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工厂水产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工厂水产养殖技术

第1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维,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

50多年来,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丰富养殖理论 引导新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初期处于港养(南方称“鱼”)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畏艰苦、不辱使命,携带简易工具,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认为北方冬季漫长,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中日、中英、中挪、中法)合作研究的大门,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引进中国大陆,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在养成方面,由我们首创的 “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以此为基础,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现在,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

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简而言之,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

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最后,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

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

雷霁霖: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此外,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

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您认为未来,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雷霁霖:现在,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预测“十二五”期末,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量实例说明,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所以,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抓住产业转型良机,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

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对于未来,您有哪些想法?

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 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为了实现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梦想,我宁可不计个人得失,放下安逸生活,但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可以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鱼”,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总之,人生苦乐是常事,事业未了情难了!

我一直闲不下来,因为新一轮水产养殖事业才刚刚开始,所以在这个时侯很难说出“安心颐养天年”这句话,心中觉得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对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来说,摆在产学研同仁面前的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当前时机,同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和实施方法,才能有效推进养殖产业顺利达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第2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生物过滤器 温室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9-01

近年来,水产养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伴随着水产野生资源的萎缩,工厂化养殖正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发生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养殖成本上升、水产品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部分地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导致水资源枯竭,进而导致整个养殖产业面临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局面。

目前,水产养殖业内提出了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其是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养殖水化学、物理学、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通过过滤、杀菌、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提高溶氧等方法来调控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国外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设计、建设、操作等的一整套技术理论体系,其主要原理是水体循环利用,要求日均水利用率不低于9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要求,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下介绍几项实用技术

1.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

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对于减少污染物质、降低生物过滤器等水处理单位的进水污染负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日常生产中需要在投饵后一小时水产动物达到排便高峰期时对鱼池内悬浮颗粒物进行集污排放。固液分离器是去除颗粒物的主要设备,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达到60%以上。

2.生物过滤器技术

水中氨氮由鱼体排泄、食物残饵等原因产生,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中氨氮不高于1ppm。用生物过滤器来去除氨氮,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的硝态氮,同时起到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近年来,欧美等地先进国家做了很多关于生物过滤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定量技术指标和经验设计参数。根据以上了解,生物过滤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几下几个方面:

2.1氨氮浓度。生物过滤器一般适宜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运行,并有试验中总结出的氨氮去除率公式为R=0.27C-0.08g/(m2*d)

C=氨氮浓度。

2.2溶氧浓度。要求溶解氧浓度较高,一般在氨氮浓度的3倍以上。

2.3有机物含量。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过多的有机物会引发有机物消化菌的繁殖,并与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生长争夺生长空间、溶解氧及营养物质。有研究表明,当生化需氧量(COD)与氨氮之比超过2.7时,氨氮去除率将下降70%左右。

2.4 pH与碱度

pH最优范围在7-9间,碱度一般维持在200g/m3,若pH过低,生物过滤器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过高会导致非离子氨的比例加大,养殖动物受到中毒危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2.5水温试验表明,水温在20-27度时,生物过滤器的氨氮去除率较为平稳。

2.6 水体的对流混合作用

有试验表明,适当增大水体的对流混合将有效地提高氨氮去除效率。

3.温室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利用温室恒温养殖能够显著缩短饲养周期,温室分为室内温室养殖与室外温室养殖两种模式。

室内温室面积小,一般多用于育苗与暂养。室外温室面积较大,以成品养殖为主,加温原理是利用太阳能与加温相结合。

室内温室选用保温性能好的简易房,砌空心墙,内填保温材料,顶以双层农膜覆盖,正面开门。门内心填充泡沫板,门上开一个15cm2孔,嵌双层玻璃,以便于观察。门顶上安装换气扇,在一边墙角处安装水管,用于排放废水。

