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地方文化研究全文(5篇)

地方文化研究

第1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园区发展;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也随之大幅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逐年攀升,如何根据城市的特征构建文化产业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其中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地,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不仅仅是凸显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逐步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地标项目建设之一。洛阳,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不仅蕴含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同时也见证了历朝历代的时代变迁,由此,如何突出洛阳的城市文化特征,构建具备洛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成为了现阶段洛阳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

一、文化产业园的概述及其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园的概述。就文化产业园来说,我国有关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对于文化产业园的内涵也没有相应的统一,一部分研究者们认为文化产业园应是多类型具备技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企业的融合。通过文化产业园模式的推行,能够帮助这一部分企业更加系统地完善其经营链条和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地区更大程度的经济发展。结合以往文化产业园的研究,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园的构建,至少应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应贴合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地方文化产业园形成模式大都有自发型、政府主导以及政企合作这三种模式。1.自发型。自发型组成的文化产业园大都依托于旧仓库、老厂区这一部分区域,凭借这些地点租金、面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具备个人创作才能的文化设计者们,从而实现文化产业聚集的“文化产业园”。比如,现阶段比较有名的北京七九八艺术街区,就属于通过这一模式所构成的文化产业园。2.政府主导。一般情况下,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都源自已有园区的优化升级和对老旧城区的修复改造。这些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都依托于政府出台的各类型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推动不仅帮助文化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通过政策的应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起步初期的文化产业获得更高的行业竞争能力。3.政企合作。就政企合作类型的文化产业园模式来说,这种构建模式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大型文化产业园构建方式,这一模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压力,同时也为实际的园区开发商们创造了利得,实现了和谐共进的发展目标,为后续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洛阳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十二五”计划的推动,文化产业园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各省市、地区都开展着眼于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构建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自北京、成都、深圳等地开展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到文化产业园建设的过程中来,其中河南洛阳作为多年中原文化的历史古都,洛阳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也越发的重视起来。与此同时,自1983年开始,每年洛阳都会举办传统的牡丹文化活动等,都是洛阳构建开展文化产业园的基础。目前,洛阳市已经构建了以龙门文化旅游园区为代表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推动了洛阳市的旅游、经济、娱乐等事项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市的人口就业机会,为后续洛阳整体的经济体系革新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洛阳市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推动,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园区发展滞缓、文化产业聚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发展。

三、洛阳市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洛阳市开展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已然经历了数年的时间,但是随着时展下人们对于文化理解、认知水平的革新,导致现阶段洛阳市在有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纵观以往其他省市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根基,创新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于洛阳市的文化产业园区来说,其体现在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大都集中表现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过分重视模仿等方面。这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而言是十分致命的,长时间的抄袭或模仿不仅会降低园区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会破坏其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则,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园区的衰亡。

(二)人才匮乏。就洛阳市的地理位置而言,紧邻北京,很多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都会比较倾向于选择去文化产业更加健全、政策体制更加完善的北京发展,这种情况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洛阳市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人才的吸引能力,同时导致该文化产业园区在人才的储备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实际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与此同时,园区内人才的福利待遇、晋升渠道等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影响部分专业对口人才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对文化产业园的看法,从而降低产业园区对于人才的竞争能力。

(三)体制建设不完善。就洛阳市而言,其开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虽然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的发展,但是,纵观其文化产业体制的构建而言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不仅政府管理部门的优势没有充分凸显出来,同时园区内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各自为战”现象,影响了整体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口碑,限制了外界对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认可。与此同时,在以往产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行政拖沓、界限模糊等问题,都制约了该地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四)融资难。融资难是大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造成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大都是因为文化产业中所存在的虚拟资产价值难以明确的衡量,由此,融资难的问题限制了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机会,使其陷“融资难—发展慢—融资难”的恶性循环,从而制约实际城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效果。比如,就目前的文化产业园发展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完善的融、投资渠道,从而限制了实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五)文化产业园区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融合不充分。现阶段科学发展理念下,科学技术水平融合的不足,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文化产业园区的工作效率,进而为其后续的良好发展埋下隐患。比如,就以往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就存在因为科技水平融合不够而导致产业园区出现自身特色不足、品牌效应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同时降低了产业园区的实际经济效益。

