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精选(九篇)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1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利率 通货膨胀率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对证券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创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利率、税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参数的变动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显。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作一探讨。

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负相关。根据现值理论,证券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预期收益和当时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并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折扣率(无风险利率)成反比。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利率上升和下降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将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利率上升,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跌。使投资者不能对其业绩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从而公司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下跌。

利率上升将改变资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资金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利率下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调低有可能使证券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从而抬高证券的投资价值,吸引投资者从银行抽出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调低通过游资释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形成一轮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着银根的放松,企业借款规模的扩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得益尤甚。

对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指数波动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但是,对于一个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而言,其波动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诸如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政策变化、资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上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导致证券市场与利率的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颖(2003)对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与上证综指之间的关系以及降息前后预期和后果对股市的冲击作了实证检验,认为利率变动预期与股指存在更强的相关性。投资者将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积极入市购买股票,从而把股票价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场已对降息作出反应,市场过度反应现象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表1列出了我国1996年及以后的历次利率调整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股市利率预期的反应还比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应的有6次,占67%。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3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由负转正,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的稳定增长受到威胁,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投资趋于茫然,投资者心态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如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会使股票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受到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很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使新投资停滞不前,这会使股价上升缺少实质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进而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价上涨。在通胀后期,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即将结束,如果通货膨胀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工资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货膨胀便有可能促进投资和企业盈利的增加,这又会使股价上升。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理论上来说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主流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都会带来影响。

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证券价格上扬有推动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经济政策结果。旨在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行业、产业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价格有明显的上调,销售收入也随之提高,促使其证券价格上涨。但是,严重的通胀则是非常危险的,政府不能长期容忍通货膨胀的存在,又必然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其结果是置企业于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中,这又势必在短期中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资金进一步离开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价格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下跌。

我国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影响的检验

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走势的一般刻画 通货膨胀率作为系统风险中的市场要素,其变动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股票价格也会受到影响。王宏利(1999)对1991-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场资金量少,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股市扩容速度不断加快,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显现出来。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具有极高的负相关性。

我们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货膨胀率作图1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时间段可以基本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对应相关性如表2所示。

虽然自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它的走势比较平稳。而股票价格几经波折,说明股票价格不但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股票市场固有的特点。从整个走势图可以看出,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还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观经济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价格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经济指标。

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我们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胀率进行拟和得到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较平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频繁的股票收益率。

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进一步检验。其中上证综指取月末收盘价,数据来源为中国证监会网站;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得到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关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 α+βtINFt+μt

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为通货膨胀率,μt是残差项,α是常数。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货膨胀率,Index代表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费物价同比指数,t表示时间,μ是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但统计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性。

本文通过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预期有过度反应。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股票市场更多地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第2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征税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证券所得税,通过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转让课税,调节证券和资金结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当然,金融市场税收不仅限于证券市场,随着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税收的内容也会不断得到充实。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主要论述有关证券市场税收的不足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税收的政策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税收对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促进作用,必须以有一个较为规范、健全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税收作用将受到限制。

一、理论分析

(一)税收与直接借贷金融市场效率

税收主要通过影响金融商品价格来影响金融市场效率。在直接借贷市场上,金融商品的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而税收又影响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即在价格之外加了一个楔子。如果税收扭曲了金融商品的真实价格,将会影响借贷市场上的金融效率,影响金融市场满足筹资者和投资者需求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筹资者只要出足够的价格就能获得所需的资金,但获取资金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而税收的影响可能改变原先的筹资成本。例如,对债券收入不征税,那么资金供给者可能会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自己的剩余资金,从而降低筹资者的筹资成本,这样就改变了不同金融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这种改变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则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总之,税收影响筹资者对资金的需求结构、需求量,影响投资者资金的供给结构、供给量,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而影响金融市场效率。

但是,在不成熟和低效率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经常被少数人操纵,价格会因此而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税收的作用将极其有限。

(二)税收与证券市场效率

证券市场税收主要包括证券交易税和证券所得税,两税共同影响证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行为,从而影响证券市场效率。

1.影响证券市场规模。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证券交易税税负的高低通过增加或降低证券交易成本而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由此影响参与证券交易的投资者数量,影响投资者购入证券的数量和品种,影响证券市场的币值总量。

就证券所得税的作用来看,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累进的证券所得税,具有自动调节证券市场规模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证券市场价格上升,投资者收益增加,税负上升,证券市场规模会缩小,证券价格的暴涨将得到抑制;反之,证券市场价格下降,投资者收益下降或亏损,税负减轻或不缴税,证券市场规模得以扩大,证券价格暴跌得以抑制。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证券所得税会明显减少投资者的证券交易收益,有强烈的抑制股市上涨或促使股市下挫的紧缩效应。

2.影响证券市场结构。

差别证券交易税政策能调节证券市场结构。例如,对买进证券实行低税或免税,而对卖出证券以较高税率课征,会影响证券交易方向,鼓励买进、限制卖出;如果按证券持有期长短区别对待,将改变证券投资的期限结构,如对持有期长的投资者征税实行较低税率,而对持有期短的投资者征税实行较高税率,将减少短期行为,鼓励长期投资,减弱市场风险;此外,将影响证券投资的种类结构,如果实行允许资本损失从收益中抵销等税收政策,将会起到鼓励风险投资的作用。

3.影响证券市场的其他相关行为。

(1)证券税通过对不同交易行为的区别对待,如上述只对卖方征税、对持有期长的证券减税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机者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减少过度投机行为及市场盲目交易行为的作用。

(2)用税收手段调节不同投资者的收益差别,还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相对公平。如果分配不公,将影响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3)证券税可能带来“投资锁定”效应。开征证券所得税,投资者出于规避税负的考虑,可能会选择持有证券,这样不利于投资者根据经济情况变动来重新安排最优的投资组合,干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由上可见,证券市场和证券税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证券市场是证券税制存在的基础。证券市场发展要求证券税制配合,因为过重的证券税收会提高资金成本,特别是提高二级市场上的资金成本,这将降低资金回报率,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最终将引发大量资金套现离市,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且证券税收改变了不同种类证券的相对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者对不同证券的投资偏好,改变资金流向和证券供求状况,在调控不当的情况下,会破坏证券市场的自然平衡状态,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现状及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税收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我国税收政策对金融市场效率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在抑制证券投机方面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组织管理能力低、投机性强、抗风险能力弱,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无内在稳定机制。价格波动不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而是对内部消息、小道传闻敏感,价格波动的无理性使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投机者的“乐园”,而为投资者设置了障碍。不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资金大户凭借充分的信息和雄厚的研究力量,往往可以获得数倍于小额投资者的收益,而小额投资者则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这种状况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尽管1997年国家提高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买卖双方都征税,没有免税额的规定,没有期限差别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税率只是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收入而已。从实际效果看,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单一的调节作用极其有限。

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较为规范、完善的证券市场。在一个不规范的证券市场中,税收的作用极其有限,运用不当只会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受打击更大的只会是众多正常投资者。另外,我国证券市场形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投机性和高风险性。我国证券市场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自然产物,而是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圈钱”而进行的制度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的选择不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而是根据消息来进行的,这种风险性决定了广大投资者更多地选择短线操作。如果根据持有期限不同实行差别税率,受影响更大的也只能是正常投资者。

