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方法 设计概念提炼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的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其中“设计学”由于跨学科边缘交叉,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由此,艺术学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门类,而设计学也升级为一级学科。这对于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应该如何教授?设计师应该如何培养?在设计教育最初我们曾经深思的问题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设计教师的重大考验。

我们认为,设计教育的本质即是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在设计思维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反向聚合思维的训练也是设计思维重要组成部分。而设计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因此,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那么,在设计过程当中,为了做出更新更好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运用一种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即系统设计方法。

一、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与作用

系统设计方法更多的运用是在理工科范畴内,而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探讨它,就要赋予其新的定义:即将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过程综合起来,使它们在一个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

系统设计方法的重点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造型的训练,而设计造型训练要完成三大任务:对眼的训练、对脑的训练以及对手的训练。对眼的训练体现在要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达到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判断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会不同的观察方法培养创造性的观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对大脑的训练,是要学会思考,确定思维目标,进行主动的思考,学会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手的训练体现在学会创造的方法,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设计基础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表达创造性想法的能力。这也就是要进行观察、思考、创造三个过程的必要性。

二、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

为了详细论述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我们以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为例。室内设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设计评价。确定项目、资料调查分析属于观察范畴;功能分析、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属于思考范畴;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制作则属于创造范畴。而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却是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交汇的关键步骤,它是一个方案的心脏。那么,观察、思考、创造这三个过程是如何结合于设计概念确定及提炼过程中呢?

我们考察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可以参考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的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从中可以总结出设计概念产生的基本框架,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准备阶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和知识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酝酿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与思考,在头脑里反复酝酿思考、细心咀嚼,逐渐在思考体悟中理出思路。

豁朗阶段――这是新思想、新形象的产生阶段。当百思不得其解时,遇外部信息刺激,迅速沟通脑海里各种信息的联系,表现为豁然开朗、突然顿悟,迅速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验证阶段――这是创造新思维的最后阶段,将对思维的新成果的观念进行验证补充与修正,加以实施。

参考这样四个阶段可以将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概念的萌生基础;设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设计概念的实现。在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中,(下转70页)

(上接67页)思考过程是关键。思考过程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来完成。那么,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思考过程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选择突破和重新构建的统一,它可以通过一种直观并饶有趣味的方式――思维导图来表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是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意的挖掘和选择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强、便捷有效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用文字和图形将头脑里的想法表达出来。

设计过程中,在确立设计目标时,对设计概念要有相应的掌握;其次,根据设计概念及设计主题特征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找到可用的有创新点的设计元素;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元素整合并进行合并或修改,体现其创新性;最后,将这些创新元素加入到相应的设计内容中,体现其设计概念的明确性。

三、系统设计方法的效果

运用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表达,可以使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有全局统筹把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清楚的了解。同时,再将观察、思考、创造三过程结合起来,在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完成全面的设计。这样做会使得设计过程明了清晰,设计方案有理有据,并且使设计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创造能力,以期做出更好的设计。

本文试图通过最简洁明了的论述,阐述系统设计方法的概念、本质、作用等等。目的是通过设计教育过程中对系统设计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思路开阔,不但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同时,可以恰到好处将之聚合,找到设计概念的最佳体现,并将其发挥进行再创造,最终形成设计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面对的必要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前做好设计与准备工作,将原本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等数学的复杂性、枯燥性,学生畏难心理强烈,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从此可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高等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高等数学的“影子”,学好高等数学非常重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思路,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方式,对概念、习题等进行描述与讲解;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加强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从表面来看,数学是一门演绎性、系统性的科学,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更加偏向于具有实验特征的归纳科学。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强化高等数学的美感。有关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有通过敏锐的判断识别、跳跃性的思维想象等,从根本加强对数学的认知,提高数学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公式、概念以及图形等,表现了对称的、整齐的、和谐的美感,让学生提高数学审美观念,并且应用数学美来解决问题。这样,帮助学生寻求一条解题捷径,以数学的美感,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数学规律、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成长。例如,在学习“正弦曲线”时,可利用大雁飞过天空时,双翼画出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再如,将函数微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更多民生问题,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数学中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灵活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激活创新的思维,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创新途径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以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实施必要的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从案例出发引出知识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物理含义和实际背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有一定层面上探索,感受数学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逐渐产生主动的、创造性地去学习的意愿,经过不断的加强训练,最终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觉的、本能的创新思维素质。例如对于导数概念的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判定、曲边梯形的面积计算、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等教学内容等都可以设计成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情境中的信息及背景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素质。

