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第1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住糖尿病患者发生跌倒和坠床意外事件12起,其中病室内10起,病室外2起。

12方法采用回顾型设计。分析指标包括:(1)住院患者方面:发生跌倒和坠床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意外的时间、地点、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患者发生跌倒和坠床后的后果。(2)护士方面:当班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2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跌倒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0~86岁,平均75岁,跌倒发生时间:0~7时30分4例,7时31分~13时30分2例,13时31分~17时30分2例,17时31分~23时59分4例。

2212例跌倒或坠床患者入院时跌倒危险因素量表的评估结果见表1。

23发生跌倒的特点患者上卫生间跌倒4起,走廊内跌倒1起,病室内行走跌倒1起,自行外出跌倒2起,起床时发生跌倒1起,配餐间因地面湿滑而跌倒1起,其他跌倒2起。

24患者发生跌倒和坠床后的后果查体左侧脸颊肿胀1例,左眼眶呈紫红的1例,脸部右鼻唇沟旁有小破损1例,右眉弓处有一淤斑1例,脚踝扭伤1例,双膝轻度红肿1例,鼻腔出血较多1例。其余病例当时评估无不良后果。

25当班护士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112例患者入院时跌倒危险因素量表的评估结果项目例次百分比(%)年龄>65岁10200感官视觉/听觉退化120语言障碍120使用药物降压药360降血糖药360利尿剂120镇静安眠药120主诉眩晕或乏力360行动障碍240依从性差(不听从医护劝告,

不寻求他人帮助)240表2当班护士的基本情况内容例数百分比(%)年龄

31患者跌倒和坠床发生的年龄相关有跌倒经历老人平均年龄高于无跌倒经历老人,且与他们的原发病和服用的药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12例意外中有服用镇静安眠药、降压药和控制血糖的药物及有跌倒史。绝大多数患者有与疾病相关的跌倒危险因素,与徐建鸣[3]论述的危险因素相吻合。

32现有的跌倒评估与预防措施存在缺陷12例在入院时,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将预防跌倒警示标于病床的床尾。每例患者都接受了相应的护理宣教,宣教内容包括:指导患者使用床边呼叫铃,使用床栏,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和后果,告知患者及家属要防止跌倒的发生。因此就我们目前所实施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尚不能够有效地防止患者跌倒或坠床意外的发生,有必要研究切实可行的防止措施。

33对策

331改进评估表内容重新审视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内容和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在入院时都进行了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但是对坠床的危险因素估计不足,预防措施也仅有跌倒警示标帖和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在护理措施的保证上还缺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危险因素的评估,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年轻护士的培训教育,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332改善病室环境特别是确保地面干燥,床单元设置的合理性。一方面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预防跌倒时要告知患者穿鞋的注意点。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要求后勤部门的通力合作,保持地面的干净和干燥。

333加强护士培训目前护理人员年龄趋向年轻化,工作经验相对少。所以要加强年轻护士这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有效防止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预防老年人跌倒应从提高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抓起,促进其预防跌倒行为的实施,从而避免或减少跌倒的发生。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对现有的护理评估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价,有利于避免此类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持续性地改进护理质量,提高医院的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参 考 文 献

[1] 王秀华.老年病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2):78.

[2]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8):347-348.

第2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心血管;高龄;失眠患者;护理

随着社会老年化速度的加快,我国老年人群体逐步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老年人中的高血压患者也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诱发睡眠障碍,导致睡眠质量普遍偏低。相关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频率明显偏高,睡眠时间过短,频繁性觉醒。而睡眠不足会导致高血压升高,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失眠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起居,还会导致情绪失常,增加意外危险的风险,老年人失眠不仅涉及自身健康,也涉及到诸多社会问题。因此,了解心血管内科高龄老人的睡眠质量以及相关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十分必要。本组研究针对45例心血管内科高龄失眠患者,了解和分析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干预性护理措施,并观察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陈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本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5例睡眠障碍且均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龄失眠患者。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1±6.2)岁。排除睡眠障碍合并神经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以及各种精神科病的患者。45例睡眠障碍患者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其睡眠质量,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积分评估标准:PSQI

1.2 方法

1.2.1 睡眠不良原因分类 依据《中华内科学》中关于睡眠障碍的原因分类标准[1]:①心理生理性因素(包括身体功能退行性下降,精神因素,心情紧张等);②躯体疾病因素(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精神分裂症,不宁腿综合症等);③外源性因素(强光或噪音刺激,老年人退休或生活变迁,刺激性食物或饮品的影响,生活不规律,睡眠卫生不当等);④药物依赖性因素(泛指长期服用催眠类药物,一旦停药后发生反跳性失眠)。