(二)交易税负过重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为千分之四,双向征收,实际税负为千分之八,这一税负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高的。长期执行这种税负较重的税收政策,会抑制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不利于证券市场发育成长。

三、政策建议

在实践中,金融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税种数量的多少、税种开征时机的选择等税收政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极为显著。一旦课税过度或不当,将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必须构建完善、公平合理的金融税收制度。

(一)我国金融税收功能的定位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是证券市场效率,税收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证券市场上,所以本文主要集中在证券市场税收功能的定位上。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增加财政收入不是证券税收的首要功能,宏观调控才是重点,这是由在证券市场中财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和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性决定的。财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表现在税收收入的增加伴随着效率的损失,而宏观调控功能主要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这对于证券市场筹资、产权重组、资金导向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税收在证券市场上尤其要发挥其收入分配作用,以调动所有投资者的积极性,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规模扩大。

(二)金融市场的税收调整

金融市场税收涉及范围很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金融市场的税收也极不完善,但证券市场税收的改革确已迫在眉睫,所以目前对金融市场税收调整的重点是证券市场的税收调整。

1.改变利用证券交易税抑制投机行为的倾向。

二级市场上证券交易税是对证券交易双方征收的,虽然它类似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流转税,但却与普通的流转税有很大区别。正如我们所知,一般商品市场的流转税将部分或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厂商可以根据税收提高商品的价格。税负不同会影响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消费者选择,实现国家政策目的。而证券交易税是对交易后的行为征收的,其税负实际由纳税人负担,纳税人不管盈亏都要缴税;交易税的计税依据以价格为基础,而证券价格不一定代表真实价值,尤其在我国,证券价格变动较大,使得税负随之发生变化,投资者的风险很大。如果证券交易税上升,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可能会撤离市场,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当然,证券交易税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交易频率,抑制短线投资。但由于我国证券制度极不规范,广大投资者不敢冒险作长线投资,所以证券交易税更有利于那些掌握信息的大户,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2.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税种。

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由于证券市场对税收的负担能力比较弱,且税收征管水平低下,因此,在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方面应持谨慎态度,开征时应选择与征管水平相适应的课税制度。此时,证券交易税是证券税收的主体。但是,根据上述分析,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各种特殊因素使得我国不应以证券交易税来调节交易行为,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不足将会限制证券交易税作用的发挥。

随着证券市场步入成熟阶段,市场承受力得以加强,同时税收征管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证券交易税的地位将不断弱化,证券所得税将上升为主要税种。

就我国证券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说,受整体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制约,在具体税制建设上应分阶段进行,逐步完善,而不应不切实际地要求一步到位。

第3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监管目标“三公”原则投资者保护市场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背离,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常常被误读,政策制定者的本意与市场的反应往往南辕北辙,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本来要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结果是旧的问题没解决,反而又引起了一些新的矛盾。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暴露出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监管目标的不清晰。监管者的监管目标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强调为国企改革脱困服务,时而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时而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时而强调“维护稳定”,强调股票指数的稳中有涨,涨幅有限,试图调控指数,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其他目标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目标的层次性。从层次上区分,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

监管就要达到特定目的,而目的来源于监管原因。从现实来看,克服市场的缺陷,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诸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既是证券监管产生的原因,自然也是证券监管的目的。监管的根本和长远目标就是解决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市场的功能。而证券市场的本原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投资和融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配置。因此,监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保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任何国家,证券市场都是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及其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社会稳定和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范围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它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在中国这种特定的条件下,与社会稳定的联系更加紧密。

证券监管的根本目标,尽管各个国家表述不一定相同,但通过证券监管维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发挥,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一条是相同的。国际监管部门组织(IOSCO)的公开网页里明确指出:证券监管应当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因此,从长远和最终目的而言,应保证证券市场持续、健康、稳定、高效,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从我国《证券法》也可以看到这个根本目标,《证券法》指出:“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是,矫正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在证券监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这些根本目标,强调从社会整体而不仅仅只是证券市场本身来制定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开展监管活动。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

对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各国的要求也不相同。

国际监管部门组织在《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1998.9)》中提出证券监管的三个目标: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降低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是核心和精髓,后两个目标也是保护投资者的间接手段。

《美国1933年证券法》确立的两个基本目标是:第一,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公开发行的实质性(material)信息。第二,禁止证券售卖过程中的误导、虚假和其他欺诈行为。显然,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美国证券立法的宗旨。

《美国1986年政府证券立法》更加明确和突出了投资者利益保护这个目标,“国会决定政府证券交易受公众利益的影响,为此必须使:第一,为这种交易和相关的事宜和活动提供统一性、稳定性和效率。第二,对证券中间商和证券交易商普遍实行适当的管理。第三,规定相应的金融责任、账务纪录、报告及有关的管理办法;从而保护投资者并保证这些证券的公平、正当和流动性的市场”。

日本1948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为使有价证券的发行、买卖及其他交易能够公正进行,并使有价证券顺利流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制定本法律”。

韩国1962年的《证券和交易法》写明:“本法旨在通过维护证券广泛的和有条不紊的流通,通过保护投资者进行公平的保险、购买、销售或其他证券交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香港1989年颁布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第四条指出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使证券市场有足够的流通量,并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地运作;控制和减低交易系统风险,避免市场失灵和适当地管理风险,以确保一个市场的危机不致影响其他的金融范畴;保护投资者;促进一个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经济环境的设立。

中国《证券法》则规定:“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比较国际监管部门组织、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及我国对证券监管目标的理解,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特殊情况,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透明与高效,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

这些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在有些地方会有交叉,而且他们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确保市场的“三公”、透明与高效及其做法,同时也能保护投资者,降低市场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及其措施,也能保护投资者;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自然就保护了市场参与者。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是以上所列证券市场监管的共同目标,因为这是实现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前提,如果没有市场参与者,资源配置无从谈起。因为市场失灵会影响所有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矫正市场失灵,也就是要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也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这对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有利的。当然也就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既是目标,又是原则,也是手段。

总之,证券监管目标首先要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体现出一般经济目标的核心—效率与公平,又要体现出证券市场的特点—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降低系统风险。明确监管目标对于证券监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中小投资者保护不仅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小投资者保护还是重要的监管目标,是监管的归宿。

确保公开、透明,降低市场风险,既是保护投资者的有效措施,又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目标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保护,是要让潜在的投资者进入,但不是静态地重视现有投资者的账面亏损,既要考虑现在投资者的利益,也要重视未来投资者的利益;要重视现有投资者的声音,也要经得起现有投资者的质疑和指责,但不能以现有投资者的这些质疑和指责为监管决策的依据,而是以其中理性分析的成分作为决策参考。重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是说要保证每个投资者在这个市场都稳赚不赔,而是强调要不受欺诈和歧视。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不是指证券监管本身的效率,而是指通过证券市场监管,实现证券市场效率。

效率在经济学中多以帕雷托效率表述,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定义,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有明确的论述。因为证券市场的虚拟性等,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认识就与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很大的不同。要在帕雷托效率的一般原则下,考虑证券市场的特点。