四、开展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1.重视直觉思维性训练。我们要培养遇见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要独立思考,就必须能直觉决策,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基础。直觉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直接对一个问题省略了分析推理过程的环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测、设想及判断,“突如其来”表现出思维者的灵感,可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而许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更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创造问题情境,借助于多媒体的图像动态进行直观性的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指导学生多猜多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和拐点的判定的面积求法、幂指函数的求导运算、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求解等一些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整体考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直观地猜想结论或解决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直观思维的发展。

2.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兴奋和活跃起来,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激起认知冲突,变被动的大脑活动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而在这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大胆思考过程,学生的思维会互补、会开阔,最后集思广益,学生获得概念会更清晰,结论会更准确。

学生的思维由此被真正激活。然后进入“问题解决”这一环节,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把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因为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学习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学生还将不断地拓展学习体验。

3.加强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的思维方式。类比是探索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学中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性质法则或公式相似、数与形的结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低维到高维、有限到无限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由已熟悉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而引申出新的猜测、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找出新规律,不但易于接受、掌握、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比如引导学生类比一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二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相同或变异之处,揭示其本质;习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寻找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和思维的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更新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波,王振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8).

第3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会听: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只有育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三、进行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

数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只有以形象的思维去同化,才能顺利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时直接决定其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观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通过呈现并演示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表述的形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无到有、由弱而强。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通过设计并展示图形、抽象知识等的变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通过看与想,形象的理解知识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看到的现象,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四、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五、提出操作要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去实现。例如,我开展了审题训练、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找规律、植树问题等十几项思维训练。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内容,并提出例证。如线段图的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看懂线段图、学画线段图、会画简单的线段图、正确画出线段图等不同的训练要求。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也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任务和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兴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做到课开始,有兴趣;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

设疑质疑、暴露思维。也就是教师巧妙发问,学生敢于提问,从而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地说,就是要选好起点,掌握终点,在过程中,把握好几个站口,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过去。

指导学法、引导思维。也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活”又要注意思维方法的规范。如果没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和意义的认识阶段,没有给学生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讨论的思维方法,学生就难以形成多向思维的“活”也就不能做到“会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跟踪和发现学生出现的可能的各种思路,在学生已有思路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轨道,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第4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合理强化训练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1加强基础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2.2加强图形训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2.3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2.3.1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AB,b:BEACc:AE=AC

d:∠ABE=30度,e:CD=BE

(1)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这是一道再现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题,它从等边三角形及其两条高中写出5个论断,然后加以组合来研究新命题,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编拟几何题,从解题到命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独特的作用。2.3.2精心编制新颖创造例题。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第5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讨论具体的传播方案时,小米的李琦也会在白板上画导图,他认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归纳会议纪要,且是对思维的整理。互联网兴起、工作节奏加快,凡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都在加快进入职场。思维导图是最新式的工具。

英国博赞思维导图的国际讲师陈资璧10年前来内地做思维导图分享时,听众还只是少数的思维导图爱好者。近两年,她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人加入进来。

广义上说,任何一种把思维用视觉方式呈现出来的方法,都可以被称作思维导图。狭义上,它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的一项发明:帮人们更好地归类并发散思考。

