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精选(九篇)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

第1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71-02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为了更好的了解高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高龄脑卒中病人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0例均为住院高龄脑卒中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80~92岁,平均(82±1.64)岁,均符合脑卒中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行头颅CT、MRI确诊。并且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脑出血8例,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30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文盲31例,小学及以下19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8例,丧偶2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5人。平均住院15天。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2]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表分别由30条和20条条目组成,内容包含情绪低落、痛苦等消极的评价。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进行评定。有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每个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共发放量表及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量表和问卷各50份,回收率100%。

1.2.3评价标准:GDS评分,1~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SAS评分,≤50分为正常,>50分为患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2]。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评定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存在焦虑状态34例(占68%),其中轻度8例(24%),中度16例(47%),重度10例(29%);抑郁状态46例(占92%),其中轻度抑郁5例(11%),中度28例(61%),重度13例(28%)。

2.2 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 例(%)

3 分析与心理护理

本调查显示,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发病率为68%,抑郁的发生率为92%,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窘迫、丧偶、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者,以及外带一些其他疾病如褥疮、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结合患者的病情,将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分为3个层次进行相应心理护理。

3.1 轻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相应心理护理

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都有好几种慢性病缠身,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且大多数有偏瘫或肢体障碍等症状。再加上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子女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其体力和精力都不比年轻人,以至于送患者入院后,就请护工照料,自己很少来看望。老年人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自己行动不便,使其丧失自信,感觉自己没用,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陪伴关心老年人:鼓励家人多陪伴老年人,给予老年人各方面必要的帮助,多陪老年人外出散步,或参加一些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使之去除孤独、寂寞感,感到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快乐。②开导老年人:多安慰、支持、鼓励老年人,遇到病人情绪悲观时,应耐心询问原因,予以解释,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以活跃情绪。③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注意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对话时要和颜悦色,专心倾听,回答询问时语速要缓慢,使用简单、直接、形象的语言。多鼓励、赞赏、肯定病人在自理和适应方面做出的任何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呆傻、愚笨等词语。④不嫌弃老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温和,周到体贴,不厌其烦,积极主动地去关心照顾老年人,以实际行动温暖老年人的心灵。⑤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分析焦虑抑郁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如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引起的,应告知其家属,想法解决问题;⑥作为护士,应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其病情和心理反应;在交谈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⑦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⑧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年人。⑨高龄脑卒中后更容易造成肢体残疾,生活能力下降[3],应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其恢复自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给予按摩患肢或背部,使肌肉放松。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或喝杯牛奶[4]。⑩让老年人和病房里的老人多聊天、多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度过焦虑抑郁期。

3.2 重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在思想上较偏激,易钻牛角尖,常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或事物保持负向的看法,如不及时沟通或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就很容易从轻度转化为重度。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我们必须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其家属多陪伴老人,多与其沟通。重度焦虑抑郁的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5],因此要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且24小时不应该离人。②应该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其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③要协助病人检查其认知、逻辑与结论的正确性,修正不合实际的目标,协助病人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病人的负向评价,并提供正向增强自尊的机会。④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这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在精神上给以关心,提供精神赡养。和睦、温暖的家庭和社交圈,可以缓解老人的病情。⑤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病人表述其看法。⑥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并教会病人亲友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忽视不适应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⑦在必要时给予精神用药,用于治疗疾病,但注意要做到看服到口,以免患者藏药而发生意外。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因缺乏家庭的关心、生活无法自理、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我们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仲迪、周瑾、刘红英、马兰,《高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杂志,2008(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42.

[3] TclrajW,SlowikrA,SzczudikA.Firstischemicstrokeintheveryold:etiology,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J].Przegl Lek,2003,60(8):512―515.

第2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护理 政策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老人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向社会《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60%以上在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2]。

我国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有。一是认识上有偏差。目前,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3]。陈旧的“老年护理”观念在人们心中还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4]。三是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5]。四是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各级部门都没有出台明确的老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将老年护理纳入保险机制。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做好老年护理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国老年护理存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 。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6],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三)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7]。

(四)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3] 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4]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5]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6] 王岩梅,王磊.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26.

