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精选(九篇)

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

第1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关键词:甘蔗高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甘蔗是一种无性繁殖的多年生作物,由于在国内的甘蔗产区内其轮作区域较少,由于长期的连作种植模式,使得甘蔗的虫害问题逐年累积,愈发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甘蔗主产区的黑穗病和花叶病发病率高达20%,甘蔗螟虫为害节率高达30%,这对甘蔗的产量、品质以及种植成本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甘蔗产业的良性发展。加之,在防止甘蔗的虫害问题上主要依靠农药,在控制虫害的同时,也杀害了虫害的天敌。经过实践的积累,虫害天敌数量减少,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这使得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不易进行。并且滥用农药对于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都是不好的。因此,甘蔗虫害的科学防治研究工作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提出了专业化的虫害防治理念,并对“凯米克”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原则、形式、目标进行了介绍,使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挥出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1 虫害防治存在问题

1.1 农民滥用药物

由于无法对农民用药进行监管,所以植保部门的监管工作很难进行。现有植保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度很低,对农民用药的监管根本起不到作用。但是植保部门可以及时向农民宣传各种虫害的防治方法,并对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汇报。植保站可以对较好的药物进行推广,但并不强制。由于我国的农业制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自主性,农民可以进行自主的种植和对农药进行选择。但是使用农药得不到科学的管理就是造成农药的滥用,从而引发了农药中毒、农药残留以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2 植保部门职能弱化

在我国,植物保护站不论级别均是非营利性的行政单位。其主要任务是,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贯彻实行,并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在指导农业生产时,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结合化学以及生物防治技术对甘蔗的虫害问题进行防治,大量数据经验表明,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几种植物进行轮作、黑光灯诱杀、黄板引诱等措施均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且其效果也比较不错。由于植保部门并不能强制对某种措施进行选择,所以植保部门的作用不断被弱化。自主性较强的经营模式下,农业防治以及物理防治逐渐被忽视,为了方便以及攫取利润,农药公司几乎放弃了利润很小的农业以及物理防治措施,而化学防治地位却很高。

由于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的都是农药企业的营销人员,对于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逐渐变成了农药的销售。大大偏离了“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而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由于高毒的农药效果迅速以及成本较低,所以农户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1.3 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脱节

病虫害随年份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爆发的现象,所以对有害生物的检测和预报是十分重要的。从总体来讲,我国现有的生物检测以及预报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完全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农民对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在“治”,不见虫子不打药。使防治效果不是很明显。监测与防治脱节,就会使监测失去意义。

1.4 资金投入少,专业人员良莠不齐

有害生物的防治从属于公益事业,需要国家以及社会的支持。我国现有水平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标准是0.2元/667m2,此项数据是世界平均水平额三分之一。

从事此工作的人员待遇很低,植保队伍不稳定。即使国家有相关政策,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但毕业生工作的大环境没有被改善,许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这使得植保队伍的技术人员短缺。

2 “凯米克”甘蔗病虫害防治体系

2.1 原则

在原则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为主要方针,以“绿色植保,公共植保”为主要理念,经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带动,使防治公司更加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同时,还要推进与社会上的防治组织的合作,使立新型的防治体系尽快建立起来。

2.2 组织形式

在经营上要以蔗糖产业为基础,寻找更多的经营模式。要以政府政策为依据,相关单位为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组织提供技术支撑,寻求有良知更专业的农药企业提供优质的农药产品,然后植保部门整合资源后,以专业化的服务将信息提供给蔗农,并对蔗农进行一定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种植大户,要为其制定专业的甘蔗病虫害防治方案,使对甘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更加安全、高效,使蔗糖生产效益增加,投入与产出比得到优化。

2.3 防治目标

实施甘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服务,不管是对于企业、蔗农、政府,还是社会都是有利的,该体系的构建能实现糖厂、蔗农、相关组织以及政府的共赢。糖厂为蔗农统一提供农药,在降低蔗农用药成本的同时也使得甘蔗由于专业化的防治使其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从而使糖厂的利润有所增加,效益有所提高。农药企业为甘蔗病虫害防治提供优质的产品,由专业人员进行用药防治,一是避免了蔗农因被骗购买假货带来的风险,二是科学用药保证了安全,也提高了防治效果。使得蔗农的甘蔗稳产、高产,经济收入增加,最终达到惠农强农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同样是为政府分忧,大大减少了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几率,减轻了政府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压力。糖厂的增产,也给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税收。最后就是由于用药安全,使得蔗区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使蔗农创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建设,使农村大环境更加安全、高效和谐。

3 结语

本文对我国广西地区的虫害防治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对“凯米克”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原则、形式、目标进行了介绍,希望能为我国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49-53.

