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第1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当代证券市场 发展趋势我国证券市场 发展研究

一、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地区)的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重要的变化。在有效推进金融自由化、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国际金融竞争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凸现的过程中,各国(地区)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显示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些全球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证券市场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影响深远,并最终导致全球证券市场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证券发行人或筹资者层面看,异地上市、海外上市以及多个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数量和发行规模日益扩大,海外发行债务工具的规模也非常巨大。其次,从投资者层面看,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全球资产配置成为流行趋势,个人投资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实现跨境投资,以全球基金、国际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大量投资境外证券,国家出于外汇储备管理的需要也形成对外国高等级证券的巨大需求。第三,从市场组织结构层面看,交易所之间跨国合并或跨国合作的案例层出不穷,场外市场在跨国购并等交易活动的驱动下,也渐趋融合。第四,从证券市场运行层面看,全球资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二)投资者法人化

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开放式共同基金、封闭式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信托基金,此外还有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快速成长,它们在证券市场上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机构投资者统计报告(2004),2001年底,28个oecd成员国的机构投资者总共管理着超过35万亿美元的总资产。其中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着超过19万亿美元的资产,超过了商业银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着近12万亿美元的资产;日本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着超过3.6万亿美元的资产;韩国的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超过3 10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在美国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1%,在英国为190.9%,日本为94.7%,法国为131.8%,德国为81%。2001年底,美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39.3%由各种各样的机构投资者负责管理和投资,这一比率在2000年底最高曾达到53%,是20世纪80年代末21.5%的两倍多。

(三)金融创新深化

创新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进入21世纪,在新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的支持下,有关产品、组织、监管等方面的发展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中,结构化票据、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各类权证、证券化资产、混合型金融工具和新型衍生合约不断上市交易;从功能上看,天气衍生金融产品、能源风险管理工具、巨灾衍生产品、政治风险管理工具、信贷衍生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扩展了“金融帝国”的范围。

场外交易衍生产品快速发展以及新兴市场金融创新热潮也反映了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的特点。在场外市场中,以各类奇异型期权为代表的非标准交易大量涌现,成为风险管理的利器。而新兴市场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方面也开始从简单模仿和复制,逐步发展到独立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类新产品,成为全球金融创新浪潮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金融机构混业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原来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政府管制和法律限制被不断突破,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经济危机时代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相互渗透业务的障碍,标志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股票发行试点走向全国。在市场创建初期,各方对证券市场的规则、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足,为了防止一哄而上,由股票发行引起投资过热,监管机构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审批制度,具体做法是将额度指标下达至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由其在指标限度内推荐企业,再由证监会审批企业发行股票。1992~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如图20.1所示,证券市场情况如表20.1所示。

第2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会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以稳定为基础,在发展中规范,不断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其内在质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种需求客观上要求中国资本市场应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中国的储蓄率持续保持在高位,大量的资金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股市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从市场格局角度上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小、市值小,资本市场效率低;二是市场质量低,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质量、经济效率和资产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投资行为非凡是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规范;四是市场交易质量差,交易波动大,交易成本高;五是制度建设本身影响了市场效率。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股市将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今后我国股市的运行格局将发生以下显著变化:

政策调整将违渐淡化,中国股市将全面进入制度创新时代。去年以来,证监会已不再以调控股价指数为目标,而把保护投资者非凡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重要地位,治理层监管方式和监管行为的逐步“归位”,将有助于中国股市全面进入制度创新时代。

行政机制将进步减少,中国股市将进步进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代。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激烈对抗的缝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突出地反映在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控制了从股票发行到上市、从初次融资到再融资的整个过程,股票市场应有的竞争机制被大大削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被不同程度的扭曲。随着中国股市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影响中国股市的行政机制将不断减少,市场机制将逐步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股票市场是一种具有共同规律、通行共同语言的投资场所,其优点和缺点、优点和短处,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源于其内在的本性和特有的规律。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分割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各类股的价格和流通方式又都完全不同,这使得上市公司转轨不转制问题日益突出。伴随中国股票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封闭式的股市发展格局即将被打破,中国股市将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迎来逐步开放的时代。十多年来,中国股市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QFII制度的启动,这种封闭的股市发展格局将会被逐步打破,伴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实现,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步伐将逐步加宽、加快。

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发展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的时代。随着股票市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强制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以逐步形成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进而强化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功能。

单纯外延型扩张的股市发展方式即将改变,中国股市将进入外延与内涵并重并且逐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时代。10年来,与我国股市发展的行政化特点相适应,股市的发展方式也呈现出粗放型和外延型扩张的特点。退市制度推出以后,市场竞争的压迫机制将日益形成,市场发展的内在质量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单一层次的股市发展格局将会结束,中国股市将进步进入多层次的发展时代。由于股市格局缺乏明显的层次性差别,因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没有正常的直接融资渠道。在多层次的股票交易体系非凡是创业板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不但在上市公司之间会形成多层次的竞争格局,而且在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之间也会形成全面的竞争。

以中小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时代印将结束,投资机构为主体的时代即将到来。近年来,虽然治理层在发展机构投资者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出了总规模达数千亿元的证券投资基金,但总体来看,沪深两市仍然是“散户市”。因此,我国股市不但要采取措施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而且还要使委托方式更加普遍化。

单一的股票交易方式即将结束,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及电子化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发展,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并且逐步以电子化为主的时代。科技革命和网络化的发展,将对现有的中介方式和交易方式带来重大挑战。证券业的经纪业务将怎样进行,证券市场的发展格局将怎样进行调整,都将是未来5~10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工业和传统产业为“龙头股”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科技立市的时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由低到高的过程,鉴于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的股票市场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使命。

单一方向的股价向上发展格局9P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波澜起伏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与国际市场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中国股市将进入波幅日益加大的时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板市场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单一的向上发展格局已很难长久维持。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也将对主板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偏重题材的股票炒作方式即将结束,理性投资的时代即将到来。随着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引起的股票流通数量的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和投资者的逐步进入,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偏重投资理念的时代。

