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艾灸的文化历史精选(九篇)

艾灸的文化历史

第1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关键词】太乙神针;机理研究;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70-01

太乙神针,又称为太乙针,是用艾绒和多味药物混和特制的圆柱长条形药艾卷,点燃后在人体一定穴位上熏烫、按灸,或点燃后吹灭乘热垫红布熨灸,是古代诸灸法之一。“太乙”,乃为尊贵之意,似为道家之词。清朝医家高士宗曰:“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本来是灸法,之所以称为“针”,因其效如神,行似针,它的操作方式很象针法(隔几层红色布)实按在穴位上,治疗效果神奇,此灸法对于某些顽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为“神针”。

1 历史源流

中医用太乙神针治病,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的医书中已有太乙神针治疗疾病的记载,至清代,在民间甚为盛行,广泛用来治疗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最早的太乙神针专著是清代康熙年间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古代医家采用类似太乙神针的治疗方法还有雷火神针、百发神针、治癖神火针、三气合痹针、阴证散毒针等,治疗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而以太乙神针的应用最广泛[1]。现代1984年刘洁声出版了《太乙神针灸临证录》,刘氏得师秘传,其药方与周氏《太乙神针》药方与用法也不同。

2 机理研究

太乙神针明确机理目前尚不可考,从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研究推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2.1 药物之性能与艾火的温热刺激相结合

将从唐代至今涉及太乙神针药方的10本书进行了列表统计, 发现自唐至今涉及太乙神针药方的10本书中相同的药物有艾绒、乳香、没药、麝香、穿山甲等五味,是太乙神针的君味,有温经散寒、芳香走窜、活血祛瘀、解郁止痛的疗效[2]。古人认为,药物一经燃炙,不数分钟,其药力即由毛孔直达病人体内,发生荣养,吸收、兴奋、镇痛、宣滞,驱风等作用,而足以调整血液之运行,旺盛新陈代谢,促进神经之强固,结成生理之效果[3]。而艾火可祛湿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回阳救逆。二者相结合起到治疗作用。

2.2 机体吸收药物的途径

药性借着热力徐徐透入经络,达其病所,消除疾病,病人自觉舒快,不至于“焦头烂耳”,而“令人彷徨畏惧”,不管是沉疴痼疾,还是五劳七伤皆可用之。[4]亦有人从西医推测,认为药物经皮吸收发挥作用。

近代现代机理认为,太乙神针是利用药物与艾火的热辐射,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经过外周神经传导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等,从而调整机体环境,维持机体平衡。太乙神针通过穴位――经脉――脏腑的传导,起到疏风止痛、散寒止痛、除湿止痛,引郁热之气外发止痛,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温经通痹之功效。

3 古代临床应用

太乙神针有回助元阳,回阳固脱,培补元气的作用。亦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中散寒,消肿散结之功效。[5]可在临床应用于疾病治疗与保健养身。

3.1 疾病治疗

就内科而言,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痰证、肿症。其中以虚证、寒症应用最多,实证、热证应用较少,或效果不明显。在外科应用上,可治疗跌打损伤及疮疡。艾灸的温性与药物的作用相结合,透过肌肤,传达于络,可通经疏络、消肿散结。临床上疮疡已破、恶性肿瘤不宜使用。

3.2 保健养身

艾灸性温,可以壮阳,太乙神针中所载针灸神方可培元固本。再配合保健穴位,三者相结合,故可以防病治病,抗衰老,使之寿命延长。

4 现代临床应用

在当代,太乙神针灸法在治疗疾病中疗效显著。李章甫善用太乙神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痛,久病淤血不散;黄叔康用太乙神针治疗多种痛症;刘国欣用太乙神针法治疗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取得满意效果[6];王寅用太乙神针治疗痔术后尿潴留[7];杨清杰等利用针刺、太乙神针配合推拿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8];耿昊等用太乙神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9]

其次在器具上有创新,新太乙神针将公知的太乙神针药物艾卷置放于螺纹升降管中,螺纹升降管与燃烧罩一端的内螺纹升降帽匹配,燃烧罩的另一端侧壁上开有通气孔,在其端口盖有防护布并用固定套固定,在燃烧罩内安装一余灰网,在燃烧罩外壁上装有手柄,此新型的优点是使用安全性强,热效率高,药力持久,操作灵活,易于掌握,大大提高太乙神针法的实用性。

5 小结

太乙神针法历史悠久,古今众多医家对其认可,但也其不足之处。如太乙神针有浪费布料和时间,夏季药针容易变潮,太乙神针芳香走窜之药较多,药性易挥发,熏灸方法使药力难以发挥最佳作用。但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疗效确切 ,病人乐于接受,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史仲文,胡晓林.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218

[2] 孙终年.刘学锋.太乙神针[M].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8~53

[3] 张惟善.几希录良方合璧[M].清同治八年春五月重刊

[4] 刘浩生.太乙神针临证录[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9

[5] 郭世余.介绍清代范培兰先生所传-太乙神针[J].河北中医,1991,(6):37

[6] 刘国欣.太乙神针法治疗消化疾病体会[J].医药卫生?中医学1996,(10):56

[7] 王寅.太乙神针治疗痔术后尿潴留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2):25

第2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从古老的神农百草到如今各种中草药配方的问世,大地上蓬勃生长的绿色植物已经无一例外地成为驻颜美容与天然有机的关键词。那些氤氲着泥土、雨露和阳光而芬芳的植物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成为最贴近自然的养生疗法中不可缺少的主角。

璐德·诚华:传承历史的结晶

一进入位于上海卢湾区斜土路451号的璐德·诚华中式SPA美容养生馆,迎面而来的不仅是热情的招呼,还有一股中草药的清香,整个店面也布置得古香古色:椅、榻、几、架,甚至案几上的古筝、墙上悬挂着的古琴,都引人手痒,想要上去拨弄一番。

斜土路的璐德·诚华共分两层,满目明清风格的装饰,雅致极了。墙面上还挂有华佗、扁鹊、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图文简介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中医保健养生知识,随处浸染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式的垂花门、多宝格和沉静而安详的明代座椅,以及角落处丝绒华贵的屏风,让来客走出钢铁之城的阴影,投入这个与世隔绝、遍地清雅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幽静常让人忘了时间在滚滚逝去,总是能放松地沉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医术里。

与其他的会所不同,这里拒绝使用任何治疗仪器,也不采用任何添加了化学物质的精油、药物、化妆品,璐德·诚华为来客奉上的都来自中华古老文化中的草药医术,是由中医衍生而出的美容医学。来客不用担心过敏问题,因为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地,来自聚集阳光雨露精华的植物本身。通过暴晒、挑选、研磨、萃取,最后整合提取出的精华,藏蕴了古老医术中的神奇,能为现代人带来清新的森林芬芳,让忙碌许久的躯体回归到最亲切自然的远古中,享受历史沉淀而来的精华医术,为身体带来久违的健康享受。