第3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20**年,全区老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老龄委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按照城区老龄工作社区化、社区老龄工作社会化的总体思路,围绕“六个老有”目标,强化基层老龄工作基础建设,不断推进社区老龄工作社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老龄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区人民政府、锁金村街道办事处同时获得“**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3名同志获得“**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区老龄办获得了“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称号和“**区‘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的荣誉;区委、区政府表彰了10个“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有功单位”、27个“老龄工作先进单位”、109名“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授予20位同志为“孝亲敬老之星”和“老有所为之星”。

一、以社区老龄工作为重点,强化职能,基层老龄工作的基础更加扎实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纽带,是老年人的“家”。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是落实“六个老有”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而做好社区老龄工作的重要条件就是建设一支热爱老龄事业、处处为老年人着想的老龄骨干队伍。上半年,区老龄委结合社区居委会主任改选的契机,对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进行了改选,把刚退下来的有经验、有能力、愿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的老社区主任吸收进协会担任会长,为老年人协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升了协会工作的活力。为加强协会工作能力建设,区老龄办对全区64个社区居委会主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和街道老龄干事、老年人协会会长进行了培训。通过系统业务培训,增强了他们的业务本领和在一线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培训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强化了责任意识,从而确保了基层老龄工作骨干队伍整体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全区基层老龄工作的组织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基层协会会长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6月份,全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推介会在我区召开,现场观摩了**湖街道板仓社区、锁金村街道锁三社区、后宰门街道北安门社区和老年人协会,各街道社区的老龄工作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了省、市老龄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整合资源,社会化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今年,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生活照料服务网络、老年健康服务网络、老年慈善救助网络、老年文体教育网络、老年权益维护网络”进一步健全,社会化助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上半年,区老龄办与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共同对享受政府资助服务的老年人的满意率进行了调研和评估,老年人满意率为100%。同时,区老龄办还对今年新增服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底,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了更详细、更适合老年人的量化服务指标,从而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状况、不同类别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及便于街道、社区更好地操作,区老龄办印制了《**区居家养老服务手册》分发到基层。《手册》从老年人申请、社区审核、街道把关到区老龄委审批以全部工作流程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各种申请表、评估表均作了详细规范。这一做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扩大政府资助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同时,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通过考试,40名护理员取得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并全部加入了万家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队伍,壮大了护理员队伍的力量。10月份,区老龄办与锁金村街道办事处共同评选出“十佳明星护理员”,并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大大激发了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护理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以“数字**”为平台,加快建设,老龄工作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

我区现有老年人6.5万,为及时、便捷地了解老年人信息,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从2005年底,区老龄办研发的《**区老龄工作管理软件》利用“数字**”网站,实现区、街、居三级联网。今年上半年,各街道、社区完成了老年人信息资料的录入,全区老年人信息库初步建成,基本实现了全区老龄工作信息化管理。老龄工作信息网络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老龄工作的效率。这工作,得到了省、市以及全国老龄办领导的肯定。

四、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为基础,因地制宜,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活动的内容也由最初的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为适应老年人多样化文化需求,促进“老有所乐”的落实,各街道、社区老年人协会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活动室)每周坚持为老年人开放不少于3次,办得好的社区坚持每天开放。星光老年之家,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活动推进制度建设。部分社区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作用,将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办晚会、开联谊会、办祝寿宴、外出旅游等形式,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又融洽了老人、邻里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区老龄办通过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大力营造老年文化氛围,宣扬积极健康老龄化,既检阅了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成果,也推动了全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老人节期间,由**省老龄委、**市老龄委、**区老龄委共同主办,由区老龄办承办的“枫叶颂”大型广场演出和咨询活动在鼓楼北极阁广场盛大举行,全区8个街道1000多名老年人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度重阳节,省、市30多名法律专家、卫生保健专家现场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省广播电台健康频率对广场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

五、以公正维权为重点,高举维权大旗,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今年是老年法颁布实施*周年,各街道、社区以此为契机,通过制作标语、宣传橱窗、举行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老年法。区、街、居三级老年维权网络积极发挥作用,解决老年人涉法问题。每周有一名律师到社区接受咨询,帮助老年人维权,受家庭侵害的老人可以暂时到老人庇护所庇护。街道通过老年“道德法庭”,实行道德点评,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区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权益分部,对老年人的涉法问题,通过法律途径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全区老年维权网络的有效运作为全区老人撑起了一片蓝天。区司法局在“全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推介会”上作了题为“整合服务资源,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典型发言,受到了省、市及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新晨