市盈率水平和股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股票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得到解决后,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会随之出现大幅降低,市场价值理念将出现转变。随着一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得到缓解之后,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差价将会进一步缩小,有可能会直接采取向投资者销售的模式,以消除一、二级市场的巨大差价。股价结构会出现较大变化,重价值、重业绩的投资理念既可以起到降低投机气氛的作用,也可以间接影响到二级市场各板块之间的价格对比。

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当造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差异的市场条件被逐步弱化或是打破以后,市场中所存在的投机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投机机会成本的提

高与收益减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的现象。尤其是随着上市公司价值的逐步体现和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日益提高,价值型的投资理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从而影响二级市场股价水平与股价结构的变化。

上市公司价值将逐步体现。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垄断资源丧失、信息披露规范化以后,很多以前可能影响股价变化的非基本面因素都将可能不再发生作用,上市公司自身的业绩与未来发展等基本面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就会显得格外的重要,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价值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将会逐步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上市价值的体现也可以起到促使上市公司将公司经营放在首位,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外汇治理

证券监管体制指的是有关政府、政府授权机构或依法设立的民间组织,按照控制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制订相应的法规、规章、条例和制度,并据此对证券市场的各个主体及行为实施监督、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的总称。

证券监管的目的与内容

证券监管国际组织IOSCO在1998年提出的《证券监管目的和原则》文件中,提出证券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性风险。这也能恰当概括国内证券市场监管的目的。

第一,保护投资者。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都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去利用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而获利,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信心,并最终降低证券市场应有的作用。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通过不断颁布新法规和完善旧法规,其根本目的是打造投资者公平参与的市场环境。

第二,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保证市场公正、有效、透明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明确市场准则,规范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基金和机构的市场行为来实现。法律法规的不断规范和日益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是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的具体表现。

第三,减少系统性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已经逐步被看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要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非凡注重证券市场的平稳性。

证券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证券发行监管,即由监管机构依法对与证券发行有关的活动进行监管;证券交易监管,即主要对证券交易场所的监督治理,监督证券交易所正确履行其各项职能,对证券交易所及其高级治理人员的违法违规活动进行处罚;上市公司监管重点是贯彻执行国家证券法规,规范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人员在股票发行与交易中的行为,督促其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证券经营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对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对机构高级经营治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对机构的经营业务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等;对投资者的监管,主要是监管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依法进行投资活动,禁止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欺诈活动,维护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外汇治理

中国证券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的开放离不开外汇治理政策的配套,以规范市场主体的外汇业务行为。2001年2月19日后,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投资者开放,证券市场中外汇治理政策就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中国加入后3年内,答应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企业,外资所占比例不超过33%.合营公司可以从事以下业务: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2002年11月5日,国家答应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翻开新的一页。国家外汇治理政策必须全方位配套,一方面为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平稳运行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外汇治理政策目标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

证券市场外汇治理的指导思想

证券市场外汇监管一方面应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相适应,另一方面应与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顺序与步骤相适应。证券市场外汇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审慎监管、稳步推进。实现证券市场的外汇监管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有机结合,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和资本外逃,维护涉外经济安全。

第一,审慎监管原则

对证券市场外汇监管属于金融监管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是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审慎监管原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审慎监管重点一方面应放在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治理上,另一方面应放在证券业务的风险治理上。

第二,稳步推进原则

我国资本项目外汇治理的逐步放开在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承受外国短期资本冲击的能力还较弱。假如我们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放得过宽、过快,势必一方面加大资本项目外汇治理难度,另一方面加剧资本流出速度,进而影响涉外经济安全。

第三,涉外经济安全至上原则

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与涉外经济安全相辅相成,保证涉外经济安全是证券市场开放的前提,稳步的证券市场开放可以增加涉外经济的安全性,关键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在操作上必须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将资本流出入,非凡是证券资本的流出入可能带来的冲击控制在国家整体承受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将资本项目外汇治理的放开与外汇监管水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证券市场外汇治理的制度框架与治理内容

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还没有完全实现前,按照上述证券市场外汇监管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目前涉外经济现状,建议对我国证券市场外汇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治理内容设计为:

第一,规范证券市场外汇治理政策。在推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外汇治理制度后,近期应尽快规范B股市场外汇治理政策,治理内容包括对境内、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资金账户和针对境内、境外投资者的B股交易清算账户实行分账户治理;对券商的自有资金账户和投资者保证金账户分开治理;对投资者的资金划转和清算资金划转进行规范。

第二,对证券市场的各类主体的外汇收支行为进行规范治理。近期主要体现为对证券公司的外汇业务进行规范。治理内容包括建立证券公司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证券公司的外汇收支进行行为治理。中期主要体现为除对证券公司实施监管外,还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的本外币兑换需求实施监管。

第三,对境

内企业海外上市和将境内资产,权益注入海外上市进行治理。近期治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境内企业海外直接上市的汇兑治理;二是对境内资产、权益注入境外进行汇兑治理;三是对海外上市前的各种费用支付进行规范。中期治理内容是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出台规范要求。

第3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 监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2.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

3.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建议

第一,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即已上市的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不能仅仅将证券市场作为融资的工具。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因此依靠证券监管机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现实。

第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必须回归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立场。证券监管机构发展市场的职能应该限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职能必须剥离,这样才能使投资者保护职能真正得以发挥。其发展市场的微观层面职能则交由证券交易所通过合约和自律规则行使。

第三,必须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合理确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使证券监管机构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

第四,必须确立合理的证券监管机构内部组织架构。我国受制于宪法,无法赋予证券监管机构更大的独立性。但是,证券监管机构实行真正意义的委员会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委员会制。

第五,明确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关系。新《证券法》对于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划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对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给予合理的确认。应当把交易所定位为法人企业性质或者第三部门,并推动证券交易所之间展开竞争。