四、洛阳市推动文化产业园发展的路径

(一)规范文化产业园区中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如果洛阳市想要实现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首先应做的就是明确园区中各个区域的不同定位,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定位设计构建不同的区域内涵,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园的“品牌效应”,同时侧重发展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文化产业。比如,就洛阳市文化产业园发展来说,一方面,可以从洛阳整体的文化底蕴入手,构建整体文化产业园区的布局,并以此为核心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根据洛阳市中不同区县的不同文化特色进行分区域的文化产业布置,丰富整体的内涵,同时定期开展文化产业园交流活动,将洛阳市文化产业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提升这一文化产业园的品牌形象,为后续落实文化产业园的品牌效应打下基础。

(二)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文化产业园服务已然无法贴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园区需求,由此,构建现代化、智能化且丰富多彩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结合实际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需求,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等多类型的模式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同时推动其未来的发展。

(三)拓宽原有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融资一直是限制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融资难不仅导致文化产业错过很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限制了整体文化产业的革新,由此,就洛阳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者们可以积极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中成熟的产业园建设案例,一方面在融资政策上更加倾向于文化产业融资,另一方面根据文化产业的现状制定适合这一行业的专属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帮助更多、更好的创新、文化落实在实际的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去。

(四)推动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保护其产业中知识的产权是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根本,由此,一方面应提升政府监管部门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同时明确产权保护法律的方式,保护知识及其周边产品的利得,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完善,为构建后续和谐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应着眼于现阶段洛阳市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特征进行完善,构建适合地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路径,同时为后续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产业园的构建已然成为了现阶段洛阳市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由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城市发展现状,构建具备洛阳特色的发展体系,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铮.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1,4:119~120

[2]詹双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亟需破解的难题及其对策———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新经济,2017,5:19~23

[3]程文文.洛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8,6

[4]高秀丽.山东境内大运河沿线地区儒家文化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

[5]王春波.油气长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道保护对策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1

[6]林哲.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J].海峡教育研究,2018,3

[7],廖卓娴.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分析与建设路径[J].经济地理,2019,2

[8]黄瀚.探索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升级之路[J].现代商业,2014,15

[9]唐震,杨晓龙,李理.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1

第2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武当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道教文化

一、武当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是在中华文化下自我衍化形成的宗教学派,其涵盖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程度之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支,武当山地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圣地。其道观建筑艺术、道教文化艺术、武当武术文化等构成了武当文化旅游的特色属性。武当山是中国道教著名圣地,在武术界中流传一段佳话“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具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资源,主要集中在宫殿建筑艺术、武当武术文化、道教音乐、医学等方面。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高超的建造水平,由明代皇家建筑规格建造而成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基于道教文化内涵,张三丰将《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质朴哲学原理运用至武术实践中,创立了武当武术,并逐步发展为包含五行、太极等诸多养生武术类比。鼎鼎有名的太极拳,因为适应人群广,老少皆宜,享誉海内外。除却武当武术文化之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道教音乐、具有先秦时期民俗祭神音乐和古代宫廷道乐的古典特色。武当山地形险峻因此气候多变,植被丰富多样拥有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大自然药库”。早在解放前就有道医在此武当山采药、修炼,还影响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于道家思想的“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特点,衍生出道教养生“药膳”“素斋”和“武当茶”等,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

二、武当山文创产品现状

文化创意产品是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性的产品,其核心在于以产品为载体,将文化进行创新性地转化,进而丰富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到了新时期,东方文化开始复苏,文化产业随之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软实力,为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2014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从战略性层面对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举措;2018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宣传服务等方面为文创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文创产业引来蓬勃发展机遇。目前武当山体验旅游开发较好,但相配套的文创产品发展相对滞后。根据武当文化武当旅游体验项目有:武术体验、道教养生体验、道教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丰富多彩,但其相应文创产品发展滞后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文创产品设计原始、粗放、千篇一律。缺乏相关文化内涵,或者载体与文化内涵衔接生硬。现有的武当山文创产品无明显的道教文化特色,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都以市面常见载体+图形形式出现。难以让人印象深刻,对推广武当道教文化作用不大。

(二)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目前武当山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大都以旅游纪念品为主,带有强烈的道教文化特色,纪念意义大于实用功效。此类产品购买后会被逐渐尘封,或束之高阁,因为没有实际功能只能作为摆件。