中医美容养生的魅力最根本的在于它的内调加外养,也是许多其他美容养生无法比拟的。繁忙的都市人群有着多种内在的健康隐患,采用纯中草药配方,通过纯手工的专业操作,成了我们的最佳选择,璐德·诚华将灸疗、刮痧、导引等多种中医疗法融入养生方案,不借助任何仪器,全凭有经验的治疗师人手掌控,通过肌肤对肌肤的触摸来唤醒身体中沉睡的光彩,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于自然养生的真正追求。

特色项目推荐

1 艾灸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艾灸源起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古人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也说:“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艾灸便是这样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常用于内外科、儿科等。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璐德·诚华的热敏灸采用3年之艾,气味芳香,火力柔和,渗透力强,疗效好。温灸美容则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的香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草药精油)渗透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最终散发健康神采。

这里的艾条都是由江西省中医院配置的,根据不同客人的体制再深度调制成不同功效的艾条,大幅度提高疗效,能产生普通悬灸的3倍以上效果,技术上是极大的突破。

2 托玛琳汗蒸

托玛琳汗蒸源自韩国,用的是经过国家认定的托玛琳矿石,在高温条件下,扩张人体毛孔,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汗水和积聚在体内的毒素,能够减轻关节炎、肠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而且有美容作用,可使皮肤光滑及帮助减肥。

璐德·诚华汗蒸房的地板四周和房间内的石椅采用独有的托玛琳矿石,具有强身健体、美容皮肤、延年益寿的功效。经国家认证的托玛琳矿石,经过加热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远红外线和负氧离子,改善人体微循环,排毒养颜。

在深秋时节来璐德·诚华进行托玛琳汗蒸,不仅能排毒、除燥,活化体内水分子,提高身体含氧量,使干涸的细胞恢复活力,从内部着手,改善身体缺水环境,还能修形美体,消除秋季乏力、倦怠,提高免疫力。

第3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温和灸是众多灸法中的一种,简便易行,成本低廉,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为整个家庭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温和灸,又称温灸法,是指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置于距穴位皮肤2~3厘米处缓慢施灸,使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这种灸法一般只需保持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将温和灸用于家庭保健,开始时可以隔日一次,10次以后,可以每周一次或每月1~2次,可使家人不易患病,身体健康。

孩子成长的保护剂

小儿肌肤柔嫩,腠理疏松,卫外不固,加之冷暖不知自调,冬季更容易感受外邪。古代有“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身柱穴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属督脉,位于上背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接近肺脏,通于脑,有通阳气、理肺气、补虚损、解表邪之功效。灸身柱穴可治小儿多种疾病,对于婴儿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啼、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疳积、发育不良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小儿无病灸身柱,可保健康、促进生长发育,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开始施灸;若有病时,则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灸。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故施灸者要细心,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局部皮肤红晕,不烧伤为原则。

中青年人活力的激发剂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中年人和青年人承载的压力大,冬季的运动量也会相应减少,加之各种污染影响其身心健康,以致出现心烦、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口臭、食欲不振、易疲劳等一系列症状,体现出一个“累”字,中医认为这些都是气血不足或经脉不畅所致。中青年人完全可以依靠温和灸使自己焕发活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施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关元、神阙、中脘、神门、内关、涌泉、三阴交,每次选取其中任意1~2个施灸,每穴10分钟,隔日一次,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习惯,最终能达到平衡阴阳、补益气血、疏经通络的功效。施灸过程中尽量保持情绪平静,认真体会温热的感觉在穴位局部及上下传导,这样效果会更好。

父母养生的长寿剂

第4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保健灸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被称为保健灸法,也就是无病而先施灸,古代称之为“逆灸”,又称长寿灸、养生灸、强壮灸[1]。保健灸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对久病体虚之人的治疗,是我国独特的保健方法之一。保健灸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神阙、身柱、涌泉、风门、大椎、三阴交、命门、膏盲俞、中脘、肾俞、脾俞等。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针灸问对》中说:“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针灸资生经》:“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均指保健灸。

2 保健灸的作用机理

中医认为,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益气血、协调脏腑[2]。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灸法可直接调理脾胃,进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调整和增强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是灸法实现保健抗衰老作用的重要方面。艾灸可增强皮层细胞的活动能力,促进细胞内各种酶的代谢恢复平衡,逐步稳定细胞内环境,还可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以纠正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而延缓内分泌腺功能的衰退。艾灸还可使IgG、IgA含量升高,补体上升,提高和增强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下降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 常用保健灸穴、功效及操作方法

3.1 足三里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外侧凹陷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该穴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主治头昏、心悸、气短、神疲、食欲不振、贫血、低血压等气血不足的诸虚证。

根据施灸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足三里温和灸和瘢痕灸。

足三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条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止,隔日施灸1次。

足三里瘢痕灸:是古人常用保健之法,于此穴施艾炷瘢痕灸,可3年1次,每次各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半个枣核大。一般先在穴位上涂敷蒜汁,再粘上艾炷,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灭,除去艾灰,再重新换艾炷施灸。每换1壮,即涂蒜汁1次。在施灸过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灸治完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纱布。一般约1星期左右化脓,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防止感染。灸疮约45日愈合,留永久瘢痕。此法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适用。

3.2 关元灸。关元穴,穴居丹田,元气所藏之处。该穴具有滋阴填精、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回收固脱之功。灸之可治脱症、虚劳赢瘦、遗精、阳萎等。该穴还能大补元气,有益气摄血之功,用以治疗气血亏虚所致崩漏、便血、尿血等症,为老年保健灸的要穴。

临床上常用的有关元温和灸、隔姜灸和隔附子灸。

关元温和灸:方法同足三里温和灸法。

关元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4cm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半截枣核大小的中等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每次3~5壮,灸至局部皮肤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10~15次为1疗程。

关元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关元穴处,附子饼上放置半截枣核大的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3~5壮,以局部皮肤有温热舒适感和潮红为度,隔日1次。因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体质虚寒,平时特别怕冷的老人。

3.3 神阙灸。神阙穴位于脐中,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门户。该穴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益气固脱之功。灸法主治各种脱证、虚寒厥逆之证。该穴还有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之功。灸之可治贫血、月经不调、崩漏、遗精、不孕、虚寒泄泻等症。在此穴施灸可益寿延年,更可防治胃肠病,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

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分神阙隔姜灸和隔盐灸。

神阙隔姜灸:方法与关元隔姜灸相同,隔日1次,最好每晚睡前灸之。

神阙隔盐灸: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填满脐窝,上置麦粒大小的小艾炷施灸,如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每次3~5壮,隔日1次。

3.4 风门灸。风门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调理气机的作用,不论外感或内伤,一切风证都可主之,多用于预防感冒和高血压中风。临床上,一般预防高血压中风多采用风门穴温和灸,方法与足三里温和灸相同。预防感冒,多采用风门穴隔姜灸。在感冒流行期间,或觉得项背发冷,有感冒征兆时,可在风门穴处隔姜施灸,每次用半截枣核大小的中等艾炷灸5~8壮,每日1次。

