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研究性学习理论全文(5篇)

研究性学习理论

第1篇: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在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内在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安排、教师教学现状、学生自身认识等现实因素的客观性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必然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三个要素: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基本要素现实的客观性要求

就教育介体而言,教材内容受限制。当前承担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课主要是《基础》课。《基础》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论是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及其详细阐述与基本要求。没有面向众多不同专业安排详细具体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就教育环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不周密。通过查阅本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专业开设课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的课程。唯独会计与审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专门介绍。由此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教育主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精力不足。各学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带专业众多、且变动频繁,一位教师每学期基本同时要给十几个专业授课。教师本身对专业认识不是很深,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上的不方便、精力上的不允许、内容上的不钻研,因此造成对各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就教育客体而言,大一学生职业认识模糊。《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新生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去向认识还很模糊,缺少本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自身的就业需求认知,缺乏具体的企业实习和岗位工作经验,因而不清楚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不能自觉主动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因此,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专业—职业—就业—行业—企业—专业”为基本研究思路,坚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紧扣专业、问题引导,个人研究、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共享成果”为原则,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四位一体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育人机制。

(一)选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职场打赢一战场战役———谋求职业岗位?如何在职场打赢一场持久战———谋求职业发展?如何成为职场真正的赢家———获得职业成就?金钱、关系、学历等等外在条件只能是帮一时之需。只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职场法宝。因此,将“增强职业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的主题与研究目标。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准备、就业选择等方面提高“能见度”,增强竞争力。

(二)设置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按照基本研究思路,学生学习必须立足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明确就业形势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再具体深入了解著名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与规范,最后回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由此,按照主题设置五个具体问题。第一,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二,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三,本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四,本行业龙头企业、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规范与要求;第五,我校本专业与同类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差异,以及我校的优势及不足。五个问题又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个别,层层剥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同时又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三)组织实施———明确研究途径

首先,分配问题。根据问题分为五个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每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和研究具体工作。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带领成员深入研讨问题,细化题目、分配任务、责任到人。每个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具体的原则,因此每个问题的研究途径为以下要点。第一个问题,立足社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职业道德素质。第二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注意两个方面,即行业趋势与就业形势;纵向具体研究五个内容,行业分类、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建议;研究学习重点是就业形势分析。第三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方面,即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要求;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行业道德规范。第四个问题,立足企业,要求横向选择不同地域范围的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纵向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以及典型案例;重点是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第五个问题,立足专业,要求把握三个基本方面,即层次、范围与学校类别,层次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范围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即专业性学校与综合性学校。纵向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本教学项目与环节,以及比较后的优势、劣势与建议。其次,安排时间。职业道德素质专题实践教学用时四周,其中课内3学时,进行前期任务安排和后期成果交流总结,具体的研究探讨三周时间。教师每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按期顺利完成。

(四)形成报告———完成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运用,不仅要实现学习形式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同时还要求实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与总结性。因此,要求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两份研究学习的成果,一份主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研究讨论记录。主题报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思考与解答。每个小组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途径,对研究讨论的结果认真总结、有效整合,要求严格遵循思维规律和研究目标,注意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具体性,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与逻辑性,充分体现研究的成果。小组研究讨论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和体现,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又是各成员参与探讨的客观记录。一方面,直接为写作主题报告提供素材,没有完整详细的讨论记录,不会有充实严密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为检查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提供依据,没有认真积极地讨论,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分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交流就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分组交流又是全班范围内的大讨论、大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分组交流分三个环节开展。一是讲述,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二是讨论,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由主讲同学及小组成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回答,进一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深化主题。三是点评,任课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和同学的现场讨论,给予评价与总结,重点强调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型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率高。

通过分小组、查资料、议内容、写报告、展成果、评结论等新形式,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率达到99%以上,并且做到了广泛查阅资料,个人充分准备,小组深入讨论,按时完成任务。

(二)教学过程态度端正、主动性强。

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表现负责认真、积极主动,勇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交流,体现出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思想认识,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的人格品质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应用性强。

