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精选(九篇)

利率市场化论文

第1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一)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国债期货作为最成熟的利率期货,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美国国债期货的推出对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债期货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其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是以在国债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作为手段来实现的。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是: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在同一时空内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只是波动幅度可能有所差异。套期保值就是利用两个市场的这种价格关系,同时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做相反方向的买卖,用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因为利率波动造成的国债现货价格风险的目的。另外,当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趋于一致,二者的基差接近于零。两个市场在最终价格上的“趋合性”也使套期保值交易行之有效。

(二)利用国债期货寻找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作为资本市场中各种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根据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他们通常以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并由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构建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但是仅仅依靠国债现货市场形成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是有很大缺陷的,而国债期货市场具有交易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集中化的特点,以及国债期货市场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极高的流动性,这些都弥补了国债现货市场的不足,从而可以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发现未来某一时间国债现货的价格,使国债期货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国债收益率的形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因为国债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机制,逐渐促进国债市场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国债收益率体系,并以此构建出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

二、中国国债期货核心功能发挥的实证检验

从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上市以来的交易情况来看,上市之初短暂的交易活跃之后即遭遇冷场,但是大跌之后逐渐反弹,交易日渐活跃,各合约的交易量和持仓量稳步增加。国债期货的平稳运行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其对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和影响,并且关系到国债期货自身的成败。本部分基于国债期货上市以来的数据对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发挥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样本的选择及描述1.数据选择及说明本文采用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的日收盘价作为现货数据,采用由国债期货各主力合约构造的连续日收盘价序列作为期货数据。现货和期货的样本区间为2013年9月6日到2014年8月14日。剔除其中非期现货共同交易日期的样本点,共有228个样本点。对于因节假日暂停交易导致的缺失数据,采用“等差数列填补法”进行处理来填补缺失的数据,从而在最大限度不影响数据趋势的情况下,使交易数据成为满足每周5个交易日的规则数据序列,处理后的数据扩充为245个样本点。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6.0。国债期货和现货的日收盘价格分别用F、S表示,为消除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国债期货和现货的收盘价取自然对数,以LF、LS分别表示期货和现货价格的对数值序列,即LF=lnF,LS=lnS。并分别对LF、LS取差分,即期货对数收益DLF=lnFt-lnFt-1,现货对数收益率DLS=lnSt-lnSt-1。2.数据序列的基本统计量描述首先对要研究的期货和现货的价格序列和收益率序列进行一个基本特征的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5年期国债期货收益率的均值小于对应的现货,但是收益率的标准差大于现货,即期货收益率的波动要大于现货收益率的波动,这可能是由于期货的交易费用比较低,对市场信息反应比较灵敏所致。另外,从J-B统计量可以看出期现货的价格序列和收益率序列均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3.数据序列的相关性分析现货和期货价格的相关程度越高,两者的引导关系就越显著,套期保值的效果也越好。本文所选期、现货的价格走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与5年期国债期货价格长期走势非常一致。其中,d軈为dt的算术平均值,TE越小说明两序列的走势越相似。经计算,样本区间内,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和5年期国债期货的跟踪误差值仅为0.001608,说明二者有很高的相关度。另外,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和5年期国债期货的价格序列相关系数为0.845054,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642394。综上,走势图和两个相关性指标均表明所选择的现货数据和期货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二)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体现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国债期货是否领先国债现货,从而对国债现货市场未来价格形成起到预测和引导作用。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国债期货价格与国债现货价格间的这种引导关系(华仁海,2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出在价格引导的过程中国债期货和现货的贡献度。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为了检验所选取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首先采用ADF检验对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论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格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接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对数化后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两个对数收益率序列都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后的两个数据序列都是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国债期货和现货价格的对数值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即Ι(1)的,符合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因为协整的序列必须是同阶单整的。所以,接下来对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列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结果如表3所示。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国债期货和现货的对数价格序列在5%显著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见在短时间内,国债期货和国债现货的价格之间可能偏离均衡状态,但从长期来看,自国债期货推出至今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均衡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定理表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为国债期货和现货价格序列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所以可以直接对期现货价格序列做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1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都无法拒绝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互不为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在滞后2、3、4期时,在1%的显著水平国债期货价格是国债现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2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国债现货价格仍不是国债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3、4期时,在5%的显著水平国债现货价格也是国债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国债期货价格和国债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其中国债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更加显著。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因为协整检验说明了国债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可以进一步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引导关系,对二者之间由短期的偏离向长期均衡的调节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刻画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由VECM模型估计结果可知,从长期来看,国债期货和现货的误差修正项调整系数均为负,符合负向调节机制。而且期货的调整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另外期货的调整系数绝对值比现货的调整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这说明在系统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期货市场对非均衡状态的反应更为灵敏,调整的速度更快。从短期来看,方程式(1)中D[LF(-1)]和D[LS(-2)]的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说明期货价格存在自相关性,也说明现货价格Granger引导期货价格。方程式(2)中D[LF(-1)]、D[LS(-1)]和D[LS(-2)]的系数均统计显著,说明现货价格存在很强的自相关,也说明期货价格Granger引导现货价格。图2国债期现货价格方差分解结果综上可得,在长期中国债期货市场比现货市场更快回到均衡状态,在短期中国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4.方差分解为了进一步分析国债期货和现货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各自的贡献度,本文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见图2)。由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在国债期货的价格形成过程中,更多地受到自身的影响,虽然贡献率逐渐递减,但是在10个交易日时仍保持在98.34%,而国债现货对其的影响非常小,在第10个交易日时也只达到1.66%。在国债现货的价格形成过程中,开始时自身的贡献率为56.45%,稍占优势,但是国债期货对其贡献率逐渐增高,且很快超过现货对其自身的影响,在第10个交易日时达到66.7%,超过现货自身的影响。综上,虽然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但是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更强,起主要引导作用。

