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业人的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了各种类型的媒体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传统格局,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时代趋势。媒介融合的逐步推进使新闻表达手段、渠道变得多元化、综合化,需要新的新闻工作理念、方式及工作流程,这必然会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其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闻媒介的主推力量,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质量。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转变了工作理念、方式及流程,需要工作人员适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满足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需求。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传播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进而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必须努力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新形势
(一)多种信息载体相融合
传统新闻采编工作的信息载体主要是纸质或影像,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资源,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同时,表现信息资源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逐渐融合,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信息应用更加多样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播报转变了以往的单一形式,朝着立体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例如电视新闻报道,目前能够利用网络电视或BBS主页等模式来报道新闻,使新闻信息的应用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此形势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更加细致、全面,才能有效提高新闻信息的适用性。
(三)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及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阅读新闻信息时也在积极的充当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使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传播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难以正确判别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其内在价值,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以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对新闻信息作出正确的判别,在冗杂的信息中科学的甄别、选用,这是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各类媒体的业务范围逐步拓宽,新闻业务变得多元化和杂糅化,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首先,要了解多种媒体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管理不再是各类型媒介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合作,重组和整合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准确把握报社、电视台、网络平台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与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操作能力;其次,掌握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方法和特点。各类媒体都有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相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传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思路。而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需要同时在各类媒体介质上,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初期就要综合考虑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探寻独特的切入点,提高受众群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二)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
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双向互动传播日益加快,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逐步多元化,非专业新闻传播者传播的新闻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及时有效甄别、整合、提炼公众提供的各种信息内容,提供规范的、真实的新闻内容,提高媒体的言论导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塑造媒体良好的公共形象。
(三)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如今,竞争的核心将转移到对原始新闻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增值开发上。恰到好处的解读新闻信息,帮助受众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成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关键战略,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和信息资源发掘能力。首先,有效利用多种渠道,掌握新闻信息资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来源之外,还要善于利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例如QQ、微信、微博、MSN、论坛等多种信息散播渠道,获取新闻线索、捕捉信息素材。其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梯度开发媒介产品,形成新闻生产供应链。各类媒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和联系人群,利用相互间的自然差序,梯度生产新闻产品,依次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有效的将新闻信息渗透、覆盖到各类人群中,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以满足新时期不同受众群的不同需求,实现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诗歌内在美学生人文品格素养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目标是打造合格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最终要走上社会立足社会的技术型人才,他不仅需要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健康优良的品格和素养。因此他除了需要接受本专业的技能学习,还必须接受以培养健康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的各种综合教育。比如,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在中职语文的文学教育中,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素质,而在文学中,诗歌尤其能体现文学语言的精炼性、形式的优美性、内容的深刻性。因此,诗歌的教育在中职生的课堂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中职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
一、诗歌形式美的赏析在教学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是所有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表达最为简洁,并且内容往往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有“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舒婷的《致橡树》,用“我如果爱你”“也不止……也不止……”“我必须是”“甚至”等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反复咏叹、感情层层递进又动人心魂的效果,并且因为感情的需要,诗里面多处使用短句和意义相连贯的句式,使朗诵充满连贯性、抒情性,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诗歌优美的音韵节奏,能够融合在人的心灵节奏里,反复吟咏,能够让心灵唱出一首首无比动听的歌,从而开启心灵深处的黑暗,这就是诗歌形式之美对人的灵魂的影响。中职生跟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往往对事物的美感疏于体验,他们往往缺乏的是对美的发现、感悟和享受,因此,对他们及时地进行美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诗歌的形式美可以让他们从感性上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审美,通过大量和反复的诵读,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用诗歌形式的美去体验事物形式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熔炼成一代知美、爱美、追求美的文明青年。