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精选(九篇)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

第1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作者简介:郑宝珍,女,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361003。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素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早在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就梳理与规定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至1988年、1992年、2000年先后制定与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要求。关于“双基”,胡知凡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美术知识,它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中所形成的一套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其中有些属于美术一般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性质、美术的功能等;有些属于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美术的作品、风格、流派,以及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有些属于美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色彩、透视、解剖、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些属于技法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法理论等。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从大纲的要求到学者的研究,“双基”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却曾一度为大家所避讳,似乎谈了“双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吻合新课程的精神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笔者如今重提“双基”?修订课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双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缘起——由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引发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于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举行了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这两次技能大赛中,均设有片段教学竞赛项目。本人作为学科组的负责人,亲历了初中组的两场片段教学竞赛全过程。在这两次片段教学中,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出彩之处,但教师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淡化或者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等现象非常普遍。

如首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要求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其中,活动二内容为:“要求结合课本所选作品,分析与研究讨论问题:1.哪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特殊的意蕴?2.哪些作品的文化意义比较明显?”活动三内容为:“要求选择可以对比的东方和西方美术作品,就其审美特征和作品意蕴加以比较,进行阐述和讨论。”从上述活动要求来看,是紧扣本课的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而设置的。然而,参赛的11位选手中,其他十位教师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普适性的鉴赏,缺乏对本课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挖掘,美术知识本体把握不到位,泛泛而谈;仅有一位教师做到了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并通过东、西方美术作品比较来引导学生,透过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二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是以人教版《社区环境美化》为题进行片段教学。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出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2.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模型,并讲述设计的理念、构图。可将比较成熟的设计,主动提供给社区有关方面作为社区规划时的参考、选用。”很明显,本片段教学的重点知识是设计绘制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问题。然而,参赛的14位选手,均将对社区环境美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所涉及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内容却一带而过。

以上例子折射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行为习惯,即对学科本体知识关注不够,淡化甚至弱化学科专业技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双基”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寻根——新课程理念认识及实践误区分析

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双基”落实弱化的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六个“改变”,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在每个“改变”中,强调的是“过于”部分,而非全部;但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会,矫枉过正,导致由课改之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课改之后的“弱化知识传授”,课改之前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强调学科综合,弱化了学科本位”,课改之前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关注生活,弱化了书本知识的挖掘”等现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下,2001年版美术教材编写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弱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人教版《美术》(2001年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区环境美化》活动二的教材内容(图1、图2),尽管提出“设计制作时可从社区的整体布局、某一功能建筑组群、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绿化布局、局部点缀(如路灯、路标、路牌)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效果图”和“模型制作建议:通过共同商定,分别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作完成美化社区环境模型制作。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泥土、石块、庄稼秆材料制作”。但文本仍显空泛,对于社区环境美化如何从规划文案一草图一效果图-模型制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归纳。特别是课本范图的展示只注重讨论设计方案、整体协作、研究改进、观摩交流等综合活动的呈现,缺乏美术学科技能知识的引导,如效果图怎样绘制、模型如何制作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方面显示出不足。

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在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本体知识与技能,都给一线教师带来“双基”可以被弱化的错误认识。再者,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但由于一直以来教师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多数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仍习惯于“教”教材,从而导致他们在实践中未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把握与落实“双基”。

三、反思——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双基”

(一)研读“纲要”,领悟课改指导精神

研读“纲要”,深刻领悟课改指导精神,是有效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纲要”的目标要求。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而是改变课改之前过于或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知识传授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并重。又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不是淡化学科本位,而是结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保持学科本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地综合,即加强学科综合与加强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联结。再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由此可见,“纲要”所提出的几个“转变”,传达的是一个守正创新的理念,即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对修订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的要求;而学者张存旺所阐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渐进,而不是一场革命,它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扬弃’,使其不断完善”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四维并重,给予我们重要的思想引领。’ (二)研究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对课标的理解与呈现,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改十年,我国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新修订《美术》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版教材),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中弱化“双基”的倾向,再次关注到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上,2012年版教材“以学习领域为编写架构,有效整合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画、雕塑、陶艺、版画、动漫、中国民间美术、服装、字体、版式、平面、立体模型、标志、吉祥物、奖杯、海报、请柬、面具、图案、藏书票、社区环境、室内设计、以及美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表现手段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材精选“双基”内容,并将不同年龄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作为确定“双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单元教材的编写上,则是结合单元主题需要,适当穿插美术基本技能的内容。在课与课之间,通过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搭建,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学生美术语言及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在具体课例的编写上,则是进一步巩固2001年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以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双基”的呈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风采》,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简单呈现部分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图片以及多幅校服设计图片,就提出设计与展示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活动一,如图3)的做法。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上,“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学生装的界定、不同场合服装的类别、不同色彩服装的心理特征、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基本技能”部分涉及服装设计步骤、不同表现手法的服装设计介绍。在“相关链接”部分,还结合日常需要,提出“学会服装搭配,提升形象指数”的要求(图4至图7)。2012年版教材既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落实了“双基”。

(三)落实双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在实践应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造,精选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双基”,有效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完成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任务。

面对不同的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处理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3课《我们的风采》为例,我在下校视导时发现,多数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呈现,过于关注校服相关知识的呈现,忽略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设计校服;因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基本上停留于原有水平,未能显示在本课学习基础上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和道理并不是教师注入学生头脑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著名教育家奥尼舒也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该课教学,教师若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制服式”或“运动式”校服中任一款式,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款式的整体造型及细节变化(衣领、袖口、口袋及其他细节装饰)的再创造过程,把教学重点落在本课学习的难点“如何设计”上,这样引导出来的学生作业就有别于之前学生盲目的绘制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款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颜色、面料,并进行装饰美化。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契合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就能够是一幅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的作品,这也吻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于2013年暑假在西南大学参与厦门市学科带头入学习期间,学员之间针对“双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讨论: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之前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实施之后弱化知识与技能,修订课标再次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由此,他们认为课改是不成功的,因为又回到了原点。