1.2.2 根据原因制定针对性干预性护理措施 在一般性护理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高龄睡眠障碍患者的不同形成原因予以针对性干预护理。①心理生理性因素:鼓励患者科学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自身免疫力;②躯体疾病因素:针对不同的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缓解患者疾病痛苦,提高睡眠质量;③外源性因素:给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饮食方面以清淡为宜,科学膳食;指导患者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避免抽烟,喝酒;对精神欠佳患者进行心理安抚,稳定情绪;④药物依赖性因素: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调整用药,避免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χ±s)表示。各组见比较用t表示。P

2 结 果

2.1 影响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其睡眠质量.本组研究中45例患者中30例PSQI≥7,其中外源性因素13例,占43.3%;心理生理性因素8例,占26.7%;躯体疾病因素6例,占20.0%;药物依赖性因素3例,占10.0%。

2.2 干预性护理对患者睡眠质量以及血压变化的影响 针对不同致病因素对患者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后,观察 PSQI评分结果和血压变化情况,干预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

3 讨 论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睡眠障碍是高血压患者常见并发症,致病因素复杂多样。本组研究详细分析了引起心内科高龄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各种致病因素,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性措施。结果证实干预性措施对于改善高龄失眠患者睡眠治疗,稳定血压成效显著。

老年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诊疗有着诸多的临床特殊性,因此老年高血压的科学预防备受重视。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只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对该群体的患者常规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干预性护理措施:加强患者睡眠卫生,调整作息制度,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白天增加运动量;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对患者心理安抚,保持其情绪稳定;指导其科学用药,避免因长期服用单一的催眠药物,产生药物依耐性;饮食方面科学膳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由于心内科高龄失眠患者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因此须根据不同的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性护理,满足其个性化的护理需求。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改善高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稳定病情,临床实用价值高,可以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敏章,邵丙扬等.中华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58.

[2] 赵瑛,肖世富,夏斌,等.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8.

第3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a)-0135-02

在老年慢性疾病当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即为糖尿病[1]。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发病率高等。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严重影响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护理工作者在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应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护理干预措施相较常规的护理手段更能满足患者的根本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代谢指标情况。该文当中,对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共收集60 例),将这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30例为一组。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为14、16例;年龄范围上限值:85岁,下限值62岁,年龄平均值(70.28±3.12)岁。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为16、14例;年龄范围上限值:82岁,下限值63岁,年龄平均值(70.36±3,28)岁。对比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2组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工作者对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①遵医嘱为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基础护理,为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帮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②为患者办理入院,带领患者熟悉医院内的环境,教会患者使用医院内的基本设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尽快融入新的环境。③帮助患者完成相关的检查,并查看检查的结果,一旦有异常情况则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可进行会诊。观察组:护理工作者对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2-3]:①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长,治愈困难,长久的病痛折磨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及心理的折磨,老年人心理更为敏感、脆弱。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理解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与年轻人存在代沟,往往易产生孤独感,护理工作者应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关心老人,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理工作者还应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出病室散步,与同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交流及沟通,缓解患者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②护理工作者应为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及生活的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饮水。提高对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补充营养。嘱患者每餐主食不能超过2种,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早、中、晚餐糖分摄入的占比可为:1∶5、2∶5、2∶5的比例。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每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慢走、太极等有氧运动),每日按时排便,避免便秘,注意保暖,戒烟忌酒,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③护理工作者应为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的服用降糖药物,告知患者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及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方法。护理工作者在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发生恶心、头晕、乏力等低血糖反应时,应指导患者立即服用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食品。护理工作者还应教会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告知患者胰岛素的作用,不良反应等。④护理工作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及末梢循环情况,注意保持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的清??干燥,保持患者床单的干净平整,避免发生压疮。护理工作者应记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每日的大便次数及尿量,一旦尿量异常或长期未排便,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导尿、灌肠等)。⑤护理工作者应给予该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等相关的疾病知识,告知患者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终生的治疗,帮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进一步的了解,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自测血糖,教会患者记录每次血糖的数值并绘制血糖变化表,嘱患者随身携带糖果、降糖药物及疾病卡等物品,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情况。②观察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方法

在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后,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并用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对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对比性(P

2.2 比较2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情况

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项代谢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第4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劳动力供给;应对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57-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3.007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