事实上,美是一种文化,一个人审美水平的提升,就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职生在诗歌学习中首先感悟的是其形式之美,首先给他们带来愉悦之感的也是其形式之美,形式美熏陶了他们的心灵,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体现了诗歌形式之美的赏析对中职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内容量是十分庞大的,一首诗歌一定包含某种深刻的社会思想或人生哲理性。因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思想领域,感受诗歌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努力做到的。中职生无疑是基础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一群人,他们选择进入职校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进入职校就意味着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学好一门技能,日后走上社会就靠着这一技之长来生存,这个过程时间短,见效快,但必然导致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化沉淀的欠缺,从而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会缺乏显而易见的素养魅力和文化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老师应当肩负起教化的作用。文学的教化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认为诗歌的教化是最有力量的。我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就从一而再、再而三的深挖掘中,引导学生感悟了诗中所表达的崇高而伟大的爱国情怀。往往其他人对诗歌的分析,只停留在大众认同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即本诗通过什么,表达什么,如果按照这样贫乏而又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生对于诗中真正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可能不容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我的分析是:诗人在诗中让他的爱国情怀等同于自身的爱情,爱情何其伟大,令人追求不懈、生死相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伟大呢?诗人告诉我们,对祖国的爱比爱情更伟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挖掘到这样深刻的力量,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身上悄然多出一份文化素养。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大多数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在具备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并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高尚人格和文化素养,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只顾私利,不讲大局是他们“小我”的通病。一首好的诗歌,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诗歌意境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取是跟诗歌内容的表达相关的,诗歌的情感,借助各种不同的意境来表达,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除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外,也能陶冶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意境美的深度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相关意境的肤浅理解上,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理解意境在诗歌中所体现和象征的真正意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作为读者的感情像作者一样深刻地融入这些意境中去。如中职语文教材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贞爱情,常人千言万语说不清楚,诗人却用种种相关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诗中,诗人借急流中的小鱼、荒林中的小鸟、废墟上的常青藤、风雨中的火焰、广漠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云朵和破旗,用这一组种种意象来表达平凡爱情中的真挚情感。美丽的浪花里游着美丽的小鱼,河流两岸的树林里飞着美丽的小鸟,废墟上青春不老的常青藤,风雨中坚贞不屈的火焰,这些或凄美或荒凉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成了一幅幅与爱情有关的艳丽无比的图画,从而升华了爱情的意义,体现了爱情的可贵。现实生活中不乏种种美的意境,关键是中职生怎样去发现、去感受。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里,让诗歌中美的意境陶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的感情支点,以达到提升他们文化修养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教学为目的,在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辅以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代有技能有文化涵养的国家建设者。鉴于诗歌固有的语言形式的纯粹性、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诗歌意境的优美性,诗歌的教学应该成为迅速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诗歌教学这一阵地,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赏析,让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技术性建设者的同时,也成为一代新的优雅的中国绅士。
参考文献:
\[1\]何政生.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审美素养培养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为最高要求,促使其全面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
目前,在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由于就业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在无法达到高学历的客观条件下选择了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即短时间内将专业课内容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是围绕市场而变动,俨然已经成了“职业培训”场所,以至于审美素养教育被高职院校抛之脑后。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只认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学科片面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差很多:高职教育重市场、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索
(1)加快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人格思想融入其中,这样就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等个人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改进之前的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要多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让高职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转变为培养“技术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审美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课程融入。为了达到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就是将艺术课程穿插在专业课程之间,使二者不是处于分割状态。通过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欣赏等艺术学科,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融入了艺术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学就再不是单纯的教学了。借助艺术教育的因素、氛围,学生们会在另一个空间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它似乎有种超越形式的力量,直达人的精神领域。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都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和“交叉式学习或研究”。这一思路的依据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研究和学习时更容易激发学生们从多角度探究,在多学科碰撞中产生创意和见解。另外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的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内外结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探讨为辅,基础课程为主,综合型、开拓型、兴趣型等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不能靠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离开课堂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真正美的价值观,正确审美。