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新课程之前与课标修订之后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教学理念上,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之后,一方面因过于注重跨学科融合而弱化了学科本位,另一方面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而阻碍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本体作用(即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作用)的发挥;而课标修订之后所谓的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建立在对之前两种“走极端”的反思的基础上的,适当摆正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从而达到朱慕菊所提出的“四基”新要求。所以,本次课标修订再次强化了“双基”,绝不是回到了课改之前的原点,而是对两种极端的课程观念和教学实践的修正,使美术课程“双基”的落实回归其理想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J]黄埔教育·学科教研,2010年12月6日.xkj y.hp e.cn/Disp.AspxID=2 53 25 &ClassID -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存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部参考),201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第2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综合版画;小学;美术教育;应用分析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核心是美感,没有美感也就没有艺术可言,美术通过艺术构造,给人们心灵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快乐、心情上的愉悦等。同时美术作品还可以使欣赏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画中的种种,感受美与丑,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综合版画作为一种新型的美术内容和形式,他通过绘画和手工的综合运用,对于学生的构思能力、创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综合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对综合版画教学的认识

对于综合版画教育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综合版画的创作是一种非常灵活轻松的创作方式,它既是一种抽象的,又是一种具体的,它既是一种平面的,同时又是一种立体的,它是聚集了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绘画内容与形式。这种绘画由于其具有特殊性,所以,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不能仅仅根据之前的教育形式,否则达不到综合版画教育的目的。正如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经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此外,综合版画教育还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即他本身体现着人与社会、自然的相互结合,也体现着艺术和科学的一定的结合等等。在版画教育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过于地管束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构思、创作。

二、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综合版画的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家长对于综合版画认识程度不够,甚至他们认为综合版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毫无用处,所以,他们对于学校设置这样的课程表示反对,阻碍了综合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就是学生自身对于综合版画的热情程度不高,在综合版画美术课程上,不认真听讲,课下,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之;此外,也是一些小学自身就不重视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会重视综合版画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这些原因导致的问题从而使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难以开展,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

在小学美术具体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切勿总是一味盲目地进行教学,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中由于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因此,可能部分学生对此认识程度的不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大家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大家都可以更好地学习综合版画美术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3.不同年级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

综合版画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年级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各种思想和身心都不是很成熟,对于综合版画的认识程度也不够,对于他们而言,综合版画教育就应该采取探索性的教学策略,用具体的实形物体进行综合版画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以此来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和动手的能力。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应该采取分组学习的综合版画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最后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由于他们对于综合版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采取竞争与合作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开展以木版为载体和探索新材料的综合版画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上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逐渐提升他们对于艺术的情操。

总之,综合版画,作为一种在美术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是一种应用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感受、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于一体的艺术,又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趣味性,而被大多数小学生广泛接受,从而在娱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锻炼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主持人:张老师,你选择了"条件欠缺情况下如何实施美术教育"这一主题,据我作为外行的理解,条件欠缺更多是指农村学校吗?为何想到这样的话题?

张老师:你说对了,主要指农村学校,也包括条件较差的城镇学校。目前在大量农村学校既无专职美术教师,又缺少物质条件,我所在的区虽然处在重庆这个大城市的主城区域,但也有很多农村学校,选择这一主题探讨,可能不仅对重庆,对全国农村学校都具有普遍意义。

据了解,一些条件欠缺的学校由于多为美术兼职教师,不仅缺少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也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美术课就是让学生画和作,至于怎样画怎样作、如何认识和评价交流画,即艺术欣赏,则不训练或不大注重训练学生。即便有少量美术专职教师,也由于美术教学设备及工具材料等物质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学实现的价值也可能大打折扣。

主持人:具体说,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问题?

张老师: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美术学习兴趣的建立;2、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教与学的问题;3、丰富学生美术知识,拓展美术视野的问题;4、上升到美术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想我们今天重点和大家探讨交流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她自然就能产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张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创作训练等活动中,都有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而且激发兴趣的方法也很多。这样吧,我们今天带来了余琴老师的一堂课,先一起来看一个片段,我们该怎样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或许这节课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主持人:我观察到,余老师在《报纸--撕、撕、撕》这节课的前面是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她们猜测摸到的是什么?

张老师:这节课是几年前在重庆获一等奖,并由重庆市推荐参加全国美术赛课获奖的一节课,内容不是教材上现成的,而是延伸创编的,既在方法上有探索创新,又在使用工具材料上有发现并给人启迪。在一开始的导入部分主要设置了悬念,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产生疑问和好奇,从而发生兴趣。其实,兴趣还有一个持续持久的问题,而持久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法我初步想到两点:一是美术课中不断的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持续的感兴趣、有乐趣;二是要通过保护和鼓励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对美术课保持兴趣。比如,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不断地有成功感,给他们提供在班级、学校或校外展示作品的机会,多设一些鼓励性奖项,多开展有趣的美术课内外活动,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来参与或参观,从他们的角度给予孩子赞扬等等。总之,教师应随时注意为学生有更多成功体验提供可能。

