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第1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与践行 问卷调查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4-02

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青年学生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教育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然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参考,分析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并提出“四个融合”教育策略。

一、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分析

2015年5月,课题组利用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关于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作用认识、践行情况、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289份。经过分析、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良好,但仍需普遍性的提高

问卷设置了10道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测试,如“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7.27%(N=21)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看过”,43.25%(N=125)的学生看过“1~2本”,22.15%(N=64)的学生看过“3~5本”,27.34%(N=79)的学生看过“5本以上”;再如“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5.95%(N=75)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66.09%(N=191)的学生表示“有些感兴趣”,7.61%(N=2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0.35%(N=1)的学生表示“讨厌传统文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不关注,甚至不感兴趣。这需要在强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转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腐朽观念,真心实意地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但仍需有效性的引导

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觉得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0.66%(N=26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3.46%(N=1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19%(N=1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用到的地方很少”,0.69%(N=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赞同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性格培养、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影响较大,认为青年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但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不正确,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性的引导。

(三)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一般,仍需针对性的加强

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如何评价”时,15.57%(N=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很自觉,也很感兴趣”,64.17%(N=187)的学生认为“仅是小部分同学能自觉学习传统文化”,15.57%(N=4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4.15%(N=1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您能做到自觉用‘忠、义、孝、仁、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吗”时,20.76%(N=60)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做到”,75.43%(N=2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做到”,1.38%(N=4)的学生认为“完全做不到”,2.42%(N=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就整体而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小部分学生的事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践行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性。

(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但仍需积极性的关注

当被问及“现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时,78.2%(N=2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加强保护”,11.76%(N=34)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9.34%(N=27)的学生表示“不好说”,0.69%(N=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传统文化不会受到威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但同时,我们仍需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在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方面的错误认识,这应当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自觉,但仍需坚决性的执行

当被问及“您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时,67.82%(N=196)的学生认为“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26.99%(N=78)的学生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3.81%(N=11)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1.38%(N=4)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认识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的监督,提高其发展传统文化的执行力,真正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提炼,形成包括校党委、社科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四大主体在内的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总结出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一)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宣传的原则,通过宣传橱窗、宿舍文化、德育品牌、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微平台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调查显示三分之一(31.14%,N=90)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统领和宣传作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这三门课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结合起来,构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三)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日常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系列,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承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健康成长、正确成才的引导者和守护人。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共性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

(四)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31.48%(N=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社团,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广泛宣传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中都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各种社团进行分工合作,如书法类和文学类社团主攻书法和文字等传统文化,文艺类和音乐类社团主攻古乐赏析等传统艺术,体育类和竞技类社团主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实践类社团注重在活动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和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努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正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P福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研究[J].广西教育,2015(8)

[2]韦建乐,卢国维.“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J].广西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

第2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七夕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七夕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此次活动突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全社会营造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氛围。

  二、具体活动情况

  为引导社区居民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我街组织社区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居民参加了这次活动。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聆听社区书记精心准备的有关七夕节的家庭美德小故事,一边诵读中华经典读物,促进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在活动中,居民们不仅了解掌握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更是由此走进了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品味到祖国浑厚悠远的文化风韵。

  整场朗诵贯穿古今,既有古代"乞巧"的重现又有现代诵读的演绎,通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展示了社区人员庆祝传统佳节的喜悦心情。《七夕的传说》、《读唐诗》等诵读表演,引领回到古代美好的画卷,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热爱传统文化的颂歌,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耳熟能详、满蕴深情的名篇佳作和优秀诗文,充分挖掘我国传统节日"七夕"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工作人员认知传统,感恩祖国,亲近中华文化,热爱和传承华夏文明,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本次活动中,我街道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对广大群众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掀起了体现关爱、倡导真情的节日热潮,更传承了七夕文化精髓,为我街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 日,也是过去青年男女最为重视的日子。社区举办这次七夕节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主要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社区、家庭幸福的生活环境,并且树立广大青年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社区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围绕“我们的节日·七夕”为主题, 社区成员在支部书记带领下,组织了部分青年男女参与此次活动,活动内容有:诗朗诵、情歌对唱、观看古代七夕爱情电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

