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地方传统文化全文(5篇)

地方传统文化

第1篇: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河北传统文化;外传策略;“一带一路”;茶文化

引言

河北作为燕塞重地,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文化上,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往今来都肩负着南北方文化融合的重任。河北省属于传统文化大省,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河北梆子、张家口皮影等为人乐道的优秀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自古至今河北省也留下很多茶文化痕迹,中国禅茶结合的发源地便是邯郸临漳,而中国禅茶的文化精神和功能诞生地是石家庄赵州,中国“茶仙”卢仝的诞生地是保定涿州卢家坊,这说明自古以来河北就是与茶有缘的文化大省。茶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儒、释、道三家精神,其中的宁静致远内涵,更是被很多文人墨客所歌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茶文化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又在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茶文化特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普遍认可我国的茶文化,因此,依托当前“一带一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并同时用茶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外传,是最好的发展策略之一。

1河北传统文化的形成

河北地域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对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河北省包括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所以简称燕赵文化,匈奴、契丹、突厥、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此聚集,这也使得河北的农耕文化十分成熟。河北省不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还具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北梆子,吴桥杂技都属于典型的河北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现在的河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河北地域生活过很多民族,因此,河北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儒、释、道和游牧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共同组成河北的文化体系。

2河北传统文化特质

河北的特殊地域也使其形成独特鲜明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具有十分强烈的特质和特点。同时,河北是资源大省,各类丰富的资源,也为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奠定基础。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河北传统文化特质大概具备以下几点:

2.1慷慨的大侠气质

春秋战国的燕赵文化中具有充满张力的文化特质,其中充满慷慨的大侠气质,从春秋晋国时期河北地区便形成民风彪悍的特点。经过朝代变革,这种大侠趋势愈发浓厚。历史上有很多书籍都证明这里侠风浓厚。例如《隋书地理志》中“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这也能侧面证明河北传统文化中的大侠气质自古有之。这些特质也给河北人民留下优秀的基因,燕赵人民守节重义的精神风骨,是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学习的优秀特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便是优秀的杰出代表。这是河北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使河北人民生来便具有这种大侠气质。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河北人民的气质和气节始终不变,将这种气节发扬光大,进行外传,不但能提升世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知,也能使其感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2不屈及抗争的文化特质

不屈与抗争也是燕赵古文化的特质。虽然燕赵一直地处北部边陲,但这里自古便是战事频发之地。无论是燕赵人民还是后来的河北人民,保家卫国的意志从未减弱,这是河北人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质。这种不屈与抗争的精神,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这种特质使河北人民坚强不屈,也为传统文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这种优秀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向外传承,要让世界看见民族的文化,看见河北的精神,认知到河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质。

2.3求变与包容的文化特质

虽然燕赵文化中的不屈精神,流传千年。但燕赵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文化。求变与包容,是燕赵文化的文化特质。古时燕国与赵国都是不同民族相互融合的区域。因此,燕赵文化本身的包容性非常强,而且燕赵文化也不断接受不同民族融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燕赵儿女学习的典范。燕赵儿女一直在包容中谋求发展。这里一度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河北省地处北方,是通往蒙古的交通要塞,这里的边境贸易曾经十分繁盛,商贸往来是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并且随着燕赵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如今河北人求变、包容、开拓的精神。

3借用茶文化,促进河北传统文化外传策略

3.1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外传

河北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宣传我国河北旅游优势,吸引国内外游者前来观摩。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兴起,旅游不仅拼的是吃、住、行、购物等方面。很多地域开始通过拼文化吸引游客。在我国各地,无论东西南北,而以茶待客是我们传统又具特色亮点,尤其近些年,更为很多热爱中古文化的外国友人所接受并喜爱,进而加以宣传和传播。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以茶馆而言,最早的文字记述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录》。河北省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禅茶精神的发源地,燕赵大地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与现代经济、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为深入挖掘河北茶文化内涵,弘扬中华茶文化精神,满足茶文化爱好者需求,搭建河北省茶文化会展,为国内外茶企茶商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河北茶文化外传。弘扬茶文化对引导现代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河北的禅茶文化倡导“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分享、结缘、包容”的四大功能。这些精神对舒缓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培育清新淡雅、平和包容的生活习惯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随着“南茶北移”实践的成功,近年来全省花草茶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河北花草茶更是异军突起,一些种类的花草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饮茶给旅游发展带来诸多利处,也可以通过网络着重宣传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只要据实介绍,便能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当这些游客有好的旅游体验,便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形成优良口碑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使更多人认识到河北省的优秀茶文化。