余老师这节课开始是采用诱导似方法引发兴趣,接下来在教学设计中的"看谁撕得圆、看谁撕得方、看谁撕得长、看谁撕得象、看谁撕得有趣"的设计,则一方面采用了竞赛式方法调动积极性;另方面将几何形概念和美术的基本型元素用生活化语言表述,便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游戏式教学中接受美术基础知识。特别是"看谁撕得长"、" 看谁撕得有趣"既可启发学生去探索发现很多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另外,眼睛作为视觉形象的感官功能也是需要培养的。虽然小孩天生具有视觉听觉等生理上的功能,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小孩长到两三岁很自然要拿起笔涂鸦,但人的这些与身俱来的器官在"认知和审美功能上的发育健全"是要靠后天培养的。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持人:除了激发兴趣,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张老师:还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做思考、探索、研究。我们区的另一位年轻教师上过一节课题为《妙笔生花--趣味国画》的课,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难度的,教师也不容易教好。这堂课教师回避了直接讲中国画笔墨技法,而是从"趣味"入手,自然引出运用到趣味表现中的通俗易懂的笔墨技法。由此我想到教师如何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教学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兴趣的需要,更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尤其是我们条件相对欠缺的学校,如果老师善于采取多种方法或办法进行教学,则可以更好的弥补教学硬件等条件的不足。

主持人:余老师在这堂课都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呢?

张老师:归纳这节课我认为采用了诱导引入--造型训练--主题创作(画面组合)等多种方法和主要环节完成教学。诱导引入前面已经说了这里不再重复,就训练造型而言则采用由最初撕简单形如方、圆、三角等几何形,到难一点的单个物象,如房顶、鱼形、树朵等,再到复杂一点的形象;撕的方法有直接撕、折叠撕、单层撕、多层撕等;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主题创作部分,主要在贴画环节展开,采用了粘贴和拼贴两种方法,即单个物象的粘贴和复杂物象的组合拼贴以及整个带有主题性画面的组合拼贴,应该说在激发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做得较好。

主持人:我们不少农村学校,孩子们学习美术可能只有简单的一支笔和一个图画本,这样简单的条件,我们是否也能很好的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家的创造能力呢?

张老师:你说的是事实,面对一支笔一个图画本的现状,更有必要思考更多方法,采取更多手段才能较好实施美术教学。方法很多,如在农村学校由于客观原因不便上的版画内容,其实也是可以想办法做到比较好的。比如,在制作等技能教学方面--可让学生用手掌或干树叶、树枝,以及有一定凹凸或肌理的物体沾上颜色或墨汁在纸上压印,引导尝试版画的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制作方法,体验版画利用凹凸印制可以产生多分原作的基本原理;还可以用一些粘性较好的泥巴做成薄一点的方块晾干后做版,用木刻刀、铁钉或自制竹签等尖利的工具学习版画的刻版。

另外,日记画的方法训练学生也是简便易行的。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开展过创作日记画,训练孩子用画画结合文字叙述记录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工具材料简单,如你所说一支笔和一个本就能完成。同时,因为可以画和写的内容较多,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联系又有选择和发挥空间,一方面,孩子会很感兴趣,甚至在玩耍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一幅作品;另方面,还能培养和训练孩子观察关注事物,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活或身边的事物形象的记录下来,是一种生动有趣、有效的好方法。

再则,还可利用黑板、粉笔作添画训练。添画是由两人或多人完成的,我称此为"主题不确定性"创作,正是它主题的不确定性,让一个接一个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由添加,而且形式也是可以多样的。多人合作添画过程生动有趣的热烈氛围很能吸引学生参与。

其实,只要老师用心方法是很多的。我们下学校和一些老师交流时有的认为小学写生课不好上,我认为也是可以较好开展的。比如静物写生可以画桌椅板凳、书包书本,风景写生可以画校园景物,人物写生可以学生对画或画老师。只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写生方法和技能,不能只是让学生自由的画。比如画教学楼先大后小,也就是书面语由整体到局部。虽然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小学生不大习惯用这些方法,甚至可能束缚他们的感受,影响他们的发挥,但是,这些基础的科学作画方法还是要让学生有所知道了解并逐渐学会运用的。

主持人:前面张老师您还提到要丰富学生美术知识,拓展学生美术视野。这一 点,我感觉城市的学校比较容易实施,他们可以看画展或到博物馆呀,借助多媒体了解和展示作品什么的,农村学校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老师: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怎样解决也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农村学校也普遍有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下载一些中外古今名画名作和重大展览活动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涉及美术史、美术评论评价等适合学生接受程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学会评价、懂得欣赏,也就是我们说的美术素养问题。这里又以前面提到的版画教学为例,比如,可以让孩子了解版画的这几点基本知识:首先,有必要对版画的刻版制版与我国古代印刷术原理相同,引申出版画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后传到国外,形成现在的创作版画后,再引进到中国有所了解(在敦煌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复制木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唐咸通公元868年)即《金刚经》。其次,版画的雏形还可追溯到印刷术出现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就有用手蘸色按压印在岩石上,或以手做模周围刷色,类似今天版画的阳刻、阴刻;古代先民在制陶工艺中用绳、树枝或其他物体在泥胎上压印图案花纹等人类早期活动,都可以找到版画的原始信息。

主持人:张老师你认为我们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希望给广大的农村美术教师什么中肯的建议。

张老师:我还想借此机会强调美术教学涉及美术文化和培养审美能力的问题。我们前面丰富美术知识,拓展美术视野的话题,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美术文化和审美能力的相关问题。美术大纲、课标很早就提出美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说审美能力是作为公民教育的基础教育中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条主线。但审美能力的培育不是单靠各美术门类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性知识的教学所能完成的,而必须将美术学科教育置于美术文化高度来认识和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具体一点说就是基本技能和技术性知识的教学只是一个方面,还应该涵盖美术的发生发展、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美术史)、中外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的介绍赏析、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图像语言产生以来对推进人类历史发展,对现实社会发展及促进走向文明的重要作用等等。当然这些方面的内容可能听起来复杂深奥似乎难以实施,实际上,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上,结合年龄特点都注意了这部分内容深度和范围的选择,是易于孩子接受的。学生也只有对多方面美术知识有所涉猎和一定了解,才能逐步建立起审美思维,形成一定审美能力。

