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思维创新方法精选(九篇)

思维创新方法

第1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5-01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党的十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灵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探索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寻求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不等于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学生教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广阔的话题,下面谈一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提炼数学思想。

因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高低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师的备课要有创新意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数学方法的训练,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精心设计每道例题、练习题,使之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少量的练习中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从而提炼形成数学思想。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备特殊技巧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特殊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是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推理的依据。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中抽象概括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防止照本宣科,教师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有定义的做法。只有学生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定理的证明过程,因为定理的证明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同时它的证明过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后,可以应用于同类型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为题的能力。这些代表性的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通过对数学基本方法的了解与掌握,逐渐在脑海里就形成了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的形成反过来又对数学基本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解决问题就有了逻辑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日本数学家米国山藏说过:“学生在初、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几乎没有去应用,所以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所以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比学习数学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决不能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出数学方法,还要在学生练习中,通过类比训练,掌握一般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遇到问题,能够把握大方向,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学中还应适当渗透一些高等数学思想。高等数学思想其实在中小学数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要善于挖掘,有意渗透。如集合、一一对应、排列组合、抽屉原理等思想在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倡的重要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非常有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是要重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探讨数学方法;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途经很广。但无论怎样,教师的教学都要遵循教育原则,符合教学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坚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学习与研究》

第2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设计方法;艺术领域

设计作为艺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也是艺术领域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幅好的现代设计作品,与创新性思维模式是离不开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创新性思维是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设计是实现想法的工具,所以说设计中必须有创新性思维的存在。记得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想象力要比知识理论重要很多”,其实想象力也是我们正在说的创新性思维模式。由古至今,人们利用创新性思维所设计的作品有很多,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其设计方法和创新性思维,都不禁令人赞叹,甚至有的人所,它们不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而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创新性思维本身就是上天赐予人们最好的礼物,设计师人们利用自己的独特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再利用完美的设计方法,以此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成为这个时展的主要形式。

一、创新性思维的分析

(一)、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1.收敛性思维模式。收敛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引导设计师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保留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其主要的特点为: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发展性相对较长,并且观察性能也相对较强。

2.立体思维模式。立体思维是创新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引导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有一个相对较为立体的形象,其主要的特点为,具有良好的平面、科可行等性能,它没有收敛性思维那么影响,对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空间性思维模式。空间性思维和以上的两种模式相比,要开放很多,主要是引导设计师将自己的想象力打开,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联想。其主要的特点为:思维相对较为多元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整体、综合等性能,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思维的优势,并且对其设计形式,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

(二)、创新性思维模式的主要阶段

1.准备。在创新性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是需要设计师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也就是创新性思维得孕育阶段,并且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全面的提取,这样的可以为创新性思维模型下一阶段的构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想象。设计师应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反复的联想。并且在联想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进行反复的假设、肯定、否定等形式,经过反复这样的形式,最终将自己的联想结果形成。

3.结果检验。在联想的结果得到验证以后,设计师应当对其结果,进行全面的验证,这样可以将其结果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实用。

二、设计方法分析

(一)实用性设计方式

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用性其实也就是注重设计在市场中的使用性能,并且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设计中的功能性,同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产品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仅要充分的具备创新性思维,也要对自己所涉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和前景,以及本身只有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注重的产品的外表,可以利用对颜色和图形的创新,增加设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此获得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关注度。由此看来,在实用性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市场的前景,进行创新性思维设计创造,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充分的对产品进行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的设计形式,也是他们所喜爱的,更加激发的了他们创新性思维中的乐趣。