第六,推动立法和司法的发展。完善的法律、相对“积极”的司法有助于证券市场纠纷的解决,减轻证券监管机构的压力。

总之,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为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比较该制度安排的收益与成本后,从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的,其实质是解决渐进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制度不平衡。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较,中国证券市场具有外生性,这种外生性证券市场存在制度缺陷。中国证券市场是渐进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存在的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加之,证券市场“泡沫”机制所产生的风险,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极为复杂,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中国证券市场主要功能是“为国有经济融资”服务,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为国有经济融资”与“证券市场风险控制”间的矛盾具有不可克服性,从而得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困境根源在于其制度缺陷,所谓的监管失措只是监管当局的无奈之举。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依靠“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来解决。在转轨经济中,监管当局是有所作为的,可以在证券市场的制度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圆晨.股市泡沫生成机理以及大辩论引发的深层思考——兼论股市运行扭曲及庄股情结.经济研究, 2001.

[2]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兼评杨瑞龙的“中间扩散型假说”和“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9.

[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第4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陆 台湾 债券市场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3-043-04

一、大陆与台湾债券市场的基本情况比较

总的看来,大陆与台湾债券市场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背后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本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原则,笔者对大陆与台湾债券市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债券市场规模比较

台湾债券市场的起步早于大陆,发展历程长于大陆,并且对外开放的程度更高,大量学习借鉴了美国、日本等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因此,台湾债券市场从规模上看领先于大陆,主要体现在:一是台湾债券市场的品种更丰富,虽然大陆与台湾在债券主要品种上没有太大差异,但台湾的债券衍生产品明显多于大陆,并且国际债券的规模也不可小视。二是台湾的债券相对发行量高于大陆,债券市场相对规模大于大陆。台湾2006年末的债券发行余额(托管额)为53550亿新台币,其2006年的GDP约为12万亿新台币,债券余额占GDP的比例约为44.63%,而大陆同期的比例约为28.64%。三是台湾债券市场的交投情况总体上比大陆活跃。台湾2006年的债券交易量与期末发行余额(托管额)之比达到了16.56倍,而大陆同期的数据为4.41倍。(注:1、台湾债券市场有关数据来源于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柜买中心、集保所等单位:2、为便于统计口径的统一,在统计大陆债券数据时剔出了央行票据的数据)

(二)债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前后台架构比较

台湾债券市场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柜买中心与集保所两家,前者负责前台报价交易,后者负责后台的托管结算。台湾自1982年10月恢复债券柜台买卖市场,并在1988年2月由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设立柜台买卖服务中心,1994年11月1日,“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证券柜台买卖中心”正式成立,简称柜买中心。集保所全称为“台湾集中保管结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系由原台湾证券集中保管公司与原台湾票券集中保管结算公司于2006年3月27日合并而成的。

总的看来,在债券业务方面,台湾柜买中心主要扮演着前台交易的角色,而集保所则主要承担托管结算的后台职能。从这一角度看来,这种架构与大陆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前后台模式类似。但是,台湾的债券发行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是由前台(柜买中心)来执行的,而大陆的债券发行、公开市场操作职能则归属于后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

(三)债券市场中介机构体制比较

台湾前后台两家中介机构与大陆前后台两家中介机构的体制各不相同:(1)柜买中心是一种财团法人体制。大陆法系各国的民法一般将法人在理论上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后者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所谓财团法人,是指法律上对于为特定目的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它的设立一般基于捐助行为或者遗赠行为。(2)集保所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且股份较分散。(3)大陆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下属的事业单位。(4)大陆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是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各机构的体制各不相同,但台湾两家机构可以被看作为同一大类,其特点是所有者分散,市场参与者均能成为其出资人(所有者),比如,元大证券既是柜买中心的股东,也是集保所的股东。这体现了使用者与所有者的统一,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中介机构的公允性、透明度和效率性,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大陆前后台两家机构则可以被看作是另一大类,均为政府独资机构,未能吸纳市场成员参与,系统的使用者与所有者相互分离。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交易所、托管结算机构等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所有权分散、使用者与所有者统一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对大陆完善债券市场中介机构体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债券市场技术手段比较

在这方面,大陆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避免了许多无谓的摸索与走弯路,从一开始的技术起点就比较高,目前总体的技术水平似乎高于台湾。从两岸技术系统发展历程的对比来看,虽然台湾两家中介机构的建立早于大陆,但其技术系统的发展却明显晚于大陆。台湾柜买中心一直到2000年7月才建立公债电子化交易系统,到2003年8月才推出公司债金融债券交易系统,到2005年3月才建立起债券回购交易系统。据柜买中心2007年1至9月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券交易为78万亿元,回购交易为77万亿元,并且在回购交易中,通过公债等殖成交系统交易的约占23%,通过营业场所议价交易的约占77%。与大陆相比,台湾债券回购交易不活跃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交易系统的不发达。而大陆外汇交易中心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债券交易系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也在1998年即建立起了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并经过了3次大的升级改造,在系统功能与技术水平方面已大幅提升。不过,台湾短期票券的作业手段比较完善,实现了DVP结算,全面采用了T+O结算方式,在此推动下,集保所的债券产品结算交割可能也会全面采用此模式。届时,集保所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结算交割的技术手段将会更加接近。

(五)债券市场分割情况比较

在债券市场分割问题上,大陆与台湾既有一些类似的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从债券市场本身来看,台湾的市场分割现象比较突出,除发行、交易、托管、结算等环节的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外,甚至在债券业务专业术语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在同一家机构的不同材料里,关于同一债券品种或业务的术语表达都还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台湾债券市场的信息来源也比较分散,关于债券发行或结算某一项业务的数据,往往都需要查询几家机构才能获悉。在这方面,大陆从一开始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就致力于债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目前虽然还存在着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分割,但集中程度远高于台湾。从债券市场监管环境来看,大陆与台湾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割情况。台湾的金融监管体制采用的是一种集中下的分散监管体制。因此,同属金管会下银行局、证券期货局等具体监管单位在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时候,依然存在着条块分割、各管一段等现象。各种形式的分割现象都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是大陆与台湾共同面对的一大课题。