室外温室应选址在避风向阳、空气流动、水源清洁方便的地方,建东西走向的双坡式日光温室。北面应建厚60cm、高2m的空心墙,内填保温物,两头山墙也建成空心墙,填满保温物,东山墙开门,并安装换气扇。用木料、竹竿做成支架,上扣双层农膜,用铁丝固定,晴天时上午9点到下午5点掀开,以保证空气新鲜及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消毒。建造水池前,用薄膜铺在地上,以水泥石子做底,可在温室两边安放养殖架进行多层立体养殖,中间留作走道,温室内备有蓄水池以调节水温。

温室建好后应进行消毒与脱碱处理,可在温室内安放自动恒温蜂窝煤炉,并将煤气通过烟囱排出温室,烟囱高于温室顶部。

第3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1 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现状

我国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发展淡水渔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是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网箱养鱼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拦河养鱼的方式。网箱养鱼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开关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网箱养鱼。我国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逐步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60%多。在高产量高利润的充分诱惑下,网箱和工厂化养殖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池塘、湖泊、稻田、河沟等养殖方式属于粗放式,而网箱和工厂化养殖是精细化规模经营,但同时其负面影响是造成许多水库水域严重污染,虽然效益可观,但污染程度也应得到重视,必须加以规范和控制。

2 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污染的对策

2.1 选择好作为集约化渔业生产用的水库水域

1、选择水面积在20亩以上、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有机物质,如果面积太小会直接影响这些有机物质的进一步分解利用,即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短期内即可造成水域富营养化而发生污染;平均水深不达标则直接影响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的建设,不利于集约化渔业生产。

2、选择地势较低,周围2公里内无大型畜牧业养殖场所的水库:地势低,集水区就大,便于收集天然水源;大型畜牧业养殖场会产生对鱼类生产极大危害的废水废料,这点至关重要。

3、选择水质稳定、水源比较充分,枯水期也能确保水库容量的水库:稳定的水质对产出质量安全的渔业产品至关重要,一般要求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4、选择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的水库:便利的交通使饲料、设备、设施,以及渔业产品的运输都变得非常容易,促进产销两旺。

5、选择远离居民社区、大型工厂的水库:居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都将影响水库的水质,而大型工厂所排放的废水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来源,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6、不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的居民取水区、公共水域投资网箱养鱼。

2.2 控制网箱养殖密度,适度投饵,科学判断,提高社会责任心,随时监测水体水质,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水质达标

1、科学确定养殖容量,政府水产部门切实负起责来,统一规划水库集约化淡水养殖,禁止超过水库负载。

2、合理布局网箱,科学搭配养殖种类,使养殖种类间能更有效地再利用产生的“废物”,防止废物大量沉积在水体中。

3、投喂优质饵料,尽量避免浪费和产生废物;定期监测水质,科学合理使用渔药。

4、发展生态渔业,注重保护水域环境,有意识地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等措施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采取生物防治,引入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养殖捕食藻类的鱼等抑制藻类繁殖生长。

2.3 发展环境友好型淡水养殖,实现健康、安全、无公害养殖

1、不断提高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完善设备设施,提高技术含量。

2、进行必要的渔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关停一些规模小、污染大、零散经营、技术落后的家庭经营户。

3、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不断促进淡水生产技术转型。

4、强化淡水水产品加工产业,逐步由粗到细,提高淡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深挖淡水产品潜力。

2.4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律法规

第4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花鲈;繁养;现状;问题;淡化养殖;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67-01

