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精选(九篇)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

当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反思性学习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学的反思性学习特征及其意义

1.1 特征

所谓反思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认识、评价,同时自行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心理。

一,探究性;反思并非是ρ习过程的回顾,同时还对自身活动的过程进行考察,以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答案,创新理解,深入挖掘个体智慧,并且随着学习活动各环节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之前未涉及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核心之处在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以及问题的处理。

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加强其对自我的认识、分析及评价,以得到良好的自我体验。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还要自主坚持的学。

三,发展性;反思性学习过程具有复杂性、探究性、理性特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直接与间接结果,还要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成绩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反思性学习在实现预期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

四,创造性;学生通过反思来综合考察、深入分析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问题的理解程度,增强思维意识,挖掘问题本质,掌握知识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由此发现新的事物。在不断的反思下,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拓宽,获得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健全思维过程。总之,反思就是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及再创造过程,社会上有很多新发现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而最终挖掘。

1.2 意义

反思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其实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自主的进行一番思考,比如思考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思考写错的数学题目等,学生只有反复的进行数学反思性学习,才能切实抓住数学的有效解题方法、数学解题的思路及各种途径。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高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中运用反思性学习,对数学效率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素质教育落实;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中数学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精神,然后通过反思性学习掌握知识规律,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加以科学指导,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涉及范围较广,知识内容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采用反思性学习方式除了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切实抓住知识的内在价值,充分认识数学的难重点,从宏观角度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面临高考压力,学生在拓宽自身知识面的同时,还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巩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可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思维逻辑中存在的误区之处,以便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及时调整误区,保证自身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精神形成;学生的数学精神形成至关重要,学生在深入的反思下能够及时发现知识掌握上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完善,下次再遇类似问题时就会举一反三,从发散性思维角度出发予以解决,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精神。

2 高中数学的反思性学习策略

2.1 掌握课本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反思

以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为着手点,其主要涉及有关于集合与函数概念方面的内容,各小章节内容均有序的进行过渡,学习过程中不可太过心急,一定要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根据教育者授课前提出的问题,如说说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特点?集合的类型?,等,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事先预习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从课本中获取与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并且详细记录预习中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预习在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于死记硬背,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听课时应做到边听边思考,认真思考有关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认真思考老师的思路,并和自己的思路做一番细致比较。要赶在老师之前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结论,待老师的判断、结论出来后,再与其做一番比较,找出不对的地方及原因。学会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条件。

2.3 带着反思性心态听课,正确认识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对老师讲授的课本内容认真深入的思考,如果老师讲解的知识内容与自己预习的知识点存在差距,应先将这一部分记录下来,课堂结束后再与老师沟通,查找差距的原因。比如,老师在讲解函数概念时,这样说道:“f:AB,x∈A,”也就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函数具有抽象性,因此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对于老师讲解的函数知识,学生应保持迟疑的态度,同时根据自己在函数上的理解,潜移默化的学习函数概念。课堂中,学生存在这样的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认真听老师讲解数学知识---对老师的讲解内容保持质疑态度---对自己在知识上的理解进行反思---纠正错误,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通过反思性学习心理过程,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2.4 反思习惯的养成

具体应做到两点:一,每堂课结束后,学生对该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性学习,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对所学内容进行再认知,从而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认真分析自我认知结构,对不足之处及时补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将老师讲解的核心整体记录下来,也无法深入的了解,所以应做好课堂笔记,课余时间再进一步巩固。及时找出错题的原因并认真订正,不断健全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数学反思能力的形成。二,写反思日记非常重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查阅,学生应认识到这一大便利性,每天最好留出几分钟的浏览时间。通过这样的做法,将自然而然养成反思习惯。

2.5 做完测试或习题后及时反思,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在学习了有关章节的数学知识后,学生课后必须加强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针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考试检查,或者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考试及课后练习后,对自己了解的数学知识程度加以检验。举例说明,教师对学生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节的内容过程中,可制订相应的数学题目,如求f(a),f(-a),f(a)+f(-a)的值等等函数题目,以查看学生对该方面知识是否了解的充分。课后,学生不仅要对本次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认真反思,而且还必须对数学测试和习题中所应用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如果解题正确,学生应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如果解题不正确,应反省引起错误的原因。通过对数学的反思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而且还有效完善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而树立科学的反思思维意识。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树立反思性学习意识,要求学生实践学习中积极自觉的加强反思性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学好数学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高考,也不是为了将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而是充分掌握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的思维品质及科学素养,这对每位学生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田圣会.反思性学习心理机制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4期.