3.2树立文化自信

想要将河北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有信心的将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推广。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河北人为生在河北而自豪,河北人必须首先学习河北的传统文化,才能构建传统文化氛围,促进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也就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只有民众都相信河北传统文化,河北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有未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只有不断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奠定我国在国际的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心。河北拥有很多传统文化,很多文人墨客都会通过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具有河北特色的地域歌曲,便可以作为城市名片,将河北声音发扬光大,树立文化自信可以感染更多身边人,也能使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河北声音。我国地广物博,具有很多的优秀地域,但河北属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域,在茶文化下推动河北传统文化外传,对河北文化发展,推动河北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3.3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文化的外传需要人才推动。只有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河北传统文化基础。想要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必须要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只有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文化,才能不断发展,源远流长。可以建设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院校,培养民族特色的高素质人才,例如河北的邯郸学院开设的太极学院,便是推动文化的尝试。河北具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需要人才的继承才能不断传承下去,因此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同时发扬河北传统文化需要一批语言人才支持,因此,可以在外语专业融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不但能拓展学生视野,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语言人才也有能力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世界舞台。培养语言人才是向外传输文化的重要途径。河北省政府要重视在外语类专业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积极健康成长。3.4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特色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老旧的文化思想,因此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想要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就要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特色,首先可以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将文化进行重新包装。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讲究以仁治国、以礼待人;道家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与提出的“绿色、协调”主张相似,这说明虽然传统文化时间悠久,但仍适合我国发展国情,对促进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次,可以利用艺术创作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含义。这些艺术创作中会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方式。最后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发展。我国发展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与河北胡服骑射中“敢为天下先”精神与包容精神相同。传统文化之中包含很多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同的理念,这些理念的不谋而合也说明我国的发展理念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只有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国家、社会和民众谋福利。

3.5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虽然河北省传承很多传统文化特色,但这些传承一般都各自为政,互不干预。因此,政府应成立文化产业链,将各个文化产业进行串联,促进每个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可以采取带动发展的理念,用优秀产业带动新生产业,这样才能促进河北省的传统文化共同发展。首先要对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对相关的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改良,通过引进人才和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主要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文化名片进行串联,可以加深河北的地域特色,促进河北的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同时,当地银行也要对文化产业进行资金支持,这样这些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扩大生产,增加影响力,将传统文化带出国门。

3.6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国际文化名片

想要推动河北传统文化外传,首先要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国际文化名片,这样才能带领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舞台。首先要研究全球消费者发展趋势,根据消费者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国际文化名片。例如吴桥杂技已经开始与海外文化进行不断交流,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将传统文化带国门。文化的发扬不可能仅靠文艺演出,还需要了解国际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深刻影响我国青年一代人,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必须影响青少年,青少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可以打造河北特色的文化地标,利用一些名人效应推广传统文化。河北的古城遗址十分丰富,这些遗址都能成为特色的旅游景点。

4结语

我国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可以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河北省要抓住发展良机,学会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国际市场中,这样才能引进优秀资源“走进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出去”。只有将传统文化不断向外传播,才能使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但能为振兴民族奠定基础,也为复兴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扈红英,高国忠.科技与文化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河北省文化旅游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4):5-7.

[2]河北省政府新闻办“2019第七届中国国际(河北)茶文化博览交易会”[DB/OL].长城网,2019-11.

[3]赵建辉.河北文化产业建设中燕赵文化精神辐射之意义[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87-90.

[4]王红英,娄海波,韩丽君.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4-56.

[5]卢矜.整合河北文化资源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J].职业时空,2008(7):84-85.

[6]张智,刘烨.河北文化产业与地方传媒类院校互融发展机制探析[J].视听,2019(2):228-229.