4 结语

中国传统保健灸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价廉、灸材来源丰富、无摄入性胃肠道负担等优点,备受我国人民欢迎[3]。当人们用各种药品来治疗疾病时,药物本身的毒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导致多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传统中医学中的灸法,则是一种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使用得当,能够发挥其活跃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艾灸可促进机体疲劳的恢复,使体质增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所以在人们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可以运用灸法来保健。灸法将艾叶的温经活血和热疗的镇痛作用相结合,对神经痛、风湿痛、头痛、胃痉挛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灸后可使血管扩张,血行旺盛,从而使这一部位的营养加强,新陈代谢旺盛。

用灸法健身防病,男女老幼皆可应用。没有什么诀窍,贵在“坚持”二字,是知易行难之事,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在开展应用保健灸的过程中,有人往往开始有好奇心,由于时间久了怕麻烦,或者急于在短期内求得效果,也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只有把保健灸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坚持不懈,才能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随着世界人口的逐渐老龄化我们可以预测艾灸的抗衰老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将带给卫生保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健灸将以其独特、简便、有效的特点在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中发挥着特殊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罗云生.保健灸法的临床运用.针灸临床杂志,1998,14(2):34-35

第5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关键词:呃逆,艾灸,阿托品,穴位注射

呃逆为哕之别称,又称膈肌痉挛,系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症状。正常人有时也会发生呃逆,属于生理性的。但如呃逆为持续性,并与进食无关,则常为病理性。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的病理性呃逆,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的呃逆症状,艾灸治疗呃逆,在《灵枢.口问》篇中已有记载:“故寒气与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功,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自2011年以来观察艾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45+18.2)岁,呃逆发作时间均超过24小时,最长频繁发作1月余。原发病为脑出血5例,脑梗塞6例,慢性胃炎7例,神经官能症6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肺炎3例。

1.2治疗方法

1.2.1艾灸方法:将艾条放于艾灸盒内点燃灸于内关穴,艾灸20分钟。13例在1-2次治疗后治愈,或将艾条放于艾灸盒内点燃灸于中脘穴,此时病人被灼后高度紧张至屏气收腹为度。10例均在1-2次治疗后治愈。如呃逆仍不停止再穴位按摩合谷穴、足三里穴。每天一次,治疗3天观察疗效。

1.2.2穴位注射:阿托品0.5mg注射两侧足三里穴。操作:2.5ml针筒抽取阿托品0.5mg,暴露皮肤,定穴,做好标记,将针头刺入足三里穴,有酸麻胀得气后,提插捻转,抽回血,无回血,注入药物,使用1-2次,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呃逆消失,2周内无复发;好转,呃逆消失,但2周内有复发,或呃逆程度减轻,发作次数一半以上者;无效,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下,或者症状无改善。

1.4治疗结果:30例中痊愈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治疗1次后呃逆停止者为12例。

2、典型病例

叶某,男,50岁,于2011年6月12日就诊。主诉呃逆不止3天,患者有胃病史6年,常有脘腹胀满不适,恶心,反胃,胸部满闷。发病前3天喝冰啤酒后出现不自主持续呃逆,不能自忍,在家自喝热开水,香砂养胃丸,不见效,来我科就诊,参合四诊:神志清,查体合作,有痛苦表情,脘腹胀闷,噜噜有声,频频发作,呼吸不利,语言难续,随情绪波动加重,纳差乏力。夜难安寐。诊断:呃逆(膈肌痉挛)。治疗原则:宽胸理气,调中降逆。首选治疗方法艾灸内关穴20分钟,穴位注射阿托品0.5mg足三里穴,再配穴位按摩合谷穴。嘱患者近2天内忌食辛辣、生冷食物,第二天未见复发。

3、讨论

呃逆一证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在辩证上首先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属现代医学膈肌痉挛范畴,《灵枢.九针论》云:“胃气上逆,为哕”。究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胃腑寒热失调,清浊升降失司,丹田之气逆而上行,直冲清道故成本病。其治法,《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迫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拦江赋》云:“胸中之病内关担。”《自症赋》云:“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灵火赋》:“治气上足三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疗杂病歌》云:“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故经验,选取心包经络内关穴,其脉下隔,历络三焦,灸之宽胸理气止呃,胃之合穴足三里,合治腑病,刺之调中和胃止降逆。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理、注射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点疾病提高疗效。阿托品为胆碱能药物,能解除平滑肌痉挛从而止呃逆。药物穴位注射有效吸收的同时提高疗效的作用,综上所述,艾灸配合穴位注射,有和胃降逆之功,对顽固性呃逆有良好的效果。

本组治疗总有效率93.3%。结果说明艾灸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护理前需明确诊断,原发器质性病变或中枢性呃逆疗效较差。护理时应注意饮食,不食生冷食物,情志舒畅,切忌焦虑、紧张,应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7.

[2]姚丽芬.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J].四川中医,2007,25(9):110.

第6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关键词:艾灸;足三里;肾俞;无氧运动能力;血乳酸

中图分类号:G8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68-03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oxibustion on Anaerobic Capacity Tr aining of Tennis Athletes

DENG Risheng, HUANG Hong, YU Wenling, CHEN Xiaoch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Zhanjiang Normal C ollege, Zhanjiang 524048,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xibustion Zsusanli and Shenshu on anaerobiccapacity in tennis athletes. Methods: 24 athlet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 oup and moxibustion group by using paired design. All athletes were trained bythe same training program. The moxibus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Z usanli and Shenshu. The anaerobic power capacity, anaerobic power/weight and Pe ak power at before experiment and 8 weeks after experiment are tested respective l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lood lactic acid was tested in 3min after exercise .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dexesof anaerobic ability and Bla before experiment (P>0.05). 8 weeks after ex periment, the target of anaerobic ability in moxibus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c 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oxibustion;Zusanli ; Shenshu;anaerobic ability;blood lact ic acid

网球运动是技能主导性隔网对抗项目,其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对运动员体能 要求很高。网球运动要求运动 员神经反应快、心肺功能好,还要求运动员有较快的跑动速度,较大的肌肉爆发力等无氧代 谢能力。关于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研究在其他运动项目中已有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1-3]。而在网球运动项目中无氧能力的研究却较少。为此,我们采用体能训 练和穴位 艾灸的方法,探讨其对网球队员无氧能力影响。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保健疗法已有2 000多年 的 历史,在调节机体功能中具有十分独特的效果,它具有双向调节,无副作用,简便易行,安 全高效的特点。但有关体育运动中使用艾灸疗法,对人体无氧能力的 影响,尚未见有关报道。对此,本文采用艾灸足三里穴、肾俞穴,研究其对网球队员无氧能 力的影响,为艾灸疗法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湛江师范学院男性网球队员24名,训练年限2年。采用配对设计方法随机分为2组:训 练对照组(对照组)12人,训练+穴位艾灸组(艾灸组)12人。对照组年龄(22.2±0.9)岁 ,身高(172.9±5.2)cm,体重(66.5±5.8)kg;艾灸组年龄(22.3±0.7)岁,身高 (172.5±4.2)cm,体重(66.4±5.0)kg。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 .05)。

1.2 研究方法 艾灸组选用双侧足三里穴和肾俞穴,于每天训练结束后1 h内各穴位艾灸一次,施灸 时间为下午6:30 左右。以药艾条(苏州东方绒艾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881) 施灸,艾条距离穴位2~3 cm处悬灸,

