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精选(九篇)

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

第1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研究表明,就智力与经验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经验的作用更大,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这里的“经验”除了来自学校学习以外,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经验对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并积极利用它们为概念教学服务。

但是,“经验”对新概念学习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的学生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与新概念相关的概念,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概念。有的人则会受到这种经验的干扰,产生错误的概念理解。比如学习假分数概念时,有学生根据他的生活经验很难接受一个整体等分后取出的份数比平均分的份数还多的情况,这就给假分数概念的接受带来认知上的困惑。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很难理解等积变形与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变形后的面积变化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认为拉动框架后的面积也不变化,从而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那么,如何防止经验对新概念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上狠下工夫

数学上有些概念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比如倍数和因数概念,这些概念可以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其他概念,如素数、合数和公因数、公倍数等。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就要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教到位,使之成为联系相关知识的“经验”纽带。

2.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时,学生往往与偶数和奇数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20以内的偶数、奇数、素数和合数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不同内涵的理解。

3.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我认为,对数学概念的反复练习,不能等同于机械重复训练,因为数学概念与学生生活现实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对概念进行反复练习,那么他们就难以找到理解所需要的那种感觉。

二、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

概念的形成依赖于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概念通话则主要依靠感性经验的抽象概括。因此,感性材料或者感性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1.提供数量适宜的正面材料

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不能太少,否则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充分,对掌握概念所必需的经验不能建立起来,也就无法建立起理解概念所需要的坚实基础。比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辨别他们所熟悉的实例,像桌面、墙壁、黑板、课本表面等。当然,数量也不能太多,否则无关特征将掩盖了关键特征。

2.适当加强变式

变式是变化概念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变式中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例子(尽管钝角三角形的两条短边上的高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应当让学生知道),让学生通过对这几种典型的变式的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的含义。

对变式的使用,应当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运用变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往往会干扰学生概念理解的思路,产生理解上的混乱。

3.突出举例的典型性

实践证明,概念的本质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因此在对概念进行举例时,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就应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典型性的材料。比如,学习“角”时,教师创设一个摸角的活动,将不同的图形装入袋中,让学生摸出带有角的物体,并让学生说说摸角的感受。有学生讲尖尖的,两端平平的就是角,而如果摸的感觉是圆圆滑滑的就不是角,这就突出了角的本质属性: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个活动的成功实行,就源自教师对角的典型性特征材料的选取。

4.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的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对概念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如学生往往认为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就是平行线,我认为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粗心,深层次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把注意力指向概念本质属性的关系。有一位教师恰当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材料,让学生辨析“上桥面和下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会不会相撞”这样的反例,促使学生对“同一平面内”这一本质属性形成深刻印象。

对上面几种情况的分析,给我们的概念教学以启示,就是教学时为学生提供的经验材料,仅从正面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时,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侧面和反面来理解概念,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概念。

三、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概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过程问题,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需要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各种例证进行分化,分析、综合、比较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谈话启发: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接着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分析—综合—概括,让学生观察等式中的分数,分步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发现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里,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关系的能力非常重要,即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各种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不了这种关系,概括也就难以进行。

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2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获得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1.要学会边阅读边做简要的笔记或标记

常言道:“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学生在阅读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要动笔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这样学生既借住笔集中了自己的阅读注意力,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要学会边阅读边质疑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教育学生要有质疑精神,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多质疑多发问能在问题的寻求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思维定势。

3.要学会边阅读边感悟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要善于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品味、去感悟。学生在感悟中可以提升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在阅读中有更多的收获,能深刻地体会和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根据数学不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点系统、严谨、分散,给初学者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安排特点,分类指导学生阅读。

1.数学概念的阅读指导

在数学教材中,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首先,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利用旧知识来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推理来理解提出的新问题。其次,数学概念的文字。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让学生明白概念自身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要深入理解,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二是教材中的概念用语,书写都有严格要求,要多读、熟读、理解其义,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三是对一些易混淆不清的问题,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加以判断。对一些相似的概念,指导学生将它们罗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弄清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定理、性质、公式等方面的阅读指导

数学教材中的定理、性质、公式等都是经过先辈们的实验积累和论证推理得出来的。因此,在教材的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从探究中分析问题,导出公式、定理、性质。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归纳、类比、猜想、比较的方法,归纳、类比、猜想、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类比、猜想、归纳、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3.要学会图形、图表信息的阅读指导