第2篇: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国民素质;教育

岭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员。它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过程,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深入岭南人的思想、行为和观念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融入岭南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尤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岭南地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国民素质的提高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岭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认识

(一)岭南文化构成元素从岭南文化的地区发展,以及其文化的种类来看,本地具有独特的原始文化。针对其民族组成来说,有广府、客家、海南、潮汕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等;从其发展形态看,主要有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山地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融汇四海文化之精粹,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系统,这也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二)岭南文化特质分析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岭南文化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发展根基,在演变的时候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华和海外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岭南地区对与外来的文化,一直都采取兼收并蓄的姿态,在先秦时期,岭南的土著文化还没有完全固定,针对外来文化,包容吸收其优点,逐渐形成岭南文化。从古代民间传说,到南海神庙中存放着波罗国大使达奚司空的雕像,西来初地还留存着达摩的痕迹。从秦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经济和文化的融汇。2.努力超越“传统”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当时中国古代政治传统文化的中心,且岭南人本身就具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豪特征。古代岭南地区的外来移民较多,新移民开拓的居住地区作为新的移民地而存在,新移民必须要具有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才能够立足并发展。新移民在当地进行建设,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为中外交流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超越传统规格的著名人物,比如岭南地区画派祖师高剑父,著名的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等,这些著名的人物,也是岭南文化思想的典型。岭南地区作为民族革命的发源地,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先驱。自改革开放后,岭南人勇于探究,敢于实践,书写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篇章。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重视农业轻视商业一直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这种思想在我国中原地区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因为岭南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促使对外贸易发展区域,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尤其是清朝时期中叶过后,伴随着国际发展市场对丝绸、茶叶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激发了地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佛山、广州等两个商埠,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开辟了创新和固有的商业模式和商机并存的局面。4.远儒、平民的文化倾向在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岭南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束缚,在文化观念和物质方面都有着与中原地区文化很的区别。首先,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岭南广东地区被朝廷所推举的人才大约24人左右。岭南广东地区唐朝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朝后期的进士总共5人,在全国中占据0.7%。其次,从岭南文化发展来说,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没有让完全影响到岭南地区使其成为主流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具有充分的民间特色,文化具体不是自上而下的加以灌输,而是来自民间人民的认同感,因此岭南文化更加倾向于平民的文化,在古代中国边缘地区中,这种文化具有较高的活力和韧性。

二、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历经了数千年的积淀和筛选的岭南文化诠释了我国传统祖先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包容并蓄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也包含着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综合素质资源,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

(一)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能增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渗透力和吸引力年轻人具有丰富的情感、思维灵活,求知强,独具发展的个性。传统的理论文化的发展并不能较好理想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能。而岭南文化作为与年轻人交流沟通的管道,被人们普遍认可,它即使是抽象的,但也是可以通过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类型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岭南建筑、音乐、画派、美术等都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他们尊崇清新、自然、活泼等,把岭南文化的精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岭南文化艺术的审美观是“以自然为宗”,融汇了自然真实、性情真实、生活和真切的真实,直接表达意思,比如《雨打芭蕉》《渔歌晚唱》《昭君怨》等艺术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自然和谐。

(二)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我们都知道,岭南地区处于我国南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古代称为“化外”之地。岭南地区虽然远离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但是处于沿海地区,并且和外界链接在一起,并显示了超越传统风俗、包容并蓄的创新精神。比如岭南画派的祖师高剑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在这些著名的人身上都散发了岭南文化创新进取、开放的精神状态。经过欧美文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中,岭南人时代传承下的开放创新、兼容并蓄在现代也是主流趋势,相反,也会是岭南地区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养分,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动力。

(三)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孙中山民主革命、三元里抗英战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岭南人爱国主义信念,他们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奉献自我,已经变成岭南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方面。爱国主义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中心,也是国民素质的重点内容,这都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爱国主义信仰,同时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岭南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优秀文化都慢慢失去其生存土壤,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另外,伴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理念等的发展,故有的文化艺术已经不被现代的年轻人所欣赏和接受,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的生存观念和经济关系也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传统文明传承的信息资源和文化符号等都逐渐被委屈,出现变异,促使岭南地区文化的生存空间遭到了破坏。我们都知道,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慢促使着岭南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消失。

(二)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很多传承人年纪较大,这种传统艺术无人继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六十年间我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也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舞蹈种类的文化遗产在最近二十年间消失的数量比当年总量的三成还多;两千多种剧种目前仅仅存留了几十个;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也大约有十多种都处在濒危的边缘。而岭南文化艺术的传承人的年龄都相对较高,传承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岭南传统文化主要是婚配、血缘以及师徒传承,其特征就是口传心授,很多原始的歌手、剪纸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人以及房屋的建造者都很少接受过学校的教育,具有较低的文化水平,传承的过程也体现为传“形”中,不断模仿,加以重现。当前,岭南传统的艺术文化具有不堪的现状,很多传统艺术传承的链条也逐渐终端,面对着艰难的处境,正如冯骥才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时每刻都在消失,民间文化也是如此”,抢救并保护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急需得到关注,因为传承人很多都已经到了年迈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记忆力衰退,因此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传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传承,岭南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对传承人有很大的依赖作用,部分地区在这一点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岭南的传承系统需要进一步更新,传承的主体也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一些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终端,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所以,各级政府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构建文化传承机制,深入保护岭南传统文化人,并逐渐培养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人,保证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促使传统文化可以较好地发展。为了建立并逐渐完善传承体制,我们可以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传承机制,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民间的力量,并构建一批集中展示、培训、交流研究为一体的岭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民间成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仅可以丰富优化岭南文化资源,同时也可以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对列入我国文化名录的传统艺术文化代表作品进行命名、授予一定的称号,进行表彰、扶持奖励等。并支持代表作品的传承人开展传承见习活动,经过学校和社会教育,让传统优秀艺术的典型代表能够后继有人。