(三)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的实证分析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其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体现在投资者利用国债期货为其持有的国债现货资产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最优套期保值率记为h*,直接决定套保操作所买卖的期货合约数目,进而影响套期保值的效果。所以合理测算h*是不同套期保值模型的共同目的,也是套期保值成功的关键。由于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忽略了基差波动的风险,认为h*为1,这在现实中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没有采用。本文先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两种静态套期保值模型计算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h*(方世健、桂玲、吴博,2008),然后再基于风险最小化原则对套期保值的绩效做出评价。本部分设定2014年8月1日到2014年8月14日这10个交易日为样本外,之前的235个样本点为样本内。1.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OLS模型由Johnson(1960)提出,之后Ederington(1979)等研究者都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套期保值的实证分析中。该模型认为一定时期内,现货收益率和期货收益率呈线性关系。式(3)中,ΔSt、ΔFt分别表示采用套期保值的现货和期货的对数收益率。通过将现货对数收益率对期货对数收益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估计线性模型的斜率β,该斜率即代表了最佳套期保值 率h*。本文以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的对数收益率DLS为被解释变量,以5年期国债期货的对数收益率DLF为解释变量,建立基于OLS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根据信息准则AIC和SC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建立中债国债5~7年全价指数与国债期货数据序列的二元VAR(2)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由VAR(2)模型的残差序列的协方差矩阵可知,式(6)中的Cov(εst,εft)为1.70e-06,Va(rεft)为4.32e-06。由式(6)计算的最优套期保值率h*=1.70e-06/4.32e-06=0.393519。3.套期保值的绩效评价求解出最优套期保值率h*并按照其对现货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后的资产组合是由套期保值工具(期货合约)和其所保护的资产(现货资产)所组成的一个新的资产组合,其对数收益率可表示为:套期保值前的资产组合即现货组合的对数收益率表示为:基于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套期保值绩效评价,即根据Markowitz(1952)资产组合理论对跨期货、现货两市场的资产组合寻求固定收益下的最小风险。令σ2u=Va(rru)表示套期保值前现货组合对数收益率的方差,σ2h=Va(rrh)表示套期保值后资产组合对数收益率的方差。所以,风险最小化原则就是使rh的方差比套保前现货组合收益率ru的方差减少程度最大。套保绩效HE越大说明套期保值的效果越好。根据以上套保绩效评价方法计算出各套保模型的绩效,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的套保绩效可知,样本内数据利用OLS模型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略优于利用VAR模型进行套保的效果,规避资产组合所面临的利率率达到42%。但对于样本外数据,运用OLS模型套期保值失效,而VAR模型套保绩效也几乎为零。原因主要是在样本外时段即2014年8月1日到2014年8月14日期间,国债期货价格走势与国债现货明显背离,国债期货价格呈下降趋势,而此时国债现货价格为上升趋势,从而导致OLS套保失效,VAR套保绩效几乎为零。综上,国债期货已经发挥出了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

三、结论及启示

第2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一)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的机遇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整理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潜在的机遇。

1.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将存贷款利差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效的引导银行资本动向,对市场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加,并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淘汰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帮助那些竞争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利率管制时期我国的主要将存贷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要的盈利业务,由于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极强,使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缺乏动力,而将银行的主要资源应用于银行的吸存业务,这使得吸存业务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吸存手段,市场竞争的不正当性逐渐显现,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极为病态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利率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银行的综合能力来决定吸存利率,从而使市场的存款利率公开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挑战

