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精选(九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

第1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射手”为你整理了这篇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动态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医院开展“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暨庆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动态

5月10日,千阳县中医医院举办了“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暨庆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

“余谨以至诚,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活动在全体护理人员铿锵有力的重温南丁格尔誓言声中拉开了帷幕。

来自医院各个岗位的护理人员身着整齐的护士服,头戴圣洁的燕尾帽,从容自若地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畅谈了在党的感召下,护士岗位的光荣与崇高、奉献和收获,要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践行医者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歌颂了从平凡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用爱心守护生命,用微笑传递真情,帮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美德。深深地引起了会场内所有人的共鸣,获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白衣天使心向党,扛起政治责任,强化理想信念,注意服务细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患者的安全,内科护师赵亚兰做了《白衣天使心向党》的精彩演讲。

天使是爱的化身,美的象征,关怀与照顾病人、更多的考虑病人的需求,内科护师陈田田演讲了《生在红旗下,党在我心中,砥砺我前行》。以实施百笑灸、拔火罐、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塌渍等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服务活动,解读了医者仁心。

急诊科护士长尚红娟《学史悟初心,仁心铸医魂》的精彩演讲,阐述了在院党支部的领导下,急诊科以学党史为契机,凝聚团结力量,加强工作流程和细节管理,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门诊护理工作新开展了PICC维护,根据季节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健康宣教,得到了患者的称赞。

《不忘初心铸医魂,牢记使命写精诚》,公卫科护师王虹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融入血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医务工作者的初心,是刻进骨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为人民群众保安康,为生老疾患祛病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守护健康,播散爱与希望,传承人生使命;直面疫情,抗击狡猾病毒,守护百姓城乡;构筑免疫屏障;用小小的疫苗筑起全人群久久的健康!

急诊科护士张丹演以《用“初心”凝聚“使命”》为题,讲述了提灯女神精神,学党史感悟,勤学苦练,扎实工作,提高护理技能,为急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的心路历程。

外科护士郭文娜《品红色家书,领悟先辈初心》娓娓道来,引领我们重回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美丽的白衣天使,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初心”,公卫科护士邢荣玲《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的演讲,说学习、讲工作、谈感想,抒发了适应新常态,奋斗新征程的激情。

第2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悟性 创新 工会

“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是经验。而且,在经验里面,悟性是最重要的一点。”[1] 这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对“悟性”的高度评价。笔者通过工会工作的切身体验,发现“悟性”确实对于工会更好地履行职能,不断推陈出新、彰显活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悟性”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工会工作增添华彩的乐章。“悟性”应当成为当代工会干部创新工会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

何为“悟性”?就是要以对事物或现象敏锐的洞察力做到三个“善于”:第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体悟到彼此的联系。第二,善于从看似简凡的小事情中深悟到普遍而深刻的哲理。第三,善于利用矛盾对立统一律参悟到促进事物良性发展变化的理念和方法。

1.解“悟”之一:善于体悟联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工会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或现象之间体悟到彼此的联系,并牵出其中积极的联系大胆作为。

工会曾经倡导“健康人民人”,并践行“日行万步”,号召职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大步走、呼吸走、扭着走、抬腿走、弹着走、直线走、倒着走。这项活动最初是为了维护职工健康权益而策划的,以实现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能。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工会以敏锐的洞察力体悟到健步走的活动形式还联系着其他很多方面。职工在成群结队大步走的过程中,有说有笑,打破了上下级之间、不同科室和部门之间的界限,每个职工都以自己健身的热情影响着周围的人群,使单位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文化氛围更为轻松愉悦。同时,这项活动还可以结合健康宣教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促进形成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由于体悟到了事物之间的积极联系,工会开始大力倡导并推广“日行万步”,把维护职工的健康权益、构建单位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增进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全国著名心脏专家胡大一教授十年来“日行万步”,他以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箴言,如今已被广大百姓奉为健康圣经。这项原本小范围的工会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知名的健康文化品牌,2010年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工会工作成果奖”,2011年12月被评为首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十大创新成果奖。

2.解“悟”之二:善于深悟哲理

小事情并非真的小,可能包蕴着深刻的大道理。若能够透过表象深悟到实质,以大道理为指导去做小事情,那么小事情也可以被做大,做好,做出成效。善于从看似简凡的小事情中深悟到普遍而深刻的哲理也是悟性的重要内涵之一。

演讲是一种非常传统、非常常见的活动形式,但仍然可以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工会组织摒弃了以往逢重要节庆而简单例行演讲比赛的做法,高度发掘了演讲作为引导教职工合理表达诉求的平台作用以及作为宣传医院理念的传媒作用,本着让职工和医院都满意,促进职工和医院共同发展的精神,精心筹办了“讲述人民人自己的故事系列主题精品演讲”活动,先后举办了“印象?人民人”和“健康?人民人”两场主题演讲。精品演讲活动着眼于构建职工之家的工作大局,通过发挥演讲的平台作用,引导教职工真实表达自己作为人民人的种种感受和想法;同时,借助演讲极具感召力的传媒作用,将“构建民主、和谐、进取的幸福家园”理念传播并植根于每一位人民人内心深处。人气就是凝聚力,人心就是生产力,精品演讲成功地凝聚了人气,博得了人心。原本看似陈旧老套的演讲活动,由于工会深悟到其巨大的平台作用和传媒作用,普普通通的演讲变得不再那么普通了,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有了精品的样子,被评为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品活动之一。