第4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密度;教学比较

学生的知识在于构建,具体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构建新知识,抽象的教学往往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具体知识的构建。物理的知识多数逻辑性强、抽象性强,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降低教学的难度很有研究的必要。

“密度”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密度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物理研究方法,知道物理探究的实施过程,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我国现有的密度知识教学,常常不能积极联系科学的发展,而是把新材料及其应用和物理概念的教学割裂开来,造成了知识联系的不紧密,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比较中美的物理知识教学,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科学内容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密度教学内容

1.中美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该标准已经意识到了物质属性的教学要与材料进行联系,但这样的联系似乎只是停留在生活的应用上,并没有和概念的教学、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在“物质属性”内容的教学中指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但没有提到密度与材料的联系,将材料和密度割裂开来。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解释科学内容时指出:物理教学的内容范围包括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这类传统学科领域;也包括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其科学标准指出科学和技术相互联系有它的进步性,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中,使用了物体和材料的性质,不同于我国课程标准的物质的属性;它并没有将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进行研究,而是联系基本的概念教学,突出了科学和技术进步的融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上述标准的指导下,中国和美国都有相应的教材。把我国和美国现行的教材比较一下,看看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我们理解课程标准,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中美密度教学比较图表

二、中美教科书密度知识教学的对比分析及想法

1.中美密度教学的对比分析

密度教学图表中,中国新课程物理教科书有一定代表性的有苏教版、沪粤版、人教版。它们都介绍了密度的基本概念,但是其内容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它们的研究方法有相同性,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但是研究思路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1)苏教版中学物理教科书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物质的三个体积不等的长方体,分别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分析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找到一定的规律;通过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引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特有的性质。体积不等的长方体便于学生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体积,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去探究物质的属性,知道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知道通过具体的数字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通过规律得到了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其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得到了体现。但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是物质,物质的范围有多广,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何能反映物质的属性等,形成了学生认识的难点。

(2)沪粤版教材采用了木块和铁块,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木块和铁块的体积,通过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得到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不同种物质的特性,引入了密度的定义。沪粤版密度的教学采用了量筒测量体积的方法,直观易行,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进行测量,学生容易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容易实施。但木块容易漂在水上,测量体积时容易存在误差。它的密度概念也是建立在物质特性的基础之上,倒不如说木块和铁块材料的不同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反映。

(3)人教版教材是我国比较权威的教材,它采取两个实验分别进行比较的方法。先拿不同体积的铝块进行测量,测量质量和体积,得到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再利用不同材料的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最终总结为该性质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属性,同一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过程清晰,逻辑性强,应用到了正反比的关系。但概念还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没有涉及材料的特性,概念的得出也较为抽象,只能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中去理解。

美国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出版的教材利用气球和一瓶水的不同,画出了气球和水单位体积内微粒的多少,形象地比较了不同材料的密度。得到了密度:The density of a material is a measure of how much matter is packed into a unit volume of the material.密度和材料联系紧密,起点低,很容易理解。再利用两块巧克力体积不同、质量不同但是密度相同的事例解释了材料和密度的联系,最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找到测量密度的方法。但是利用气球和一瓶水的不同来理解密度确实简单易懂,比较具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自己的看法

从中美教材的比较来看,中国新课程的教材逻辑性很强、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偏重于公式和概念的应用、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有一定的益处,探究方法落实到位。缺点是难度较大,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应用的难度也会加大,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我国新课程教材知识适用的范围过大,过于抽象,能保证科学的精准性,但学生理解能力跟不上,不如下一个台阶,寻求一些符合学生实际认识概念和讲述方法,切实将材料和技术落实到基本概念的教学之中。

美国的教材同样也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但讲述概念起点较低,联系生活,用平实的语言联系新技术将概念解释清楚;虽然美国的教材在讲述概念上的逻辑性较低,但对于一章内容的逻辑性较为重视。专门开辟了实验室、新材料新技术板块,为学生拓宽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我们的教材教学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认识,从低到高,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步,多联系生活,将知识具体化,将技术材料融入平常的教学之中。避免过难的数学或者过于抽象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14.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5-12.

[3]江苏科技出版社.苏教版物理教科书,2011-09.

[4]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物理教科书,2011.

[5]沪粤版物理教科书,2011.

第5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版面宣传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现就影响健康教育宣传版面设计效果的受众心理因素与相关问题提出讨论。

受众对版面的观赏心理

与求知心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经常地伴随着观赏活动与认识行为。在版面设计时,应有效地利用多种因素,融医学知识与艺术于一体,图文并茂,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中,同时也享受到艺术的美,做到医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作为健康教育的宣传版面,受众者首先是对宣传内容有一种求知心理,希望得到更多的医学科学知识与自我保健知识,从中受益。物在于精,版面内容不要写得太医学术语化,宜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短小精干,让受众一看便知道其中的医学道理,使其能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以改进或引以为鉴。作为健康教育宣传版面,要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进行不同专题的健康教育。由于疾病多种多样,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应作一些专题的宣传介绍。例如:生活方式类、饮食习惯类和各种季节的防病治病类,等等。首先要让受众知道各种疾病如何预防,得了病又如何去治疗,防治结合;例如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深受人群关注,有必要在版面宣传中作专题性介绍,如肿瘤发病的起因,有些是饮食方面的原因,有些是生活方式的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受众特别想了解的知识点。因此作为健康教育宣传版面的设计者,还要加强学习,只有多增长一些医学知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健康教育版面的质量,让人民群众获益。