[2]桑志军.反思性学习实践者的内涵、特征及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23期.

[3]刘文文.高中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考(综合版),2014年02期.

[4]王学磊.高中生六种反思性学习策略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常春玲.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季近仁.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 研究性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2]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材特点;数学应用意识;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1-1

研究性学习与通常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材要符合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要抓住学科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可以从这几方面参考:(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3)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4)以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题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研究性课题从学生中来,可以揭开研究性学习的神秘面纱,从而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确定选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确定“曲线划分平面的部分数”、“我看数学发展史”、“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问题”、“高层建筑与阳关照射”和“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等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致有三种模式: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演示模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模式和以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在引入概念、陈述定理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阐述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如对于一些轨迹问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的轨迹功能,制作一些动画,演示轨迹形成过程。

在第二种模式下,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功能,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来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可以给出某城市十年期间燃料的消耗量,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给出这些数据的回归方程,画出方程的图象,并预测若干年后的燃料消耗量。通过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描点、画图,并根据图形猜测方程为指数函数,还可直接利用其提供的功能直接求消耗量。

在第三种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例如,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函数y=Asin(x+φ)的图象、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事件的发生过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小组合作探索获得问题的解答。

四、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所以,成绩记录除设基本分外,对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设计方案给予加分,等级一般为优秀、良好、及格,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评价方法可分为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两个方面,个人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所在集体对该学生的评价;集体评价可用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方式进行。

研究性学习评价就是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就是鉴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在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评价从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追求。因此,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过程、重创新精神、重体验、重合作、重参与。

五、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医学学科。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重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本身具有直观以及生动的特点,所以将多媒体应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传统板书教学的利用越来越少。比如:当教师要讲解分子生物学,如核酸、蛋白质的合成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此时就要借助多媒体。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且文字叙述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此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以及动画视频将分子结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观看这些演示视频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借助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对实验操作细节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新技术。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化以及形象化的特点,但是如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仅仅关注生动性以及趣味性,而忽视了文字内容以及教材的实际结构,这就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都比较依赖于多媒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当教师要讲解“物质代谢过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和图片信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当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完物质基本代谢反应之后,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 反思 自主学习策略网络

近年来关于“自主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研究在语言教学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自主学习这种从教师向学生重心转移的现象是课程设置本身不断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目标靠近的结果。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而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长期的。反思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策略,同时反思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反思性学习不是指学生对过去的学习行为的简单回顾和思考,而是在回顾和思考的过程中试图找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一、反思性学习

反思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洛克、斯宾诺莎等专家是较早研究反思的,而杜威是最早提倡反思性教学的美国教育理论家之一。他们对反思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反思的定义大致相同,即反思是一种对已有知识及观念的再认知过程,是一种过程性活动[1]。反思最初被应用在职业培训领域,后来反思教学法兴起。研究表明教师通过反思对自我教学进程和活动进行回顾和思考,分析教学的任务、效果、学生表现、教学技术和策略等各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随着反思教学法的兴起,教育家们也开始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反思性学习是指学生对已进行的学习活动及进程中学习活动的开展、效果、所用的学习材料和信息等进行反向思考。通过反思性学习,学生将自主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任务、目的、策略等和学习进程各方面进行审视、判断和调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国内教育者和研究者对反思性学习做了一些实证性研究,发现反思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如在2007年对30个学生的反思性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中,喻辉和徐锦芬发现学生的无意识反思行为在实验过程中逐渐成为有意识的反思行为,尤其是其深层次反思[2]。王宝平和窦琴在2013年对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习惯和理解的依赖在学习过程中高于反思和批判性反思行为;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成绩成反比;同时学生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性反思行为三种策略的使用频率与学习成绩则成正比[3]。同年,张涵的研究也表明反思性学习策略培训提高了学生尤其是那些实验前分数低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能力[4]。

二、自主学习

根据周炎根和桑青松所述,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但概括起来,即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模式或方式,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5]。自主学习既可以理解为由学生自己把握和调整学习活动和学习进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解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

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的风格、策略、态度、目的、动机等方面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国内研究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徐锦芬、彭仁忠和吴卫平在2004年对14所学校的1340名学生进行了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6]。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许多研究者从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策略、学习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实证性研究并提出建议。如傅玲芳和杨坚定在2007年对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进行了两年的教学实验,其结果表明网络多媒体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7]。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反思性活动