  二、大力宣传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贞”、传承中华情爱文明,讴歌纯洁爱情、诠释爱情续写 、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三、通过本次活动,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底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广大青年认识了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社区青年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该做什么?希望能再下次的活动中,社区广大青年在各领域能作出更加重要贡献。

  关于情人节活动总结优秀范文

  为了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引导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按新都文明办[2011]37号文件的部署,北管委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节日氛围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管委会制作了七夕节日宣传栏,对节日的来历和民俗传统进行宣传,受到机关全体人员和群众的好评。管委会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七夕的优美故事和传说,编辑成电子书,上传至互联网供人们免费下载和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进一步使人们关注这一传统节日,为整个社会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举办七夕爱情讲座,体现真情关爱在七夕节前夕,管委会举办了“七夕爱情讲座”,讲座从“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诗词等方面向参加主题活动的人员宣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了解七夕文化所蕴含的崇尚忠贞爱情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大家还围绕七夕佳节颂扬忠贞爱情,家庭幸福的主题,诵读爱情诗歌,激发人们对真情的追求,对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3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文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说话不文明,遵守校规校纪差,缺乏自律自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遵循的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和“以义制利”,始终将“义”放在“利”的前面,甚至是要舍“利”取“义”;这些育人文化和处世文化等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拟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髓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学会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理性、情感及意志。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缺失,因此在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时常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就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借鉴。比如儒家思想中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律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对于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来说,相比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加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不能认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能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单一的理论课程充满生机活力,鲜活的案例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能力。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中,有效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也有效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重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着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此情形下,教师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恰当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传统文化进课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其实,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校园建设中来,在硬件建设上,教学楼等建筑的设计融入中国传统优秀的元素;同时还可以将中国古代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的雕塑摆放在校园中,并配上简单的介绍,软件方面,还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标语和图片悬挂在教室以及寝室内,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

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例如端午节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介绍和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对经典书籍的学习与阅读,汲取优秀文化作品中的营养,有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加直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来进行,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各类具有人文底蕴的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等场所进行参观,还可以与这些场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播放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如皮影戏等,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主动性。

5.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网络上信息冗杂,各种负面消息和糟粕的存在,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以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传播,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网站,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经典文化小问答、成语故事小常识等,向他们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交流,解答疑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点,进而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许武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12.

[4]李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理论前沿,2014(11).

作者简介

第4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ESP;河北;传统文化;对外宣传

引言

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我国在整个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要思路。在传统文化对外宣传过程中,专门用途英语无疑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河北省作为我国中原传统文化的代表,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做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ESP基本内涵

ESP是专门英语用途的缩写,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ESP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已经不断的得到学术领域的公认。从本质上来看,ESP与普通英语的最大区别是,它具有一定的专门属性。我们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等都属于ESP的重要体现。首先,注重真实性原则。ESP主要是为了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而展开的教学研究,所以,它所针对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该问题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虚构的。在进行ESP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在真实的语言场景中进行练习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将ESP的本来价值发挥出来。其次,ESP注重需求分析。所谓的需求分析主要是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出发,由于不同的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兴趣以及需要的学习准备情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开展ESP英语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后,ESP教学目标明确。ESP教学偏重于语言的应用性,所有的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都会紧紧的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通过系统的ESP教学,学习者需要掌握该领域具体的语言表达,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语言层面的具体应用。总之,ESP出现为我国的英语教学乃至我国的文化宣传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启发。所以说,大力推广ESP教学,不断提升其实践效果,是我国英语教学领域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基于ESP视域下河北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创新思路分析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ESP基本的内涵以及其所具有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在文化对外宣传过程当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尝试探讨在ESP视域下河北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新思路。首先,做好文化分类。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的结晶,由于其体系比较庞杂,在进行具体的对外宣传过程当中,如果缺乏严格的分类,很容易导致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现象,所以,可以按照河北传统文化名录来将其文化进行具体的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饮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戏曲文化,通过对这些文化进行分类,在ESP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不同类别英语词汇的归纳与总结,根据文化种类的差别,使用更加地道的语言来进行对外宣传。其次,要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河北传统文化对外宣传过程中,由于文化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这就导致西方国家在对我国文化了解过程当中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现象,因此,在ESP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习者习得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比如“龙”,“红色”在东西方文化中差异极大。随着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真实场景的历练,尽量使用欧美国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通过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逐步完善英语对外宣传标准。对外宣传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语言的严谨与准确,河北传统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是当地特色,在进行语言翻译过程当中,会存在着一定的不统一现象。因此,应该更加注意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在高校中专设针对特定文化门类的英语学习课程,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培养专业性强,水准高的英语文化外宣人才,实现河北文化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术语的统一标准。