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常误以为列大纲就是思维导图。但它们有本质区别:思维导图中有一个核心思考技术称为“放射性思考”―思维导图的主题在中间,内容以分类方式层层往外扩散。而列大纲、逻辑树等做笔记的方法并不遵从特定的逻辑。

陈资璧曾跟随东尼・博赞学习,她得到的教导是:相比单方向延展的传统提纲,思维导图让使用者更容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和整体架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你也打算学习使用这种工具,下面是一些使用说明。

你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做这些事

生产新创意

思维导图所具备的逻辑性及发散性,使它最先被应用于项目方案讨论。

思维培训师杨明髟任爱茉莉太平洋L&D(Learn& Development)总监,她在构建培训体系时就使用了思维导图做发散思考。因为公司属于零售、服务行业,他们就以“服务”为核心发散思考,先列出“服务”包含哪些哟危再看哪些部分可以开课,课程应该包含哪些元素、覆盖哪些人,完成一个从发散、再到总结的过程。

在国际4A广告公司任高级人事经理的莫凡曾负责为公司引入思维导图培训。导入培训后,他自己也成了“mindmapper”,学会了用思维导图策划各种活动,小至旅游出行,大至公司活动策划。在策划公司活动时,他会围绕时间、人物、地点、主题,在这些元素上发散出很多创意和想法,再通过混合排列,组合成不同方案。用这种方式,他一次可以想出接近10个方案。而这些方案“事实上是同一个东西发散出来的,只是排列组合不一样了,逻辑也不一样了。”莫凡说。

莫凡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是将思维导图与其他思考技术相结合。比如加入重新思考(Rethink)、重新组合(Reconfigure)、重新定序(Resequence)、重新定位(Relocate)、重新定量(Reduce)、重新指派(Reassign)、重新装备(Retool)等7R原则。

“重新思考,就比如我现在做这个服务、产品的定位是什么;重新排序,就是重新思考它的顺序和时间点,看对于服务流程来说,有没有可能变换步骤、产生不同结果。”陈资璧说。在她看来,运用思维导图的同时,结合类似7R的思考技术,更有助于打破思维框架,在同一个项目上发掘出更多可能性。

整合数量庞大的信息

除了用在创意、策划项目上,一些涉及大量信息需要整理、归纳与分析的工作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辅助完成,比如前端的需求调研和后端的结项说明。

结构化思考培训师李程曾是一名文档工程师,他认为思维导图最大的用处,是将复杂的逻辑、散列的要点用一张结构图梳理清楚,使呈现方式简洁易懂。

在工业场景中,产品交付的说明往往需要上千个文档,如果最终以文件夹形式提交,将导致效率低下。而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将文件内嵌于关键词中,把上千份文件的内容整合在一张关键词清晰的思维导图里。这同样可以用于公关、市场部门的新闻稿整合。

在信息量庞大的应用场景中,思维导图发挥的是结构图功能,更讲究分类逻辑。李程会从分类、排序、关联度这3个维度来检验这一张结构图是否有效。

要做好分类,李程认为只要抓住3个关键词:总分、结构、层级。他看到咨询行业、金融行业、互联网产品经理和项目管理人都常用思维导图来做分析整理与归纳。他建议达到高级经理以上职位的公司人,在开始做决策后,就要开始学习画体量更大的结构图。

提高沟通效率

思维导图在职场中的另一个应用场景,是用来做沟通和表达的规划。“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有一个特性,就是思考速度非常快,说话速度赶不上想法的速度。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会导致说出来的讯息非常跳跃,而要说得清楚,首先要想清楚。”陈资璧说,思维导图可以在规划言语表达的思路上发挥作用。从去年年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引进这个应用场景。

如何完成一个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有五大要领:可视化、放射性思维、关键词技术、逻辑分类(BOIs)、颜色管理。通常来说,一个使用者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取决于他对逻辑分类和关键词技术这两大要领的熟练应用程度。这也是陈资壁在培训中的教学重点。

给事物做逻辑分类

逻辑分类是思维导图最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会分类,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透过分类找到遗漏的思 维?