少子高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日本是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较早的国家之一,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就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按照此标准,日本昭和45年(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平成6年(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平成19年(200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1]。对于少子化问题来说,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从日本少子化发展趋势来看,0~14岁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表1显示日本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图1反映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50年日本各年龄段人口分配合理,并未出现少子高龄化问题,1970年,0~14岁人口由1950年的2 979万人减少至2 51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由416万人增加至740万人;1990年,0~14岁人口减少至2 24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至1 489万人,少子化程度由1970年的23.9%降至18.2%,老龄化程度由1970年的7.1%增长至12.1%,少年儿童抚养比由34.9%降至26.2%,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0.3%增至17.3%,说明少年儿童抚养负担减轻,但老年人抚养负担加重;2010年,0~14岁人口减少到1 68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到2 677万

人,老年人口数量比儿童人口超出近1 00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3.2%,老龄化程度为23%,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33.0%,老年人抚养负担增长较快;截止2013年,0~14岁人口1 63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 19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2.9%,老龄化程度为25.1%,少年儿童抚养比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0.3%。由此可见,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化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推测,如表1、图1所示:2020年,日本0~14岁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 4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至

3 612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1.7%,老龄化程度为29.1%,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9.2%,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204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 073万人,65岁人口数量为3 868万人,少子化程度降至10%,老龄化程度增至36.1%,届时日本人口中有1/3以上都是老年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8.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6.8%,1.5个劳动力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206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79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 364万人,少子化程度为8.3%,老龄化程度为39.9%,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6.1%,日本少子高龄化程度已经达到鼎峰。此后,少子高龄化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二、少子高龄化对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供给取决于这个国家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数量对劳动力的供给变化具有制约作用。日本是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根据表1可以看出,日本劳动适龄人口1950-2000年一直呈增加趋势,由5 017万人增加到8 622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从2000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到2010年降至8 103万人。截止2013年,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7 907万人,13年间减少715万人,降幅为8.3%;预计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至7 341万人,2040年则跌至5 787万人,2060年降至4 418万人。由此可见,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减少的速度不断加快。日本劳动力人口的现状及变化情况见图2,1990年日本劳动力人口6 384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4.3%,65岁以上劳动力人数360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6%;2000年劳动力人口数增加至6 766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8.5%,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493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7.3%;2006年、2012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下降,2006年为6 557万人,2012年则降至6 62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8%。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推算,日本劳动力人口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2030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将降至6 556万人、6 18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分别升至10.4%和11.1%。由此可见,受日本少子高龄化趋势的影响,日本劳动适龄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减少,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老年劳动力数量呈上升趋势,劳动力人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导致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是日本社会的安全网,有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其作用不可替代。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高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危机,日本政府不断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年金制度、医疗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进行改革,以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水平,降低社会保险支出,“开源节流”,多措并举,达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的目的。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主要有公共年金财政政策、建立大学生公共年金缴纳制度、实行公共年金减额发放制度、推迟领取老龄厚生养老金者实行奖励制度等[9],此外,政府不断强调加强和改善年金管理和运营、加强对年金机构的改革、组建年金基金经营会、提高年金基金运营人员专业化水平、设立监督机制和公开经营状况等措施,以加强国民对年金基金运营的信心。在推进医疗保险改革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国民加入健康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改革老年人健康保险制度、将“老人医疗制度”年限推迟到 75 岁开始、选择“特别养老院”的老年人个人承担房费和水电费及针对7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高龄者医疗制度”等。在介护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体弱病残老人生活所需方面的护理和照料, 2000年正式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居家护理是以老人的家为中

心向老人提供护理; 设施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10]。日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障老年人福利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是他们选择就业的主要动力,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年轻人就业的信心,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三)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

人口少子高龄化引起日本年轻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为补充劳动力供给,日本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11]。日本老龄产业主要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老年房地产、老年金融保险及老年休闲服务等五大领域。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90年代逐渐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公司和企业转变经营战略模式,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军老龄产业相关领域,产业规模逐渐扩张,并以每年4%~5%的利率增长。目前,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了结构合理、分布平衡、竞争有序的相对成熟阶段,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本物质消费需求,也能满足老年休闲、健康、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日本政府为应对今后更加迅猛的“银色浪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老龄产业市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在促进老年人就业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为鼓励60以上的老年人延长就业年限,或者重新选择新的职业,采取逐渐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对企业设立高龄雇佣奖励政策,向雇佣 60~65岁老年人的企业雇主提供25%的高龄职工工资补助,对于临时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补助[12]。此外,政府还划拨专款,成立“银色人才中心”,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延长老年人雇佣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实践证明,日本老龄产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就业增加,对少子高龄化的经济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四)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外国年轻劳动力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开放国门,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但由于岛国根性,日本在吸收外国劳动力和人才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政策还不够开放。随着20世纪90年代少子高龄化速度的加快,日本政府认识到单靠提高生育率难以弥补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放宽了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劳动力,缓解国内劳动力不足的压力[13]。根据日本相关研究机构推算,日本今后50年间,每年需要外国劳动者60万人,才能补足劳动力供给,维持国民经济发展。日本将移民对象的首选放在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身上,主要通过奖励措施留住高学历留学生,对拥有一技之长的留学生,放宽其就业劳动许可,使其尽可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日本[14]。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不断放宽移民政策,增加移民数量,补充国内劳动力不足。根据政府确定的方针,日本将大幅放宽接收外国劳动者进入日本国内的限制条件。除将放宽技能劳动者的入境条件以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将现行制度下未被允许的不具备特定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的单纯劳动力在限定条件下也允许其入境。2014年日本《读卖新闻》相关报道指出,日本政府已经就建设、护理等领域引入外国劳动者的政策进行论证。第一阶段为扩充建筑行业的外国劳动力数量。由于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国家建筑设施需求会逐渐增加,未来建筑行业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将延长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规定的在留期限,由原先的3年更改为6年。少子高龄化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放宽移民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增加了外国劳动者数量。