三、结语

ESP专门用途英语,它强调英语使用的专门性,传统文化对外宣传就属于一项专门英语应用领域,如何借助英语更好的助推传统文化对外宣传是我国很多地方语言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尝试探讨在ESP视域下河北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中如何不断的提升宣传效果,需要指出的是,ESP视域仅仅为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方向层面的指导,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该不断地从对外宣传的文化氛围上,对外宣传的人员素养方面以及对外宣传的标准统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改进与提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包括河北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提供新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保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1).

第5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第6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8

1 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定位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应试教育为主的考察模式,减少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是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很少有传统文化发挥的余地。许多学生具备非常好的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基础理论和基础性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经典价值的人文哲理、科学思想,其博大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给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带有方向性的启示。

1.2 传统文化的现状

有学者呼吁,拯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言辞之激烈深深的打动着我们,不是因其思想的激烈,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竟然渐渐的与我们愈走愈远,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一惨痛的现实。我们国家大部分的教育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定位都很清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就十分稀少,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更不要说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要采取措施,调整我们文化的布局,使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再创辉煌。

2 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必要性

2.1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当今学生的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多元文化面前,许多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识不清,盲目的产生认同和好感,盲目崇拜就是一种现今学生的心态。

2.2 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核心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沉,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持,悠长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一行行可歌可泣的史诗,这都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对当今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需要一个不灭的凝聚力。这些问题给我国的学者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应在大时代中崛起,那么我们的教育人就要让它走进教育,像一个梦想一样,去影响一代代的中国人,实现我们的中国之梦。

2.3 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的民族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沉淀,多年的流转经久不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孔子曰:“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锻造青年一代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文化养料,它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当代的学子,要从本质上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升华,不断的思考其内涵及价值,这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所在,需要一代代的国人将其发扬光大。

3 传统文化如何作用于教学

3.1 教学中增加传统知识的比重

我国古代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扬四海,其内容的广泛不言而喻,对当代的教育工作来讲,依旧具有时代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呢?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与教育融合。在教学中增加传统知识所占的比重,是一条十分快捷途径。开展传统节日的宣讲,利用ppt等多媒体形式的帮助,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我国的多元文化。

3.2 增强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最大的社交圈子,同学之间的影响对学生来讲很重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也会对学生的家庭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在校园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宣讲,其影响十分广泛,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呢?这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可以开展,以校园文化周,传统文化宣讲月等形式开展,在校园的宣传角放置大量的宣讲材料,供给学生们学习了解。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学,在我们国家的大学中,各类的文化宣传活动比较频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而且大学中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比初高中要高得多,活动的收效很明显。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2]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主要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软件服务,更是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以电视剧产业和动漫产业两个典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来论述论述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出特色,如何提高文化竞争软实力。如何让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带上鲜明的民族特色,烙印上“中国符号”,渗透进“中国元素”。首先,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形象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最后,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倡导自主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

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传统文化

0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以他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逐步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互动和融合,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多媒体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驱动力的特征,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并以独特的产业内涵和演进轨迹,在市场经营化的大力推进下,以产业化的规模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政策条件

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面对入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管理,弘扬主弦律,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广电行业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同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完善影视制作,有限网络,新媒体等产业政策。促进广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以产业化、市场化手段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2 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书法、国画、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服装、民族饮食文化等。在如此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如何发掘民族文化的发展潜力,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焕发活力,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尺度,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日本和韩国在把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韩国的电视剧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做得比较成熟,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四 韩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对我国的借鉴

