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创新教育案例全文(5篇)

创新教育案例

第1篇: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民族理论;案例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中的难点与禁区较多,有的现象很难从纯学术角度进行讲解,因而普遍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现象,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整个知识框架却难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有着更为开阔的眼界和知识面,思维活跃,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授课对象,价值观念更为多元与复杂,理论解读和传授的难度无形之中被放大了。面对这样的授课对象,教师如何解释他们对民族理论和政策上诸多无法回避且又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之处。显然,在当前急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言堂的理论说教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民族工作中的鲜活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各学科实践类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近年来也多有引入。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收集、阅读、讨论、总结、分析在实践中发生的与相关理论问题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以事实说理,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思想政治类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理论依据,以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民族工作。这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选取国内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抑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该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成败得失,探索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及其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一方面,民族理论与政策涉及了历史、文学、宗教等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极其丰富广博,民族院校的学生对此方面的知识大多知之不多,加之中学阶段没有开设专门的民族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这一领域基本是陌生的。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整合知识,进而运用知识参与讨论、分析,把知识融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消化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完成以后,学生会对民族与历史、民族与文化等关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关键问题有一种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观念终究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理解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民族现象,妥善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民族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教学如果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缺乏一种中间状态,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也就很难提升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人们接受知识的基本规律是,对形象知识的接受效率远高于抽象知识。这也是各个学科在理论教学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原因。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是《民族理论与政策》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反应,师生之间需要平等地互动。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案例教学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而确定课堂讨论主题的问题上,一定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决定,因为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双向流动。作为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规避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活力,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更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老师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思想引导和知识传授的作用。课堂中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调整,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而主动学习,永远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的不二法门。通常来讲,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个或者多个与本课程理论相关的、发生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完整描述实例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然后,在课堂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温习了理论和知识,提升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堂教学可采用的案例教学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一节内容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昭君和亲”、“辽东马市”等具体史料,让学生明确“这些做法客观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间的未来,加强了民族间的各种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受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在民族关系中仍然起着支配性作用。”通过讨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成败得失,学生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一种新型民族关系”这一论断。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发言,对同一案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法。二是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是由老师讲案例,而是要由学生收集案例,分析案例,甚至重现案例老,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完成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的转化。在这个方面,大连民族学院《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在西南大旱背景下,让学生扮演傣族角色,在是否以及如何欢度泼水节问题上各抒己见,教师就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与改革话题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与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案例教学,师生合作完成一个知识学习与转化的过程,凸显了课堂教学的沟通与解惑功能。学生观看教学片、参与课堂讨论、进行主题发言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选题或者部分案例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选取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材料,充分注意案例的政治导向、课堂效果、专业适应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2篇: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自从201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的人数已从36年前的2000人增长到36万余人,增长了近200倍。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升、专业不断扩展、形式不断丰富、需求不断提高,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从管理主体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等特点,但是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生疏,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学校的管理部门对留学生重服务轻管理,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规范性。从留学生主体来看,由于受到各自年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以及各自留学目的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跨文化的适应性各异。有些留学生不能合理分析日常出现的困难,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有的留学生思想开放,喜欢旅游,但是他们对国内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外出旅游安全问题和交通安全问题频发;留学生年轻化,生活经验少,对于安全用火、用电的防范意识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少数留学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晚归、酗酒、打架、非法留宿以及涉毒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留学生选择校外租住,其活动范围扩展到社会,其安全问题也随之扩大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近年来,在高校留学生中出现的如因文化歧视导致的暴力冲突、交通事故、意外伤亡,因违反校纪校规开除学籍等事件时有发生。实践证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问题轻则影响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重则影响到国家之间外交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提升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外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动辄涉及国家政治、外交、安全的大局,建立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将在保障留学生安全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外事无小事,外事授权有限。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社会综合治安治理的方针,形成从学校主管领导到留学生本人的安全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学校应成立留学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和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如国际学院或国际交流合作处应作为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留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妥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引导留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成长。保卫处是学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秩序,负责学校的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互相配合,共同承担留学生的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指导教师、留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留学生管理人员等在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他们密切接触,一方面要关心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留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育他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帮助他们适应在华的留学生活。学校还应形成较完善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留学生辅导员工作是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负责学生具体的安全管理及教育工作,包括入学教育、居留证办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紧急事件处理等。建立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跟踪、预防和疏导,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已经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防范事故发生。学校也应大力发展留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留学生一般和自己的同胞关系比较亲密,在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从正面引导“同伴”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留学生积极分子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留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和自我服务,协助解决留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排除安全隐患,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完善的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要优化顶层设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内外,合力开展工作。