四、启 示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再加上经济实力水平相对较弱,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中国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主要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用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解决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为实现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发挥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国优势,在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本、技术投入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此外,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平衡教育资源的分布,重视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的机会。劳动者素质提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增加高知识、高技能的老年人就业机会、改变其生活观念,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11]小林真一郎.bI造と少子高h化――2015年にP力は本当に不足するのか[J]. 季刊政策・U友芯浚2009(1):95-111.

[12]森田子.少子化が企I行婴擞毪à胗绊[J].日本P研究jI, 2006(553):4-18.

[13]木江理子.日本の外国人P者受け入れ政策[M].|京:原房,2006.

[14]井口泰.国H的な人の移婴颏幛挨毳ジア槁[J].ファイナンシャル レビュ`, 2013(5):88-114.

[15]藤江泰郎.人口p少下でのP市觥―女性、高h者のP力率引上げにより2040 年にかけてのP力不足を\り切れ[R].|京:世界平和研究所IIPS Policy Paper ,2014:1-68.

第5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防范措施;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2-02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我科是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据调查发现,中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比率就可上升到15-20%。多数患者的自控及自理能力减弱或消失,误吸,误服,跌倒,烫伤,自伤及伤人,走失这些常见的安全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如何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护理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结合临床经验针对不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加强院内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1 耐心对患者及照顾者讲解老年痴呆的相关知识及照顾技巧,耐心与患者多沟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满足患者各个层次的需求,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给患者以关爱。

1.2 强化护士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找出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

2 住院期间安全防范措施与护理

2.1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护理评估,包括一般情况,护理体检,精神症状及心理问题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

2.2 防跌倒 保持周围环境安全,向患者提供合适的衣,裤,鞋,以免裤腿过长影响行走,鞋底太滑而致跌倒现象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症状,嘱患者在改变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或稍坐片刻再直立,以防发生性低血压。

2.3 防误吸,误服 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食物量不宜过多,食物温度适宜,喂食速度要缓慢,让患者有足够的吞咽时间,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嗽,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引起误吸。特别注意进食后不易立即刺激咽部,如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而误吸。指导其家属每天为痴呆患者进行3-4次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每次20-30分钟。发药时要确认患者把药服下后才可离开。

2.4 防走失 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患者外出活动需有家属或工作人员陪伴,严禁单独外出,返回病房时要清点人数,严防走失。在患者手腕处或上衣明显处佩戴身份识别卡,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定点医院及电话,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所患疾病等。

2.5 防烧伤及烫伤 老年痴呆患者反应迟钝,感觉功能减退,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外加布套包裹,洗澡时应先调节好水温。协助打取温开水。

2.6 防止自伤或伤及他人 AD患者因抑郁,幻觉,妄想等容易自伤或伤人,入院时应做好安全检查,严禁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护理人员定是进行病区检查,及时清除危险品。病房内的锐利物品,器械,约束带应放在固定位置并加锁,每班认真交接。患者情绪激动时应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以松弛紧张的神经,不能控制的兴奋躁动患者应置于安静环境,必要时给与约束带的使用或用药物控制。

3 加强社会支持

患者的亲人,朋友应经常来院探望,与病人沟通聊天,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新鲜刺激,以减轻患者的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减少安全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由于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且患者有时缺乏主诉,对其不适症状不能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因此值班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