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掀起强劲的“韩流”,韩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家庭生活剧、青春偶像剧、青春励志剧在我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备受追捧。韩剧的成功是与充满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

人文精神洋溢着人生理想和信念,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韩剧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2.1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韩国普遍关注平凡人社会生活的平常事,将能触动人性的人类普遍具有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演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容易接民大众的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共鸣,让观众在回味中感受人家真情和人生哲理。我国在电视剧播放和影视作品的制作相关的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以借鉴。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真情、人性的温暖和朴实的风格接近观众。将精力放在“家庭剧”“校园剧”“都市剧”“乡村剧”的创作上,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最后,推向海外。

2.2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伦理道德的恪守

韩剧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韩国对本民族的文化保护、继承、发扬的比较好。一部《大长今》的走红带动了韩国饮食、旅游、服装、时尚行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韩剧里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医道文化带浓郁的韩国民族特色。这为我国的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在电视剧拍摄、影视作品创作方面,要充分渗透“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将优秀唯美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将电视剧、电影、动漫行业做成产业链。带动与影视行业相关的餐饮、服装、音乐、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影视广电产业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2.3唯美和对现念的倡导

韩剧崇尚纯真唯美,感人的亲情,烂漫的爱情,质朴的友情。韩剧中男女演员青春靓丽,演员服装优雅得体,充满着时尚元素,电视场景如诗如画,影视插曲唯美动人。这些我国都可以选择性的借鉴。把广电影视产业做得细腻、唯美、精致,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宣扬积极正面的东西,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益求精,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成品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日本动漫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动漫集中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历史,道德观念,美学原则等。日本动漫中包含了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骄傲,对生活方式和对价值观的珍视。日本动漫技术相当成熟,总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制作的动漫,不知局限与只供儿童观众观看,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动漫产业借鉴。我国的动漫产业需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发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电视研究 》2013年第1期.曾文莉.张君昌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赵彦云 余毅 马文涛

第8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马年春节,本刊“新春走基层”报道小组或在省会贵阳,或回家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回家乡亲友团聚,有“共说此年丰”的喜悦;观赏《贵州》大型交响组乐,有“多彩数贵州”的豪迈;看德江“炸龙”,是“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仡佬族村寨品“六和宴”、侗寨听歌,有“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乡愁;一张张春节全家福,传递的是“孝顺、和睦、静好、温馨”。

传统佳节,新春贵州,在家乡人的欢乐中,我们欢乐。天下和静在民乐!

新春佳节,贵州高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里,人们除了感受到家的温暖,也重拾那些悠远的文化记忆。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呼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异常强烈。

春节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情、友情和乡情。但是,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与信息化时代不期而遇,沧桑巨变中,春节的“年味”似乎在变淡。

“过年了,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能做什么?”“除了放爆竹、看春晚,还有什么年味?”

这些年来,每到春节,都会听到人说,生活越来越好,可年味越来越少;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传统文化却被逐渐忘却。

怎样增加春节的年味,让国人更多地享受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回归传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

无论是从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还是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中央都明确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知行合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春节期间,从央视开展的家风调查到各大主流媒体呼吁给春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人们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在2月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给春节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的期待,也是时展的要求”,“文‘化’了的春节,将洋溢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给予更多人心灵的慰藉,让春节的味道就是文化的味道”。

借着中国年,国人向着文化和情感回归的迫切,成为当代中国心灵图谱中动人的一笔。

地处祖国西南一隅的贵州,虽然建省的时间要晚于其他大多数省份,儒学大规模传播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这里,贵州省委省政府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力度一点也不小。

今年春节,贵州的系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从贵阳孔学堂举办春节文化庙会,到省文化厅、省文联、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全省范围内推出的系列文化活动,从各市县推出的系列活动到民间自发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的阳春白雪,有的下里巴人,迎合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营造出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贵州年节氛围,不仅让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多彩贵州的人文魅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穿唐装宋服搞哗众取宠、肤浅表面的娱乐作秀,更不是搞封建社会那一套陈规陋习,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和主流价值的糟粕,诸如“大年不能回娘家”、“初五不能走亲戚”、“正月不许剪头发”、“春节赌博试试手运”等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不合拍的习气就应该毫不保留地抛弃。

