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

第1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计生问题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

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面临着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帮助,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他们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帮助这些家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用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协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省市、县协会工作人员队伍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都有了明确的编制、配备了一定的工作人员。开展好“生育关怀行动”,队伍建设是关键。落实“参公”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中组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组通字部[XX]28号文件,明确把计生协列入中央编办管理的群团序列和“参公”管理范围。因此,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基层协会解决编制、机构、人员的“三定”问题,出台相关文件,配强协会干部,即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

3、发挥好计生协会**参与和**监督优势,促进村居自治。

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建设新农村就会阻力重重。计生协会作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有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落实基本国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义务,也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监督村委会履行《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责任。同时,协会的广大会员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分布在各行各业,根植于群众之中,能够及时地了解、反映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村两委当好参谋,使村两委做出的决策合村情、顺民意。因此,计生协会有能力组织群众对村务政务进行**参与和**监督。通过**参与和**监督,畅通**渠道,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推进**法制建设,以此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邻里群众关系和谐和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一个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能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发展,适应社情民意,满足群众所愿,计生协会组织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主要集中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以及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冲突上,越是基层部门这种冲突就越加明显。因此,基层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确立大局意识,自觉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都明确规范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是干好工作的根本,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形成协调发展的共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整体水平,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立足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部门职责与统一规划的关系。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大局意识不仅是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且是判断轻重缓急和实行科学决策的一种智慧。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工作规划和安排上,始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既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又要牢记部门职责,在整体推进中促进部门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工作十分重视,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这无疑给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计生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自觉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现代化建设速度日趋加快的今天,部门工作与地方统一部署出现暂时矛盾是正常的,职能部门既不能因为统筹规划带来的暂时困难而怨天尤人,消极应酬;更不能背离统一规划,我行我素,因为牵动全局的主要问题不解决,局部工作的开展就无从谈起。

其次必须着眼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依法行政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已经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的情况下,要全面完成人口规划,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并用以保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人口无限制地过快增长,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和环境破坏,以致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行政干部严格依法行政,这本身就是对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有效保护。当然,严格执法并不意味着执法过程的冷酷无情,更不能对群众的合法权益置若罔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党的宗旨决定的。这就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履行法定职责,把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各类行政执法的首要位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又好又快”的要求,虽然与过去的“又快又好”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却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指导思想的升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一论述对于基层行政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过去我们在行政执法中,总是习惯地把“严”字摆在首位,近日通过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合法权益在行政执法中的地位必须大幅度前移,及时提出了“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有机结合的执法新理念,并采取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2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2011计划”;地方高校;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08-02

“2011计划”即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同志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同志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即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重点推进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一、“2011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

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分类,我国高校被区分为“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等几类。其中地方高校通常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据有关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地方高校2500多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5%以上。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部分,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重点为所在区域地方培养高素质适用人才。按照办学历史长短、在校学生规模大小、师资队伍水平高低、学科门类多寡以及科研实力强弱等等不同参照条件,地方高校又常常被不成文地区分为省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等三大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扶优保重的政策影响,国家和中央财政政策、项目、经费等有限资源主要都集中投放在“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属重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最大主体的地方高校,虽然为数众多,但因其隶属于各省、市、区管辖,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在获得国家和中央财政经费数额、项目支持、得到国家部委重视程度等方面都不太令人满意。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项目、成果等等大都被“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属重点高校等国家队高校包揽。即使有些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科研成就、学科力量等等并不逊色,但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境况中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教体系的“弱势群体”。

国内外很多著名高校特别是学科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成长发展的历史事例都证明了抓住机遇找准学科发展突破口是促进一所高校由弱变强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地方高校还不是所谓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重点大学,但是这并不能说地方高校就不能办成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的高等学校。地方高校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而且对其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抓住机遇寻找突破口是关键所在。