运用电脑美术设计,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受众对版面的艺术审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脑美术设计已被广泛运用到健康教育版面宣传中,由于健康教育画廊或宣传栏长期固定在公共场所,受众人群可随时驻足览阅,其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是非常持久的。从受众心理角度来说,用电脑美术设计的版面远远超出以前用颜料、画笔所设计制作出的宣传版面,其整体效果亮丽,色彩更鲜艳。文字立体感特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观赏性,更加吸引观众,进而更有效地达到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的目的。受众对健康教育版面宣传制作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表现形式特别好奇,同时也产生一种共鸣,感受电脑美术设计宣传版面的艺术魅力,这是受众求新心理因素的反应。20世纪80年代的健康教育宣传版面,盛行用颜料、画笔等工具来构画设计,制作过程全靠手工操作来完成,显然这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的物质水平与科技水平有关。如今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想提高版面宣传的吸引力,有必要充分利用电脑这一高新技术,用电脑美术设计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已被大家普遍所认同和赞赏,它不仅免去过去那种繁锁的手工操作作业,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版面的设计效果和工作效率。目前,电脑美术设计版面的软件很多,但使用较多是Photoshop和CorlDRAW这两大软件。这两个软件的设计效果和功能各不相同,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两大软件的最大优势,使设计的版面效果达到尽可能地完美。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美术绘画、书法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如何使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是卫生美术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课题。

第6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评价;教材对比

一、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改进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从而做出改善,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到自身学习成果和不足,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

二、美术教学评价的内涵及目的

美术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所实施的美术教学活动与效果及学生学习的发展状况及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1]。

三、现行初中美术教材中教学评价的对比分析

初中美术教材改变了以往“繁、难、偏、旧”的文本内容形式,整体呈现出单元结构组织灵活,视觉图片丰富多样,注重美术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的联结,注重美术学科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更具亲近感和吸引力,同学们在体会生活中美的同时,回归课本学习又有无穷的乐趣去创造美,实践美,做一个美的人。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多方面问题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在教学评价中,因此设计运用好教材中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初中美术新课标把美术学习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本文以人教版、人美版、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对比分析教学评价部分存在的差别及利弊。

(1)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教学评价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教学评价部分,以单元为小结进行学生的自主评价,呈现方式为选择问答形式,内容切合课题要求,在作答过程中,形成学生的自主判断和自我认知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检验提高的作用。而教师需要积极观察和总结学生通过单元评价部分所呈现出的问题,一方面反省自身教学过程中未达成有效教学部分的原因,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成长的部分,不单关注评价结果,更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自觉树立学习目标,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在教材的最后,设置有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第一栏“喜欢的领域”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及个性化,从侧面体现出教师学期的教学成果及有待改进的教学部分。第二栏“能力”是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体现,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反思,对反应学生能力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今后的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栏“态度”从情感态度上反映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自然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美术教学的实施。

(2)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教学评价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以评价建议为教学评价的板块,在每课的最后以一句陈述性的语言概括课程的教学重点,目的性明确,清晰的反映出学生本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指导。

但评价标准单一,有“一刀切”的弊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长,教学评价不是甄别学生好坏的标准,美术学习的目的更不仅是对单一知识的掌握,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与发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活动,不能只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状态,忽视综合情况中的大多数具体问题,这种绝对评价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大都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决定,并不能体现价值标准多义的美术教学实施是否效,因此,教学评价还有待改进。

(3)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教学评价

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以评价要点为板块作为教学评价,在每课最后以肯定的语气阐述相关教学目标作为评价内容,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囊括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我检测学习效果,自觉形成自我认知,体现了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但评价要点反映的问题只在学生自身心里形成评价,而外界得不到反馈,无从下手解决,单方面以教师自身判断难以形成教学改进,如果学生任其发展,教师不能及时予以引导和改进,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教学任务,那么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同样得不到发挥。

四、美术教材中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建议

美术教育评价方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的美术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采用量化分析和定性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客观、公正及合理。[1]在推进新美术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态度变化,注意用正确的语言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在教学自评中出现的问题,开发出各类美术教学活动所相应的教学评价工具,提高美术教学评价的实效性,促进美术课程的不断发展。

第7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欣赏课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25-01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在艺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做好美术欣赏课教学呢?

1.转变教师观念,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

传统“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和对作品的感受,而不去思考和怀疑,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程,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程更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心里活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影响着欣赏活动。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去欣赏作品,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例如:对中国古陶瓷的鉴赏,可以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陶瓷器皿(如瓷器餐具、瓷器装饰品),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鉴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水墨的清香,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连觉通感作用,从而达到有效而完整的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改变单向的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

在鉴赏外国雕塑时,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交流中体会到了欣赏乐趣,增强了作品感悟能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文化艺术,与这些文化艺术产生直接的交流互动,从世纪柱、世纪柱墙的浮雕去参阅中华民族两千年灿烂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从文化墙的碑帖中去解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感触历史,升华灵魂。

3.直观教学,真实感受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因此,美术课是直观性较强的学科,欣赏课更是突出了这一特点。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欣赏课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要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在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给学生看,通过感官的刺激,增强体验,从而获取知识。但仅仅依靠课本中的插图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收集和准备工作,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教学达到最直观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版画艺术》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版画,而版画的分类和制版、印刷工艺都比较复杂,学生只看拍摄出来的图片,很难掌握版画艺术的特点。于是,我选择操作相对简单的丝网版画作示范,将小幅丝网版画的印刷过程在投影机上为学生演示,当我把丝网从纸上移开时,学生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呼。我想,在那一刻,无需多言,他们已经明白了版画艺术的神奇与美妙。