因此有人提出,在欢度春节时,人们不妨多多尝试新的过年方式,丰富节日内容,用时尚元素增添节日氛围。

如今,无论是从旅游过年、电子鞭炮过年,到今年春节流行的“抢红包”过年,还是从过年健身、看电影,到过年读几本书,越来越多的健康的、节俭的、生态的过年理念被大多数人接受。

第9篇:如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唯物辩证法

十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美籍华人李政道先生曾说,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五千年的黄土文化值得华夏子孙骄傲。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得出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在当代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1.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命脉。民族情感不能凭空产生,它要以熟知民族历史文化为基础,没有了解,就没有认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处世哲学,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国瓷器、丝绸、古建筑……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并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持久生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增进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

人的性格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教育十分重要。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如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友爱谦让、律己宽人、自尊自爱、勤奋励志等,都是当代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3.增长智慧,濡染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音乐美术到医学农林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这些古代文化都饱含着朴素的道理,充满哲思,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依然有着较大指导作用,使人们得以增长智慧、启发思维、濡染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6~15岁,这一时期,识记速度最快,也最牢固。所以,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让学生适当地阅读、背诵一些传统经典,无异于在其脑海中建立一个智慧库。或许现在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智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古人的知识、智慧会一点点地内化樗们思想认识的一部分,启发其思维,濡染其心灵。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媒体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陆续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时呈现出了“国学热”,应该说,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无序与盲动,不少地方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内容不加甄别等原因,致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还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缺乏理论指导与科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与现代化教育不相符。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怎样科学设计等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还不够清楚,只是为开展而开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中小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戏曲表演等。

2.教学内容不加甄别,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广博,有精华,也有糟粕。如广为人知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包含着敬老孝亲、宽容有爱、诚实守信、勤奋励志等仍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思想,但其中也不乏尊君、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然而,一些学校或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加以甄别,而是全盘皆收;教学方法上,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不注重方法的改变。近几年就频频曝出一些蒙学馆、私塾、国学堂不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行要求学生背诵经书的例子。

3.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尚须提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从总体上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以致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而当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在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又未及时跟进或补救。职前、职后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教师无法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研发工作。可以说,这已是制约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唯物辩证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究竟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教学、教师以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从而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这其中最为核心之处,就是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将唯物辩证法充分运用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1.内容选择应批判继承

如何选择内容是开展教育涉及的首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为此,应从时展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整理。对在当代依然有着积极意义的内容应加以继承,如诚信、爱国、孝亲、友善、励志等;对不符合时展需求的,夹杂着封建糟粕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如三纲五常、封建迷信等。

2.教材编写应科学编排

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努力做到: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为立足点,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知识分类、内容分级、训练分步的编排方式,灵活有序地安排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层级性与整体性[2]。最终实现体系科学、层级明晰、知识准确,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3.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不讲或少讲,注重涵泳,强调反复诵读。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教学,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仍有积极意义,应该继承。但是,在知识密度大、学习任务重的信息时代,一味要求学生涵泳、诵读,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教师应明白,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大量的传统经典,而在于熟知历史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激发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教授法、鉴赏法、活动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巧妙借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开展教学。总之,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4.教师培训应求真务实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一大批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很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教师培训务必做到求真、务实,绝不走形式、走过场。师范院校应切实调整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扎扎实实搞好教师职前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新任教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在职培训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把准脉、下对药,切切实实提升教师文化素质,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一定要通过求真、务实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培养训练出一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5.评价机制应不断完善

健全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深入推进、切实落实的制度保障。任何教育改革只有触及到学生、教师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真正推行。所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改革已有的教育u价机制,让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考、高考的考查范围。令人兴奋的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笔者以为,这样还远远不够,还须就如何开展评价作进一步探索。如,对考查内容的范围作出一定限定,以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方向性;考查形式应灵活多样,以此推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考试题目应更具甄别力,以防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总之,完善评价机制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正不合理之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评价、反馈功能。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上至下的制度改革,更需要每一个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实践者的通力合作,唯有如此,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方能扎实、有序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