与“211工程”、“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按项目申报审批,鼓励高校打破校际壁垒,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设4大类协同创新中心,即: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建设以自然科学为主体、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等4大类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局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携手提升创新能力,使高校科研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特别是省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在多样化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中,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立足地方,充分发挥区域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深化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地方转化,围绕地方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满足地方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助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成为本地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独特作用,也为地方高校肩负起区域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计划”实行以项目为单位的形式,按项目申报和审批,为地方高校带来了全新的参与机遇和模式。地方高校有机会通过实施“2011计划”促进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建立起合作协作,在提升地方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地方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因此而言,“2011计划”是地方高校回应需求、凝练实力、争取资源、聚集优质创新要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的对策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抓住时机部署实施各校“2011计划”,地方高校要准确定位深入思考本校“2011计划”的项目建议、优势与特色,找准切入点,积极主动参与到“2011计划”之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一)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个重点工程,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每一所高校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地方高校要千方百计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2011计划”的理念、目标、要求,精心谋划本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路径设计。地方高校的各个学院和教师个人也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行动起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谋划本学院、本学科、本人的发展计划,按照学校的整体统一部署要求、转换思路、迎接挑战,主动参与到竞争中,多方拓展内外渠道,积极主动与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获取参与协同创新机会,加强协同创新能力。

(二)瞄准目标,加强协作

“2011计划”打破了现有的院校格局和态势,打破了领域和区域的界限,实现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突出强调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地方高校要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要注意从国家重大项目中寻找方向,从本省本地产业研究发展中寻找着力点,突出本学校本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优势领域,主动参与积极落实“2011计划”,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在学校外部,要大力推动校际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在学校内部、不同学院之间,要鼓励推动院际合作、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尤其是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要首先转变思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科研人员个人,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更需要与他人加强合作、强化协作意识,科研团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

一个良好、高效的团队协作必须依靠高效科学的激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激励措施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从而实现团队协作的主体目标。地方高校要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要改变重视对科研结果的激励,忽视对科研过程激励的现象。在激励政策多倾向于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同时,不忽略其他核心成员,要促进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平等、合作的积极性,增强团队中年轻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宿感,为团队工作顺利展开提供良好氛围。要从管理体系、人事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多方面推进创新机制体制创新。

(四)重视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

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建立有利于学校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的办法措施。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科研人才管理模式,对部分有发展前景的优秀年轻人才采取特殊的培养选拔方式,从科研条件、职称职务到生活安排方面开设“绿色通道”,给予“贴心服务”,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优秀教师早日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21世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必由之路。我镇自20__年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此工作中,计生协会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

1、制定自治章程,协会尽职尽责

在试点的基础上,镇协会于今年3月份向全镇印发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的基本框架,各村协会根据各自的村情,多次召开理事会对有关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协会理事更是逐家逐户登门征求意见,在求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适合本村实际的《章程》。片玉村协会副会长钟帮凯每天晚上都要走访5个以上的农户,听取他们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合理化建议。村民的意见在《章程》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永忠村对及时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适当补助营养费;松木村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每年发放保健费60元;梓木村将主动放弃再生育家庭的奖金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目前,全镇41个村已有39个依法制定《章程》,39个《章程》是39个不同的版本。

2、签订自治协议,理事亲历亲为

《章程》制定以后,各村协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与农户签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上。由于部分群众对签订《协议书》不理解,各村理事率先示范,广大会员积极带头,主动签订。其他农户,则是由协会理事亲自登门做思想工作,逐个消除抵触情绪,保证了签订率。新檀村协会理事王君贤,仅在协议签订过程中走访农户就达30多户次。据统计,已有37个村与农户签订了《协议书》,签订率在80以上。

3、履行自治职能,会员任劳任怨

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关键在发挥协会会员的积极性。各村协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评选优秀小组长和优秀会员,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柞子村李军文与吴玉拾是再婚夫妇,20__年6月生育一个小孩,按要求应当落实女扎手术,但吴玉拾不同意。针对这一情况,会员龙桂英、康文莲联合本组8名会员,向吴玉拾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一条一条讲解《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终于把小吴的思想工作做通,李军文愉快地落实了结扎手术。咸新村村民钟小红外出深圳打工,按《章程》规定,应当向村上放出保证金500元,但她说村里的规定不算数,要看上级政府的文件,协会会员朱新兵、王逊若及时赶到,告诉她《章程》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每个村民都应当主动遵守,经他们一说,钟小红没有再固执己见,按要求放足了保证金。杨林村会员×××,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听说本村村民贺姣娥计划外怀孕,及时将情况向镇里反映,工作按图索骥,找到对象做通工作并落实了引产手术。在今年秋季,仅由协会会员提供线索,查实后落实流引产的就有6例。