直观教学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上美术课时教师可做到图、文、声、并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这需要老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我和我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一起,把美术知识分类做成了教学课件,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上课只要课前做一些小的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了。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素材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有些教材内容可适当加入视频,比如一些名家绘画示范vcd,探索栏目出的《千年书法》等与美术有关的电视节目等,都可通过剪辑加入课件,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第8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由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冀美版美术教材”)于2002年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2003年秋季进入实验区使用。截至目前,已在河北省11个市的大部分区(县)及省外部分市(区、县)使用。

2011年,教育部要求美术教材按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修订和调整,并要求于2012年1月报送修订后的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共四册教科书。编写和出版人员认真研读“新课标”,不断推敲和雕琢教材内容,以努力打造适用、好用的美术教科书为目标加班加点、勤奋工作,按时报送教育部。在大家的努力下,于2012年4月以较好成绩顺利通过审核。同年末,剩余的十四本教科书也以较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核,成为美术教材中唯——套(小学和初中)一次性通过的美术教材。

从冀美版美术教材开始实验起,各位编者就十分注意在教材实验中收集有关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编者通过听课、评课、教师座谈、走访学生和家长等形式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找出教材在使用中的优点和不足。十余年来,共听评课1000多节,各种规模的教师座谈230余次,涉及中小学教师900多人,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教材在使用中的优点、问题和不足。编写组还在河北省范围内组织了冀美版美术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设计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选择和建议两部分,共发放问卷3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800余份,对于教材使用情况有了更为详实和可靠的数据。编写组成员还不断追踪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认真学习前沿理论,并理性评估和分析,把有益的部分吸收到教科书修订中。在此基础上,编写组对教科书的优点予以发扬;对教科书中不适用、不好用的内容,则通过深入探讨提出了初步的修订方案。“新课标”颁布后,编写组成员又深入、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对照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不同领域的目标,以及教学建议和评价要点,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教材内容再一次进行了梳理,使教材能够最大化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理念和要求。

因此,可以这样说,冀美版美术教材的修订是建立在长期收集、整理、思考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的。为方便美术教师更好地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现将教材修订的具体变化介绍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在冀美版美术教材修订时,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体现时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精选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美术学习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具体修订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在凸显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冀美版美术教材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表现突出。小学1-12册每册的封二设为民间美术系列专栏,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为欣赏内容,兼顾其他地域性民间美术作品,如布玩具、泥塑、灯彩、编织等,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初中13-18册每册的封二为世界文化遗产专栏,是从世界文化遗产中选取的中外6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并增加了相关图片资料。同时,在教材设置的各课题中,也有大量以民间美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如《小兜肚》《画花样》《蜡染花布》《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外,教材还精选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友情或亲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如《花儿朵朵》《大家—起真快乐》《夸妈妈》《巍巍太行》《珍爱艺术品》等。在每册教材的最后增加了中外美术家或著名艺术流派欣赏专题,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外著名的美术家、作品和艺术流派。

2.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美术教材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特性。艺术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美术教材所呈现的美术作品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典型性。为此,编写组仔细推敲每一幅作品,力争使教科书上的名家名作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陛,使教科书上的学生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美感。这一原则还体现在美术教科书的版式设计上。美术教科书版式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科书修订中,编写组将教科书的所有内容进行了重新排版和布局,注重版面的设计质量,力求使教科书版面呈现出层次清晰、清新雅致的特点,使之更具艺术性,而且更符合师生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3.科学性原则

一方面,编写组认真研读了“新课标”,深入理解其中的理念、目标、内容、建议、评价等,依据“新课标”对整套教科书的知识框架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在体例结构上做了调整,使教科书体例结构更清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而言,整套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把握了“两条线”。

(1)明线——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课课题为载体,以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来引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学习。

(2)暗线——以美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为目的,依据“新课标”提出的“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性质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整套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重新排序,依然采用螺旋上升式的内在规律安排学习内容,修订后的各内容逻辑顺序更强、更合理,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是将手绘、色彩、中国画、泥塑等内容在整套书中的内容分布、呈现时间、难易程度都做了统一的调整。在每个课题的呈现上都力求严谨,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脉络清晰。如小学阶段泥工系列共6课,均安排在每个年级的偶数册中(下学期),递进关系是:第2册《玩泥巴》(新增课)、第4册《蚂蚁的巢穴》(原第5册)、第6册《泥捏餐具》(原第2册)、第8册《盘泥条》(原第9册)、第10册《泥板房》、第12册《夸父追日》(原第11册)。

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编排内容。第一学段以小巧、精致、趣味性强的美术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学生从初步认识、了解、感知向理解和创造过渡为主,美术语言、形式美的规律、中国画、线描写生、电脑美术等内容从这一学段开始介入。第三学段以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和创造为主,重视美术文化的广度和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第四学段是在小学美术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介入具一定专业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全面总结小学阶段知识和提升美术素养为目的,重视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生活及学生创意思维的进一步训练和提升。这一学段安排有《水彩画》《速写》等相对专业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视觉文化,加深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图形与联想》《瓶罐巧设计》等,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编写组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筛查和考证,力求知识呈现既科学又准确。

4.易操作性原则

在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上,教科书都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兼顾城乡差异,美术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

首先,明确了每一课的目标,适度凸显美术本体,使教师对教科书更容易把握,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修订中,根据调研结果,编写组就学生掌握起来稍显困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并且提高了内容的适用性,加强了对学习方法、制作技巧的指导,适度调整了教学活动、习惯养成、评价等内容。

5.时代性原则

本套教材从立项、编写、实验到现在已有十多年。期间,文化、经济、科技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编写组坚持与时俱进,在修订过程中,挖掘最新文化、艺术、科学发展成果和重大事件等内容,并吸收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将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上海世博会等鲜活的内容吸收进来,使教材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