工会组织在工作中落实“两个坚持”,坚持会员“全覆盖”,吸纳包括非在编合同制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入会;坚持会员“普惠制”,满足会员多样化需求。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工会组织,会员的觉悟和素质普遍较高,其中专家、教授等“高端”群体,由于事务繁忙而无暇经常参加工会活动。在深悟“高端”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之后,工会创造性地探索了“高端”休假方式,即以休闲度假为主,兼有少量医疗任务,比如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体验生活,并完成一定量的医疗工作。休息休假是职工的基本权益,度假是工会经常组织的活动,当我们在保障高质量度假的基础上,适量安排医疗任务的时候,医技精湛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端”群体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并且普遍自觉自愿地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这种新休假方式也受到“高端”群体的欢迎。

3.解“悟”之三:善于参悟规律

任何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中国工会的发展也不例外。与世界范围内工会组织普遍不受任何政党领导的特点不同,中国工会开宗明义就是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行为方式。中国工会既要成为职工切身利益的保护伞,又要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肩负双重任务;有的时候,由于党政和职工对工会角色的期待存在差异,工会工作的推进显得困难重重。在中国现代医院管理体制中,工会与党委、行政、职工共同构成了矛盾对立统一体,并对统一体平稳良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医院管理的各种角色都能够积极正确地发挥作用时,才能够促进管理体制逐渐完善、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工会组织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以打造党委放心、行政信赖、员工拥护的队伍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会以“建家”为工作重点,兢兢业业、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致力于构建党政和职工都满意的民主、和谐、进取的幸福家园。比如,通过坚持“双代会”制度、成立医院管理民主监督委员会(简称“民监会”)、实行院务公开,既保障了职工的民主参与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又激活了医院公开、公正、透明的民主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文体活动,既保障了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权益,又营造了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医院氛围;通过为职工谋福利、送温暖的各种实际行动,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医院之家的和谐温暖;通过组织“爱心在手”职工技能比赛、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护理技能比赛、财务技能比赛,控感知识与技能比赛、新员工基本知识比赛、主题演讲等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活动,促进教职工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创建开拓进取的医院之家。“建家”既是职工的共同心愿,又是医院的工作大局。工会组织巧妙智慧地通过“建家”把党政和职工的不同利益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既激发了职工“院兴我荣”的爱院意识、参与医院发展建设的高度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又创建了“全院上下共同关心医院发展”的良好局面,把医院的管理建设水平推向“建家”的新的高度。各级各类工会组织积极“建家”并参评模范职工之家,取得了良效,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正确把握并成功运用了矛盾对立统一律。

4.小结:“悟”由心生,启灵智,通极境

《现代版说文解字释词辩句》中这样解“悟”字:“悟”者,外觉、内省也。“悟”由“忄、五、口”组合而成。“忄”从心、从情,通灵性,引申为智、爱、魂;“五”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眼明、耳尖、鼻灵、舌活、身健是外觉通达的基本条件;“口”直意为语言、表达,引申为内省加工后要将信息输出,向外表达、展示、传播,推向实践,进入新一轮的外觉内省。[2]

且不论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悟”的字源学,其对于我们深刻解读“悟性”在创新工会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悟”由心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领悟,不是外人外物强加所致。工会组织应当时时处处用真心、动真情、捧真爱,想员工之所需,思医院之所急,尽工会之所能。“悟”是内省,亦要通过外觉得以表达和实践,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开启灵智,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新颖鲜活的职工活动,既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又与医院的发展建设步伐一致。总之,工会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悟”外觉而内省的特性,以高度的悟性努力打造党委放心、行政信赖、员工拥护的工会组织!

注 释:

[1]于丹.《感悟》.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第1版.36

[2]路东来.《现代版说文解字释词辩句:“悟”的三重境界》.《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2.6

参考文献:

[1]张青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干部培训系列讲座.《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展示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为》.2011年10月17日

[2]颜琴.工会工作完全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戴文宪.新编工会组织工作实务操作指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4]工会基础知识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第3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1.禅

禅是古印度语“禅那”的略语,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最早由印度婆罗门教正式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其修持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观”等活动,通常以静坐方式进行,所以又称为“坐禅’。《辞海》释:禅,梵语Dhya-nam的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译“思维修’“弃虑”常译做“静虑”安静而止息杂虑,佛教认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净的状态,即成禅定,依程度深浅有四禅(色界定)和四无色定等分别《中英佛教词典》:全称是禅那,梵音第耶那,意思是观,念修,观修,意思是震慑乱意0;《现代汉语词典》则简短解释为佛骄傲用语,指通过默想领会佛理的修行方法3;唐玄奘(600年-664年)将“禅”译为“静虑’,“静”指身体状态的坚持“虑”指心理过程的递进,表明了“禅”从身体到心理对人的影响作用。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由佛教演变,成为中国独有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所谓禅,即“悟’“开悟”的获得过程。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之不可言说。

可见从“悟”上讲,禅的修行更偏重于实践的体系,是修禅者精神凝集的一种冥想4。坐禅的基本目的和方法是排除杂念,把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对内在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切地关注和体会5,是主体与客体在内心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讲究主客体的适应。

2.佛教中国化的典范——禅宗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时期,随到西去的取经者和西域的佛学者相继来到中原,带来并翻译了大量佛经,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开始在中国由宫廷向民间逐渐流传。传入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经过长达2000余载的岁月中,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

慧能,智慧高远,使禅宗门风以简捷著称,更突出了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与“实相无相”的宗旨。这种简捷的表达风格贴合了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不善周密思辩的习惯,使中国化的禅宗兴盛不衰,对中国文化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为代表。

禅的精神实质就是顿悟与超越。顿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思维方法,是在渐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长期实践,定慧双修的结果。禅宗的超越精神可以调整人的价值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禅的解脱是净化社会与人生的必由之路,是老子“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和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为了要达到“至善境界’儒家的修养也要经过“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过程。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除私去蔽’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把个人独立完善的人格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统一起来,才能克服社会动乱与危机给个人造成的心理障碍。