(三)载体同质化严重。产品上市前期投入大、风险大。因此厂家大部分选择以现有能够快速加工的快销品为载体,融合当地一些元素就开始网红推广。

三、武当山文创产品设计解析

武当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包括“文化提取”“载体定位”“造型设计”三个方面。

(一)文化提取。武当山最大的IP就是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符合中国的风土人情。其阴阳太极、虚实文化从各个角度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因此提取道教文化的阴阳、太极、虚实、无为自然等元素作为产品设计来源。

(二)载体定位。文化内涵与功能并重的选择,让文创产品用起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创产品不仅仅具有纪念性及观赏性,更应是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的日用产品。古语君子远庖厨,而今的君子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为家人做出贡献。因此本次设计选择了中国文人雅士所喜爱的香器、文房四宝及民以食为天的厨具设计。

(三)造型设计。鉴于中国传统质朴的道教文化以及中国素雅的风格,本次设计采取的造型设计风格简约、具有东方特色的本色设计。

四、案例展示基于以上理论,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静世淡尘——香薰系列产品设计,设计师:邓启振。设计师通过调研发现香具能够体现文人的风骨与文化涵养,其观点是器物是文化沉淀积累衍生的,器物因造物之美而传承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表达,最重要在于极致抽象的意境还原和虚无交错的感官体验。而香渺渺升起的虚无给人不正是这种感受吗?因此设计师提取武当山建筑外形,经过提炼设计,采用紫光檀木为主材料结合铜进行系列设计。1.太极系列:方案一,世间大道皆有得失,两者相依相伴,把得与失的内容与自然结合创新出新元素,用以形象化得出新符号。方案二,结合道家思想和其宗派理念,对其文化进行提取代表符号化,把元素用到产品设计中,能够更好地体现产品的代表性。2.武当功夫系列——太极拳(剑)。武当功夫文化属于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而最具代表的是太极拳和太极剑。因此设计师根据其功夫大师练功形态及意境而设计出趣味性人物IP。3.武当建筑文化系列。武当文化除了举世闻名的功夫文化,其宗教建筑也是其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设计师抓住这一设计点进行设计。最终设计稿如下:

(二)文赋记——文房四宝系列产品设计,设计师:谭梦珍。设计思路都围绕道教精神“清静无为”中的无进行设计,整体风格统一,内涵有深度。其设计亮点如下:亮点一,笔架设计。在两个不同状态进行创意设计体现无则有时、有则无的意境。笔架顶部的一撇与底座的凹槽均采用金属材质,与笔架的杆子的黑檀木材质结合,相得益彰。既美观又可以承载多余水分。亮点二,魔瓶设计。同样根据两个不同状态进行创意设计,满墨时瓶子呈现黑色,三条刻度隐藏在墨水的黑色当中,当墨水用完时,刻度显露出来,形成了无字。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通过创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亮点三,镇纸设计。根据镇纸分开合起来的状态进行设计。矩形的镇纸采用黑陶的材质,采用金属包边,左右镇纸合上时,抽象的图案会拼接形成无字,分开既是抽象的金属图案,起装饰点缀作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设计、文化也正是如此。最终设计稿如下:

(三)功艺有道——厨具系列产品设计,设计师:焦鹏帅。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君子不在远庖厨。而是在外为家拼搏,到家能够为家人烹饪。因此设计师以厨具为载体结合武当功夫文化进行主题为功艺有道的文创产品设计。亮点一:沥水架设计。主体由木架构成,中间根据道家武术动作,用钢丝做造型设计,即美观又实用。亮点二:菜板与收纳盘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切完菜即可装盘。精简了备菜步骤,符合人机工程学。亮点三:调料瓶引用了“道”文化中阴阳相生相克的思想内涵。在颜色上采用黑白两个颜色体现阴阳的相互克制,结构上通过旋转结构体现阴阳的相互融合,在使用上可以通过撒和取进行使用。

五、结语

武当山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是武当山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它的发展旨在针对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等问题,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通过设计与研发日用产品彰显其文化特征与内涵。武当山文创产品设计是推广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点,立足于武当山道教文化、功夫文化、建筑文化,能更好地振兴武当山地区的文化经济。本次设计将武当山文化带入日用产品之中,用有趣好玩、实用与美兼顾的形式吸引群众,促进武当山文化的传播,对武当山文化的传承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开拓武当山文创市场新方向,做内容精品,更有文化味道的武当山文创,为之后的文创设计提供范式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钟锃琦.妈祖文化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以《风大找妈祖》系列文创设计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4(27):133-135.