通过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内容,55而且熟悉了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认识明确、感想深刻,行为坚定、感情真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

第2篇: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一、理论基础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法”,即教师把新教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使其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知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获取。“研究性学习法”对于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论。它主要关注如何运用经验、思想结构和信念为建构新知识服务,尤其注重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是否进行了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正是研究者们基于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提出的教学思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一理论具体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学习差异假设、监检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研究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独特特点,展示了英语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话题讨论或者研究课题,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讨,使课堂氛围充满研究性。

(二)语言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的语言性。

(三)情境性

英语作为非母语的语言学科,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英语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进行自我表达与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完全契合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

(四)互动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讨论环节较多,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互动性。教师应多组织开放性话题讨论,让学生拥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运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课前准备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明确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重点剖析,并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以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中,主要考查如何运用将来时表达职业规划。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职业及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处理,比如,在课前提出"whatdoyouwanttodo?"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流,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2.合理引导,创设多样情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样情境的创设也非常关键。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引导。如何创设多样课堂情境,如何引入话题,如何转换话题,如何带入任务,这些都是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的。3.遵循学习规律,关注学生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初期,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其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二)课堂实施阶段

1.科学分组,分配学习任务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讨论是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进行科学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明确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对"begoingto"句型的训练中,全班同学可以根据座次分成四组,每组前三名同学负责说一个单词,分别表示"who,what,when”,最后一名同学负责连词成句。2.围绕主题,穿插教学重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穿插教学重点,使单词、短语和句型的训练多样化。3.明确定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自我,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8).

第3篇: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毒理学

一、研究性学习简介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英美教育界的“校本研究”运动,提倡“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经验、教学规律的总结并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则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应用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由没过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Schwab)教授提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材中心”让位于“方法中心”。他强调,知识的获得虽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获取知识的良好途径。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动态、开放自助、生成的生命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两个理论支撑着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会话”“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激励学生思考,并照顾学生的个体需要,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再借助师生、生生等多重互动关系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未知领域。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向导”,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课程教学与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是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征。研究性学习围绕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以探索问题的形式为主,让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会质疑、探究和学习。通过实际性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我国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的教与学

1.环境科学教育现状介绍

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得到稳步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曾经历过与国外相同的,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早期的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似阶段。环境科学专业是依托于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分析、水文地质、植物保护、土壤等相关专业而成立的交叉学科。受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贵和、教学要求、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大多存在办学条件差,实验教学薄弱、人才质量不高、专业方向狭窄、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

2.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

环境科学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几十年在实践中的发展,已从各相关传统专业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特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综合性极强,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运用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工程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学科记性系统的研究。研究领域广,专业研究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等诸多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宏观的宇宙环境到微观粒子,时间跨度从万年到皮秒。分支学科多,现阶段自然科学方面有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资源与法学、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科学整体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必须全面考虑对各种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3.环境科学专业及教学的现状

针对全球特别是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各方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的要求都是极大的。环境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规模。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多,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其涵盖的领域广,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而现阶段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学习中容易出现“通而不精”的现象。环境科学兼顾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内容,课程的不合理设置似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短期内不能将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环境专业就业领域广,而高校的专业学校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理论教学的时间较长,实践教育的时间短,使得短期内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与实际工作脱节。课堂以讲学为主,实验课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基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学时不够等问题让教师一味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实验课上得到良好的锻炼,导致实验操作不熟悉、仪器设备不认识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成效,学生不能真正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四、专业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1.环境科学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融合

针对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及专业就业的现状,若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通过教授问题解决的方法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形式。环境问题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模糊性,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或所谓的标准答案。解决方法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与学生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来解析问题,只要解释合理即可理。环境专业应更加注重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过程中变一味的验证性实验未自主探究式实验研究,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种将探究回归到显示生活中的方式。环境教学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展现人类现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将其纳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中。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等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对环境专业学习的理解与计划,到执行具体的行动与分享反思,再思考与修正。采用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的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在强调真实性与探索性的问题解决学习中,采取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的、注重学生个性化反应的质性评价方式,而并非传统的纸笔测验与应试教育。