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思想,也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方式,是中国化的佛教,吸纳了印度佛教的中道方法,稟承了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一如的思维原则,是中国的直觉思维方式,是中国的直觉本悟思维方式的顶峰,也是中国心理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思维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心理的集中体现。融汇了印度佛教的空、有二宗即中国心理学思想中的心性之学,顺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要求,构筑了一种以心性理论为核心的心理生活样式。其特质是:在禅宗的人格理想的认知上,以彻底的中道原则,超脱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系列对立的心理生活观。在禅宗人格的实践上,采取“顿悟”的方法,达到“解脱”与“自由”的境界。六祖慧能把成佛的根据放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本性之中,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力解脱,对中国佛教禅宗人格的阐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8。

3.禅修——身心的体验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儒道融合,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武术气功方面,佛家功法有易筋经、少林寺内功等。武术气功侧重于锻炼人体之“形’以外练筋骨皮为主,基本特点是运动量大,动作难度也较大,且刚劲有力,意气力三者结合,力求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达摩北渡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修心”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健身功法。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作《千金要方》收录了丰富的卫生保健、药和医方的内容M。例如“天竺国按摩法”系古印度的一种养生按摩法,这种健身法,早在唐代藉佛教传入中国,孙思邈将此法收入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天竺国按摩法”并称“婆罗门法’共十八式,有洗手法、拓石法、开胸法、抽筋法、虎视法等,是记述一套活动身体的自我按摩术,也是一套导引功法。孙思邈一一详尽介绍,并根据自己的体会阐明术式的效用M。《千金要方》认为,练此法可使“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起到保健强身的功效。佛家在修行的实践活动上,不仅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不少内容已成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与中医养生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0。

4.禅修的心理学分析

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是内省观心,其中的心理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禅修的特点是“以心传心”“心性论”是禅宗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禅宗全部理论的主要旨趣。慧能在《坛经》中,重点指出禅宗修行的三无方法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4.1 禅修心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从修行上通过中国化的禅修锻炼方式如参话头、念佛、持咒、观想等心理训练,以及与日常生活劳动中身体训练的融合,道家、儒家修行内容的渗透,实现了从古瑜伽的苦行到“天人合一”的涅磐境界,对社会诸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修是一种训练心意的功夫,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静坐。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禅定的特征是“静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的“沉思”试验表明“冗思”的被试者在沉思期间,氣气的消耗、二氣化碳的排放、呼吸率、每分钟通气量、以及动脉血乳酸盐水平等均显著下降。而这些下降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水平的下降有关。这种“沉思”练习对焦虑和恐慌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伴随着注意和意识范围的缩小,可以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涅磐境界。在禅定的高级阶段,不仅要静坐调身,还要进行“内观’’,进行悟道。在内观禅修时,修习者要对本身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进行内省、反思。这样经过深刻反省自己以后,会产生很多情感体验,包括罪恶感、被爱感、发现自我和他人的喜悦,通过接受自我和接受他人产生安心,精神获得解放感。

从心身相关的观点来看,由于禅定可以保持心理的稳定,因而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当中,保持身心的健康。禅定可以使人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其不仅限于不得病这种消极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健康人来说,还能活跃心身的机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修习禅定要保持松静愉快的心态,这对各种心理障碍有直接的康复治疗作用。良好的心态影响到生理,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能够增强免疫系统活力,使练功者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保持自身康复的机能达到充分发挥的最佳状态。修习禅定,不仅在外显意识上缓解心理压力,而且有助于在潜意识上消除心理压力,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第4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书法与中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共同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中,又是关系至密的并蒂花。留传至今的许多书法名作,如汉《武威医方简牍》、张旭《肚痛帖》、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地黄汤帖》、黄庭坚《婴香帖》、赵孟糖录华佗《中藏经》书稿及徐渭《水斋药方》等等,都与中医有关。受“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及儒学思想的影响。怀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志向,封建社会士大夫习医成风,亦文亦医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嘉泰会稽志》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他们虽不以医为业,但却熟读《内经》、《伤寒》和本草典籍,也能为人诊病处方,疗效也佳。当然,对他们来说,医药只是一门该学的学问,为人诊疗也不过是“游于艺”罢了。苏东坡、徐渭是古代书家中通医的杰出代表,近现代则有俞曲园、章太炎、马一浮、张宗祥、诸乐三、洪丕谟等。医家擅书者,古有陶弘景、傅青主,今有秦伯未、萧蜕庵等。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历代书家寿者多。如果我们透过上述表象,对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相关性作进一步研究,则能发现其中更多紧密的联系,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

历代书家倾毕生之精力孜孜以求的是,把自己对世间万物万事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笔墨,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凝聚书家心血的不朽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医家追求的是凭籍自己的智慧及治病技巧。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体育锻炼、饮食调适、音乐等)达到养生目的。书家追求“书”的生命,医家追求“人”的生命。如果我们从阴阳、神、天人合一这条主线出发,便能找到书法与中医养生的内在联系。

认识生命一阴阳

《周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和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蔡邕《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把书法中蕴藏的勃勃生机,归之于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生命的源泉属于阴阳,把人体生老病死的一切变化责之于阴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病、养生的机理是以各种手段,改变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书家则是通过墨色、线条、结体的变化,使其有机组合,创造出如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提出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对立统一、协调一致的艺术境界,若失之偏颇。犹人之阴阳失调,字即病矣。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太藏则体不精神,太露则意不持重,如是则无善可言。