(二)、在功能上的设计方式

其实,每一幅设计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功能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好看才设计的,其功能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视觉功能,推销功能、含义功能的等。从这些功能的表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可以仅仅抓住人们的眼球,在市场的不断开阔新的发展领域,并且将其含义在真个设计的画面中,进行全面完美的表达。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其功能的注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功能上面的设计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1.对设计的功能的进行挖掘。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是的仅仅要保留现有的功能就可以了,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对设计功能中的未知领域进行全面的挖掘,对周围的物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以此从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提示。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用心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就会不断激发自己创新性思维模式,这样在设计功能挖掘的过程中,可以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跳跃。例如:某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一次意外中,发现自己的女儿将袖子绑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此激发了这位设计师的灵感,这对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到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将其设计功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2.设计功能扩展。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的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对设计中原本的功能,进行全面扩展。例如:人们常用的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有开始的职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一直到现在不仅仅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料聊天、查资料、看电影、照相、发邮件等各项功能,这些种种都是设计功能扩展的代表。这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设计的兴趣,和一种设计中的挑战,吸引着他们不断的探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此促进了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的进程,更将我国的艺术领域带来的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伯军. 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探讨[J]. 包装工程,2014,01:143-146.

[2]王建才. 创新性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思维模式构建分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5:97-100.

[3]洪凯. 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第3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一)发散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四面八方任意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力,尽量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但是,在想象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同样的一个问题,思维的角度不同,则内容和意义就有区别。德国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已经崭露头角。1到100之间所有自然数之和的计算,就是高斯思维的流畅性的明证。

变通性是指思维从某一个方向,跳到另一个方向,向更多的方向扩散,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方向性。我国的小故事“曹冲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领导工作中,许多工作都不是绝对的,不能太教条、太刻板,只要是不违备大的原则和方向,都可以考虑变通,变则通,通则活,活则久。凡是有利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事,都要适当地变。

(二)多元思维方法

多元化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是多元的,主客体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利益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多元化的思维方法。领导工作往往代表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必须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全面地、客观地考虑问题,善于换位思维和换位思考,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和各项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犯盲人摸象那样的低级错误。

(三)加减思维方法

同类的事物可以相比较,做加减法,不同类的事物也可以用加减法。小到铅笔和橡皮的相加,大到药的合成及合成材料,都是加减思维方法的良好运用。在领导工作中,要提高领导效能,也要做好加减法。大家都熟知的简政放权,就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很好地做了减法。领导者在工作中善于发现、识别和使用干部是在做加法,用人失误、失察就是在做减法。六国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抵抗秦国,就是在做加法,后来各各自为政,做了减法,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命运。所以,要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该做加法做加法,该做减法做减法。

(四)类比思维创新法

电脑的发明就是人类采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发明的。是模拟人脑的结果。锯的发明是鲁班从一棵小草的构造上受了启发,五禽戏的发明是人类模拟和模仿动物的肢体语言的结果。这种方法既要借助于原有的知识,又不能受原有知识的过分束缚。它要求人们通过联想思维,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联系起来,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诞生出新成果。再比如,飞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蜻蜓的启示。在领导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创新和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性,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唱唱反调”。列宁说过:“革命就象爬山,从正面爬不上去时,就应该考虑一下从反面上去。”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反季蔬菜的生产,就是逆向思维方法的实际运用。司马刚砸缸救孩子也是这个道理。苏俄的十月革命、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走的是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而同志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运用逆向思维,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六)灵感思维方法

灵感思维,又称之为直觉思维或顿悟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的形式和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这往往需要长期的思考、思索,否则是不会产生灵感的。这也就是有没有悟性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好工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悟性的大小、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只有博学,才能精思,才会有顿悟和灵感的产生。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性劳动中,在长期的研究思索和和大量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外部环境因素(或信息)偶然刺激和启迪下,在意识中突然闪现出对问题的顿悟和理解的过程。一般认为,灵感思维的发生是在显意识的有意追求下,经过潜意识的蕴育,再突然涌现于显意识,爆发为灵感,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成果和结晶。

灵感思维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突发性和创造性。它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创造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它明显地有别于显意识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灵感的第三个特征是鱼目混珠,常常与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荒诞想法混在一起,不经过艰苦的长时间的逻辑思维,不收集借鉴前人的成果,短暂的瞬时突破也是不可想象的。在灵感的思想闪光之后,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加工整理,去伪存真。这对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思维