[2]李红超,王昕宇,李维钰.基于文化元素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02):16.

[3]唐遥佳,黄子燕.武当山道教体验旅游发展探析[J].今日财富,2020,(18):141-142.

第3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安徽文化特质表现为张扬自如,通变创新,经世致用,好学尚贤,现性求真,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架构了安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2]。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人们了解、接触、利用安徽地方文化资源的途径,可以让更多的人知晓安徽特色文化,领略安徽文化精髓,感受安徽文化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启迪与教育公众,弘扬和传承安徽优秀的文化,倡导形成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理念和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安徽“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2年2月登录了安徽省30所本科院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网站,通过“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等链接对各图书馆所建有关安徽地方文化的数据库进行了调研。

1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

(1)安徽省图书馆建库情况安徽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完成了“安徽美术”、“皖南事变”、“徽派建筑”、“安徽路桥”、“安徽旅游”、“安徽家谱”、“安徽戏曲”、“安徽先贤”、“名人手札”、“安徽刻书”、“徽派朴学”、“桐城文派”、“谱牒文献”、“安徽杂技”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数据库建设,制作了安徽花鼓灯、徽州建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红色记忆、安徽传统工艺等电视专题片,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安徽的文化名人、传统工艺美术、建筑、地方戏曲、历史事件等进行介绍。(2)高校图书馆建库情况

2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图书馆及部分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建设了部分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安徽文化的保存与宣传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数据库建设需要总体规划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图书馆借助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已建成了一批安徽文化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在主页上设立的“特色馆藏”下可以查看各个数据库资源,但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组织,不能让人全面了解安徽特色文化的特点。30个高校图书馆中只有10个馆建立了19个与安徽文化相关的数据库,仅占1/3。另外,由于多以特色馆藏为基础,所建数据库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建工学院图书馆都建有徽派建筑数据库,合肥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都建有李鸿章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协调建设,需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建设和使用的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否则不仅无法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等方面的浪费。(2)大量的文化资源亟待数字化加工安徽省各图书馆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黄山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徽州古籍、徽州文书、徽州谱牒等,池州学院收藏的有关傩文化、佛文化、地方史志类图书,安徽省图书馆的安徽刻书、谱牒文献等特色馆藏。据统计,见诸著录的徽人经史子集类著作总数在6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有近3000种,绝大多数庋藏于安徽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安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文博单位三大系统公藏单位收藏古籍总计为114万余册[3],但已建成的数据库远未能全面呈现安徽文化的精彩,比如省图书馆的文物、手札数据库里,目前只制作了部分精品以飨读者,还有大量的曲目、影像、拓片、谱牒等都还没有在数据库中收录,很多珍贵的文化资源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3)数据库社会效益有待提升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单位建设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未对所有公众开放,如省图网站上的各个数据库,一般用户只能看到某个曲目、文物、谱牒等的文字性介绍和图片,视频资料只有合肥地区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所建的19个数据库,只有5个校外读者可以浏览部分资源。本就有限的资源因缺少广泛的社会宣传,也只能为少数人所知所用,数据库在宣传与普及安徽文化方面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4)建库标准规范必须统一由于所用的建库软件不一样,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造成已建成数据库不同的结构、用户界面和检索方法、检索结果形式也存在差异,为这些数据库未来的整合和统一检索设置了障碍。面对一个个数据库,不仅要重复检索,而且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人为筛选去重,花费用户更多的时间和精力。(5)数据库质量差距期待缩小由于各馆建库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如有的馆只建有文本型数据库,没有检索功能;而有的馆却建有集文字介绍、音频、视频、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且提供多个检索途径。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网络时代,数据库的建设要考虑如何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吸引用户,方便用户利用。因此,建库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方案的设想