(四)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俗话曾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岭南文化的根基和存在形态,让大学生充分的了解岭南文化的优势,并打造岭南文化的优秀特色,提高历史文化的特色。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很多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缺乏整体的认同,大约有有79.82%的大学生了解非常少,有20.18%的认知程度非常模糊。针对那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广东大戏”粤剧,有27.8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只有2.95%的学生喜欢并且经常看。不管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调查数据都非常不尽人意,我们要树立一种危机观念,不管一个民族具有多么博大的精神理念,重点是你记住了多少,你对自身民族的文化有多少了解,你内心有多少自豪和骄傲。

四、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国民素质

(一)增强人们对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并继承岭南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岭南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了我国优秀思想理念,具有我国民族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也日益多样化。岭南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对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为我国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加强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感,并从中吸收营养来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从而增强我国民族的凝聚力,避免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导致传承中断。

(二)保护和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一是强化对典型性传承人的保护,政府方面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提升岭南文化艺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理清当前传承人基本情况的前提中,持续对各种名录艺术的典型传承人加以认定并进行命名,支持、表扬并奖励对传承名录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提升非遗产继承人的补贴条件,延伸覆盖的范围,同时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加以资助,对那些生存面临困难的传承人给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除了部级和省级的非遗产继承人以外,市级、区级的传承人也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和资金,同时要确保资金完整准时的到位。二是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传承人在特定领域加强文化内涵的训练,加强其对自身技艺的理论性的升华,对传承人的理论观念加以更新升华,同时强化其责任感,让其充分的掌握非遗产名录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是制定有效的传承人继承规章制度,并为那些自愿传承岭南文化传统的人给予合理的物质补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职业类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置专业的文化艺术教程,对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非遗产名录创作较多的展销机会和演出的平台,提升岭南文化艺人的整体收入,激发年轻人更积极地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非遗产继承人自身也要重视师带徒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把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可知教育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教育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弘扬并继承传统的文化不会只依靠一些宣传、横幅就可以达到,而是要真正地融入人心,并自觉让它的变成我们心中的典范,这就需要从教育做起,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在基础的教育中传播我国民族中岭南文化的元素和其象征的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适当地添加岭南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和文章。让学生在学校可以受岭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修身养性,塑造高尚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和情操。结语伴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的文化也逐渐走向全球,并融入到世界各地中,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在文学、哲学、绘画、建筑等方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认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岭南文化来说,不管是传统的艺术理论的继承还是文化精神的渲染,我们都要全面的包装,与时俱进,同时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相互结合。岭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每个人尽心尽力,作为炎黄一代,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和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每个人都加以重视,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播,才不会完全被外来文化所替代。鉴于此,文章从增强人们对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护和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大力引导全民学习欣赏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以及把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等几个方面中,具体提出了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国健.基础建设与理论探索相结合,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郭建新.社会主义道德自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N].光明日报,2012-3-24.

[4]张景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大连干部学刊,2010(4).

[5]吴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9(2).

[6]李林.艺术类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音乐,2009(2).