(二)完善和细化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适用于明确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如《留学生管理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临时住宿登记与核销制度》《入住资格审查制度》等;第二类是调整教育管理主体和留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保障留学生权利,明确留学生义务及约束其行为,如《留学生请假制度》《留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留学生活动安排制度》《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留学生公寓住宿管理制度》《留学生公寓会客制度》《留学生校外居住管理制度》《留学生宿舍安全检查制度》等。学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应当注意目前法律实践中对于学生和学校关系的界定,符合法制基本原则。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执行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做好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把各项规章落到实处,增强制度执行力。例如,实行来华留学生全员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缓解留学生在华期间发生急症、重症时的经济压力。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留学生会有抵触情绪。我们一方面要向留学生普及保险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定,此保险计划为强制保险,没有购买此保险的学生不能到校注册学习。对于短期学生(六个月以下)如果使用自己的医疗保险,必须要签署一份声明确保医疗保险的服务能够达到上述医疗保险的标准,并且要将该保险提供的紧急医疗救助服务的中国境内的服务电话和需要的信息留存给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便在学生本人无法求助的紧急情况下学校可以尽快联系医疗救助服务。以上事例说明,在制度制定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合理的制度得不到执行,终将成为一纸空谈。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要以人为本。在安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以简单的“下命令”的形式。当代留学生思想情感丰富,渴望平等、信任、理解与关爱。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保证留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要关注留学生的合理需求,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提供贴心周到的帮助和服务。

(三)强化安全教育,固化管理成效

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途径要多样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海报、宣传单、温馨提示等,广泛宣传,加大防护力度,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在新生入学时,为留学生安排中国籍学生充当“语伴”角色,既能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又能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留学生尽快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当地治安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交通规则,做到防范于未然。学校可以在入学教育中安排专门的安全教育环节,比如出入境管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常见的传染病防治、自护自救技能等。学校还可以安排组织留学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主题实践活动,以现实场景加强安全教育,如消防安全演习、火灾逃生自救、地震逃生自救等。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还要长效化。安全是校园管理的大事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留学生安全教育的机制必须要长效化,要深入到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深入到每个留学生和留学生管理人员的心中,将定期的安全检查与特殊敏感时期的安全排查有效结合,提升留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抓关键环节确保留学生安全稳定。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强化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留学生管理干部及时更新留学生信息,动态了解本校留学生基本情况,如利用QQ群、微信群、官方微信平台等,掌握留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出入境信息和签证信息。及时了解留学生的现状和思想动态,就可以及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总理曾经说过:“政治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学习上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生活上严格管理,适当照顾。”这是对留学生管理工作原则与标准的精辟概括。在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上,我们要把热情周到的服务与规范的管理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要求和生活习俗,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和安全教育,引导留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远离社会伤害。

三、结论

第3篇: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一、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档案研究

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现代教育变革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等复杂的教育内容在历史性的教育演进中不断优化,新时代现代化教育是一种以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同以前的高职教育不一样,现代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档案记录,可以在过去与现状之间进行对比研究。农业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科学的教学研究,力求培养专业性的农业技术人才,合理化的档案是促进农业高职教学升级优化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政策档案管理

新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改革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根据以往旧时期应试教育的保守弊端,现代教育改革目标明确指向社会实践,保持传统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中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基础的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现代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对国家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基础性理论课程的建设中注重了专业性农业技术的培养,教学内容从理论转向技能的学习。档案的管理能够及时记录不同时代的教育政策和改革理念,根据教育的改革政策,发现教育的变革规律和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在此变革之中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农业高职教育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实践档案管理

