应。以免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或思维滞后的现象,充分利用“鼓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长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对阅读问题能得出快速而又正确的判定,这和我们常说警察在侦破时,凭职业的警觉看出某些问题的蛛丝马迹;作家在创作时,经常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对于深浅不一的阅读材料,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讲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所列举的“蝙蝠、蚂蚁、狗、乌鸦、母鸡、狐狸”等动物的比喻义,再分析比较钱钟书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腐朽为神奇的睿智,在思维中培养学生看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改变思维中的固执性。

第9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思维品质;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61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是九年制义务教学的最后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所有学科中,数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对数学要么片面地理解为做题或解题;要么当成记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的学困生,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学困生实际上是指对初中数学的概率、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能很好理解的学生,他们不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不能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当然这些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但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智力、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开发潜力的条件,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这些学生发生转变,甚至成为杰出人才。因此,教师发展这些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注重作业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精讲多练是教学的法宝,但是这样就使学生一天到晚忙于应付作业,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应付,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则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在题海中挣扎,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时间一长,他们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农村中,部分学生并不是只有学习,放学后还要帮忙家里的基本家务。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能绝对的保证,所以过多的作业会让他们在潜意识中产生抵触,容易自暴自弃,干脆应付或不做。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仔细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深刻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为能深刻地理解概念、能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注意概念的深刻性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弄清其内涵与外延的过程中,进行深刻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清绝对值的概念“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可引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数?

2.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数?

3. 零的绝对值是什么?

4. 有没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

5. -6的绝对值等于多少?6的绝对值等于多少?

6. 绝对值等于6的数有几个?分别是什么数?

7. 若a=5,则a等于多少?若a等于零,则a等于多少?

通过上述问题的引申,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绝对值的性质,通过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围绕要领,形成统一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范围的广阔程度。在围绕倒数、绝对值、相反数之间形成统一性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对比,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概念,彼此沟通,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生来说,思维的广阔性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事物的比较、研究,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索其中奥妙的欲望。此时,教师应注意点拨,适当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七年级教材中,讲完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后,教师可结合数的概念,从正数、零、负数三种数,通过表格对三个概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因素的束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学习数学的困难生来说,这一品质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学生给教师的印象往往是思维呆滞、反应迟钝。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耐心、细致,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只要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上述的多种解法,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应该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动态中。同时,在这些解法中,汇聚了大量信息,从而拓宽了思维领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素材,并在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于学困生思维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艰巨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把教师、学生、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启迪,就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都学坛,1997(6).

[2] 陈靖晓.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