海产鱼类淡化养殖是近年在我国内陆水域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受到内陆水产养殖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最初的设想是将海产鱼类的受精卵或幼鱼通过淡化池进行逐级淡化,让其适应淡水环境后,再放入淡水中养殖为商品鱼。该技术实质上属于阶段性驯化养殖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淡水中这些鱼类虽然能够正常生长,或许能够达到性成熟,但是很难完成生殖全部过程。因而,仍然需要在海水中过渡方能获得受精卵或幼体,再转运到淡水中进行饲养。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加淡水养殖种类、调整养殖结构,从而实现海产鱼类从内陆淡水走向餐桌的梦想。但是,可驯养的海水鱼类种类有限,即使驯养成功,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种质退化现象,突出地表现在肉质退化、经济价值降低;另外,真正能够作为内陆名贵品种的驯养对象更少。因此,能否建立全陆基式海产鱼类淡化繁育与养殖体系,以减少对沿海鱼类卵子和仔鱼的依赖;能否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淡化后的鱼类进行肉质调控,以改善商品鱼质量,提高其附加值,是提高内陆水域渔业经营效益的有益尝试和有效的途径。在已经进化淡化养殖的种类中,以南美白对虾、南方鲆等国外引进水产动物为主,因为这些种类在我国没有天然分布,又是内陆水域的名贵品种,很容易被生产单位接受。

在我国本土海洋经济动物淡化养殖实践中,花鲈是最早被作为驯养对象而引入到内陆池塘或工厂化模式中,成为海水鱼类淡化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之一,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花鲈(Lateolabrax aponicus)又称鲈鱼,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vanidae)、花鲈属(Lateolabrax),为东北亚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沿海,属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花鲈因其肉质鲜美,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花鲈资源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学、人工繁殖、生理学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日益增多[2],但是有关花鲈全人工淡化养殖的生殖调控与良种选育研究尚未见报道。

1 我国花鲈繁育与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即使在海水养殖场,花鲈的全人工繁育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北方水域,花鲈自然繁殖期在秋冬季,此时天然饵料培养难度大,劳动力资源难以保障,致使人工繁殖工作难以安排;而且,生产出来的苗种,需要越冬,养殖成本高。因此,在北方水域采用人工苗种的养殖场很少,一般是捞取自然鱼苗进行驯化养殖,这不仅破坏海洋鱼类资源,违反国家渔业法规,也不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南方海域的花鲈种质资源与生产性能比北方水域差,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北方海域养殖场进行人工繁殖,将受精卵或仔鱼运到南方海域养殖,也称为“南北接力”养殖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操作不便、投资较大、苗种来源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花鲈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境内目前有零星的研究和养殖也是采用这种模式或从沿海购捕回的夏花进行淡化养殖的。

2 花鲈淡化养殖的紧迫性

由于花鲈对水温、盐度和饲料营养的适应性强,目前已成为海水养殖和淡化养殖的主要对象。近年来,花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开始多样化,由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港养、池塘养殖,发展到现代海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我国海水网箱养殖正迅猛发展,花鲈作为仅有的几种适宜网箱养殖的鱼类之一,受到极大关注。但由于完全依赖捕捞天然苗种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已成为制约花鲈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建立规模化和稳定的苗种生产体系已是当务之急[3]。

花鲈适合在多种水域养殖,例如淡水池塘、海水池塘、淡水工厂、海水工厂、网箱、内陆盐碱水域中养殖,而且具有适应性强、对饲料营养需求不高、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如果花鲈养殖水面积能够达到我国可养殖水面积的10%,其养殖产量将超过海水鱼类中的任何一种鱼类,接近我国大宗水产养殖对象鲤鱼或鲫鱼产量[4]。按照目前每年花鲈养殖产量为9万t计算,每年需要花鲈苗种约为2亿尾,如果养殖面积扩大1~2倍,则需要苗种4亿~8亿尾鱼苗。

3 花鲈淡化养殖技术

3.1 亲鱼淡水驯养

在内陆水域中将北方海域野生花鲈进行淡水驯化养殖,在此期间优化养殖水质环境、亲鱼营养与饲料条件。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亲鱼,进行生殖调控,包括营养、光照、盐度、温度条件等,监测亲鱼成活率、生长情况、性腺成熟等。并与海水中养殖的亲鱼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养殖条件。