第2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关键词: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生产;农产品;农民利益

前言:现阶段,我国对于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以保证农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全方位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业税收以及关系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资料的税收,调整农产品价格,并通过国家财政的拨款补贴等,鼓励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富裕,促进农村繁荣。这些政策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但具体的实施效果怎样还需要经过考察得知。通过对考察结果的分析了解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在改进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实现真正利国利民的双赢效果。

一、国家支持农业的长足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时期的130多元提高到近年来的7000多元,人们开始进入到小康生活并向富裕生活迈进。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且随着外出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许多小型农户的耕地成为荒地,尤其是在丘陵地带,不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耕地荒废的现象更为常见。虽然我国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大多地区仍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农产品品种单一,农业生产技术不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这些缺陷。

(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2006年我国全面免除农业税,并在今后的几年间,不断免除与农业相关的各种增值税。提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颁布实施,鼓励农民进行大面积土地承包,实行机械化;针对农产品单一问题积极促进新型高产农产品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并及时根据消费情况,研究市场需求动态,帮助农民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作物。通过调整控制物价,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从而保障农民的利益。为了使农业生产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国家也在不断研究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高效的施肥、灌溉除虫、防疫技术等,推进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财政也拨下重款扶持农业发展,且财政扶持力度近年来不断加大,2014年投入1.4亿财政资金用以扶农助农,2015年财政资金投入更是增加到1.6亿人民币。

关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农民收益,2001年国家还专门出台了优惠的农业生产资料税收政策。农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部分生产所需资料增值税的减免,例如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作物种子,施肥材料,除虫防疫药物,大面积生产机械等。除了部分增值税减免外,该政策还实行对货物增值税先征收而后退还的办法。为了保证这一政策能顺利有效的施行,国务院还就此发出相关通告,要求尽可能的优惠降低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真正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角度出发,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二、农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一)农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这一政策自实施以来,发挥的效果也是随着时间和市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刚开始,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也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自然也尽可能的减少了,这有力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政策效果是很显著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不断上涨,这一税收政策的效果不断下降,物价上涨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的飞升,农民的收入降低,政策就不再适用于接下来的生产操作了。

(二)农资税收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1)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农资产品价格上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在飞涨。通过减免增值税,开通农业绿色通道等相关优惠政策,农资税收优惠政策看似是国家对农民的间接式的财政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所获得的利益却不多,这不是政策的初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农业施肥材料尿素市场价格在1.19元/kg,到2004年上涨到1.54元/kg,相对与2002年来讲,上涨了约29.4%,这是相当大的涨幅了。以此为例,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药、种子、机械、化肥等零售价格都有很大涨幅,这使得农民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虽然物价上涨的同时,农业产品如大米、面粉、粮油等价格也有所提高,但相比而言,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更快,而且农业生产本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还要经过不断地施肥除虫防疫,保证水源的补给,整个生产过程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计算下来,农民的收益自然就降低了不少,要是遇上大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第3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1.1园林绿化养护的涵义

园林绿化养护,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栽植期养护,该养护期费用已包括在园林定额子目基价中,不能再重复计算栽植期养护费用。第二阶段称之为成活率期养护,根据规定,养护时间从第一阶段结束之日起计算。其中当年六月份前种植的苗木到当年九月份为止;当年六月份后种植的苗木,必须到第二年九月份为止。其阶段的养护费用计算,根据苗木品种、数量,乘以相应养护等级的定额子目单价,累加后,再乘以定额规定的各种系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三阶段称之为日常物业管理养护,养护时间从第二阶段的结束之日起计算,根据养护定额规定其养护费用的计算,应按相应养护登记的定额子目基价计算的,同样需要再乘以定额规定的各种系数。如果养护期只为一年的,可不采用系数的方法计算其养护费用。上述三个阶段中,所提到的养护等级,是指养护定额编制时,根据各类园林的养护标准,划分为三个等级。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业主的经费多少,作相应调整。例如:有些重点公园可按一类标准,计算其养护费用,有些非重要公园亦可按二类、三类标准计算其养护费用,反之,也可以。这样既能适应市场供求双方各种不同的需要,又能体现费用和义务之间对等关系的经济原则。