1统筹规划领导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文化馆、博物馆、党史办等单位的协作以及各级各类地方资源的收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和控制,应由安徽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成立专门机构,由安徽省文化厅主管,负责听取建设情况的汇报,协调各方工作,负责或协助解决版权问题,统筹决策方方面面的事务。安徽省图书馆负责建设的具体领导工作,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负责建库,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主要负责收集。安徽大学有徽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有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有徽州文化资料中心,上述单位对安徽文化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因此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应该认真听取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证建库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保障机制

因为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工作制度、分工职责、工作细则等;为了激发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数据库的质量,要确立考核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省图书馆负责指导和监督。为了保障数据库的长期建库工作和使用维护,安徽省政府应该立专项,拨专项资金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同时制定资金长效投入机制,规定每年一定的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从而保证建库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以及后续的有效维护,保证数据库建得好,用得好。

3确定收录原则

安徽拥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可以建库的特色文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要确定以下几点收录原则:(1)收录范围要“全”。建库的资源应该涉及与安徽有关的文化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经济、文化活动、人口、矿产、人文环境、地理地质、社会生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其活动、历史遗迹、民风民俗、宗教、制作工艺、文学、美术等各个方面。如安徽特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区时代背景和地区特有条件等[4]。(2)收录类型要“广”。既要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艺术、手工技艺、风俗等,也要有存在于竹简、木牍、帛、陶瓷、纸张、磁介质等载体上的各种文献,还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古建筑、古寺庙、古战场、古墓、摩崖石刻、碑刻、字画等。有实体的,有虚拟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3)收录标准要“专”。安徽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有关地方文化的文献资料的需求[5],只有这样,这个数据库才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数据库建设必须把握地域性这条主线,一定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安徽特色的文化资源予以收藏、整理、加工、入库。(4)收录时间要循“宽”。从时间上来说,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时期的资源都要收集,既应包括各类历史遗存,如谱牒文书、宗谱、族谱、古战场等,也应包括近当代的各种文化资源,如近年出版的《千年徽州梦》、《徽州访古》、《运漕史话》、《徽州往事》等图书及地方志、年鉴、资料汇编、演出录像、媒体报道等。

4统一建库软件和标准

建立安徽文化特色数据库,是多个单位分工协作的过程,必须确定各个子库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承担单位,选择适合的应用软件,制定和遵循数据库建设标准,对数据库的著录格式、分类体系、通信标准、元数据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评价标准等加以规范,以求得数据库的标准化。鉴于安徽省图书馆的安徽文化数据库已初具规模,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数据库内容,并给各共建馆一个机构帐号,用于各馆进行数据加工、制作和录入;二是遵循CALIS《特色库子项目本地系统基本技术规范》、《特色库子项目元数据规范相关规则》等数据建设规范和标引细则建库,不仅保证了数据库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兼容性,而且便于今后与全国各高校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6]。

5科学设计数据库结构

一个好的数据库,结构框架设计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效果。根据安徽文化资源的类型,笔者提出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的主体框架组成如下,具体栏目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修改。其中音乐舞蹈包括安徽各地的民歌、小调、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花鼓灯、傩舞等的曲谱和视频;戏曲杂技包括剧种介绍、演员小传、珍贵唱段的视频资料等;徽派建筑包括徽派建筑的介绍、图片和视频;工艺美术包括介绍安徽工艺美术的概况,各种工艺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艺术作品图片等;地方文献包括地方文化法规,以及地方志、家谱、谱牒、史籍文献、地方年鉴等;宗教民俗包括安徽境内的道教、佛教、各地习俗、庙会等地方性活动;安徽刻书包括可查看刻书家名录、藏书印鉴,可欣赏部分皖籍名家或皖人写版镌刻的墨宝手迹;历史资源包括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及其活动、手札、手稿、文学作品、字画真迹图片等;历史遗迹包括安徽的历史遗迹、遗址、石刻、碑文等。

6坚持共建共享宗旨

安徽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要坚持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各单位要明确分工职责以及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本单位的优势。省图书馆不仅要进一步加快本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进程,而且要指导各个子库的建设单位开展工作。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重点做好资源收集,并协助图书馆做好建库工作。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具体分工,尽可能完备地收藏某一领域的文化资源,做好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通过目录、摘要及全文分级浏览方式,对不同的图书馆读者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资源拥有建设馆读者可以看全文,其它读者可以看摘要。同时,还可开展馆际互借和代查代检服务,满足更多读者的特定需求。