中医学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以及阴阳转化。以一年四季为例,夏属阳,冬属阴,这是阴阳对立:无夏即无冬,无冬即无夏,这是阴阳互根;一年的寒冬到了极点,第二年的阳气就复苏了,这是阴阳转化。但这有一个过程。即冬之后是春,不能马上转入夏;夏之后是秋,也不能马上转入冬,因此,把春称为阳中之阴,把秋称作阴中之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规律。这种观点,对于指导书法创作很重要。邱振中先生认为:“狂草中字结构有极大自由,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均衡、稳定、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肚痛帖》、《冠军帖》等作品即为例证。”又指出:“张旭的作品中,疏密变化都是逐渐发生的。换句话说,由疏至密,或由密至疏,都有个过渡阶段。”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例子。《肚痛帖》中从“肚痛”到“不可”这样突兀的变化只是个特例,即阴阳对立。如整幅作品是协调的,局部地区呈现阴阳对立的态势,可以增强震撼效果。“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也是很好处理阴阳关系的范例。

强调对立面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是书家与医家认识生命相通之处的基本点。

追求生命――神

神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后来指精神,如《苟子・天论》所说的“形具而神生”。我们的先民历来把神视作生命的象征。《淮南子・原道训》说:“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绮石《理虚元鉴》说:“心之所藏者神,神安则气足。”“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中医重视的就是这个“神”,神完气足则人健长寿,养生即养神。

与其不同,书家重视的是字的“神”。李世民《指意》谓:“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王僧虔《笔意赞》评论作品优劣重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学古人法帖所重者亦是神,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得很形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有意思的是,为了追求这个

“神”,两者都认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养生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得其功,获其果,浅尝

辄止,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要将无生命的线条赋之以神采,没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的历炼,也是不

可能的。

书家与医家都把神作为追求书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第一要义。

升华生命――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探索宇宙运动客观规律的同时,把人与自然联接在一起,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于是形成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要保持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论第七九》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华佗所创的著名养生术――五禽戏,就是根据自然界五种动物的习性改编而成,并于健身养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第5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06-02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追求医学新技术为目标,忽视了患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弱化了医学生人格操守的培养。强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基础医学教育中去,使人文精神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得以实现,把患者的需求列入自己的责任范围,即“以患者为中心”。所以,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是医学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应该得到医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

1 积极创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环境

从管理层面而言,医学院校应设立一定的人文医学教育组织机构,统筹规划人文教育。这里就包括将基金设立、机构设置、教师配备、学时分布纳入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规划之中。在教师层面,应加强专业教师人文方面的修养,人文教学时可以根据专业教学上内容的不同加以实施,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应该加强联系和合作,在与病人交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使人文素养、职业品德在他们身上加以渗透。所以,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共同创造现代医学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良好局面。

2 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知识结构

课程结构上,医学人文学科的界定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所有高等教育层面都要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医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向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这可以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提供保证。二是应该与现代医学相关、并能够直接服务于医疗实践之中,其中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其核心课程是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医学法学,下面对其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涉及现代医学的诸多前沿学科,这些技术应用于临床,如何能达成最符合人类利益的共识,为社会所包容和接受,是备受关注的内容。医学伦理学可以引导医学生借助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去思考和认知上述问题,并需要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医学伦理学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博大宽容的人文关怀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方面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医学沟通学。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80%的医疗纠纷是由非医学技术因素引起,医患沟通不良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状况,建议基础医学开设医学沟通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为将来步入临床获得完整的病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诊疗措施、获得患者的信任、规避医疗纠纷奠定基础。

3)医学法学。医学法学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医疗活动的权限上要具有明确的理解,以便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时能够从容而科学地应对,借以维护自身权益,也是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 丰富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切身感受

采取“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多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广大医学生在了解社会、临床和生命的基础之上,去感悟社会对医生的重视度、感悟临床对患者的重要性、感悟患者生命之宝贵,去领会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之所在。

课堂实践方面,可以介绍名家著作,由学生主讲,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只有精诚双修、德才双馨才能够成为济世大医的“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之内涵。由于教学内容达到了有的放矢,既有学生的参与,又有教师的指导,既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沟通方面的能力,又提高了其他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达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社会实践方面,可适当组织医学生旁听有关医疗纠纷方面的案件,达到事后讨论和分析、深化认识的目的,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案件,着重指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素质在具体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时指出医学生在人文情怀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临床实践方面,医学人文的载体是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人性、理解病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医疗实践,而医疗实践也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病人权益的认知。如当前有的医院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新药的治疗。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原则,明确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及性生活史等情况都应该是患者的个人隐私,应该得到一定的保护。带教医师的言传身教也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带教医师本身的人文素质要首先过硬。

有人说过,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要等待制度上的完善,而首先应该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希望提高人文素养从医学生抓起,有医学人文护航,建立真正体现出节制、谨慎、可持续、公平、公正的未来医学。

第6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岗前培训医生心得感悟

  为期3天20xx年包钢医院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已经结束,期间,医院领导班子分别从医院发展史及现状;医院规章制度及医风医德:医院结构及安全教育:医院感染及预防保健:人口及计划生育等方面对我们进行授课。

  培训之初,授课老师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医院的概况以及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和业绩,还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身的工作成长之路,让我深切感受到一切的成就都来之不易,都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力量。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而且父母以及老一辈也是终身奉献于包钢,但是其实我对包钢医院了解甚少。五十多年前,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解放军总院专家支援边疆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1医院成建制转业人员组建包钢医院,继承着老一辈医院人高超的诊疗技术和优良的传统。顿时让我感觉无上荣幸我能够来到这家医院工作。“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医院的历史的是多么的悠久,也不能躺在功劳簿山吃老本,为了医院管理正规化,医院不断完善并且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其实制度的目的不是约束,是为规范行为,规避可能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医疗工作自小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崇高的职业,“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一直都是我对这个职业的印象。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疗纠纷频频发生,使得医疗工作成为一种高危职业。由于医院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教育对我们尤其重要。尽管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尽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初心,也不能忘记进入医学院时所做的宣誓。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法律与规章制度是一条有形的鞭子,而医德医风是一条无形的`鞭子,一直鞭笞着医疗工作者。