1.2园林绿化养护费用的构成

一般来说,园林绿化养护费用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规费和税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养护管理费用的支出主要由直接费用(人工费、水费、燃料费、车辆费、电费、农药费及其他费用)产生。这其中人工费指从事养护管理人员的发生费用包括正式员工加班费、临时工工资及相关三费等;燃料费、油费系指自有车辆购买汽油、柴油等费用;车辆费指自有车辆每月交纳的养路费、年度审检费与维修费用;运输费指外租车辆支出的费用和全部台班费用;材料费指从事养护管理工作所购置、维修五金用具、电料、管件等费用。调查表明:人工费、水费、燃料费、车辆费在养护费用支出中占绝大多数,一般高达85%以上。

2园林绿化养护费用的控制

2.1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直接费用

(1)人工费控制。按预算收入将各部分项目工程的人工费进行分解,列出工序预算,以便日常控制,再结合预测、预控,成本降低计划进行人工费结算。实际养护期间,承包公司要结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建立“轮班制度”以优化人员结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费用开支,达到降低园林绿化养护成本的目的,推动园林工程收益的增长。

(2)材料费控制。无论是哪一种工程建设,材料费用是所有成本耗资中最多的,一般占60%~80%的比例,强化材料费用控制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绿化材料价格随行就市,在材料采购上要货比三家,选择质量优、价格合理、运输方便的苗木;承包公司可与绿化材料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最优惠的价格采购养护材料。(3)机械费控制。由于绿化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往往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水平。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也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控制机械设备费用,要规划好各种类型设备的使用制度,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项目等要素,科学地分配机械设备参与施工,减小设备故障维修产生的费用。

2.2在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实时注意养护

细节,避免植物死亡带来的损失园林植物是绿化工程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减少园林植物的死亡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减少养护费用的主要环节。在绿化养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灾害,如极端天气、病虫害、人为污染等,遵循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提前制定预防植物大量死亡的方案,可以降低园林建设的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如在极端高温情况下,利用喷水降温,降低植物表面及环境的程度;冬季,对需要防寒的栽培植物进行人工保护,哪怕遇到极端低温天气,也不会对植物造成冻害;大雨过后及时排水;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做好预防工作,发现后及时防治,防止蔓延。

2.3使用病虫害综合治理,降低农药用量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绿化养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病虫害大面积出现时,化学防治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化学防治仍然占重要地位。但化学防治在杀死害虫和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病虫害的天敌,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多种方法综合使用,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甚至可重新建成区域生态新平衡。因此,在病虫害治理方面,通过把关植物检疫、科学配置植物、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修剪间伐、保护病虫害天敌等措施,合理调节植物、病虫害、天敌三者的关系,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结合,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实现区域园林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2.4收集落叶沤制有机肥,从肥料入手达到少购买、少支出

落叶清理是各大公园、道路绿化比较重要的问题。焚烧落叶已在许多城市被禁止;落叶垃圾的运输是一笔较大的支出。而沤制有机肥则是充分发挥植物生态链作用,让绿叶回报对根的情义。通过在园区设沤肥处,把落叶集中到沤肥池内,抽取园内厕所化粪池内的污物与落叶混合,上面覆土,经过适当时间的沤制,落叶会完全腐烂,挖出后成为有机肥,直接给园区各类植物使用,次年的落叶继续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沤制,可谓一举三得:落叶、化粪池内的污物得到有效处理;减少了清运费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降低了肥料成本。

3结语

第4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粮食“八连增”过程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抗灾减灾、行政推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生产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稳民心

“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中央连续9年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实惠之多、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

做好“减法”。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35亿元。2009年开始,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277亿元。

做好“加法”。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制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53亿元。为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2005年起中央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资金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

做好“乘法”。国家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并根据种植成本及市场情况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由2004年的每斤0.72元、0.69元提高到2012年的1.02元;早籼稻由每斤0.70元提高到1.20元,中晚籼稻由每斤0.72元提高到1.25元,粳稻由每斤0.75元提高到1.40元。

增加投入强基础

“十六大”以来,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小农水补助资金169亿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100亿元,改善灌溉和排涝条件,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扶持800个产粮大县加快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改造中低产田,打造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促进土壤肥力提升,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覆盖所有农业县市。2005-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测土配方施肥资金57亿元,为14亿亩耕地进行了“体检”,为12亿亩农作物设计了“营养套餐”,惠及农户1.7亿户,示范区亩均增产粮食6%-10%。

科技兴粮增动力

累计投入50多亿元,在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农产品产业技术领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促进技术研究集成和成果转化。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加快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在800个县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加强8243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正规军”。目前,全国98%以上的县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2004-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2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672万台(套),受益农户1489万户,全国农机总动力增长61%,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4.8%,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2008-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40多亿元,在全国建设22406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个市(地)、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2011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

强化指导抓服务

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7年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或工作会,部署安排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2011年开始,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11个增产行动成员单位对23个省(区、市)联合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地方抓好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推动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新格局。