1.直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运作相对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长期依赖存贷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的利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活期存款总规模在2013年超过了16万亿元,而我国的活期利率仅有0.35%,我国的商业银行仅通过活期存款赚取的利差每年就高达上千亿,而在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利润规模总量也就8000亿人民左右,由此可见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学者估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是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破产,甚至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将会结束高利润的时代,甚至在四大商业银行中会有银行出现亏损。利润规模的降低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另一个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使得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大量流出,据央行统计,现阶段已经有超过5000亿的活期存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出,由此可见利润的降低以及存款的减少,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利率风险增加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格局,将存款利率的变动交由市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将会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这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执行的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其中比较主要的风险有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至今尚不确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的规避,但是我国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直接面对这些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途堪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的市场化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使得贷款资金的和金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为例,其主要赢利点就来自原于存贷款利差,其中间业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务在工商银行的总利润中仅占不到30%,这种盈利结构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工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3.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会将现有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爆发信用危机,由此可见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威胁。

4.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剧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0%以上,但是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量已经不足50%,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会面临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众多创新过程,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极大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地方商业银行结构重整从顾客角度出发,在理论管制阶段,顾客把资金放到不同银行中,不过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会把这些资金都汇集到一家银行里,产生大量的存款从而得到高利润。这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会控制所有优良的大顾客和项目,地方商业银行得到的市场份额很少,担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顾客以及中小型企业。

(二)改变观念,立足市场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应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首先,实行扁平化管理。把顾客经济制度为凭借整改业务流程,组织一个顾客小组或经理为顾客制立一系列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实行各种业务。

(三)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商业银行要增强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能忽视利率风险的存在。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开发一些新产品,提高经营实力,应对利率风险,而且定期对银行潜在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再次,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利率风险的首要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位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做出全面、系统的决策。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第3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摘要]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

第4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的这种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因此,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

(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第5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七次利率政策调整,为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探讨和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实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是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机制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首先,我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投资———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首先,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看,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资金的价格)主要取决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是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四是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经营观念上的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本身讲求的就是“三性”原则,可现阶段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处理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亟需提高的问题;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也不足,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定,对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腐败行为也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只要企业产权明晰,经营机制健全,就能减少企业在资金运用上的风险性,往往在借款时企业就会更多顾及因利率变化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以及自身的实际偿还能力,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债权人———银行的利益;这也将有助于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银行信贷风险,增强其经营积极性和开拓性,从而使全社会的信用程度均得到提高,这才能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改革提供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首先要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促进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基准性利率的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发展货币市场有利于使这一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形成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以此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才能真正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发展货币市场,其重点应是尽快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因而发展拆借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推动我国国债一、二级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有效环节是增加市场上交易品种,使社会金融资产多元化,并加强各个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国债为基础的回购交易所形成的利率将是市场利率的主导性指标之一。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力度,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促进银行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防止资金沉淀,刺激资金流向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完善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第6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抑制;利率市场化;县域经济

JEL分类号:P22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107-05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先农村、后城市”的特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异,利率定价行为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共39个样本县(市)作为研究对象,以考察利率市场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述评

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方式上,理论界存在两种看似矛盾又紧密联系的理论。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人为的利率管制、较高的通货膨胀,造成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不仅减少了国家储蓄,降低了实际经济增速和金融发展的规模,且由于技术选择不利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造成低效的资本密集型投资重复进行。基于此,金融深化论学派提出“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政策主张,主要措施包括放松对利率的人为干预、抑制通货膨胀、将银行转化为社会组织、鼓励民间金融以及促进金融业的竞争等,通过实际利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种是Hellmann(1994),Hellmann(1996),Hell-mann(2000)在对东亚的经济研究后提出的“金融约束论”。该理论宣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应该采取“金融约束”政策,通过控制存款和贷款利率、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竞争等,将实际利率维持在正的、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上。这样。银行由于资金成本较低,放贷意愿较强;企业也由于贷款利率不是很高,有动力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一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根本上讲,“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深化论”并不存在本质对立,金融约束强调不能急于否定政府的干预,认为政府进行选择性干预有助于金融深化。政府干预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应该随着金融深化的加深而减弱。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在金融抑制下,政府将名义利率控制在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从民间攫取租金;而在金融约束下,政府将名义利率维持在适度水平以确保实际利率为正,并低于均衡利率,从而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