3.2 人工繁殖

对于能够达到性成熟的亲鱼,将分别进行淡水自然产

卵、淡水人工受精、调控盐度(模拟海水)自然产卵和人工受精等试验;并且鉴定卵子和质量、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等。进行胚胎发育调控,将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水体中进行孵化试验,观察胚胎发育进程和成活情况,并与海水孵化获得的受精卵对比,评估胚胎质量。

3.3 仔鱼培育

解决开口饲料问题是花鲈仔鱼培育的关键,可以通过强化活饵培养,改善培育水体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提高成活率。花鲈鱼体规格达到5 cm左右时即可进行出售,或转入鱼种培育。

3.4 成鱼肉质调控

选择盐度不同的水体(人工调节盐度),采用同等放养模式,比较一个生长期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等指标,查明淡化后成鱼肉质状况,并作评估。

4 参考文献

[1] 廖国璋.花鲈的生态特性及池塘养殖问题[J].水产科技情报,1998,25(3):130-132.

[2] 张春丹,李明云.花鲈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3):400-403.

第5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肉兔;集约化饲养;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生产管理

在传统的肉兔生产中,兔群的繁殖管理是粗放的,基本做法是根据母兔的自然发情状况进行配种,导致生产的兔肉产品规格不一,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影响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特别是在肉兔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采用自然交配的繁殖方式,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从2007年开始,山东德力盈食品有限公司借鉴欧洲的生产方式,在滕州市张汪镇建设了年产10万只商品肉兔的示范场,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肉兔集约化饲养繁殖管理技术,实现了商品肉兔的工厂化生产,母兔人工授精受胎率由62%提高到90%,胎均产活仔数7只,年产活仔数达到50只。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1同期发情技术

要实现按计划批量生产兔肉,必须使批量母兔同期配种,才能实现同期产仔、同期断乳、同期屠宰[1]。这种控制批量生产的核心技术是诱发母兔的同期发情,同时进行人工授精。具体方法是:在母兔同期发情技术处理中,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皮下注射20~30 IU,同时肌注科特壮(Catosal)0.2 mL,间隔48 h进行人工授精,同时注射促排卵3号(LHRH-A3)5 μg对母兔进行同期发情处理[2]。

2人工授精技术

2.1采精频率

在肉兔集约化生产实践中,与繁殖母兔分群饲养相匹配,种公兔每周只安排1 d集中采精,其余时间让种公兔休息,当天采精时每只种公兔采2次,间隔30 min,第1次采出的精液中往往含有固体精清,需将其与精液分离弃掉,而第2次采出的精液不含固体精清,采出的精液数量和质量均优于第1次。用于生产商品肉兔时可将不同种公兔采出的精液混合后再稀释输精。为保证精液稀释质量,采用专用稀释粉进行稀释液的配制,精液和稀释液按1∶1的比例稀释。精液现采现用不贮存,母兔人工授精时输精剂量0.5 mL,有效精子数达3 000万个以上[3-4]。

2.2输精方法

输精的技术熟练程度与母兔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密切相关[5]。应培养固定的人工授精员,实施人工授精操作时不能随意更换人员。在输精时,由助手抓住母兔的背部,使母兔臀部略朝上,输精员持输精器。取经过稀释的精液0.5 mL慢慢插入母兔阴道内约6~7 cm处即可输精。输精器及精液必须加温至与兔子体温相接近,输精前可放在35 ℃的温水中保温。插入时应轻轻向前上方旋动,要边旋边进,不可硬插,以免损伤生殖道。插入后可来回轻轻抽动和转动几次,有助于刺激子宫颈。抽出输精器时也应慢慢地边转动边抽出,以防精液随输精器溢出。抽出输精器后,即由助手拍打兔子的臀部,使母兔受惊,以便精子吸入。