在思维导图中有一个特殊方法是“增加位阶”,就是在两个关键词中,再多拉出一个层级,填上关键词。以策划一场年会为例,一般人会从人、事、时、地、物去做发散思考;随后在“人”这个大类下,直接分出员工、嘉宾、合作伙伴这几个分支。

陈资璧则会引导学员在“人”及其下属分支“员工、嘉宾、合作伙伴”之间,再多拉出一条空白线,增加一个分类层级。学员会由此发现,在这两个要素中,还可以多出一个分类层级:“参加人员”;把“参加人员”添上去后,这一层次下又可以细分出工作人员、表演人员等。“思考广度一下子拉开了,在人员这个事情上,他就能思考得更全面。”陈资璧说。

这是一种通过增加位阶来寻找遗漏思维的方法,能够让某个方案在细节上更完善。起到相似作用的还有关键词技术。

对关键词做联想

思考的突破口往往藏于关键词之中。比如,如何解决迟到问题,大部分人会想到罚钱、扣假、奖励等解决方案;但如果利用关键词拆分,“罚钱”这一项可以拆出“罚”与“钱”,之后再从“罚”这一单项做更多联想:罚钱、罚买饮料、罚请午饭等。

“本来只有一个想法,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衍生出1.2、1.3、1.4……每一个想法出来,我们都尽可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陈资璧说,当他们用这套方法在企业里给学员做练习时,学员在90秒内延伸出的想法,从十几个到三十几个不等,而学员的想法数量、思考速度及广度均相比以前均有提升。

无论是关键词技术,是逻辑分类技巧,都是打开思路的方法,也是思维导图的价值之一。不少人只用思维导图来做分类,而忽略了它发散思维的作用。使用者可以在哪个地方增加位阶、空白线上的关键词该填什么,都需要不断训练。

使用不同的颜色管理不同模块

思维导图既然是“图”,就存在“绘画”的部分。通常你可以在一张思维导图上看到颜色及一些小图标。不少思维导图自学者都有一个困扰:“绘画”究竟在思维导图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往往认为,图画得越美越好,颜色越多样越好。这其实是对思维导图的误解。

事实上,颜色、图标都有自己的作用。在思维导图里,颜色应用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加深记忆,二是分类管理。“同一类的主枝干,线条的颜色是一样的,这样,它在大脑里就会形成不同区块的资讯群。”陈资璧说。

而思维导图中的绘画元素,通常都是一些有具体含义的小图标。它们主要用于突出重点。例如,在一张多枝干的思维导图上,有几个重点要素可以直接用绘图取代,使该部分在一片文字中突显。

陈资璧认为一张好的思维导图一定是“思维先行、颜值加分”:即使是一张看上去略有些混乱、枝干线条繁多的思维导图,它的思维脉络也可以非常清晰。颜值不是必备,只是加分项。

你还可以把它用到更多地方

思维导图有全文、全图、图文结合3种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

图文结合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形式,应用场景非常多元,你可以拿它做演讲报告的底稿,用小图标突出重点;而全文的思维导图又称为职场思维导图,优点在于精准传递,多用于企业中的市场调研整理、项目报告与讨论等。

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还有“全图”形式,即整张图都用各种图标绘成,没有任何文字。全图形式会激发观看者的好奇心,而它能够引发不同解读的特性也提供了互动空间。所以它的适用场景通常是一场会议的开幕式、培训的开幕式―在会议开始前,参会者心中都有杂念,而一张全图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大家把专注力收拢到会议上。同时会议主持人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讲解这张图,使大家对图的内容印象深刻。全图形式也适用于面对面的销售场景。

第6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对教材的理解方面、思维方面,还是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以及完成作业的手段方面,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如果沿用初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举步维艰。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我发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物理实验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指针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致。