  通过这几天的岗前培训,说实话让我受益良多。建立良好的工作与人际关系不仅对我们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有所帮助。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做到微笑是最基本的,微笑可以给病人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对病人予以宽容,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真心地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岗前培训医生心得感悟

  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我们过惯了在大学中慵懒散慢的生活,自身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但当我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时,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行不通,然而,我却有幸地参加了台州医院2005届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自己的内心是深有体会。

  首先,通过集体上课,用专业知识来提升人,通过各位前辈、老师给我们授课让我们对医疗的各个方面,各项程序都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给我们拨开了天空中的迷雾。

  其次,用台医文化感染人,台州医院是座百年老院,历史文化悠久,在这里人才辈出,走在医院的每条小道上,都是踏着百年的历史沉淀,“仁心仁术,济众博施”是台医的院训,在这一个礼拜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陈院长对我们这样说到,“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哲理,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第三,用拓展训练锻炼人,这是一个考验集体智慧的项目,在这三个项目中,我们三队完成了其中的两项内容,而求生这一项没有按时完成,大家心中都很难过。后来,经过总结才知道,虽然我们已经尽力了。但是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而最终可供执行的方案却不多,所以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失败,从中,我得到团队协作是如何的重要,遇见困难时要群策群力,大家不能互相埋怨,只有劲往一处使,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院领导要让我们进行这样一个岗前培训,而不让我们直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去。此时,我才明白,这是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能更好地融入到台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而事实是我们的确感到了不一般,人是要有点自知自明。在这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是自己要努力的。院领导的良苦用新就是要将我们打造成台医明天的栋梁!

  “滚滚长江东逝水,怎拒那涓涓细流。”正是因为我有了台医的博大胸怀容纳了我们。我们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所学,真的,我要感谢台医!带着我们的青春与活力,一起去探索美好的明天。

  岗前培训医生心得感悟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川大华西医院队伍中的一员。当然最难的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无形的精神压力,超负荷的精神压力。由于全医院甚至全社会都关注着患者的病情动态,对我们的工作既是鼓励,更增加了心理压力。我们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意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对于一名规范化护士来说,上岗之前有很多情况需要去熟悉、去适应,所幸医院给我们这些新的成员提供一次宝贵的机会。6月13号开始我参加了护理部组织进行的为期一周的护士规范化岗前培训。虽然培训时间很短,但是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医院文化、发展历史及托管民生医院的概况,医院的办院宗旨、硬件设施、行为规范、服务理念及愿景都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我还认真学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运用,医患沟通技巧,消毒隔离与职业防护,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程序等相关知识,了解在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其次,这次培训也使我们的执业素质有了提高,为我们能够快速成长为一名有修养,有素质,有能力,有水平的护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帮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专业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一名临床护士,我们与病人接触最密切,应该给与病人亲人般的关怀,时刻了解他们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患者。这不仅能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给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7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郑夫子讳悟清,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亦名梧卿,字凤臣,河南温县赵堡人也。其家世业耕读,父讳湘,字楚三。

公①幼受庠序②之教,年至十六,讵③料家道中衰,不得已辍读,入清化商铺学徒。东君④察其性情温良,遂委以管账之职。公体本孱弱,又夙夜操劳,终积成童子痨,吐血不止,家人为延医,久治无效,渐人膏肓,几为不起。医家皆为束手,无策可治。公不得已,遂返家。

有李公俊秀者,与公幼为同窗,长为莫逆。其人亦乡间名医,并习太极之术,乃为公施药。李公深谙“医家治病不治人”之理,知公疾仅以药石则难愈,于是更为公解说太极养生之理,以除公之心疾。

公本非常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悟太极之理,遂以而立之年,从李公俊秀习太极之术,经三月,沉疴霍然而去。继入邻人和公门墙,和公讳庆喜,蒙其祖兆元亲授太极妙术,当国民政府倡导国术之世,为百年树人计,重开门墙,广收弟子。赵堡太极术声名远播,和老夫子厥功伟哉!公以才德兼备,深得和老夫子青眼⑤,终窥太极之堂奥。

其时,公虽已谙太极之三昧,然退而自思,觉尚未明太极之本源,乃求教于表兄王公文学。王公精堪舆,名闻乡里。王公知公所谋者大,乃荐之于荥阳安伯一先生。安公者,汜水人也,其人深通易理,以堪舆术名动黄河南北,清慈禧太后驾经汜水,曾以国运相问。安公有伯乐之眸,素识人,观公非俗,于是以毕生所悟,倾心相授,每过黄河北为人相宅事毕,必留公家,为解说理、数、象之学。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安公躬行之矣。

公之太极术由是抵乎神妙,达于精微,而其盛名底定于陕西。民国二十七年,河南陷于日倭之手,温县亦遭兵乱,为避灾荒,谋生计,公乃转徙陕西,先从商旅。其时正当国事维艰,公激于大义,志在纾难,遂以己之长技,图于国家有所贡献,凡十年间,于西安警备司令部、省政府、黄埔军校七分校(授少校衔),以及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北补给处司令部等处任国术教官,并蒙委任以西安国术馆委员。