3生产管理技术

3.1分群饲养

繁殖母兔分群饲养,主要是根据繁殖周期,母兔群分批进行配种。根据滕州市目前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实际,选择半频密繁殖方式,即以49 d为1个繁殖周期,年产7.4胎。分群饲养的具体操作是:根据49 d的繁殖周期,与种公兔每周只安排1 d采精相匹配,把母兔群均衡地分为7批,每周配种1批,每批按固定的时间安排配种、摸胎、放置产箱、产仔、断奶、称重、免疫、转群等工作,真正实现肉兔育肥全进全出的“循环生产”。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能对相同日龄的兔群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全进全出”体系的建立;四是工作安排合理省时;五是有利于疾病防控。

3.2生产流程

要实现商品肉兔的工厂化生产,必须科学合理地根据公母比例、年龄结构、母兔年更新率分期分批地建立后备母兔群、繁殖母兔群及各环节相配套的生产流程。以山东德力盈食品有限公司张汪兔场为例,该场年出栏10万只商品肉兔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良种肉兔纯繁(一级繁殖场选优提纯)按照繁殖母兔年更新率50%,每间隔172 d,一级繁殖场开始每年向二级繁殖场连续提供7批,每批300只,年龄间隔49 d的后备母兔群二级繁殖场按照半频密繁殖方式(49 d为1个繁殖周期),对母兔进行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处理,每1批300只繁殖母兔,共7批(共有繁殖母兔2 100只),同时配备供精种公兔50只商品兔场每周育肥出栏商品肉兔2 100只,年出栏达到10.9万只。采用此生产流程,即能够实现商品肉兔全进全出、均衡出栏的工厂化生产。

4参考文献

[1] 杨正.现代养兔[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陶岳荣.肉兔高效益饲养技术[M].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3] 赵廷军,张维祥,潘雨来.人工授精技术在家兔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养兔,2007(2):18-20.

第6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生猪 规模化养殖 管理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48-01

最近几年,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国家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之下,大规模的养殖户开始了生猪规模化养殖,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期。现如今,生猪养殖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很快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产业中十分优势的标志性产业。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促进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生猪规模化养殖实现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对策解决。

1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养殖场选址工作不到位

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要求将养殖场设置在远离城市和公路的地方,但是在养殖场建设和选址过程中,很多养殖场都选择接近村庄和公路,整个养殖场的周围环境也十分差,在养殖场周围比较低洼,很容易导致污水堆积,同时,猪圈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通风性能和排水功能较差,养殖场整体厂房所占的面积不大,在猪场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科学性,很多头猪都集中在一个大厂房中养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迅速传播,而且一些厂房内的饲养设施功能建设不足,设备建设不齐全,饲养环境简陋。

1.2 饲养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很多养殖场中,饲养员通常都是临时聘用的,因此,这些工作人员都不具备正规养殖场工作的经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饲养人员多是都是从周边农村雇佣过临时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并非是真正从畜牧专业或者兽医专业毕业而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第一次从事生猪规模化养殖操作,因此,对于猪饲养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饲养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疾病预防好养殖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差,不熟悉整个规模化饲养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操作流程,导致很容易出现养殖方面的各种问题。

1.3 新品种引种不够规范

引种问题一直是制约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在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猪的繁殖和发展存在滞后性,导致了现在的养殖场能够真正实现自繁自育的养殖场十分少见,大多数的养殖场都是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种猪的引种。这种引种方式就会导致种猪来源的健康问题十分不确定,同时,很多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疫措施,从而将一些传染性很大的疫病带进入到了养殖场,对养殖场境内的其他种猪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2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深入贯彻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方针

生猪规模化养殖对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很多关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具体方针和政策。例如,现今生猪养殖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饲养密度较高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从严格控制好疾病预防工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其实将疾病预防工作放在饲养管理的首要位置上,并以此对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防疫意识进行全面的提升。地方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不断提升饲养管理者的科学饲养意识。