六、以先进为典型,深入宣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第4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老年法背景 新亮点 新老年法的影响

一、老年法背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社会问题,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跨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公认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的标准来衡量,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老龄化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多、高龄趋势明显等特征。但我国的成年人监护制度,尤其是老年人监护制度还不够完善。关于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初期年代,由于我们国家的老龄事业正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优待还有宜居环境建设等等一些相关的方面还缺少一些实践,更是难以分别设专章加以规定。

二、新法新亮点

(一)“子女常回家看看”入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说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新老年法第17条,对“常回家看看”是这么规定的: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草案,旨在用法律来约束孝敬老人的行为。这修订体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希望用法律来从更高层次唤醒中国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唤醒子女孝敬老人的道德规范,这是好事。二是,“孝文化”靠法律来约束,从另一侧面来说,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种退步。孝顺父母的行为靠法律能否约束得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背书的年纪,完全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分量。

(二)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据介绍,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社会照料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层面,强调社会照料要进家门,养老机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第二个层面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自治组织、养老机构要在社区里搞一些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文化活动设施,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要在社区里开展起来。第三个层面是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服务机构在民间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三)高龄津贴制度有望全国统一

我国一直以来都有发放高龄补贴的政策,但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高龄老人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贴”。本次修正草案中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提供免费体检等保健服务,提倡各地根据本地实际,降低享受保健补贴和免费保健服务的年龄。”这样一来,我国各地区的高龄老人将均可以享受国家发放的高龄津贴。据了解,目前民政部已在北京、天津等7个省(区、市)全面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此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老年生活保障体系。

三、关于争议

新老年法的出台,各方意见大相径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浮出水面。1、对于“常回家看看”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何为“常”?是每天还是一周还是隔三差五?对于“常”的量化标准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否则他日有老人将子女告上法庭,法庭该如何做抉择。2、谁来监管“常回家看看”?中国父母向来是最体谅子女的,即便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父母也大多以一句 “工作要紧”而不会撕破脸皮,因而依人之常情,很少会有父母因为子女不回家看看而将子女告上法庭的。以此而言,这一法律规定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还要看父母对子女是否真能狠得下心。

四、新老年法的改变及影响

刚出台的新法还做了很多改变,首次有了老年节,修改后的老年人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原重阳节)为老年节。首次创设规定老龄监护制度,新老年法为了保障在生活中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的人身权益,经过对我国民法通则有关监护规定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政府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新法在家庭赡养、扶养方面对家庭养老作了重新定位。新法确定了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突出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完善计生家庭老人扶助制度,增加了宜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政府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责任,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坚强有力的后盾作用。新法的出台,使得老年人的权益进一步的到保障。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也垂延几千年之久,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于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也是大力发扬。不管社会经济怎么进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应该走在时代尖端,只有用精神武装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爱惜我们的美好夕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殷实。

参考文献:

[1]徐国涛,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4

第5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09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3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万人,增长5.49%,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16.18%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0.7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32%,占总人口的2.47%。预计到2039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40.24%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60.2%,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23.7%的2.54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功效,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对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重视医疗工作,忽视预防保健工作;临床医师们重视个体病人信息,忽视群体病人信息;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患病情况、健康水平的资料,对于各种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无法进行监控和分析,也就不能提出预防措施。

3.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年龄成反比,并且多数患有多种疾病,住院率远远大于中青年龄段。像北京病人集中的地方,老年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住院难现象时常发生,给老年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取得一定成就不等于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就医护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创三甲的医院之一,在老年人护理上已经有过硬的技术和高素质。笔者认为在老年人护理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做到精益求精,日益完善,作为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对于老年人护理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医疗政策上完善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觉得老年人需求问题都要由政府解决,都由政府包下来。对于那些关系到老年人的基本自下而上需求,如:经济、医疗、合法权益等基本保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应由政府承担。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有病得医,住院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护理。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个人需求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其需求。

