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业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出这个问题,固然是基于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争论:有人认为存在“最佳商业模式”,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最佳商业模式评选,也有人专门写了《最佳商业模式》的书;另一些人则拍着胸脯说世上根本没有“最佳商业模式”,并且认为探索和寻找最佳商业模式是徒增烦恼且没有必要。那么,强调没有“最佳商业模式”的人,会不会在别人徒增烦恼的基础上,更为自己徒增不必要的烦恼呢?
我并不是认为这种争论丝毫没有意义,否则我也就不必在二层烦恼的基础上,再为自己徒增第三层烦恼了。恰恰相反,探讨是否存在“最佳商业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哪种观点更有助于指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管理实践?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认为没有“最佳商业模式”的人,是不是告诉人们:商业模式随你怎么折腾都可以呢?如果是这样,则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认为没有最佳商业模式的人,大多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对某个企业最佳的商业模式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二是商业模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今天最好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在明天还适用。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的商学院院长刘贤方在2008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峰会上就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最佳商业模式,一切是以时空转移。”并以福特为例:当年由于固守它的商业模式而差点倒闭。其实他的观点从本质上看,只不过是对“最佳商业模式”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否认最佳商业模式的存在,因为任何事物“之最”都是有时间限制和空间制约的。我们今天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但是一万年十万年之后它不一定还是世界最高峰,如果我们因此而否认世界上有最高峰的存在,就未免陷入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不可知论。其实刘贤方真正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复制成功的模式,但是我们无法复制模式的成功。”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认为存在“最佳商业模式”的人,关键是对“最佳”的标准如何界定。比如商界传媒主办的中国最佳商业模式评选活动,以企业的创新性、赢利性、客户价值、持续成长等指标为评价标准,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就具有了一种成功商业模式的代表性,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商业模式是最佳的,并没有什么不好。通过对这些表现优秀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分析,找到一些成功的方法和规律,对广大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因此,探讨“最佳商业模式”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这些最佳商业模式企业的成功案例为很多没有打开创新思路的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启发了很多企业的创新灵感。
工业旅游不仅仅是工业和旅游的简单叠加,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将现代工业的巨大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多要素中,展示工业文明。当游客迈入某一工业或手工业领域企业大门的时候,工业文明的神秘世界将向他们展露冰山一角。这也是一种文化诉求:参观一家企业,不但让游客从中开阔眼界,也能获取新知识——企业将力图对外展示其技术、工艺以及企业生活,让人们充分了解当地丰厚的经济和工业实力。
所以说,工业旅游本身,展现的是企业的一种透明度。让游客走进车间厂房,近距离接触工厂作业,这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2004年,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全国共有103家企业被授予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此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目前,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各类工业企业已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
从传统手工艺、民族特色工业到现代产业、高科技等各个工业生产领域。这些事实的背后,是我国正在蓬勃兴起的工业旅游市场。
本期特别关注,本刊记者毛蕊行走石油城,采访华北油田公司,足迹遍及河北、内蒙古、山西,对这个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以及众多荣誉称号的大国企展开了一系列的环境追问。这个在盐碱滩上崛起的绿色国企,现今,已经迎来它36岁的生日。36年来,它以世人瞩目的华丽转身演绎了一场惊世绝俗的蝶变之旅。绿色能源、绿色建设、绿色文明,注入了时尚旅游元素的华北油田,一改过去厚重和冰冷的形象,以一种更亲切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华北油田的工业之旅融合了历史感、现场感、知识性、参与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像到北京没看见天安门,到黄山没和迎客松合影就不算来过一样,到位于河北任丘的华北油田总部,一定要参观“神奇魔井”任四井。任四井是华北油田发现井,也是华北油田第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它的诞生,揭开古潜山油藏千古之谜,宣告华北油田诞生。可以说,任四井是华北油田人的精神图腾。现在,这口神奇魔井仍每天都充满战斗力。
【关键词】伊朗 石油业 制裁 剩余需求曲线模型 反事实法
【作者简介】孙泽生,浙江科技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张惠岩,上海期货交易所首席金融工程专家、博士;钟奇,海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3)02-118-135