第3篇: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满族文化;传统节日;活动创意;地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当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既是全国人民举家团聚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围绕传统节日举办的各类文化、体育、商业活动,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在传统节日活动举办时,若与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将有助于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提高参与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于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满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沈阳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满族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域。可以说,满族文化,是沈阳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在沈阳地区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将满族文化元素融合于创意中,有利于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沈阳地区融合满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创意活动基础及条件

在沈阳地区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策划中,将满族文化元素融合合到活动创意中,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将满族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相结合,沈阳市具有良好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一)沈阳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是满族文化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的重要起点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宫两陵”,即沈阳故宫博物院,清福陵、清昭陵,就坐落于沈阳。沈阳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它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具有独特的满族建筑特色[1]。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清福陵,因地处沈阳市东郊,故又称为沈阳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建于清顺治1651年,陵寝占地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清昭陵1982年。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沈阳市的这些保存完好清早期历史遗迹,其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与满族的传统文化更为接近,是满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从人口分布上看,沈阳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满族人口主要聚集地之一。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沈阳市有满族人口43万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5%。沈阳的满族分布主要在浑南区,其次是新民市、辽中区,满族人口数量较大的街道(乡、镇)有汪家、高坎、祝家及深井子等[2]。如再加上沈阳辐射周边的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等地区,满族人口数量更为庞大。根据《沈阳满族氏族宗谱》记载,沈阳的爱新觉罗氏有10万人之多,满族八大姓都保存有特色的氏族宗谱[3],可以说,在沈阳的发展建设中,满族人扮演着占重要地位。

(三)从文化传承上看,满族在语言文字、婚丧俗制方面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然而,经过多年的民族大融合,许多满族文化传统,已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满族的姓氏,很多已改为汉姓。如爱新觉罗氏,改为肇氏、金氏等;富察氏改为富氏;瓜尔佳氏改为关氏、白氏等[2]。再如满族的传统饮食,现在大家喜欢的萨其玛,以及东北人常吃的酸汤子、粘火烧、酸菜等,起初都是满族的传统饮食,但现在已经被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同胞所接受与喜爱。可以讲,满族文化,已成为沈阳地区的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

二、融合满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创意活动

基于前文所述,将满族文化融合于沈阳传统节日创意活动中,具有良好的客观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具体实践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围绕“一宫两陵”,开展具有满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一宫两陵,是沈阳文化产业的名片,特别是沈阳故宫,是沈阳地区传承满族文化以及清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一直以来,沈阳故宫在这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实践。近年来,沈阳故宫一直在举办“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已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的特色活动。在沈阳故宫崇德殿广场,以宫廷礼仪展演“新春朝贺”,举办新春文创集市,主题演出“皇宫过大年”等。

(二)融合满族传统节日的活动创意尽管满族具有诸多自身独特的传统节日,然而,经过多年的民族大融合,许多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已经演变成为沈阳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节日习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方的“小年”。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将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有的地区把春节前一天或正月十五定为“小年”。在北方地区,人们大都将腊月二十三定为“小年”。一种重要的说法是,将腊月二十三定为“小年”的习俗,来源于满族。从“小年”开始,人们已经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此外,“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被大家熟知的满族节日,按照满族的传统说法,各路“神仙”从农历二月二这天起开始活跃起来了。这一天,人们有吃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的习俗,此外,还要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这一天,人们还有“理发去旧”的习俗。

(三)融合满族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创意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至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将这些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创意相结合,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满族刺绣是一个典型代表。满绣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一种,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满绣俗称“针绣”“扎花”等,以白、蓝、红、黄、绿、黑为主要色调,以绢等为底衬[4]。影响力上来看,虽然不及“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名声响亮,但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历史传承。满绣多取材于富有特色的地域民俗生活,同时融合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神话传说等元素,色彩自由,形象生动[5]。沈阳满乡中最具特点的技法是打籽绣与盘金秀。打籽绣美观耐用,而盘金绣则为清代皇家专用,与民间刺绣有着重大区别。满族的饮食文化,同样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如萨其玛、酸菜、酸汤子、苏叶饽饽等,这些满族的传统食品,已被东北地区,甚至全国人民所接受与喜爱。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创意中,可深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开展满族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组织传统技艺比赛。同时,以满族特色食品为主题,将其贯穿于各类产业活动中。

(四)融合满族文体活动的传统节日创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传承了诸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部分传统活动还保留着独有的特色,有一些已经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活动有机融合,变成了全民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其中赛马、射箭、蹴球、摔跤等项目兼具观赏性与竞技性[6],而双燕飞、跳骆驼、打陀螺等传统游戏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在传统节日活动创意中,可将这些满族传统文体活动融入到各类节日活动中。比如在春节庙会中开辟满族风情专区,开展射箭、蹴球表演,欣赏满族的传统说唱艺术[7],品尝满族传统美食。同时也可考虑将这些活动形式固化,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打造成为沈阳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三、结语

满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而满族文化是沈阳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沈阳传统节日活动创意中,立足于区域特色文化,将融满族文化元素融合于其中,可以极大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对于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健,何文琦.沈阳故宫满族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艺术探索[J].艺海,2019,(7):140-142.