指导服务及时。组织专家分区域、分季节、分作物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广泛开展科技大会战和科技兴粮活动,动员机关干部、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

关键技术到位。2012年,国家出台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中安排补助资金44.6亿元,支持推广冬小麦“一喷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种”、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种植、油菜“一促四防”等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扶持政策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立足抗灾夺丰收

农业部门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努力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

主动避灾。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主动避灾。甘肃结合水资源特点,主动压夏扩秋,压缩小麦,扩种玉米,同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增产幅度超过40%,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省地膜玉米面积扩大到1000多万亩,粮食总产增加30亿斤以上,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科技避灾增产的新路子。

有效防灾。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旱涝、光温灾害、病虫害等防范技术研究,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筛选一批行之有效的防灾增产关键技术,组装主推模式,努力扩大技术覆盖率。加强灾情监测预报,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做到有效防灾。

第5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1.1退耕还林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积累了后劲经过多年努力,安徽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地因地制宜,已形成淮北杨树加工业、皖南竹胶板加工业,城郊林苗产业等。此外宣城、黄山的食用笋,广德的竹工艺品,阜阳的柳编制品也极具特色。以黄山区为例,黄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共完成竹类造林面积2528.4hm2,全区已形成6个“五千亩毛竹基地”,2个“万亩竹海基地”,15家毛竹加工企业,年加工竹材能力160多万根。退耕还林工程拓宽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为安徽经济发展积累了后劲。

1.2促进了安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业一向被誉为新兴的无烟工业。安徽省实施退耕还林以后,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景点接待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迅速增加,黄山、天柱山、九华山旅游业日益火爆。另外随着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周边地区的退耕还林户到景区务工、经商人数增多,退耕户的收入、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退耕还林特色林产品的销售也已成为安徽各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亮点,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物流、资金流,更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新的机遇。

1.3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植被安徽省从实际出发,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村沼气、太阳能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确保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以保护森林资源。如和县新建沼气池1668座,节柴灶25781座;庐江县新建沼气池16000座,太阳能13000座。

1.4改善了血防区生态环境,有效抑制血吸虫病的发生安徽省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湖区五省”之一,血吸虫病在沿长江一带和皖南山区长期猖獗流行,肆虐人民。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改善了血防区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环境改造灭螺的目的。通过以林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至2008年底安徽省已达到血吸虫疫情控制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

2.1淮北平原多数农业县工程区焚烧秸秆增加退耕地火灾隐患淮北地区平原农区多数县退耕地块与农田交错,农作时焚烧秸秆对周边退耕地造成威胁,安徽省虽已禁止对秸秆进行焚烧,但管理难度极大,在环保部2013年6月13日公布的全国秸秆焚烧分布遥感监测结果中,全国共监测火点165个,其中安徽占了111个,为全国最多。退耕还林工程区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2.2退耕还林经济效益比较优势下降,影响退耕农户的积极性在安徽各地的验收中,退耕农户普遍反映,2004年以前,种粮要交农业税,加上粮食价格低,实施退耕还林比种粮更实惠,但现在退耕还林经济效益优势明显降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下降了,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种粮和农资补助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比较优势下降。国家将第二轮补助退耕农户的标准已低于安徽省许多县种粮和农资综合补助标准。二是木材价格持续低迷,安徽淮北平原退耕树种主要以杨树为主,江淮丘陵区湿地松占很大比例,在当前木材总体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已严重影响了退耕农户巩固成果的积极性。

2.3部分退耕小班造林密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抚育中幼林抚育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安徽省2005年退耕还林地多数地块造林密度过大,从检查结果来看,郁闭度大于等于0.7的林分面积已达2330.7hm2,占43.1%。密度大、郁闭度高极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不及时加以抚育,就会导致森林生长不良,质量不高,影响到森林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抚育管理已势在必行。

2.4退耕还林工程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安徽省退耕地块分散,大部分工程县退耕还林信息量非常大,绩溪、舒城、歙县、望江等县退耕管理仍使用1∶25000比例的地形图和老旧图纸,多以位置示意为主,且个别县存在位置偏移、界线不准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难以及时、准确、全面、高效地反映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变化,很难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3建议

3.1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分类经营,建立退耕公益林补偿制度在林木权属存在个人的产权形式下,由于退耕林木所有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很少考虑林业公益产品的属性。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安徽各地验收工作中,退耕户在经济效益低的退耕地块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将退耕还林地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将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退耕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的退耕地块划分为商品林,如种植笋竹、油茶等兼用树种的退耕地块和退耕经济林。纳入公益林的,国家应给予一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改退耕还林补贴为相对永久固定的公益林补偿体制。纳入商品林的,各级政府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林业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富民。