随着伊朗核问题的不断发酵,美国和欧盟在最近十多年中不仅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出台针对伊朗的制裁决议,美国还更多通过单边方式强化对伊朗的经济制裁。2011―2012年,美欧通过贸易禁运和切断伊朗国际金融、保险、交易结算渠道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单边制裁的力度;美国还以其国内立法要求伊朗主要石油贸易国遵从美国的制裁政策,对伊朗石油业造成明显影响。虽然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以及替代生产国增产的情形下,对伊朗制裁的影响并未充分表现在当前的油价上,但毫无疑问,美欧对伊朗制裁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风险和油价波动的主要来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伊朗石油主要进口国造成明显压力和挑战。
最近已有很多文献讨论美欧对伊朗的制裁及其可能走向,也有研究探讨了在制裁背景下伊朗石油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但尚缺乏运用规范的经济学方法,就制裁对伊朗石油业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尤其是,考虑到美欧对伊朗制裁的效果可能是时变的,将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和石油需求、替代交易和结算机制以及各国对制裁的遵从程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借助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影响机理分析是极有价值的。同时,美欧制裁的效果最终取决于伊朗的反应,尤其是其石油业生产、贸易和收益变化。为此,我们还需要就制裁对于伊朗石油业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以衡量制裁对伊朗的成本―收益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两个方面探讨美欧制裁的效果及其决定因素。一方面,本文用一个简单的剩余需求曲线模型来描述美欧制裁对伊朗石油业的影响机制,并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讨论当全球宏观经济和石油需求、替代交易机制以及各贸易国对制裁的遵从程度变化时制裁的可能影响。另一方面,本文还运用反事实方法,设计伊朗石油业发展的5种不同“合理”情境,对1980―2012年因制裁(或与之相关政策)导致的伊朗石油业产量缺口和损失收益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从伊朗及其石油业的角度,来量化探讨其因制裁导致的成本―收益变化及伊朗可能的反应。
二、美欧对伊朗制裁的发展
尽管学术界对经济制裁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认识,但更多学者强调国际经济制裁的非物质性,认为作为对外政策工具,其基本政策特征是要通过经济压力来达到超经济目的,因而有别于纯粹出于经济收益考虑的报复措施。因此,美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已有较长的时间。虽然直接针对伊朗核计划的经济制裁始于1995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先后签署的第12057号和12959号总统令,但作为对外政策工具使用的美国对伊朗制裁,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以及美伊交恶伊始就已经开始。以美驻伊朗使馆人员遭扣押引发的人质事件为引子,实则以伊朗摒弃亲美政策、威胁美国石油安全和中东战略利益为基础,美国对伊朗政策迅速从之前与巴列维王朝的亲密关系转向恶化和敌对,美伊于1980年4月7日断交。此后,美国对伊朗开始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实际启动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在1980年伊拉克发动两伊战争后,这一制裁由于美国所设计的暗中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的“偏向政策(tilt policy)”而加强。这一“偏向政策”始终保持,并在两伊战争结束前达到顶峰。
推动美国加强制裁的因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升级的伊朗核问题。1995年克林顿政府签署的总统令正式开始了因伊朗开发核设施而对伊朗采取的单方面制裁,禁止美国与伊朗石油业的贸易。1996年,美国颁布《伊朗与利比亚制裁法》,该法案在2001年得到延期,并于2006年9月更名为《伊朗制裁法》。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虽然伊朗于2003年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美国坚持伊朗完全停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遭到伊朗拒绝。2005年,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伊朗核项目相关人员资产,并在之后几年内(2006―2010年),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5项制裁伊朗的决议,对伊朗的制裁压力不断加大。
与安理会决议相比,美国对伊朗制裁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除针对与伊核活动相关的人员、物资、金融交易等制裁外,还将制裁范围扩大到对伊朗能源的投资、石油贸易,并增加了对伊朗侵犯人权的指责和相关制裁。例如,2010年美国出台的《全面制裁伊朗、问责和撤资法案》严厉制裁并禁止美国公司与个人帮助伊朗开发石油资源,同年美国冻结了与伊朗政府严重践踏人权相关个人的资产。2011年又宣布继续执行《伊朗制裁法》确定的制裁。
美国还试图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友,要求中国等石油进口国减少从伊朗的原油进口,进一步加强对伊朗的制裁。从2010年开始,欧盟一改此前对单边制裁的消极反应,逐渐追随美国主动出台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与美国2011年12月31日公布的《2012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等法案一起,构成了又一轮的对伊朗制裁。
美国的这一轮制裁主要包含三项新的核心内容。其一,强化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从2012年3月17日起设立在比利时的国际电子银行网络“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已切断伊朗的线路渠道,使伊朗无法经此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结算。其二,把制裁扩大到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金融机构。美国立法规定,在确定任何一家外国金融机构同伊朗中央银行及其指定的伊朗金融机构有金融交易关系后,就要禁止其在美国开设相同的账户或可支付账号、或对该账户实施严格的限制条件。其三,美国总统拥有例外授权。立法授予总统两项特权,可以灵活实施。任何国家只要在此法实施前6个月内已大幅减少其从伊朗购买原油的数量,即可享受阶段性制裁豁免权。