[2]刘静.谈沈阳满族的形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282-283.

[3]王俊,德崇.沈阳满族氏族宗谱[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

[4]周梦铎,陈荣军,李萌等.满族民间刺绣——生长在辽宁本土的璀璨文化[J].戏剧之家,2018,(5):127-128.

[5]贺萧含.满族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

[6]韩争艳.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策略探究[J].2020,(6):16-18.

第4篇: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三金一嵌”;工艺文化;工匠精神

一、“三金一嵌”工艺简介

“三金一嵌”工艺是指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这几种宁波地方的特色工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海洋商贸,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中必不可少的“木”、“漆”等原材料来源广泛。金银为古代的流通货币,也被制成金箔,用于器物表面的装饰。除了原材料的来源丰富,宁波特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进地方工艺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交通途径,宁波与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宁波地方工艺文化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时期至今,经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宁波民间形成了悠久、深远、厚实的婚俗文化。宁绍平原“十里红妆”之风,极大地促进了甬式婚妆家具市场的繁荣。“十里红妆”中的家具与生活用品,几乎都使用了三金一嵌等工艺。这些产品实用性强、外观造型优美,收到人民的欢迎。尽管曾经的“三金一嵌”工艺风靡一时,如今的它们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艺繁琐,成本高昂

精致的造型,典雅的装饰是传统技艺发展的根基,也是其盛极而衰的原因。以泥金彩漆为例,一件普通的泥金彩漆作品,需要经过批灰、上漆、贴金、罩漆等20余道工序。这使许多潜在的学徒望而生畏,工艺难以传承。在物资匮乏的现代社会,上好的木材比较稀有,价值极高。金箔等贵金属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上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专业人才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且,工匠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设计制作的作品的价值往往被人们低估。产品售卖的价格远远低于它们的价值,是导致他们难以坚持的重要原因。

(二)脱离现有生活场景

晨起于弹簧床垫,出行依靠便捷的现代交通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坐着花轿出门,在古代木床中睡眠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了更舒适的家具,更便捷的交通。因为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产品难以满足新需求,只能被淘汰,束之于高阁。

二、“三金一嵌”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传统工艺美术起初并不以藏品身份存在,而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实用物件。大量的民间产品都具有实用功能。以朱金漆木雕工艺制成的佛像将人们无形的信仰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是当时人们精神的寄托。它们线条流畅,体态优雅,且泛着金光,让无神论者也能感受到佛的威严。再比如烛台是古人盛放蜡烛的器具,防止烛泪滴落在台面上。朱漆的红色,纯度很高,适合作为婚嫁中的嫁妆,营造喜庆的气氛。不仅仅是器物本身具有价值,其中的装饰部分,也有教化群众的作用。这些器物普及了当时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三、造物精神

工艺匠人以一己之力执着地坚守着手艺,除了对手艺的骄傲,他们还肩负着传承的责任。在传统手工艺中,工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执着于一项工艺的制作。匠人们就是这一门手艺的专家。经过一代代地发展,他们的工艺日趋成熟,产品精妙绝伦,这些都离不开他们对于工艺的专注。工匠也是创新的。经过历代传承,手工艺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不断改良。一味的传承无法很好的发展,因此就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改进。

四、融汇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从未停止航行,融汇古今,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发扬传统文化的较好方式。“三金一嵌”与宁波当地“十里红妆”的婚嫁文化密不可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涵养,都会融入当地人的文化骨髓,正是文化孕育了一方的人文情怀。一件“三金一嵌”产品的诞生过程中承载了大量的符合当地文化、造物思想和人民美好的愿望。在十里红妆文化中,女性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将现代女性健康,个性,独立,时尚的审美观代入工艺作品中,是更符合时代的改良。三金一嵌中许多关键的元素,也是女性长久不变的追求。细致的做工,很有女性特点的朱红等强烈色彩,使用金银等贵金属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女性的青睐。现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用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三金一嵌中提取传统元素,将其改造为快速消费品非常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结合现代的工业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是对传统工艺进行活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结

“三金一嵌”工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其中蕴涵的造物精神直至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对宁波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摒弃对其艺术形式的片面模仿,从其文化内核中寻找工艺精神在当代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万剑.国家非遗“三金一嵌”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11):129-130.