根据证券市场的特点,证券市场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

(一)资源配置效率

证券市场的效率主要指资源配置效率,即能否保证把有效的资源配置到资源效率最高、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那里。在证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约因素:其一,市场的公开程度,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及执行程度,市场相关信息在市场内传播的范围、速度、密度和保真度影响了市场参与者能否容易地获得真实、准确、客观、完整的信息。其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规范化程度和市场容量,决定了市场的参与热情和活跃程度。其三,市场的运行规则,包括规则是否完备、严密、稳定等,守规和执行成本,对规则及监管活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其四,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及竞争程度。

(二)证券市场运行效率

所谓证券市场运行效率,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生产信息的效率和交易效率,后者包括一级市场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因为生产信息的效率难以估算,人们对运行效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交易效率。即证券能否以最低的成本发行,能否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证券市场的运行功能、组织功能的效率。

(三)信息效率

所谓信息效率是指证券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能否根据有关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也称市场有效性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由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是目前西方学术界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将证券市场的信息效率定义为市场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反应的有效化,如果证券价格会对所有能影响它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市场即达到了有效状态。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既充分表现了它的预期收益,也体现了它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有效市场理论重点研究证券市场价格与信息利用之间的关系,投资者行为与信息的效率性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信息对价格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证券市场监管的安全性目标

这里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根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特点、危害,鉴于系统风险的失控和爆发不仅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运行产生影响和冲击,而且会与其他市场风险发生共振,从而引发破坏性更大的危机,又因为证券市场在宏观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一旦发生危机,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因此监管者对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证券市场安全性应该成为监管的重要目标。

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单个产品所特有的个别风险和整个证券市场都面临的系统风险。个别风险应当由证券产品购买者或持有者自己承担,证券监管主要是降低和控制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undiversifiablerisk),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整个价格的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一)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特点

第一,交易价格的多变性。证券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很难控制,其中某个因素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证券交易价格的变化。

第二,证券市场风险的传染性与联动性。证券市场处在整个市场的核心,风险一旦形成,就会迅速向其他市场扩散、放大,对整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传染性从资金的角度,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在交易者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在证券市场投资时,一旦系统风险发生,导致投资失败,不能归还贷款,损失就得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证券市场的风险就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领域;如果证券市场上大量投资者严重亏损,损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这种传染性市场主体的角度,主要表现在:监管者、交易所、券商、基金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这些市场主体中的单一主体产生风险时,将会迅速波及到其他主体,如某一基金公司出现问题,会影响到一种证券价格或几种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会影响交易所甚至整个市场和市场主体。第三,风险影响的社会性。中国沪深两个市场开户数已经达到1亿多户,证券市场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证券市场一旦出现较大的市场系统风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二)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第一,证券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点。因为证券产品的虚拟性、市场的脆弱性、信息不对称等,证券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极易产生动荡。

第二,外部的诱发因素。证券市场自身因素只是内因,并不必然会引发系统风险和剧幅下跌,系统风险的形成通常还因为外部因素的诱发。这些外部因素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游资和对冲基金的冲击、突发事件等。张宗新(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政策因子对系统风险有显著影响。前三个因素在经典教科书中均有详细的分析,此处仅对后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被国际金融资本冲击的可能越来越大。只要有利可图,投机家短期内就可集中大量资金冲击某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使得这些市场剧烈下跌。

所谓国际游资,即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指的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快速流动和炒作的短期资金。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手段、各种金融创新及各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出现,国际游资也有了一些新特点。这些以前无组织的资金开始被对冲基金组织和整合,威力和冲击性明显增强。

对冲基金(HedgeFund)指的是通过私人有限合伙制的形式募集资金,利用财务杠杆(Leverage)和卖空(ShortSelling)投资策略,运用多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投资的工具。对冲基金的操作范围很广,不容易被监管,因此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对冲基金猛烈冲击泰国,导致该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随后又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进行了多次冲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期间,对冲基金曾对中国香港发起了4轮冲击,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并波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所以,对冲基金对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冲击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会对证券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三,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风险。一般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问题通常属于非系统风险,不大可能危及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安全,但是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证券市场不成熟,在交易制度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监管失当,这类风险极有可能爆发并成为引起系统风险的重要诱因,从而对整个市场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就曾经出现过不少次市场参与者的严重违规交易事件。其中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当属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在国际市场上则有著名的“巴林事件”等等。

(三)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危害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有可能引发证券市场的危机,这必然会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资产价格暴跌,财富大幅缩水,市场参与者损失惨重。证券市场出现全面价格暴跌是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爆发的最主要、最常见表现形式。如1929年发生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琼斯指数跌去84.3%;1987年10月19日发生的股市危机,一日之内道•琼斯指数即下跌508点,跌幅达22.6%。同日,欧洲大陆、东南亚、日本等地也出现股市暴跌,香港恒生指数暴跌了11%,并于一周之后再度狂跌,创下35.5%的历史最高纪录。又比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期间,两个月内墨西哥股票指数下跌了59%,阿根廷和巴西市场则分别下跌了14%和17%。

证券是某类资产的符号,证券价格下跌意味着所代表的资产的贬值。因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暴跌必然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损失。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导致500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八分之一,8天之内世界各国因股价暴跌而损失的财富达到2万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崩溃使整个国家财富缩水近5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仅从10月20日至10月28日,香港股市总市值就减少了2.1万亿港元。

第二,引起中介机构的破产。投资者因遭受重大损失、丧失信心而退出市场,这又会引起证券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交易量清淡;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因市场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加大企业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同时还会引发中介机构破产,冲击金融体系,影响金融市场和整个市场体系。

第三,引发经济、政治、社会动荡。一方面,由于风险影响的社会性,影响的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另一方面,造成的损失很大,影响的烈度很大,所以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危”市场,风险和危机经常出现。因此,应该将降低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作为监管工作的第四个目标。具体表现在,证券市场监管应该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避免因剧幅波动影响证券市场自身的稳定、安全,防止大起大落,防范市场崩盘,冲击金融体系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非常重要,指数的稳定也非常重要,监管者应该关心指数,但这不应该成为监管部门调控指数涨跌的借口。不是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控制市场的正常波动,而是着眼于避免和防范可能诱发风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从公共利益论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浙江金融,2008.9

2.陆一.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中信出版社,2008

3.李稷文.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管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根据前不久世界贸易组织的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排名世界第三位,服务贸易额排名世界第七位,占世界贸易的出口比重由2004年的6.5%上升到7.3%,进口比重由5.9%上升到6.1%。2006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05年GDP增长率为9.9%,总量达到22257亿美元。我国在全球最大经济体排名中已从第六位跃升到第四位。另据统计,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5%,对全球商品需求增长的贡献是50%。因此,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贸易大国。

另一方面,人民币正稳步向国际化货币迈进。近些年来,在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和缅甸,人民币已是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中国游客在就餐、购物时已基本能用人民币结算。中国银联今年将开通意大利、荷兰、瑞士、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六国的受理业务,使银联卡在全球的受理面达到24个国家和地区,98%的华人经常往来地区都将可受理银联卡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实力的增强和人民币向国际化货币的迈进,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为国际投资和汇率政策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前瞻意义。

那么,人民币升值将如何影响世界证券市场呢?