与此同时,欧盟于2012年1月通过决议,冻结伊朗央行在欧盟的资产,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和转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为伊朗的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决议还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化工产品,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禁止欧盟企业继续向伊朗石化产业投资或与伊朗相关企业合资经营新项目。
在这一轮制裁背景下,2012年7月1日起,欧盟已全面禁止其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7月12日,美国把与伊朗采购、石油和船运网络有关的50多家实体公司和20家伊朗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7月31日,美国国会的制裁涉及所有与伊朗进行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交易的金融机构、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及与伊朗共同开采铀矿的实体和个人,向伊朗出售、出租或提供油轮的实体或个人。10月15日,欧盟外长会议在卢森堡做出扩大对伊朗制裁的决议,新制裁措施包括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天然气、金融制裁和出口限制等。
受此影响,除欧盟已禁止进口伊朗油气外,其他主要石油进口国均受到美国压力,要求其缩减或者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其中,日本自伊朗进口石油量大幅下滑40%―50%,韩国进口量从2011年的月均726万桶降至2012年7月的426万桶,中国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也受到抑制。相应地,伊朗石油产量持续下滑,从2011年的日均350―370万桶,下滑至2012年10月的265万桶。
三、制裁对伊朗石油业的影响机制
要探讨制裁对伊朗石油业的影响,需要同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对制裁的外部效果的评估,本文利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剩余需求模型。可以将全球石油需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伊朗石油的需求,另一部分系对非伊朗石油的需求。美欧制裁使这两部分市场从之前的一体化向显著分离转变。换句话说,美欧等主要石油进口国(集团)出于制裁需要宣布不再进口伊朗石油,改为从其他非伊朗石油出口国满足其需求;同时,美国的金融制裁明显对伊朗的其他石油贸易对象国造成压力,推动其抑制或压缩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因此,伊朗石油业面临的剩余需求曲线发生了两个层面的变化。
其一,如下图1所示,由于禁运和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完全丧失,对伊朗石油的国际需求下降,剩余需求曲线从D1向左移动。而且由于美国和欧盟制裁中涉及切断经由SWIFT的原有交易结算渠道,以及设于伦敦的国际保赔协会集团不再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保险服务,因此,同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的交易成本明显上升,进一步推动伊朗石油剩余需求曲线左移。
其二,由于美国把制裁范围扩大到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金融机构,并通过议题关联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施加压力,剩余的伊朗石油进口国进口伊朗石油的风险成本明显上升,其在两部分石油市场间的自由选择明显不利于伊朗石油出口。这一点在剩余需求模型中表现为两方面的效应,它既推动剩余需求曲线进一步左移,如下图1所示,移动至D2的位置;同时,它会改变伊朗剩余需求曲线的斜率,使其剩余的石油进口国可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却限制了伊朗出口对象的选择范围,二者相结合使得剩余需求曲线偏转而具有更大的弹性,如图1中的D3。
图1. 制裁对伊朗石油业影响的剩余需求曲线模型
作者自制。
假设伊朗石油供给曲线为SIran,则与初始状态相比,主要由结算、保险等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使伊朗石油出口量从Q1收缩至Q2,但禁运和议题关联等导致的剩余需求曲线斜率变化,使得均衡的伊朗石油出口量进一步下降至Q3。
结合实际来看,美欧制裁已对伊朗的石油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相比2011年日均约363万桶的石油产量,2012年7月已低至300万桶/天,10月更下降至265万桶/天。欧洲和亚太是伊朗最主要的两个出口市场。虽然从1996年至2010年,欧洲占伊朗石油出口的份额趋于降低,从1996年的55%降至2010年的36%,但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仍不言而喻。伊朗在2012年1―10月石油产量约28%的降幅主要可归因于欧盟成员国7月前完全停止来自伊朗的石油进口。虽然亚太市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占伊朗石油出口份额不断提升,2010年已达到61%的水平,但考虑到因制裁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伊朗石油剩余需求曲线的偏转和议价能力的下降,亚太市场难以弥补欧洲市场丧失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影响,伊朗石油出口量和出口收入必然会明显下降。
其次,美欧制裁显著增大了进口伊朗石油的交易成本,迫使部分国家宣布暂停或者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其中,南非早在2012年3月就宣布应美国要求暂停进口伊朗石油;由于欧盟制裁阻碍石油运输和保险,韩国声称2012年8月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日本虽坚持不会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但应美国方面要求也承诺“有计划地”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7月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甚至降至零。