公至陕,不数年间,声名日隆,与郑公讳伯英同称“西北二郑”,多有登门求较技者,然无不叹服公为神手。公之一世,未尝败绩,今举其一二,以观大概。又有镖师尚公讳成侠者,身负惊人艺, 自言“走遍天下数百处地方,胜于吾者尚未见出世”。闻公大名,登门求较。公慨然允之,安然端坐,呼尚公前来。尚公前扑,状若迅雷,其势惊人,然甫近公身,辄如触雷电,一触即跪地者再三。在座诸人实未见公如何施展,手脚未动,亦未迈步,惟安然如初,微笑应对,面不改色,气息自若。尚公无奈何,长跪不起,以头叩地八九,曰:“吾今日大开眼界,实是有眼不识泰山。我师真真是超凡之武道神仙也!求我师指点进取之道。”公欣然曰:“大则滞,小则灵,用气则滞,轻则灵。”尚公曰:“我师不是轻,是空。吾终不能切实我师肉体,我师发力,吾亦未见招式,力从何而来,走何而去,无一现形。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吾今服矣。”(吴生安先生回忆文摘)其旁观弟子至今为之不解,不知公以何种太极术挫之。 公至耄耋之年,其太极术更为人所莫测。公曾于冰上穿冰鞋演练太极拳,运停自如,然公此前从未做过此种练习。公亦曾数次演点穴法,将一莽汉点定于西安兴庆公园沉香亭前,经一时辰方解。旁观诸人皆为之目瞪口呆,不知公何以神妙若此。某日,一狼狗突奔前袭公,然至公身外丈许,则猝然惊怖,回头狂奔而去。公亦有钉不入肉,以石投水不起波,猿戏沉丹田之功,常与童子戏玩,将雀置掌中,则雀不能飞起。公之居室尝生臭虫,他人受臭虫叮咬,公则安然入睡。《道德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公之谓欤?

公与人往来,以武会友,摒门户之见,与同道切磋技艺,皆以交流技艺、钻研学术、印证武功为准则,故不惟以技服人,且以德感人,深受同道敬重,有与公为挚友者,有与公结金兰者,有从公习拳艺者。荆国柱(山西人,精太极、形意、八卦拳)、孙兰亭(山西人,精形意、通背拳、枪术)、马宏图(西北名师)、王天鹏(人称“西北棍王”)、崔毅士(精杨氏太极拳)、河南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枪术)、更正林(精八卦拳、刀术)、郑子毅、杨文轩、赵斌诸公,皆名师也,与公相知相惜。

夫太极之术,必得其人,方能通神,苟非其人,则不能精。公天性聪慧,礼而待人。昔圣人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当之无愧矣,常告诫其弟子曰:“此拳为‘文’,粗人得之则粗,细人得之则细,文人得之则精。”公不欲仅作一武夫,故于太极拳道,以太极为本,尊师承而不泥古,参新意而有变化,于儒、释、道、医、兵、史及诸子百家,靡书不读,亦擅书。公初从和老夫子学太极拳为七十二式,至此乃据。《易》理,增三式,演为七十五式,左右相称,合理数中义蕴、奇偶二数,大至八九,八卦九宫,八门九星,重叠为七十二。另加三数,乃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

初,公从和老夫子习拳有成,逢其堂叔讳邻于某日由湘地返乡,闻公习太极拳,命于堂前演练,公演“金刚捣碓”,并为解说。邻常年居湘地常德为商贾,习南拳,颇有所成,观公演毕,曰:“不然。金刚何以捣碓?当是‘金刚三大对’,上中下要对,左中右要对,前中后亦要对,合规矩,浑然一体,一气相贯,内外相合,方为太极拳。”又为公解说其论。公听一言即悟,乃据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法宗三教之理,取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相对之义,成?昆圆一气之势,告禀其师和老夫子,师深为嘉许,于是易其名曰“金刚三大对”。

其架曰“小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大小谓之无极”。其法取《道德经》“大无其外,小无其内”。故公论拳曰“大则滞,小则灵。”其法与老子所言“见小则明”,其理惟一。公又引范蠡之论,“宏蒙推两端,分法知其中”,以及东坡之论书,“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无间,小字结密,则尽善尽美矣”。历来武人少有擅学问者,然武人之拳学,必要与他学互为参悟,方可称“武学”。公则精通诸学,化入太极拳法。昔圣人论《韶》曰:“尽善矣,尽美矣!”公之武学,可当此四字。

然则公之修为,非限于武学也,

公于诸学,可谓一通皆通也。故画师张公大干与公为知交。张公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徙居西安,与公同座论道。二人虽专攻不同,然于艺术之自然境界,可谓心心相通。张公以画名动天下,故军政要员、达人贵客向之求画索字者甚多,张公皆谢绝。然其临去西安时,专遣人至公家,赠画以作留念,可知二公心神相照也。

今试略述其太极拳论。公论太极拳法,遵老子之大道,首以自然为要旨,然后能达致轻松。其根基在道家之养生法,而掺合以儒家之学。盖学道在返人先天之灵性,而学儒以养人敦厚之性情也。其要在于合乎人体,顺应自然,松而不懈,以达致天地人三才合一,而非刻意求之。

凡习太极拳者,必论形,论气。公论其法曰:“以形顺气,以气正形。”此据医家经络学说也,习者每一举动,皆要气顺,初习拳式者皆要合人之先天生理,骨节要照,不照则无力;形顺则气顺,形不顺则气亦不顺。惟其如此,方能内气增生,气正顺形。至此一阶段,则更为精微,其形差之毫厘,气即不畅,故习者应以内气运行之感,校定形之正否。

公论太极拳之修炼法,深合道家虚空、清静、无为之境界,故谆谆诫人曰:“忌用滞力,尤忌用意”。听弟子言“练拳”“打拳”,辄为不喜,必改曰“耍拳”。此与诸家太极拳论皆大不同,乃宗法《道德经》所谓“心使气曰僵”之义。盖心藏神,神者意也。《素问》所谓“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也”。惟其无意虚静,方能形体轻松,内气更畅。惟不尚用意,于是可达更高之境界。公终生身体心悟,此其总诀也,习者当时时谨记之。

公论太极拳之成法,以“中正平圆、轻灵圆活”为准绳,又曰“周身相随,整体协调”。习者达致此境,与人较技,方能“无处不生,无处不用”,“击人不露形”,显“小巧轻灵快”之能。