二、人民币升值影响世界证券市场的机制分析

人民币升值可通过以下机制影响世界证券市场。

(一)贸易机制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论,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下,一国货币贬值,将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对于那些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大的国家来说,人民币升值将显著改变它们的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对中国进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业绩。本币对人民币贬值可降低本币对中国商品的购买力,提高进口成本,抑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减少对中国的投资;但同时会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提高相关企业的业绩,提高相关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一般来说,本币贬值的受益者,主要是国际销售或产品国际定价,但成本主要由国内价格水平决定的公司;本币贬值的受损者,主要是那些在国内销售或产品国内定价,但成本受国际价格水平影响的公司。本币升值则相反。

(二)资本机制

根据货币替论,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一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就会引发大规模的货币兑换,导致资金外流或资金外逃。本币升值则会吸引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本国证券市场进行套汇,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导致证券资产价格上涨;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推动证券价格上涨。

(三)预期机制

预期机制能够放大或缩小资本机制的效果,是在汇率尚未真正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只是基于对汇率未来走向的预期而对经济和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投资者往往根据预期来采取行动。例如,如果投资者预期某国货币将相对人民币贬值,他们就会把资金撤出该国证券市场转投中国证券市场,当很多人都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导致该国货币真正相对人民币贬值,这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过程。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投资者心理预期已成为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价格相互影响的主要传导机制。因此,尽管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世界证券市场的影响有限,但升值预期及预期变化却会对世界证券市场产生值得警惕的影响。当巨额国际游资流窜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一国货币币值相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波动可能会引发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出该国市场,导致该国证券市场的剧烈动荡。

(四)市场传递机制

在金融日趋国际化的今天,由于金融业务技术自动化、电子化的发展,金融业务能在全球范围内24小时连续不断地运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全球任何一个主要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了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一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必然会传递到其他证券市场。

(五)利率机制

当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引起或加剧国内的通胀或通缩,如果该国为了稳定物价水平,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利率,则利率的变化必然引发证券市场价格的相应波动;另一方面,当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引起国际资金的撤出或流入,该国为了维持外汇市场上货币供求的均衡,也可能相应地提高或降低利率,从而引发证券市场价格的相应波动。

三、实证分析: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

由于地缘关系、经济贸易关系以及市场开放和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但影响的机制是基本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不同的机制对不同市场的作用程度。由于人民币升值是直接针对美元的,美国证券市场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证券市场,并且美国和中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因此,我们选取美国的证券市场为例,来分析人民币升值通过上述机制对它的影响。

(一)贸易机制分析

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2005年,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贸易伙伴,而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分别占其总出口额的4.6%和总进口额的14.6%。人民币升值必然会通过贸易机制影响到美国的证券市场。人民币升值,受益的首先是那些产品出口到中国(见表1)的公司,受损的则主要是那些从中国进口产品(见表2)的公司。

因此,受影响最大的上市公司是那些批发零售商,由于美国的批发零售业采取了全球采购的策略,哪里便宜就去哪里买,从而出现从中国大量进口,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将使其在中国的采购成本上升,收益下降,从而影响到其股票市值。另一方面,美元贬值使美国制造业和出口商提高了竞争力,拓展了海外销售,获利增加,显然有利于提高其股票市值。尤其是那些海外营收比重较大的企业,在汇兑收益与价格竞争优势的帮助下,应是美元贬值的主要受惠者。

(二)资本机制分析

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从资本机制来看,对美国证券市场是不利的。国际游资有相当部分当初就是冲着美元强势而来的,美国股票、美国政府债券等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收益在美元贬值时会缩水,美元贬值幅度越大,美元资产投资收益缩水越严重;反之,美元保持坚挺或升值,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润。美元贬值,投资美股、美债不能再从汇率上得到好处,还要在相当程度上承受由于美国证券市场动荡造成的直接损失,美国证券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显然会大受影响。美国的证券市场不能提供比其他市场更高的收益率,国际游资就会撤出美国证券市场,以避免因为美元汇率下跌而遭受损失。

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国库券的影响是不利的。如果我国央行对其外汇进行多样化处理,以使得外汇持有情况与参考的一揽子外币相匹配,我国央行将出售大量的美国国库券。如果人民币升值导致更多的亚洲国家货币升值,这些亚洲国家也会分散外币持有,美国国库券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各国央行、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投机者从美国大规模抽走资金,美国的证券市场会失去上涨的动力,甚至原地踏步都难以维持。由于财富效应,证券市场的不景气会导致美国人无法维持其惯有的消费方式。而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6%,带动经济增长2.49个百分点,仍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人民币升值是对美国经济的一个严重威胁,一旦国内消费不振导致经济基本面受损,美国证券市场的下行将不可避免。

(三)心理预期机制分析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货币供应过多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欧盟长期奉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加上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带来美元发行的泛滥,使全球资本进入了空前富裕的时代。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目前国际游资的规模大约在7万亿美元左右。这些巨额资本为了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必然要到处寻求投资的场所,投向世界每一个有利可图的角落。

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游资进出的冲击必定产生震荡。规模大、容量大的市场抵抗和消化国际游资冲击的能力就强,反之就弱。美国股票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股票市场,占到全球的50%左右,拥有以兆美元计的上市股票价值(中美日三国股票市场比较见表3)。而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超过了2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游资难以在美国证券市场兴风作浪。美国凭借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中领导者的话语权,通过美元汇率的升或降,指挥着国际游资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的变化。当强势美元出现,国际游资流向美国;当弱势美元抬头,游资又流向货币升值国家和地区,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不发达,调控能力差,往往给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和破坏。

如今全球金融市场高度一致预期,受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支撑,人民币币值今后将更趋坚挺,致使全球巨额游资退出美元资产,流向人民币资产,据统计,上千亿美元国际游资已经进入中国内地,还有大量游资环伺海外。“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预期引发的全球资本世纪大流动,将对美国证券市场和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

(四)市场传递机制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证券市场QFII制度的实施,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世界市场的联动也越来越强。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比重不断加大,间接地打通了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通道。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证券市场的影响也会间接传递到包括美国证券市场在内的世界其他证券市场。

而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其证券市场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如果人民币升值及升值预期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足够大,必将通过这一机制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

另外,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期货、现货、期价、股价境内外联动态势越来越紧,演绎出美元强则期价和股价趋低,美元弱则期价和股价趋高的态势。

(五)利率机制分析

强势美元有助遏制通货膨胀,弱势美元则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据专家测算,美元贬值10%,相当于核心通货膨胀率上升1%。美国劳工部2006年2月22日报告显示,2006年1月CPI较上年同期攀升4%,创2005年10月以来最大年增幅。最近各类数据显示,美国仍然存在通胀抬头趋势。如果美元继续贬值,无异于使美国的通胀火上浇油。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必然会导致美联储提高利率,因为美联储的主要职责就是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为反通胀,自2004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16次等幅加息。美联储一旦再次加息,美国的基准利率将从目前的5%提高到5.25%甚至更高。由于证券资产价格与利率一般来说呈反向变化,美联储加息短期内将对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美元利率提升使美元资产吸引力增大,将吸引国际资金流向美国,这对美国证券市场又是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的紧缩,这将直接影。向到世界各国对美国的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国际贸易减缓,会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全球股市可能出现下跌调整。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我们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影响世界证券市场的5个机制,并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一国的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体现在影响效果的强弱和方向等方面。对于美国证券市场来说,由于美国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性,资本机制的作用效果应该是最强的,而预期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显然,资本机制和利率机制对美国证券市场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资本机制不利于美国证券市场,利率机制却抵消了这种不利影响。至于贸易机制和市场传递机制,毕竟由于中美两国经贸和市场力量的悬殊,人民币升值通过这两个机制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效果不强。因此,总的说来,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当然,由于不同的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以及市场的开放和发达程度不同,相同的机制对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影响是不同的,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我国来说,鉴于人民币升值对世界证券市场的影响,应该注意防范这其中隐藏的风险,并应尽可能地从中获取应得的利益。对此笔者建议:

(一)密切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美元涌入人民币资产,以期获取升值收益。中美两国金融力量不对称,两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容量悬殊,我国劣势多优势少,证券市场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在发达经济体(主要是美国)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是我国)之间进行博弈的国际游资,无论其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向何方,都会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加强对国际资金的监管,密切关注国际游资的动向,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大力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增强抵抗国际游资冲击的能力

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越大、功能越健全,抵抗国际游资冲击的能力就越强。近年来,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美国相比,除了在规模上要远远落后之外,更重要的是证券品种还不够完备,证券市场结构还不够完善,另外,证券市场功能也不够健全,证券市场效率更是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我国资本账户完全放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的制度基础建设,促使我国证券市场加速走向繁荣发达。

(三)尽快推出QDII,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收益

QDII的推出可为中国的投资者开拓国际投资的平台,获取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例如,当前美元与人民币的利差显著,因为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与利率联系密切,各国的债券收益率是受本币利率影响的,现阶段美元利率比较高,相应的各类美元计价的债券收益率也会比较高,我国的投资者近期通过QDII投资美元债券市场可以获得比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应尽快推出QDII,鼓励中国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人民应该能够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园林.中国证券市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2003,(11):36-38.

[3]王维,江利.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利弊浅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41—43.

[4]吴世亮,李孝君。证券市场博弈人民币升值[J].国际融资,2004,(1):39-41.

[5)李朝贤.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证券市场不同行业及其投资策略的预期影响[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48-51.

[6]徐传豹人民币升值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股市动态分析,2005,(16):9—10.

第5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与影响

一、引言

外汇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用以货币买卖和证券金融环境,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它在金融投资领域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已经有较大的规模,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证券市场则是证券、股票、商品期货等的产生、发放与买卖的场所,同时证券也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证券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进步到一定时期内的产物,目的是解决资金的供求冲突以及资金流动问题的市场。证券市场分为股票、债券以及基金三大市场,证券市场的基础职能是融资与投资,为市场进行价格制定和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价钱变化的传播体系

第一,利率作为枢纽,从原理以及实际都表现了证券市场的利率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是相反的。在敞开的经济中,汇率和利率的变化的联系也十分密切,而且两者之间的变化也是呈反向的,所以利率作为枢纽的情况下,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价钱之间产生了连带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具有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和区域,它们汇率的变化会随着国际套利资本的变动而提升自己的利率程度,由于本币的坚挺性不高会导致本币在投资过程中有较大的危机,而且造成资本的流失,此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币的利率,保证外汇市场的钱币供需关系回归正常水平。假设一个国家的钱币受到投机性的打击,该国会通过提高利率,从而对证券市场产生打击。在经济危机中,投机者对股票市场、期货与现货市场等操作,会提升证券市场的变动效应。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化是依赖于利率中介对外汇市场的作用,经过资产的联合效果。如果本币、外币资本与本币证券为三种可供使用的资产,这三种资产的的价钱由其需求情况所决定,即外币资本的价钱、本币证券的价钱以及市场的利率。本币证券的市场需要会降低对汇率变化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外币证券的需要量降低或者增多所带来的汇率的降低与增多,利率的变化所带来的资本变化也会对外币资本的需要量产生影响,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这也证明了在1997年在泰国经济危机之前股票市场的抛售行为引起本币汇率降低的因素。第二,投资者的预测以及市场状况为中介。多次经济危机尤其是亚洲的经济危机证明,投资者的预测以及市场状况导致的市场变化是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互相作用的关键传播体制。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普及运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价钱变化的速率和准确度,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市场会因投资人的心理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此外,我国的金融行业越来越与国际和市场趋于一致,投资人可以快速运用较低的资金投入安排他们的金融资本。所以市场的变化对投资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在一些刚兴起市场国家,因为信息保护机制的不完整,预测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人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行为,这能扩大市场价格变动,从而导致市场有更大的变动,引起经济危机。第三,钱币的提供量为中介。由于汇率的变化,国家为使汇率处于平稳状态,然后对外汇的储量进行一定的调动,对钱币的提供量产生影响。如果本币进行升值或者在升值时有压力的影响时,国家就会通过抛售本币同时购买社会省商务外汇,以此淼髡外汇的储量,这样能引起通货膨胀,从而造成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由此可知,货币的提供量可以影响外汇市场的变化,从而对证券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果资本具有较高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证券价格的变动会使投资人对其资产进行调整,引起资金的的流动,从而改变货币的提供量,以及资本在各类货币中的移动对外汇的供需和汇率的变动。第四,以贸易的余额为媒介。汇率的变化会影响本国外贸或者进口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贸易的余额变动。这种变动会对外贸和进口公司的利润以及资金投入产生影响,从而带来证券市场的变化。进口公司会因本币的升值提升收益,以及公司股价的上涨,出口公司会因此受到阻碍,使债券的价格下跌,证券市场的变动造成收益的变化,从而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物价也会受到牵连,从而对出口商的价格竞争力产生作用,体现出贸易余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三、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联系与影响

要实现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相互影响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中间媒介的作用能够完整的发挥。第二,国际的资金流动处于正常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一致,建立了两个现代经济的关键市场:股票与外汇,而且都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随着中国外汇的不断开放,两个市场依然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原因在于:一是不合理的股票价格产生制度,信息量不足,以致不能表现大众对上市公司效益的的危机的预测。股票市场存在的意义是创建将储存资本转变为投资的途径,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银行贷款,这可以高效解决银行的资金配置不足等问题。人为的切割股份以保障上市公司的公有制本质。这种状况下,少部分的股票在进行交易中形成价格,所以股票的价格不能实际的体现股东资产的实质价值以及不能暴露公司资本的危机。二是汇率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外汇的需要,外汇的贬值与升值也无法体现出公司利润的危机,这都将使国家进行担任。从1996年人民币实现了在特定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是近些年来,汇率所表现出来的是管理大于浮动。由政府主观的外汇市场反复多次的进行计划安排,导致市场的供需竞价形成汇率的制度犹如虚设。在这种制度下,不管是国家公开的标准汇率还是特定银行的挂牌汇率,都只是银行一方制定的汇率,并非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需要,故不能真实地反映再次项目下的外汇需要。特别是汇率的形成只在银行或者相同行业下形成,所以就容易成为官方标准,且由其控制。故我国当前的汇率还不属于市场汇率,因为其变动性不高,而且不能表现出上市公司资产风险,由此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间接关系就消除了。第三,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动不能完整的传播。就目前的情形,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动的传播依赖于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贸易余额,这是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化的首要方式,我国经济的敞开度对擦有极大的影响,人民币可以实现自由兑换在特定的项目下,促使中国的经济处于国际水平的竞争标准,这对贸易自由化以及生产的国际化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的流动性不强,贸易余额才可以在汇率与股票价格变动互相作用中有重要用途。二是货币的提供量是另外一条途径,也是次要因素,我国当前的股票市场分为两部分,这对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证券进行投资还比较困难,但在2012年我国引进的QFII制度已经开始应用在实践中。此外,公开市场的的不成熟也在一定范围内对钱币的提供量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间产生影响。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涨幅标准不一致,对于利率的改变创新还没有突破性改变,利率制度较为僵硬而且不灵敏,不能真实的体现市场的供需关系,所以利率在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动中不能完整的发挥用途。随着人民币可全面自由兑换的程度不断加快以及证券市场日趋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将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共同体现出来,直接和间接的发挥用途。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协调运行,加强其相互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国平,李捷,程寨华. 证券投资基金、资本市场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 管理科学,2016,(03):136-147.