(二)在护理服务上的完善

在护理服务上,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作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拥有较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能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在各种不典型的临床反应症状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抢救和护理。

2.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群多发疾病、疾病并发症多和一个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特点,对症下药。

3.老年病人的机能衰退和疾病的长期复发治疗,使尿道、血管等器官变硬变窄,给医疗护理技术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技术效果。

4.有耐心,做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除了具有一般医生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外,还有一份特别的耐心,不厌其烦的护理老人。

5.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因病痛的折磨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孤独症。老年人特别喜欢回忆往事并向他人倾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心理医护质量,用爱心去倾听老年人心声。

参考文献

[1] 绍兴市民政局:关于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45号提案的答复.

[2]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2006.

第6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为切实抓实抓好我县老龄工作,全力推进平安*、和谐*、活力*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

老龄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老龄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老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老年人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老年人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代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知识,是我们的财富。从我县老年人的总体状况来看,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个人积累不多,长年无人关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做好老龄工作,关心爱护老人,认真解决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做好老龄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发展问题。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高龄老人比重增加,将给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影响,并将加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而且也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和谋划。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小康社会的共享者,没有老年人参与、没有老年人同步进入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和水平不高的小康社会。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做好老龄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

老年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好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不仅能够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思想稳定,还可维系家庭稳定,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社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文体活动、家庭调解,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做好老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做好老龄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美德,提高全体公民道德水平,促进代际和谐,形成老少共融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和谐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老年人在教育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我县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政策,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根据全国和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和市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的要求,从我县的实际出发,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发展老年服务业务,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养老相适应,促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坚持关心老年人生活及老年妇女的特殊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出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央、省、市和我县老龄事业规划的要求,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各族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

三、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全县都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宣传迷信邪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组织。

(三)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司法行政和宣传部门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老年人也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要重视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使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地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县司法行政部门对需要获得律师及其它法律帮助但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讼交纳诉讼费有困难的,要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

(五)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县广播电视局要经常转播中央、省、市广播电视机构开办的老年节目。中小学校要把敬老、养老、助老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县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确保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城镇,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随经济合理增长。在农村,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农村低保制度,探索多种社会养老的路子,积极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与政策扶持的储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基地、养老基金,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老年人缺医少药问题。

(七)老年人有受赡养的权利,赡养人特别是子女要依法履行赡养义务。要切实保障老年人住房、财产、继承等合法权益,重视和解决好老年妇女问题。

(八)要维护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权利。要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支持单身老年人自由择偶结婚。对再婚老年人,子女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并继续依法承担赡养义务。

(九)重视老年人的作用,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要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从事关心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文明建设等活动。

四、发展老年服务业

(一)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二)各单位的活动设施要向老年人免费开放。

(三)倡导社会互助、积极在社会上开展扶老助困志愿活动。

(四)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有关规定,在参观、健身、入厕等方面,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

(五)县卫生部门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和保健技能。

五、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确保城镇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并随着经济发展合理增长。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水平,扩大敬老服务范围。要特别关注特困老人的生活,加大对特困老人的救助力度,老年人遇到困难,所在单位要及时给予救济。

(三)加强对老龄工作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老龄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老龄干部的自身素质,培养一支热爱老龄事业、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干部队伍。

六、开展生动活泼的老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老年群体中的各种思想问题。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民主与法制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广大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线,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办法。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把思想教育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把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做深、做细,使广大老年人以丰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安享晚年。每年,各单位都要总结和推广老龄工作新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

(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老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和发挥老年党员的政治优势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建立社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切实做好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老年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七、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第7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社区; 高龄; 慢性疾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00-02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现在是社区医院重点关注的疾病,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患者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故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1-3]。2012年3-10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2.5)岁。其中高血压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糖尿病12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方面多会出现变化,而乐观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之可以勇敢地面对疾病,乐观从容地面对疾病,从而促进疾病康复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2.1 初诊 患者初诊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为患者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通过资料完整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疾病初次发生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高龄患者多会感到孤独,需要其他人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初次接触时应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其信任医务人员,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可通过向其介绍医院环境,搀扶患者等语言和动作取得其信任[4]。