首先对于图形的阅读。一些数学理论,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形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性质、定理。要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性质、定理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其次对于图表信息的阅读,由于一些问题内容多、篇幅大,阅读起来比较劳累,引用图表信息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性质,便于理解概念、性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培养学生从图表信息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性质。

三、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适当在课堂上安排阅读时间。教师在课堂中,要坚决改掉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理解,然后对其内容作一些提问,检查阅读效果,指导阅读精要。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2~3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

第3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一、四步概念教学

从生物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概念教学法主要有:四步法与学生总结法。相比之下,第一种相对保守,只要科学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就能收到较好的成果;第二种则体现了教学理念与要求,它要求充分挖掘学生已有资源,通过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初一上册的生物与环境中,就使用了四步法。

1.帮助学生转化思维,找准本质概念

在讲解生物环境生存时,老师问学生何为环境,马上有学生回答:环境即草木茂盛,空气质量优。也有其他描述:当下我们生存的空间有流水、高山、鲜花以及优美的环境。教材对于环境的定义为:环境是对生物生存间接、直接构成影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环境的理解还有待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主观感性经验,生物教材中对环境的定义才是本质反映。从心理领域来看:学生的感性体验是形象与直观思维的反映与结果,教材定义则需要更多抽象思维模式。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该含义,必须从转换思维出发,将经验、直观思维变成理论与抽象思维。首先,从感性的领域出发,让学生深化各种概念。对于某个环境设计场景:周一至周五的任务是读书,学校与家构成了生活轨迹;在家里,家这个空间结构就是生存空间;在学校,学校即生存空间。利用这种场景,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生存空间这一概念。其次,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各个概念。如:在教学环境概念时,学生听课,老师授课,如果某位同学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说话,肯定会对授课构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影响其发展,而这位同学就成了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上面那位同学描述的花草茂盛、空气质量优有利于身体健康,流水、高山、鲜花有益于身心健康,而这个做小动作的人就像花草、流水、高山、鲜花,都会影响到大环境的质量。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影响环境的本质因素。

2.做好概念实例引导

在初中生物环境因素这个部分底学习中,当老师给学生时间理解生物概念后,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如对于水稻,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有空气、水与阳光,对此我们可以说阳光会影响水稻生存。当然,引导学生学会造句也很重要,具体如:空气与水会影响水稻生存,光影响小麦生存。

3.做好举例和跟读

让举例的同学带头朗读,其他学生跟读。在多次练习中,不仅能焕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感受知识乐趣,同时还会带动学生举例的积极性,最后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大雁南飞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变化。在跟读中受到启发,进行知识搬迁。从原有的四步教学法反馈的信息来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在朗读的同时也是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内在语言变成外在语言,并且对其进行恰当的整理与加工,就能让其变得更为紧密、恰当、连贯,同时相关到概念也更为清晰明确。利用概念表述思想,能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帮助其提高思维水平。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将朗读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二、学生总结法

学生总结法就是利用实例与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做好比对、观察与辨别,然后再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总结,这样就能生成有效的概念。如:在对生物系统与生物圈中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个知识点待学习中,从概念的角度来看,除了生态系统,还有消费者、生产者与分解人员等概念,而生态系统则是本次章节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在章节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状况,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感性认识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欲望,引领学生对相关事务进行正确的思维与感受。在实例应用中,更多需要考虑学生观察、思索、阅读、交流与比较的能力,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概念属性与本质。

三、活用概念图法,增强概念认知

第4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数学朗读;记忆;思维能力;检查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3801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谈及朗读,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语文学科的课文朗读,认为朗读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与数学学科无关。长此以往,我们只有在语文课上因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而陶醉,可一到数学课堂上,短短的一个概念或一道简短的应用题,学生却读得结结巴巴,或似和尚念经般的唱读。因此,我不禁思考:“数学学科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朗读?”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及概念的同化、材料的理解与记忆等。那么,数学朗读什么?又如何去朗读数W呢?

一、朗读概念法则,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数学学科里,有很多的概念、法则需要学生去记忆、理解和掌握。而朗读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眼、口、耳、心等感官的多重运用,加深大脑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同时,在朗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关键字、中心词要读重音,这样有利于对概念、法则的理解与运用。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个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封闭”“一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重轻得当地朗读,甚至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能流利背诵,且记忆深刻,在计算图形周长的练习中更是得心应手。

二、朗读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大多数学生最畏惧的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往往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因审题不仔细、题意理解不清等原因造成错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朗读应用题,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掌握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8例3(车上原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时,我先让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原来有”“下来了”“又上去了”“现在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字词的意思加以手势,辅助朗读。通过一边表演一边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节奏,明晰解题思路。这样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枯燥的应用题自然迎刃而解,学生能很快正确解答。