2.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环境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这门课程作为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研究范围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毒理机理研究,逐渐扩展到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集体及其种群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保护生物的生存及持续健康发展。老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我发现答案。在环境毒理学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合作,并不断反思他们的教学,不断地再建构环境毒理学呈现知识的方式。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革新的方案加以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试验理论或方案的实验室。要首先明确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问题。这是“课程行动研究”的起点。教师并非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研究。这种选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出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的,老师应该有能力控制对该问题的研究并对该问题有足够的热情。老师可以相互观摩与分享,一起分析学生的行动与互动,展开深度访谈,等等。要根据研究结论确定改进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行动计划,学科带头人需要不断向学校申请,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条件,包括必要的课时,实验设备药剂等资源相关的专业支持。环境毒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提出相关问题。例如,LD50如何测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何意义等问题。将总评成绩分为几大块,包括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围绕相关论文或研究自主查阅参考文献,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考察。

五、结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弥补长期灌注式教育导致的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缺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模式已在欧美以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但该模式在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同其他教学领域一样,同时也需要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独立思考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挑战性思维。针对我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不断提高环境专业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易秀,谢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107-108+115.

[3]李顺兴,邓南圣.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92-96.

[4]张俊华.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性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24-126.

[5]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05):71-76.

第4篇: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流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行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数为5012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008万人,比上年增长4.7%,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人员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主要的物流人才孵化地和输出端,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朱敏佳等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评价模式;张利荣在大学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李丽等对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边保富,齐钦探析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策略。关于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各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薛行健等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洪伟等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陈志钢、梁丽丽等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并且其核心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拓展、升级,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面对问题时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显然,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分析

研究是科研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多层次的渐进活动,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已经解决的部分以及仍需进一步探究的部分,由此确定选题;然后选取适当的工具针对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分析结果,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归纳总结,获得成果。研究性学习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上述研究过程,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成果总结及反馈修正,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分阶段地给予指导,使学生逐步习得如何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如下。阶段1是教师教授阶段。结合经典案例,向学生解析研究活动从确定选题,到实践探究,到最后获得成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反过来有助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由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这个阶段尚处于学生的被动学习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较低。从阶段2开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渐进地指引下,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首先是问题的提出,教师通过设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指导学生查阅基础资料和文献,发掘问题的研究价值,进而确定选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归纳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有助于增加问题探索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的第一步。当学生已经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根据自有知识体系分析和发现问题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入第3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学生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自主确定选题,设计研究思路,在查阅整理资料、分析解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此时已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确定选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于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进入阶段4,即教师指导学生对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观点。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将具体结果抽象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自主研究成果之后,教师还应鼓励、引导学生之间的成果交流,并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研究结果。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将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听讲模式,转变到以实践应用、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留存率,而且使学生学会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连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创新性竞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三种基本方式。其中,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主导,向学生输出知识;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自主思考,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创新。课堂教学主要涉及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训环节指导两个部分。理论课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架;实训课堂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操作的练习相比,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类竞赛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前者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思考,仅仅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运用,很难形成体系。而后者属于一项完整的研究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平时课堂学习中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也能获取高分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已完全失效。以下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物流行业与生活高度相关,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之接触,但是,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被动学习的惯性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

(二)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物流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服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非常紧密。然而,课堂上被动听讲、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的能力不足,当实际问题摆在眼前时,无法联系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听”和“看”占主导的被动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表达、与他人讨论交流的意愿很低,单打独斗在应付作业和考试时是可行的,但实际的物流问题往往涉及多项环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的力量,此时,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四)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对问题的抽象化和知识的体系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归纳总结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时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比起主动思考,更愿意快速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尤其当面对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之类的研究性工作时,以往的学习经验毫无用处,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

(五)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获得学分,导致学生存在上述几点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很好地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应用理论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团队意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培养其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图1所示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相似,分为三部分,其内容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第一部分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内容,课堂上给出案例背景、实训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这部分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第二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从分析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全过程,教师可以是参与者或指导者。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并联系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向其他人表达想法,并听取别人反馈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效率极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根据理论知识模块进行设计,所涉及问题一般针对性强,可在一两次课内完成。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和多项能力的培养,为其参加各种竞赛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考核方式的革新激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侧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研究性学习理念强调自主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流管理专业,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J]朱敏佳,潘以锋.浅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指导与评价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77):124-127.

