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法律课 教学 案例
高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比较抽象,其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法律课程所占的课时总量较少,通常只在一个学期开展,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呢,如何通过短短的法律课程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所有法律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讲解法律理论或法律规定,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选择并运用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节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掌握有关法律规定或理解相关法律理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也可以选择社会热点、焦点案例,但所选案例要求真实、准确,不能胡编乱造,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治学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把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二)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使用这种案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选择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选择,以体现它为教材服务的目的;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
(三)适应性原则
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思考,深化自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法律意识。
三、案例教学方法的讨论
(一)分析案例
根据上述案例选择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准备好,对视频案例可以用摘要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发给同学们阅读,所选择案例的针对性要强。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同时设置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准备主要包括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延伸阅读文献进行扩展阅读以便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前期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同时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观点,并提前进行理论的准备,以便在讨论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提出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分析案例类型及所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目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选择性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即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课堂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法律依据。
(三)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通常采用分组讨论模式,即把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讨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自观点和立场,并陈述理由,同时要求各小组能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在进行全班讨论是,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同时要求该组其他成员记录本小组的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然后在全班发言交流,其他同学亦可做补充性发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氛围。
四、案例教学方法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要求教师收集同学们的讨论稿,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做出总结,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以利于今后案例教学的改进。引导学生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运用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案例的书面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再回顾和总复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作者简介:申子夏(198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纪检监察助教,研究方向:高职高专法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盛高璐.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46-4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客房管理实务》课程 研究
客房管理实务》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上好这门课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含义
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在国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用大量的民间故事来阐明观点。在国外,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勃兴于哈佛商学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后来,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方法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对其他领域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
案例教学法又叫实例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提出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一)展示案例
此阶段是课堂案例教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例如:在讲解“住客房的清扫”这一节时,可借助“一次令人尴尬的客房清扫经历”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住客房的清扫先有直观的感知。
(二)提出问题
这一阶段是课堂案例教学非常关键的阶段。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面环节的效果。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就应有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能找到成就感。如在“一次令人尴尬的客房清扫经历”案例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客人为什么会投诉?客房服务员进房清扫时有什么规定?当发现客人正在休息时,你会怎么办?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此时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分别进行交流。问题1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没按规定进房,侵犯了客人的隐私,所以遭到投诉。问题2则比较深入,学生可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进房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但是不容易答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问题3则是考验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与评价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阶段,也是关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的同时,还应注重点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不足,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展现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学习效果,课后开展教学反思,总结完善此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三、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以真实的企业为背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四、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自己的优点,但是要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案例应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客房管理实务方面的案例素材非常多,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甚至酒店业员工的真实经历等渠道来收集。