公于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陕西武协委员、西安体委委员等职,于西安兴庆公园授太极拳。自公徙居陕西凡四十余年,凡授徒百千。孑L圣曰“有教无类”,又曰“因材施教”,故圣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公亦终身践行之,其弟子有士,有农,有工,有商。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其弟子习拳有成者以百数计。

于而立之年始习太极之术,沉疴痊愈,终享遐龄。故公感喟之余,乃发愿以其养生之法,造福于世。其弟子多有体弱多病者,故公授徒,以养生健身为旨,遇有弱者或病者,先授之以健身法,待其身强体健,再授以技击之术。其弟子从公习拳而病得愈者,不可胜数。

公善教人,察从习者年龄之长幼,修为之高低,身体之强弱,悟性之高下,而以不同法授之。或引经据典,或以俚语解说,博引旁征,务求透彻,故能深入浅出,使习者皆能有所领悟。公于拳法之规矩,每每以身示范,详加解说,又亲手校正,使入正规。故公之诸弟子皆有心得,脱颖而出者不计其数,终成太极拳界之显流。

公至终世,于名利以云烟漠然视之,其叹服太极之奥妙,终生不敢为天下先,常对人言“艺无止境”。故公终不肯立文字,惧后人因此误入旁门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安体委数敦促公,撰文成书,传之后人,公皆谢绝:“耍拳数十年,本不为求名,而为艺术及学问也,撰书则为名,此其一也。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妙深奥,文字难以表达明,此其二也。吾教拳数十年,手把手教人,习者若未掌握规矩,即出偏差,不及纠正,使人致病,此即是‘得法者益,失法者损’,武学至要在得口授心传。若无一定根基,照书学拳,出了偏差,岂不误人?”公之慎重若斯。

公至晚年,思及叶落当归于根,遂返赵堡,逾岁,无疾而终,其在公元一九八四年。诸弟子感念公之德,为刻碑纪念,武当名家李公天骥为题横额,曰“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发扬武当精华”。其碑文至当至允,谓公于太极之道“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持之以久,融会贯通,悉谙太极之真谛造,诣探骊而得珠”。又论公之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环中,变化云谲波诡,意趣环生,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遂以高超拳艺名噪武坛”。

自公驾鹤西去,诸友及门人慕公之德,皆感念不已,每逢公之忌辰,多撰文纪念。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谭大江先生为撰碑联并书云:“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当英威遗世壮中华。”陕西政协郑公子毅称公为“良师益友”,谓公“术精太极,学通阴阳,咸称斯道典范;诲人不倦,乐育英才,堪云誉满西京”。其徒史寿之,名医也,撰联悼公,其文云:“先生虽去,名德仍存,武德延百代不衰,名望留千秋不朽。先生如三立之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艺徒继名流开来。”

自公徙居陕西,破赵堡太极“拳不出村”之规,文传拳艺,广授门徒。凡数十年间,其门人流布天下,亦有诸多弟子及再传弟子迁徙海外,于新加坡、美国、意大利、多米尼加、英国诸国传授公之“小架”。故受惠于公者,何止百千!凡公之弟子及再传弟子成立授拳会团,亦多以公讳命名。其乡温县亦成立“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由公之次子郑钧主持之。

杜工部身处草庐,而发愿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公怀泛爱之心,亦类杜工部之善念也。以太极之术,造福天下之人,此夫子之愿也。凡夫子之传人,皆当体念夫子之苦心。其有志者,曷兴乎来?

注:①文中凡称“公”皆谓郑公讳悟清。凡“公”前冠以姓氏者,则另人也。按文中顺序,如李公(李俊秀)、和公(和庆喜)、安公(安柏一)、郑公(郑伯英)、尚公(尚成侠)、刘公(刘侠僧)、张公(张大千)、郑公(郑子毅)、吴公(吴文翰)。

②庠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第8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I“神”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形神统一观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神”是人体系统的一种整体特性和机制。人的这种神来自何方?起于何时?《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由此看出,“神”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先有人体构成物质精才有了思想意识上的“神”。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养老奉亲书》:“主身者神”,说明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因此,无论是个人养生还是临床医疗,都必须重视“神”的作用。这一点与现代科学对人体整体健康的观念相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衰弱。”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中医历来强调“神”在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生理、病因病机、诊治养生等各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病因方面,中医可以分为外感、饮食、情志、先天四个方面。《灵枢·口问》:“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在治疗上同样强调通过“调神”达到养生与治疗的目的。《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幵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历代医家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主张心身同治。也就是要清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调动病人积极性,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身心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素问·汤液醪醴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因此,如果不解决“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的情志因素,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疾病是难于治愈的。《黄帝内经》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心理过激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枢·杂病》:“哕……大惊之,亦可已。”由此可知,对于心理而致的哕发不止,可采用心理转移法来治疗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惊者平之”的治则,是针对惊悸不安的病症,采用平肝镇静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总结出一套独特而系统的五志相胜理论。中医凡此“形神统一”、“五脏主五神”、“七情气机论”、“情志相胜”以及独特的调养情志手段等内容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完整理论体系,应该加以整理、发展和完善,相信对推动现代心理学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2中医“神”干预疗法应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中医把治疗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人,反对“机械论”,尊重人的精神心理。但目前中医临床上对患者的精神心理支持缺乏,甚至有些医生步西医后尘,根据化验结果开处方,对患者病因、病机、诱发因素、治疗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患者内心的心理感受更是无从顾及。据报道,临床许多疾病都有精神心理因素在内,有些疾病甚至以精神心理因素为主。因此我们应积极釆用心理干预疗法,既提高临床疗效,又能减少因药物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如消化性溃疡为常见病,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系经典的心身疾病之一。有研究运用领悟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患者采用心理咨询的形式,每隔(1-2)周咨询一次。每次咨询均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患者对溃疡病进行认识领悟,寻找可能的心理致病因素,对不良心理过程由精神科医生进行解释、启发患者通过认识后领悟。治疗(1-2)月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再如,当一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后,即便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也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而不良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医护人员面对癌症患者应及时、正确地了解其各种心理需求,应用相应的心理照护方法,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引导患者正视现实,摆脱死亡的恐惧心理,使其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