再次,美欧的制裁很大程度上延缓或制约了伊朗石油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投资,削弱了伊朗当前的石油产能和未来的石油供给潜力。截至2012年2月,因在伊朗能源领域从事商业活动而遭受美国金融制裁的外国公司有13家,其中因向伊朗出售成品油和提供相关设备服务而受制裁的11家,从事上游勘探开发业务的2家。早在2011年8月,在伊朗能源领域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就已从2010年的41家减少到21家。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也放弃2004年与伊朗签署的共同开发阿扎德甘油田的合同。中国石油公司虽仍坚持出现在伊朗市场上,但2012年1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中国珠海振戎公司实施制裁,理由是该公司在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向伊朗出售了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成品油。2012年7月,美国以“替伊朗商业银行转付款项1亿美元”为由,对中石油控股的昆仑银行实施制裁。此类制裁虽为中国政府所反对,但确实增加了中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贸易的风险和成本。
以上分析中隐含的假设是国际市场价格为Pi,国际市场存在相当的剩余产能可满足从伊朗石油向非伊朗石油的转换。从边际条件来看,伊朗石油进口商的选择条件为:PIran+Ct+Cr=Pi。其中,等式左侧为购买伊朗石油的总成本,包括三个部分:直接支付给伊朗的石油价格(PIran)、增加的交易成本(Ct)以及美国金融制裁和议题关联的风险成本(Cr),等式右侧为购买非伊朗石油的总成本(Pi),它等于国际石油价格。我们之前的分析主要基于隐含的给定Pi、Ct以及Cr的假设,但它们在较长期内均会变化。因此,以下按照三种不同情形进行进一步的比较静态分析。
(一)全球宏观经济和石油需求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不断扩张并居于高位的宏观经济将推动生产投入需求上升并维持高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随之高涨;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和萧条期,脆弱或者不断下滑的宏观经济会抑制或削弱生产投入需求,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或居于低位。在最近十多年来石油市场金融化加速发展的环境下,以上宏观经济及石油需求的周期性变化还会引发市场预期的变化,价格上涨或者高位时期,投资者的乐观预期会放大价格上涨幅度;反之,在价格下滑或者低位时期,投资者的悲观预期会加剧价格下跌幅度。
结合当前情形,2012年以来的全球宏观经济仍未进入稳定的恢复阶段。在主要经济体中,欧元区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没有明显改善,甚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其工业生产呈现负增长态势,且下滑速度有加快迹象,失业率则不断攀升,2012年9月已达到11.60%的高位。日本2012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也较上季度下降0.9%,为3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美国经济仍展现出极缓慢的复苏趋势。中国经济连续第7个季度放缓,低速增长仍将维持。由此,全球的石油需求将处于低位水平,但受到需求从伊朗石油向非伊朗石油转移的影响,非伊朗石油价格(Pi)会因需求的扩大而上升,2012年1―10月的国际油价均值已达到110美元/桶(OPEC一揽子石油价格),在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给定情形下,会在边际条件上对伊朗石油价格形成支撑。如果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难以好转,则会维持石油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制裁的影响将取决于遭缩减的石油出口收益与伊朗经济耐受力之间的比较。
但如果全球宏观经济转入稳定的恢复期,对伊朗石油进口需求的影响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全球宏观经济发展带动的石油需求上升会导致价格Pi的上涨,刺激石油产量上升。其二,石油需求扩张将不断缩小非伊朗石油出口国的剩余产能乃至其消失,在此过程中,非伊朗石油生产的成本也将趋于上升。由此,图1中的剩余需求曲线D1、D2和D3将会向右移动,移动幅度取决于全球宏观经济以及石油需求扩张与非伊朗石油出口国的剩余产能之比较。相应地,均衡的伊朗石油出口量也自然上升。而且,考虑到石油市场金融化的情形,随着剩余产能的下降以及价格上涨预期的形成,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得以放大,在此情形下,按照伊朗石油进口商的边际选择条件,给定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PIran也会趋于明显上升,这会严重影响制裁的效果和制裁目标的实现。
(二)交易成本变化
美欧对伊朗施加的新一轮制裁,基于SWIFT以及国际保赔协会集团的交易结算和运输保险制裁显著增加了伊朗石油贸易的交易成本,并在短期内迫使部分石油进口国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其中,SWIFT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全球性的金融电文网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它与同业交换电文来完成金融交易。其优势在于充分运用了交易结算和信用供给上的规模经济,大幅降低了国际金融交易成本,已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也因此成为兼具垄断性和一定公共品特征的中介组织。因此,切断SWIFT与伊朗的联系在短期内形成替代性金融交易结算服务供给的缺口,使伊朗石油贸易的交易成本明显上升。此外,船东保赔协会用于承保船舶保险人承保的海运风险,而国际保赔协会集团则是“协会的协会”,它覆盖了全球总吨位93%左右的商船,具有垄断性。其停止提供针对伊朗石油运输的保险服务同样使伊朗石油贸易交易成本上升,并伴随短期的保险供给缺口。
但以上影响可能主要发生在短期内。自美欧制裁措施以来,伊朗石油的主要进口国纷纷设法应对。在交易结算方面,伊朗正与其主要石油进口国协商用进口国本币或者硬通货等进行结算的解决途径。比如,在2012年2月,伊朗央行已与印度央行达成协议,在印度进口伊朗石油的交易过程中,使用印度卢比进行结算。再如,土耳其正计划与伊朗建立一个货币兑换体系,通过本国货币进行结算来扩大贸易,发展同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之间的贸易本币结算。类似的绕开SWIFT交易结算平台的举措也被伊朗及其他贸易国所采用。在替代易结算系统建构的初期,其所对应的交易成本可能仍将高于SWIFT系统,但供给缺口至少已可被有效填补。
在海运保险方面,伊朗政府已宣布为运输原油的伊朗油轮提供高达10亿美元的保险金额,“伊朗所提供的保险与西方保险公司没有差别,伊朗保险将覆盖所有风险”。日本也已通过法案允许国家为进口伊朗原油的海运公司提供担保,并与其国内两家海运公司签订协议,为两艘超大型油轮提供保险支持。印度已允许其国有炼油商在7月1日后通过伊朗安排的运输油轮和保险进口伊朗原油,印度政府还指示其国内保险公司为运输石油的印度船只提供保险。随着海运保险问题的解决,已有包括韩国、南非在内的部分国家宣布恢复了伊朗石油进口。这样,海运保险的供给缺口被有效填补,与制裁前的区别主要在于新增的海运保险成本的相当大部分要由伊朗来承担。