(二)实证研究综述

就实证的结果而言,Maxwell Fry(1989),Alan H.Gelb(1989)支持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假设,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储蓄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另有学者则认同金融约束论的推断,指出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的提升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二者的关系甚至为负。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早期研究侧重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沈坤荣等(2000)、庞晓波等(2008)都指出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其中沈坤荣等(2000)的研究指出,麦金农关于实际利率提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理论假设,是以短缺经济为背景的。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商品市场已由短缺经济变为结构性过剩,造成这一时期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减弱。值得一提的是,张效岩等(2010)首次采用农村经济数据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贷款、投资和储蓄的增长,由此带动了生产、消费乃至居民收入的增长,从测定的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果来看,利率市场化首先引起的是投资的显著增长,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仍然存在。金融约束过于强化,不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现阶段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理论更适合其实情。

对于中国的研究,大多采用全国性的数据。未考虑我国利率市场化“先农村,后城市”的特点,也未对区域性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基于这些考虑,本文从县域角度出发,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共39个样本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994-2009年间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江苏县域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概况

为全面了解县域金融发展概况,我们在江苏省共选取了39个样本代表性强、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县(市)作为考察对象,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11、13和15个样本县域(见表1),研究区间为1994-2009年。

(一)不同地区县域贷款利率执行情况

受利率统计资料可得性的限制,本文选取苏南、苏中、苏北县域统计资料相对完整的9个县,考察县域贷款执行利率变化情况。由于没有关于县域贷款执行利率的直接统计数据,我们用当年县域所有金融机构利息收入除以年初贷款余额与年末贷款余额的平均值,得到县域贷款执行利率的近似估计,基准利率选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显示,不同地区县域贷款执行利率走势与基准利率走势基本一致(见图1),经历了1994-2003年的总体趋降和2004-2008年的持续回升,2009年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有所下降。可见,虽然2004年10月后我国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管理,但基准利率对贷款执行利率仍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分地区看,苏南县域的贷款执行利率总体高于苏中、苏北。2004年之前,苏中、苏北县域贷款执行利率比较接近,但2004年后苏北县域贷款执行利率明显高于苏中县域,与苏南县域执行利率基本持平。不仅如此,2004年后不同地区县域贷款执行利率与基准利率差值的波动也明显加大,该差值在苏南、苏中、苏北县域的标准方差分别由1994-2003年的0.95、0.78和1.23个百分点,升至2004-2009年的1.74、1.59和1.98个百分点,表明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放开后,各地区贷款利率定价的波动都有所加大,市场力量对贷款最终执行利率的影响明显增强。

第7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利率 股票市场 上证指数 实证研究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利率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我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经历27 次利率调整,其中13次升息,14次降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尽管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利率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然而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管理与调控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此背景下,回顾二十年来的的27 次利率调整,探求利率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Rahman和Mustafa分析了多个国家股票和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中不存在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的显著Granger影响关系,但可能存在一个显著地长期协整关系。Rigobon 和Sack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股指的影响,发现股指对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负向反应,即短期利率上升25 个基本点,将导致标准普尔500 下降1.9 %。

国内研究方面,孙华妤与马跃研究发现央行的利率对股价产生正向影响。何问陶与王成进研究发现股市和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负向关系,当股市波动较小时, 两者负相关, 当股市波动较大时, 两者正相关。张绍斌、齐中英认为长期利率上升会通过影响贴现率从而导致股价下降。张子夜利用2006年至2008年的13次利率调整和调整前后14 个交易日来分析利率调整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在短内期,股市的走势和利率调整的方向呈现出同步上涨或下跌的趋势,和理论分析相背离。姜小敏研究发现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这段时间内,上证综合指数与利率之间长期呈负相关关系。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到,基于不同的考察时间段和方法下,中外学者针对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选取的利率调整次数样本不够多。第二,选取的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的时间段指标不够长。以至于所得结论难以很好的真实反映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选取我国股票市场成立20年来,利率的27次调整数据,对每一次利率调整后上证指数在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的波动幅度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从丰富的数据中找出利率调整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规律。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20年来的上证指数及人民银行的27次利率调整数据。本文引用的利率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的利率统计数据,上证指数是通过通达信证券行情分析软件导出的日收盘点位数据。

2.指标设计

中国属于利率管制体制,在实践中,一直以1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核心,其他各类资金利率一般以其为基础推算确定。为了更全面考察利率调整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金融机构法定1 年定期存款利率和1年期贷款利率作为衡量利率变动的指标。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取上证指数在利率调整后1个交易日、22个交易日、132个交易日、264个交易日的涨跌幅为代表来分析利率调整对股市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的影响。

3.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20年来,从1991年4月21日至2008年12月23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有27次调整。每一次调整后1个交易日、22个交易日、132个交易日、264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度如表1所示。时间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