二、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

1、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20__年,我们对农村两女户发放《计划生育优待证》,持证家庭可享受200元养老保险补助,在其小孩考取大学以后,由镇财政发放1000-5000元的“女孩成才奖学金”,到目前为止,已发放《优待证》386本,镇财政解决养老保险费6.88万元,发放“成才奖学金”2份。20__年,“关爱女孩行动”在前塘村、柞子村试点,两个村对持证家庭再补助保险费200元,并对其小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入学。20__年,“关爱女孩行动”扩大到35个村,其中有高桥村等35个村对女孩户补助养老保险,新边村等13个村对女孩户入学进行学费补助。

2、督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法定社会经济政策

20__年7月,镇协会牵头,邀请县计生技术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妇科病查治,共接诊育龄妇女551人,查出妇科病患者216人,其中子宫肌瘤3人,内分泌紊乱21人,各种妇科炎症患者192人,使这些对象及时得到合理治疗,有效地改善了生活质量。20__开始,镇财政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家庭,每月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10元。20__年,各村协会积极建议,在《章程》中增加了对独生子女户的优待措施。据统计,有松木村等20个村规定了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待措施;新中村等23个村对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龟灵村等9个村对及时落实孕检和节育措施的夫妇进行补助。

3、协调各部门对计生困难家庭进行重点扶助

镇计生协积极与各部门联系,协调各部门在资金扶持和社会救济时,尽量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倾斜。20__年,我镇共救济和扶助1654户,其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有1263户,占76.4。镇计生协会也自筹资金对困难家庭进行帮助,20__年9月,协会组织会员募集资金7500元,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37个村的50个计生困难家庭解决了小孩上学的实际困难。

4、广泛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镇计生协每年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万余份,书写红纸 标语8000多条,举办知识讲座200多场,更新板报墙报150多期,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20__年初,协会向全镇发出公开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计划生育模范户”的倡议,各村计生协积极响应,共推荐了30多名候选人(家庭)。最后评选出公益村王冬英、永忠村曾国华、双桥村熊满娥(家庭)上报县计生协,并对熊满娥一家模范落实基本国策的典型事迹摄制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和镇差转台滚动播放。20__年,镇协会发动广大理事、会员宣传奖励扶助政策,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逐户进行核实,全镇上报奖励扶助对象37人,准确率为100。7月29日,镇里举行隆重的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宣传活动推向高潮。在集中整治“两非”联合执法行动中,广大会员积极提供线索,领导小组根据线索进行排查,查实洪山实业公司职工医院有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目前,此案已报市计生委和市卫生局进行处理。通过协会会员的积极工作,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群众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好转,20__年,全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6.14,性别比为109.5,基本趋于正常,1-9月,共有69对夫妇主动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三、我们对做好计生协工作的几点体会

1、计生协履行职能,必须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任何工作都要有党的正确领导,计生协工作也不例外,领导重视对协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协会提出“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政府明确,协会活动经费由20__年占计划生育事业费的6,提高到了20__年的10,协会理事按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标准享受60元/月的岗位津贴,村计生协常务副会长享受20元/月的定额补贴,有相当一部分村也为村协会单列了工作经费,为协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计生协开展活动,必须有一支得力的专职会长队伍