第6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龄患者;全髋置换;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消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1]。由于老年患者骨骼钙化,骨质疏松,外伤引起的髋部骨折的病例越来越多,老年人对自身健康需求在提高,进行全髋置换的老龄患者人数及年龄均呈上升趋势。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135例。由于老龄患者基础疾病多,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下降。如何最大限度保证高龄患者的手术配合,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笔者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35例,男90例,女45例,年龄在70~98岁,平均年龄8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1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5例,髋关节肿瘤5例。应用进口髋关节80 例,应用国产髋关节55 例,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120例。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112例,呼吸系统疾病58例。术前检查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D-2聚体不同程度增高86例。手术时间为60~90min,出血量200~600ml。41例实施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94例实施气管内插管麻醉,均实行单侧人工全款关节置换术。

2 术前护理

2.1重视术前访视的落实 老年患者自身疾病复杂,体质相对较弱,对手术耐受力较差。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思想负担重,存在恐惧心理。利用术前访视机会详细介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目的及效果,向老龄患者及家属发放术前访视卡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老年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浅显的认识,消除焦虑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手术,避免因情绪紧张引发血压升高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2.2患者身份核查及手术部位核对 由于患者年龄均偏大,听力不同程度下降,护患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对患者身份及手术部位应在病房与家属进行反复核对,必要时结合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接患者时要依据手术部位标识与病历相关记录相结合,确保手术部位准确无误,严防手术部位误切的恶性事件发生。

2.3手术前皮肤准备 关节置换手术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术前皮肤的准备至关重要。由于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皮屑较多,术前嘱咐患者温水反复擦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会剃去毛发,备皮时慎防损伤皮肤,严防切口处皮肤感染。

2.4术前手术用物准备 常规准备髋关节器械包、电刀、骨科电钻以及关节置换的专业工具等。保证吸引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确保厂家器械准备充分。杜绝术中因器械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延迟或中途停止。所有器械必须在中心供应室灭菌,杜绝中途使用快速灭菌锅设备进行器械的补充灭菌,确保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2.5手术准备 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标准侧卧位,患肢在上。为防止患者皮肤及神经压伤,我院采用侧卧位凝胶垫,腋下血管及神经得到充分保护,耳部采用C形凝胶垫圈保护。由于关节置换术中操作力度较大且配合有大幅度屈髋、下肢外旋等动作,前后骨盆支架需固定牢靠,防止术中因外力而移位。

3 术中护理

3.1受压皮肤护理 术中采用侧卧位凝胶垫,但由于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术中对受压部位如肩部、髋部、踝关节等可涂抹湿润烧伤膏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皮肤压伤。

3.2术中低体温的管理 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差、术中出血及大量盐水冲洗髓腔及切口,均会导致患者低体温。术中室温维持在22~24℃,湿度维持在50%~60%;冲洗盐水可采用热盐水;液体可适当加温后输入;患者头肩部可采用自制小棉袄加以保护。

3.3患者情绪护理 术中因手术需要会有骨科电钻及骨科锤击发生的金属脆响,会对老年患者心理产生刺激。及时安抚患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血压不因情绪波动而波动。

3.4严防深静脉栓塞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2]。我国著名学者吕厚山等调查显示,我国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在2%[3]。术前常规查第二聚体,显示过高均提示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术前采用必要的抗凝措施,减少术中的风险。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发现异常应立即查找原因,严防肺栓塞引起的严重后果。

3.5骨水泥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骨水泥是一种高分子聚合体,在人工假体插入至骨髓时置入骨水泥,可提高人工关节的稳定性,防止松动[4]。在老龄人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指在骨水泥植入数分钟 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特征表现包括急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等,有的甚至引起死亡[5]。综合文献报道后发现,骨水泥综合征导致心跳骤停的发生率为0.6%~10%,病死率为0.02%~0.5%,这一 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和广泛研究。在准备植入骨水泥之前,手术医生一定要向麻醉医生说明骨水泥的植入时间,让麻醉医生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巡回护士和麻醉医师严守岗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3.6术中吸引器的管理 由于术中扩髓腔产生大量的骨屑及髓腔组织,吸引器管腔极易出现堵塞现象。可采用盐水冲洗管腔及挤压阻塞管腔,使吸引器快速恢复正常使用,减少术中等待时间。

4 术后护理

4.1检查皮肤受压情况 手术结束后助患者仰卧位,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状况,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4.2保证患肢假体的安全 假体植入初期,为保持假体稳定,搬运患者切忌动作粗暴,严防肢体过度内收、外旋等动作,防止假体脱出。

4.3种管道妥善固定 妥善固定髋部切口处的负压引流球,防止在搬运患者过程中脱出、扭曲,持续保证负压吸引通畅,防止因积血引流不畅造成的假体感染。

5 讨论

手术患者为高龄、高危人群,术中病情变化快,患者反应迟钝、耐受力差,不易及早发现。一旦发生,效果恢复及预后差。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尽早处理,确保老年患者手术安全。

6 体会

我院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很成熟。每天接受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人数在持续增加,患者的年龄也在逐年攀升。针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至关重要。在实际手术护理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手术护理措施,手术配合顺利、效果好。无一例因护理不当造成意外发生,保证了手术安全,值得广大同仁共同学习、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萍,赵晶.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04.