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之后才能沉浸在艺术作品的美妙海洋,接受那些情感的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自如引入到创作情感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带有情感去审视艺术,还要摆脱已有的从艺术中获得情感的束缚,发表自己的审美情感,让自己审美情趣的心灵活跃起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创造。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就是我们开启美的钥匙,通过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像是润物细无声一般,让学生接受到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的熏陶和渗透,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希望。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把艺术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艺术对一个人的感染与熏陶,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现培养高规格人才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总而言之,时展的同时,艺术教育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塑造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内在修养才能使学生内外兼修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保持长久以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使教育体制能够有助于培养艺术素养高、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
大学,2011.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urism;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17-03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11%;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8%,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自2012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面临日益增长的游客,导游队伍也在持续壮大,根据刚刚考完的2016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统计,全国有15万人报名参加考试,导游已成为热门职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然而,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城市名片和国家形象代言人的导游,由于近几年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其职业形象和社会评价急剧下降,冷静反思,除了与导游入行门槛低,导游队伍参差不齐有关外,更与当前的教育培养有关,致使其在职?I技能和职业素养上呈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语言技能不足,转行现象严重。随着近年来入、出境游客的增加,小语种导游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如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缅甸语,还有韩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市场已经饱和的普通话导游,市场竞争力差,以致学生就业后转行现象严重。第二,专项技能匮乏,游客安全缺乏保障。旅游是导游引导游客发现美、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更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发生,这就要求导游除了能说会道在讲解上下功夫之外,更要在卫生急救、攀岩、漂流、自驾安全等专项技能上接受专业培训。但当前的高职旅游教育中,这类培训寥寥无几,仅有的卫生急救知识在《导游业务》课程中也是一带而过,更谈不上动手操作,所以学生一旦就业遇到此类状况总会显得不知所措,职业信心遭受严重打击。第三,利欲熏心,强迫购物,缺乏责任心。近几年,网络上不乏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甚至打骂、持刀威胁游客的报道,在带团过程中由于游客数量少,在游客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转让旅游团,职业素养低下,职业道德丧失,旅游市场管理混乱,严重伤害了游客的旅游热情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导游业务》教材中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较少,且抽象化,不仅没有引起教师、学生的重视,编写教材者在这块也是一带而过,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从更新导游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内容上着手。
2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构建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导游业务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与方法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共分三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关的资料、文献得出初选指标;其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和头脑风暴法确定指标重要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即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2.2 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文献初选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形成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初筛指标,初步构建导游职业技能指标内容由带团技能、语言技能、专项技能、认知技能[1]四部分构成,导游职业素养由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2]四部分组成,初步形成了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初选指标(详见表1)。
2.2.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确定指标重要性
我们对导游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各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见表1),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法门寺、西安中旅三家旅游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并随机对景区的游客、一线导游实施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总结,经SPSS20.0和EXCEL统计分析,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名。
从表2的综合排序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二位的是职业道德和是职业形象,第三、四分别是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排在第五、六、七、八分别为职业技能中的语言技能、带团技能、专项技能、认知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需求中职业素养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3 导游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化措施
3.1 注重德育教育[3],强化职业形象
当前,高职教育在注重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外,更要在校园里、校园外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教师应结合系部加大对校内外典型模范的宣传力度,树立追赶超越,争当校园道德模范的风气,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旅游事业的高尚情怀。良好的职业形象能拉近游客距离,让客人感觉亲切,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旅游意愿[3]。因此,在这里我们提出十二字方针,即 “重心灵、强仪表、活语言、优气质”。重心灵,即注重内在美,心灵美,在校园内外实现热情友好,互帮互助,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强仪表,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到端庄稳重、落落大方,自然优美;活语言,即灵活的语言,在课堂内外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养成说话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幽默,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优气质,即注重培养自身气质,与游客交流时应表现出对客人真诚的关怀和对导游服务的诚意与信心。
3.2 培养职业意识,规范职业行为
职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导游职业氛围的营造开始[4],首先从对学生的称谓、上课开始语、下课结束语以及学生服饰和礼仪、礼貌入手;其次,重视课堂教具的应用,如课堂上运用导游旗、导游证、扩音器,签单、景区门票展现一个完整的全陪、地陪导游环节;最后,建立班级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个性化导游词创作,导游之星、礼仪之星评选,旅游服务故事会,旅游安全月等活动,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行为规范上,要求学生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同时在模拟操作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如接团前的准备工作、认找旅游团、欢迎词、参观游览、用餐、购物、送团等,对学生的发型、服饰、妆容、手势、表情、话筒使用上制定标准规范,并要求学生认真执行,从细节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3.3 提高语言技能和带团技能