选好“领头雁”是我们加强协会组织建设的最主要任务。20__年是“协会组织建设年”,党委中心组认真学习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协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并分责任区成立了五个分会,由责任区主任兼任分会会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对17个村协会进行了改选。通过换届和调整,镇村协会专职会长的结构更加优化,全镇47个专职副会长中,有正处级干部1人,副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8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35人,为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3、计生协有所作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计生协是我国最大的群众组织,协会的作用发挥好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就上去了。我镇协会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一套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各村均由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任会长,由会员代表会议推选德高望重的“五老”担任专职副会长,并配备3-10名理事。一般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协会小组,每个会员都联系了1-2名育龄妇女。会员随时掌握联系对象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向育龄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而使协会活动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享受到协会提供的生产、生活和生育服务以后,主动要求加入协会这个组织里面来。

四、计生协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协会会员利益难以维护

计生协会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不是会员自发、自愿组建,因此,协会考虑的主要是为政府做些什么,而不是为社会和群众做些什么,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协会会员又多是按自上而下确定的比率,由各级组织推荐,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计生协会难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很难时刻维护会员的利益。尤其是当政府与会员的利益不一致时,计生协会很容易放弃自身利益而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导致计生协会凝聚力不强。这是协会工作亟需引起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协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才去推动,计生协会的发展也一样,缺乏人才,协会就难以发展。而现在,计生协会工作人员的配备很难适应协会本身发展的要求。乡镇计生协会只有一个专职副会长,且都是退线或退休人员,其余全是兼职人员。几万人口的一个乡镇,要靠这一个甚至只有“半个”人员管好协会工作,困难可想而知。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乡镇配备专职秘书长,以解决专职会长疲于奔命的问题。

第4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李兰:全方位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

李兰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李兰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而且,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这为中国大力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抓住当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

为此,李兰建议:一、要全面实施“”,通过多种途径寻访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不能将工作重心只放在申报、评比上。建议各地方不仅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加大对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教育人才等各领域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二、要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现各地在高层次人才信息和组织引进方面缺乏有效沟通,相互之间竞争多、合作少。建议政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引导各地方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各地方的交流与合作,杜绝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三、要创新机制,完善相关吸引人才制度。如:建立人才移民制度,改革国籍、绿卡和签证制度,完善移民绿卡制度,简化往返中国的签证手续等,吸引顶尖人才人籍;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对于国家急缺人才应采用等同或高于国际同行薪资水平,来增强对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完善国际合作办学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配套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构,通过与产业、项目、资金相结合的政策吸引和凝聚海外高端人才;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导师库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榜样库等制度,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培训和导向服务。

四、完善相关支持政策,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后面临的难题。如,建立政府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金,推进创业担保机制,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在海外留学人员比较集中区域由政府资助一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和支持知名学校开办国际部和外资及民营企业兴办国际学校,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探索实施高端人才住房资助计划和公寓配售配租计划,解决住房安居难问题;建立海外留学人员项目信息、创新实验、公共技术、成果展示和技术产权交易等资源共享平台,解决信息资源问题。

五、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促进全球选才。目前,中国各地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是通过海外联络处或外事部门推荐、组团到海外招聘、以才引才、公开招聘等方式,政府部门或开发区、高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引才效率,建议各地方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借助中介服务机构的渠道和专业化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外包服务。

郑跃文:“”应惠及千万民营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

郑跃文担任政协委员已有10年,在每年递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他总是围绕为民企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去年底,“民营国际商会”经过一年的筹备正式成立,成为广大民企“走出去”的有效平台。在国际商会从运作到成立的过程中,作为筹备组负责人,郑跃文深感民企在高端人才方面的匮乏。于是,他想到了能否让国家的“”也惠及千万家民营企业?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实施“干人计划”。郑跃文认为,相比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名牌大学,“”在落实过程中对民营企业惠及范围不广,渠道不够畅通。

为此,郑跃文就民营企业争取“”支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为民营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畅通申报渠道,增加引才比例。民营企业决策链条短、运转效率高、激励机制灵活、外籍和外裔人士担任高级职务的条件相对宽松,因此,只要进一步畅通申报渠道、推进人才短期项目和“青年”,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第二,增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党中央增加引才比例,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报“干人计划”,尤其是“外专干人计划”,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国工商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其基本任务是“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将全国工商联作为“干人计划”指导单位,有利于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从而扩大“干人计划”的广度。