第7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 跌倒风险评估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44-03

跌倒是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跌倒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影响,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健康,预防跌倒的发生远较治疗为重要[1]。为了使老年患者认识到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预防跌倒的相关措施,提高防跌倒意识,笔者从2007年1月-2007年12月对516例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讨论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对象: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9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选择200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干部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51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科疾病做为观察组。

1.1.2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见表1

新病人入院或病情变化,及时认真评估填写跌倒评估表:如跌倒评估≥10分,立即汇报护士长,填写跌倒预报表,上交科护士长,报告护理部,进入监控系统。

跌倒预报病人护士长每周有监控记录,护士在护理录中有护理措施记录,科护士长每周一次跟踪监控,护理部每月一次监控。

护士长监控内容:护士评估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恰当,患者、家属是否知道跌倒风险,护理记录是否正确及时,护士长是否进行动态监控。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²检验。

2结果

两组发生跌倒情况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0.78%(4/516),对照组为2.4%(12/496),两组比较χ²=4.39,P

3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

3.1与增龄有关的平衡障碍和步态异常

当年龄增大和疾病损害感觉输入,减弱身体纠正姿势摆动的能力时,跌倒变得更易发生,视觉、听觉、前庭功能和个体感觉随着增龄而敏感性降低,均可导致跌倒。

3.2与疾病相关的跌倒风险

当慢性疾病增加时,跌倒的风险亦增加;如直立性低血压、帕金森病,夜尿症等等。患者认知损害有增加跌倒的风险,如:神志模糊、判断力损害、躁动、和缺乏自知之明,使人暴露于危险的处境。

3.3与药物相关的跌倒风险

众多药物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如地西泮、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可降低机体敏感性,损害判断力,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头晕,进而导致跌倒。

3.4与环境相关的跌倒风险

如:病室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湿滑的地面等,在医院内跌倒最常见的是上、下床和上厕所时。

3.5预见性护理

1)动态评估及分析跌倒的相关因素,患者入院时,或病情变化时,护士应从多方面收集以往有无跌倒的病史,本次患病或既往病史中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患者的视力情况,入院时或入院前用药是否有潜在跌倒的危机,步态及平衡能力,下肢能力,下肢肌肉骨骼是否有疾病,本身的肢体行动能力等,详细介绍病室环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场所,如厕所、浴室、楼梯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议24小时陪护。2)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老年人除加强肌力和平衡功能的锻炼外,心理护理更为重要[2]。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特点、家庭社会经历、经济状况等不同,其心理反应也不同,对防跌倒的认知,认同感也不同,对此,我们关心、尊重患者,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耐心疏导,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跌倒依从性。3)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我们因人施教,给患者、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其中也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员每天进行督察、评估。老年患者视力较差、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必须因人而异,如文化程度不高者,健康教育简单化,通俗易懂,采用示教授课形式,内容不宜多,反复多次;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4)制定和落实预防措施,预防跌倒远较治疗为重要,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防治宣传,提高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识;认真执行跌倒警示制度、跌倒告知制度、跌倒监控制度,能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处理,从而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5)健康教育效用评估,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制定防跌倒健康教育计划,如教育目标、内容、采取护理措施等。教会患者、家属掌握跌倒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跌倒的预防措施,如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械、呼叫器等等。

4讨论

4.1跌倒属于突发事件,状况各种各样,无固定模式和地点,但只要有了防范意识,就可预先提示和预防[3]. 因而对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如对护士、病房的保洁工、患者以及家属等进行预防跌倒教育.