投稿日期:2009-07-24

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0822)。

作者简介:邓日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球教学训练。 采用温灸、补法。每穴位分别艾灸15 min,两侧足三 里和两侧肾俞交替施灸。每周艾灸6 d,休息1 d,连续8周。两组观察对象每天均完成相同 的网球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计划。

对照组和艾灸组每周进行3次相同的无氧训练,连续训练8周。训练方法:周二进行60 m ×3组、40 m×3组、30 m冲刺跑×4组。周四进行60 m×3组、40 m×3组、投掷练习×6组。 周六进行60 m×3组、40 m×3组、台阶交换跳3 min×4组。

1.3 测试方法对照组和艾灸组均于实验前采用无氧功率自行车(POWERMAX-VⅡ,日本COMBI WELLNESS 公司研制)测试最大无氧能力。严格按功率车操作规程进行最大无氧能力测试。受试对象充 分地做好测试前准备活动,安装好耳夹式光电脉冲感应器,向电脑中输入被测试者性别、体 重。该系统根据每个人的体能水平选择调整最佳负荷进行3个组别的全力蹬踏运动,负荷逐 渐递增。每次蹬踏时间为10 s,中间休息2 min,连续3次。测试结束后记录下最大无氧能力 、功率/体重值、最大峰值功率测试结果。并于运动后3 min指端取血,采用血乳酸测定仪( LT-1710,日本)测定血乳酸(BLa)含量。实验8周后重复上述测试。

1.4 数据处理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 显著性水平取0.05。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 17.0计算机统计软件上完成。

2 结 果

表1、2列出了实验前后最大无氧能力、功率/体重比、最大峰值功率、BLa实验数据。结 果显示,实验前两组间比较上述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表示实验前两组受 试 者无氧运动能力相同。实验8周后重复上述指标测试,艾灸组最大无氧能力高于对照组,而B La含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

表1 网球队员实验前后最大无氧能力、功率/体重比结果比较(X ±S)

分组n最大无氧能力/W实验前实验后功率/体重比实验前实验后 对照组 12826.60±86.44836.60±51.3812 .48±1.3412.65±0.79艾灸组 12828.40±90.35854.90±92.16#12.29±1.1612.68±1.21注:艾灸组实验前后比较:P

表2 网球队员实验前后最大峰值功率、BLa结果比较(X±S)

分组n最大峰值功率/W实验前实验后BLa/mmol•L-1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组 12155.55±11.08165.10±8.29*10 .65±1.0711.85±1.43艾灸组 12157.27±10.93167.10±9.63 11 .17±1.599.01±1.46#注: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 P

3 讨 论

人体无氧工作能力通常是指运动中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由ATP -CP分解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组成。无氧代谢能力(Anaerobic Capacity,AC)是指运动中人体 肌肉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提供ATP的极限能力,它表示肌肉在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 做功能力。磷酸原代谢能力可通过测试10 s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来评价,其无氧输出功率 越高,血乳酸上升越少,则表明磷酸原代谢能力越强。无氧代谢是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过程 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应变能力以及强大的爆发力有着直接 的影响[5]。运动实践中,无氧功率是评定运动员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 无氧功率的测定主要反映机体在无氧条件下做功的能力。

无氧峰值功率(peak power)是肢体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它的值越大 ,说明爆发力越强。峰值功率反映磷酸肌酸系统的供能能力,它的大小取决于ATP的最大分 解率和CP的最大合成率,无氧峰值一般出现在3~10 s之间,体现了最大无氧功率的水平, 与最大速度和加速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决定网球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因素中磷酸原具有重要地位,磷酸原供能功 率虽大,但持续时间却极短,当组织缺氧达到一定程度,糖酵解即开始参与供能。网球运动 中运动员不但需要突然起动、迅速位移,在快速复杂的比赛中抢占有利时机、争取主动、避 开对手进攻或进攻对手;高压球的大力扣杀和大力发球是直接得分或是干扰对手,使其回球 质量下降争取进攻机会的有效手段。因而,网球运动要求选手有很强的磷酸原代谢供能能力 。故此,网球运动员发展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实验采用日本COMBI无氧功率自行车测试最大无氧能力。进行3个组别的全力蹬踏运 动,负荷逐渐递增。每次蹬踏时间为10 s,中间休息2 min。这种测试系统是以磷酸原代谢 供 能为主的运动。从表2、3中可见,艾灸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最大无氧能力、功率/体重比、 最大峰值功率、BL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8周后,艾灸组最大无氧能力高 于 对照组(P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气血“百川归海”之穴。脾与胃相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 ,精气升降出入之枢纽。而调补脾胃,使脾旺血盛,生化之源不竭,则正气内存。肾俞系足 太阳膀胱经要穴,是脏腑气血汇聚的背腧穴,能补肾气、益阴阳、强腰健骨。肾俞又属于背 腧穴的范畴,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穴位,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失调都具有 很好的调节作用,肾精充足,则骨强,气壮,髓满,脑灵,耳聪而目明。足三里调脾胃、益 气血,补后天之本。肾俞补肾气、益阴阳,补先天之本。临床组配相辅相成,为强壮穴之合 用。药艾条用艾叶制成,中药艾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和三萜类成分。 生物活性有抗菌、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及补体激活和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等作用[7]。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艾灸疗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 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 到全身治疗作用。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有人认为灸治的实质 是一种物理作用,即温热效应。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8] 。随着 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艾灸的作用机制更可能是温热效应,光的幅射效应,艾的药性以及艾 燃烧产物和气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艾燃烧后生成一种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 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着调节体内动态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重建生理稳态 [9]。本实验结果显示,艾灸足三里和肾俞穴对提高无氧工作能力,降低运动后La 含量有很 好的效果。与其它方法相比,艾灸法简便、无副作用,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推广。可考虑逐 渐积累资料,使其服务于体育教学、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赵光圣,高炳宏,郭玉成,等.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 [J].体育科学,2006, 26(3): 46-49.

[2] 毕献为,姜红润,龚德胜,等.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J].2007,30(1) :54-56.

[3] 马国强,李之俊,夏光明,等.3周高住低练对女子自行车运动员无氧功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2):124-126.

[4] 角建瓴,邹军.张家维教授特种针法及艾灸法经验辑要[J].新中医,2000,32(3):9- 10.

[5]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2005,7,1st.10-31.

[6] Michael Gleeson, Andrew K Blannin, Neil P.Walsh, et al. Effect of exerci seinduced muscle damade on the blood lactate response to incremental exercisein humans[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8,77(19): 292-295.

[7] 梅全喜,高玉桥.艾叶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7):1030-1032.