而在较长期内,交易结算和海运保险交易成本的动态特征尤需关注。替代交易结算和海运保险系统的交易成本必将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和时间的推移趋于下降,使得图1中剩余需求曲线D2向D1移动或者D3向右移动,削弱制裁的影响。进而言之,美欧选择金融交易结算系统和海运保险作为制裁的工具,凸显了以上全球性平台的重大缺陷。亦即其并非可无差别地使用和消费的全球公共品,反而易受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并作为武器使用,其系统安全性令人质疑;同时,虽然对其的和平使用可带来低交易成本和效率,但由此形成的高度垄断地位也导致替代性系统的消亡和非常时期的供给缺口,提升了其潜在的系统安全风险。其给予中国、印度等国的启示是,必须在制度架构上推动替代易结算和海运保险等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既是美欧对伊朗石油制裁所强制推动的,也是现有系统的不安全性所导致的。这样的动机和激励会加速伊朗石油贸易交易成本的下降速度,使得伊朗石油剩余需求曲线加速右移,均衡贸易量上升。同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Ct的下降使得我们给出的伊朗石油进口边际平衡条件被打破,PIran也会趋于上升,增加伊朗的石油出口收益。
由于2011年末起美欧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伊制裁,以下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1980―2011年,这一时期数据全部来自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提供的年度数据,石油收益计算时采用2011年的不变价格。由图2至图6可见,除基于情境3配额加超产的估计之外,其余四种情境下伊朗石油业损失收益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倒U型”变化特征。基本上,在这一“倒U型”变化中,20世纪80年代初伊朗石油收益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暗中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府的“偏向政策”、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和军事施压及两伊战争前期对伊朗石油生产的严重破坏。基于情境1和2估计的结果显示,1980―1981年间伊朗石油业的损失收益分别达到1281.4和2580.8亿美元;情境4和5则显示了同期1708.2和2439.0亿美元的损失收益。在两伊战争后,除情境3外,其余情境均显示,虽然程度不同,但伊朗石油收益损失逐渐缩小,开始进入“倒U型”变化的平台期,并在整个90年代得以维持。不过,在平台期内,除情境1中伊朗在整个90年代持有为正的收益(1990―1999年合计475.1亿美元)外,其余4种情境下伊朗仍有很明显的石油收益损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发酵,美欧不断加强的制裁对伊朗石油业造成了持续加深的影响,推动了“倒U型”的变化,2000―2002年是这一变化的转折点。估计表明,在情境1和2下,2002―2011年伊朗的石油收益损失总额分别为1270.3和8877.5亿美元;在情境3下,损失为591.0亿美元;而在情境4和5下,损失总额则分别高至3415.1和7246.0亿美元。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情境3的估计结果是所有情境下损失收益最小的,虽然伊朗同样从2008年前的油价高涨中得益,个别年份甚至实现了相对于“合理”水平的正收益,但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这一时期伊朗石油业明显的增产乏力状况,产量缺口的扩大在图2至图3以及图5至图6中均非常明显,这与长
图2. 基于情境1占OPEC探明 图3. 基于情境2占全球探明
储量比重的估计,1980―2011年 储量比重的估计,1980-2011年
图4. 基于情境3配额加 图5. 基于情境4低份额
超产的估计,1980-2011年 情形的估计,1980-2011年
图6. 基于情境5高份额 图7. 基于2011年产量的损失
情形的估计,1980-2011年 收益估计,2012年1月―2012年10月
作者自制。数据来源:作者的计算。
图2-6左轴为年损失收益,右轴为产量缺口。
图7左轴为月损失收益,右轴为伊朗产量。
期制裁下伊朗石油产能的下滑和投资不足高度相关。因此,虽然基于情境3的估计显示伊朗的石油收益损失并不很大,但欧佩克给伊朗的配额可能偏低,它反映了伊朗受制裁影响而下滑的产能和投资不足,由此计算的伊朗石油收益损失可能是低估的。
由于《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年度数据截至2011年底,但本文探讨的重点恰好好美欧2011年末以来的又一轮强化制裁,因此需要对最近的变化加以评估,彭博通讯社(Bloomberg)提供的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月度数据可满足这一需求。石油价格选取Wind数据库提供的欧佩克一揽子石油价格。在方法上,本文增加以2011年伊朗石油产量363万桶/天作为基准,来度量新一轮制裁的边际影响。
图7显示,在美欧制裁影响下,伊朗石油产量从2011年11―12月近360万桶/日降至2012年1月的不足350万桶/日,此后逐月下降并在欧盟制裁生效的7月出现最大降幅,至10月已低至265万桶/日。但伊朗损失收益更大,2012年1―10月因制裁导致的总收益损失达到163.9亿美元。如果分析伊朗石油的主要替代供应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可发现在美欧新一轮制裁的早期,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国通过增产弥补了伊朗石油产量的下降,准确反映了新一轮制裁所导致的伊朗石油交易成本上升的现实影响。
接下来我们讨论基于反事实法对2012年1―10月制裁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估结果。由于缺乏2012年的探明储量数据,我们以2011年数据来替代。同时,由于缺乏2012年的全球产量数据,我们未计算基于伊朗占全球探明储量比重(情境2)的估计结果。估算显示,在情境1下,伊朗2012年1―10月的产量缺口为86.8万桶/日,损失收益总额为262.4亿美元。在情境3下,产量缺口和损失收益总额分别为38.8万桶/日和140.3亿美元。而在情境4和5下,产量缺口和损失收益总额明显放大,在低份额的情境4下分别为183万桶/日和553.3亿美元,在高份额的情境5下更高达318.3万桶/日和962.5亿美元。
五、结论及政策涵义
美欧不断加强对伊朗的制裁,已成为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风险来源。美欧制裁能在短期内缩减伊朗石油的剩余需求,压缩了伊朗在石油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在短期内都会抑制伊朗石油的出口。但美欧制裁的影响效果所存在的时变特征,将受到诸如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宏观经济的趋好会增加美欧实施制裁的政策选择空间,但回升的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又会削弱其盟国遵从制裁的程度,而且伊朗也会受益于高油价带来的收益增加。同时,如伊朗与其主要石油贸易国间逐步建构起替代性的金融、保险和交易结算机制,就可以重新扩大对伊朗石油的剩余需求。这些因素不利于美国和欧盟所追求的制裁目标的实现。