(六)债券与股票业务的集合程度比较

台湾债券与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在前后台作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整合。在前台的柜买中心,债券与股票场外交易、兴柜市场业务(类似于中小企业板)等整合在一起,在后台的集保

所,债券与股票、票据等业务整合在一起。此外,无论是在前台还是后台中,债券业务都并非处于主流的地位。在柜买中心,从事债券业务的只有一个债券部,而其余各部则围绕权益类产品来设置。在集保所,它分为权益证券商品事业群与固定收益商品事业群两个事业部,前者主要负责原台湾证券集中保管公司的权益类证券业务,后者则主要负责原台湾票券集中保管结算公司的业务,两公司合并后仍然以前者为主导,后者目前只有金融资讯部与金融业务部两个部门。从业务统计数据来看,即便是在固定收益商品事业群中,仍然以票券类业务为主,债券只占次要地位。大陆的债券与股票在前台与后台业务中均是明显分开的,而且债券的前台业务与央行同业拆借、外汇交易等业务整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也颇具中国特色。尽管如此,在债券业务方面,大陆与台湾在前后台业务中均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台湾债券市场发展的两点趋势及对大陆的相关启示

(一)债券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明显

1、金融混业(集中)监管的趋势明显。台湾金融业监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其职能分属“财政部”、“中央银行”、“中央存款保险公司”等多家机构,监管效率低、漏洞多。2004年7月1日,台湾“行政院”下属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下设银行局、证券期货局、保险局等,从而实现了混业(集中)监管。

2、金融混业(综合)经营趋势明显。台湾在金融混业(综合)经营道路上的探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银行法》修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修正后的《银行法》允许证券、票券、保险、租赁、信托及大型制造业集团等非银行企业进入银行业务领域。2000年,台湾当局以出台《金融机构合并法》为开端,相继修订了《存款保险条例》、颁布了《金融重建基金设置条例》等。2001年又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这一改革思路仿效了美国、日本的金融市场模式,初步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下的混业(综合)经营。目前,台湾共成立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

3、证券基础设施整合趋势明显。2006年3月27日,在监管当局的推动下,台湾证券集中保管公司与台湾票券集中保管公司合并为台湾集中保管结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托管结算机构的初步整合。另外,监管机构今后有意将前台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柜买中心与后台的集中保管所合并,形成一个大的集团公司,从而实现证券市场前台与前台、后台与后台、前台与后台的一体化。

4、债券市场运营本身的整合趋势明显。如前所述,台湾当前在债券发行、托管、交易、结算等环节的分散格局还比较明显,但这种分散的格局正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得到改观。从发行方面来看,公债已完全实现了集中统一的公募发行,其它券种公募发行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从托管方面来看,除公债相对独立外,其它券种由于私募发行、有纸化托管等因素而导致分散托管,但无纸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2006年7月,公司债,金融债券已全面实现无纸化发行。从交易结算来看,虽然目前还存在着电子系统交易与营业场所口头交易平分秋色的现象,但随着电子交易结算系统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电子化集中交易结算必是大势所趋。

5、债券法律法规整合的趋势明显。与大陆情况类似,台湾尚无关于债券市场的专门法律,相关规定分散于《公司法》、《证券交易法》、《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不动产证券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同时,由于监管机构的分散,容易出现政出多头现象,甚至出现不同监管机构或者针对不同债券产品的法规政策之间互有冲突的现象。鉴于此,台湾债券市场关于提升固定收益金融商品结算交割法律地位,出台专门针对固定收益证券的法律法规的呼声很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混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台湾的情况可以看作是金融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大陆当前也在探索金融综合经营道路,台湾的金融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对大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多方合力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明显

从上述关于台湾债券市场整合发展趋势的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债券市场的发展,既有主管机关的主导力量,又有市场参与者的推动力量,还有中介机构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这方面,台湾与大陆面临的情况非常类似。

1、主管机关的主导力量较强。从中介机构角度来看,主管机关不仅对中介机构的业务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机构重组有明显的决定权。比如,台湾相关主管机关在2004年4月刚核准台湾票券集中保管结算公司正式运作,之后,随着主管机关的整合,很快于2005年7月便决议该公司与台湾证券集中保管公司合并。另外,在柜买中心与集保所两家中介机构,都有相对应监管机构派出的高管人员。再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某一新产品的兴起与繁荣,无一不体现了政策的烙印。比如,自2001年来,金融债券发行量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台湾“财政部”于2001年起放宽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自2003年以来,资产证券化商品发行量剧增,这主要也是因为政策推动的原因,因为台湾“立法院”于2002年7月24日正式通过了《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2003年又通过了《不动产证券化条例》。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亦然,比如,台湾“立法院”于2002年1月8日通过了取消公司债与金融债券1‰证券交易税的方案,直接导致当年公司债与金融债的交易量较上年度分别增长322.73%与440.00%。

2、市场参与者的推动力不可忽视。在债券市场中,主管机关、中介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体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市场参与者对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技术系统及相应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促使中介机构不断完善系统、提高服务。市场参与者对主管机构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需要促使主管机构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创新业务品种。从台湾债券市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市场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几乎每隔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监管机构便会出台新的政策,债券品种或业务会有所创新,中介机构会也推出新的系统或实施系统升级改造。

3、中介机构的促进作用重大。债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前台交易系统与后台托管结算系统的技术支撑。以政府公债为例,台湾在1949年已开始发行公债,但交易非常冷清,1982年恢复债券柜台交易后,交投状况也不活跃,直到1994年成立柜买中心之后才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可见中介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再从近十余年来公债交易情况的纵向比较来看,柜买中心交易系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公债交易的明显飞跃:第一次是在2000年,柜买中心建立了电脑议价系统,较之传统的营业场所议价明显提高了价格透明度与交易效率,直接导致交易量较前一年提高了133.41%;第二次是在2001年,柜买中心建立了债券比对系统,促使交易量较前一年提高了223.19%第三次是在2005年,柜买中心推出债券回购电脑议价系统,导致交易量连续两年大幅提高,分别提高了74.86%与596.85%。同样,柜买中心推出“公司债金融债券交易系统”后,也直接促进了公司债、金融债券交易量的大幅提高。