在教育政策的变化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也会有所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贯彻传统理论教学,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中完成基础性的知识,根据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目标,融入信息时代的技术性教育理念,设立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媒体技术提供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了农业高职教学课程的教育效率。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新时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年级而分类,内容上具有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繁杂,这些由学校进行安排的教育活动也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教育安排计划是重要的教育资料,通过档案保存,这些教育活动计划是重要的教育参考资料,能够为以后的教育活动作出有益的借鉴。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联系着整体的教学安排,教学实践档案管理一方面具有记录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观察教学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教育安排探索合理化的教学理念。

二、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档案管理

基于教育人口的流动性,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了所有教育活动都需要记录在校人员的基本资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记录对象,将全校师生个人生平资料进行存档,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基本资料也是教育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进行明确的档案核实,详细记录学生个人的升学资料,在毕业之时进行封闭入档。教师个人的资料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经历以及教育成果等等都需要记录在档案中,教师个人资料关系着教育活动的安全与规范,是初步判定合格教师的参考资料。

(一)个人基本资料管理

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是核实师生个体资料,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两方的基本资料,主要包含个人信息资料、户籍资料、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在学生个人资料管理方面,高职阶段的学生档案管理针对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学生教育经历和奖惩记录。农业高职院校对学生个人基础资料管理需要做到详细核实记录,家庭基本情况资料搜集越详细越好,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户籍资料都是档案记录的重要内容,不能存在疏漏,中小学阶段教育经历中奖惩记录也是需要注意的内容,需要严谨核实。在教师个人资料记录中,教师个人的基本资料、教育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教师基础性的资料是个人户籍身份方面的资料,教育经历指小学阶段到最高学历的记录,包含毕业证、学位证、奖惩记录等资料,教师个人档案资料管理需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需要进行验证核实才能确保学校教师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

师生档案资料中,职业教育内容是较为特殊的档案内容,农业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教育体现为社会实践经历,教师职业教育则体现为教师个体的教育成就,其中,教师的教育成就是主要的内容。作为一个教育者,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教育生涯中创造出来的所有教学成果十分珍贵,对于教育事业本身具有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是教师个体优秀的教学能力评判。因此,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需要重视教师教育成就资料的管理和记录,对其进行详细的审核。

三、农业高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

教育教学具有研究性,在不断的教育改革中,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加之越来越突出,通过许多优秀教育家的专研,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优化升级,这些教育之中的进步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了解学生学习思维和状态。农业高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分为教师教研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农业高职教育将这些教育活动记录在档案中,能够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及规律作出珍贵的参考,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研活动档案管理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一般的教研活动可分为社会教育调查、学校学习活动、教育研究活动、考试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等多方面,因为其复杂的内容,档案管理能够将其保存,这些具有研究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资料在档案管理中能够得到保护,防止记录丢失,造成损失。农业高职教育同样需要进行教研活动,农业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一方面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问题,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农业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大多关注点在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因此,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档案记录,是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保存。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为主,通过社会技术企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明确具体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一系列的调查实践活动进行档案记录保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调整技术性教学的课程内容。

(二)师生教学活动档案管理

教研实践活动的展开离不开课堂师生教学形式,普通中小学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展开联校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性公开课进行观摩学习。同普通高中学校相比,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专业性不突出,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较多,教学重在突出技术性教学内容,因此,农业高职教育教研实践整体偏向于社会实践,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偏向于技能实践。农业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档案管理的内容就是将所有理论性课程内容和技能教学活动进行记录保存,从中发现教学的不足之处,便于优化改进。

四、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策略

教育档案管理关乎教育活动全面内容的集合与整理,从个体资料到教育活动的资料,教育档案管理的内容错综复杂,许多学校设有专门管理档案的档案中心,农业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升级之下,教育档案的管理不再局限于纸质形式,许多学校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将复杂的教育信息资料进行编码存档,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解决了混乱的档案资料管理问题。

(一)分类性管理

基于教育教学资料管理的复杂性,分类式的档案管理是常见的管理策略。就农业高职教育档案管理来说,师生个体档案资料、教研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内容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在教学档案管理中,农业高职院校教学偏向于农业性技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如下乡考察农业发展状况、联合农业产业研发农业管理技术等等,这类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活动是重要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优化参考价值。再如师生个体档案管理,师生个体资料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应该设立独立的管理空间。总之,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分类式的档案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将复杂性的资料进行排列保存的最佳方式。