利率调整方向

后1交易日股市涨跌幅度

后22交易日股市涨跌幅度

后132交易日涨跌幅

后264交易日股市涨跌幅度

1991.04.21

7.56

8.64

下调

-0.38%

-7.54%

80.95%

283.68%

1993.05.15

9.18

9.36

上调

-2.35%

-14.21%

-23.97%

-53.38%

1995.01.01

10.98

10.98

上调

-1.23%

-17.61%

1.28%

-20.10%

1996.05.01

9.18

10.98

下调

-3.92%

-5.51%

34.34%

86.50%

1996.08.23

7.47

10.08

下调

-1.58%

4.36%

37.89%

35.22%

1997.10.23

5.67

8.64

下调

-0.35%

-1.61%

16.28%

9.60%

1998.03.25

5.22

7.92

下调

-0.21%

10.93%

2.31%

-4.18%

1999.06.10

2.25

5.85

下调

1.17%

17.51%

5.26%

47.35%

2002.02.21

1.98

5.31

下调

1.57%

9.48%

11.12%

-3.34%

2004.10.29

2.25

5.58

上调

-1.58%

-0.32%

-17.76%

-17.21%

2006.04.28

2.25

5.85

上调

1.66%

18.91%

31.55%

159.08%

2006.08.19

2.52

6.12

上调

0.20%

8.59%

83.85%

239.50%

2007.03.18

2.79

6.39

上调

2.87%

23.25%

85.15%

14.26%

2007.07.21

3.33

6.84

上调

3.81%

22.08%

8.00%

-39.62%

2007.12.21

4.14

7.47

上调

1.15%

-6.75%

-44.19%

-60.46%

2008.09.16

4.14

7.2

下调

-4.47%

-8.84%

16.35%

48.31%

2008.10.30

3.6

6.66

下调

2.55%

8.80%

53.50%

84.38%

2008.12.23

2.25

5.31

下调

-4.55%

0.15%

57.11%

58.56%

(1)27次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27次利率调整后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9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8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33.33%。

27次利率调整后2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1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16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40.74%。

27次利率调整后1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19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7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70.37%。

27次利率调整后26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21次变化方向与理论一致,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6次与理论不一致,呈同方向变化,一致比率为77.78%。

(2)13次利率上调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第8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场结构;效率;绩效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时候可以是从多方面来获得的,既包括在企业在市场上保持规模优势,即使投入产出比不高,也能通过市场上产品的销售规模获取较高的收益,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无谓损耗,即提高生产效率。

一、理论分析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 SCP 理论,主要介绍了企业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获取了有力的产品价格定位,维持较高自身产品的销售规模的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产品收益。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绩效。而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绩效的研究集中在市场配置效率上,它将企业定义为生产函数,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被简洁地表达为静态下的产量最大或成本最低以及动态下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在研究市场主体行为理论中主要发现了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总结来说,主要有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1、市场力量假说

哈佛学派是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发展研究而来的,其研究框架为“结构―行为―绩效”,他们认为企业在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定价空间来提高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这一假说的基本逻辑包括:

(1)买方和卖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他们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即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企业有充分的话语权。

(2)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市场上集中度较高的一些企业都有动机或明或暗的采取合谋行为,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得较高的利润。

2、效率结构假说

这一理论所倡导的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包括自身的技术和更为先进的管理来提高自身投入的水平,即提升了投入产品的效率,在企业自身的投入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效率,进而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降低市场服务价格来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效率结构理论强调的是自身单位投入的产出比,运用效率理论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投入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自身的损耗,来实现企业的收益优势。

对于市场结构和运营效率关系的解释不同,企业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会不同,市场力量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较高的市场份额代表着市场话语权,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超额利润;而“有效假说理论”则侧重技术管理和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效率,银行才能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理论的出发点不同,政策的制定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对两种不同的理论详加比较,可以在理论上给予银行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上一点有益的启发。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

1、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存在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如下的模型进行检验,此模型是Berger在SCP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π=f(X-EFFi,CONCi,MSi)+ei (2.1)

其中,π是表示资产净利润,X-EFFi表示x效率,本文中我们利用DEA测算出来的纯技术效率来代替,CONCi表示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MSi表示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ei为随机变量。

2、判定依据

在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理论: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规模假说。目前,基于这两种假说的研究被专家和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市场力量假说又可以细分为传统的SCP假说和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在本方程中,传统的SCP假说认为市场的集中度对资产利润率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SCP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之上,它强调一些企业在市场处于不完全垄断地位凭借自身的市场份额优势制定共同价格,从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如果方程中市场集中度系数为正且相关性较强,那么市场支持传统SCP假说。如果回归变量中的其他变量的系数较小,则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业只支持传统SCP假说。

效率结构假说认为企业的效率对其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起决定作用,高效率的运作使得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但是银行绩效与市场结构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在模型中如果X的系数大于0且相关性较强,我们知道效率结构假说在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上成立。