(二)问题的设计
如果说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主线,那么,根据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则是案例教学法的灵魂。这些问题的设计也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分解,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房管理实务》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教学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的。
Abstract:Practice management of Hotel Room is a core courses for tourism and hotel specialty. The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mproves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embodies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and attains the purpose to train the students’ all-round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origin of cased-based method, introduces its steps, effect and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management of hotel room course; research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方法,借助物理实验方法和训练等途径可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数学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策略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要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二、教师要在数学开放题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三、教师要在社会实践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能够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能享受到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好“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关键词:新课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G633.51
历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各种人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而要让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通常以很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强化记忆,以此来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一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但一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的d趣。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它教学方法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并且教学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丰富,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掌握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三)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还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学主题,其需要长时间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讲授状态,导致其授课的负担较重。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长时间的授课将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能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改变,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弱化。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授课时间变短,还能让教师的备课时间较少,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导致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改变。其中首先是教师要逐渐养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梳理和分析,理清教材中知识点的脉络,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其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中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并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常进行,避免其养成错误的历史思维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其对历史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为历史知识之间也有深入的联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脉络结构,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历史,让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并且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还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成.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胥巧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关键词:理工科;学习困难;问题导向;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1-03
一、引言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以往应试灌输式教育,高校扩招,家庭教育偏颇、学习方法不当及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1]鉴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Barrows首先提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2]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左右响应国外PBL的做法,并开始组建班级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后,首都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针对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较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4]但是这几家单位几乎针对的是医学学生的课堂教育方法的改革,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并且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实施起来比较困难。[5-6]鉴于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通过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不同的学生身上,提高了积极性,[1]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由于心理状态、学习认识、学习方法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1]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解决提出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看到稳步的提高,花了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很多人并非学习不用功,而是虽花了时间,下了功夫,但基本上看不到效果。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学习方法,提出了问题,并且记录下来,如果提出问题得到解决,便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即使问题不能全回答上来,下次看到所提问题时,能很快知道自己是卡在哪里。