(二)信息化管理

第4篇: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创新教育方式

舞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融合创新教育,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而所谓的舞蹈教育的创新,不仅仅是全新的舞蹈作品,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手段以及理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

一、中职舞蹈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

在传统的舞蹈课程中被动性较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学习,整个舞蹈环境氛围过于生硬,缺乏对学生舞蹈技能的重视,多数都是基于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没有开展系统的舞蹈训练。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训课程,平衡二者关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可以巩固舞蹈基础技能,充分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二)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

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为严格,这也为中职教育明确了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中职舞蹈教育要综合实际状况,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创新性,重视舞蹈训练专,在创新性的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将舞蹈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舞蹈教育的专业性。

(三)深化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之下,中职舞蹈教学不断的推陈出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基于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探索出适合中职舞蹈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

在现阶段的中职舞蹈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价值与作用。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具有创新理念,对现有中职舞蹈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在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创新中职舞蹈教学:

(一)重视引导,培养兴趣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虽然可以掌握基础的舞蹈技巧与能力,但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舞蹈基础等因素,综合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仅会调动课堂的氛围,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一些较为经典的舞蹈选段,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价值与魅力,通过优美的舞姿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舞蹈中蕴含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综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合理的布置作业,这样就会充分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舞蹈教育中要避免单纯的灌输知识与技巧内容,要通过新颖、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传授舞蹈知识内容,学生自己感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通过邀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舞蹈表演艺术家等来校上课,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案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解决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指导之下,会解决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水平。同时,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舞蹈知识结构,进而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舞蹈知识结构,掌握舞蹈技巧,理解各种知识内容。1.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基于典型、合适与全面性的特征合理的选择案例,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舞蹈特征进行案例的选择与处理。例如,在古典舞的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经典的舞蹈,如敦煌壁画中的古典舞蹈等。教师在案例选择过程中要具有经典型的特征,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补充,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合理选择,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仅会提升教学质量,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综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能力开展,通过课堂案例展示、案例讲解、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课堂内容,播放相关影片,进行补充性的介绍,强化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综合实际状况适当的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自己展示、演绎舞蹈内容,这样就可以强化学习质量与效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综合舞蹈进行补充性的讲解分析,重点对舞蹈技巧进行评价,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完善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综合具体状况、实际状态进行融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要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舞蹈演示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以及水平。

(三)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综合舞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舞蹈教学空间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综合具体的年级与教学任务,设置一些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年级的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舞蹈基本技巧与要领,会进行简单的创编动作;二年级则可以进行民族舞的学习等。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些差异性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一些开放性的舞蹈教学内容,融合芭蕾、古典、现代舞等不同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魅力,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提升舞蹈技能。

(四)强调多元化特征,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中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避免应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让学生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第一,通过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方式虽然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可以直观、全面的观察、学习舞蹈知识内容,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教师可以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与视频等内容的融合,创新不同的教学环境,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节内容,强化理解分析,快速的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就会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横向上的给学生一定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展示,通过学生的评价对比,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综合实际状况制定优化对策与手段,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纵向的角度来说,可以体育其他艺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与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艺术的融合,在教师的辅助之下,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融合,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第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一个竞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竞争比赛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舞蹈知识与技能。

(五)重视评价,鼓励独立思考

通过合理的评价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资质以及学习状况,综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标准的教学评价系统,了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对其进行总结探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手段,在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评价,给学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造,给学生专业的帮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发展,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升中职舞蹈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创新教育。

三、结语

舞蹈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实际状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克祥.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北方音乐,2017,37(12):195.

