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全文(5篇)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第1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

一、传统英语教学把英语作为知识来传授

我国英语教学多年来把英语视为一知识体系由教师教授给学生,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技能虽融入其中,但作为对应试教育最有效的法宝——词汇和语法占了绝大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而语言不然,即使人的大脑发育不良,智商有缺陷,他也能接受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现代语言认知学研究表明:语言是交流工具,它的掌握是种心理的认知过程,要把所学与所用相联系并内化、接受并输出,需亲身感受,才能更好认知。

二、应试教育阻碍了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高考的指挥棒在英语教学上影响颇大。泱泱大国选拔人才,考试成绩体现出相对的公开、公平、公正,考啥教啥,应试教育不乏捷径,尤以牺牲能力培养而成就知识储备为代表。英语教学重词汇、语法的训练,而轻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技能培养,如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英文原著,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带入阅读的世界,词汇的累积和语言的运用浸润其中,但耗时耗力,应试成效亦无法立现。目前,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让学生阅读大量小段篇目,有的文章节选缺乏前后连贯,然后再按照考试题型作答,阅读理解能力变为读后做题能力,扼杀了学生对阅读英文原著的兴趣。作为教学主体中的师生,都深知其害,而无能为力,随波逐流违心地作出让步与牺牲。故十多年的英语教学除应试成绩外,其他技能培养匮乏是不争事实。

三、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历时长,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创设的语言学习环境外,接触英语机会并不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语言是交流工具,用方能巧。英语有句谚语“Practicemakesperfect”,意为熟能生巧。其中的“Practice”一词是“实践”的意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升语言能力。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电脑软件、手机App和外语学习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网络媒体良莠不齐,作为学生,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多方引导和指导,互联网学习英语机会虽多,但个体求知欲和努力程度也因人而异,不乏有踏实学习得到提升的学生,但更大部分在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快餐文化中,自认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步入大学就可率性而为,自甘沉沦。

四、学生没有建立充沛的语料库

人脑记忆正如心理学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那样,即先快后慢。英语学习需循环往复巩固所学的内容,直至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日积月累,但学生每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便把继续学习的重任束之高阁了,由于缺乏及时的巩固过程,使学生很难建立起充沛的语料库。另外中英文在表达方面有诸多不同,英语表达偏重于感官体验,感性直接。如“雨下得很大。”在用英文表达时会出现“It’srainingcatsanddogs.”这里表达“雨下得很大”用夸张和视觉表达,使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在英语中,很多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在表达中承担了很大重任,又如要表达“你在忙吗?”英语中可以用“Areyouinthemiddleofsomething?”这是介词短语组成的句子。再如“You’vebeenabighelp.”表示“你帮了很大忙。”从以上例句看出,中英文转换是要学生通过参加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学生要亲身投入到听、说、读、写等训练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建立起自己的语库,才能在输出环节中较为自如地运用准确的词汇。实践发现应试教学始终跳不出桎梏,要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成为一名能熟练运用语言的“nativespeaker”(说地道英语的人),一定要训练英语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呢?

五、明确英语学习过程是一种心理的认知过程

第一节课,笔者还对学生指出:英语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认知过程,与智商无直接联系,只要日积月累,亲身体验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接受大量的输入,就会看到输出的那一天。这样学生们就会从心理上打消顾虑,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拾对高职英语学习的信心。正如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老师把好的期望传达给学生,可使他们的行为与期望趋于一致。在学生树立自信心后,教师对学生语言认知的角度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通过多渠道语言输入,使学生多感官同时运作,在用中学。

六、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高职教育没有中高考压力,师生有了充分的时间、空间和选择权。学生在不违背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向教师提出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侧重点并可利用课后时间与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在专业指导下,收集该方面的素材,制定计划,设计组织活动等,以小组汇报,PPT或海报展示,制作音频、视频材料等形式,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者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他们如何高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上台演讲,就某一重难点,由小组来承担讲解任务。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是旁听者,很少也很难成为课堂的主角,而现在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下,潜能逐渐得到了开发,从课前收集资料,到课堂的汇报小组讨论,共同协作,学习兴致高涨,他们在活动中担任主角。

七、加大输入,促进输出

1.通过浸入式学习创设英语学习情境

学习英语环境很重要,但在高职阶段课时往往并不充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每一环节,每一分钟要精心设计并利用。开始可由学生每日轮流讲述时事,或是一幽默故事,也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然后教师进行当堂提问,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音频、看视频等活动,使之沉浸在语言实践中,在头脑中充分建立英语思维框架。在学生小组汇报时,由部分学生担任演讲主角,另外的学生担任评委或观众,通过点评式教学互动使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思维活跃起来。

2.指导学生阅读英文原版著作

在高职教育阶段可进入到阅读的真领域。教师给学生提供分层阅读书目,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选择原版英文读物,真正体验英文阅读的快乐。教师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即英文难度和理解难度分成入门级(九年级)、初级(十、十一)、中级(十二、大学AB级)、高级(大学四六级),每个等级里再分成Classics(经典)、BritishLiterature(英国文学)、AmericanLiterature(美国文学)、InternationalLiterature(世界文学)四个类,每类里尽量含有各种文体,即小说、诗歌、戏剧等。学生面对这样的一份书单,开卷闻书香,徜徉书天地,怎么会不被吸引呢?他们接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这些真实的语言材料,他们亲身阅读实践,自然有效地提升英语思维能力,这是应试教育无法企及的。