第5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证券市场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有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方式的变化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规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国要吸取其他国家在证券市场法律管制方面的经验,加强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约束,从而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特点

尽管各国证券市场在法律管制特点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仍可以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几条共性特点。首先,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各国都把对投资人的权益保护作为重点,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证券发行制度,如欧洲国家制定了证券核准发行制度,美国制定了证券公开制定制度,虽然在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其次,各国都加强了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对融资途径和融资人的信用资质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在新兴的证券市场,如韩国、马来新亚等,限定更为严格,对于利用内幕进行交易的行为予以一定的处罚,避免了证券市场信用泛滥等现象。再次,加强了对交易商的行为的约束,避免交易商利用自营和的身份进行混合操作,获取利益的行为。最后,各国为了形成开放的证券市场,降低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取消了某些不利于市场竞争的措施,如取消了投资人进入证券市场的限制、规定证券经纪人向客户收取佣金的数目等,放松了对证券市场的管制,有利于开放的证券市场的形成。

二、国际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督

要想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就必须加强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督,对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利用内幕交易行为、欺诈客户行为,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罚,并按证券交易的相关规定对客户进行赔偿。同时国家还要出台具体的证券交易行为规范,对交易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基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本国的证券立法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例如,英国出台了《金融服务法》,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披露,对交易行为形成一定的限制。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交易中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对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利用“中国墙”解决利益冲突

中国式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不可以盲目追求冒进,需要按部就班的开放证券市场,从而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开放的证券市场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尽早在立法过程中引入“中国墙”的办法,有利于稳定证券市场,解决国际利益冲突,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例如,美国在引入“中国墙”办法,并对其具体内容作了3条规定,即中国墙的建立是为防止内部信息不被滥用、欺诈指控行为不能援用“中国墙”做辩护、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不能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对“中国墙”的具体援用过程进行了严格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利益冲突问题,规范了市场秩序[2]。

(三)加强对证券经营的管制

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经验表明,开放的证券市场与加强法律管制并不矛盾,反之,加强对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是形成开放证券市场的基础。因此,我国应推进立法工作的进行,出台一系列法律管制的措施,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证券经营的管制。例如,韩国为顺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实行了分阶段推进的措施,第一阶段,在1990年之前允许海外投资者通过债券,基金等进行非债券投资,第二阶段,在1991年之前允许通过可转换债券形式进行投资,第三阶段,允许投资者依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符合证券市场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激发本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活力。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分阶段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开放的证券市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法律管制的规范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积极借鉴吸收各国在证券市场进行法律管制的经验,加强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督,加快证券立法工作的进行,加强对证券经营的管制,并以此作指导,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

作者:鲁颖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这里,我们不可能全方位地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对证券公司来说,应当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的整体成长态势,投资、消费、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变动,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调整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等。这其中,未来收入流的变动是关注的重点。上述因素的变化,客观上会推动金融需求的变化和升级,进而引发金融结构的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未来的整体成长态势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1978年,中国GDP只有3645亿元,2001年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8年突破了30万亿元,2010年则突破了40万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44万亿元,按目前汇率计算,约合7万亿美元,人均GDP将接近5000美元。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在9.5%左右,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高增长(见表1)。

到2020年,虽然中国经济内部面临增长模式转型、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剧烈波动而带来的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经济工业化和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作用,中国经济仍将延续21世纪前10年的发展趋势。多数专家和权威机构一般都认为,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8%~8.5%,以2010年40万亿元为基数,以年均8%的增长率计算,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将达到87万亿元。按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3:1)计算,约合13.9万亿美元。美国2010年经济规模为14.5万亿美元,假定美国经济按年均2%的增长率,到2020年经济规模约为17.7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届时将接近美国经济规模的80%,如果再考虑到美元贬值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货币因素,规模和占比还会发生一些变化(见表3)。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人口增长相对稳定的条件下,2010年-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保持与经济增长大体相同的增长速度(见表4)。如若人民币在这10年中存在升值趋势,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增长则要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1993年开始,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开始出现变化,政府财政收入每年平均以19%速度增长,在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分配比例开始向政府部门倾斜。居民收入年均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率大大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见表5)。

中国经济进入“十二五”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成为国家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升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是以增量收入和存量财富的较快增长为前提的。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使居民(劳动者)的收入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适当降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按照这一改革的思路,如果居民(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速度,到2020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由2010年的人均12500元增加到人均25800元左右。如果把存量财富(财产性收入)增长考虑进来,居民可支配收入会有更快增长(见表6)。

投资、消费、进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变化

在相当长时期里,中国经济增长都呈现出外延式特征,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2000年,全社会投资规模32917亿元,到2010年则达到278122亿元,年均增长22.7%(见表7)。

从2001年底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外部型明显提高,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增强,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5402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3351亿美元,增长了6.17倍,平均增长21.62%,其中货物贸易由4742亿美元增加到29728亿美元,增长了6.27倍,年均增长22.06%,服务贸易由660亿美元增加到3623亿美元,增长5.49倍,年均增长18.73%,出口贸易已居世界第一(见表8)。

与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双双大幅增长相比较,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国内消费需求则稍显逊色。2000年全社会需求总额为34153亿元,2010年为156998亿元,年均增长13.6%(见表9)。

消费需求增长略逊,与收入分配政策和居民收入增幅略慢有直接关系。

2000年-2010年,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中,投资的贡献率仍占主导性作用,消费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进出口则呈现出大幅波动(见表10)。