7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不同的资源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建库方法,如对于一些纸质资源,直接使用建库软件比较简单;对于一些戏曲唱腔等,需要进行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对于古民居需要进行摄录、照相、撰写文字、绘制图册。因此,加工人员除了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摄影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等。省馆不仅要组织开展专题技能和应用培训,同时要建立QQ群或论坛等交流平台,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讨论,共同提高数据库质量。

第4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三金一嵌”;工艺文化;工匠精神

一、“三金一嵌”工艺简介

“三金一嵌”工艺是指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这几种宁波地方的特色工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海洋商贸,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中必不可少的“木”、“漆”等原材料来源广泛。金银为古代的流通货币,也被制成金箔,用于器物表面的装饰。除了原材料的来源丰富,宁波特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进地方工艺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交通途径,宁波与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宁波地方工艺文化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时期至今,经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宁波民间形成了悠久、深远、厚实的婚俗文化。宁绍平原“十里红妆”之风,极大地促进了甬式婚妆家具市场的繁荣。“十里红妆”中的家具与生活用品,几乎都使用了三金一嵌等工艺。这些产品实用性强、外观造型优美,收到人民的欢迎。尽管曾经的“三金一嵌”工艺风靡一时,如今的它们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艺繁琐,成本高昂

精致的造型,典雅的装饰是传统技艺发展的根基,也是其盛极而衰的原因。以泥金彩漆为例,一件普通的泥金彩漆作品,需要经过批灰、上漆、贴金、罩漆等20余道工序。这使许多潜在的学徒望而生畏,工艺难以传承。在物资匮乏的现代社会,上好的木材比较稀有,价值极高。金箔等贵金属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专业人才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且,工匠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设计制作的作品的价值往往被人们低估。产品售卖的价格远远低于它们的价值,是导致他们难以坚持的重要原因。

(二)脱离现有生活场景

晨起于弹簧床垫,出行依靠便捷的现代交通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坐着花轿出门,在古代木床中睡眠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了更舒适的家具,更便捷的交通。因为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产品难以满足新需求,只能被淘汰,束之于高阁。

二、“三金一嵌”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传统工艺美术起初并不以藏品身份存在,而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用物件。大量的民间产品都具有实用功能。以朱金漆木雕工艺制成的佛像将人们无形的信仰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是当时人们精神的寄托。它们线条流畅,体态优雅,且泛着金光,让无神论者也能感受到佛的威严。再比如烛台是古人盛放蜡烛的器具,防止烛泪滴落在台面上。朱漆的红色,纯度很高,适合作为婚嫁中的嫁妆,营造喜庆的气氛。不仅仅是器物本身具有价值,其中的装饰部分,也有教化群众的作用。这些器物普及了当时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三、造物精神

工艺匠人以一己之力执着地坚守着手艺,除了对手艺的骄傲,他们还肩负着传承的责任。在传统手工艺中,工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执着于一项工艺的制作。匠人们就是这一门手艺的专家。经过一代代地发展,他们的工艺日趋成熟,产品精妙绝伦,这些都离不开他们对于工艺的专注。工匠也是创新的。经过历代传承,手工艺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不断改良。一味的传承无法很好的发展,因此就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改进。

四、融汇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从未停止航行,融汇古今,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发扬传统文化的较好方式。“三金一嵌”与宁波当地“十里红妆”的婚嫁文化密不可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涵养,都会融入当地人的文化骨髓,正是文化孕育了一方的人文情怀。一件“三金一嵌”产品的诞生过程中承载了大量的符合当地文化、造物思想和人民美好的愿望。在十里红妆文化中,女性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将现代女性健康,个性,独立,时尚的审美观代入工艺作品中,是更符合时代的改良。三金一嵌中许多关键的元素,也是女性长久不变的追求。细致的做工,很有女性特点的朱红等强烈色彩,使用金银等贵金属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女性的青睐。现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用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三金一嵌中提取传统元素,将其改造为快速消费品非常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结合现代的工业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是对传统工艺进行活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结

“三金一嵌”工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其中蕴涵的造物精神直至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对宁波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摒弃对其艺术形式的片面模仿,从其文化内核中寻找工艺精神在当代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万剑.国家非遗“三金一嵌”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11):129-130.