美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确实对伊朗石油业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基于反事实法的五种情境的评估表明,除基于欧佩克配额之情境外,从1980年至2011年,伊朗的年损失收益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伊朗核问题和美欧制裁趋于升级的2002―2011年,因制裁导致的伊朗年损失石油收益约为591.0―8877.5亿美元。而始于2011年末的新一轮制裁给伊朗造成了逐月递增的损失,2012年1―10月的损失已达163.9亿美元,如果考虑之前制裁的因素,这一损失可能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估计的美欧制裁对伊朗的影响程度对国际油价的选择比较敏感。如果按照反事实法的假设,伊朗恢复其“合理”产量水平,将会对当期油价形成下调的压力,油价下降会使得伊朗受制裁的损失程度也同时有所降低。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核心观点,即美欧制裁的效果是较为有限的。另一方面,我们可将此类损失理解为伊朗为其政权以及包括核开发在内的内外政策的合法性所做的长期“投资”和“资产”形成,累积制裁损失越大,伊朗的此类投资就越高。与之相较,放弃核计划等所可能获得的短期收益要远低于此,且高度不确定。这是评估美欧对伊朗制裁效果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制裁效果的有限性,除非发生战争,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可能最终仍要回到谈判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国处理对伊朗关系和应对美欧制裁时应加以重视和坚持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电影的社会影响扩大,电影资讯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泛滥。应该说,过去从来不注重营销的中国电影如今也开始明白,电影不仅是“生产”出来的,而且也是“吆喝”出来的。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电影的制作发行方往往不择手段设置议程,吸引关注,甚至打压不同批评,虚假信息(包括投资信息、票房信息),制造污点新闻,“忽悠”观众进电影院。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却缺乏中立的、相对权威的、能够引导市场的电影评奖、批评和推介机制,导致电影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严重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而且,随着电影制片方恶意营销行为的不受任何监管,中立的电影消费引导体系的严重缺位,这种由产品供应方控制电影信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单方面支配的评论,不仅会伤害评论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会带来观众对电影的不信任,最终带来电影消费的危机。因此,建立一种为观众电影消费服务的市场引导体系,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从国外电影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媒介批评、媒介推介、电影奖、排行榜等等,往往都是最有效的电影消费引导手段。但是,在中国,目前电影评奖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缺乏年度性,缺乏引导性,更缺乏与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良性互动,而电影评论更是或者学院派的自说自话、自产自销;或者完成御用任务,缺乏职业品德;或者观念陈旧、专业水平欠缺,缺乏鉴赏力和判断力;或者缺乏表达技巧和传播渠道,基本不能与观众接触沟通。今天的电影观众缺乏可靠的方式和渠道来了解消费对象。
在一个正常的电影市场上,电影评论一定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环节。在电影发达市场上,主流媒体一般都开设有专门的电影评论专栏,由2-4位相对固定的电影评论家对当周上映的主打影片和独立院线的特别影片进行简要评介,并给出自己的评分,写下针对不同观众的推荐意见,甚至会提示读者,哪部电影更适合全家观看,哪部影片更适合谈恋爱的年轻人观众,哪部影片更适合“电影迷”观看……。而电影观众也大多通过这些媒体的评论、推荐和评分,决定本周是否去看电影和看什么电影。因此,在美国一个权威的电影市场研究项目中,电影评论被看作是对电影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新片上映前和上映第一周的媒介评论,常常能够反映出电影市场对该影片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
这些电影评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引导作用,原因无非四个:第一,评论者是职业电影评论者。所谓职业,意味着评论者是依靠评论的权威性来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而不是依赖制作者的“红包”或者领导的青睐而生存的;第二,评论者的定位是鉴赏家而不是学者。鉴赏家是用专业的眼光帮助观众选择电影“商品”,告诉观众商品的优劣而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第三,评论者与媒体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媒体因为评论的“权威性”、“客观性”、“大众性”而获得读者,评论者因为媒体的需求而获得社会地位和行业地位,所以,评论者与媒体大致会保持比较固定的关系;第四,职业评论家具有电影专业水平和鉴赏个性。一般媒体都会有2-3位鉴赏个性略为不同的专业评论家写电影评论,为不同的观众带来了不同的鉴赏选择。
但是,目前,中国电影却基本没有这样的职业评论家和媒介平台。我们一方面应该改革目前过分同质和双年举行的电影评奖方式,为健康发展的市场服务,使之年度化、专业化、市场化;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推动电影职业批评,通过电影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通过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培植权威的电影信息平台和推荐平台,限制恶意营销,形成一种相对中立、权威的电影消费引导体系,取信于观众,引导观众消费。