2010年之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适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不断拓展内需市场,适度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调整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出口商品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基于上述基本判断,我们认为,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有所上升。投资、消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发生一定变化。上述宏观经济变动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宏观背景,也是证券公司顺应趋势、把握未来的前提。

中国金融结构未来演变趋势和方向

历史变动及数据

从总体上看,中国金融结构正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动趋势在2007年2月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有加快的迹象。之所以有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变化:金融资产与@DP之比亦即经济的金融化率(F/G)的上升;股票市值与GDP之比亦即经济证券化率(S/G)(此处未含债券,下同)的上升:股票市值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亦即金融资产之证券化率(S/F)(此处未含债券,下同)的上升。

(1)经济金融化率(F/G)之变动

从表11可以看到,1990年以来中国金融资产与GDP的比例变动情况。1990年我国金融资产总额为39732亿元,GDP是18668亿元,经济金融化率为2.13,2000年经济金融化率为2.51,到2010年,这一比率为2.90,呈不断上升趋势(见图3)。

(2)经济证券化率(S/G)之变动

基于金融结构的变革,随着经济金融化率的渐进上升和金融资产规模的迅速增大,股票市场市值与GDP之比即经济证券化率虽然在2005年5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没有太大变化,但从2007年初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则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12)。

经济证券化率是衡量经济体系中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意味着资本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和经济体系中存量资源的重组能力,表明财富管理的市场化比率,是证券业生存空间最核心的指标。

(3)金融资产证券化率(S/F)之变动

金融资产证券化率(S/F)是指证券化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表示金融资产之流动性及配置风险的能力。表13给出了自1990年以来金融资产证券化率(未含债券资产,下同)这一指标的变动情况。

总体而言,金融资产证券化率呈上升趋势,表明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在提高,资本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

未来演变趋势及预测

基于前面及已有的研究,即:2011年-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率8%;到2020年股票市场市值100万亿元;再加上一个新的假定,即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8%,通胀预期1%-2%及货币化系数上升率1%-2%之和即12%,那么到2020年,F/G、S/G和S/F这三个预测数值如表14。

在实际运行中,每年的具体情况可能与表14预测值特别是S/G和S/F的预测值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差别,这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较大,但总体方向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到2020年,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率(F/G)可能会在400%左右,经济证券化率(S/G)应在100%-120%之间,金融证券化率30%左右。从金融资产结构状态看,这些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演变趋势的内在动因

关于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演变趋势的内在动因,《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一书做过详细分析,这里不作展开,只作如下概括:

(1)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M2/GDP)的提高,是中国金融结构朝着市场化方向演变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变革就会停滞。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M2/GDP)呈现出上升的趋势,M2/GDP从1978年的32%,到1990年的82.5%、2000年的150.6%、2010年180.9%,到2011年三季度的245.5%。

经济货币化系数(M2/GDP)的不断攀升,虽然在不同时期引发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催生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变革。

(2)国民收入分配适度向居民部门倾斜,适当提高居民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的基础。如果居民部门成为经济增长金融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那么,金融体系就面临到新的变革要求:

一方面,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是高效、灵活和可选择的,以满足居民部门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居民部门的巨大盈余要有通畅的可自由选择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工具。当居民部门的巨大盈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资源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也就具有了相应的资金基础。

最近几年,中国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变革趋势处在相对停滞的状态,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居民部门收入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居民部门的收入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会有较大增长,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趋势的延续。

(3)居民部门收入资本化趋势是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的动力。

所谓居民部门收入资本化趋势,是指追求资本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概念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中的资本性支出是指包括证券化和非证券化的所有资本性支出。狭义概念仅指证券化的资本性支出。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居民部门收入资本化趋势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但不断上升的趋势没有改变。

证券公司拥有优势竞争力的四要素分析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证券公司来说,则面临一系列挑战。盈利模式面临根本性的转型,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弱肉强食、并购重组、模式转型是未来证券业的基本生存法则。想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证券公司一方面要洞悉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和中国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变革,另一方面还必须明确定位、锻造自身和全面提升竞争力。概括地说,以下四大要素至关重要:

雄厚的资本实力、通畅高效的资本形成和补充机制

到2020年,中国证券业至少会有一次以市场为导向的大规模的并购重组,结果是中国证券公司数量将从目前的100家左右减少到60家左右。这种并购重组的诱因主要来自于市场激烈竞争引发的生存压力,而不是来自于由于制度设计缺陷而引起的财务危机。2006年券商综合治理后,证券公司巨大财务风险的制度漏洞得到修补,证券业大面积破产的机率很小。在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未来抗击市场竞争压力的第一道防线是资本金。

从资本角度看,证券业未来并购重组的基本取向是:上市券商并购非上市券商:资本实力雄厚的券商并购资本实力弱的券商。在未来证券业并购重组中,上市券商具有得天独厚的高效率的资本形成和补充机制,而在上市券商中又以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券商为优中之优。非上市券商显然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从持续性的资本形成能力看,在非上市券商中,如若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则能在一定程度改变这种弱势地位。即使如此,谋求上市亦成为这些券商努力的目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券商的监管虽然是全方位的,但资本金仍是最核心、最具硬约束的监管指标,几乎所有业务的拓展都与资本金规模挂钩。

基于上述判断,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静态和动态化的资本实力是证券公司制胜的硬要素。

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从未来发展角度看,具有全要素竞争力的证券公司为数不多,对大多数证券公司而言,不是做大、做全,而是要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为数不多具有全要素竞争力的大型证券公司中,也要形成全中之专的特色。在中国证券公司现有的业务线中,经纪中介、财富管理、并购重组、融资与再融资、资产证券化以及衍生品交易等均能形成独特优势。例如,在经纪业务中要形成优势,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便捷高效的交易网络和超群的服务能力;要想在财富管理上独占鳌头,就必须要有系统的对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和一流的市场意识和有效的风险配置能力;要想在并购重组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系统等。中国证券业盈利模式同构化的时代将结束,做大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金融证券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训练有素,协同有序并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证券公司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严密的风险管控机制,迅速而有效的风险处置能力