[2]余毅.对宁波“十里红妆”婚俗器具造物艺术思想的解读[J].包装世界,2012(06):4-5

第5篇:地方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湘楚文化艺术;包装设计;深入研究

引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湘楚文化艺术属于一种具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区域性传统文化,并且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湘楚文化还具备了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湘楚文化艺术当中进一步提炼出的“湘楚元素”,不仅拥有着楚国悠久的历史沉淀,还具有着湘楚文化艺术的风格面貌以及视觉样式,其中也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这也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方式。

湘楚文化艺术的基本概述

湘楚文化,其最早诞生于“三苗之居”,在三湘大地中不断成长发展,其主要缘于最早的祝融皇帝文化以及神农炎帝神话,并且屈子文化以及梅山文化,其也属于湘楚文化不断发展的源头所在,而湘楚文化的最早母体,甚至可以直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以及历史进程中,湘楚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但由于我国的地域较为广阔,导致不同的地域间在社会形态、人文意识、经济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使得各种地域传统文化特征,主要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不断传承发展,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环境影响,进一步创造出了风格独特并且个性十分鲜明的湘楚文化艺术。

湘楚文化艺术的具体特征

(一)漆器元素在楚国中出产的漆器在纹饰方面十分复杂,最为常见的就是各种云龙纹以及凤纹,再加上一些以动植物为主的纹样加以辅助,形成了独具备显著特征的漆器。通常情况下,这种装饰纹样主要就是以各种舒展、流畅或是飞扬的曲线为主要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古代楚人积极进取以及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还涵盖了楚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所采用的通常都是凤纹,这主要是由于凤纹的形态较为婉转,并且所用的曲线也十分瑰丽,属于一种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之间的结合体。古代的楚人在漆器的创作形式上,所采用的主要为四方连续或是两方连续的放射状构图模式,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凤纹自身所存在的韵律美,进一步体现出了其流畅的空间秩序以及瑰丽的视觉效果。同时,漆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关键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楚漆画有着两种形式,分别是绘制在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上的人物题材以及神秘的巫术题材。古代楚人在绘画过程中,主要是将空间或是宇宙作为主要背景,并将一些具体的物象放置在天地之间,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古代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而在绘画图形上,整体境界也气势如虹,通过龙飞凤舞的形式,使得观赏者仿佛置于在一片肆意瞎想的须臾宇宙之中,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一种气势恢宏之美。

(二)玉器元素楚国中涉及到的玉器,其品种十分丰富,并且在制作技艺上十分精湛,具有着较为显著的流动感,并且其中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甚至将道德、利益以及政治等多方面文化全部融会贯通为一体,进一步体现出了古代楚人的民族精神以及审美观念。当前所出土的楚国玉器中,其在纹饰上主要有着鱼纹、云雷纹以及卷云纹等多种形式,而在玉器的造型上,也遵循了古代楚人尊龙崇凤的基本传统,这也使得楚式的龙形玉佩具备着十分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有足龙玉佩,其在造型上也更加生动形象,有着龙首虎身、龙凤相随以及昂首龙等多种形式,蕴含着极其深厚的神话色彩[1]。

(三)青铜元素自湘楚文化艺术中所提炼出的“湘楚元素”,其纹样大多是传承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具有的蟠蛇纹、龙凤纹、圆涡纹以及云雷纹等,再加上各种几何线条进行辅助,这就构成了都区特色的楚青铜器龙凤纹样。同时,楚式青铜器也是商周青铜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具体纹饰上也遵循了中原青铜器的基本原则,但却还拥有着较为显著的地方特色。首先,楚式青铜器的素面器数量明显提升,很多壶、鼎等形式的器物大多都会以素面呈现;其次,青铜器铸造中还有这十分独特的“失蜡法”,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的青铜器,其在装饰上十分精美,并且有剔透玲珑的特征;最后,部分花纹还具备着显著的文化特征,例如用各种复杂线条所勾勒出的极简凤鸟纹,以及张扬飞溅的变形蟠蛇纹。这些精美的纹饰还涵盖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凸显出了古代精湛的青铜器制造工艺。