第三,增加民营企业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的比重。如果增选“民营企业500强”中的20~30家企业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有利于引进海外高层次^才工作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的前沿需求。

郑跃文最后表示,让海外高层次人才“走进来”,让“”政策惠及千万家民营企业,这必将对中国民营经济领域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励君:引进海外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两会上,陈励君十分关注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她提出,国内的公务员职位应该对国外人才开放,引进一些海外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国公务员队伍。

陈励君认为,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国外比较先进。“我们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慢慢建立这个系统的。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他们”。

“而当前国内的公务员人才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毕业生;二是其他政府部门转入相关领域的,在理念和经验上,不一定能达到建立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她主张,国内一些技术性的公务员职位,可以对国外人才开放。

第5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与学校、与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与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教育与职业》:“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王延觉:“2011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与职业》: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王延觉: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最近就要正式。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实施的范围以及实施的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汇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第6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施工单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经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表现。鉴于行政管理体制对施工单位参与市场营运带来的推动作用,企业必须要从宏观上掌握行业发展要求,拟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决策。

(1)功能方面。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二是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当将行政制度与施工单位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双向需求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化行政管理创新的要求。

(2)计划方面。行政管理对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这些都符合施工单位的管理要求。项目施工必须要有规定的流程为指导,由施工单位按照预定方案执行任务,若能借助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配计划,将会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施工但各个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

(3)管理方面。当行政体制正式融入施工单位管理模式里,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应立足于施工单位的实际需求,贯穿于整个建筑项目施工内容里,这样才能对施工单位提供可靠的指导意见。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内部行政人员需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

(4)更新方面。市场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施工单位的经营模式也要随即调整,以适应市场对建筑施工行业的要求。施工单位引入行政管理体制是行业经营的创新举措,但同时也要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性。通常,每年施工单位总结工作报告时,都要对下一年行政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这才能满足施工单位参与市场投资经营的要求。

第7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一)划入原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就业服务局)承担的职责。

(二)划入原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承担的全区全民创业工作相关职责。

(三)加强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和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管理职责。

(四)加强促进就业创业、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农民工工作的职责。

(五)加强引进高层次专家和紧缺专家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全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统一管理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三)负责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负责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牵头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民创业工作规划和有关政策,牵头协调和督促指导相关工作。

(四)负责全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负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农村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监管责任。

(五)负责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编制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解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六)依据《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负责全区公务员综合管理工作。

(七)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工资福利管理工作;编制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政策。

(八)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负责落实职称改革的各项制度,综合管理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负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选拔申报及管理服务工作;参与人才管理工作。

(九)拟订全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负责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负责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

(十)负责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负责劳动、人事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重大案件和突发事件。

(十一)负责落实劳动保护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监督执行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

(十二)负责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

(十三)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设8个行政科室:

(一)党政办公室

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负责区委、区政府重点督办工作任务的协调和落实工作;负责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宣传和机关会议的组织及决定事项的督办等工作;负责全局党务(纪检)、文电、机要、档案、保密、计划生育、工青妇等工作;负责全局目标责任综合考评和工作人员考核工作;负责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效能监察和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二)就业促进科

贯彻执行促进城乡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拟订全区就业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负责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实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负责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工作;指导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承担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区创建创业型城市推进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三)公务员管理科

贯彻执行公务员职位分类、职务任免与升降、交流与回避、新录用人员任职定级、调任、转任、挂职锻炼、辞职、辞退、职位聘任等制度;承担全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日常登记和管理工作;综合管理全区政府系统公务员考核、政府奖励和教育培训工作;贯彻公务员纪律惩戒、申诉控告制度,依法对公务员实行监督、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落实公务员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公务员宣誓制度;负责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职数设置工作;依照组织法办理区政府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工作人员的手续;依照区政府行政任免办法,办理提请区政府任免人员的有关事项;依据国家、省、市有关事业单位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研究拟订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办法,并组织实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负责全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完成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负责干部的调配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安置政策,拟订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负责区属困难企业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统计和公务员统计工作。