6.创造性原则

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本套教材注重运用美术学科特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材中设计了关于学生图形创意的系列内容,如《图形变身》《图形与联想》《实用三视图》《图形与创意》等课题。这些内容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创意能力和手绘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特色

教科书首先要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打造特色教材也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

特色1:适用和好用

教科书是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因此,让教科书更适用、更好用是第一位的。在修订中,编写组充分考虑河北省美术教学现状、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努力使教材更适用、更好用。

首先,整套教科书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呈现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筛选,努力做到使之既能适合专职美术教师使用,又能方便兼职美术教师使用。

其次,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把原来隐含的美术本体予以适度显现,方便教师把握教学要点和目标。如通过主体课文、课业中的方法指导或提示、设置问题、学习目标(初中)、应知应会的美术名词术语(初中)、学生活动等内容来呈现,更易于教师把握每课的要点,进而能够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

在河北省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美术专用教室相对较少,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也不理想。因此,本次教科书修订力求使之更适应学校教学,在对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教材配套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学生工具材料使用和教学组织等方面都立足现状。在教学内容上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尽量选取教师好教、易教的内容;在教学呈现上,尽量关注兼职教师,便于其把握;在配套资源建设上,力求给教师准备更多的资源,以方便其教学;在学生工具材料准备上,尽量设计以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普通纸张或废旧材料为媒材的教学内容,以方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特色2: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

课堂美术教学虽然不是培养艺术家,但是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手绘能力,从而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对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套教材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在教材中适当加大了相关内容的比重,并尽量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任务或活动来促进学生该项能力的提高。

如小学阶段的《十个太阳》,是让学生画出若干个不同的太阳拟人形象,以提高手绘能力;而《画纸传传传》,是让每个学生轮流完成作品的一个部分,进行绘画接力,以培养学生手绘的兴趣。又如,《男孩女孩》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男孩和女孩的外貌差异。六七岁的儿童喜欢画“人物”,但大部分儿童笔下的人物,往往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也多为简笔画。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的观察,就能够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再如,小学中高年级的《图画故事》《从家到学校》《听音乐画画》《鞋底上的花纹》《用线造房子》《用线条画感觉》《好玩的玩具》《脚的经历》《绘画日记》《生动的角落》《我的课余生活》《探索铅笔的魅力》等课,都从各不相同的角度促进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初中阶段也有《用绘画介绍自己》《用线条表现》等相关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手绘能力会得到提高。希望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关注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特色地发展。

特色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发展

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是美术学习的重要价值,本套教科书的修订在本着向美术本体适度回归的同时,依然十分重视美术的教育价值。尤其在新时期及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发展也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

在教科书编写中,我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视的。

1.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课题。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训练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因此,本套教科书适度增加了相关课题的容量,如小学中低年级的《拼音字母变化多》《灵巧的手》《小兔的奇遇》等,以及鼓励学生发现不同寻常的视角,并表现不同寻常视角的美感的《从不同的视角表现》。高年级的《巧置换》是把事物的某组成部分或角色等进行置换,或在保留原有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一部分用其类似的形状来替换,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很有价值。此外还有《纸箱板的妙用》《图片蒙太奇》,以及初中阶段的《图形与联想》《想象与创意》等课题的设置,均是基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2.在每个课题中,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内容。教科书设置了“学习提示”(小学阶段)和“思考”(初中阶段)栏目。如六年级第12册《光的艺术》中的“学习提示”为:“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展现‘光的艺术’?”再如八年级第16册《绘画的构图》中的“思考”为:“你对画面上物体的排列有何感觉?”“这种构图本来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使用的,画家为什么要这样构图?”“这是否意味着作品主题决定着构图的形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具体修订内容

(一)梳理了整体结构

通过梳理,整套教材的逻辑性更强,不仅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体的逻辑性也得到了加强。

具体修订如下:

1.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调整了有关课程内容的位置。对整套教科书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大排队,重新编排到各册中。

2.根据整套教科书的内容逻辑要求,对个别内容进行了简化、扩充或调整。如原来某些要求既画又做的内容被简化为或画或做。要求的单—性,更利于目标的达成,也更便于教师操作。如《建筑之美》改为《欣赏建筑之美》,提出了建筑欣赏的方法,方便学生学习后运用欣赏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审美能力。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某些技能性内容(如形式美的规律、水彩画、速写,中国藤类植物、树木、山水的画法,服饰色彩等),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4.删去了某些不适用、操作有难度,或者在整个逻辑顺序中不甚合适的内容,如《虚心有节——竹》《流动之美》等。

(二)调整了整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具体修订如下:

1.小学的第1至第12册和中学的第13至第16册,每册的页码由原来的40页增加到现在的48页;第17册和第18册,每册教科书由原来的40页调整到现在的32页。整套教科书的页码既符合教育部新的要求,也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

2.扉页后的第一页和第二页的一小半(通页的一大半)进行了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这部分内容是民间美术(图1至图3),主图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副图是相关内容的图片。如第1册为布老虎,第2册为泥玩具,等等。

初中阶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介绍(图4至图6),奇数册为中国的,偶数册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共有6个专题。如第13册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寺庙,第14册为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等等。

3.第二页的另一半是目录,从第三页开_始为正文部分。

4.教材最后一页和封三的一小部分(通页的一大半)进行了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是“中外美术家介绍”,奇数册介绍的是中国美术家(图7、图8),偶数册则介绍的外国美术家(图9);一共12人。

初中阶段,奇数册为“中国画家介绍”(图10、图11),每册介绍2人,一共介绍了6位画家,均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画家;偶数册为“外国美术流派”(图12),每册介绍1个流派,一共介绍2个主要流派。值得一提的是,第18册为“中西方美术发展年代对照简表”,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不同阶段的代表艺术家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外美术发展的主要线索有一个了解。