[2]刘玲君. 汇率变动和股票收益率的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刘海宁. 证券市场IPO异常交易行为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何润秋. 我国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第6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无风险利率 国债价格 宏观经济变量

在国外许多金融发达国家,都有一种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FFR、英国的LIBOR利率、欧盟的EURIBOR、日本的TIBOR等等。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现在正处于利率市场化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标准。在我国,中央银行规定了储蓄存款利率、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官方利率。同时,市场上又存在着金融机构间自主定价的利率,例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虽然,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出了SHIBOR利率,但考虑到中国极其复杂而且分割的利率市场结构,目前SHIBOR是否可以作为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还有待研究和探讨。

因此,分析中国国债价格波动也不能笼统的用利率来对所有市场上的国债进行分析,而需要从个别市场的运行机理出发来对不同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和各种经济变量对国债价格的影响做出详细的分析。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国债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交易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国债价格的运行机制,并做了相应的实证考察。

一、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

中国的国债市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组成部分。两个层次就是:国债发行市场也就是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也就是二级市场;三个组成部分是指我国的国债市场被分割成为柜台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和交易所交易市场三个部分。

既然中国的利率市场是分割的,那么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应该说债券市场定价时使用国债作为无风险利率是恰当的(现在也有一些债券采取Shibor利率作为定价基础)。但此时我们有三种选择:柜台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选择。经过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三个市场相同剩余期限的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是有差异的,许多期限的债券到期收益率差异超过了1%,柜台交易市场国债利率缺乏对经济变量的敏感性因而一般不选择。对于选择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来做无风险利率,因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相对较大可以体现国债市场的整体水平;有的学者建议使用交易所国债利率因为它对外部因素的反应更加灵敏。本文认为在分割的利率市场面前对于无风险利率的选择,也应该从投资主体和定价目的两个角度出发,选择与投资主体相对应的无风险利率。

本文利用交易所交易国债剩余到期日和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绘制了2013年初交易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并运用了“Holt-Winters—无季节性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期限为1-16年的国债利率在2.50%-4.00%之间,成一个倾斜向上的趋势;16年以上国债的利率在4.00%以上,比较平稳。

二、宏观经济变量对交易所国债价格影响传导机制

根据债券的价格理论,影响债券价格波动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也就是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外部因素,也就是除债券本身到期日和票面利率之外的因素,宏观经济变量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就属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又会集中的体现在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上,如果外部因素对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造成了冲击,那么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就有可能在三个方面产生变化: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利率期限结构的斜度和利率期限结构的曲度。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宏观经济变量对国债价格的影响只表现在水平层次。

(一)交易所国债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根据前言中所述的研究思路,在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交易所国债市场影响之前有必要先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做一下分析和假定。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一般企业法人、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QFII。

1.一般企业法人

很少有生产制造型企业大量买入或持有金融资产,从总量上来说,一般企业法人应该是债券市场的净融资方。从企业的现金流周期来看,假如这个企业是盈利的,那么企业的资金行为过程会表现为一个先融资再投资的过程,并且再投资一般会直接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根据公司理财的观点本文假定一般法人的融资决策符合融资优序理论,即企业按一下顺序满足融资需求:本身持有的可动用金融资产、留存收益、债权融资以及发行股票。

2.专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QFII

这三种投资人的目的都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获取市场的高额回报,本文假设其投资行为符合资产组合理论的相关假设。对于他们来说当总的收入增加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加,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等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投资替代品关系。

(二)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分析

1.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增加: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M2增加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增加。由于中国的法定利率一般低于市场资金价格,所以企业更愿意首先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企业就不会寻求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新的债券,交易所国债和企业债券处于同一个交易平台,整个平台的资金需求就会减少,因此上述过程会给交易所国债价格造成向上的压力。从个人和专业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在实体经济景气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首先表现为企业的利润增加,个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专业机构会获得更高的委托资金,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国债的需求会增加,国债指数造成向上的压力。但长期来看,过量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加剧会对债券指数有向下的压力。

(2)货币供应量减少: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M1减少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通过商业银行得到充分满足,那么企业就会寻求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现新的企业债券或支付更高的利率,增加了交易所债券平台的供给,也吸引了一部分原来投资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资金,造成对国债指数向下的压力。从专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减少首先表现为市场流动性减少,个人收入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委托资金减少,就会减少资产配置中的国债,也对国债指数造成向下的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货币供应量增加在短期会使交易所国债指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在短期使交易所国债指数下降。本文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简称为“流动性效应”。

2.GDP增速的影响

从一般企业法人角度来看,GDP增速增加表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提高,企业总体的盈利能力变好,企业会拥有更多的可用资金。企业可以进行一个去杠杆化过程用这些资金来偿还债务从而企业的融资需求减少,也可以用多余资金进行投资。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GDP增速增加会导致个人的收入增加,个人的投资需求也会增加。专业投资机构来看,随着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专业机构委托佣金也增加,总的投资需求会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GDP增速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种投资者可用资金的增多。本文把GDP增加带来的效应称为“收入效应”。

3.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表现为全面的物价上涨,其影响是全局性的,从单个部门的投资行为分析得出的结果比较复杂,但从整体来看,通货膨胀的影响表现为名义回报率的提高。根据资产资本化原理,名义回报率的提高会使得一项资产的现价下降。因此,通货膨胀对于交易所国债价格应该是形成向下的压力。本文将通货膨胀带来的效应称为“名义价格效应”。

4.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相互关系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投资替代品的关系,其中某一个市场的回报率提高必然会吸引其他市场的资金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市场。对于融资者来说,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存在替代关系,如果哪个市场融资成本比较低,那么企业会优先选择哪个市场,也就是说,如果融资成本的差距足够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会突破融资优序理论而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此种情况在中国股市就有发生)。

本文把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交易所国债指数的影响分别称为“投资替代效应”和“融资替代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于国债指数的影响也应该是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名义价格效应、投资替代效应和融资替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了“000012上证国债指数”作为研究国债价格波动的研究对象。由于此指数是一个全价指数,直接用于波动性分析误差会较大,使用净价的国债指数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但目前交易所国债没有净价指数的公布)。这里本文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把全价指数的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运用“Holt-Winters——无季节性模型”进行了平滑处理。

然后,分别用M2、GDP、上证指数和CPI,2006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Granger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一)M2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强,说明M2十分可能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也证明了“流动性效应”对于国债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二)GDP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弱,说明GDP增长率很可能不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也证明了“收入效应”对于国债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弱。

(三)上证指数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强,说明上证指数也很可能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证明了“替代效应”在影响国债价格上起的作用较大。