第7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铺灸;隔姜灸;间接灸;穴位,督脉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preading moxibus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XIE Xiao-xia1, LEI Qiu-hui2 (1.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Physiotherapy, Gansu Hospital of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of Cadres, Lanzhou 730020, China; 2. Jing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Gansu Provin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for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Fifty-six cases of R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preading moxibustion group of 31 cases and an acupuncture group of 25 cases. The spreading moxibus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moxibustion on the Governor Vessel, from Dazhui (GV 14) to Yaoshu (GV 2), and bilateral corresponding Jiaji (EX-B 2), with drug powder composed of Qianghuo (Notoperygium root), Duhuo (Pubescent angelica root), Niuxi (Achyranthes root), etc. and fresh mashed ginger were spread at the points;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treated by simple acupuncture at Dazhu (GV 14) and Shenzhu (GV 12), etc. They were treated for 50 days.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was 100.0% in the spreading moxibustion group and 84.0%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Arthritis, Rheumatoid; Spreading Moxibustion; Ginger-Partitioned Moxibustion; Indirect Moxibustion; Points, Governor Vessel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的一种周身性疾病。此病病程长,比较难治,对人体消耗大,致残率高,晚期可引起关节的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近年来笔者共收治56例本病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方法,对不同方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省略

28年,平均4.5年。针刺组中门诊病例21例,住院病例4例;男7例,女18例;年龄20~58岁,平均32岁;病程2.8个月~26年,平均5.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提出的RA诊断标准。①早起关节僵硬至少1 h(≥6周);②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③手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④对称性肿胀;⑤手的X线改变;⑥皮下结节;⑦类风湿因子阳性。如具备4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RA。

2 治疗方法

2.1 铺灸组

主穴:督脉穴(大椎至腰俞)、双侧相应华佗夹脊。配穴:依据不同的疼痛部位局部取穴。

操作:取350 g鲜姜加工成泥,艾绒250 g、药粉(羌活、独活、牛膝、秦艽、细辛、川芎、人工麝香等组

成)10 g备用。每次先选主穴6~8个,配穴4~6个,用提插配合捻转行补虚泻实手法, 速刺不留针。然后以督脉为中心,在大椎至腰俞、华佗夹脊处均匀敷上药粉5~10 g,再在其上铺厚2 cm、宽5 cm姜泥一

层,最后将做好的宽4 cm、高3 cm形似三棱柱的长条艾炷平放于姜泥上(艾炷与姜泥等长),在对应大椎、中枢、腰俞三处穴位的地方点燃,让艾炷自然燃尽,勿吹其火,移去其灰,再铺一壮。灸毕,用卫生纸吸干姜泥之汁,用长条胶布将姜末固定于背上,在固定期间患者背部有明显的温热感,此感觉能持续6~8 h,待温热感消失后移去姜泥,用湿毛巾轻轻揩净。如背部起水泡,用消毒针刺破,药棉或纱布揩干即可。7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针刺组

主穴:大椎、身柱、腰阳关、腰俞及相应华佗夹脊。配穴:同铺灸组。

操作:针刺手法同铺灸组,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自拟)

完全缓解: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无障碍,无晨僵,外观如常,复查血沉(ESR)及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基本缓解: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稍受限,晨僵不明显,外观略有肿胀,ESR值降低;进步: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受限,晨僵存在;无进步:治疗前后无变化;恶化: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加重。

3.2 治疗结果(见表1)

两组有效率经检验,χ2=5.34,P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9岁,干部,于2004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双侧手、腕、肘及肩关节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3个月。病史:近2年来早晨起床时双手及腕关节强直、疼痛,经活动2 h后有所缓解。每次疼痛难忍时,服用祛风中药和止痛西药(药名不详)。查:双手各关节对称性肿胀,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肩肘关节外观无异常。RF(+),ESR 102.6 mm/1 h。X线片示: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腕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密度降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速刺大椎、肺俞、肝俞、肾俞、肩、曲池、外关、合谷,不留针。在大椎至腰俞、华佗夹脊处均匀敷上药粉10 g,再在其上铺姜泥一层,最后将做好的三棱柱形长条艾炷放置于姜泥上(大椎至腰俞、华佗夹脊)施灸2壮。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RF(-),ESR 22.1 mm/1 h。双手各关节肿胀消失,活动自如,局部无压痛,肩肘关节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5 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膝等关节最常累及,反复发作,早期有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并有骨腐蚀和骨骼肌的萎缩。本病常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高于男性。

祖国医学认为,RA因肝脾肾素亏,身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固,复感风寒湿热之邪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闭阻而成,属“痹症”,更接近于《金匮要略》之“历节病”。

针刺治疗RA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诸多经典文献中都有记载。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RA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韩建中[1]运用顺势伏针法,不仅提高了近期疗效,且降低了RA的复发率。王永槐[2]采用深刺多针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灸法治疗RA也是祖国医学的一种传统疗法,疗效肯定。铺灸、隔姜灸及冷灸治疗RA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5]。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单纯的针刺或灸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疗效还不够理想,综合运用针刺和铺灸疗法,能够明显提高疗效。而在铺灸治疗中合理搭配艾、姜及中药对于提高疗效亦十分重要。艾叶有逐寒湿、温经络的功效,艾灸有温通经络、活血逐痹之功效。有实验[6]表明,艾灸可使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局部炎症反应逐步趋向好转、痊愈。生姜味辛温,具有抗炎、促进免疫的功能,同时它是一种祛风药。生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姜醇提物能明显改善荷瘤鼠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生姜贴敷配合穴位注射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7],说明生姜可提高免疫功能。羌活、独活等药粉有祛风、散寒、利湿之功效。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诸阳。脊

柱旁开0.7~1寸为脊针疗法的治疗区域,古人有“缘督为经”“缘督为治”的说法,强调督脉与人体各部联系密切,有很好的调整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功能的作用,也反映出脊柱区域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大影响,此区域有舒筋利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在铺灸治疗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姜泥一定要铺平整,避免灸时由于受热不均而影响疗效;②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属正常现象,嘱患者不必惊慌,遵医嘱,在水泡干之前不要洗澡,以预防感染;③铺灸的最佳时机是三伏天。

参考文献

[1] 韩建中.“顺势伏针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江苏中医,1999,20(7):40.

[2] 王永槐.深刺多针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6):96.

[3] 陈荷光.脊柱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1):35.

[4] 王伟明,杨臻,陈汉平.长期艾灸治愈类风湿关节炎4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29.

[5] 佘瑞平.冷灸治疗类风湿性指间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2):85-86.

[6] 余曙光,郝亮,宋开源,等.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10):690-692.

第8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针灸能代替药物麻醉吗?

“一根银针”真的能治百病吗?