3.2逐步推行GI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安徽省相对其他工程省,退耕地块过于分散,大多数工程县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只对自己负责的小范围内情况相对了解,缺乏对整个县退耕工程全面的分析和控制,管理手段也相对落后,加之有些地方管理队伍不够稳定,衔接不流畅,给退耕工程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目前GI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已相对成熟,建议安徽省结合林地“一张图”建设,逐步推行GIS技术在退耕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和研究手段,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

3.3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建设中应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安徽省人多地少,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生产条件较西部工程省有较大优势,目前全省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的关键问题在于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成为一项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农林产品生产的制度政策。龙头企业的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退耕户的稳定增收问题。很多龙头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安徽省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建设中对林业龙头企业给予相应的专项资金扶持,以加强退耕还林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林农的联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技术推广模式,引导农户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退耕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建议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4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中幼林抚育工作建议安徽省各级退耕工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幼林抚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制订抚育规划及措施。对所有退耕地块进行全面摸排,将抚育任务落实到村、组、小班。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林地和林木生长状况,对所有进入抚育间伐期,林木明显分化,枝下高达到林分平均高2/3以上、林分郁闭度大于0.7以上的林分实行抚育间伐,以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第6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1.1 地理地貌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404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东径111°25′-114°05′,北纬36°40′-38°06′,海拔最高2180米。管辖2区、1市、9县(榆次区、开发区、介休市、太谷县、祁县、平遥县、晋中市、寿阳县、昔阳县、左权县、和顺县、榆社县)。共1 18个乡镇、2722个行政村,2749个村民委员会、14个街道办事处,2007年全市总人口310.9260万人,农民纯收入4185元。

1.2 气候

晋中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一月零下7℃至8℃,七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至180天。2007年我们调查了83个猪场,2007年年存栏量为108169头,年出栏172043头,有8722头繁殖母猪清粪方式采用干清粪方式,有3855头繁殖母猪清粪方式采用水冲方式;晋中市拥有这么多的养殖业资源,为了减少禽畜养殖业粪便污水带来的污染,比较适宜发展大、中型沼气。

2 禽畜养殖业粪便带来的危害

通过调查晋中市禽畜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大量禽畜粪便的随意排放,不仅严重地污染环境,也威胁着畜禽养殖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畜禽场产生的大量的粪水,日积月累地在临近的农村地区形成了庞大的污染源,致使大多数畜禽场,晴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片环绕:雨天粪水漫流成河,使人无法下足。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会使环境中病原菌种类增多、菌量增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导致畜禽育雏死亡率和育成死亡率升高。此外,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地下水污染,最终会影响禽畜饮用水和冲洗水,这种污染的恶性循环也给禽畜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3 建立大中型沼气可以有效减少畜禽粪便污水的危害

建立大、中型沼气,有效地减少了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量,实现了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不但提高了畜牧业清洁化生产程度,有利于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展的生产、生活条件。沼液、沼渣肥效高,病虫病菌少,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晋中市太谷县杜家庄村建起了一个400m。的大型沼气。集中供气,解决全村180户居民全年的做饭取暖能源问题。工程建成后可年处理粪便3300吨,年产沼气11万立方米,生产沼渣800吨,沼液2000吨,为全村180户居民节省燃料费用20万元,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形成规模养殖一集中沼气一绿色瓜菜基地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了畜禽粪便、污水处理后基本实现零排放。再者。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4 建设大中型沼气的对策与措施

4.1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沼气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真正把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推广能源生态模式作为环境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做好集约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4.2 加强法规建设,有序开展整治。应抓紧制定有关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等法规,把沼气技术列入畜禽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已建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要有计划地推广建设大中沼气工程,对新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治污配套工程,要与养殖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

第7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Reduce)、再生(Recover)、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4R原则)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排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而农村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通过产业组合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育、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好处

1.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畜、菜、果、沼、鱼等生态型、环保型、经济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用能结构,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对秸秆和柴薪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而改用沼气供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减量、再用、循环”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采用与环境相容的绿色环保型、资源可再生利用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有效地补充了农村能源供给,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农村沼气的供应有力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的消耗。根据农业部测算1立方米沼气燃烧热值相当于2kg标煤,一口沼气池,一年产生的能量分别相当于840kg标准煤、130kg液化气。因此沼气的应用保护和节约了煤炭资源,实现了循环经济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减量化)的原则。

4.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

发展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改变了农民的燃料构成,每口8~10立方米沼气池户年产沼气450立方米以上,年均可节柴3.16吨,相当于保护0.33公顷的林木,因此,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循环经济中资源低耗原则。