3、变量的界定

(1)市场结构

本文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测算指标选取如下:市场份额指标,包括资产份额(MSa)存款份额 (MSd),贷款份额(MS)和利润份额(MSp);行业集中度指标CR;相对集中度指标,即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

如表1中所示,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四的银行来看,2006年末,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均在70%左右,由此看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无论是从投入(资产、存款)还是产出(贷款、利润)在整个商业银行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012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的比重下降到54.34%、57.75%、64.21%、61.63%。整体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国有股份制银行虽然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是上升幅度和空间较小。再看以市场份额占据前八位的银行测算得来的商业银行集中度,2006年末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83.17%、82.81%、83.27%、82.81%。2013年底,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下降到7842%、7754%、82.40%、80.84%。对比CR8和CR4可以发现,前八位的银行市场份额变化较小,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技术效率的测定

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中间媒介理论的定义,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入定义为:劳动力投入,银行自有资本和各项存款。劳动力投入为银行当年的总体用工人数,劳动力价格即劳动报酬,公司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支付给职工的住房困难补助、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不包括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本文将劳动力价格经过了标准化处理,以其平均价格表示,标准化的方法为:平均工资=总劳工报酬/职工总数。

银行自有资本的投入即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具体包括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和无形资产,金融资本为所有者提供的金融资本。银行自有资本价格为其机会成本,等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本文定义为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年平均值减去央行对金融机构的一年期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一般的居民储蓄存款、存放同业、同业拆借、央行存款等等,由于详细的数据很难获得,其价格也只能用对其标准化之后的价格表示,具体为商业银行的总利息支出和总的存款余额的商表示。

表2 投入产出指标

投入指标价格产出指标

银行员工人数总劳动报酬/职工人数贷款余额

自有资本法定准备金率减央行对金融机构一年期再贷款利率息税前利润

存款余额利息支出/存款余额

本文利用deap2.1对银行纯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定,限于文章篇幅,表格不在文中列出。

三、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1、实证结果

本文主要利用2006年一2012年中期的商业银行各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样本区间为7年,样本数为140个。采用资产收益率(RO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即作为回归方程的被解释变量;采用X效率以及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作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通过对方程(2.1)的回归来分析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该方法,利用Eviews7.0软件估计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455,拟合优度基本符合要求。浙江省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良好。各个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示:

ROA=1.695+0.142SE+3.038MS+0.386CR4 (3.1)

常数项C=1.695,显著性水平为0.0578

X效率(SE)的系数a1=0.142,显著性水平为0.0395,但是系数效用较小,无法确认X效率与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明显相关性。

市场份额(MS)系数a3=0.038,显著性水平为0.0360

市场集中度(CR4)系数a4=0.386,显著性水平为0.0698

为了检验各解释变量在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解释上的差异,分别把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代入模型作进一步回归分析。其中,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692表明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83.2%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5.887,对应p值为0.001,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574表明浙江省股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有75.8%的变化可由该模型解释。F统计量为4.668,对应p值为0,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整体显著。

2、结果分析:

(1)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来看,浙江省的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其中市场集中度、经营效率的回归系数较小,系数效应不明显。不能说明浙江省商业银行符合市场结构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市场份额与资产收益率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系,强调超额利润并非来自市场共谋。只有一些市场份额大的商业银行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售,运用市场力量通过有利的定价来获得超额利润。

(2)对浙江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经营效率都和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系数效用明显,符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而经营效率中,X效率对于银行绩效(ROA)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股份制商业银行X效率的系数效用大于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规模上发挥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依靠自身灵活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在银行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柯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0,01:114-123.

[2] 曾江洪,樊娜娜.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5:139-141.

[3] 刘晓娅.安徽省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应东兵.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5] 夏雪杨.中国银行业的SCP框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 罗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路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7] 许春.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第9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制利率;市场利率;宏观效应

JEL分类号:E43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9-0022-05

一、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

(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述评

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方式上,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却又紧密联系的理论。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麦金农和肖(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人为的利率管制、较高的通货膨胀,造成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不仅减少了国家储蓄,降低了实际经济增速和金融发展的规模,而且由于技术选择不利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造成大量低效的资本密集型投资重复进行。基于此,金融深化论学派提出“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政策主张,主要措施包括放松对利率的人为干预、抑制通货膨胀、将银行转化为社会组织、鼓励民金融以及促进金融业的竞争等,通过实际利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跟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对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了挑战。斯蒂格利茨等人(赫尔曼,1994;穆尔多克,1996;斯蒂格利茨,2000)在对东亚的经济进行研究后,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该理论指出金融深化论在信息完备和瓦尔拉斯均衡市场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仅使瓦尔拉斯均衡难以实现,而且还普遍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使得资源难以优化配置。由于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利率提高往往会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和逆向选择行为。据此,金融约束论宣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应该采取“金融约束”政策。通过控制存款和贷款利率、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竞争等,将实际利率维持在正的、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上。这样,银行由于资金成本较低,放贷意愿较强;企业也由于贷款利率不是很高,有动力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一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深化论”相比,二者并不存在本质对立,金融约束强调不能急于否定政府的干预,认为政府进行选择性干预有助于而不是有碍于金融深化。政府干预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应该随着金融深化的加深而减弱。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在金融抑制下,政府通过将名义利率保持在远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从民攫取租金;而在金融约束下,政府将名义利率维持在适度水平以确保实际利率为正并低于均衡利率,从而为民部门创造租金。