俗话说“祖国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导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旅游满意度[5],因此加大对语言的训练习尤其是导游语言的训练至关重要。首先,开设专门的导游语言课程,而不仅仅是作为导游实务里面的一个章节出现,多听、多看、多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天赋。其次,增加实训和实践课时,针对导游带团中需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应变技能、组织协调技能及危机处理技能进行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环境和场景中总结反思,逐步提高。
3.4 学习专项技能,升华认知技能
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自主性、超越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如登山、攀岩、漂流、滑雪等,进而对导游专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⒆ㄏ罴寄芊指畛扇舾筛龅ピ?和模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我需求来选择自主学习,并将考查成绩纳入到学期总成绩当中,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思考,实现自我认知的提高与升华。
关键词:企业;女秘书;美学修养
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即“锻炼”,“养”即“提高”,可见,修养就是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之意。修养涵盖思想修养、品德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而美学修养是指以修养为基础,以审美活动为中心,是欣赏、追求、创造和享受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后天长期的涵养和训练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
一、当代企业女秘书美学修养提升的必要性
当今企业的秘书工作岗位,80%都由年轻女性担任,这与秘书工作岗位需求特点不无关系。随着秘书从业人员女性比例的加大,当代企业中的女秘书越发凸显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她们承担着撰拟文稿、办理事务、参谋决策、沟通信息、接待来访、联络协调等工作和职责。因此,女秘书所特有的细心、辅助的特质让女性更适宜秘书工作,更容易受到企业青睐。面对企业需求,她们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具体原因如下:
(一)窗口形象需求。所谓形象,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印象,秘书在提供着辅工作的同时,还从事事务性、管理性、沟通等综合性的服务。作为窗口形象的秘书岗位,接待来访等工作都由秘书出面处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秘书就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因此,当代企业的女秘书要注重自身形象美的塑造,作为职业女性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奠定基础。
(二)企业发展需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对秘书的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美学既是企业文化的高层追求,也是企业文化纵深发展的逻辑延伸,这就要求秘书也应当具有相应的美学修养,才能作为审美主体,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素质,全面优化相应的工作环境。
(三)消除偏见需求。基于“女秘书就是小蜜、花瓶”这种社会的偏见及世俗眼光,一些企业只凭借女性的外貌姿色,无视女性素质的提升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无实际内涵和业务能力的女秘书也并不少见。因此,企业女秘书只有内外兼修,提升美学修养,才能凭借自身的努力以消除偏见。
(四)就业生存需求。据2003年北京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需求与减员情况调查统计表明,全市各单位需招用的人员中,女性仅占需求总量的27.30%,用人单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选择倾向。西南政法大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调查中,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占四成以上。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就业比例差别较大,相比较而言,女性较男性面临更大的就业及生存压力。因此,女性增强自身美学修养,提升全面素质更显必要和重要。
二、当代企业女秘书提升美学修养的具体要求
女秘书的美学修养应包含对秘书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对所从事职业美学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对职业美的积极创造。在审美过程中,秘书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美、沟通语言美、行为举止美和人格魅力美等若干方面的提升,充分体现优于男性的女性美。
(一)职业形象美。女秘书的职业形象是美学修养的客观反映和外在体现,是女秘书自身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女秘书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注重自身的主体形象与社会的文化底蕴、社会环境、职业特点的和谐。
1.妆容。当代女秘书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形象应端庄而职业。在妆容上可着淡妆,化妆既要讲究美观,又要讲究合乎自身的工作环境,体现出自然、大方的美丽;既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增加他人对自身的形象分值,又可以显示出特有的职业女性的魅力和自信的礼仪素质;既能使自己心情愉悦,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2.着装。整洁大方的衣着是构成女秘书美好的职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因此,女秘书的服装不仅要职业、大方、整洁,还要求整洁中渗透着典雅,朴素中融合着美观,大方中孕育着和谐,以求得与秘书职业特征、精神面貌、人格魅力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树立起高层次的服装审美情趣。
3.微笑。卡耐基说过: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像是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女秘书应当注意自身的企业形象作用和职业沟通的特点,工作中应常常面带微笑。甜蜜的微笑和具有本人特色的仪态,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还可表现诚意、表现友善,是与他人沟通的催化剂,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4.眼神。微笑离不开眼睛的神采,秘书面带微笑的同时还应当双目平视对方,并运用真诚和亲切的眼神与他人接触,体现出平易近人的感觉,显示出职业和自然的美感。
(二)沟通语言美。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业务开展的频繁,语言越来越体现其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工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当代企业的女秘书,工作中向上级汇报、接待客户、与各部门的同事交流等沟通工作时都需要运用语言。因此,人们对秘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沟通语言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秘书应当具备语言美的能力。
1.用语文明。女秘书应注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是体现沟通语言美的外在体现。秘书要熟练使用文明礼貌的十字用语,即“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以给他人注重礼仪的感受。
2.音调轻柔。在沟通交流时,女秘书应当注重说话的场合与氛围,语言不仅要清晰、准确、文雅,还应注重音调轻柔,渗透着对他人的关注与耐心,具有美学特征,体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3.语气真诚。沟通语言美还需要善于表达真诚。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真诚,则很难体现出语言的美学价值。作为女秘书面对来访的客户如能面带笑容,态度热情,但夸夸其谈会给人留下训练有素,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真诚,不懂得语言美学价值的不良印象。因此,沟通语言美需要注重语气真诚,才能带来应有的美感。
(三)行为举止美。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优美的言语,大方的修饰,加上优雅端庄的体态,敏捷协调的动作,就能很好地体现女秘书的行为举止美感。当代女秘书的工作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室这一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的形象就是公司和企业形象的代表。因此,女秘书应当时常注意自身的各种姿态美。如站立时应当脊背挺直,胸部挺起,不要弯腰曲背,才能体现出规范、自然、挺拔、美丽的感觉;坐姿要求腰部挺起,上身要直,交谈时身子可适当前倾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能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幅适当,双臂自然摆动,体现出自然、挺拔的美感。