5.提高了土壤地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沼液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有防治和抑制作用,用于种植农作物及果蔬产品,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实现了再利用生产,净化了农业生产环境,有利于无公害农副产品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

6.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户使用了优质的沼气能源,瓷砖灶台取代了泥砖灶台,厨房干净又整洁,厕所由“脏、烂、臭”向无害化卫生厕所发展,从而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有利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

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

科学技术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8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今天,县政府党组召开民主生活会。借此机会,我把2005年度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原创: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按照县政府分工,2005年,我协助县长分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10月份以前,还分管了旅游工作,10月份后,还分管了计划生育工作。一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下,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我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重要表现在:

(一)落实四大措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一是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宣传、贯彻和落实,不折不扣地执行粮食直补、农业减税、农资限价等各项惠农政策,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二是扩大播种面积。通过转包、委托代种等有效方式,复耕了撂荒田土3.2万亩。同时,大搞增间配套,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20多万亩。三是推广高产技术。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面推广了地膜玉米、旱育抛秧、杂糯间栽、大豆套作、秸杆覆盖、沃土免耕五大技术,积极组织小麦条锈病、水稻穗颈稻瘟等病虫害防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四是强化督查指导。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恢复了常委联系区、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系乡的工作制度,在大、小春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期,派出工作组,分乡督查指导,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加快进度和农村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比去年增长6.1%,油料作物产量达4.27万吨,比去年增长7.3%,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建设。一是强管理,水果业稳步发展。在三坝、骑龙、河舒等地万余亩锦橙100号果园,推行了以“七比七看”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管理,使果品品质不断提升,原创:顺利通过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认证;在柳滩、碧溪、利溪新建相如梨基地1100亩;在锦屏、两路规模栽植核桃等干果2750亩。全年水果总产达7000万公斤,其中锦橙100号等优质果达2500公斤,果业实现产值1.05亿元。二是育龙头,畜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壮大规模改善品质。引进了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我县创建四川邦农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投资2500万元在河舒镇新建了占地101亩、拥有20幢标准化圈舍的生猪良繁养殖场,年出栏dly优质肉猪3万头以上。该场的养殖规模、技术标准、环保设施在全省均属一流。目前,该公司已购进了价值750万元的ly优质种猪2200头,投资245万元收购、租赁了我县面粉公司和饲料厂,与齐祥食品公司形成了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销售、贮藏、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已首批与年出栏dly优质肉猪100头以上的100户专重大户签定了认养合同。同时,该公司又在河舒租赁了1000亩土地建设有机果基地,走种养结合路子,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面,严密防疫确保安全。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成功阻击了禽流感、牲畜口蹄疫,保障了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全县出栏生猪60.1万头,同比增长5.6%;小家禽930.1万只,同比增长9.4%。畜牧产值达8.49亿元,同比增长24%。三是重规范,制种业得到巩固。引进民营公司参与种业发展,调整制种区域,新增制种基地2个,扩大制种面积3150亩,繁育并推广新品种3个,同时,大力整治种子经营市场,种业效益有所提升。

同时,蚕桑、水产、蔬菜等传统产业都得到了稳定和发展。

(三)落实增收措施,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一是落实政策促增收。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农业税下降3个百分点、“两工”劳平减少5个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全县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达36.1元;二是开发劳务促增收。结合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利用巨龙职中、县就业中心等基地培训民工1000人,多渠道组织农村剩余劳力输出,全年输出劳务17.25万人次,农民人均增收80元。三是发展经济促增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粮食“三百工程”等,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2元,同比增长19.3%。

(四)切实加大投入,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努力突破建设资金“瓶颈”,采取“聚、争、投、卖”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发动群众投工1100多万个,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完成了5座小(二)型水库标准化整治,整治山坪塘126口、石河堰55座、蓄水池130口、渠系340公里,新建了乡镇集中供水站5处、农村小型集中供水站35处,解决了近2万人的饮用水问题;完成了对历年工程造林的补栽补植,共补植树苗7000万株;改造通乡公路6条,新建村道公路365公里,改扩建102公里,建成标美路5条13公里;共改造中低产田土2.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完善了河舒桂花村、茶亭飞龙村、白玉三星桥村等地的设施配套,建成了几处高标准的农田水利示范片。扶贫新村建设在完成农户“三改”574户、硬化院坝19004平方米、铺设便民石板路22650米的基础上,规划并启动了桂花村、桃花村、中坝村、方广村等小康示范村建设。桂花村已成为锦橙100号特色产业、生猪良繁基地龙头企业和新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小康示范村亮点;中坝村组织农户自筹资金331.5万元,完成了51户农户集中建房,形成了500米长的农民新街,建成了三纵两横共6000米的标美村道路,建起了200亩优质地膜蔬菜和6个蔬菜大棚,形成了新的亮点。我县多方筹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度目标考核中,我县水利、林业、农机工作分获全市第一名。