基于湘楚文化艺术视角下的包装设计措施

(一)符合现代审美,打造出系列感在湘楚文化艺术中,各类漆器、玉器以及青铜器等核心相处文化核心,都可以成为包装设计产品的主体所在。湘楚文化艺术从古代楚国的青铜器纹饰以及造型中,再到楚漆器的绘画以及纹样,最后到楚玉器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这些极其丰富的湘楚文化艺术都能够为包装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在使用这些传统元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其与现代化的审美观念有效结合,从而设计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群众审美观念的包装设计。而通过打造具有系列感包装设计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吸引群众自身的注意力,在提升群众对于产品直观印象的同时,增强群众的消费欲望,并且这也是提升包装文化关联以及辨识度的关键所在,而将湘楚文化艺术应用在实际包装设计过程中,就可以在包装图形的设计上充分借鉴湘楚文艺术中的核心所在,设计出美观与意义并存的图案,使其更好的运用在包装设计之中;而在系列包装的色彩搭配方面,就可以充分借鉴楚漆器中以黑、红为主要色调的方式,用金、银等具备现代特征的中性色来中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在包装字体的设计中,就可以选用传统楚文字时期较为流行的篆书,并将其与现代字体完美结合,在不影响其辨识度以及可视性的前提下,稳步提升包装设计中字体的表现效果[2]。

(二)取形延意,避免出现同质化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湘楚文化艺术,这种设计方式的本质就在于有效传达出湘楚文化艺术自身的内涵所在。因此,这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湘楚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在保证包装设计美观性的同时,达到传播湘楚文化艺术精神内涵的主要目的。同时,这种取形延意的方式,也是对湘楚文化艺术中涉及到的图形、色彩以及纹样所进行的二次创造,其主要是在充分理解湘楚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将其中蕴含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观有效融合,使得设计出的包装能够更好的延续湘楚文化、传承湘楚文化,并且还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感。除此之外,在包装设计中应用湘楚文化艺术,还能够进一步凸显出湘楚文化自身的魅力所在,这也可以在其中更好的结合现代化的设计风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避免与其他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元素产生混淆。

(三)化繁为简,灵活使用各种曲线湘楚文化艺术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些流动的纹样、符号以及线条,这就使得这些图案具备着十分优异的装饰效果,并且站在现代审美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图案也具有着较好的美观性。在湘楚文化艺术中,其装饰图案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曲线,这种流动的曲线造型尽管赋予了器物相应的浪漫气质以及生命力,但这些曲线却过于复杂、混乱,如果直接将其当做现代设计元素,就会导致观看者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难以表现出包装设计的重点所在,并且湘楚文化艺术也只可以传达表面形态,无法进一步传达出湘楚文化艺术中的竞速。因此,想要在包装设计中更好的应用湘楚文化艺术,就应当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深入挖掘湘楚文化艺术中的关键所在,去除那些复杂、多余的装饰部分,将重点转变为强调湘楚文化艺术的核心精神文化,在充分结合现代设计形式的同时,让群众可以直接通过包装设计来更好的了解湘楚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及内涵所在。

(四)包装设计中湘楚文化艺术的应用原则1.文化原则包装设计可以称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员,在将湘楚文化艺术应用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化素养以及象征意义让包装设计能够与湘楚文化艺术中的精神内涵高效融合,通过优化包装设计图案以及色彩的方式,能够更好的传承湘楚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使得群众能从包装设计中感受到与湘楚文化艺术之间的深刻共鸣,这就是包装设计中应当遵循的文化原则。2.创新原则包装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强调创新,由于包装设计也属于文化载体中的关键所在,这就使其具备着十分显著的创新原则。因此,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将湘楚文化艺术打散,并在重组后直接应用在包装设计中,使得包装能够在色彩、造型以及图案等多个方面加以创新[3]。

结论

湘楚文化艺术由于自身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能够为包装设计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作灵感。因此,在包装设计中应当提升对于湘楚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湘楚文化艺术中的装饰造型、纹样、色彩以及图案,使其能够更好的与现代设计理念加以融合,让最后的包装设计不仅具备着鲜明的文化特征,还能够更好的传播湘楚文化中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梁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08):142-143.

[2]铁洪娜,张凯.高校包装装饰设计课堂中文化艺术的融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