(二)实证研究综述

就实证的结果而言,国外一些研究支持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假设,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储蓄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Maxwell Fry,1989;Alan H.Gelb,1989)。另一些研究则认同金融约束论的推断(Bandiera etal,2000;Loayzaetal,2000;Rein-hart&Tokatlidis,2001),指出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的提升,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二者的关系甚至为负。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早期研究侧重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中大多数研究都指出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宾国强,1999;沈坤荣等,2000;庞晓波等,2008)。但沈坤荣等人(2000)的研究指出,麦金农关于实际利率提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理论假设,是以短缺经济为背景的。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商品市场已由短缺经济变为结构性过剩,造成这一时期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减弱。张效岩等(2010)首次采用农村经济数据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贷款、投资和储蓄的增长。由此带动了生产、消费乃至居民收入的增长。

总体上看,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但在两个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现有研究对我国市场利率、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系的经济效果涉及较少,影响了我们对利率市场化效应的全面认识;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利率体制的变迁。近几年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现有文献对不同利率制度对宏观经济影响差异的考察较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不同阶段、不同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差异,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效应的计量检验

通常,对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效应的检验涉及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侧重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次,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调控效应的影响,关注实际利率变化对经济的短期调控效应。由于我国存在两种利率传导渠道(岳意定等,2009;姜再勇等,2010),在市场化利率渠道中(如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操作对货币市场施加影响,进一步影响股票等资本市场价格,通过居民财富效应、企业资产选择行为影响消费和投资,带动产出变化。在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管制利率渠道中,人民银行直接控制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进而推动产出水平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分析、因果分析,探讨两种利率渠道的长期经济影响和短期调控效应。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考虑到1996年开始,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完全市场化,相对独立于原有存、贷款管制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体系开始形成,我们将研究区定为1996年1月至2010年9月。研究包含五个变量:货币供应量(M2)、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LOAN)、7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CHIBOR 7)、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其中,月度M2数据来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月度利率数据采用当月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利率在当月发生变化的,按照不同利率执行天数加权计算得到当月平均利率;季度名义GDP数据来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结构权数将季度名义GDP转换为月度名义GDP;月度CPI环比数据来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通过换算转成以1995年为100

的定基指数。

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研究利用定基CPI指数对M2和GDP进行调整,从而获得实际M2和实际GDP。以1995年为基期的CPI当年值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天同业拆借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管制利率、实际市场利率。为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季节性较强的实际M2、实际GDP和CPI均采用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对季节调整后的实际M2、实际GDP和CPI均为自然对数。所有调整之后的变量分别记为LRM2、LRGDP、LCPI、RRLOAN、RCHIBOR 7。相关变量平稳性检验显示,所有水平变量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所有变量都是I(1)单整序列(见表1)。具体建模时,我们用实际货币供给LRM2、实际产出LRGDP、物价LCPl分别与市场利率RCHIBOIR 7、管制利率RRLOAN组合,得到两个系统:

Z1=(LRM2,LRGDP,LCPI,RCHIBOR-7) (1)

Z2=(LRM2,LRGDP,LGPI,RRLOAN) (2)

(1)、(2)式分别代表市场利率渠道和管制利率渠道,对模型的分析主要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考察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长期经济影响、短期调控效应。

(二)市场利率的长、短期效应分析

1、市场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分析。

针对市场利率系统Z1=(LRM2,LRGDP,LCPI,RCHIBOIR_7)协整检验显示(见表2),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表明Z1系统协整关系的存在。

表3给出了协整向量系数的估计值及其检验t值。协整向量给出的关系显示,LRM2与LRGDP和LCPI都呈正向关系,与理论预期一致。协整结果同时表明,市场利率RCHIBOIR_7与LRGDP呈现比较显著的正向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市场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符合麦金农和肖的市场化传导的假说,即实际利率的提高能够促进投资的同向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速的提高。但从推动程度上看,二者的相关系数较低,只有0.0008,也就是说长期看实际市场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只能推动产出增速提高0.000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当前双轨利率体制下,市场利率只能对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少数货币市场施加一定影响,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面都相对较窄。