(五)强化管理督查,农村保持安全稳定。一方面,强化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县性的历年工程造林面积核查和政策清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落实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并以社为单位张榜公示,防止了虚报冒领和截留、抵扣、挤占、挪用退耕农户政策补助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了广大退耕农户的利益。强化了农民负担管理,加大了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力度,杜绝了涉农案件发生。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严格规范农业项目管理和实施,稳妥推进农口下属单位改制工作,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了农口单位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突出抓好了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水库病险整治、江河防汛、农机及旅游景区管理等相关安全工作,成功抗击了“9?3”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袭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原创:

同时,所分管的旅游、计生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旅游景区配套建设不断完善,第三届桃花艺术节和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全年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0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二、思想及廉政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工作重点在基层,服务对象是农民,领导作风如何,不仅关系工作成败,更是代表政府形象。一年里,我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改进作风,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讲政治,坚持发展富民。农村工作量大面宽,任务繁重。作为一名分管领导,我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为了发展干,竭尽全力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讲团结,坚持顾全大局。作为政府班子一员,我坚决维护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凡是集体决议,坚决贯彻执行,决不阳奉阴违;凡是县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都积极参与,认真落实。在抗击“9?3”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过程中,我与县上有关领导一道,不舍昼夜,坚持抗战在防汛第一线并取得重大胜利。在“9?27”特大沉船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中,我负责搜寻打捞工作,一周时间内,我与有关领导和同志一道,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忍饥挨饿,夜以继日,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三是讲民主,坚持科学决策。坚持深入调研,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采纳部门和乡镇领导的工作建议。坚持常请示、多汇报,无论是在政府集体议事还是分管工作作决策,都三思而后定,做到了果断而不武断,大胆而不大意,快干而不盲干,避免了“瞎指挥”,最大限度减少了决策失误。

四是讲政策,坚持狠抓落实。在工作中,我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十分注意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对加重农民负担等侵犯农民群众利益的事坚决查处,绝不手软。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关键环节,时时讲落实,事事重落实,处处抓落实。凡是上级文件、集体决定,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绝不推三阻四,从不畏首畏尾,推动了工作的快速、高效运转。

五是讲纪律,坚持勤政廉洁。坚持把勤政廉洁作为立身的铁定准则,时时“自省”、“自警”、“自重”、“自励”,处处“慎言”、“慎欲”、“慎微”、“慎独”,严格执行县委“六不准”规定,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同时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管好了部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预防和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三、存在的不足及下步工作打算

通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我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出现了新的亮点,积累了新的经验。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二是对税改后如何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强农业服务等问题创新思维、创新举措还做得不够;三是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深层次思考、有效探索还不够;四是对农口部门及下属单位和农村基层干部布置工作多,压担子多,关心不够;个别地方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第9篇:病虫害防治税收优惠范文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林区的发展面临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业支撑乏力。目前,森工集团年产值仅46亿元,营业收入20亿元。经济上仍然依靠木材采运和生态投入,木材采伐大幅减产后,基本没有支柱产业支撑发展。二是民生艰难,职工收入低。纵向看职工收入有了大幅增长,但人均工资仅为呼伦贝尔市人均工资的51%、自治区人均工资的47.9%、全国人均工资的43%。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电力通讯、公益设施等都急需建设。四是资金严重紧缺,历史债务较重,改革成本很高。五是棚户区改造配套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六是产业发展没有资金来源和支持。在生态投入、民生投入、偿还历史债务等巨大资金压力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集团木材产量却进一步压减到110万立方米,直接减少收入14亿元,使企业发展替代产业资金的缺乏程度进一步加重。以图里河森工公司为例,企业去年的木材产量仅为3.5万立方米,销售收入即使给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发工资都有较大缺口。尽管林区各级班子全力以赴跑项目、抓产业以及做了其他大量工作,由于林区的特定环境恶劣,冰冻期长达7个月之久等不利因素,限制了林区的快速发展。

发展的机遇与措施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新一届森工集团(林管局)党政班子在思考如何处理好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提出了林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思路。当前林区的发展面临着几个新的机遇,这就是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机遇和棚户区改造等机遇。这些机遇为企业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牢牢抓住和把握这些机遇,乘势而上,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道路,必将为林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出一条新路子,为“保生态、促转型、惠民生”开创新局面,让林区人民看到了林区发展的新希望。