针灸申遗成功的消息引起学界激烈论战,捧之者誉其为“奇迹”,贬之者斥其为“骗局”,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一流传千年的神秘医术吧――

[史料回放]

针灸流传久远,古时就有扁鹊“起死回生”、华佗针刺医治曹操“头风症”的美谈。史料记载,扁鹊曾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公元前5世纪,扁鹊行医到了虢国,听到虢国太子病死的事儿。扁鹊检查太子身体之后,发觉太子并未真正死去,只是气血紊乱,导致脉络堵塞。扁鹊针刺太子百会穴,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用药调理,太子二十几天便康复了。这一消息很快被天下人知晓,称道扁鹊“起死回生”有术。

另外一则美谈就是南阳人华佗针刺医治曹操“头风症”。华佗医技精湛,擅长利用针灸疗法治病。如果病人需要针灸治疗,一般取一两个穴位,针到病除。对于曹操年轻时落下的“头风症”,尽管华佗认为“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使得疑心重重的曹操大怒,引来杀身之祸,但据史书记载,每当“头风症”发作,曹操便急召华佗,华佗用针刺疗法大大缓解了他的头痛。

石头碰出大发明

针灸分两部分,一是针法,一是灸法。说起针灸的起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李文金主任说,在新石器时代,受伤的人偶尔被一些坚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碰着身体某个部位,会出现身体疼痛减轻的现象。于是,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锋利的石块来刺激身体某些部位,这就是最早的针具――砭石。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人们选择了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鼎盛于明代

据《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记载,针法起源于我国南方,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从战国时期的扁鹊开始,针灸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黄帝内经》中,已形成了人体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等做了详尽阐述。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穴位。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穴位,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针灸风潮席卷全球

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 亚运会中的“针灸战法”―――

中医针灸也走进了广州亚运会。在围棋大赛中,韩国棋手摆出“针灸战法”。李昌镐在男团决赛中,头上的三根银针扎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原来,韩国队配有专门的队医负责针灸的工作。韩国队的官方解释是:针灸扎头可以缓解疲劳,提升注意力。不仅仅男队“扎针”,韩国女队也使出了这个招数。在女团比赛中,韩国围棋美女李瑟娥的头上更是密密麻麻插了12根银针,已经从最初的“天线宝宝”升级为“刺猬头”。

外界评论认为,“从韩国男女队分别获得冠军的成绩来看,显然扎针起到了效果”。

【论治篇】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银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则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但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针刺疗法,而对艾灸治疗并不太了解。

“人们之所以赋予针灸太多的神秘色彩,是因为不了解它的治病原理。我们可以从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进行全面解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李文金说,从中医经络系统的角度来讲,古人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人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针灸就是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刺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以达到治病的效果。比如说,由胃火引起的牙疼,针刺下关穴,就可明显止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中医针灸是通过物理刺激,使人体内相应部位做出反应,形成体内的电刺激传达到脑部。而大脑在对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之后,会对身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分泌有治疗作用的神经递质,比如强啡肽、脑啡肽。这些内分泌方面的调整会对整个身体的状态产生影响,从而使患者自己治好自己的病。

一针治百病?不科学

早在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其中包括了牙痛、齿龈炎、头痛、偏头痛、面瘫、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病、中风及后遗症、肌肉痛和萎缩、坐骨神经痛、肌肉痉挛、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

但是,每种疗法都有它的适应范围,针灸也不例外。李文金主任认为,对于功能性疾病而言,针灸有决定性的疗效。比如,头疼、眩晕、面瘫等;而对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只能起到一个缓解症状的辅助治疗作用。所以,人们对针灸的疗效应该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民间流传的 “一针包治百病”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针灸主要适用哪些病

No.1急性胃痉挛

针灸治疗急性胃痉挛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李文金主任说,如果因为进食冷、辣等食物而引起了急性胃痉挛,施针中脘穴和足三里,20分钟就能好,而且是一次见效。

No.2面瘫

针灸临床治愈面瘫的几率也很高。施针于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对侧合谷,患者一般通过1到2个月的治疗,少数患者只要10天到20天,就能痊愈。如果是重症患者,能达到大部分恢复的疗效。

No.3头痛、眩晕、失眠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气血不足型头痛需采用补法,风邪袭络型、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头痛均采用泻法。风邪袭络型、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头痛可采用皮肤针叩刺和拔罐,除“肝阳上亢”外,灸法是其它各型头痛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另外,针灸对治疗眩晕、失眠、脑血管痉挛效果也很好。

No.湿性关节炎

中医认为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机理为机体感受风、寒、湿邪入侵,以致脉络闭阻、气滞血淤、经脉阻滞,不通则痛。通过针灸治疗有显著效果,疼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显著好转,局部压痛基本消失。取得这样疗效的患者能达半数以上。

No.5颈、肩、腰、腿疼痛

针灸治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颈、肩、腰、腿疼痛疾病,分别采取针刺、艾灸、刺络放血拔罐等不同治疗手段或综合治疗,能有效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对腰脱、功能无障碍肩周炎有显著效果。

No.6运动型损伤

目前西医对运动系统损伤多采用封闭治疗,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止痛,但对于运动器官的损伤也非常大,很多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身体机能都会受到很大伤害。而针灸治疗运动型损伤不需要注射药物,对于缓解肿胀、血肿和运动障碍都有很好的效果。

No.7痛经

痛经给不少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针灸对于痛经的治疗更偏重于调理。通过针刺相关的穴位,调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调整经期的效果。

宠物也针灸

根据文献记载,动物针灸最早在黄帝时期已出现,而第一本兽医针灸书《伯乐针经》在春秋战国时代诞生,它是民间兽医用针的重要依据。

“现在在犬猫身上已找到超过360个可用穴位,以犬为例,国际兽医针灸协会订定有136个穴位,分布于各个主要经络之中,连接着身体各大器官。” 沈阳小动物中心医院副院长王军说,当银针穿过动物皮肤的时候偶尔会有短暂的刺痛,但是只要银针固定在了恰当的位置疼痛感就会消失殆尽。很多动物此时会感到身体放松,有的甚至会在治疗过程中睡着。

王军副院长介绍,动物针灸主要对关节、肌肉及韧带等肌肉骨骼疾病和慢性疾病容易见效。另外,关于癌症肿瘤、呼吸和免疫系统、心血管、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问题也可以用针灸治疗,不过要先咨询兽医的专业意见。

据了解,在美国目前约有1000只受风湿病、不宜手术的肿瘤、慢性疼痛以及神经性问题等疾病困扰的宠物狗和宠物猫正在接受兽医实施的针灸治疗。而在国内,宠物针灸在大城市也越来越受到兽医的青睐。

【小链接】

――― 教你如何选择正规的针灸机构 ―――

先看“资质”:先明确该机构是否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是否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再看“两无”:资质符合标准了,还要看在无菌和无痛方面是否达到要求。无菌,首先应使用一次性针具。一些从业人员手里拿着针直接刺,如果手法好还行,手法不好很容易碰到针身。就像打针,前面的针头是不能碰的,这在国际上已十分规范。而无痛,目前也是国际上对针灸的基本标准之一。很多针灸治疗中可能要使用几十根针,操作不当很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好的针灸医师会重视患者的感受,而手法不熟练的医生在穴位捻针时,力度往往拿捏不好,让病人感觉很不适。

【争议篇】

针刺真能麻醉?

【本刊记者】 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有报道称,在外科手术中,多次采用针刺麻醉的方法。手术时病人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机体康复快。针刺麻醉真有如此功效?