[2]余毅.对宁波“十里红妆”婚俗器具造物艺术思想的解读[J].包装世界,2012(06):4-5

第5篇:地方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邛窑;花口造型;自然仿生

邛窑初创于南朝,结束于宋元之际,在古代成都平原经济鼎盛、文化繁荣的巅峰时期,延续烧造了约8个世纪,是四川盆地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古代陶瓷窑场。其中,花口造型器物的审美、造型、使用目的上的演变贯穿着整个邛窑的历史发展。五代到两宋时期,成都平原花卉种植业繁荣兴旺,最有名的是海棠和天彭牡丹,是享誉全国的花卉名品,陆游《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赞叹:“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看。”与牡丹花相比,成都平原种植的海棠更多,成都城中以碧鸡坊、燕王宫的海棠最负盛名,陆游在《成都行》中写道:“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海棠四品”风靡全国。此外,栀子、芙蓉、梅花等花卉也是四时繁丽,遍布各地。每年农历二月,沿锦江绵延的花市成为游人仕女春游赏花、品花的好去处。在文人吟花、赏花风尚的带动下,市民阶层也形成了对花卉的普遍欣赏,赏花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都稳定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用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按照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加工、再概括,进行艺术行为上的创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花口造型器物相继诞生。花口造型器物陈设在我国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晚唐五代时开始被人们赏玩、品鉴。宋代以后,花口造型器物的形象出现在了各种题材的绘画中,读书、游园、聚友等各种场合都有花口造型器物的出现,成了日常家居的时尚。在《寒窗读易图》和《药山李翱问答图》等宋代画作中也出现了花口造型器物,这足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对花口造型器物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花口造型器物常常出现在书房中,与砚滴、香炉一起相伴主人左右,是体现唐宋文人书房品位的重要器皿。从观察古代陶工们设计出花口造型器物,可以看出工匠们想要回归自然的意愿,可以想象陶工们特别细微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思考自然界中植物的形态,归纳总结自然界造型规律,把自然界形态设计运用到器形设计中。所以,探讨独特的花口造型陶瓷器皿式样不管对现代还是未来的陶瓷造型器物设计都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说明的是邛窑器物中仿生“花口器”,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此时期的陶瓷造型器物设计已经开始以模仿大自然形态为主,且影响至今。

1具有装饰美的花口器造型

“装饰”的概念运用在陶瓷上不只是指纹样图案,还包括泥坯的肌理、色釉表现以及制作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痕迹,且陶瓷的造型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审美形态,这种装饰性在传统花口造型器物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传统花口器的造型恰有符合人体结构的功能性,器形的比例关系也具有美感。通过对大自然生物结构的模仿,呈现出花口造型器物在造型的形象上是丰富的、形式上是多样的,呈现了独特的装饰美。

1.1仿真自然事物的宽泛性

大自然中丰富多样的花卉样式都是邛窑花口器造型方面的仿真对象,如最具特色的花口碗中具有代表性的样式是各种莲口形、海棠葵花形等。葵瓣形花口碗在俯视其整体造型时是呈圆形的,花瓣外形呈圆弧状,形似葵花;莲口形花口碗在俯视其整体器时呈圆形,花瓣如莲花瓣。邛窑花口造型器物在仿真大自然中花卉形态的同时,还有些器形是模仿叶子的形态,如荷叶花口盘、双彩葫芦罐、托盘等。器物口沿多叶子形态,或是把口沿挤压成叶子样式,器形以鼎、盘居多;有些器形故意让口沿往上卷起并且对称,见洗口多。可见邛窑花口造型器物在造型上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造型上模仿的多样性给花口造型器物在装饰性上增加了多变的魅力。

1.2丰富的造型结构

器皿本身是由很多个结构组成的。在花口造型器物中的鼎、盘、碗、盏、壶类等都可粗略分为口部、腹部、足部、底部等几个部分,每个小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特点,而花口器所模仿的自然形态根据其自身特点分别呈现不同的部分,从而实现在一个器形中表达多种形态,这其中主要有整体模仿中的造型及局部模仿中的造型。①整体模仿中的造型。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动物相比整体与局部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如一朵花在整个植物群体里来说是个局部,但是只看这一朵花又是由很多小部分组成的,可以把一朵花看作整个植物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模仿花口器称为整体模仿中的局部造型。如唐代邛窑青瓷菱花口盘(图1),将盘子做成菱花形,把叶脉清晰地表现了出来,该盘在形状上表现的是统一、完整的审美效果,在使用功能之外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②局部模仿中的造型。局部模仿中的造型基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将模仿对象的整体形态体现在器物的某一个局部,称为“局部模仿整体”;另一种是将模仿对象局部形态体现在器物的某一个局部,称为“局部模仿局部”。花口器型局部模仿采取的多是局部模仿局部的方式,其中的盘、碗、杯、碟等都是用这种方式,将器物的口沿部做成模仿花朵等形状,而足、腹部仍保持几何形状。