(四)专技科(区职称改革办公室)

研究拟订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规划、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上报和职业资格考试组织工作;负责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承担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工作;落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负责专家政策的落实工作;负责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工作;实施农村人才振兴计划工作;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考核申报工作;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职业技能鉴定政策以及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五)人力资源市场科

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行政审批,制定职业介绍的管理规则;负责指导和监督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工作;贯彻执行劳动预备制度;制定本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奖励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规则;编制全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计划,负责就业资金申报,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拟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全局财务预决算,负责局机关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指导所属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和审计工作;负责贯彻落实农民工工作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处理涉及农民工的重大事件;承担区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职责。

(六)工资福利科

落实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与离、退休的法规政策,编制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计划及增加离退休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资晋升审批和工资福利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考评目标奖审核发放工作;负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龄、工伤认定工作;贯彻执行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有关政策,审核区属企业的工资总额和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标准;负责区属企业职工调资备案及工资手册审核换发工作;负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统计、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和人工成本抽样调查、居民和农民工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基层组织机构调查以及县域经济指标汇总统计等综合统计工作;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退休审批和相关待遇的落实工作;负责对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异地退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和管理服务工作;承担区机关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七)社保基金监督科

负责贯彻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和办法并组织实施;拟订全区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办法、监督制度、运营政策和运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健全基金预测预警制度;依法监督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并组织查处重大案件;拟订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规划和信息披露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失业保险基金经办中心、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经办中心等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工作;承担区社会保障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八)劳动仲裁科

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政策咨询工作;落实劳动关系政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规范;制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的实施规范,负责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负责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工作;审查受理劳动、人事仲裁案件;负责企业职工工伤认定工作;负责劳动、人事工作;指导和监督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工作;落实劳动保护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监督执行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承担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第8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1 美国:科技园的经典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大学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共同承担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推动和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首次明确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随后,《史蒂文森一怀德勒技术创新法》、《国家竞争力技术转让法》、《小企业研发加强法》、《国家技术转让促进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合作研究与技术促进法案》、《美国竞争法》等系列法案对大学研发成果的归属、专利授权、专利权使用费的分配、技术转移机构的设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措施、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推动了集成合作伙伴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美国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的开展,凸显了大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如今,美国已形成了“科学园区、合作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孕育中心、产业合作中心、高新技术转让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咨询中心”等六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以“硅谷”、“Route128”、“科研三角园”这三大世界高科技代科学园模式最具典型,形成了“大学一企业一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

由此可见,大学已然成为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提供创新源动力,每年产生众多的技术专利,培育者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通过科技园模式,使大学等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日本:政府主导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政府面临着振兴经济的重要任务,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看做是促进日本科技创新,实现日本大学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法律和政策。如《新产业创造技术开发支援制度》、《促进大学等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之法律》、《民间共同合作研究制》、《科学技术基本法》、《产业技术力强化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通过实施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为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强力支撑。如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3年内大学创办1000个风险企业的计划,用于支持大学的科技发展。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地域贡献特别支援事业费”,用于资助26所对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国立大学,以推进“知识集群计划”。2003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启动了“产业技术研究培育事业”计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中小企业合作,为企业有偿解决技术难题。2005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加强了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合作的鼓励与支持,鼓励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跨行业合作,提高了知识创造向产业界转化的速度。2006年,日本政府启动“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其宗旨是由国家出资或以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补助的形式建设单一企业难以承担的大型、造价高昂的设施项目,并将这些设施向国内外的企业和研究人员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此外,日本政府还启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现实世界计算机研究计划”等多项政府主导计划用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上述举措有效推动了大学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形成了“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企业捐赠制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建立科学园区”、“日本学术振兴会”等7种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以筑波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高技术科学城,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与政府、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的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具有重要作用。