前言:语文是一科富含情感和想象力的门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占优势的。新《课标》也清楚地指出“:语文教学要着重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绝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及其想象力的挖掘,让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与鉴赏中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和锻炼,在这样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思维的远行。然而,怎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大家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学习,自由想象

教师的思维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当建立在他们自主学习和自由思考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则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语文学习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和体验美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可避免地将运用思维,教师则应当充分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课文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锻炼思维的过程。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学生只能是在写作中学会作文,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这即是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想象和挖掘。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充分信任与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想象。只有让学生学得更自由,其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二、多方思考,思维求异

爱因斯坦以前说过,知识没有想象力重要,因为知识是有范围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新课改强化了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应当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奇想、妙想,让他们打破定式思维,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鼓励求异思维。学生能够在多视角下认识和分析问题,其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散,这显然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现今教学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思路单一、狭隘,这严重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恰恰是打破这种局面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自由的想象在大脑中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就可得到极好的锻炼。如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假想和幻想式命题作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引领他们进入相关的意境中展开自由想象,这样在作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性思考,继而收获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内容,而应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并感悟文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想象和思考,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诗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等问题进行大胆思考,这样在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质疑提问,深度挖掘

一切探究活动最初均源于人们的质疑,这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有效动力。而这恰恰正是现今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仅仅通过简单思考,甚至不加思考仅凭记忆简单吸收,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在这种形势下,学生遇到问题也很难主动发问或请教老师,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因此,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质疑提问的精神,敢于对课本质疑,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质疑,在自身不断的思索中对课程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挖掘。学生出现新奇、不落窠臼的想法,哪怕较为稚嫩,教师也应当充分肯定和赞扬这种多角度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的产生将使学生更具动力和激情去进行探究、思考,长此以往,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具深度,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得以美丽绽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提问的勇气和精神,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也就对这门课感兴趣了,那么学习起来才会觉得轻松,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笔者所说的质疑问难,是指学生在头脑中要始终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用质疑的态度探索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找到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思维的火花中时偶尔就会迸射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四、时机创设,收获成就

与成功相伴随的往往是喜悦和继续奋进的动力。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与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还应当创造时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成就感的驱使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使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得到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结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当不断经过各种灵活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德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4).

第5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因此,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现在有的学校,仍然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学生是被迫学习语文的。他们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较差,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让其做到乐学、善学、会学。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部动力,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锻炼其创新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游艺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兴趣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语言训练,启迪积极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没有语言,思维将无从谈起。因而,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系统地训练,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口头语言、内部言语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因此,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使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有条理地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三、注重想象运用,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想象。多媒体教学中色彩、线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具有表情功能,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象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质疑问难,引导大胆探究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要敢于大胆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必须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调整他们的积极心态。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不主动寻疑。对于这种学生,应使他们了解质疑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要学也要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教师要多对他们“问难”,使他们明白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引起他们的适度焦虑,从而养成他们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的学生有疑,但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受老师责怪,被同学耻笑。对于这类学生,我热情地鼓励,肯定他们“质疑”的勇气。还有的学生,把握不住学习要点,对所学内容不知所云,提不出问题,老师就要多指点,引导他们去找疑问,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学会质疑。只要学生开始问了,便会越问越多,越问越难,进而越学越深。

五、注重评价导向,鼓励主动参与

第6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建筑;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1-0125-02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其管理内容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其前期设计、施工和竣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系统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对其进行创新改进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①建筑工程施工一般是通过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进行作业的,一旦具体施工技术在建设应用工作中发生异常状况,那么整体工程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技术性的问题通常都是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施工问题,因此实际工作中要不断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以及其质量管理,有效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长期使用。②实际工作中若是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未到位,那么就将影响到整体工程的使用功能及质量安全,等到建筑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将会造成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进而对建筑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防水工程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建筑渗漏,既影响外观质量,同时也影响到结构安全,严重者还会引发事故,另外在出现质量问题后也会因维修造成大量的浪费。所以说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企业的工程管理水平。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完善的管理体制应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岗位权责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然而,一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或人员设置不到位、管理责任较为混乱,导致整个工程管理没有头绪,漏洞常存,无法起到相应的管理效果;部分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充分落实,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的,实际中依然我行我素,在管理上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极易引发各种问题,进而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工程进度。