[1]孙飞红.浅析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

第5篇:创新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引言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针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升级提质增效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社会需求对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载体。因此,探究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更是集中和反映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载体。为推进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融入创新教育,就需要不断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课程建设与融合。

1.1积极改革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机电类专业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里加工制造类、自动化类的各专业。制定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元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机电类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主要从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进行描述,所以需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至“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在综合素质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对专业课程体系加以整合,将创新教育融合到相关课程中[2]。

1.2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与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

在公共课程模块中开设“职业学校创新发明与实践”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创新TRIZ、CDIO等理论,学习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规法和移植法等创新发明常用技法,学习技术、专利查新方法及专利申请。

1.3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拓展课程

开设符合当前社会职业发展特色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中增加具有行业发展先进性技术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的基本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零件或工艺品设计和制作,并将该课程职业学校机械产品创新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2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内容

现有的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专业核心内容,很少具有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元素。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创新教育的需求,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2.1开发富有创新教育元素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

针对职业类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和“机械设计基础”等一系列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二次开发,使得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相关元素。例如,在“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改革原有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习的传感器基本原理,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选取多个普遍应用、原理典型的传感器,以此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与教的应用教材,加强对传感器应用的探索学习。同时,本着贴近实际生产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传感器能力的目的,引进了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传感器模块,配合完成各个项目实验,其拓展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4]。再如,在“机电设备装调技术”等课程中,教师依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表和教学目标等文件,录制本课程相应的微课,并将其和配套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上传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协同式教学模式”。对职业学校电气类技能大赛项目备赛方案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集训备赛制度,在选手遴选、授课、考核、分项目训练、分项目考核和集训比赛六个环节融入创新教育,既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2.2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

在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及时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加强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改革与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积极引进产学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并注意接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融入教学过程,以真正做到专业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例如,专业核心课程中,考虑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手段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标准更新,涉及领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迭代,为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当前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进与完善,以便学生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技术。并且鼓励学生在新老技术对比中,找到创新点,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5]。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教育活动

教学有了“课程”这一内容依据,为在技术专业教学中,切实融入创新教育,这就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

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加入创新案例分析

传统的课堂大多采用的是单纯的讲授、演绎、归纳等教学方法,穿插少量技能实训的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仅能掌握基础教学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技能。比如在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加强对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现探索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教学环节或问题,教学过程序中重点项目任务教学法,以项目为引领,将创新活动融入项目学习全过程。针对机电类专业课程特点,在设备或系统安装后可加强对系统整体调试的要求;在设备或系统的维护环节可以设置故障加强学生对系统维修排故能力训练。在控制系统学习环节可以安排设计类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PK、展示评价,让学生打开思路、相互启迪,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提出相应的机器人结构和控制方法改进措施,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小型的教学机器人模型,参加各级别创新比赛,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以“消防机器人爬行足设计”为主题,来学习曲柄存在条件与急回特性,对机器人进行功能能分解,分析搭建需求,找出关键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制定出创新路线。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使书本上的机械机构可见、可触、可实现,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创客空间的转变,在实践案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6]。

3.2搭建创新平台,开展体验性创新教育

除课程教学外,职业学校还应拓展创新教育渠道,以创新培训、座谈、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并通过开设体验性创新课程,邀请企业杰出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或开展大型讲座等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工作室的运行中,贯穿CDIO工程理念,以研发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以团队来分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调试检测等。强化创新活动体验,形成开发实践成果,提升创新教育水平。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成立创新工作室,由有技术特长、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领衔,并制订创新工作室管理条例,明确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学生需经过选拔进入工作室,为使项目开发有生命力、有落脚点、并有实用价值,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一线,寻找研发需求。并通过工作室独立研发、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活动。学校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平台,所有研发项目需经专家论证进行审批,项目一旦立项,必定给予经费支持,通过创新作品展评、学生答辩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成果意识。

3.3加强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开发,为创新教育提供不竭动力

依托创新工作室,机电类师生还应通过校企合作,承接技术外包的产学研项目,师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关,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发挥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接触到了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的技术需求,这个过程中,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提出的创意被采纳并被允许直接参与难题破解过程中,创新的动力及创新的信心得到提高。

4结束语

创新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应该将创新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发具有创新教育元素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深思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7-103.

[2]王迪.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思考: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56-58.

[3]刘天宋,耿淬,史玉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3-57.

[4]张俊,刘天宋.创新教育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166+171.

[5]雷世平,乐乐.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