1.3多样的造型形态

邛窑花口器模仿形态的侧重点是模仿植物形态的“态”,但是自然界植物的形态有很多,大致可分为静态模仿和动态模仿。①动态模仿。对植物动态的捕捉强调的是瞬间性,抓住植物动态的瞬间将其美感在视觉上表现出来,这种美感表现出的运动感觉有很强的偶然性和瞬间感。如唐代邛窑青瓷花口碗(图2),外部有多瓣花口,花瓣往外伸展,整个器形充满了向外的张力。②静态模仿。花口器的静态模仿是相对于动态模仿而言的,是对于静态的植物外形形态的模仿,这时的静态植物外形在器形上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形态,而不是瞬间性的动态。因此,静态模仿的方式在花口造型器物的制作过程、设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具备静态模仿花口器的造型形态特有的审美效果。静态模仿的内容很多、造型形态也很多样,其形态美感让人印象深刻。

2具有功能美的花口器造型

花口器的设计彰显了其器形特点,在造型上取其植物形态上的精华,拥有突出、强烈的设计感的同时也满足了实用功能。花口器造型是模仿植物形状特点展开的,在功能性上表现出了和其他陶瓷器皿形态不同的一面。这些功能美的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仿生对象所具备的模仿对象的功能特点;二是仿生对象不具备的模仿对象的功能特点。①仿生对象所具备的特点功能。当花口造型器物的功能性具备了被模仿事物的功能时,我们称之为“功能性模仿”。工匠们在观察大自然时会留意到雨后花朵上残留有雨水的现象,所以出现了模仿植物花朵设计制作的花口器造型。在制作器物时,以花口器器形的形态为表征将被模仿的功能性加以扩大,制作成符合当地生活的器皿。此类花口造型器皿完全体现了植物花卉特定功能,并将其概括总结后运用到器形设计中,在满足功能性基础上具有美感。②仿生对象不具备的功能特点。当花口器造型具备的功能是被模仿对象所不具备的功能,更加显示出古代邛窑工匠们独特的思维。在此类花口器造型设计中,设计的模仿形态大多数是针对器物外观的,但是有装饰性的图案形态基本都是以浅浮雕的方式存在于花口器形表面,目的是美化器物,装饰性强但没有实用功能。如唐邛窑青瓷柳斗杯(图3),主体造型已具有很好的实用功能,浮雕装饰于器物表面的点状纹是对器物造型起到装饰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仿生对象所具备的特点功能还是仿生对象不具备的功能特点都不是无根据的,因为是器皿所以必须受到功能性的约束,也正是这种模仿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模仿物的特点,又能和器皿的功能性达到和谐统一,使邛窑花口器的功能美与众不同。

3具有意境美的花口器造型

花口器除了具有功能美、装饰美之外,还在器形造物形态上体现了工匠们想要表达的气韵和趣味,体现了器形设计的境界和审美,所传达出的意境、理想、力量、情趣等都能够被人感知。

3.1引发想象

邛窑的花口器具有简单明朗、清新自然的造型,在使用中能为场所增加浪漫氛围,引发人们对美的想象。如现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低温黄绿釉堆贴莲瓣高足熏炉(图4),其炉壁腹部外堆贴三重莲花瓣,下腹部装饰一圈下卷的叶片,每片莲瓣表面都以竖线纹做底模印飞天图案。内壁为明亮的黄釉,外壁绿釉施至柄部,喇叭形足部呈橙红色。这件香炉造型优美,用此类花口器香薰饮茗,恰似红花盛露液,别有一番风趣。

3.2抒发感情

《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被看作唐人审美心态的一种宣言。在这种文化风尚的影响下,许多花口器采用了莲花的造型,如邛崃市博物馆馆藏的乳浊青黄釉花口碟(图5),整体呈花朵形,在器皿中很少见到这样的口沿装饰,剔刻出的花瓣口细碎密匝,这样的口沿造型暗示着制作的工匠希望赋予它不同于普通碗的用途。这件器物的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是邛窑艺术的瑰宝。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