4.2护士长在病区的管理中渗透预防跌倒的意识,建立和完善跌倒警示制度、告知制度、监控制度;而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对护士的防范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其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如关心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有需要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在走廊或病区的其他地方,遇到老年患者,主动搀扶或问候患者是否需要帮助,做完治疗时,随手帮助患者整理衣服等用物,将患者的日常用品放置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患者因触摸不到,而伸手取物发生坠件等,对于有跌倒病史、糖尿病、贫血等患者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宣教时,渗透相关因疾病而可能导致跌倒的预防措施的知识。

4.3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认真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估,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尤其是对高危患者,重点监控多巡视和多观察,尽力确保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惠华,方宁远,金玉华.实用老年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4~575

[2] Alan MA. Mel. 老年病学.邢华主译 步态与平衡障碍.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 林茵.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

[4]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学分,2002,21(8):347~349

第8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 肠造口 护理

        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重的今天,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在不断增多,对我们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结直肠造口患者住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护理措施,发现老年患者的护理与其他年龄人群患者的护理存在明显差异,老年人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延长寿命,防治肠梗阻,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治疗是现阶段最佳的治疗方法,高龄并不影响手术[1];但永久的结肠造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现谈谈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老年患者共108例,年龄60—78岁,男65例(60.19%),女43例(39.8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0例(46.30%),城镇居民合作医疗15例(13.89%),医疗保险人员8例(7.4%),其它人员35例(32.41%)。本组病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后发生造口并发症共10例,其中造口周围皮炎8例,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1例。 

        2. 存在问题及护理措施 

        2.1消极悲观的情绪 原因:一方面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结直肠造口的事实,担心以后的生活受到影响,害怕别人的潮笑及家人的嫌弃,所以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另一方面,老年人倚老卖老,反正都一把年纪了,过一天算一天,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护理措施:(1)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讲明手术的目的及重要性。(2)说明造口手术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3)说明造口并不可怕,只要您学会如何照顾造口、正确使用造口护理用品,同时保持乐观的态度,造口所带来的不便,将会减到最小程度,您依然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事您喜欢的活动和工作。(4) 介绍成功的病例,邀请已治愈的患者现场说教。 

        2.2自理能力低下 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自护能力下降,护理造口的时间和费用均增多[3]。原因:1.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动作迟缓,接受和领悟能力降低,在自行处理造口方面不如较年轻人麻利。2.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产生依赖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自护能力。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术后早期老年人的皮肤和身体状况,及早发现造口方面的并发症,及时处理,将老年人的痛苦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2)对于老年造口患者应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加强护患沟通,要反复多次、耐心地指导患者,直到患者能自理造口为止,即使耗时较长,也要鼓励其自行处理造口,并逐渐熟练起来。(3)老年患者手指灵活性较差,二件式造口袋扣合不严容易渗漏,建议用一件式造口袋。

 2.3经济状况堪忧 经济状况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状况和躯体焦虑,而且是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4]。资料显示我们所面对的病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虽然部分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但自负部分仍令他们难以承受。出院后的造口用品购买力也很差。 护理措施: (1)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说明造口的目的及重要性,争取得到家属的支持与配合。(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些实用低耗的造口用品和造口护理方法,减轻经济负担。建议患者术后早期使用一件式透明造口袋,待大便成形后使用二件式直形橡胶肛门袋,可反复使用,降低经济成本等。(3)鼓励患者自我护理,既可节省费用,又利于老年人的康复和保健。 

        2.4 造口相关知识匮乏 大多数患者对本疾病不了解,未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原因:年老、学历低、个人整体素质

[1] [2] 

差。护理措施:()早期健康教育 从入院开始,贯穿整个住院过程,方式采用一对一进行宣教,即一个护士对一个病人,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实行有效的教育指导和安慰。对老年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技巧:第一要有耐心,热情,艺术的说话技巧,对其使用尊称,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加强指导进行反复式教育。第二要注意非语言技巧,可借助视,听,触觉等感官分享信息。第三要善于使用观察和倾听技巧,观察的技巧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正确选择造口用品及掌握使用方法 由于老年患者手指灵敏度差,术后三个月内大便稀泻不成形,我们建议使用一件式透明造口袋,以方便观察和操作而且密封效果好未闻及臭气。三个月后待大便成形,患者逐渐掌握饮食及排便的习惯,适应造口护理后,改用二件式直形橡胶肛门袋,可用一保鲜袋塞入肛门袋内,保鲜袋口反折于粪袋边缘,造瘘口套入保鲜袋内,用宽片的松紧带将人工肛门袋固定于腹壁,排便时粪便可直接进入保鲜袋中,排便后直接更换保鲜袋即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一次性使用干净无异味,并且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出院后病人的家庭护理。 ()皮肤护理 因为初期粪便稀薄,不断流出,对腹壁周围皮肤刺激大,极易引起皮肤糜烂及皮肤过敏现象,此时周围皮肤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老年人造口周围皮肤不平整、皱褶多,造口袋粘贴有难度,粘贴时先叫患者将下腹部稍微鼓起,将皮肤拉平后贴上,以防粪便渗漏到周围的皮肤,引起炎症。 ()预防造口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造口水肿、缺血、坏死、皮肤溃烂等,术后早期教会患者和家属掌握观察造口的血运情况及周围皮肤的状况的技巧,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早积极地处理,避免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出院指导 ()了解患者造口自护情况,强化造口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患者遇到的造口护理问题。()饮食的指导: 由于造口没有括约肌,粪便随时流出,污染周围皮肤,饮食注意避免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生冷不洁的食物,易产气的食物如糖、鸡蛋、洋葱、豆类等,难消化的食品如糯米、油炸食品等,易引起异味的食品如大蒜、韭菜、洋葱等,易引起造口阻塞的食品如高纤维性食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避免提取重物和增加腹压的运动。()引导和督促患者参加合适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提高造口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体会