如果有一天,电影观众信任于、习惯于从每周的媒介评论和推介中选择和决定本周的电影消费行为的时候,我相信,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中国电影的观众人次和观看频率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才会真正到来。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电影评论都是电影产业的组成部分,但电影产业却必须有电影评论环节的推动。这种引导观众电影消费的电影评论,就是所谓的职业批评。中国电影一直在等待着职业电影批评和批评家的出现。
尹 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迷茫的岁月里,我无助而又孤独的走着,光阴好似溪水一般,从我脚边流过,一去不复返;在落寞的时间中,我快速而又盲目的跑着,风景如同梭子一样,从我眼前晃过,一去不回头.然而有一个声音始终提醒着我,让我不要错过脚下流水的温柔,不要错过路边景色的美丽.
猛然间我忆起,在这条大路上我错过了多少让人回眸,令人难忘,叫人心醉的细节美啊.那些被我,被你,被大家所共同遗忘的落世烟花啊!
曾经我们跌倒过多少次,又爬起过多少次.信心在无助中绝望,在绝望中崩溃,在崩溃中懈怠;在懈怠时又受到鼓舞,在鼓舞中又重新找回自信……于是,有一天我们看见了曙光,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天堂.
关键词: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57-01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本着美术学科这独有的特点,我认为,幼师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幼师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是幼儿美术教育,而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少数的专业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幼师美术教育中,应培养学生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感受美,刨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周围世界处于良好、健康、融洽的态度和心理品质,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从而使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提高审美能力呢?
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首先是感情的培养。
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正常的美术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渗透。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其次是感受力的培养,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痛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术领域里,美有造型美、色彩美、自然美等,这一切都使人们得到美的感受,它把人们带到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领域世界里。美术教育,通过观察事物、艺术欣赏及艺术实践这三个主要手段,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这是因为,观察是视觉艺术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深入的观察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
艺术欣赏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里主要指美术作品的欣赏。作为幼师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应知道如何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那么,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呢?总的来说,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从分析形式和形象人手,第二步是对内容的理解、体验,第三步是对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但是,透视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美术课时量又少。由此,在教学中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就成了一对矛盾体。怎样才能化解这个矛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 选准知识点
透视学在幼儿园主要是用于教学挂图的描绘、环境布置中场景的设计、教玩具的制作等方面。这些应用需要的透视知识实际上并不多,只要能巧妙运用,哪怕只掌握了一部分透视知识,也可以应对日常的工作。在透视学的知识体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相对更容易掌握,而真正掌握了这两点透视知识,基本上也就能够满足幼儿园的工作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情,选准知识点,既能大大地减少信息量,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
二、突破难点
透视学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解容易,应用难。比如,平行透视,又称为一点透视,它的规律在于:所有由近到远的相互平行的直线,如果无限延伸下去,最终都会相交于心点。这个规律通过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轻松理解,但是在对实际对象的描绘中,却不能加以运用,所描绘的对象稍微复杂一点,就会出现错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由浅入深的领悟“平行线”“由近至远”“相交于心点”这几个关键词在画面中怎样应用。
我摆脱传统教学中对静物的依赖,转向对身边物象的体验,能更快捷地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较难的知识点。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一叠整齐的书,因为一叠书仅仅构成了一个单纯的方体,其透视规律很容易被学生观察掌握,学生描绘起来也非常轻松;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地面,教室里大块的方形地砖线条工整统一,透视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稍作思考,也能进行正确的描绘;然后,我再加入整个教室的室内轮廓,配之以单线描绘的课桌,一个相对复杂的透视场景,学生仔细琢磨后,也能准确地表现在画纸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更多地从身边复杂的事物入手体验透视学的空间美;课桌椅、走廊、教学大楼、空调、电视、街道等等,这些物体都成了他们研究体验的对象,经过六至八个课时的训练,学生也就能够正确表现教室、楼房、街道等复杂的场景了,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 强化专题训练