三、朗读公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转换能力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并没有优差生的区别,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那些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学习的自卑感降低了,胆子也大了,也敢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一起学习了。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熟记公式并合理地运用公式来帮助解题。如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些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下册学习计算棱长总和、表面积和底面积时,总习惯性地遗忘了计算公式中的一部分内容,导致计算错误。如三角形面积S=ah÷2,学生在计算时却变成了S=ah。

四、朗读计算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学生对计算意义的理解。”许多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很简单,教学方法无非是让学生多做多练。其实,计算教学虽看似简单,但计算本身是繁琐的、枯燥的,不少学生明明会解答,却经常出现错误。而且,学生往往对计算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更不愿意去检查、去验算。因此,朗读计算题能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改正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62页例3“24×9”时,我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和学生一起朗读计算过程:“四九三十六,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3;二九十八,18加3等于21,在十位上写1,向百位进2,所以24乘9等于216。”通过朗读,学生就会发现计算时数位是否写对、进位是否加了等问题,能很快检查出自己计算的对错,再不会觉得计算枯燥无味了。

第5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惑和重构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发挥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有阅读的兴趣,有“读”书的习惯,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注重专业术语的积累等。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要从每一节课出发,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高中生物教材。

1.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从教材中寻找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阅读教材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听课就有更强的目的性,并能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阅读教材,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反复精读教材的概念,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区别相关的概念

在生物学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接近,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教材多读几遍,再对比分析概念的关键词,总结概念间的相同点,区分不同点。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认真体会概念的实质。当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区分和构建概念的活动中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

反复精读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回顾,而且要分析教材中隐含的信息,找出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概念,找出概念的关键点,并作上相应的记号,简化知识的结构,增加知识的容量。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精读教材的概念,准确地构建完整的概念图,使生物学零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便于今后的复习。

3.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往往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拓展。例如,遗传学中的第三大定律——连锁和互换定律,就是以课外读的形式呈现。这个定律很重要,但由于该定律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不作为高中生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只有学习了这个定律才能完整地理解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又如,青霉素可以杀菌,但为什么可以杀菌呢?在教材的小资料中明确指出了它的作用原理——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对于这两部分内容,教师可有选择地挑选比较难的材料,指导学生课堂重点阅读。如遗传学中的连锁和互换定律,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画出遗传图解,学生阅读和画的过程就是理解这个规律的实质的过程。而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阅读,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不属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并不要求理解。但是,通过阅读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生物学的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掌握生物学规律,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4.课后通读教材,使所学的知识具有连贯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介绍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往往一带而过,但这些小的知识点极有可能成为考点。因此,学生不能忽略这些内容。由于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所以学生要在课后仔细地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方能掌握这些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纲,在学生通读教材后,让学生完善提纲的内容,使知识点丰富起来。在提纲的完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握住教材的主要思路。

二、以科学的、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阅读高中生物学课本

1.教师指导学生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呈现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的结论。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实验的进一步分析验证,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在阅读该类内容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认为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又发现了少数特殊的酶是RNA,因而酶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疑问:RNA为什么可以成为酶呢?这时,教师补充该部分的内容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酶的本质——酶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或RNA。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学习教材中的科学史,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当自己的观点与现有的概念发生冲突时,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现有的观点是否正确。让学生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生物学知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

2.通过阅读高中生物学课本中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和总结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6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68—01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认识和反映,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就是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获取概念并运用概念的一个过程。概念教学成功与否,对学生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 引入概念要注重“巧妙、有趣”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巧妙、有趣地引入概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理解并掌握概念需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此,教师要善于把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概念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找到最佳切入点。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我先拿出若干张“王牌”,让几个学生争抢。观察同学争抢“王牌”的情境后,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高兴,有的小朋友不高兴呢?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高兴、满意呢?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每个人分到同样多的“王牌”,大家都会满意。这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既为“平均分”概念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又使课堂教学伊始便趣味盎然。

二、 理解概念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

首先,肢体语言对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充分发挥这种语言的作用,能使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低年级学习“加法求和”时,先读题:“白兔5只,黑兔3只,一共有几只兔子?”然后向两边伸出双手,左右手各代表白、黑兔的只数,再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用夸张的手势,把两只手从两端向上合拢,边比划边说:“把这部分和这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它们的总数了。和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求和问题用加法。”同时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用手比划出这个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意义。