2、市场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表4报告了以Z1系统协整关系为基础的格兰杰因果检验。Lag(RCHIBOR_7)是格兰杰因果检验中等式右侧所有RCHIBOR_7的滞后项,其他符号的定义与此类似。从第一列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货币供给LRM2不是市场利率RCHIBOR_7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被拒绝。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市场利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市场利率。但第一行同时显示,市场利率除了对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应外,对产出和CPI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M―i―I―Y”的传导链条中,短期内市场利率向投资、进而向产出的传导受阻,这意味着短期内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影响市场利率,进而调控实体经济的增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容量小,上市公司数量少,全社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占比很低(1996-2009年我国通过股票市场融资额在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不到1.5%),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难以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有效传导至消费、投资乃至经济增长层面。

(三)管制利率的长、短期效应分析

与1996年后货币市场利率运行环境相对稳定不同,1996年后我国管制利率经历了较大的制度变革,其中2004年10月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的突破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管制利率系统Z2划分成两个不同的时段,分别表示为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的Z2和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Z2,考察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前后管制利率的长、短期影响有何不同。

1、管制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分析。

对管制利率系统Z2、Z2'协整检验显示(见表5、表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还是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管制利率与相关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

表7、表8显示,Z2、Z2'系统中LCPI和LRM2都和LRGDP正相关,符合理论预期。但管制利率RRLOAN与经济增长LRGDP负相关,其中,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的协整系数为-0.00075,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协整系数为-0.00022。并不符合麦金农和肖关于市场化后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我们认为,这和当前的贷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有关。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之一是,实际利率上升后,确实可以排除那些报酬率较低的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受我国贷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影响,银行信贷配给现象仍比较明显。实际利率的上升在将部分项目排除在外的同时,由于其绝对水平偏低,无法充分引导银行资金向报酬率较高、从而风险也较高的项目聚集。因此,考察期我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金融自由化理论揭示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二者呈典型的反向变化,也即贷款利率管制抑制了经济增长。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利率上限放开后,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关系(-0.00022)明显低于上限放开前的水平(-0.00075),2004年10月后二者相关系数只有利率上限放开前的三分之一,说明利率上浮空的充分释放,还是对利率的资源配置效应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表9中基于Z2协整关系的管制利率与相关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前,所有考察变量都不是管制利率ARRLOAN的格兰杰原因(见表9第一列)。说明这一时期由于贷款利率管制程度高,实际利率的变化相对独立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仅受货币当局利率调整的外生影响。表9第一行同时显示,管制利率RRLOAN仅是货币供给LRM2的格兰杰原因,实际利率变化除对货币供给LRM2产生一定影响外,对经济增长LRGDP和通货膨胀LCPI的影响都不显著。这可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利率调控与经济变化的现实过程得到解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经济下滑、通货紧缩的问题,但连续7次降息并没有对经济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直到2001年才逐步走出衰退

和通缩区。因此,利率上限放开前,我国贷款利率管制程度很高,利率的外生性很强,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对利率施加有力影响,但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阻。

表10是基于Z2'协整关系的管制利率与相关经济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第一列显示,通货膨胀LCPI是管制利率ARRLOAN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相比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前管制利率调整完全独立于经济形势变化,利率上限放开后管制利率对实体经济反应的灵敏度增强,货币当局会根据通货膨胀情况对利率作出相应调整,但对经济增长LRGDP变化的反应并不充分。正如孙稳存(2007)所言,我国利率仅根据通货膨胀事后进行包容性调整,对产出基本不作出反应。但第一行管制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管制利率RRLOAN仅仅是货币供应量LRM2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LRGDP、通货膨胀LCPI预测效应都不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具有一定的刚性,短期内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并不敏感,利率调整无法对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仅仅由中央银行被动地根据CPI波动对利率进行包容性调整,无法对通货膨胀产生应有的调控效应。

三、基本结论及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从长期看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的双轨利率体制下,整个利率体系是割裂的、扭曲的,造成市场利率目前还不能有效引导实体经济的调整。因此,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按照市场化方向加快改革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首先,存、贷款利率放开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能够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替代中央银行官定利率。当前,我国虽借鉴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经验,建立了上海银行拆借利率(SHIBOR)。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3个月以内的SHIBOR虽能充分反映市场变化,但3个月以上的SHIBOR报价质量仍不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在充分考虑与央行操作目标的关联性、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的基础上,扩大SHIBOR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范围,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和调剂资金余缺的功能。同时,严厉管制SHIBOR报价上的非市场合谋行为,规范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