2.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学生要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需要针对自己所提问题,找到“答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直接的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专注。
3.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把问题描述记录下来。如遇到一无所知的题目,那么可以这样提问:这道题目的关键是什么?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解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这道题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道题的出发点在哪儿?突破口在哪儿?……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把这些问题记录在相应的题目上,并把“答案”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对题目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
4.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比较排斥别人提问,但如果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排斥感就会顿时下降。因为问题是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的,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自己原先有所思考,因而会激发学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5.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题目产生的思考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问题类型和产生问题的顺序也不同。而且,对于同一个人而言,这种思维往往是比较固定,因而根据自己产生的问题便会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解题思路。
6.能明确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如果只是思考了,而不将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就不清楚哪些内容是懂,还是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知,这样便会造成知识的模糊。把思考问题记录下来,就能避免不懂装懂,或是其实已经懂,但还以为自己不懂。便能针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学习,避免重复做已经会了的。
7.方便复习。提出问题后,把问题解决,复习时,便知道当时存在的问题在哪儿。如果复习时先不看当时的问题,又没有思路,再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与之前提的问题进行对比。如果问题大体相同,说明自己之前的问题没弄真正弄懂,如果差别较大,说明自己还有其他知识不懂,这样就能全面地发现、解决问题。
8.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把想到的问题用语言组织记录下来,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记录下来的问题,如果是请教他人时,有利于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提问者要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利于胆小、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在需要保持安静的课堂、图书馆、办公室等场合进行交流。
9.能提高学生成就感,同时能使之产生紧迫感。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提问能使其进步,多提问就能多进步,学生便会对学习产生饥渴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发现自己一直都会有问题产生,又能防止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停滞不前的现象。
10.有利于充分思考。把一个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它,就有可能去思考下一个问题并解决。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与归纳,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而言,要提出个像样的问题都是需要经过大脑加工与思考的。
11.能够将困难分解。于理工科而言,解决一个题目、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较长的逻辑思维,而这种较长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大多数学习吃力的同学所畏惧的。而通过逐一地提出问题,就能将较长的逻辑思维分解,也就是将困难分解,最后再将每一部分衔接起来便得到了系统的思维。
12.能提高创新意识。[7]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差别,心里的困惑与疑问也不尽相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符合个性的建立及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对不同的人群做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一:自己考博。本人虽是工科出身,但理工科目一直学得不好,并且一直学习没有底气,花了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总不是很好。自己一直以为是智商不如别人,或者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兴趣,不擅长读书之类的。后来在考博复习数学过程中,无意发现提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自己从一个害怕数学,转变喜欢数学,最后如饥似渴地通宵学习数学的人。
实验二:女友考研。女友之前也是一个对学习数学没有底气的人,虽然学习很用功,但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笔者的劝说下,她开始使用笔者给其推荐的学习方法,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的数学由原来的90分左右的目标,到最后考试获得了115分的较好的成绩。
实验三:《工程力学》教学。《工程力学》是典型的工科科目。需要较好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所教班级是一个专转本的刚进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但大都学习很用功,也听得进去老师的建议。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习惯了积极主动地提问,期末考试也取了较理想的成绩,全班39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在学生对本人的教学评价中总体平均值超过90分,而全校的评教成绩平均在82左右。
实验四:学生数学考研,这四个考研的学生是以前教过的班级,虽以前上课时也极力提倡多提问,但由于当时是大班教学,无法一一进行辅导,故真正能严格去做的学生较少。自从他们把办公室隔壁的教室当考研室后,也渐渐熟悉起来,有一天,有个学生和我说最近复习数学感觉没什么效果,看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于是让学生找一道他会的题目,本人在看完题目之后,把心中的疑问写下来,由于很久没做过数学,一口气总共写了十几个问题,学生竟一个都没回答上来,而之前学生说他会做,我问他是如何会做的,他说他看了答案就觉得会做了。然后我和他一起通过查找参考资料把我提的十几个问题一一回答出来了,学生顿时有所悟,然后我把提问的作用及如何提问又和他细说了一遍,学生听完之后激动地说今天的这番话解决了他二十多年学习的困惑,这种学习方法肯定要让他受益终身。在场的其他三位同学也对这位学生的话表示认可。
实验五:学生《材料力学》考研,因为此前教过这个学生的《工程力学》,学生问到我有一个题目不会做,能不能给他看下,当我拿到他的题目时,我心里也没多大把握能做出来,但我按照我的思路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列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查找资料,很快,不到十分钟就解出来了。学生很惊讶地说:“我思考了整整两天,一点头绪都没有,老师在也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这么快就解决了,真让我佩服。”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看到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后都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使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的原因在于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具有能让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基础都能看到自己稳步的提高,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更有针对性去学习,能得到充分的思考,能将困难分解等优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的问题有: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部分人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五、结论