[3]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4]李丽,陆军,谢威士.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94(6):103-107.

[5]边保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直观感悟教学模式”的拓展[J].美与时代(中),2013(10):62-63.

[6]齐钦.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价值与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17-119.

[7]薛行健,蔡晨光,罗端高,等.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建构———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5):59-65.

[8]高洪伟,赵彬.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76-177.

[9]陈志钢.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及对策研究———以西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7(45):86-88.

第5篇:研究性学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实施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行列,因此远程教育的生源来源广泛。以现代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生源来说,学生的年龄从18到70非常之广泛,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也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受到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较深,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很多课程脱离教师之后自学能力差,而且本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难懂,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明显的提升效果。种种原因导致远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展开难度较大。基于此背景,构建一种新型的既能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又可以凸显远程教育特色,方便实用的远程教育新模式成为必需。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系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理念和特色,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也同样能为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研究性学习对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的主体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要求确认并尊重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教师的主体性有两个作用对象:一是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教学资源信息等;二是教育对象,即学生。作为学生,一方面,他们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主体性作用的主要对象,具有一定的客体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有不断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愿望和动力,也有不断改造自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要求与力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体会,对自己作为主体的人的力量的认识,更多地发生在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他所面对的对象的时候。远程教育的学生对象大部分都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本身就是主动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性探究的主题,方便他们通过研究灵活的展开学习。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汉语言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表现出与这门学科性质和地位不相称的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的心理需要,代之以强制性的灌输、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而研究性学习灵活的学习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特异的学习结果以及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开发成人的成功智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们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它是以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更侧重于成功智力。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六条研究性学习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成人教学同样要追求实现上述目标,即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包含着分析性智力的内容和创造性智力的基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逐步提高实践性智力。这三种智力的整合就能使成功智力得以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学习之所以被冠以“研究性学习”,就在于其特别强调“研究”二字,包括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及研究的结果等,它是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开展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完全无视最终的学习结果,但其更为关注的实际上是研究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它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尊重科学事实的良好习惯。研究性学习突出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研究中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此外,研究性学习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识记、朗读、背诵、感悟等,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掌握的结果,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实践,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根据个人的兴趣方向和研究特长进行分组,然后以课本为原点,确定选题。如:“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建安风骨的纵向定位”、“湘西文化里的沈从文”等。为了更好地协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设置成不同的讨论组或者群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做好支持工作,同时也方便答疑和解惑。

(二)制定方案

选题确定之后,就需要根据选题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需要包括时间安排、进展流程以及具体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包括资料的整理,如需要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利用多长时间搜集和整理网络素材?搜集之后的整理和筛选大概需要多久?保存和记录资料之后是否需要市场调研等工作都需要考虑在内。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一般建议通过网络讨论来共同制定,大家分工明确的同步进行,小组协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方便集思广益,使得方案更加完善。

(三)实施研究

方案制定之后就是最主要的步骤,即方案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学习人员的分散性,小组研究的成果一定要及时的分享和总结,方便大家下一步的工作进行。教师也可以通过查看小组总结的成果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唐诗与人生”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托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声韵和谐的唐诗,通过对唐诗的感知与鉴赏,实现今人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情交流和心灵交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情”的相互感染和“美”的巨大影响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总结报告并在网上,相互交流与评价。总结报告不仅应包括对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记录,还应包括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学习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能动性等方面,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并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索。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金龙.现代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