2.2 选择合理养殖场位置

为了能够切实保证人口密集地区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所产生的影响,在选择场址过程中年,应该将养殖场的位置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阳光光照充足,以及通风环境较好和接近水源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的位置还应该与化工厂、工业企业、屠宰场和禽易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场址必须远离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的企业三公里以上的距离。此外,在对猪的圈舍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点式的设计方案,这样就能够显著预防疾病快速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在整个场房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周围环境、圈舍和饲养用的器具进行定期的消毒,从而切实防止传染源的出现。

2.3 强化饲养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内的饲养人员是生猪饲养的最前线的工作人员,因此,其在进行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针对这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疫病防御意识和相应疫病紧急处理操作技术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识讲座以及发放相应书刊、光碟等措施来帮助养殖人员进行养殖生猪方面的知识科普,定期的组织养殖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学习,促使其不断的掌握新型的技术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规范化的生猪养殖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和省际差异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1)

[2]谭莹,李大胜.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困境及选择――基于美国生猪产业养殖经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3]孙锷,侯丽颖,田立辉,王启清,刘国新,殷春莲,蒋云岩,李秀娟. 饲养场标准化养殖管理的益处[J]. 养殖技术顾问. 2011(11)

第7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2010年罗非鱼市场五大关键词

廉价鳗鱼时代已基本结束

回顾·封面人物

12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走势

一个观念,两项措施——兽药GSP推动兽药经营模式转变

出口水产品中使用添加剂的初步探讨

12月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案例

如何让罗非鱼顺利越冬

微山湖乌鳢培育对比试验

芙蓉鲤鲫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兰州鲇仔稚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使用效果的研究

吕胜勇:我信奉“拿来主义”

换岗

鲑鱼价格上涨,越南获利

底层鱼物种面临重大竞争压力

行业动态

Editor'snotes——4%的品牌机遇

行业动态

早造虾低调开市

7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走势

百洋孙忠义:内销,盘活广西罗非鱼市场

揭开渔业催产激素的神秘面纱——宁波第二激素厂厂长岑桂英专访

环保,大水面才会有大效益——本刊专访安徽芳草药业公司总经理王尚文

罗非鱼行情低迷,探讨低成本健康养殖模式

北海卜蜂举办金鲳鱼养殖交流会

养殖户亲睐技术培训

桂菜原材料“身份证”亮相柳州——记广西桂菜原材料基地申评会暨柳州市金臣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推介会

中美鱼类进出口贸易分析

浅谈嘉兴市中华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7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水泥池养塘虱,亩产近7万斤

无公害优质蟹种稻田培育技术

池塘培育乌鳢苗开口饵料技术

淡水鱼类饲料产品定位与饲料配方的差异化分析(中)

匙吻鲟苗种高密度培育初探

湛江王斌:一年卖2000台增氧机的经销商

2006年淡水主要养殖品种与养殖项目市场分析

做活库区渔业致富一方百姓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要点

湖南鳜鱼原种场通过部级资格验收

部分鱼药极限浓度及配伍禁忌

奥尼鱼苗种生产技术

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垦利县依靠科技实现渔业快速发展

芙蓉鲫养殖技术讲座(二)芙蓉鲫苗种培育技术

低盐度黑鲷鱼种培育试验

黄河入海口地区池塘泥鳅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蚂蟥的人工养殖技术

骆马湖网围蟹鳜套养试验总结

人工模拟淡水生态系统在有机河蟹养殖中的应用

湘云鲫(鲤)养殖技术问答(一)

三峡库区生态网箱养殖滤食性鱼类技术探索

水库鱼禽立体高效养殖技术

池塘清淤当务之急

第8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使养殖鱼类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选择优良的苗种和优质饲料,能够使鱼生长快速,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下降30%~50%,养殖成本降低12%左右。

技术要点:

1. 建厂地址育苗厂应建在风小浪微、水质清新的沿海,既要考虑有充足的无工业污染的海水水源,又要有锅炉、饵料加工、生活用水等所需的淡水水源。

2. 建池池应建为圆形或方形圆角,使水流能完全循环、不留死角;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应向中心有5%的坡度,使用中央排污方式,便于污物排出,使池底保持清洁,适于鱼类栖息,并使养殖池的水质免受池底污物的污染。

3. 苗种及放养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育苗期不用违禁药物,所用药物浓度严格控制。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从异地购苗种时即进行检疫,严防异地病原生物传播。苗种运输前停食一天,长途运输水温温差小于5℃。当水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放养苗种。鱼苗入池水温和运输水温温差在±2℃以内,盐度差在5以内。

4. 科学调控养殖环境保持水深在35~80厘米。氨氮含量小于0.2毫克/升,溶氧大于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光照强度500~2000勒克斯,光照均匀。根据水温要求调节水温和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一般4~10倍,并根据养成密度、鱼体大小、饵料及供水情况等进行调整。

5. 洗池与分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有部分无法通过换水排出而吸附在池壁池底。洗池对于排出养殖池底的污物有一定效果。无死角的养殖池形状结合向中央倾斜的池底和中央排污方式,可以有效的排出池底污物。尽可能减少分养次数,过多次数的分养会使鱼体受伤,增加鱼的应激反应。

6. 饲料与投喂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执行,其质量应符合《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不得使用霉变、变质、受农药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NY 5072―2001标准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微生物制剂,以补足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饲料的适口性,促进鱼类的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第9篇:工厂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98-02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山东省沿海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省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长3 100Km;沿海岛屿299个,岛屿岸线550Km;沿海海湾70多处。0m~20m等深线浅海面积2.9×10Km;潮间带滩涂面积3 200Km。北部黄河莱州湾海岸底质为细纱淤泥质,是多种北方群系鱼虾产卵、索饵场。

山东省近海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海洋生物有1 000 多种,海洋底栖生物418种,潮间带生物510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400 余种。浮游植物116 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经济藻类为海带、石花菜、裙带菜、条斑紫菜、鹿角菜等。浮游动物77 种,其中鱼类155 种,头足类7 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虾、贝、蟹类有80多种。渔业资源年捕获量可达110万吨,近海海洋栖息洄游鱼虾类260多种。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海珍品资源量7 000吨。

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大省,从海洋经济结构中可以看出,仍是传统的渔业为主的低层次结构类型。同时响应海洋捕捞“零增长”政策,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保护渔业资源,2000年以后海洋捕捞出现负增长,到2001年海水养殖量超过海洋捕捞量。近海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鱼群数量锐减,沿岸近海急剧下降。

1.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资源逐步衰退。随着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捕捞能力持续增强,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载力,渔业资源衰退速度加快。表现为渔获物营养水平下降,主要经济鱼虾类难以形成汛期产量,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现象明显,损坏幼杂鱼过度。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使得部分外海渔船回撤至近海作业,加剧了资源不足与过度捕捞的矛盾。

(1)过剩的从业人员及价格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促使海产品价格上涨;价格越涨,捕捞越甚,资源愈匮乏。以黄渤海区渔船数为例,1986年为38 398艘,而2002年为73 447艘,增长率为92.28%。可是1998年调查表明渤海渔业资源生物量却下降到1992年的11%。(2)渔具渔法结构不合理。由于受捕捞成本的限制,有些捕捞渔船发动马力不够,渔具渔法比较落后,使用违规拖网,大量捕捞幼鱼小虾小蟹,破坏了鱼类产卵和幼鱼培育场的低层生态环境。尽管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但是禁期已过,由于监管部门的监察不力,违规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大小通杀,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再生。

2.不断恶化的沿海生态环境。海洋作为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收纳场所。沿海城市、地方工农业市生产废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养殖自污染,海上作业时油污染,中小企业对污水处理不力,造成了近海水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实施监测的渤海入海排污口中,约83.3%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山东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第一位[2]。