3 韩国:着眼企业需要

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将“科技立国”确定为国家战略,注重形成着眼企业需要的联合研发模式,推动韩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使韩国仅用30多年时间就成功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如1988年,韩国政府成立专设负责制定促进核心技术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相关政策的“科学技术委员会”。1991年,提出包括新一代核反应堆等8项应用高新技术产业三位“G7工程”。1999年,成立负责提出科学技术基本政策的发展方向,讨论总统赋予的科技领域有关事项及回答总统的资政的“国家科学技术审议委员会”。2001年,制定旨在发展数码产品、半导体、智能机器人和节能汽车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3年,启动实施“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的科技发展工程。另外,韩国又陆续成立了多家产学研合作基金会,是统筹所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中心,全权负责所有涉及到产学研的合作事务。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委托开发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组合”、“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等模式。

同时,韩国的大学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确立不同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针对如汉城大学、浦项工大、延世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构建了以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开发主体、国家承担战略储备技术开发、有健全法律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了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针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则主要采取鼓励发表学术成果、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参与知名校企联合研究、人才引进和外派进修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播和转移。

4 美日韩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启示

4.1 国家科技计划的目标导向着力企业需求

从国家科技计划的目标导向上看,不同计划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计划是以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为目标,政府资助的对象是大学一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等研究,用于实现新技术的开发。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先进技术计划(ATP)是以促进技术转移为目标,政府资助对象是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体,用于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日本的“产业技术研究培育事业计划”、韩国的“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科技发展工程是以能力建设为主要目标,政府资助的形式是由某公立机构牵头,构建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参与的科研中心,承担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双重任务。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都将着力点瞄准企业的需求上,并善于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使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或资源,大大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比较而言,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虽然也定位于企业需求,但由于机制体制不健全、大学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角色分配认知不清、大学科学研发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有限等原因,导致大学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意识不明确,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受限。为此,我国大学应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机遇,高度关注国家科技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增强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意识,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体制,为促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2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从法律制度上看,美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政府先后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其宗旨是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和人员互动交流,实现技术转移和创新。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国立大学法人化制度》等法律法规。其宗旨是要求公立机构的研发设备向民间企业开放,并接纳民间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科技创新中,突出强调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韩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技术转移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其宗旨是鼓励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政府通过推动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最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美日韩均形成了集技术中介、技术、技术评估、企业诊断、企业策划、资金融通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服务体系。

相对而言,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也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2007)、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但与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促进大学一企业一政府间有效互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服务体系、负责监管产学研合作资金的机构的建设。

4.3 成熟模式和办学理念模式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

从模式上看,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最为成熟和先进,是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顺势原发型。而日本、韩国和中国是在学习借鉴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基础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属移植创新型;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调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在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始终以各方需求为着力点,属于企业主导或大学主导的多元参与管理型。而日本、韩国、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是在借助政府的力量,属于政府推动的单一管理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差异性大,需要各国在推动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努力考虑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特模式,以最大可能的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能。

从效果上看,美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无疑是非常显著的,它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强大的政策推动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均因为利益驱动而自发结成联盟;日本、韩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自主合作意愿尚未完全激发,其积极性并不主动。这正是日本、韩国的大学数量众多,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逊色于美国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法律、政策还是在模式上,均处于效仿阶段,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自主创新能力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大学发展目标看,大学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发展状况。纵观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无论学校层次如何,大多数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原本处于二流阵营的斯坦福大学,在其明确的与工业紧密结合办学宗旨指导下,与硅谷异同成长,大学的高科技企业孵化效果好,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一流大学。韩国的大学针对不同的发展层次,形成了不同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于发挥大学的各自特点,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具有重要引导。而我国大学近年来也逐渐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如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模式单一、思路雷同、与企业脱离等现实状况影响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5 我国大学参与及制度建设的建议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赋予其使命以新的内容,促使我国大学探索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之间互动关系。在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大学自身知识产权经营缺少市场资源,致使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大学参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分割的局面,使众多主体参与的共同开发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能够为创新者提供持久的创新激励,有利于创新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从而促进创新成果所蕴藏的先进生产力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大学单纯的专利申请不会创造任何效益,只会产生成本,协同创新为专利产生效益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大学利用这一平台使自身优势转变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创造出技术含量更高、适用性更强、具有兼容目标的知识产权,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第9篇: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政校企;协同创新;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有关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的重要指示: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作为国家骨干校建设专业,在与广州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开展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传统型生产性实训中心暴露的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尝试建立一种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训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1协同创新理念下构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而实现深度合作,其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就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化主体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真实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有利于多元主体的永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合作主体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基于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产教结合的一种新形式,在政府政策的主导和监管之下,是以学校和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共同利益作为结合点,实行双向合作的一个途径。通过建立该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科研领域的经营合作,实现校企双赢,促进资源使用的高效低耗和教学质量的优化。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将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中心、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协同创新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策略