物理实验教学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往往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及时提出有关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边做边提问,内容可涉及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现的现象等;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在学生实验后还可增设一项内容,题为“如实写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培养思维的多面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可这样设计开头:教师问: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学生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教师将“200伏、100瓦”和“220伏,40瓦”两灯泡并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学生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教师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再例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磁体周围的磁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再例如:认识形形的桥。我们看过各式各样的桥,那么人类是如何想到建这样的桥梁的呢?实验:纸载砝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方法,将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在他们手中的纸会变出各种的形状,哪些合适,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得出结论。教师再要求不改变纸的形状,用其他的东西帮助纸来支撑。通过不断的发散性思考,他们会获得很多种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桥梁的结构带入其中。

二、物理概念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物理时认为困难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一些概念归纳总结,放在一起,利用实验将其体现出来。

实验:让手不沾水取出硬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种方法:戴橡胶手套取、用镊子夹、用吸铁石吸、把水倒掉、用干毛巾把水吸干等。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是否可以分类呢?通过提醒,学生归纳总结会发现,这些方法中,一类是将手隔离起来,就是在手和硬币中添加一种媒介物,如手套、吸铁石、镊子;另一类就是将水和硬币分离开来再取,如将水倒出、吸干。那么也就是说要将硬币取出只要在这两类方法上动脑筋。第一类只要找到适合的媒介都可以。第二类就是思考如何将水和硬币分离。此时,我们就将学生带入了又一个思考当中,蒸发现象、虹吸现象、毛细现象、大气压的作用,都会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理解了这些现象,再将这些现象引入生活当中,思考总结,学生就会通过认识现象,了解生活。

三、物理教学中专项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教学现状不是收敛性思维重视不够,而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往往缺乏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多角度、开放式的思维展示。

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多从侧向、逆向思考解题,安排一些探索活动就算是发散式教学?有没有更系统的、更便于教学操作的发散训练形式?能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出客观具体的评判标准?这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基础上的发散训练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种智力总表现为对一定形式的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心理运作或加工,并产生一定形式的产品或结果,所有这些智力形态构成包含120种能力因素的复合体,其智力因素结构如图1所示。

依据上述智力结构,要开发学生智力,就要在教学上把思维运作、内容和结果三方面结合起来,设计训练方案。具体到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把图中的发散性加工运作与4种内容和6种结果结合,产生24种不同的单项训练形式,如图形单位发散性加工、语意类别发散性加工等,使每一项与智力有关的思维都得到充分训练,都有相应的、可操作的检测指标。

通常认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问题的解决实践。那么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指出:“答案是,凡有发散性加工和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此外,不同人的创造力类型不同,如果追本溯源的话,也极有可能与他的某个单项发散能力较强有关。例如有人图形发散性较好,相应的空间想象与形象再造能力较强;有人符号发散性突出,往往更容易在数理学科领域里做出创造性成果等。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按吉尔福特的智力操作程序,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项发散思维训练。实践表明,发散性思维品质有层次之分。如果以思维加工的最终产品结果衡量,具有单位、类别、关系的发散加工形态,更多反映思维的流畅性,属初级发散;系统与转化形态已具备较好的思维变通性,属中级发散;而能由一事物导致另一种新事物,特别是在思维收敛基础,已获得有意义的选择判断后,又进一步扩展发散的应用加工形态,则往往能产生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应属于高级发散。教师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要结合学生年龄与智力水平,掌握好专项训练的类型与强度,做到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开展系统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心理学书籍已有许多成功事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吉尔福特理论指导下,从基础入手,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分项训练学生各种发散思维能力,使之融合于具体教学之中。下面以图形发散为例,着重说明怎样在物理教学进行单项的基本发散思维形态训练。

1.图形单位的发散能力训练。这种训练的要点:将某个图形或实物单位作为想象出的可能图景中的基本单位要素,或依据基本图线要素画出不同图形。

物理实例: 盛某种液体的容器中有一物体,若起初是木块V浮在水面上,露出1/5 V,求F浮。现改变物体与液体类型或用箭头表示初始浮沉状态,可给出多少有意义的浮力问题。一些可能的实例如图2所示。