其次,概念是通过语言或符号来表述的,所以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对概念的理解。教师的描述要斟字酌句,感情要丰富自然,声音要亲切悦耳,吐字要简洁清晰,语气要抑扬顿挫。例如,教“比一比”时,读清楚“白兔比黑兔少几只?”将“少”字重读,突出比的结果。还可以将关键字、词、句圈出来,带领学生一起用重语气读出来。在读懂、读透题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概念。

三、巩固概念要注重“灵活、开放”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练习、熟练运用中完成和实现的。因此,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并据此设计不同层次的巩固练习题,同时要注重练习题的“灵活、开放”。

如,在“平均分” 教学练习题设计中,如下的第1-2是基本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均分”;第3题是开放题,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第4题是拓展延伸题,目的是让优秀的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1.看图用“平均分”说一说(边比划边说,O可以表示任何事物)。

OOOO OOOO OOOO

2.把24棵树平均成4行,每行( )棵;平均成8行,每行( )棵(说出你的想法)

3.有18个人,平均站成若干排,你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先画一画,再互相说一说)

4.猜一猜:一根16米长的绳子,用掉了一半,还剩多少米?若用掉了一半的一半,你知道用掉了几米吗?(画一画,说一说)

第7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第8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针对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改变过去以自己多讲和补课为主的提高后进生成绩的方法,根据现行物理教学特点,开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和实验。

一、首先要提高后进生的接受能力

1.提高注意能力

良好的注意力能使学生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提高感知、记忆、思维的效率。而后进生较优秀生往往表现在注意力不易集中和不易长久保持。为提高注意力,我注意授课的艺术性。如导人新课时,采用实验导人法、问题导人法、复习导人法、故事导人法和发展导人法等。如:上“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先提出学生最熟悉的游戏中仰咏和潜水的事例子,由学生议论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沉或浮的现象。由于学生对比比较熟悉,但又不能加以解释,因而就产生了求知欲望和兴趣,注意力也就随之而集中了。要使学生一堂课注意力都能集中,必须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教师语言也应生动。

2.养成阅读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程度越低,教师灌得越多的恶性循环。后进生多数没有己读书习惯,看书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懂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阅读程度差。我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先向学生介绍“先粗后精,明确系统,,抓住重点,眉批鲜明,发现问题,求疑求解”的解读方法。在教学中,先由教师示范领读,划线分段,理清线索,再过渡到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学生阅读;最后只指定课题,放手让学生阅读,自己做读书笔记,归纳知识纲要。通过长期训练,学生阅读,总结教材的能力明显提高。

3.精讲概念难点

学生难点多产生在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上,我注意把握教学的三个环节。

(1)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讲一个概念,我都首先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并在教学过程中紧抓不放。

(2)注重概念让的联系。后进生十分缺乏自觉联系新概念的能力。而掌握概念间的存在联系,又是学生学习概念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每介绍一个新概念,都反复设计,力图温故知新,使后进生通过复习旧概念而自然形成新概念。例如讲内能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动能概念,从物体的运动到大量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而导致内能的概念。

(3)注意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中使用比喻、直观教具和实验,是解决后进生难点的有效方法。例如力的概念、力作用的相互性,后进生就感到抽象、难懂。就用“我打你一耳光,你同时就给我一脸‘包”,进行比喻分析,节对脸施力,脸受力,效果体现在脸上,同时脸也对手掌施力,效果体现在手堂上,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掌握了这个问题。

二、帮助后进生记忆

物理课后进生的另二特征是死记硬背,很多知识的遗忘率很高,记住的知识也不准确,在繁多的知识面前整手无策,缺乏对号人座的能力。我根据心理学规律,在强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后进生记。

1.通过实验记忆

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将课本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做,得出结论。课本的一些小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大胆做,从而加强记忆,培养了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异同,突出各自知识特点方法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如: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折射和反射、蒸发和沸腾,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等等都可以用对比方法加强记忆。

2.纲要系统记忆

即通过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提纲掣领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时学生系统记忆的好方法。实践表明,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记忆法。

3.争论记忆

即通过问题的争论,明辨是非,增强记忆。如我在讲授“惯性,惯性的应用”一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船尾未端,他如竖直向上跳起,会不会掉在水中。问题提出后,学生发言踊跃,经过争论和在教室里向上跳起的演示,学生对惯性的印象深刻,日后遗忘也很低。