女士1943年在美国演讲时,她美丽的容貌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旗袍着装引来了众人关注和欣赏的目光。她步伐优雅,目光随和,面带微笑而愉快地与人交谈,并不因为交谈者的身份高低而显出不同的神情。行为举止的美学修养在女士身上显现得十分突出。可见,女秘书应体现出潇洒、优雅的行为举止美。有些女性尽管长相漂亮,衣着时髦,但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举止忸怩、表情呆板、谈吐粗俗,使人感到整体的不协调,很难给人以美的感觉。
(四)人格魅力美。高尚的人格魅力能给当代女秘书的工作锦上添花,女秘书的人格魅力主要通过女秘书的主体形象来体现,它体现在对秘书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态度的认真,让她沟通交流的对象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形成美感。此外,女秘书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中表露出来的自信、亲和,对沟通对象的真诚,以及爱好广泛、反应机智等性格魅力上,这都是当代女秘书不可缺少的美学修养。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女秘书,定能使他人产生强烈的沟通欲望和美感。
人格魅力美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女性美不仅需要具备外表美,还要具有内在的心灵美。内在美的衡量,取决于女性的精神状态、个人气质、品德情操和生活习惯,它是在长期的陶冶中形成的。对于女性而言,内在美表现在工作上宽容默契、通情达理、吃苦耐劳、细心耐心;生活上谦和恭敬、柔情似水;社交上善良、有同情心、体贴他人、帮助弱者。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妒忌他人、损人利己是内在美的大敌,同时也直接影响外表美的形象。
三、当代企业女秘书提升美学修养的必要途径
(一)找准位置,明确形象。作为当代企业的女秘书,应当了解自身的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自身在公司和企业所处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形象定位,踏实、勤恳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不受社会偏见制约,树立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企业形象。
(二)提高素养.增强知识。现代人提出的“知识美容论”就是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身的内涵,读书能改变容貌,其实就是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形象化的表现。“知书达理”的女人,才有善解人意的修养和回味无穷的魅力。即便容颜逝去,举手投足之间依然会流露出优雅高贵的气质。“慧外秀中”的女人,才善于理性的思考,能够充满自信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因此,女秘书应当从“大”处着眼,从知识上充实自己,从素质上提高自己。
(三)熟悉需求,塑造性格。知识与智慧是企业对秘书的职业需求,而细心和耐心更是企业女秘书的职业性格需求。当代女性应当有锻炼自己性格的自觉性。造物者用了最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创造人类,它赋予了男性阳刚之美,又赋予女性阴柔之美。女性的温柔应表现在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工作中也应当形成健全丰满的性格,柔中有刚,韧中有勇,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鲁莽,细腻而不拖沓,热烈而不狂放,更好地与秘书职业特点相吻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对客体美与丑的区别和判断。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完成。雕塑家罗丹说:“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两句话阐明了审美素养的两个层次,首先能够发现美,然后去感受美。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应到艺术教育中,则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知和内涵的感悟。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价值、情感容量和思想内涵。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要素,感染和激励受教育者,从而激起审美主体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美与丑、雅与俗等。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像普通文化课的讲述那样,获得“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把‘美’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活动的参与,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了联觉和想象。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无论是对艺术作品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一定要有着非常扎实和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这并不影响到在音乐欣赏时,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所产生的作用。在音乐作用于人的诸多思想中,其中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想象力。这一点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某种技术的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第一线的生产岗位,如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发明和创造来说,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了困惑,就会拿起小提琴,申请的演奏一曲。我们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虽然不懂音乐知识,但是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拉上一段二胡。还有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都曾在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过想象和灵感,进而大大推进了自己的发明和创造。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造就一代具有开拓新精神的跨世纪的人才的迫切要求。音乐教育无疑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创新的机会。
三、音乐教育能够调节学生的情感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生生活相对紧张一些,因为学生生活的紧张,在个人情感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有时很兴奋,有时又很沮丧,有的甚至换上了抑郁症和狂躁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例子。而音乐作为一门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和贡献。世界上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具有丰富的情感魅力,通过对它们的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就会被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氛围所感染,进而养成自己健康、向上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对于贝多芬音乐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他的《月光曲》中,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所制造出的浪漫,也为贝多芬的善良所感染。从他的《命运交响曲》中,我们又得知,他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但是仍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钦佩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音乐就是如此,他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刻意的培养,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动人的音乐故事、一段段动人的音乐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这种对于人的情感的调节,是最高明的心理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通过对一些艺术活动的参加,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给大家制造了一个认加深接触和交往的平台,在活动中,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感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困惑,这都是对于人的情感的一大丰富。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养成使其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调节是尤为必要的,而音乐,正是这种情感调节的最佳方式。