3中医“神”的研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尽管“神”在中医理论体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在本世纪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医学“神”的研究与临床干预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近现代很多中医学研究还处于进行中医药“还原论、实证论”等现代微观下的物质形态研究,这与中医本身所固有的包括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功能系统观与鲜明的文化特点并不相符。因此,中医科研也应充分注意其文化特点,不能仅釆用现在常规学科的范式和方法,而应该在天地整体、古今源流、文理方法等方面全面思考、发展、运用与展开,这样对于中医科学的健康发展才更为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神”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医药学者的重视。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1991年成立的补充医学中心,是美国在西医学院成立的第一个以研究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性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从1995年起连续被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评为全国中医研究的杰出中心,其研究除了评估中医药、针灸疗法外,还集中研究中医身心疗法如气功、冥想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制。

四结论

第9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华夏文明”系列课程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前,学校正在建设校本选修课程(含国家任选课程和自主开发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含国家必修课程和北京市必选课程)、校本专修课程(含学科竞赛辅导类课程和自主招生类课程)三位一体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党的《十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华夏文明”系列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目前已开设如下课程。

中国哲学智慧。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的介绍,帮助选修同学了解先哲的基本思想及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养成哲学的思维,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通过学习,学生们将初步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知识,如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经典著作等。

文化行――华夏礼仪智慧。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将初步了解华夏礼仪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精髓;通过亲身参与礼乐文化活动,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心中,亲身感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以礼乐为切入点,窥中华文化之面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走近汉服。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以“做中学”的授课方式,介绍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感悟“礼仪之大、服章之美”,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走进中医。本课程意在宣传中医知识,讲解如推拿、耳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着介绍和宣传中医的目的,将医学简化成一种可以日常运用、方便可行的治疗方法,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让同学们能正确认识中医、运用中医知识。

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明体达用、经世致用”

“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是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形象地说,就是从传统文化的躯壳中挑拣出一鳞半爪的“符号碎片”来装点我们的精神生活。此外,“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文化之“道”的深入挖掘。在中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当致力于“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即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用思想文化的提升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1.“明体”――感悟文化之“道”

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是观察一个已死躯体的标本,还是感悟生命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现实中往往是前者。例如,在中国哲学教学中,多平铺直叙、罗列一些观点,这样让人觉得孔孟老庄,不过和埃及的神像、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玛雅的历法一样,是我们从遥远的古代挖出来的珍宝,虽然珍贵,只不过供人把玩赞叹一番,然后放进博物馆陈列而已。礼仪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汉服是中断300年的游魂,中医命运稍好,但也时时听到各种杂音。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何处?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他指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而“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和生命。

文化的核心就是“道”,所谓“明体”,就是“明道”。在“中国哲学智慧”课程中,我们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哲学是一种活的思想,是可以指导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充满了理论与实践的力量。我们主要讲授“轴心时代”,即先秦时期,重点学习儒、墨、道、法、名家以及易学的基本思想,以“究天人之际”,并了解现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参观历代帝王庙,感受“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仰文天祥祠,感悟“天地有正气”的气节,是我们每年例行的出行计划。

礼仪与服饰也并不是“仪式动作的总和”和“一件衣服而已”。在“华夏礼仪智慧”和“走近汉服”中,我们让学生理解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就是华美的服饰,“夏”就是兴盛的文明道德,“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由此而来;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中原文明往南方迁徙,号称“衣冠南渡”;端庄大气的礼仪,潇洒飘逸的服饰,是中华文化最直观的标志。学习冠婚丧祭等传统礼节,绝不是鉴赏古董,而是对生命节奏的把握。穿着汉服,绝不是“复古”或cosplay,而是对故国衣冠以及失落的文明的缅怀和传承。“走进中医”则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明白,医学是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历史上“废方存药”的失败,正是因为脱离了整体理论框架的指导。

只有上升到“道”的层面,才能领略“生命的学问”。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碎片,也不是被观赏把玩的展品,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活着的、实践着的文化。

2.“达用”――学以经世致用

“达用”即学以致用,在生活和实践中体证理论,用理论点化、提升生活和实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最终要落实为“修齐治平”,即理论要指导实践。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能体证理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虽然理论性强,但是课程一方面设置了《周易》、参观古迹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别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以理解。例如,在“孟荀人性论”的学习中,就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结合“我的天啊”“苍天在上”“人做事、天在看”等日常用语,挖掘“天”这一古老信仰在人们精神世界的遗存及演变历程;还有探讨名家“白马非马”时,谈及社会变动带来的“名实之相怨久矣”,让学生明白今天也同样如此。这些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从而如课程说明所说的那样,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华夏礼仪智慧”和“走近汉服”实践性较强。礼仪本身通过实践才能学习,即所谓“习礼”,而礼仪又对生活实践具有巨大作用,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课程设置了坐立揖拜、岁时节令、冠婚丧祭、观摩射礼、参观坛庙、聆听雅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汉服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何为汉服,以及汉服的基本款式、古装剧正误、汉服复兴运动等。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仅有课堂讲授,更有汉服试穿、款式辨认、古装剧挑错等环节,帮助学生将汉服与“古装”“舞台装”“cosplay装”等区分开,理解汉服在今天的意义。实践部分设置了手缝基础(束口袋、汉服布偶等)、配饰制作(绳绦编结、端午五彩绳、古风首饰),以及其它手工,如汉服折纸、端午香包等,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化成自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