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精选(九篇)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

第1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为此,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我访问了数位同门;通过新课程的实施,面对各级学子,本人已作过多次关于“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调查,了解了数位同门的愿望与想法,并总结了兴趣是效率的保障,“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应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道理。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与学的双边协作,学生是主体,只有在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有爱听课、爱学习、勤思考、爱动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效果。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谈起。

一、通过物理学科的科学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当今社会的进步、各项高科技产品的诞生、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项成果都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知识,适当介绍新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加该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以及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同时让有些学生从小就有的科学家梦想在学习物理中看到希望。从联系实际中,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此,在课余得到了很多学生的主动接近,搭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引起了多数学生的转变。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兴趣,可培养学生爱听课、爱学习、勤于动手动脑的好学习惯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里有很多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科技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用实验探究、证明理论事实,用理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从实验的直观现象消除对未知领域的疑惑。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信任感,并从简单的实验明确深刻的道理,从实验的成功喜悦中感觉到物理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的一面,从而激发对物理科学知识的向往和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成功的实验理论来增强一些学生从小就有的科学家的梦想。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三、从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改变对物理学科的看法可激发起学生对物理课堂的重视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是人类分析自然、解释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是人类生活、生产、科技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理论知识。它虽然要以其它学科为基础,其实用性永远的强于其它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分析讲解和对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物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可改变学生对物理科学的认识和看法。从而会激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重视,养成自主学习好习惯。

四、物理抽象的理论事实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关物理力、热、光、电等理论都是抽象的事理,通过探究、设疑可以引入学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例如: 在引入新知识时,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课堂讲课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通过发散思维,做出各种设想和推测,留下悬念,待学生到学习后面知识时立刻豁然开朗。使学生感觉象是看小说时的高潮,欲续下文,从而深入学习。

五、使用幽默的语言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2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科学实践;科学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幼儿园大都倾向于现代化科学教育,往往忽视我们身边最珍贵的乡土资源财富。还有一些教师以没有科学教育用具和科学教育课程为由,不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先让教师改变科学教育观念。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题材,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有效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活教材”。那么,怎样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乡土资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大自然中丰富的事物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良的场所。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育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一些哭闹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幼儿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变化莫测,探索大自然种种有趣的现象,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例如,秋天到了,许多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是翠绿翠绿的,这时候,孩子的疑问就来了:“为什么所有的叶子都黄了,只有冬青的叶子还是绿色的呢?”这时,教师可以请幼儿拿出一片梧桐的叶子和一片冬青的叶子进行比较:比较两片树叶的外观,梧桐的叶子比较大,而且特别的薄,冬青的叶子比较小,而且特别厚,上面还有油油的一层东西,是不是这一层油油的东西在起着作用呢?我们可以来做个实验:拿两片相同的梧桐树叶,一片涂上蜡油,一片什么也不涂,一天过去了,那片涂了蜡油的树叶还是绿色的,而那片什么也不涂的~子却黄了。这样,我们就总结出来了:冬青常绿是因为叶子的表面有一层类似蜡油的东西在包裹着,使得它常年翠绿。通过这个例子,幼儿既能明白一些大自然中的奥秘,也能让孩子们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通过把幼儿从“课堂”带到了“大自然”,他们获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二、创立各种条件,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孩子创立各种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由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分出一部分空间设立动物区和植物区,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带一些动植物的种子,让孩子们根据它们的生长环境探究他们的生长过程。

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带回一些青蛙的卵放在动物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青蛙的卵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蝌蚪的,蝌蚪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小青蛙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让幼儿懂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活动墙,贴上各种植物一步步成长的照片,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常见植物生长的了解,还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事物起源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让孩子的所学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

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些有效的自然条件,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孩子们常见的、感兴趣的动植物、自然现象和风俗习惯等作为科学课程的补充内容,渗透到科学教育实践的课程中。

比如,小班:小蝌蚪找妈妈、下雪啦、秋天的树叶等;中班:各种各样的花、向日葵为什么围绕太阳转、水有几种形态等;大班:圣诞节做手工挂到圣诞树上、冬至组织孩子包饺子等。下雪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出去欣赏雪景,同时可以向孩子们提问:“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雪?”教师可以将水的三种形态教给幼儿,水在零度以下会变成冰,冬天天气冷,所以夏天的雨就会变成雪飘了下来。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讲授给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等特点,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自然事物进行实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

总之,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科学教育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设立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社会场所。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利用乡土资源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让孩子们所学的知识体现应有的价值,让他们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敬畏科学。

参考文献:

第3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

第4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84

自然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我们解释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小学教育中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知识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在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对问题的科学分析的习惯。学生活泼好动,但自然知识大多较抽象、枯燥,所以科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讲解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讲解磁铁的两极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于8岁的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弄不清楚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且这些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在讲课前,先创设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我叫4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拿着磁铁的正负极,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找朋友’,看看哪个同学对你有吸引力呢?”学生开始愉快的游戏,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排斥你们手中的磁铁吗?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来让老师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吧!”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趣的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拉近生活与知识的距离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讲解中,我注重生活现象与课本的联系,将生活中很多现象融入课堂中,使学生明白身边现象的科学原理。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学习科学,使用科学,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呢?本节课的内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靠我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去理解与体会。因此,在讲课前,我让学生事先准备有包装袋的食品。讲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已经发霉的干面包,让学生观察“同学们,这个面包可以食用吗?它为什么会发霉呢?我们平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怎样确定它的安全性呢?”通过我的三个有效提问,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的保质期的重要性。我接着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食品包装上的秘密呢?”我的提议得到学生地响应,学生认真地听我讲解了怎样读取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在日常的讲课中要经常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是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同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其在将来其他学科的实验中打下基础。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的学习中,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真正了解电流知识,增加学生对电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认识。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实验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线、单刀开关、小灯座等器材,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并成功点亮小灯泡,证明了电流的存在。我又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路设计,加强学生对电流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第5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关键词:动手;安全;知识门槛;代替;兴趣

一、动手操作与实验安全

1.问题起源

在自然科学中,化学凭借其操作性及丰富的实验现象,本应当是最容易引人入胜的一门学科。可是随着活动的逐渐开发与青少年的知识标准,简单的观察颜色、混合溶液,过滤这些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普资源的需要,想再扩展些时发现安全问题亮起了红灯。

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人身安全。青少年到科技场馆来参观展品,参与教育活动首先都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开展化学活动的对象大多数并不是在学校已经接触化学的学生,所以他们并不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实验中的一些药品(如酸碱)和实验步骤操作不当会腐蚀皮肤或造成其他人身伤害;另外实验仪器也大都是玻璃制品,也容易损坏造成伤害;二是场馆安全。上海11.15火灾,沈阳春节火灾,一幕幕惨剧发生,消防机构对场馆类的公共场所也加强了管理。酒精灯是实验常用物品,在严峻的消防形势下,却不适合在科技馆内使用。安全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化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解决问题的建议

创立光谱学的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两度因砷中毒几近死亡后又在实验中失去右眼。所以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如何克服安全问题呢?

解决安全问题不妨跳出化学实验的传统圈子,创新实验。在保证实验原理正确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学科或技术寻找相应的方法实现实验目的。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检测实验,传统的实验室方法仪器众多,药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实验原理也不利于初学者理解。我们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从碳酸饮料中提取二氧化碳,整个过程只需要半瓶饮料和一只气球即可完成,得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完全可以进行石灰水浑浊和灭蜡烛实验。还可以利用透镜从阳光中提取热量,用生活用品(如维生素C、醋、小苏打等)代替实验药品。诸如此类,化解一些安全问题。科技场馆中进行的是科普教育而不是学科教育,我们不必抓着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不放,换个方向可以海阔天空。

二、化学知识门槛与青少年兴趣的维持

1.问题起源

科普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对于化学这门学科,颜色丰富,现象多变,其趣味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培”易,“养”难,如何能让青少年不仅仅只关注他的趣味性,而去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呢?

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元素周期表和微观物质的认识都是入门的基石,但青少年的年龄知识结构与此并不协调,没有化学基础的人如何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作用呢?如何能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更加不能理解氧化与还原导致的实验现象。这就使得科普活动过程很难深入。凭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让青少年的目光停留一刻,对于他们来说这仅仅是一个热闹,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如何能将趣味性成功转化为兴趣是一道重要的困难的题目。

2.解决问题的建议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老师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名牌学校,而是兴趣。如何克服化学知识的门槛问题引发青少年的兴趣并维持对它的热情呢?