1.2.2 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多会很孤独,其子女多在工作,平时很忙,只有节假日才可陪伴。而患病后会感到紧张再结合孤独感多会有厌世的想法,其在日常服用药物时会有倦怠,药物依赖性会较差,这对疾病康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可通过电话定期对其回访,询问其现今的疾病、服药、生活等情况,并给予其指导,嘱其定期来医院进行复诊。沟通中应耐心地倾听其的叙述,尽量不要打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劝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乐观地面对疾病。在沟通中也可劝导患者多进行兴趣的培养,可定期参加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的心理,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良好控制[5-6]。

1.2.3 制定方案 每个高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在患者社区慢性疾病档案中加入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的部分,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心理方面自卑感强的患者应注重其自尊心,引导其正确地看待日常生活事务,找出自身的问题,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嘱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对所有事情都应有耐心。高龄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情况,(1)孤独:高龄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生活,生活中很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在失去配偶后其生活更加孤独。空虚、寂寞会产生孤独感,多会有自己已经没用了,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价值了,多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的心理表现。(2)依赖心理:高龄老人多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这样其就找到了一定的安慰。故其什么事情都要询问所信赖的人,缺乏自身的判断,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依赖他人,如病前可以正常买菜做饭,但患病后就不想去做这些事情。(3)恐惧、悲观:高龄老人患病后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其会感到自己拖累儿女,甚至会有消极情绪。长期以往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对疾病和自身健康有很大伤害,患者可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等。

1.2.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高龄患者知识方面不足,对疾病有所顾虑,故应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举行疾病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常规知识。讲解疾病时应口语化,让患者可以了解。组织患者定期交流疾病控制心得,并参与其中,引导其正确控制疾病。一些高龄患者尤其喜欢使用偏方治疗疾病,偏方中有一些有科学性,但很多缺乏科学性,盲目地迷恋偏方会导致疾病控制不良,故在交流中应引导老人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开展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心理护理开展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在逐年增多,资料显示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社会。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会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使疾病恶化[7]。故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疾病康复,对治疗有积极意义,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

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护理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也影响整个家庭,使家庭和睦,减轻了家庭的各项负担,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今的医学模式尤其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将患者的心理作为疾病改善的一项指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这一护理模式。故笔者建议应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经验及理论水平,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有效地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加强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面对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85-87.

[2]刘琳,黄荆风.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查出艾滋病的心理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24(3):345-346.

[3]张圣红.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7,9(4):67-68.

[4]陆鸣亚,葛兆章.部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54-155.

[5]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61-63.

[6]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2-33.

[7]张小青.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9-41.

第8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国家老龄办等10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市政发〔2009〕8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面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于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4.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3%;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9.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是拓展服务新领域、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关爱老年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籍、康复护理、紧急救助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但是,我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工作要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机构养老床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居家养老的覆盖面窄,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破解我区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二、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我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出发,坚持老龄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相适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龄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五)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力量、融合各种社会资源、全社会共同关注老龄事业的原则;坚持老龄事业政府主导,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原则;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原则。

(六)总体目标:力争用3到5年时间,逐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教的目标。继续保持我区老龄工作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力争在今年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七)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区民政局和区老龄办要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我区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区发改委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把建设社会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为老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推动全区老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八)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对老龄工作的要求,把老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保证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落到实处。区老龄委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要有1名领导、1名联络员和1名专干负责老龄工作,各社区要成立老年协会,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网络。

(九)建立老龄事业正常投入机制。把老龄事业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按全区老年人每人每年2元标准按时足额拨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逐步增长。从2010年起,每年从本级财政和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的养老服务事业专项经费,用于高龄老人保健金发放、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爱心护理床位补贴和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困难老人救助等。区财政局要根据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区人社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政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要协助区老龄办对全区未纳入社会养老统筹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摸底,积极探索城镇未参加养老统筹老年人养老保障机制。区卫生局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服务延伸到养老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做好老年病防治、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逐步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十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局要积极宣传有关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和爱心护理院,力争每年培育建设1个养老机构,到2015年使全区机构养老总床位达到1000张。要切实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专业护理员队伍,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十二)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区民政局和区老龄办要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力争今年年底前建成居家养老呼叫信息管理平台并开始运行。继续做好享受政府援助服务老人的扩面工作,2010年底前达到500户,力争到2015达到1000户。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工作站创建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10个,力争到2015年使示范站总数达到30个,依托示范站开展老年日托、老年餐桌、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等各项为老服务,形成覆盖全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继续扩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各项助老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需求。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要按照我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关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十三)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辖区离退休人员管理部门、各类老年社会团体要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广播、电视、网络和函授教育,要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的平台作用,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维护权益、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建设。区文体局要加强老年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60%的社区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要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全区大型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老年人社区各类文体活动参与率达到75%以上。通过各类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十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市政发〔2009〕80号)精神,各部门要落实下列优惠政策。