3.听英文歌,观看英文影视剧

大学生是年轻、富有朝气、活泼的群体,有各式爱好,如音乐,电影。那么把学英语和他们的爱好有机结合,一定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带学生听唱英文歌,看有思想的原版影视剧等,提升他们语言的灵敏度。每学期可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歌曲比赛,撰写英文影评和给原版影视剧配音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4.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实践,延伸英语课堂

英语学习是心理认知的过程,需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突破有限课堂的框架,投身英语角、英语诗歌社团的活动。在那里,学生和外教、英语教师、同学间相互用英语交流思想,分享点滴,或探讨学习,亦或畅谈人生,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余时空,不仅提升了英语思辨能力,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提高了社交能力。

八、持之以恒地积累,建立自己的语料库

英语思维提高非朝夕之功,教师要帮助学生每天积累单词、句型,架构起中英文间沟通转换的桥梁。作为学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语库,对语料保持敏锐度,每天利用半小时,对学习做一梳理,把听课、阅读、上网或参加活动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语言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连带关系,反复体会语言表达的异同点,直至完全吸收内化,这个结构合理、稳定、激活效率高,反映速度快的语库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输出时能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定位到最准确的表达。

九、利用碎片化时间,激活英语思维

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第四次教育革命时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我们的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转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课堂转为线上线下互相融合,教学资源由纸质教材变为海量在线资源,因此需要师生顺势而为。学生乐于参加活动,动手实践和分享交流,手机是其交流工具。那么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其利用碎片化时间,以QQ、微信等平台,借手机App软件,随时随地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学习并非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在高职阶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抱着积极的态度,突破“应试”的框架,投入“素质教育”的天地,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海量教学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大语言输入量,持之以恒地建立并丰富自身语库,在潜移默化中终有回报。

参考文献:

[1]王乐平.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广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思维能力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内容陈旧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也使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各个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其教育内容和教材设置的适应性不高,无法紧随时展形势,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这也使高校很难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进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过于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在课程结构中的理论知识要占据很大部分,而实践内容的占比却非常小,这也使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灌输,却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践,虽然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但学生却非常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其计算机应用思维,并且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中,会逐渐丧失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进而给计算机教学成效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除了要严格遵循知识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之外,还要围绕其知识应用性来对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应用特点得以突显出来。

(三)教学设置与专业未进行紧密结合

高校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设置时,由于并未充分考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用特点,这也使计算机教学难以与专业内容相贴合,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岗位工作中,从而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必须要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用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专业来进行教学设置,以此确保教学设置能够和专业之间进行紧密结合,凸显出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要想使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以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立足点,以此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创新,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培养时,要想确保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需要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基础教育时,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思维,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所在。就目前来看,我国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使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对于只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创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市场中却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确保其能够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才能使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对计算机应用开进人才进行培养时,不仅要侧重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确保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结合科学思维,以此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综合能力与信息素养。以技术角度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将学生应用能力作为教育中的立足点,而从教育角度来主,除了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进行培养以外,还要培养其信息素养与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一)将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中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需要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提高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成效,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得到可靠保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上的培养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将计算机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科学思维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计算思维概括成科学思维,突破思想认知的片面性,在科学思维中,除了计算思维以外,还有创造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和了解科学思维的概念及定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思维,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必将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的解决,提高了其计算机运用能力,使计算机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校在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基础教育时,要想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长期以来,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始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据主体地位的,这也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出来,进而导致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严重阻碍了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应用中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确保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的创造与学习,教师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此改变以往的板书式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来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和创新,以此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对于教师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协作者,其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干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应用与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高校应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可使以往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进而使计算机教学更具特色,使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采用第二课堂,可使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则可利用第二课堂来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激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实现对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可以通过软件编写活动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进行软件编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方向或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软件编写,对于软件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讨论,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解决思路,进而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解决。由此可见,软件编写活动便相当于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可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备更宽的知识面,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解决,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结语

第3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一、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般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占据着主题的地位,课堂上也都是围绕着老师的“教”的形式去进行,就算是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毫不例外。学生和老师之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把一切关于思考方面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学生也是被灌输式的接受老师的思考训练。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追求语文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体系,正常的课文会被分解成各个部分的语文知识。而掌握了知识并不能等于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习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并不能意味着语文阅读的能力就相应提高了。

(二)培养思维的重要程度

我国的教育形式不断的影响着我们,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思维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应试技能方面。再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会提不起学习兴趣,并且感到课堂中的学习枯燥乏味。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高中的阅读思维培养教学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正上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把课堂重点都放在了学生思维培养方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提供的素材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也可以大大的提高他们的阅读以及表达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主观能力可以充分发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培养的途径

(一)创造思维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做例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把全班同学都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各个小组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探讨来加深对文正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高中是属于必修内容的,所以老师对文章结构与文章的内容也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探讨过程中,想让学生自己去自由的朗读课文。之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讨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最后在各个小组中找出一个代表,来阐述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所的出的结论与观点。这样的过程,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方面,不但要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信息技术来提高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选取《红楼梦》中的部分片段来给学生演示播放,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去了解“林黛玉”以及“贾府”中的整体形象。在课本中,这一篇课文不是我们现代的教学文本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内容是由于对当时的社会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就开始准备丰富的辅助资料,并且在课堂生利用班级电脑的帮助,让学生通过观看可以更快的去理解课文中所讲的内容。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还可以用PPT去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多方面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阔思维,课内外结合

第4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7]吴春红,任东明,张世忠,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技能基础上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94-195

第5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