反思性学习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多种方法和策略培养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意识[8]。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和辅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担任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学生应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从多种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自我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已进行的学习活动和进程的各方面进行反思。通常自我反思采用学习日志记录方式,即要求学生把每日、几日或每周的学习记录下来。学生可以用日志本,也可以用博客、网络学习平台等网络手段。日志的内容提示学生考虑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如新学到的知识有哪些?主要困难是什么?课堂表现如何?预期目标是什么?还想了解和掌握什么?等等。通过学习日志,学生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评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找出克服的办法。

第二,教师引导和培养。反思性学习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通过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培养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下,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反思合作,学生才能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并在学习中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手段很多,如个例分析、调查问卷、录音录像分析等。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合作反思,启发学生思维,自觉地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法,调解学习行为,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三,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要求教师以口头、书面或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等进行客观评价。自我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较客观的批判性思考,但是也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如喻辉等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连续的日志记录后容易流水账、重复内容或不知道写什么。因此教师应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等。这样,教师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反思焦点从学习结果扩大到整个学习过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反思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及时给予点评;同时可通过网络或书面作业批改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进行评估并调整学生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通过英语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发现该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和已掌握的内容,并进行批注。这样学生看到批注后可弥补自己的不足,重新制定学习计划。

第四,同学观察和互评。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熟悉,对彼此的学习进程也非常了解,同学观察和评估的数据虽然零散、不成系统,但与教师评价相比更加直白、浅显,评价环境也更加友好。因此同学之间互相观察和评估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活动的一个有效方法。如英语教学中,学生可通过一对一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英语口语对话活动和课后作业批改反馈。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口语中经常犯的语音失误(如辅音与元音的发音失误)和此学习阶段的英语水平。

四、教学建议

1.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学习中,教师是主体,就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以及组织学生互动等;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认真听讲、做笔记和参与有限的讨论等。对所教授内容的评估则主要体现在测试和课后作业。故学生的反思性学习通常是以日志、教师引导、培养和评价、同学观察和互评等来进行。因此,鉴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敦促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注意以下两方面。

(1)合理利用隐性课堂资源

在显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室和教材的内容,但是在显性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隐性课程资源,如学生性别、心理、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等的差异决定了反思性培训的某些活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反思性活动必须考虑这些隐性课程资源。如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对待女生和男生犯有同样的问题时需酌情考虑。同时,教学活动长时间局限于教室范围内,学生在进行反思性活动时会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教室的布局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可以调整课桌的布局、板书的布局和提示、PPT、投影仪、媒体播放器等。这样,教师可以使隐形资源成为教室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创设一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

(2)灵活设计反思活动

尽管实证研究证明了反思活动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性,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反思性学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反思性学习的活动,并且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和特点设计相应的反思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思这一学习行为。以学生日志为例,学生的日志通常是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如今日学了……难点是……不太明白或难解的是……但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的日志记录方式,如表格表述、流程图展示、图画描绘等。

2.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进程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学生有相对大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网络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鉴于此,许多学校积极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共学生使用,培训和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在网络学习中,反思性活动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素:(1)学生的个体差异;(2)教师的角色定位;(3)网络课程的设计、质量、呈现方式和评价系统;(4)网络的设计。满足四个要素的要求,网络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呈现一种循环上升并不断完善的学习方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自主学习将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分析、概括、质疑、判断和修正,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综合性学习策略。本文从反思性学习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希望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李运福,傅钢善.网络学习中反思性学习及模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2(2).

[2]喻辉,徐锦芬.培养大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外语研究,2007(6).

[3]王宝平,窦琴.反思性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教学与管理,2013(21)

[4]张涵.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中的反思性学习策略研究――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

[5]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

[6]徐锦芬,彭仁忠,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7]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方式;思考

数学学习从心理学上看,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一方面,数学这个认知过程的客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阻滞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人的大脑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在接受数学知识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认识并掌握数学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提倡学会学习的基础,也是摆脱数学难学这一困惑的正确途径。

一、数学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其实都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数学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灵活性,学生可依据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的内在动机、需要、兴趣、接受能力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等。

第二,自主性,选择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学力去决定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以及放弃某种选择。

二、数学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体验――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数学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思考,感悟或发现数学规律、事实、定理等,以探索的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问题解决表现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与创新存在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新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第二,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非指导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把握认知方向和过程,教师更多的是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作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去指导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路线。

第三,对研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研究性学习十分关注研究性认识过程,重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强调要善于思考,不仅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而且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批评性。

三、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和亲身实践,不断获得,积累数学体验,分析,理解,反思数学体验,进入到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内部动态过程,并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内化到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之中,并在情感、认知方面得到发展,数学体验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数学体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首先,数学体验需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通过思维运算和反省抽象来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结论,其次,活动总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要让学生经过“经历、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