1.区财政局落实下列资助政策:

(1)对在我区范围内经各级老龄办审批新建的爱心护理院,按半护理、全护理床位每月分别补助60元和80元的标准,区级财政承担50%。

(2)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经由市、区老龄办和民政局进行综合评比,按实际开展的养老服务项目,设定不同等次,给予不超过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同时,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照固定服务50户以上老年人家庭,每年给予5000元的运营补贴。以上一次性奖励补贴和运营补贴,区级财政承担50%。

(3)90岁以上老年人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每月享受80元和210元的高龄保健补贴,区级财政承担40%。

2.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在编制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统筹安排社区老年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福利设施建设用地,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采用行政划拨方式或优惠有偿方式供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

3.经市、区民政、老龄部门审批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关部门可减免有关费用。税务部门按国家现行优惠税收规定执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免征营业税,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人防部门要减半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免收城市人防建设资金;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4.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吸纳持有《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区人社局要免费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可申请享受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

5.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可按社会福利机构规定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对受赠款物要全部用于改善收(寄)养对象的生活和设施,并接受捐赠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捐赠支持养老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凭受捐赠单位出具的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组织保障

(十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认清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强对老龄工作领导,把发展老龄事业、做好为老服务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人员、经费和工作责任,切实解决好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

第9篇: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护理体会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常因钙质流失而出现骨质疏松,容易突然滑到或者急剧转动而出现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占老年骨折患者的90%[1]。老年患者的新陈代谢缓慢,骨折术后的恢复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老年骨折患者卧床时间,使患者尽快投入康复训练是恢复的关键,本文系统性回顾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2月,我们对134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连续性的全程护理干预,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女29例,男38例,男女年龄均在70—87岁之间;对照组女43例,男24例,男女年龄均在71—86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的全程护理干预。

1.3 疗效判断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压疮、便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较对照组的32.8%有显著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护理

3.1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入院评估是患者康复的保障。患者入院后需要对其骨折的伤情、既往史以及可能潜在的并发症进行全面地的评估。对于行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详细了解其生理、精神的需要,及时发现护理问题,仔细填写评估表。在治疗的不同时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健康知识指导。例如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2]。老年骨折后容易出现压疮、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便秘等并发症和恢复缓慢的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给患者采取早起预防措施,建立翻身卡、严格交接班,定时给予皮肤护理;鼓励患者进行有氧训练,按时翻身拍背,鼓励多饮水,充分利用机体的自净作用,减少导尿管留置在患者身体内的时间,有效避免尿道感染。

3.2衡量高龄老年人的生活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两个指标来评估。对老年骨折患者而言,早期主动合理的功能锻炼比药物的作用更好,因此,需要让患者了解尽早手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3-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的极端制定一个训练贴切的训练计划,可以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训练。只要循序渐进、坚持到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3.3 良好的全身营养支持是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高龄老年人本身的胃肠消化吸收能力较差,骨折后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会进一步减弱。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饮食习惯等情况的掌握,并制定确实可靠的营养饮食指导计划。

4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只停留在在身体有无缺陷,更要求患者术后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优秀的社会适应力。尤其是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后因失去自主能力,严重地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此时,如只注重骨折的愈合,忽视了并发症的处理、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和生活信心的重建,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较对照组的32.8%显著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曾正英.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技巧[J].中国民康医学,2008,18(2):67.

[2] 刘梅之,邓小平,丁新荣.护理干预对减少骨科病人便秘的效果调查[J].中医正骨,2009,1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