四、音乐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精通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职业类院校培养目标的一个很大的特色。但是这种专业性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有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功底都比较薄弱,综合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处于一个相对欠缺的状态,所以更要对职业类院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往往和历史、政治、文学、美术等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我们对于印象派音乐的欣赏,完全可以从印象派的绘画谈起,学生们既欣赏了印象派的音乐,还了解到了印象派的绘画。又如参加合唱比赛,演唱《黄河大合唱》,不但能够通过合唱振奋精神,还能够回顾时期,全国军民一起抗击外国侵略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还有民歌《茉莉花》,早在14世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就运用到了我们中国民歌的旋律,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全国上下多个《茉莉花》的版本,河北地区的茉莉花,旋律曲折明显,给人以大方、舒展的感觉。而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则婉转悠扬,给人以沁入心脾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两者在地域环境上的差异,河北地处北方,冬冷夏热,人们性格豪爽;江苏地处南方,四季温差不大,这里的人们安逸、淡然,造成了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既学得了民歌,又学到了地理,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对音乐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扩张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修养,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着积极地益处的。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各级层次的学校,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们在接受了音乐教育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决心和信心。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审美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符合一代新人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给相关人士以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职业类学类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阳.开设艺术选修课参与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
(5)
[2]王萍.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2004,(增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机制;职业
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时要兼顾教学任务和就业要求,着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完成语文教学,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目前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在职高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语文教育以美的形式出现
无论是社会、时代,还是人的心灵都需要美。所以对于美的搜寻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而文学作品又是美的精华,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诠释、创造美。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借助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进而以美动人。
教学中的美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来体会,从而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即神、气、心、情相融的审美境界,以读悟美,感同身受。
第一步,教师美读,初动人心。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朗读,以美引真。
第三步,自发朗读,品味美读,品味美文,心动入境。学生进一步准确地把作者的情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或激昂、或委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境,耳醉其音,真正体会文章的美,然后心动从而进入佳境。
二、完善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多元激励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在朗读教学中,数名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地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并不断改进自我,以达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三、注意心理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去,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假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语文课虽然不能像心理教师那样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但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的导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们通过课堂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坦露心迹,交换情感,找到共鸣。通过“讲读―分析―讨论―总结―升华”这一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四、注重语文教学与职业间的相互渗透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规定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中职语文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应“以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本”,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铺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读懂主要内容。能对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能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读物。阅读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技巧
“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符合职业语境的交际要求”“能根据具体场合和要求,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口语交际方面,让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态度真诚,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写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写作,要让学生具有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能力。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
2.努力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就行,而是有“职业要求”的。所以,我认为中职语文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上,除了常规的演讲、朗诵外,还应结合职业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面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要让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职业特点,语文教师也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各种途径,深入接触各个行业,了解不同专业的岗位性质,熟悉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尽可能将语文课和专业课的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和融合。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完成语文教学,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在职高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唐志伟(1964-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76-02
审美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职场呼吁职业素养的今天,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第二课堂是培养和塑造高职生健全人格,提高职业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生涯和管理经验,使我深深感到,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境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关于人的教育,也就是关于人的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指引的教育。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完成其社会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建立,所以,大学阶段是培养人格的关键时期。高职高专在校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认识人生、追求理想方面更是显得随意而散漫。大学生活的重心出现了偏移,一些诱惑和短暂的利益获取使一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审美价值受到歪曲。社会的不公平带给学生错误的理念。实质上,“人的行为不是来自对传统习俗的粗劣模仿,而是源于人自身所具有的美的天性;人在自由显现中敢于以天性的质朴和优雅来应付任何错综复杂的关系,人既无须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去伤害别人的自由,更不必为了显示优美去抛弃自己的尊严。”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尤其是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全和高尚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缺乏审美教育的内涵