【李文金主任】 针刺起不到麻醉的作用。尽管医学界已经研究了数十年,但是至今还达不到这个水平。现在针刺止痛的疗效还要因人因病而异,比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所以,用针刺达到无痛和麻醉的效果,目前还实现不了。

过去外科手术使用针刺麻醉,一般都是先给病人注射了杜冷丁之后再进行针刺麻醉,事实上并不是针刺起到了麻醉作用。外科手术是要在患者肌肉松弛的情况下进行,而针刺无法达到麻醉的效果,患者肌肉十分紧张,手术根本无法进行。手术麻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除了要无痛和肌肉松弛外,还要监测生命体征,保证生命安全,所以,我个人不提倡在目前的外科手术中使用针刺麻醉。

针灸丰胸真有效?

【本刊记者】 现在丰胸方法层出不穷,针灸丰胸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否有理论依据?

【张蓉晖主任】中医认为,人是以气血阴阳为根本。如果胸发育的不好,是身体的气血阴阳失和所致,那么针灸丰胸的原理就是以调理人体为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丰胸,其它都不管。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针灸丰胸的效果还是很好的。通过调理身体,使身体的气血充和,供应胸部的气血更加丰盈。乳腺得到充分的营养自然就会长。有人说针灸会长胸肌,实际上针灸丰胸,是促进乳腺发育,而且对于绝经的女性也有效果,这也说明针灸丰胸不能简单的说是调节内分泌起的作用。

【本刊记者】 针灸丰胸会不会增加乳腺类疾病的发病率?

【张蓉晖主任】 针灸丰胸是对人体的一种积极的调理方法,不但不会导致疾病的生成,还能对乳腺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患有乳腺增生的女性,针灸丰胸的同时还能起到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是一举两得。所以说,针灸丰胸最大的优势不但可以促进胸部发育,而且还会把身体调理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针灸减肥为何会反弹?

【本刊记者】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针灸,排在第一位的词条就是“针灸减肥”。我们也经常看到美容院如此承诺:“30天减10斤,20天减8斤,达不到效果全额退款……”针灸减肥人人都适用吗?它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李文金主任】 针灸减肥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大系统功能,使胃蠕动减弱、抑制胃酸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间,促进机体脂肪代谢,消耗积存的脂肪,达到减肥目的。

针灸减肥最合适的年龄是在20到40岁之间,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客观地说,有些人针灸减肥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有效果的人来说,针灸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指望几针扎下去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是不现实的。

【本刊记者】 很多人针灸减肥后出现体重反弹,针灸减肥只有短期疗效吗?

【李文金主任】 出现反弹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控制饮食。就算减肥效果再好,饮食也要有所禁忌。控制饮食的原则是不饿不吃,饿了再吃。多吃青菜、瘦肉及蛋类。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只有将三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一个长期、理想的减肥效果。

针灸能治好近视眼?

【本刊记者】 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这几年受热捧,如何客观地评价它的疗效?

【李文金主任】 中医认为,近视除有眼局部的屈光不正等因素,同时也与体质因素有关,如劳心伤神,使心阳耗损,阳气不能上达,目络瘀阻不畅;或因久病过劳,肝肾亏虚,使精血不足。上述原因造成了目筋挛急,血络瘀阻,最终导致近视。

针灸治疗近视取穴主要是眼周局部的穴位和四肢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起到疏经活络、行气活血、补益肝肾之阴血、振奋阳气的作用,从而明目。从临床效果来看,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眼近期疗效是显著的,但远期效果尚不够满意,多有复发现象,所以机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针灸美容靠谱吗?

【本刊记者】 针灸如何应用在养护皮肤、美化容颜上?

【张蓉晖主任】 中医认为,人的外部容貌只是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荣衰与脏腑、经络、气血有密切联系。而针灸美容就是通过针刺、艾灸经穴来调整经络气血,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借以协调脏腑,滋养面部皮肤,达到美颜润泽的目的。所以说,经络的调整作用是针灸美容的基础。实践证明,针灸美容对于治疗黄褐斑、痤疮等有显著的效果。

【保健益寿篇】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就提到:“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中也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李文金主任提示,一般人没有相关的医学常识最好不要采用针刺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艾灸或按摩相关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保健】:

按摩迎香穴预防伤风感冒

日常生活中,按摩以下穴位能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

腰椎病:取后溪穴(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肾俞穴(就是常说的腰眼)、委中穴(腿弯正中央)。

伤风感冒和鼻子不通:取迎香穴(鼻翼两侧)、大椎穴(脖子正中央低头凸起那块)、合谷穴(手背大拇指和食指连接处下1厘米)。

颈椎病:取后溪穴(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风池穴(脖子正中间左右各1厘米,进发线1厘米处)、夹脊穴(背部脊椎两旁穴位)。

【长寿】:

三个年龄段艾灸三大穴位

30岁前灸“肺俞”

先低头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那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往下数三个这样的突起,在这个突起下面两边1.5寸的穴位就是肺俞穴。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护肺气对年轻人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施灸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可不拘时节。当感应身体不适或即将伤风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也可施灸。

30至50岁灸“足三里”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正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便是足三里。步入中年,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施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兴旺,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艾灸频率可不拘时节。

50岁后灸“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四指处就是关元穴。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视力减退、听力衰减等症。《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也可不拘时节。

第9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摘要】

目的掌握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探求古人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用穴及刺灸法规律,为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提供古代文献学支持。 方法选取自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运用人工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法检索其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探讨古人对针灸治疗该病的规律。 结果共检索得涉及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处方文献194条,统计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穴关联、针灸治法为规律及古人对该病病程疗程的认识。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取阳经穴位(尤其以阳明、少阳、督脉)为主,治疗方法针灸并用,且多用局部或穴位敷贴疗法,对病程也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古代文献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也是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的病种[1,2]。了解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寻求古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取穴及刺法灸法规律,可以为当今针灸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在推进针灸治疗规范化的同时又不失针灸个体化、多样化的治疗特色提供有益的借鉴。故我们查阅了古籍中有关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治疗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统计,并对古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1 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方法

1.1 检索书目的选取确定检索范围为自先秦两汉至清末(1911年)这一时段的代表性针灸医籍、综合医著及眼科专著。检索书目的确定,主要参考了《中国针灸文献提要》[3]《中国医籍大辞典·针灸类》[4]及《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5]三部医籍目录书,对其中介绍的著作进行比较、筛选,选取影响范围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著作,并选择专家推荐的可靠版本。共确定检索书籍63部。

1.2

数据检索范围及筛选条件确定检索式之前,参考了《急病针灸典籍通览》[6]《中国针灸证治通鉴》[7]《中华大典·针灸分部》等针灸证治条目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名记载,以口/歪、口僻/噼、斜、口眼/歪斜等作为检索词,采用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法,在上述书籍中进行检索。将检索得的条目严格筛选,并滤出其中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枢性面瘫、癫痫等非指向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于44部古籍中检索得口眼斜的相关治疗条目194条,基本符合周围性面瘫的病症特点。

1.3 数据的录入及提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人工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古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的认识及运用规律。结果详述如下。

2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

2.1 治疗原则 针对“风邪入中”这一病因,《针灸资生经》[8]《针灸摘英集》[9]《卫生宝鉴》[10]《针灸大成》[11]等书认为治疗应“取尽风气”,即治疗该病以袪风为主。