(四)CPI增长率与国债指数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F检验的显著性较弱,说明CPI增长率很可能不是引起交易所国债价格变动的Granger原因。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易所国债价格是由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名义价格效应共同决定的,但是,流动性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交易所国债变动的影响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何志刚.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周沅帆.公司债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第7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划分

证券投资风险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多样化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如决策失误、新产品研制的失败)的影响,这些因素跟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只会造成该家公司证券收益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他公司的证券收益率,它是某个行业或公司遭受的风险。由于一种或集中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通过证券多样化方式来消除这类风险,所以又被称为可分散的风险或可多样化风险。

证券投资的总风险是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总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系统风险的表现

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引起的可能性。市场行情的变化一般为周期性的,其周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盘整期、转势期、高潮期和低潮期。在市场行情走底时,证券的价格普遍下降,在高潮期,价格普遍上扬。影响市场行情走势的主要因素为经济的周期循环。此外,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市场的季节变化、市场预期等也都影响市场行情走势。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大体包括四个阶段:复苏、繁荣、危机、萧条。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社会总需求、总投资旺盛,经济增长率上升,就业率和个人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适应这种经济气候,证券市场筹资与投资十分活跃,证券投资收益看好,然而在经济萧条、特别时经济危机事情,整个社会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于萎缩和倒退状态,经济秩序不稳定,证券市场业必然受到冲击。一方面,资金需求减少,市场交易规模之缩小;另一方面证券价格大幅度波动并呈现跌势,投资者实际收益下降,甚至蒙受亏损。“股市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这是对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高度概括。据统计,美国股市行情走势仅仅比经济周期运动平均时滞四个月。

2.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利率水平的波动而带来的投资收益风险。当利率水平上调时,一般会引起:(1)银行存款者的机会成本下降,部分潜在投资者将钱存入银行,或原有的证券投资者移资存入银行,从而降低对证券的需求导致证券价格下降;(2)货币供应量减少,造成证券交易规模缩减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下降。(3)公司贷款成本上升,或投资预期减少,利润下降,股价下跌;或影响债息的支付、到期债券的兑现。

3. 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1)国家产业政策对支柱产业和限制产业进行确定与调整。并通过经济、法律手段调整行业收益水平。导向市场行为,使限制产业的公司盈利水平受到影响;(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力度过大,或操作不当,经济可能大起大落,市场波动随之升降。

4. 贬值风险(收入或购买力风险)。贬值风险是价格持续普遍上涨,货币贬值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不变,则实际收益和价值下降。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商品价格的上升,公司销售收入增加,利润上升,股价随之上扬,但是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将使公司成本加大,利润下滑,同时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看跌,股价可能会随之暴跌。

5.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汇率水平波动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这里所谈的汇率风险并不涉及国际投资。汇率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汇率变动将影响与进口产品相关联的经营性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和产品销售收入,从而影响这些公司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价格;其二,对于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来说,汇率变动可能引起资本的输入输出,进而影响国内货币资金供给和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在我国,汇率变动对“三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6. 市场组织风险。市场组织风险指由于市场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使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组织包括:(1)法律体系是否完整、完善,市场监管是否有力;(2)交易制度、信息系统和清算方式是否科学合理;(3)硬件设施的配置是否齐全、先进。市场组织水平高低通过影响证券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市场效率和证券价格波幅等影响投资收益。

7.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指由于一国政治局势的变动而使证券市场发生震荡,从而影响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这里的政治风险同样不涉及国际投资,仅指一国政局的变动对本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如政府更迭,国家首脑的健康状况不佳,群众性大规模示威运动爆发,对外政治关系发生危机等。此外,政界人士参与证券投机活动和证券从业人员内幕交易一类的政治、社会丑闻,也会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威胁,往往丑闻一经披露,市场价格马上下跌。

三、非系统风险的表现

1. 违约风险(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是指一个公司不能按时向证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他主要针对债券而言。证券发行者不能履行对其债务所承担的义务,主要是因为财务状况不佳,他的性质属于债务者失信,因此也称之为信用风险。

2.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因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公司经营业务所需的资金,从直接融资角度来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筹措: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由两者的所得款组成公司的资本结构。股票需要分配一部分净利给股东作为股息,但不固定,可以时多时少,也可以暂不支付,完全根据盈利情况而定。债券则不同,不管公司当年有无盈利或盈利多少,必须按期付清债息,成为举债公司的固定开支。倘若在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集资方式的比重较大,可以据此推断其财物风险较大,因为:(1)如果债券集资的数额增加,而盈利因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则有可能连固定的债息都无法支付,因而使这个公司的债券持有人承担损失债息收入的风险;(2)即使这个公司由一定的利润,但因需支付固定利息的数额增加了,留作股息分配的数额就会减少。同时,公司盈利状况每年各不相同,当利息支付是固定的,这样,普通股票的持有人每年能得到股息变动性不大,不能预先确定。

3. 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状况变动而导致盈利能力的变化,造成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减少或损失的可能性。影响公司经营情况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1)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引起公司收益的变动;(2)竞争对手条件变化,若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收益率下降,会使公司的股价大幅度下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3)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的水平,公司经营决策失误,会导致产品的挤压,管理不善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涨从而引起公司盈利变化。

4. 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到消失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是不一样的:(1)产生期。产品发展的初期由于新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市场前景不明朗。需要投入较大的研究发展费用,而且获利较少。此时,投资者往往要冒失败的风险;(2)发展期。当产品进入发展期,新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销售量急剧上升,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将吸引众多企业投入研究,更多产品投入市场。在这阶段,投资者往往可以得到相当丰厚的回报;(3)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销售量只缓慢增长,行业内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企业纷纷以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利润也随之下降。进入这一阶段,企业大多表现出稳健发展的特征,收益增长虽不及发展期,但风险却更小;(4)衰退期。产品进入衰退期,利润下降,规模会逐渐缩小,竞争将主要来自新产品的成长。此时,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增大,应密切注意证券价格的变动,适时调整相应的投资组合。

5.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即技术开发方面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技术难度、成果成熟度、与商品化的差距、开发周期与技术寿命期。其主要风险因素有:(1)技术开发难度大,关键技术预料不足;(2)技术知识无法获得;(3)关键技术难以突破;(4)存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5)试验基地、设备和工具缺乏。当今世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技术转瞬间就可能过时,造成无形损耗,这将降低产品附加值,减少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质量和档次,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市场占有率,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这对证券投资市场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证券投资市场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许多情况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我国证券市场自2001年6月份以来股市一直处于“熊市”,起因是当时国务院出台的国有股减持办法,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风险,但随后的发展就变成了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性风险等。所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分析不应仅采取一因一果的分析方法,而应当采取一因多果或多果多因的综合分析方法能找准市场运行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尹建国,汪涛,岳桂宁.证券市场运行与风险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第8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一、证券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就是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对股票、债券、基金以及相关衍生品等进行购买和出售,从中获取利息、差价的一种投资方式和行为。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经济和心理风险。对于证券投资所而言,经济风险是需要研究注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发行证券主体的变现、违约风险,证券市场中的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等风险。如果投资,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在我国这个正在发展却不太成熟的新兴市场,投资者更需掌握投资经验,学会规避风险。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种类划分分