2.图形关系发散能力训练。训练要点:给一组材料,找出或联想出其中图形或实物间尽可能多的关系。

物理实例:图4a 给出一辆自行车实物。请从运动状态角度指出图中b、c、d、e、f 与自行车的关系。

可能的关系:(a)(b)(c) 中物体不倒,重心垂线应落在支撑面上;(d) 脚踏轮作用与轮轴相似; 车轮上一点运动轨迹与(e)的运动轨迹相同;骑车能直立不倒与(f)中汽车刹车时均有惯性力起作用(或如果将两者看作质点,均作直线运动)。

参考文献:

第7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灵活性和技巧性。练习的内容、方法、技巧、数量等关系着整个复习的效果。为此,在复习中重视基础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强化基础训练

依据大纲要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乃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要精心讲解,引导学生钻研,还需要通过练习这个媒介深入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促进思维的发展,做到知识试题化、试题基础化,让学生在练习中消化知识。训练是要多、面要广、题要精,浓缩知识提炼成习题,使其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切忌题海战术和大搞偏题、怪题、难题的做法。练习并不在于多,应着眼于“精”,在于“巧”,练在点子上。引导学生弄通教材,达到大纲要求,让学生用较少时间,取得较多收获。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地理教师应把发展智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练习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点,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

(一)聚合思维训练

聚合思维训练就是将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众多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将分散在高初中各章节的知识归类总结纳入体系,使其结构化。在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会思维方法。

1、理清知识脉络

地理知识比较繁杂,在复习时,要认真分析课本内容,找出主线和规律,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的整理作为练习来完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方位通过思维训练去过滤、归纳、分类。有的将教材重点内容归纳整理成表格;有的从众多局部地理关系中归纳出整体特征和规律;有的从繁杂的地理现象中抓住主导因素,理顺节与节、章与章、册与册的知识脉络,构成统一整体。另外,还可以运用线条连贯法把零碎的不易记忆的地理事物连结起来。例如:墨西哥湾暖流及其延伸即北大西洋暖流,它流经美国东南部时,使该地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更加暖湿,使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南部迎风坡有更为丰富的降水;它到达欧洲西部时,象一支巨大的暖水管使西欧变得温和湿润,对该地区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它又使得针叶林向北欧的北部延伸。它们经过的海域形成了两个世界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湾流与北冰洋来的海水交汇处);而当它进入巴伦支海后又使得摩尔曼斯克成为北冰洋沿岸唯一的冬季不冻港。

2、 归纳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从第一轮复习开始,便沉溺于单元过关题、综合练习题、模拟题等组成的题海中,考试时成绩仍然不佳,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做题造成的。复习时,习题需要多做,更需要抽出一定时间回头对所做的习题总结一下,思考习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用了什么形式,你的思路如何,类似的问题有哪些,经过总结你会得到一些规律,可以将复习内容由多变少,书越来越薄。如通过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习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等值线的各种特征和判读方法。

(二)发散思维训练

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在复习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法多用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概念、数据、图表、原理扩展,解释地理事物现象和成因,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复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我让学生解释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一法多问,扩展知识领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为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顺向思维的反面,属于发散思维,是善于从不同立场、角度、层次、侧面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做题时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例如:假设黄河水倒流,凌汛是否还会发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省境内?象这些问题,那些没有弄清原理,只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逆向思维训练,防止学生理解僵化、思维定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所学的知识灵活化。

三、 强化地图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掌握地图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地图的训练呢?