2.2 所选经络《灵枢·经筋》[12]篇指出“口目僻”这一病症为阳明与太阳经筋为病。后世有些文献沿袭了《灵枢》这一说法,其余文献则极少提到治疗该病取何经脉,多直接给出穴位。这些穴位的经脉归属见“2.3”项。

2.3 所用穴位我们将所检索的44部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出下结果:出现于古籍口眼斜针灸治疗条目的穴位共计68个,416穴次。

2.3.1 穴位的使用规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穴位依次是: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髎、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髎、完骨(各7次),百会、冲阳、下关、二间、内庭、偏历、瞳子髎、龈交、迎香、足三里(各6次),风池、禾窌、间使、四白、通谷、行间(各4次),强间、曲池、十宣、手交脉、通天(各3次),承光、和髎、肩髃、人迎、丝竹空、太阳、外关、温溜、照海、中指节上(各2次),尺泽、大椎、耳门、发际、风府、风门、风市、后顶、环跳、绝骨、劳宫、曲差、商丘、上星、申脉、素髎、太冲、委中、阳陵泉、鱼际、攒竹、肘头(各1次)。

2.3.2 经脉的使用规律统计所用穴位的经脉归属,可见古人常用的经脉及穴位如下:

足阳明胃经穴位11个共157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大迎(9次)、承泣(8次)、巨髎(7次)、足三里、内庭、冲阳、下关(各6次)、四白(4次)、人迎(2次);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8个共55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合谷(26次)、二间、偏历、迎香(各6次)、禾窌(4次)、曲池(3次)、温溜、肩髃(各2次);

督脉穴位有9个共48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水沟(28次)、龈交、百会(各6次)、强间(3次)、大椎、风府、后顶、上星、素髎(各1次);

足少阳胆经穴位8个46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听会(17次)、上关(9次)、完骨(7次)、瞳子髎(6次)、风池(4次)、风市、商丘、绝骨(各1次);

手太阴肺经穴4个23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列缺(10次)、太渊(11次)、尺泽、鱼际(各1次);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5个 19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翳风(12次)、丝竹空、外关、和髎(各2)、耳门(1次);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7 个13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通谷(4次)、通天(3次)、承光(2次)、曲差、申脉、风门、攒竹(各1次);

其它经脉:任脉:承浆(22次);手太阳大肠经:颧髎(9次)。肝经:行间(4次)、太冲(1次)。

2.3.3 穴位所处部位规律其中,36个穴位位于头面部,占总穴位数的52.94%,共288次,占总穴次的69.23%。但如果计算所用10穴次以上穴位(共9个),则头面部穴位(共6个)占66.67%,且所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地仓、颊车穴,说明古人治疗该病仍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为主。四肢部取穴多取四肢远端穴位,且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2.3.4 辨证用穴规律古籍文献中对该病的辨证取穴未有记载。

3 古代文献中周围性面瘫的刺灸法应用分析

在检索得的194条文献中,标明使用针灸方法的、或通过上下行文可以确定针灸方法的有63处。其中应用灸法的有46处,针法20处,其中针灸共用的3处。

3.1 灸法

3.1.1 灸法种类古籍中实际所指为“麦粒灸(小艾炷灸)”的有9处,此外,还有特殊灸法,其中 “苇茼灸”(《针灸大成》亦称为“笔筒灸”)5处,该法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13]。其余灸法则未标明种类。

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载苇茼灸灸法:“治卒中风口方: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后被《外台秘要》[14]《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勉学堂医学集成》[15]等书转载引用。

古籍中治疗该病的灸法中,小艾炷灸亦多有描述。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中风口,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的记载;《扁鹊心书》[16]《卫生宝鉴》中都明确提出小艾炷灸(艾炷大如麦粒)灸法。

3.1.2 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有面部的穴位,如地仓、颊车、人中、瞳子髎;头部的穴位,如百会;也有耳部的穴位,如翳风、听会;而苇茼灸的施灸部位即耳孔;另外,还有医家灸治四肢远端的穴位:如手交脉、手中指节上、间使、合谷等。

3.2 针法

3.2.1 针刺种类 《灵枢·经筋》篇中载可用燔针焠刺法治疗寒邪所致“口目噼”:“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和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之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除此之外,其它书籍中未标明针刺种类,从文字看似乎用的是毫针。

3.2.2 针刺方法其中有8处标明了补泻方法。其中,7处认为针刺应用泻法,即“左泻右,右泻左”, 只有在《针灸集成》中提出左右两侧补泻兼施的针刺方法:“左,泻左补右;右,补左泻右”。其中5处标明应用透刺法,均为地仓与颊车的透刺。如在《针灸大成》卷五杨氏治症中颊车穴下说:“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医学纲目》[17]中也说:“颊车沿皮向下地仓,左泻右,右泻左,针透亦无害”。

3.3 外治法检索针灸医籍及综合医籍针灸卷部分,所得外治法有25处,包括膏摩法、穴位贴敷法、局部药物贴敷法,《银海精微》[18]上还提到刮痧疗法。

4 关于此病疗程与疗效的记载

虽然古籍上有“取尽风气”“以口眼正为度”(《针灸摘英集》《古今医统大全》[19]《卫生宝鉴》等书)的记载,但对于确切的疗程和痊愈时间,少见具体说明。

4.1 疗程多数医家只在医籍中写“以口眼正为度”,对具体的针灸疗程描述极少。如《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中风口眼斜,……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针入四分。”《针灸资生经》中说:“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麦粒,各二七状,频灸取尽风气。”也有文献明确提出针灸治疗的刺激量,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苇茼灸的疗程时说:“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4.2 病程古籍是对该病病程少有记载,然而在《扁鹊心书》说:“当灸地仓穴二十壮,……一月全安”, 与今天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大致相似。在《银海精微》中提到该病的预后说:“近患者易治,若年久难治”,也是与今天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相符的。

5 结论

通过以上对古籍中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规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袪风通络为原则,穴位应用多以手足阳明经、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且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治疗方法为针灸并用,且多用灸法,尤以小艾炷灸常用;对于辨证取穴、病程及疗程少见具体论述。

我们应用数据提取的方法统计出了古人用经取穴及治疗方法的频次,间接反映了古人对针灸疗法中有效要素的认识和应用。如此结论是因为有效的穴位和治法在针灸学术的历史传承中必定会得到较为广泛和长久的顺沿。当然,我们也应该重视古人治疗该病取经用穴、所用治法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不能单纯以使用频次定位所用穴位及治法的有效程度,从而忽略了有价值的、独特的治疗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余曙光,李 瑛,等.针灸治疗贝尔氏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584.

[2] 何 俐,周沐科,周 东,等.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2):106.

[3] 王德深.中国针灸文献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郭霭春,石琢堂.现存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刘立公,顾 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87.

[7] 邓良月,黄龙祥.中国针灸证治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50.

[8]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资生经[M].华夏出版社,1996:302.

[9]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摘英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0] 元·罗天益.罗天益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9.

[11]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2] 田代华注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1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14] 唐·王 焘.王焘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59.

[15] 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

[16] 宋·窦 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39.

[17] 明·楼全善.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77.

[18] 明·李时珍.银海精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