2.1政府主导,强化统筹与协调

目前,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财政投入制度的状况,使得地方政府对提高区域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方政府能利用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政策、配置资源等举措来打破高职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支持学校的协同创新。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体现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对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专业发展,实现阶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广州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谋划进一步发展,计划对原有实训中心进行转型升级,探索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运营四位一体的实训平台。该中心初步计划设置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东沙产品设计创新工业设计园内,并将受到广州市政府的重点扶持,由政府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也积极寻求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与认可,使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能与广州市政府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意愿高度统一,从而促进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该实训中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办学,校企互聘,共同参与教学。创建由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一体的学院办学理事会。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拓展“校企双主体”模式。

2.2政校企三方联动,构建利益共同体

根据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的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意研发;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要以工业产品设计创新为龙头,带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制定和落实从“广东制造”转到“广东设计制造”的工作方案,把工业设计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首先,地方政府是基地建设的投资主体,其所在利益是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技术和人才储备,统筹与协调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其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产品造型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制作能力和创意水平。引入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制作全流程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实训基地外,还积极与知名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最后,对于企业来说,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具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也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成为区域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2.3资源集成,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

基地建设的思路是以企业实际操作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强化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手板模型制作、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能力,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以企业委托的柔性新产品开发项目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从作业练习转向项目设计,注重工作过程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后的第三学期,通过家电造型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结合企业的实战课题,把课堂教学、市场调研、实训车间制作、企业实习、设计答辩有机贯穿起来,系统完成“市场调查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试制产品调整商品”的岗位工作过程,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随着实训基地建立和逐步完善,以校内生产实训为主体,以真实设计项目为驱动,共同合作设计研发工业产品,使之成为产品并进入市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产品造型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制作能力和创意水平。引入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制作全流程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实训基地外,还积极与知名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地”对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有效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通过贴近市场需求的设计项目加上教师和社会工程师现场的循循善诱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二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接触感性知识来强化其形象思维,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创意制作”,即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小零件、电子小产品且自行制作完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大平台,学生在进行真实产品设计的同时,逐步认识和建立起产品设计的系统工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并认识到完成工程任务中非技术因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与国内知名设计企业深度融合,在基地建立集教学、培训、生产、产品开发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场地,实现年接纳120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实习实训。培养具有先进设计理念、掌握产品外观设计及制作、产品设计管理与营销的工业设计人才,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人才需求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的实训基地体系,并使之成为省级示范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2.4机制体制创新,提升建设绩效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校内外教学基地教学运行模式,提升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度。在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和5S精神教育,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规范操作、节约能源、注重环保的职业素养。开发制定实习实训教学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指导下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共建共管、契约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基地管理机构成员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负责生产与教学工作,制定教学基地运行的各种保障制度。采用契约约束机制,共建共管,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就要在管理机构设立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分别由企业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带头人担任,主要负责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及安全管理,并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技术服务;成员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制定教学基地运行的各种保障制度。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一体的学院办学理事会。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拓展“校企双主体”模式,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一体的产教联盟,成立由政府、主管行业、合作企业以及学校等合作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通过构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等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学院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院内人事分配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带动学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办学主体、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强办学活力。

3结语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政校企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化主体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该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有利于多元主体的永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合作主体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的建立还将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利于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形成。促进高职院校按照真实的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职能显著: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具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与此同时,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也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这是实现政校企三方互惠互利,激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强伟纲,承剑芬.协同创新视角下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2]…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