三、帮助后进生提高解题能力

1.从分析理解题意入手

后进生解题能力较之优秀生的根本原因是对题意不理解,对题设条件分析不清楚,依据的规律或公式不对,不根据题设条件去讨论,讨论解答与题目所问不相符等等,加上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往往对习题望而生畏,最后产生消极情绪。我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从要学生反复读题,对关键性字或词细细咀嚼,直到学会分析题意和物理过程,进而掌握解答方法。

2.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后进生多向思维

第9篇: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读后感范文

一般而言,从学生学习角度探讨课程的本质属性,人们的着眼点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什么”,二是学生在该课程中“怎么学”。这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学习内容方面的问题,后者属于学习过程、方式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两者的联系在于:“学什么”制约、决定“怎么学”。例如,学知识重在记忆和理解;学技能重在练习和应用,学态度重在观察和体验。因此,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决定课程本质属性的因素是“学什么”。

在现代学习论看来,“学什么”的问题,就是学习结果问题。关于学习结果,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他主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这种复杂的学习现象应该分类研究,用不同类型学习的原理解释不同的学习现象。为此,他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其中,言语信息指用语言表述的知识,相当于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这三类学习结果本质上都是概念、规则的运用能力,这三种学习结果都属于技能学习。

21世纪初,我国的一些学者将加涅的学习结果理论运用于语文学习研究之中,把语文学习结果分为语文知识、语文动作技能、语文智慧技能、语文认知策略和态度(包括情感和价值观)五种类型[1]。在这五类学习结果中,语文知识包括语文内容知识和语文形式知识;语文动作技能包括口语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智慧技能包括识字、词汇理解、语感等基本智慧技能,以及运用概念规则解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问题的高级智慧技能;语文认知策略包括听说读写策略和语文学习策略;态度包括对学习对象如文本内容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语文学习动机)。其中,由于语文动作技能和基本智慧技能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和应用之后都可以达到自动化使用的境地,因而可以把他们合称为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语文高级智慧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都属于在特定情境中使用语文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问题解决能力,其本质属于应用若干一般规则生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能力,因而可以合称为语文高级技能。[2]因此,语文学习结果相应也可以概括为三类,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高级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类学习结果中,语文技能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或者说,语文课程侧重语文技能的学习。这是因为在语文课程中其他两类学习结果的获得都是以语文技能为基础和学习条件的。首先,语文知识中的语文内容知识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在语文没有独立设科之前,这些知识和语文形式知识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语文作为独立课程设置以后,学习这些知识的任务就由相关的知识性课程承担了。同时,语文形式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其本身就是语文技能的组成部分――语文技能的本质就是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概念和规则的陈述性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情感态度的学习与语文技能也密切相关。一方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感态度其形成或改变是以语文技能为基础的。例如,学生对言语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是肯定、认同,还是否定、反感,都建立在对言语作品字词句篇的识别、分析、概括、理解的基础之上,缺乏一定的语文技能就无法体验到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语文学习动机),即语文课标中提出的“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形成也是以语文技能为条件的。这种情感态度“产生于成功的体验……伴随于这些活动中取得一次或多次成功经验之后而产生”[3],而学生能否在语文活动中取得成功显然与他们是否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有直接关系。因而,从现代学习论角度来看,语文课程应是一门侧重语文技能学习的课程。

明确了语文课程应以语文技能为核心,就应该遵循语文技能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来实施语文课程。实施语文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关键的有两个,即“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前者包括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和语文教材的编制问题,后者包括语文教学过程设计问题和教学方式方法选用问题。现代学习论关于语文技能的学习原理对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以语文技能为核心设置语文教学目标

现代学习论认为,教学目标本质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由于语文技能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结果,语文技能相应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无论是设计宏观的语文课程目标,还是设计微观的语文课堂目标,都要突出语文技能目标。具体说来,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第一,根据语文技能的类别和层级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语文技能由诸多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从总体上可以把语文技能分为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和口语交际技能。同时,每一类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别和层级的子技能。例如,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构建阅读技能目标框架(如下图)。

第二,围绕语文概念和规则陈述教学目标。语文技能本质上是运用一定的语文概念和规则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技能学习就是语文概念和规则的学习,陈述教学目标,应该把学生所要学习的语文概念和规则准确清晰地呈现出来。语文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上就是这样陈述的。例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里,前两个目标中包含了各类文体文本的阅读规则,后一个目标中隐含着口语交际规则。

二、依据语文技能学习规律构建语文教材体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也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语文教材的编制要反映语文技能的学习规律。