2.2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不完善

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而言,很多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不完善,主要体现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充分、忽视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未积极推行建筑工程管理,进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建筑行业中。在此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看重短期效益,一味地追求施工速度、施工成本,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降低。这进一步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而管理方有时会考虑两者关系,在管理上得过且过,进而导致管理不善、施工中的设备或人员出现问题。

2.3管理人员的思想老旧

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管理模式中,其管理思维会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加之长期进行管理工作,在潜意识中对新方法、新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给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造成了巨大阻碍。

3建筑工程中应用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3.1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行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通过应用创新思维,在管理模式中加入技术创新和信息创新管理的措施,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生产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2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是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企业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积极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知识、借鉴相关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工程管理进行创新,是实现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3.3有利于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由于建筑企业管理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加上管理责任分配不明确,导致整个管理工作较为混乱,无法实现有效利用。通过运用创新思维,企业可合理分配人员、对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根据管理方案对制度进行修改,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对各种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目标。

4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方法

4.1体制方面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创新思维应用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在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工程项目管理权力大多集中于项目经理手中,其直接掌控着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机械和财务等各方面内容的分配权,同时,项目经理不承担法人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当工程建设当中发生问题时,易发生互相推诿的情况。因此,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将管理工作的权责进行明确区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制订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管,充分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

4.2理念方面的创新

完善的管理机制仅仅是工程管理的一个方面,管理理念的创新也十分必要。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工程管理理念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加大在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新方面的投资,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管理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新、旧理念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管理理念,形成一种稳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4.3机构方面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且要不断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重点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完善管理硬件设施;在管理决策中,如果遇到重大事项,则需要尽量采取民主表决的方式决策,以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

4.4技术方面的创新

管理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指各种生产技术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技术创新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随着建筑工程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所覆盖的技术内容更加广泛,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因此,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是在工程管理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其他新工艺等,从而提升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技术资料等各方面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5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实际需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使用创新思维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改进十分必要,其创新内容包括管理体制、模式、机构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5(06):29.

[2]单连勇.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54~55.

第7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导读: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全面掌握,教师引导启发给学生学习思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例,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讨论,分析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观察想象能力。

生物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点滴尝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浅谈如下:

一、运用对比,变式思维

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破注入式,立启发式,由定势思维向变式思维转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全面掌握,教师引导启发给学生学习思路。例如:教师在教单倍体概念时,结合实例,分析如下:在自然状态下,由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是单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普通小麦的单倍体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玉米的单倍体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这样以来,使学生理解到:由生殖细胞发育成的新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所谓单倍体只能与本物种的个体相对而言。进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加深了对单倍体概念的理解。

二、寻找联系,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的方向分析、归纳与概括,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变异的来源时,以生物变异来源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本质。基因重组是基因本身结构未发生改变,没有改变遗传信息,只是把原有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变异个体的性状是基因重组类型的外在表现。基因突变是基因本身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以致产生了新的基因 ,使个体表现型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这是基因突变区别于基因重组的本质区别。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思维,获取新知。

三、结合实例,深刻思维

深刻思维是指善于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例,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讨论,分析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自然选择学说 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运用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生物界中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联系实例如下:为什么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是绿色的;为什么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是灰黄色的;为什么青蛙和蜥蜴到了寒冷季节具有冬眠现象;为什么生活在沙漠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根系十分发达,茎肉质多浆,叶呈针状白色;为什么水生植物的根系微弱或消失,叶片较大,通气组织特别发达?为什么鱼类具有保护色。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实验,探索思维

研究实验就是对实验的某一方面进行探索思维,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确定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要求与注意事项,运用实验器材和选用实验材料,确立研究课题。例如:某课题研究小组对实验田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他们计划用一次实验来验证这种细菌的质粒上是否含有抗青霉素基因和抗四环素基因。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培养皿 、营养琼脂、 已纯化的实验用菌种、 青霉素溶液、 四环素容液、 必要的接种设备等。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及材料,依据实验原理,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方法步骤及预测结果。