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要的透视知识并能正确表现复杂场景,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能正确、灵活应用透视知识。实践表明,暂时的突击训练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也容易淡化和遗忘。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巩固学生所掌握的透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能将透视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
首先,注重示范:在平时的教学和对学生的作品指导中,无论是对单个物体的描绘或是对某主题的表现,我都会融入准确的透视表现,使学生感受到绘画中的透视无处不在。
其次,强化专题训练:我安排专门的课题,训练学生在创作中运用透视。比如我让学生创作一幅以纯环境形式表现的主题《我的家》,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家,设计结果表明,他们不仅在设计中体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同时也表现了精确的透视效果,尽管透视方法局限于平行透视或成角透视这样简单的透视法,但是画面效果生动,空间感强,充满想象,完全达到了我的要求。在各类造型作业中,我都会对透视提出专业的要求,使他们的造型作品随处都能体现出空间的美,久而久之,透视的理念便深入到了学生的内心,完全融进了他们的作品。
我是一名教师,始终不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待学生,既是严师、又像朋友,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尤其是我授课班级学生或带毕业设计学生,教育做到随时、随人、随地;对待所授课程,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调整教学方法,使不同基础学生能够学有收获;对待新技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更新自己。为了在业务方面不断进取,经常通过承担新课程给自己压力。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已经20多年,凭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知识更新迅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能够始终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活跃在讲台上,用自己的行动传教于学生。
我是基层教学单位的行政领导,工作职责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机会,我一直非常珍惜。我注意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国情,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与体会,不断与校内外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进行交流,感染和影响了许多同行。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之路。这需要学校教师走出去,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沟通、联系,了解需求。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的合作态度、创新的思维,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争取到了众多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工作,这需要我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但是,珍惜拥有的机会,可以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更多的工作。
名师寄语
寄语自己:珍惜拥有教师职业的每一天,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用心教育,培育学生。
寄语教师:不忘使命,学业精进,修德养性,处处育人。
寄语每位学生,岁月易逝,青春无价,用足学校宝贵资源,厚积服务社会本领。
你在世界上的一切成就,都无法弥补你在家庭中的缺失。
培育健康、有教养、自律、懂得爱的子女,我认为是人生最富挑战性的任务。其中复杂的程度,诸多难以预料的状况,甚至连太空科学都难以匹敌。幸好我们没有被苛求要做十全十美的父母,我们都会犯错,都有失败,但我们的儿女仍然能够挣扎图存,且长得远比我们自夸的还要好。
我们父母那一代,大都少为儿女担忧,因为他们还有许多其他的事要操心。记得父亲过世前几年,我曾和他谈起这话题。那时我的孩子都还小,我和现在的许多父母一样,觉得要把他们教育成人,责任实在太重大了。
我转而向父亲求教:“在我小时候您曾为我忧心吗?您曾担忧青少年时期的我会出什么差错吗?”被我这么一问,父亲倒有点尴尬,他腼腆地笑笑说:“包儿(他对我的昵称),老实说,我连想都没想过呢!”
你怎么解释他的不操心?难道他不爱我,或者他一向不管事?不,一直到他离世,他始终深爱我,他对我而言是个最棒的父亲。他的答案只是反映出我成长那个时代的景况,人们刚经历经济大萧条,时时为生计烦忧,没有更多精力为儿女忧虑。然而不担心不是说不爱,由小到大,我一直都享有着父亲的爱;然而允许犯错,也不是说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任意妄为。
我这个父亲当然也犯了不少错误。就和我这一代的千百万其他男士一样,我常常很难兼顾工作的压力与家庭的需要。虽然我还不至于沦落到当“缺席父亲”的地步,但为了匀出更多时间亲近家人,我仍得常常费一番思量。我的第一本书《勇于管教》出版的那周,适逢我的老二莱恩出世。刚出生的婴儿总是把一个家搞得天翻地覆的,加上读者对我新书的反应,更使这混乱局面火上加油。当时我在一个医学院担任全职教授,各方如雪片般涌至的信件与邀请函,几乎把我淹没,真教人一时难以招架。记得有一个周四晚上,我搭机飞往纽约,一连三天我上了十七场电视节目并接受报界访问,周一又赶回来上班,忙得昏天暗地。
父亲常是我暗夜中的明灯,他看到我的情况就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先恭贺我的成功,但紧接着就警告我:你在世界上的一切成就,绝对无法弥补你在家庭中的缺失。他又提醒我:要建立起孩子们的信心,你必须以身作则。但如果你继续把时间、精力等每一项资源都投资在工作上,上面那些事是无法做到的。他的忠告我始终没有忘记!
由于这份忠告,我决定辞去大学教职,开始发展一项可以在家工作的事业。我婉拒一切演讲邀约,而开创了一个无须到处旅行的广播节目;我也拒绝从事“新书巡礼”之类的促销活动,或其他需要我长期远离家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