当今的职业教育由于受市场的影响,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作为健全人应该具有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养成。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虽能达到要求,但就业的质量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满意,学生缺乏甘于吃苦的精神,遇到困难就辞职。这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就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实践。第二课堂的教育正好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缺憾,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价值观,把欣赏美、创造美作为自身的道德财富,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且赋予它深厚的情感,让学生在自我肯定和欣赏中完成道德的升华。一个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坚定信念的学生必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感的必要手段,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等优点,能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学校在塑造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结构不仅表现于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表现于他们内心情感世界的能量。这种能量的聚集,来自于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获得人文知识,更能深刻地认识、体会到人之为人,即人的本质,而且可以确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最终塑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人得以安身立命。当一个高职高专学生拥有了令人肯定和赞赏的职业人文素质,那他就有了别人没有的能力和素养,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则更具竞争力。
四、第二课堂在学生审美教育中的实践
(一)在“学雷锋”活动中树立助人为乐的审美意识
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在以积极的心态助人为乐时,其内心也得到满足和快乐。我们在这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细细地感受这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在诗书画作品比赛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中感受艺术之美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融入诗书画作品比赛与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的普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文化等知识,诗书画作品的比赛使学生心灵得到诗意的点染,因为作品的创作来自学生,学生在创作中会涌动着热忱,张扬着生命的激情。这种生动鲜活的审美情感体验,能激发起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无论对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有着搭建知识结构和心灵净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是一个有益的提升。
关键词:教师 个人素养 教书育人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1
在每一所师范学校的正门口,都赫然呈现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说明了为人师表的要求不仅应该学问高,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养。
1 教师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中的教师素养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学法的培训,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现状如下:第一,理论研究薄弱。[1]如高校中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队伍薄弱,有些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第二,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意识”、“课堂上流露消极心态”、“使用不正确的课堂语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等问题。[2]第三,教师科研道德存在着“学术抄袭”,“炒作学问”、“粗制滥造”、“学术作弊”、“学把作风和学术团体宗派化”等问题。[3]第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4]不能学以致用等等。
2 教师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人才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养。教师素养的内涵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业务素养、科研能力、身心素养、工作量、科学文化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等八个方面。[5]在这些素养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是其他素养的前提。
2.1 教书育人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责任[6]和核心价值。《高等学校教师职业思想道德修养》中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7]
2.2 教书育人的实践意义
第一,目标性的学习和在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基础上的信息输入是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习对象的现状和要求;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第二,认真实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除了要规范言行举止之外,合理的课堂设计和知识的有效输入更加重要。课堂是指挥棒,是导向,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课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第三,高校是学生的精神故乡。梅贻琦在上世纪40年代曾说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为。”英国诗人John Masefield说:“世间再无堪与大学相媲美的事物……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动之中。”[8]
3 教师素养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教师的良好素养,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钻研业务,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是“学高为师”的要求。全球化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更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第二,高尚的师德风范是教师的素养。光有渊博的学识未必就是一名好的教师,但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来要求自己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师表”是司马迁第一次使用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正直诚实的人;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满怀期望,理解和宽容学生,用真诚和爱心来帮助和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带动学生。第三,爱岗敬业,对教学生涯有很好的规划。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崇高和神圣的。这是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是因为爱心和奉献是教师的职业中必要的素养。没有“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气节和修养是不适合做高校教师的。宋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因此,必需造就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养教师队伍,对促进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教师个人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道德是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内在要求,今后将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7.
[2][3][6][7]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9-70,127-130,71-73,71.
[5]汪辉.浅析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