3.养殖管理不善,病害流行,种质退化。养殖品种单一粗放,以传统养殖品种为大宗,以贝类和藻类为主,鱼虾蟹类为辅。渔业水域污染,生态失衡,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病都与环境因子有密切联系。由于受生物工程技术资金等影响,有相当数量的育苗场设施,设备条件十分简陋落后;养殖苗种遗传力差;抗逆性弱,种质退化;育苗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4.海产品加工的困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主要用于生产饲料、鱼粉等。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设备陈旧;初级加工品多于精、深加工产品。加工保鲜多以冰、速冰的方式,渔业产品大多被消费者直接消费,产品附加值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产品出口类型单一。出口创汇竞争力不强。

5.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海域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状况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的权威尚未形成,管理极限和范围出现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渔业法规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3]。海域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也是造成渔业资源不能持续、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

(一)全面综合治理污染源

1.陆源污染源的治理:针对陆域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农业废水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此要从源头上坚决堵住污染排放。实现工业污染项目达标排放;全面推进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落实资金专用,技术科研作基础。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有机复合肥、土杂肥使用。加大生物肥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2.油污染处理:建立海域船舶溢油预防。处置和应急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石油污染源漂流预报模式,各港口、码头、造船厂和修船厂建立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对往来船只的含油处理;减少或消除海上油气钻机钻出的钻屑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缓解对环境的污染[4]。

3.清洁养殖替代静养模式:清洁养殖是运用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观点来指导海水养殖业的生产。在技术革新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推进工厂化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和贝藻混养[5]。

(二)调整渔业结构,协调其他行业的关系整合人力资源

1.海洋捕捞业。压缩近海,发展外海,拓展远洋是保持和振兴山东海洋渔业强省的战略需要。形成多家远洋渔业公司及龙头企业;拥有装备水平高,超大型远洋渔业船队,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内外市场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实现公司在国内外上市,拓展更广的资金渠道,把远洋渔业做大做强。实现远洋捕捞业的逐年增长。

2.海水养殖业。今后的海洋渔业发展的思路:因海制宜,合理布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转化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良种,调整养殖结构、规模。

(1)潮上带、陆地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养殖设施,采用封闭循环水养殖,采用技术手段,处理放养殖环境,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使良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工厂化”养殖可以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控制养殖污染,增加生态效益[5]。(2)滩涂、浅海的生态养殖。要结合海域实际情况,开展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的养殖容量和潜力的分析研究,实施生态养殖,探讨工程化养殖和生态养殖在这一区域的最佳结合。一定要本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建立完整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在继续对中国对虾、乌贼、海蜇、贝类、海珍品等的人工放流、底播、移植的基础上发展名优珍品的培育[6]。根据鱼种群特点,逐步扩大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在海岸带和海岛区大量繁殖海带、裙带菜等实现贝藻间养,建立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改良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的修复。(3)离岸深水区的生态养殖。实施离岸深水养殖可以拓展养殖空间,增加资源的利用量,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一定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立足实际,以质取胜。

3.海产品加工业。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的急剧增长,而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又接近了极致,海产品的加工技术、工艺对于资源的利用开发就显得更为重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高层次的产品加工,有效降低了渔业资源开采,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减少废弃物[7]。

水产品加工业是本世纪实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专业之一。必须依靠本省的技术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科研项目合作,迅速转化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增加海产品的加工产量比,做到产品的精、细、高,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运用生物加工新技术,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生产海洋药物、试剂保健品等,提高加工的精度,提升海产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4.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整合人力资源。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降低人口压力。当前的渔业发展生产力水平,已经超过了渔业生产最大的容纳力。

(三)完善海域管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

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理顺海域管理体制,遏制海洋资源的破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是渔业实行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保障。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依法生产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坚决制止非法渔业生产,淘汰非法渔具,革新捕鱼方法,加大执法力度,强调执行过程中的“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