林区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兴林这个牛鼻子。在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的前提下,形成以主业为支撑,替代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针对目前林区的实际,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森工后续产业。

一是依托有发展前途的改制产业,争取相应的政策,以股份的形式投入,成立股份公司联合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图里河林区而言,可以以森健药业为依托,争取国家的政策,建立北药基地。可以用土地等作为政策的配套,既可以综合开发丰富的北药资源,还可以驯化种植一部分中草药,同时能够实现退耕还林,保持土地的永续使用,一举多得,以此实现森工企业低成本产业扩张。

二是依托林区比较优势和丰富的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木材优势,开发装修装饰等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利用林区丰富的林下资源,开发绿色产业项目,要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销售、集团运作、分头实施。引进市场机制,在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样要遵从市场规则,每个新产业、新项目都要实行新体制、新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是以产业化发展的布局和要求抓好生态建设和森林管护。将抓经济与抓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经济建设生态化”。例如林内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没有相对应的产业和系统的管理,导致现在随意采收,出售最原生态、最低级的原料。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把这些宝贵的资源统一管起来、用起来,在管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依法依规经营林间资源,让其创造价值,增加职工收入。这样既可以保护好资源,防止无序乱采乱收、资源浪费和利润流失,又可以充分经营利用这些资源。

四是依托地下资源,加速推进矿业开发。要充分调动各企业的积极性,加强勘探工作。要开阔视野,向外寻求发展与合作,以参股或收购等市场运作形式,与其他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合作开发。同时在呼伦贝尔市的支持下,适度开发一个煤矿,既可以解决林区用煤,替代以木取火,解决能源问题,又可以对外经营形成利润。

利用优势破解难点

确立了以产业为支撑的观念,使林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当前,全面启动和发展多元产业的关键是要突破资金瓶颈,要想方设法,利用林区优势,突破这一难点。

一是要调动和发挥职工爱企业、谋发展、求富路的积极性,发动职工群众集思广益,探索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比如职工群众集资入股,兴办小型林间产品加工企业等等。同时,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建设符合林区实际的加工生产企业,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二是利用森林资源,在碳汇增值上做足文章。按照党中央“青山长在、永续利用”、“采育结合”和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目前林区的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种树人。林区森林面积已经净增67.45万公顷,林区碳汇折合人民币120亿元,生态成果极为显著。因而是否从碳汇的价值和碳汇的贡献上,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尽快启动这一工程。首先摸清家底,积极开展符合我国林情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基础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森林碳汇的增汇、计量、监测以及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等关键技术,评估林业固碳及生物质利用储碳能力,构建碳汇林业建设与管理技术体系,针对利用碳汇资源以及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焦点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三是依托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保护与开发体系。国家正在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林区也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见到了一定成效。但是,要建立大兴安岭林区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泥炭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湿地公园发展使之得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林区重要的产业支撑,还有很长路子要走,需要进一步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投入、管护和开发利用机制,使之为内蒙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增强湿地储碳能力做出更大贡献。

四是要切实加大护林防火防虫的投入。林区人总结了一条成功经验,即在防上多投一元钱,胜过打火时投入100元。林区一年春秋两季防火期非常漫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任务也非常艰巨。现有的基础装备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展步伐。国家已经开始对林区投入二期防火工作。同时,自治区也采取了有力措施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了林区生态保护力度,让林区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因而加紧落实的步伐和落实力度,依法开展林业执法专项整治行动,遏制毁林行为,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控,减少森林碳排放,以切实保护好祖国的这片绿色宝藏。

五是针对民生项目,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林区职工收入一直偏低,生活条件艰苦,就业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国家和自治区虽然已经减免了林业的农林特产税,但林区的城镇建设、职工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欠账很多,发展步伐仍落后于地方。比如,国家目前在林区推行棚户区改造工程,深受林区人民欢迎,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果。但是,由于林区财力有限,存在着企业争取的棚户区改造任务越大,配套的资金就越多,企业所受的压力越大的窘境。因而企业只能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财力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使林区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进展减缓。应根据林区实际,在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配套资金上,在林区的销售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各项税收方面,争取国家给予进一步倾斜,让林区群众早日跨进期盼已久的现代新林区的生活。

虽然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但林区人民欣喜地看到,新一轮发展的蓝图已经展开,新一轮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保护和建设好大兴安岭这块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林区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林区人民有理由相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有社会的积极参与,有企业和全体员工的拼搏努力,只要林区上下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形成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够开创林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富民兴林、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