        老年患者与其他年龄人群不同,在护理方法上不能一并而论,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皮肤状况和身体状况较差,在护理上我们要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掌握沟通技巧,及时发现问题,可有效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陈光,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癌手术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 

李疆莲,白迎雪,张春生,管福琴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SHAN MEDlCAL COU正GE Vd No.. 

张俊娥 叶新梅 郑美春结肠造口早期患者造口护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第9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老年科患者;跌倒预防

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失去平衡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甚至引发护患纠纷[2]。预防跌倒也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改良预警评分(MEWS)现已普遍应用于病房管理,我科采用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对老年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科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意外事件风险因素评估表"评估有跌倒高危患者397例,男202例,女19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3.5岁。2014年1月~12月评估跌倒高危患者402例,男213例,女189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8.4岁。上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病、脑卒中后遗症等慢性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一般护理措施 2013年采用"意外事件风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意外风险表的评分,确定跌倒的风险,得分≥4分属跌倒高危人群,首诊护士将床号在科室白板安全评估栏注明,在床头悬挂红色"预防跌倒"警示标识,入院安全告知中进行防跌倒的预防教育,选择合适的辅助用具,根据病情指导家属留陪。各班次交接时,能清楚掌握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各班加强巡视,科室护士长24h内到床头检查防跌倒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评估,护士长每周检查,科护士长、护理部不定期抽查,给予适时评价指导。

1.2.2采用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管理 2014年我科为探索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①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的制定。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的制定是在总结常规预防跌倒的基础上,结合我科老年患者疾病特征,根据患者年龄、眩晕发作次程度、血糖、跌倒史、肌力、夜尿频率、留陪、遵医行为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到跌倒MEWS预警评分分值,最低0分,最高不限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发生跌倒意外的风险性越大,评分≥4分需在科室白板安全评估栏注明,评分≥6分需及时通知医生并予护理干预;②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法。患者入院时由首诊护士按照"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分≥4分属于高危跌倒人群,需在科室白板安全评估栏注明,并在床头悬挂红色"预防跌倒"警示标识。将"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表挂于患者床尾,并注明评分,在预防跌倒措施表根据采取的护理措施逐一完成并打"√"签名,护士长24h内检查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并签名;责任护士至少每周对≥4分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更改科室白板安全评估栏,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由当班护士及时评估,评分≥6分需及时通知医生并予护理干预。患者出院时,将"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表回收处理。

1.3评价方法 比较"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表实施前(2013年1月~12月)与实施后(2014年1月~12月)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2 结果

2013年1月~12月老年病科预报高危患者397例,发生跌倒5例,发生率为1.25%。2014年1月~12月预报高危患者402例,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25%。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实施以来,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由2013年的1.25下降到2014年的0.25%,说明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的实施,对老年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管理有效。

3 讨论

3.1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能筛查存在或潜在跌倒意外的高危患者 对于老年人跌倒,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3]。护士在临床评估中,对于看起来病情较轻或稳定的患者,如按经验或直觉判断,难免主观、模糊,观察不到位则易发生跌倒意外事件。通过应用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护士能从年龄、眩晕发作次程度、血糖、跌倒史、肌力、夜尿频率、留陪、遵医行为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筛查存在或潜在跌倒意外的高危患者(≥4分者),陈朝阳等[4]提出对改进的尝试提出:增加年龄因素、增加生化指标等。对于此类患者护士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

3.2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的应用,强化了护士防跌倒的风险意识 以跌倒MEWS预警评分系统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跌倒的预防护理,明确了护士预防跌倒的工作职责及流程,提高了护士对防跌倒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能全面有效地减少跌倒预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5],继而有效的进行预防跌倒护理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Feder G,Cryer C,Donovan S,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in people over 65.the Guidelines'Develpment Group[J].BMJ,2000,321(7267):1007-1011.

[2]余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

[3]张智.老年人跌倒的外在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