1.问题导向模式具有明显促进学习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能将困难分解,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稳步地提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能方便复习,提高成就感,也产生紧迫感。普遍适用于学习吃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思维敏捷度较低但又渴望进步提高的人群。
2.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在形成习惯之前部分人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孙玉文,刘作权.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帮教对策[J].黑河学刊,2010,170(9):119-121.
[2]马建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1-3.
[3]魏国义,郑青敏.以问题为基础互动式教学法用于临床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704-709.
[4]陈继红,罗和生,董卫国,等.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相结合在内科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2010,30(2):250-252.
[5]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们的教育现实[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76(1):73-77.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钞秋铃,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关键词】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国内近几年来本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而明确提出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探索,职业院校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了广泛的共识,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采取那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会计专业还处于空白阶段。如何按照理实一体课程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是会计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1.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2)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理解与把握,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积极意义。
(4)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5)使教师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下,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进行组合教学,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2.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性教学方法;二是实践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理论性教学方法适应理论性教学要求,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强调理论修养和知识创新。包括讲授教学法、阅读理解法、比较法、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等。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要体现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包括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典型案例法、合作教学法等。
对于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要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要遵循构建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总要求,并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特别是对于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要在做中很好的理解与把握,直至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与实践,将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五大类,同时本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直观性、可重复性、激励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自模拟体验、自己获取信息、总结归纳相关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会计专业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名词、概念
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找关键词,并让学生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分析归纳。
例如: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分类形成的核算项目。
学生找出了并记忆理解了关于“会计科目”的关键词――核算项目,也就很好的理解并把握了会计科目具体的内涵。
对于某一些重要的名词、概念,高职学生可以不清楚为什么,但至少知道是什么。
3.2特点、特征、关系
采用比较法、小讨论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学习了所涉及的两个或多个问题之后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如: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必须在学习了两个税种后,才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二者的相同点,都是流转税,在一定时期,实现了营业收入,不论是否盈利,都要纳税。
二者的不同点,增值税是价外税,一般可以实行进项税抵扣,不重复纳税;营业税是价内税,按实现的营业额直接计算税金,存在着重复计税的情况。
3.3法规政策(准则、原则等)
对于国家的法规政策,是我们从事具体专业工作的准则,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准确理解把握法规政策的精髓,以此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岗位工作。
例如: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的核算。
按照规定:对于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要按照实际发生的60%列入本期管理费用,但最高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税法规定”,然后例举企业典型会计案例,并提出具体任务要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动手完成。
作为一名会计核算人员,首先必须清楚国家关于业务招待费核算的有关规定,然后才能保证核算的正确。
通过案例教和学,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理解、把握国家有关的具体法规政策的规定,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的要求去从事今后的实际工作。
3.4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或办事程序)
一般采用图表演示法,让学生首先清楚某一项工作的具体程序,然后展现具体的工作内容。
例如:出差借款业务流程。
第一步,由借款人填写借款单。
第二步,由借款人(或经办人)将借款单交由部门领导签字。
第三步,主管会计审核签字。
第四步,单位主管财务领导审批签字。
第五步,出纳员根据审核后的借款单支付现金。
第六步,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借款单做会计处理。
3.5岗位工作内容(岗位工作任务)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典型案例法、合作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组合教学。
例如:《纳税实务》课程,就是培养企业报税员。作为一名报税员的工作:
第一,要准确计算企业一定时期应缴纳的各种税额。
第二,填报其相应的税务报表。
第三,实习网上报税及缴纳税款、或者去税务部门的报税大厅报税及去银行缴纳税款。
对此,教师采用一个企业的纳税案例,我们的每一名学生就是一名具体的企业报税员。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报税工作之中,我们一般采用学生分小组合作来完成。
【关键词】立足教材 听说能力 输入和输出 实践研究
一、前言
1.问题的发现。我校是珠海市一所典型农村高中,学生英语水平在市内属中下层水平,且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巨大困难,其中口语教学问题最多。我校近几年的高考听说考试成绩均在市平均分以下,以2014年为例,全省平均分为7.40(总分15分),我市平均分9.02分,我校平均分6.98分,可见城乡差距是相当的明显。
2.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口语问题成因,笔者在2013年10月随机选取高一的四个自然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经统计分析获得了以下信息:
80.1%学生认为口语重要,但只有28.2%学生喜欢开口说英语。57.3%学生在口语活动中总怕羞,怕出错,73.6%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太少,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在教师教学上,67.3%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进行足够的口语训练,58.2%学生认为老师的问题或口语任务太难,57.3%学生对老师所选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也导致了89.1%学生不知道提高口语的有效策略。
3.问题的确认。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总结如下:在个人意识上,学生认可口语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英语思维的灌输;从心理层面看,“面子”问题约束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怕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自身素质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有效实现口语教学目的。因此,笔者将充分利用教材,采取“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计划的制定。以任教的两个高一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其中9班为实验班,10班为对照班)笔者制定了20周的教学行动计划,决定按“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根据教材设计特定的口语训练,专门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行动方案的实施
(1)第一阶段(第1~4周)语音教学及胆量培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自然就“想说”,为此,笔者先从心理根源出发,解决学生因“面子”问题产生的“恐说”现象。因此,笔者第一阶段的内容就是语音教学,解决学生发音不准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训练学生胆量,让学生在“想说”的愿望下能“敢说”。
首先是语音教学,笔者提供规范地道的语音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精听和泛听,在模仿中感悟语音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如学唱英文歌,英语绕口令比赛,朗诵比赛,模仿电影对白等。其次培养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开口说英语关键的第一步,笔者先利用每单元的课前warming up部分和阅读课读后活动进行“开口说”的初步训练。根据单元话题设计出不同的口语活动,让学生保持兴趣,如头脑风暴,游戏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保护孩子自尊和培养孩子信心。
(2)第二阶段(第5周)比较汉英句式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这主要是帮助学生摆脱汉式思维的束缚,走出中式英语的困境,而首要任务是认识和比较汉英句式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主谓意识。笔者通过基本句型的学习,口头翻译,口头作文等手段,手把手地教学生,让学生在输入和吸收的过程中领悟正确的表达,说出地道的英语。
(3)第三阶段(第6~12周)灌输正确的口语学习策略。这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词汇、句型和课文的模仿朗读,文章中好词好句的口头模仿造句,以及角色扮演的对话训练,以“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灌输有效的口语学习策略。
1)口头模仿。在模仿朗读方面须遵循“词―句―篇”的认知规律开展,重点模仿其中的语音规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单独发声,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听前活动:学生先划出重点短语/句子,试读;
听中活动:学生边听边标出重读、连读、停顿、语调等语音特点,然后边听边跟读,反复练习;
听后活动:教师抽样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模仿语篇则侧重朗读的流利程度。)
按这三步骤进行课文的模仿朗读课,不同的课文同样的步骤反复操练。形式上除了录音,还可通过视听材料增加学生模仿的兴趣。
2)角色对话。在常规阅读课教学中改变思路,把问题写成中文,让学生口译,然后用英语回答,让学生在问与答中提升自身的听说能力;在句型模仿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口头模仿造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形成英式思维口译的技能。在阅读课前后的任务中多设置交互式的口语练习,多争取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4)第四阶段(第13~20周)复述训练。高考听说考试当中的难度最大的故事复述,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三个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速记能力;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讲述能力。那么,笔者就这三个能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听写教材是笔者认为起点低但有效的训练方法。听写可以是短语(词块)、句子、段落等听写。经过一定的传统听写训练,笔者转“听写”为“听说”,即要求学生在听完后,口头重复听到的内容,甚至是口译老师说的中文句子。在“听说”句或篇的时候,笔者有意识地灌输学生速记的技巧,如记录实词,缩写,中文、符号等。
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训练可以灵活多样,重点是口头输出。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在连词成句的同时适当地使用过渡词,使篇章连贯。
在最后的三周,笔者开始完整地训练复述任务,即听取信息,速记,重组语言输出。每个单元都可以有选择性地训练,最好是故事类的短篇。听第一遍,要求学生理解大意,听第二遍下笔速记关键信息,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将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模式是简单的,关键是能持之以恒。
三、行动研究结果
1.实验前后学生口语水平对比情况。经过5个月实验教学,笔者按照广东高考“听说考试”的标准题型对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了实验前后的测试,具体数据如下:
学习成绩的变化
听说考试 Part A
Reading aloud Part B
Role play Part C
Story retelling 总分
满分 20分 16分 24分 60分
前
测 实验班/得分率 13.36/66.8% 6.03/37.69% 7.45/31.04% 26.84/44.73%
对照班/得分率 13.57/67.85% 5.69/35.56% 7.17/29.88% 26.43/44.05%
后
测 实验班/得分率 16.75/83.75% 7.91/49.44% 10.63/44.29% 35.29/58.82%
对照班/得分率 13.82/69.1% 5.78/36.13% 7.09/29.54% 26.67/44.45%
从上表看出,学生在听说考试中的进步还是明显的,总分得分率上升了12.42%。进步最快的是模仿朗读,由66.8%的得分率上升到83.75%,学生基本能掌握模仿朗读的技巧,发音比实验前准确,平调、漏词、节奏跟不上的现象也减少了很多;故事复述也由原来的31.04%上升到40.13%,角色扮演也从37.69%上升到49.44%,学习效果还是可以肯定的。
2.教学经验总结
(1)有效的提问,鼓起学生开口说的勇气。在提问方面,笔者采取多层次提问的策略,即由简单的“Yes or No”问题开始到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地鼓起勇气“说”。提问难度的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宽容的倾听,树立学生坚持说的信心。宽容的倾听,即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笔者坚持,流利比准确更重要,宽容的倾听也鼓励着学生大胆地说,放开地说。学生的信心往往就是在老师认可的一言一笑中逐渐形成的。
(3)真实的情境,点亮学生用情说的心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多形式真实的情境,化虚为实,搭建有效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这就是笔者所谓的“用情”。有了情,就有了创造,笔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话语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用情说,然后能尽情说,从而达到创造说的升华。
四、行动研究的反思
本文探讨了农村高中英语课堂立足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策略实践研究,笔者主要是以教材为教学素材,充分提取其中的精华,转化成听说训练或口语教学的有效资源,采取“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实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需要有计划性、连贯性和持久性,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实践方法。而在农村中学,就更需要在落后的客观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惠芬.比较汉英句式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主谓意识[J].广东教育(高中),2014(1).
[2]黄丽.英语听说Part C 应试小窍门[J].广东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