1、 训练读图,提高识图能力

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复习时,我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在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等高线的基础上,将课本上、地图册上的图表与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找出来,带着问题看图,对照地图回答问题。练习中加大读图分量,逐步熟悉地图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

2、 填绘图表,考查动手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具,对那些反映规律性和基本技能的重点图,让学生边想边填,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另外还须教会学生绘制草图,如轮廓图、水系图、地形剖面图、光照图等,通过学生亲手画图,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画图的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图文互变,培养析图能力

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是学好地图的技巧和方法。教材中的地图通过设疑,用文字表述地图所放映的内容,教材中文字可设计成图和表,而表格也可用图文表达出来。例如:美国一节的教学设计:用国旗图案讲美国概况;用北美地形剖面图讲自然环境;用数据表讲经济特点等,通过图文变换,强化落实了教材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学生感到枯燥、难记的内容,通过互变,设图设疑,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并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五、强化综合训练

第8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训练;机械识图

一、采用联系、对比的方式记忆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机械识图课程中的国标定义很多,学员必须熟悉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而不能去死记硬背,导致产生思维的局限性。如,学断面图时,要善于比较两种断面图,即重合断面和移出断面的区别及联系,同时还要弄清为什么需要断面图而不采用剖视图代替。采用这种联系、对比的方式使学员能很清楚地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极大地帮助学员进行记忆。

二、细心观察,掌握本质

由于学员的基础较差,空间思维较弱,大多数的学员只能以具体的物体作为思维对象,而《机械识图》要求的是对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联系思维。要训练学员在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快速转换能力,就必须要使学员学会观察。如,学员学习三视图的形成,其展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最终绘制在图纸上的却是平面图样,学员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困难,很难完全理解为什么会有“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九字口诀,此时,教员需要引导学员使用硬纸板或塑料片自己动手制作三投影体系,让学员实际感受其展开的动态过程,在观察中,不仅用眼、用脑还要用手感受物与图、图与物的转换,抓紧本质,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强化模仿训练

很多人认为,模仿就是照抄照搬,但是实际教学经验表明,经常进行模仿训练的学员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比少进行或是不进行模仿训练的学员要好得多。模仿实际上是思维的提高,是思维的升华。学习《机械识图》的初级阶段,学员离不开对教员的模仿,对图例的模仿。其中包含有作图方法的模仿,也有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模仿。因此,教员在授课中,一定要注意为学员提供正确而思路清晰的范例。如,在学习绘制组合体三视图时,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讲解主视图方位的选择及绘制的顺序,为了避免学员之间的相互抄袭,有条件的可以采用让每个学员绘制不同的木制模型,而教员讲解一个较为复杂的模型作为标准范例,学员模仿教员的步骤及绘图方式,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为学员的思维模仿创造条件。

四、充分体现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我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如果我们只对一名学员进行哑巴式的作图训练,是难以使他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的,也很难使他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员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思维的分析,而且经常要他们对学到的只是进行复述,其复述的过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学员一字不差,而是要学员对内容进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学员思维形成的过程。同时,教员在课堂上还要创造给学员进行语言表达的良好机会,既进行课堂互动,被提问的学员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顺利地回答出问题,同时不断培养和要求学员使用识图中的规范语句。在学员绘制图样的过程中,也都尽可能地要求学员描述其绘图的步骤及思维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训练,学员不仅能绘制出图样,还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提高看图作图的速度。

五、求异思维训练

《机械识图》习题册中出现的题多数为求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要形成求同思维,必须按照逻辑规律,先正确掌握概念及足够的基本知识,如,读图中的两个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学员必须深刻了解两种不同方法的内涵,然后才能对所看到的图样根据特点运用求同的方法手段进行类比归纳,得出正确结构。而求异思维则是可以同时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多方位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思维活动。如,给出一个主视图,让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给出可能存在的所有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得出具体的三视图后,对同一个模型进行细部的演变,较多地采用视图补线、补图等手段。诸如此类,对学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训练,给学员思维发散的机会,引导学员思维的路径,进一步开拓思维。

第9篇: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教学更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其创新潜能就能被激活和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从而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心理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互动状态。教师还要克服创新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独到的见解,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让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和体现。教师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教学民主氛围和创新环境的最好方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且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自然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从而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利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充分的感知,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引入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