方法步骤:

1.配制不含抗生素、只含青霉素、 只含四环素的三种培养基,分别加入三个培养皿中,依次标号为1、2、3,灭菌备用。

2.将实验用菌种接种到三个培养皿中,置于适宜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菌种生长情况。

预测结果:

1.与1(对照组)相比,若2、3号培养皿中菌落生长均正常,说明该细菌既含有抗青霉素基因也含有抗四环素基因。

2.若2、3号培养皿中菌落生长均不正常,说明该细菌不含这两种抗性基因。

3.若2号培养皿中菌落生长正常,3号培养皿中不正常,说明该细菌中含抗青霉素基因,不含抗四环素基因。

4.若3号培养皿中菌落生长正常,2号培养皿中不正常,说明该细菌中含抗四环素基因,不含抗青霉素基因。

这样一来,使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思维,找出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观察想象能力。

第8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高中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思维的创新,要求高中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好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笔者总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教学方法,供同行探讨。

一、设疑置问,播下创新思维的火种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所以,问题意识对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设疑置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挥潜能。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大头娃娃”的照片,问:他们都是健康的孩子吗?(学生回答:不是)接着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呢?”(学生:吃了假奶粉。)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正常的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大约有12%~20%,可是在假奶粉里蛋白质含量不足2%,长时间饮用这样的奶粉,生命会受到威胁,一些孩子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他们却长成影片中的‘大头娃娃’。从这个例子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以此引入新课。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探求新知识的迫切心理,设置问题:蛋白质在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的功能?为什么蛋白质会具有如此多的功能呢?引导学生进入研究主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对比观察,经历探究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明确了蛋白质的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功能,上述问题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设疑置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创新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性的探索。这里需要指出,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质疑问难,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设疑启发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源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只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的科学,善于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例如: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核苷酸是怎样构成核酸的”时,出示一段DNA长链模式图,组织学生分析讨论:①该段DNA长链中包含几个脱氧核苷酸?②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怎样连接的?③对于该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同学们探究呢?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分析思考回答了①②两个问题,针对问题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甲: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在DNA长链中的排列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学生乙:处于两条链对应位置上的含氮碱基之间有没有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仔细观察DNA的结构图,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遗传信息的概念。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总是从怀疑开始,怀疑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怀疑精神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们的高中学生的怀疑精神却不是那么乐观。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概念或结论中经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原则和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打破定势,开辟创新思维的蹊径

思维定势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先前形成的经验、习惯、知识等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影响后续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栓塞”——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从而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思维定势是可怕的,创新思维的缺乏也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打破“框框”的束缚。跳出原有的圈子,运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都是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有个共同点就是跳出原圈,另辟蹊径,灵活新颖。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培养学生求异发散思维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事物认识上的各种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势(惰性)。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准则,诉诸权威和无批判现象,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形式,形成“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学习《细胞的增殖》一课,教师提出问题,为 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为什么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的单细胞生物呢?学生通过讨论,答案不止一个。有的答道:细胞太大不利于与外界进入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有的答道:细胞大了,细胞膜表面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不利于细胞内物质的交流;有的答道:当细胞质的体积增长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地减少,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灵活不僵化,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借助于发散思维获得成功的。许多优秀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视发散思维的运用,因此获得了较佳的学习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9篇:思维创新方法范文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的作品内化、吸收,并巧妙地运用。例如,教学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举教师的下水文为例。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例如我们选取了下水文《爷爷与羊》中的片段作为例子: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将爷爷剪羊毛的过程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有趣。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举教辅读物之例。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我们从《学生天地》杂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卷,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课间虽短,但学生的时候内容却是丰富的。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急于上厕所,有的人急于准备下堂课的用品,有的人急于解答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有的人急于和好友聊天。这段话描写出一个爱好锻炼又有体操天赋的活泼机灵幽默风趣的美猴王形象。

四.自己创新。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