5.封三的另一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计了便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学生用的《评价与签名》。

(三)调整了每课的呈现方式

具体修订如下:

1.小学阶段的版式上进行了梳理,对于必要的方法和步骤给予了相对固定的位置,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初中阶段教材变化大,主体课文置于课序和课题下,和小学阶段一致。重新梳理了文字,使文本更突出学科知识和重点,更精致,并且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该课核心内容。

2.初中阶段在主体课文后,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应当知道的名词术语”两个栏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清楚该课的教学目标,把握该课的重点,从而更好地达成目标。

3.根据学习的进程,增设了一些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

4.修改了部分课题名称,使其更准确、更科学。

5.更换了部分不典型的作品图片,现在的图片选择更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经典、更具有典型性,从而更能够说明问题。

四、围绕教科书,做好相关资源的全面建设

冀美版美术教科书服务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教师用好教科书,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是编写教材的宗旨之一。因此,冀美版教材以教科书为主体,力争做好相关资源的全面建设。围绕教科书,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美术教师兼职现象、学校美术配套资源匮乏、美术教师工作量大等实际情况,本套教材还编写了《美术教师教学用书》,设计制作了《美术教学配套资源光盘》,并配套建设了“美术教学资源网”和“河北美术教研群”等网络互动平台。

《美术教师教学用书》围绕教科书设置“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建议”,以及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等板块。“教学建议”中,不再提供现成的教学过程或案例,而是按照教学的大体流程,提供各环节的一些类似自选超市性质的可能的或是好的做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办法,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硬件建设发展很快,现已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微机和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学配套资源光盘》以教科书中的每课为单位,配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内容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与该课有关的更丰富、容量更大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资源。文字资料较之教师用书更具有拓展性和丰富性,便于教师补充更大量和更全面的知识,从而在自身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配套资源光盘中的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均可供教师下载,用于设计课件或直接用于教学。该光盘的建设始于2005年,本次也随着教科书的修订进行了修订。该光盘的开发和推广受到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的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适用、实用且好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更节约了教师寻找资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9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版画艺术;美术艺术;创新发展

前言:

版画艺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取决于版画存在的商业价值和在家居生活中的装饰价值。在美术新课改的背景下,本文将版画的应用作为重点,探讨了版画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应新时期版画艺术在中职美术艺术中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版画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当今,版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它的艺术性,原创性,商业性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在生活中,版画艺术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具备商业性,另一方面是它的装饰性。

1、版画的商业性

在新时期很多人对于高价的艺术品望而却步的时候,出现了“名家限量版画”,它以价格的优势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限量版画主要是利用版画技术作为一种复制的手段,对原来的名家作品进行复制移植。版画技术的运用让很多艺术作品可以得到批量化的产出。这种版画复制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原因是很多社会人士想买一些名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因为价格高而难以实现。名家的复制版画就恰好可以弥补社会人士的需求,它相对便宜的价格可以满足社会人士的需要,让社会人士可以更好的了解作品,收藏作品,满足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也为制作版画的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版画的装饰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向。所以通常在很多室内装修中都可以见到书画等艺术品。原来更多人喜欢油画,国画或者书法作品来装饰房间,但是逐渐人们就发现版画的装饰性和现代感更加的突出,首先是版画本身重点比较突出,比起其他的油画,国画更容易旋绕室内的气氛,并且版画的线条整齐,色调沉稳,画面给人一种焕然一些的醒目效果,非常适合现代家居环境。而且在价格上来说,版画的价格比油画,国画,以及书法作品的价格要低廉,它的装饰效果使整个居住空间徒增艺术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版画来装饰现代家居。

二、新时期版画艺术在中职美术艺术中的创新发展建议

1、更新理念

(1)强调版画学习的自主探索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版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将自主探索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艺术作品的创作并没有太明显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都坚持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与版画有关的信息,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版画传递出来的信息与价值。然后将这些知识进行自主的汇总,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比如学生可以观察版画的色调与家具装饰之间存在的联系,色彩鲜艳的版画适合什么样的装饰风格,而色彩沉稳的版画适合什么装饰风格。在运用上,版画的自主创新,也需要结合人们的不同的需求。正是这些需求差异可以曲师学生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版画学习的新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看书,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并且不断的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总,因为知识的汇总可能是学生创新的灵感来源。学生一边积累知识教师一边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版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长此以往,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比如在实际的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常给学生一些现代化意义的主题,并且给一定的视频图片或者文字材料,让学生对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版画创作,作画的方式不做任何限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发展的激情。

2、由浅入深的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教授中职学生版画制作方法和技巧的时候,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在中职版画应用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喜欢按照课程的编排去给学生安排学习的课程,但是有一些课程的编排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教材需要教师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来开展。首先是基本入手的方法,版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都非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版画的时候,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喜爱的版式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基本入手阶段不要给学生安排过难的学习任务,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让学生在乐趣和兴趣中学习创作,版画学习是一个庞杂的过程,中职院校版画的应用也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针对性的将版画学习分为实物拓印学习,刻纸画学习,纸版画学习这几个学习阶段,让学生由易到难的进行学习。然后是通过技巧的学习,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中职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所以在制作版画的时候,学生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操作能力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教师在教授版画技巧的时候,要加深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明确学习版画技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养成喜欢用版画创作的习惯。中职版画创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掌握画,刻,印这些操作性非常强的作画技巧。所以在整个版画技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在平时的学习和发展中,要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好习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遵循这样的规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总结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而不断提高,版画由于自身的价值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也必然会为中职生版画的学习带来更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中职生版画的学习也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于蕾.数字版画与传统版画的融合与创新[D].吉林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