管控风险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生存之道、立身之本,证券公司亦不例外。国际上盛极一时的投资银行,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甚至推动了金融结构的变革,但最终之所以难逃灰飞烟灭的命运,是因为处在辉煌时忘了危机;在攫取巨额风险利润的同时毁灭自身的风险已经悄然而至;在疯狂追求极致利益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为自身的灭亡挖掘坟墓。他们的风险管控机制,要么形同虚设,要么不堪一击,当巨大的金融海啸亦即流动性风险来临时,他们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无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一条真理:流动性风险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生命线,管控风险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生存之道,只有生存,才能发展。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涉及到证券公司内部的系统建设,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信息透明度、前后台的风险隔离机制,资金流动性,以及危机的应对能力等。

宽广的国际视野,一流的国际化能力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把上海一深圳为轴心的金融市场,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并将上海(包括深圳)建设成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不仅意味着中国必须要有为数众多的具有投资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筹股公司和成长性企业,而且也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金融服务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准,进而,必须培育若干家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就目前中国证券业的现状来看,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证券公司拓展国际视野的重点是:不断了解并熟知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系统掌握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和变动趋势,熟练运作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知悉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特点和变动方向。

第7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允许不同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适当交叉,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8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如今,投资银行已经完全跳出传统证券承销与证券经纪狭窄的业务框架,形成了证券承销与经纪、私募发行、兼并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投资银行国际化趋势

投资银行业务全球化有深刻的原因,其一,全球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使投资银行纷纷以此作为新的竞争领域和利润增长点,这是投资银行向外扩张的内在要求;其二,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条件的改善,客观上为投资银行实现全球经营准备了条件。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投资银行就采用与国外行合作的方式帮助本国公司在海外推销证券或作为投资者中介进入国外市场。

到了70年代,为了更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8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昔日距离的限制再也不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屏障,业务全球化已经成为投资银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的关键。

投资银行可为国外筹资者承销券,将其销售给国内外的投资者;也为国内筹资者承销证券,在国外销智还可以做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介国外证券市场,或者帮助国外投资者与国内市场。

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化趋势

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在整个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化也成为必然,各大投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多元化的同时也各有所长。例如,美林在基础设施融资和证券管理方面享有盛誉、高盛以研究能力及承销而闻名、所罗门兄弟以商业票据发行和公司购并见长、第一波士顿则在组织辛迪加和安排私募方面领先。

第8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我们做这个选题, 无意于介入目前中国股市空前热潮及其纷争中去,而是依照本刊今年规划, 围绕每期主题文章进行导向解读。本期的主题也并非跟风,是年初计划中已经确立的选题。主题文章也不是研究股市,是对理财理论的证实。既然股市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财务会计专业期刊也不可能完全置之度外, 而且股市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我们从会计的视角解读中国股市及其发展。

本文主笔在上个世纪初期关于中国股市系列文章中所记录的景象,时隔十余年后再度上演, 如果说十几年前只是现象热的话,今天则是实质上的热了。据统计,目前沪深股市的股票市值占GDP 已达75%, 这一比例已经接近美国及日本等证券发达国家股票市值占GDP 的比例。狂热的股市既不理会专家的提醒,也不听从高官的警告,即使对监管层作出的调控手段,也只是“礼节性”的回应,回头仍如脱缰的骏马,一路狂奔,毫无停步的迹象。

是什么因素促使股市如此强劲上涨,目前观点各异,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是人们对社会未来的良好预期。我国当前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是经济发展强势的推动,股市历来被称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国经济已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股市的上升;是股票价值的回归。在本轮股市上涨之前,我国的股市经历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熊市困扰,由于股市长期低迷,股市的价值被低估,而本轮股市的上涨只不过是股市的恢复性增长,是股市价值的回归;是国家有关政策效应的集中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要素市场也必须加快发展。为了加快要素市场发展的步伐,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证券及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证券市场中存在的股权分割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及具体的安排,政策相继实施后,对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作用;证券市场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主体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证券市场主体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质量上也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在国民经济中承担能源及资金供给的特大型企业,均成为证券市场主体。这些企业无论是在量上的规模,或是其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均是证券市场中的骨干力量,正是这些巨无霸企业强大的实力,有力地推动着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投资者逐趋成熟并主导证券市场。经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历练,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日趋成熟,不仅诞生出了一大批具有现资营运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力量, 其个人投资者的综合素质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成为证券市场中的新兴生力军。由于整个证券市场投资者相对及较为成熟,市场投资的高涨也就成为必然;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度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 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大幅度提高, 衡量上市公司业绩主要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及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等,均大幅度提高,且这一趋势仍应保持其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仍在快速上升。

当我们作更深层次分析并从会计的视角看,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升温与新会计审计准则的颁布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投资者信心始终是主导证券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 而投资者信心则来源于人们通过透明财务信息对市场的认识与把握。透明财务信息是通过高质量会计准则实现的,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较好地实现了这一功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如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利, 新会计准则对此进行了规范,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有效地阻止了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企图。在会计信息的验证过程中,新颁布的审计准则体系也作出了一系列的规范。由于从会计信息生成、验证、披露各个环节都有了科学规范的标准,将会有力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这一切被逐趋成熟的投资者所充分认识, 激发了投资者的信心与热情,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升温。