第一,根据语文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材的序列。语文技能是由不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的复合系统。例如,写作技能是语文技能的子技能,其自身也包括命题、构思、表达、修改等子技能,其中的构思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剪裁等子技能,如此等等。学习语文技能应该从最下位的子技能学起,由低到高,逐层推进,螺旋上升。可以按照语文技能的层级关系确定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总体而言,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材以听说读写各项下位子技能训练为主,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材以上位技能的综合训练为主。就某个年级的语文课本而言,应根据某个特定层级的语文技能所包含的子技能来安排该年级语文教材的序列。例如,某个年级的课本着重训练文学作品鉴赏技能,可以按照“诗歌(包括古代、现代、外国诗歌)鉴赏技能―散文(包括叙事、抒情、写景、哲理散文)鉴赏技能―小说(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节选)鉴赏技能―戏剧(包括话剧、歌剧)鉴赏技能”的序列来确定教材的序列及组元线索,其中散文鉴赏技能就可以考虑安排叙事散文鉴赏技能、抒情散文鉴赏技能、写景散文鉴赏技能、哲理散文鉴赏技能等单元。

第二,根据语文技能类别精选例文或例话。现代学习论认为,概念和规则是通过例子习得的;语文技能则是通过蕴含着一定的听说读写概念和规则的言语作品习得的。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是因为语文学科主要是学习语文技能,而语文技能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概念和规则的应用例子――例文或例话进行的。但是,学什么样的例子、学多少例子不能随心所欲,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所选的例文或例话要文质兼美且有典范性,应该是成功运用某个所要学习的语文概念或规则的范例,突出名家名篇、经典佳作。二是所选的例文或例话要“适合学习”。由于任何一个言语作品尤其是篇章都包含主题、结构、章法、技巧、手法、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语文概念和规则,也就意味着一个言语作品通常可以作为多种语文子技能学习的例子,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既可作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这种表达方式方面规则的例子,也可作为首尾照应这种结构手法方面规则的例子,还可作为细节描写这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例子。究竟应该把这个作品作为哪项技能学习的例子,关键要看学生已经学过哪些技能,需要学习哪些技能,以学定篇,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三是所选的例文或例话要数量适中。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则要选择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例子,组成相应的学习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比较,异中求同。

第三,根据技能转化原理设计练习和变式练习。语文技能的形成必须以练习为条件。为此,语文教材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情境。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对基本技能的练习,要提供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关于古诗朗读技能的练习就可设计在个人、小组、班级中反复诵读同一首古诗的情境。对高级技能的练习,要设计多种变化的情境,让学生举三反一。例如,关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这一写作规则的练习,可以设计写“记叙一件事情”“记叙两件事情”“记叙几件事情”的(书面或口头)作文或构思提纲,或者读几篇蕴含该写作规则的范文等练习情境。

三、依据语文技能学习过程安排语文教学过程

技能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概念和规则意义的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向技能转化的阶段和在一定情境中运用技能办事的阶段。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也由这三个阶段构成。设计教学过程应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由此可见,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促进语文概念和规则的习得。在这个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言语作品学习其中所隐含的概念和规则的意义,在了解言语作品“是什么”的基础上,了解所要学习的语文概念和规则“是什么”。

第二,促进语文概念和规则向语文技能的转化。在此环节中要根据语文技能的类型引导学生展开练习:对语文基本技能要进行反复练习,促使之向自动化转化,使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的操作步骤,学会“怎样做”;对语文高级技能进行变式练习,使之向反省认知水平转化,学会运用听说读写规则策略来调控自己的听说读写行为和语文学习行为,掌握怎样做的同时明确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促进语文技能的运用。在此环节,要为学生创设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效使用语文技能进行语文学习和运用活动。

四、依据语文技能学习方法确定语文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技能学习本质上是语文概念和规则的习得和转化,因而要按照语文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方法来选用语文教学方法。根据现代学习论研究,概念和规则有特定的学习方法,相应就存在特定的技能教学方法。

第一,促进概念和规则习得法。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中的概念和规则其意义富有鲜明的多元性和语境性,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有很大差别。因此,语文概念和规则的教学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境――例文或例话进行,“例―规法”应是语文技能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促进概念规则转化法。言语作品及其隐含的概念和规则是语文技能学习的条件,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文概念和规则进行练习,才能把概念和规则陈述性形式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形式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语文技能。因此,练习法和变式练习法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第三,促进语文技能运用法。此法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听说读写情境,让他们运用所获得的语文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给报社写报道;二是模拟情境,例如编演课本剧;三是想象情境,例如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因此,情境应用法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夏倩,皮连生.语文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教学含义[J].教育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