第二,获得数学认识和情感作为一种数学活动结果,学生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的数学认识和情感,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情感反应,情感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领悟和意义反过来又会加深情感反应。

四、数学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

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也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涂荣豹认为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数学学习,即学习者对自身数学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数学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探究性,反思就是在考查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

第二,自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第三,批判性,数学学习的反思总是带有自我否定的色彩,整个反思过程体现了反思者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勇气。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数学;反思;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05

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检验和思考,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及时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数学反思性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要认清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学手段,创设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即教师学会更好的教学,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数学反思性教学如何引领高效课堂呢?本文笔者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意义

数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阶段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反思的结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成。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数学教师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到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做出及时解决。当数学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素养以后,会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深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反思性教学研究的理论和结果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积极反思、开拓进取的好习惯。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日益增加,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前沿教学思想的学习。

二、 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数学教师备课前进行反思,有效拓展数学知识

备课前进行反思并不是数学教师个人的反思,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类似于通常的集体备课。以前的集体备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即通过何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性教学研究在备课前则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以学定教,找准教学切入点,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等。数学教师要先对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反复比较和选择,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进程合理调整教学方案。教师通过课前反思能够确保教学环节的合理分配,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悦。在反思探究中可以有效拓展数学知识,并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氛围。

(二)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开放、创新的态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反思性教学鼓励数学教师加强对数学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和分析,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而且必须成为数学教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需要数学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挖掘学生的潜力。课中反思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调整,使数学课堂更加民主、和谐。比如,初中几何的证明题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考试的考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反向思考和推理方法,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注重课后反思的作用,对教学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在课程结束以后,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表现进行的综合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做出合理的评估,从而找到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思,可以给学生指出改进的地方,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整个数学课更加灵活和规范,对于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需要理性地对待教学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控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反思活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有利于数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数学课堂的效率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还能够优化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深刻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2、时间保障: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关键词:行动研究;听力教学;课外听力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3-02

一、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语言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对各种课堂教学情况加以观察,通过记录教学日志、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课堂录音录像等教学研究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可以分为教学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行动前后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反思(Schon,1983)。教师会在备课、授课及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提出一系列问题。McKay(2007)指出了教学反思的作用:一是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教学;二是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依照教材或之前的经验进行教学;三是能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改进。由反思而起的研究称为“教师行动研究”。与旨在揭示科学原理或发展普遍规律和理论的研究相对,教师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以便改进教学。教学行为研究的特点是在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小范围的调研活动,并常常包含有“计划——教学行为——观察——反思”这种循环往复的特定程序(Richards and Lockhart,1996)。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研究者为其行动研究设计了不同的步骤(Burns 1999,王蔷 2000,Hadley 2007,McKay 2007)。本行动研究参照Hadley(2007)所介绍的行动研究报告中常见的基本形式,依据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发现问题(或背景介绍)——聚焦问题——探究问题——采取措施——反思。

二、改善学生课外听力学习效果的行动研究

1.发现问题。首先阐述一下研究背景并介绍教学现状。本研究的对象是2009级英语教育专业(专科)两个班共110名学生。课程名称是英语听力,课时为每周两节课。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中级听力》。研究时间是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自第一周至第十七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听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效果差,听力理解水平不高的问题。听力考试成绩一般,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为70.89分。

2.聚焦问题。由于每周课时有限,仅靠课堂上进行的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教材及课堂上采用的其它听力材料难度较大,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听力水平帮助不大。同时,学生课外听力学习时间少,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听力学习效果差、水平低的情况。

3.探究问题。为了验证以上对问题的初步假设,我针对学生课外听力学习的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课后听力学习情况不佳,有42.20%的学生没有在课外进行听力训练。在有进行课外听力训练的学生中,71.56%的学生每周大约仅花两个小时以下的时间进行课外听力训练,28.44%的学生每周进行两个小时及以上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选择通过看英语电影和听英文歌曲来进行,部分学生选择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节目,另有部分学生选择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练习。在六个课外听力训练方式的选项中,5.50%的学生选择了单独一种方式,56.88%的学生选择了两至三种方式,37.61%的学生选择了四种及以上的方式。同时,22.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制订并完成学习计划,28.0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为被动,需要老师督促。在开放式问题中,关于听力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学生也提及了课后训练的不够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动力的缺乏。另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合适的听力材料。可见,学生进行课外听力学习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喜欢选择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课外训练。调查中也反映了学生课后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