在肯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对其风险也不能低估, 应该在肯定成绩、分析问题及评估风险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保障证券市场平稳发展的策略, 使证券市场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从而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第9篇: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尽管中国与美国及欧盟谈判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布,但从一些非官方的渠道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入关并没有涉及多少证券市场的开放性问题,对于外资券商以何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和一些限定性条款来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境外券商与我们真刀真枪地过招尚有待时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加入WTO产生的间接冲击。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证监会周小川主席的讲话,他强调:"下一步,凡是市场能够起正常作用,能够解决的,就要让市场来决定。"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方式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管理层的调控水平、管理艺术在提高,另一方面,与中国加入WTO有关,因为加入WTO,就等于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格局之中,这首先要求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我们这个行业是在政府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政府不仅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同时还允许券商赚取保证金利差,看行情不好,还时不时地来点救市政策,近十年了,证券商真正难过的时候恐怕只有94年和95年,不过即便如此,咱们福建的券商也还是保本经营,略有盈余吧。多年来,大家每年都在叫经纪业务利润的平均化时代已经来临,可是至今大家还有超额利润可赚。但最近情况确实在变化:券商增资扩股条件的放松,证券营业网点增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取消对基金新股配售方面的优惠都说明,监管的方式在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对此尽管有人欢喜有人忧,但市场经济并不全是帕累托最优,所谓的双赢也好,多赢也罢,都是理想状态,市场的这种变化对经纪业务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福建的券商,过去网点少,大家的日子都比较滋润,现在一个个大券商都要来设点,压力很快就来了,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同时不能否认这是入关产生的间接冲击。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入关冲击最大的可能就是银行业和保险业,而这几年来,银行和保险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资产质量不佳,机构庞大,竞争又激烈,本来有块证券业务,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也给分出去了,现在又加入了WTO,与金融百货公司式的国外金融机构正面交锋,可以说是有点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我们证券行业还有那么高的利润,不论从提高综合业务竞争实力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收益水平的角度,银行业、保险业都有进入证券市场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这几年银行业没少在证券行业动脑筋,从银证联网到资金的就地清算,从存折炒股到代客理财、申购新股,以及保险公司最近推出的可分红的保单,可以说是有点步步紧逼,相反,证券业则显得有些被动,明显缺乏银行、保险公司的进取精神。现在中国入关在即,银行业、保险业要求合业经营的压力更大了,而从国际上看,合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所以说,在没有对境外券商开放经纪业务前,先向国内的银行开放这项业务,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来自IT行业的压力也不能小视,由于受到E*TRADE模式的启发,很多IT公司都想在证券电子商务这块领地分一杯羹,而证券商对IT公司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现在IT界就差不能在交易所购买席位,直接接受委托了,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网上证券委托管理办法,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IT公司。如果中国WTO,能不能阻止向E*TRADE这样的网上券商,如果不能阻止,在他们进来之前,会不会先给国内的IT企业开个口,这都相当难说。

因此,中国加入WTO,对券商经纪业务而言,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国内,而非境外券商的直接冲击。

我这里想阐述的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制和观念上。

诚然,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如境外券商的规模远远大于我们,就如大家经常举例说:我们全中国的券商加在一起还不如美林证券一个大,还有在服务手段上和服务品种差距也是明显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差距都不是主要的,特别是在证券电子商务时代,整个世界都在进行重新洗牌,在对电子商务这一潮流的把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比国外落后多少,闽发证券97年就开始了网上交易,比美林证券早了整整两年。大家知道:在电子商务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大并不可怕。另外,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结合在一起在电子商务时代只不过是一种商业模型,这种模型往往是可复制的。事实上,我们真正难以克隆的是境外券商的机制和观念。国外证券公司不少已是百年老店,在这么多年里,他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焕发生机,靠得是什么,我想更多地是其良好的机制和求新求变的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国外大券商往往都是上市公司,有科学的决策机制,有精业、敬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有高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及商业道德标准的员工和客户群;他们为进入一个长期看好的市场,可以连续投资十年而不求回报,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发展的全盛时期被别人合并。与这些百年老店相比,中国的券商还很不很成熟,我想这与我们的经历有关,相对而言,中国的证券商功力还浅,我们很多券商不仅在机制上还难以摆脱国企的传统体制,在观念上,我们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甚至有些急功近利。这一点上,不仅券商本身短视,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比如说,眼下正是券商合并的大好时机,可券商的重组基本上都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本辖区内进行,跨省市的合并,一到地方政府那里就容易卡壳,原因是各个省都想搞综合类券商,如果这样搞,大家的规模都上不去,单靠自身的发展,中国永远也出现不了超级券商,到头来,很可能象中国的饮料市场和洗涤用品市场一样,将市场拱手相让。

从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境外券商的如果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可能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因为合资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同时,境外券商一般会选择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投资意识都比较高的沿海地区高端个人客户和大的机构客户为突破口,这是他们的强项。

我们现在可能有一种误区,以为我们已有自己的客户群,并了解他们,可以接受外资的挑战,其实上未必如此,事实上,老外有时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客户,他们在进入一个市场时,往往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而且很长时间的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好营销策略,并随时进行调整,他们不仅能够了解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还了解哪些是他们能够提供,而我们不能提供的,并依靠这些优势,树立客户的认同度并据此留住客户。反观我们现有的营业部,随便走一个经理,就可以带走一批客户,客户对企业的认同远远低于对员工的认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不足之处。

我想,如果不在观念和机制上进行改变,将来我们很被动。因此,我将阐述我的第三个观点:证券业一定看准趋势,要顺势而为。版权所有

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想有四个趋势,一是合业的趋势,二是国际化的趋势,三是电子商务化趋势,四是大型化、集团化、股份化趋势。

看准趋势固然重要,把握趋势,顺势而为更重要。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现在就应有所准备:

第一、要作好合业经营的准备,现阶段,由于<证券法>实施尚不足一年,真正合业还有待时日,但舆论导向已经开始了。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大的投资公司、大的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创新,如综合理财服务等,到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互相参股。

第二、要与国际接轨,证券公司应多走出去,向国外券商学习,有条件的券商可以先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必要时,与外商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调整现有的人员结构。这几年来,券商在吸引人才上可以说大赢家,一些大券商的博士可能比一个大学还多,但是现在券商的人才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多为经济学出身在,而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及客户服务的深化,我们更需要懂证券、懂营销,有IT背景,精通法律和客户心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经纪业务新的营销方式,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要知道,券商开网站并不难,难的是把握电子商务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