根据证券投资风险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以及非系统性两种风险。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的是由于一些全局性的因素,使得投资的收益出现变化,这种因素会通过相同的方式影响全部的证券收益。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公司内部的,因此是不能有效控制和回避的,这种系统风险也被称作不可回避风险。由于共同的因素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多样化的投资也无法将风险分散开来,所以也将这种风险成为不可分散风险。结合当前证券市场发展实际,系统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

1.市场风险,是由于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证券市场行情变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动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以及循环,一般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等阶段。看涨行情中,基本上所有的股票都是价格上涨的,在看跌行情中,股票的价格就呈现下跌趋势。投资者应对市场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操作,投资于绩优股票。

2.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导致附息资产(如贷款或债券)承担价值波动的风险。证券价格会受到利率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的,首先是资金流向的转变,市场利率变高,一些资金会被吸引到银行票据以及储蓄等金融资产中,债券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其次是公司成本的影响,利率增多,公司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多,若其他条件不变,利润会减少,股息也会减少,使得股价降低。

3.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同时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水平有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使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不变,而实际收益和价值却在下降。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说的是个别公司或行业证券产生的影响风险,个性影响因素是主要特征。由于这种风险若要抵消,可以将投资分散得以实现,又可以被称为可分散和可回避风险。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信用以及经营风险之分。

1.信用风险,是指企业或公司违背信用而不能按照约定让投资者进行还本付息,进而受到的风险,证券发行人无法按期对本金以及利息进行支付,这将会使投资者失去再投资和获利的机会。它是债券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债券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信用方面的风险,要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就需要评级信用,对证券评级的结果进行参考。

2.经营风险,说的是公司经营管理失误而因其盈利水平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它来自于企业内部。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融资不当引起财务风险:二是公司缺乏创新性,只满足于当前的经济以及利润水平;三就是销售决策上产生问题,不科学、合理,没有注重开辟新的市场。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通过分散组合来规避非系统风险,从而在面临非系统风险时不至于“满盘皆输”。分散不仅体现在资金分配上,还体现在资本选择上,在投资时,应尽量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投资。

(二)健全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健康运行与发展,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手法和违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灰色区域。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控,严格监督管理中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需要将信息纰漏义务落实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募集到的资金能够实现高效利用。

(三)降低利率风险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金融资产的价格以及利率会对利率产生极为敏感的反应,因此不能有效的回避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主要风险,也是政府债券的主要风险,它对长期债券的影响大于短期债券。投资者在预见利率要提高时可以减少长期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的持有。

(四)采用灵活的投资策略

在投资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了解投资信息,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在心中权衡比较并且进行相应的风险论证。熟悉债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市场规模、投资者的组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制定好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策略,运用各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证券投资的期限阶梯化、短期化,种类分散化。

(五)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树立正确投资心态

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应把风险教育和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类金融部门要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以及广泛的资源优势,能够将金融知识等积极的宣传给公众,并保证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公众的实际需要,强化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识别以及防范能力,这与长期发展的利益需要是相满足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证券投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在承认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有效的方法风险。虽然投资是的不确定性比较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方法,总结以往经验,科学的测度风险,扎实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收集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寻找规律为投资作借鉴,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尽可能避免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人们应该具有风险意识,认清自己的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审时度势,做出谨慎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俊清,张凯.我国权证市场投资风险分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3).

第9篇: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银行 间接融资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是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出售未来可回收现金流从而获得融资。绝大多数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人是该证券基础资产的发起人。以基础资产划分,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MBS)、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CMBS)、资产支持证券 (ABS)、商业租赁合约证券以及其他任何具有可回收现金流的金融工具。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广受欢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CDOs,其基础资产本身就是资产证券化证券以及多种公司债券。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交易模式,以何种资产着手推进并无定规,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重要的是把握这种金融交易的实质,结合中国金融体系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入,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本文将就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住房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以揭示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及其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银行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在成熟市场中,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已开始证券化交易,其目的是充当服务机构和收取服务费用。我国银行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的参与程度有限,在现有试点中是将已有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并发行贷款支持证券。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作用是出售信贷资产,增加银行流动性,因此流动性充裕的银行没有必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观点忽视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给银行管理水平带来的提升,更错误理解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整体的影响效应。举例说明:

假设A、B两家银行,A银行将10亿元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交易,出售给投资者。A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变动为现金及其等价物增加10亿元,信贷资产减少10亿元。资产负债总额不变。假设投资者在B银行开立活期账户。投资者向A银行的付款行为则会使B银行的资产及负债双双减少10亿元。整体看来,该国银行体系的资产及负债总规模均减少了10亿元。如果投资者的资金来源于流通中的现金时,就会抵消一部分转账支付金额,银行资产负债减少幅度则低于10亿元。但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国流通中现金的比例不会轻易有大的改变,因此这种抵消效应不会很大。如果投资者就是在A银行开设的活期账户,那么更简单,直接表现为A银行资产负债的双双减少。

因此,讨论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影响应该作宏观和微观的区分。从宏观层面看,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规模减少。由于银行负债(活期存款)表现为货币供应量M2的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减少。但要注意的是,全社会的融资规模并未因此下降,只不过是从原来的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而已,直接融资比例会因此上升。

从微观层面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银行,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增加,资产负债的总规模不变或者减少(一旦资产证券化广泛开展起来,在其他外在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势必每家银行都会出现资产负债减少的情况);由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加,该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但其他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降低);该银行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强的资产,调整了资产配置,资产整体流动性提高,风险资产规模减小。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大幅度提升了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各种信贷资产不再是不可流动的,在必要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将其出售换回流动性。当银行体系缺乏流动性时,这种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此为基础,银行将具备更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如发放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出售。银行既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房贷市场上占得先机,也可以获得不菲的服务费收入,并且不会承受信用、利率以及期限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对住房金融市场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最初在美国起源于住房金融,目前是最主要的住房融资渠道。我国住房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目前被普遍看作是银行的优良资产,各家银行在争夺市场份额方面不遗余力。但住房抵押贷款并非没有风险。我国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仅有十余年历史,大规模的增长不过发生在最近几年。这期间,我国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性低点。随着利率的逐步上升,购房者对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银行出于利润原因,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有限。固定利率贷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利率上升时期,固定利率贷款会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而在利率下降时期,购房者又可能通过借新换旧的再融资方式同样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因此,银行必须寻求有效的风险化解途径。

随着购房者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住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住房市场对整体经济运行甚至社会稳定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住房金融市场必须能够向购房者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采用这种方式,购房者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首先其成本要低于银行融资,其次,利率和期限风险由市场来分散和化解。而资本市场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风险进行定价和交易,由市场分散风险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银行也能够在规避了利率风险和期限风险之后收取不菲的服务费用。

三、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可投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全社会绝大多数金融资产聚集在银行业,大部分融资通过银行体系进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发展更为滞后。债权类金融产品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长期债券是投资者进行长期稳健投资的主要工具。缺乏债券产品,投资者将无法按照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对其资产进行有效配置。

资产证券化在解决金融投资产品供给不足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资产证券化能够提供高信用等级的投资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并不受发行人和基础资产的制约,通过信用增级技术,发行人能够发行高于自身信用等级和基础资产信用等级的产品,投资安全得以保障。

其次,发行人可对投资者量身定做投资产品。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发行人能够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灵活分割,根据投资者需求发行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分别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