结合参加活动的主体人群年龄层次较低、知识贮备量少、兴趣趋于表面性和生活性的特点。我认为:应注重现象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利用与探索,避“理”而趋“利”,知识的横向发展替代纵向深入。以鸡蛋壳与醋酸的反应实验为例:根据鸡蛋壳泡在醋中变软的实验现象,使青少年认识到醋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牙齿与鸡蛋壳的成分(碳酸钙)相似,那醋会不会损坏牙齿呢?研究除了醋酸以外其他的酸类(如碳酸)会不会损坏牙齿呢?这样将知识的重点从实验的原理转移到实验现象上,以现象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的方向偏重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性质或现象。引到学生熟悉的点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及课后自主探索,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的利用,又成功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内容引至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向。

第6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一、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们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比如,在讲解完全花的结构时,我们常以桃花为例,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讲解,那么,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自然界才是学生真正的生物课堂。生物学知识,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文字概括。生物学教师只有把我们的生物课堂嫁接到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真实而具体,充满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自然现象是具有季节性的,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每一季节都有各自特有的生物现象.而各地的气候又略有差异.所有这些常常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不同步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季节同步.比如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是秋季,而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活动多在春季,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内容移到春季进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讲究导课艺术,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首要的环节。如果一堂课设计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引起兴趣的疑问,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及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被悬念紧紧吸引,真正进入学生的角色。

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可采用“先松后精”方式。既先来段精神的开场白,讲“含羞草”等神密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及彷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插入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旁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解免疫与计划免疫时,提问“你们是否想知道当一个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可否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学了免疫与计划免疫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新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优化课堂语言,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当然,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四、利用直观教学,创设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对生物标本、模型、活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每节课选用合适的标本、实物、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例如,在讲尿的形成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演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最终形成尿液的全过程,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并伴随着液体成份的变化,既形象生动又便于理解和记忆。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将浸泡过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进行解剖和观察,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去找出这两种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讲授生物的多样性时,用参观展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种生物的标本,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使之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些课堂上,学生面对观察的对象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时,由于在教材中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和七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一些,所以教师要逐步演示并指导学生实验:要想撕下的洋葱表皮不带果肉而且薄,就要撕得快;盖盖玻片时要强调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第7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一、开启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之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科学课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学生普遍怀着好奇的心理,科学第一节引言课好像老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教学设计是:

1、设置悬念。

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熟透的果实和枯萎的树叶为什么总要落回地面?用鸡蛋打石头,挨打的是石头,为什么打破的是鸡蛋?这些生活自然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在课堂上,作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就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使他们急于了解为什么。

2、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

捕捉学生的兴趣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推至理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于是设计下面的教学实验:把一个盛满水,里面放着小金鱼的试管颈部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在试管下部的小金鱼却安然无恙;又另取一盛水烧瓶在洒精灯上加热,使水沸腾,然后用塞塞住瓶口翻转过来用泠水淋下,学生惊讶地发现,这时瓶内的水又再次沸腾起来了。还演示了感应静电起电现象、滚摆等实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后,接着引入讲什么是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科学规律、科学家……等,把知识有机地串在一起阐明。

3、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史料。

在讲授研究科学的根本方法——观察和实验时,生动讲述科学学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绘声绘色地描述伽利略仔细观察教堂里晃动的吊灯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在浴池里发现浮力……。使学生在情感描述中如同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最后让学生动手到教室外观察自然光通过透镜后会聚成焦点和通过三菱镜后形成的七色彩虹光带。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验,使他们领略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存在着很多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指出细心观察和认真实验是学好科学的方法之一。就这样,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来学习理论知识,从实验演示和情感的启迪下领略学习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的特点,培养学习科学兴趣

新课程初中教材写得生动有趣,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与一体,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且教材还设计了〖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谈谈与议议〗等栏目。学生阅读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故笔者利用教材这些特点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适时穿插科学学史,科学家的生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科学家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艰辛、奋力拼搏、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

2、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每讲授一节新课的开始,若作一番精心设计,这样才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我要认知、我要”的境地,这是驾驭教学进程,调动学习科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环节。新课引入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的效果较好:

①实验引入法。例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节教学中,可设计两个趣味实验:一是在两个50ml烧杯中分别倒入浓氨水和蒸馏水,各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将两个烧杯靠在一起罩上一个玻璃钟罩,片刻后,发现放蒸馏水的烧杯中也逐渐变为红色;二是将精确量取的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少于100ml,这种与平常生活中现象相悖的情况,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性质,这样学生在享受思维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掌握了概念,学到了知识。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如图。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②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兴趣。因此,从生活实例中引入新课,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引入“密度”一节时,运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光亮程度都一样的两只汤匙,让学生区分哪一只是铝匙?哪一只是不锈钢匙?再找一团棉花和一块适中的铁块,让学生判断那个质量大?用这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3、做好各种实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

第8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激趣导入,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小学生对自然界总是带着好奇心,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妙,教师应把握时间,利用这股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启这扇大门。因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紧密结合自然现象和事物,启发学生去参与、想象、猜测、探索,老师要因势利导,诱导探索科学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学习兴趣,他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学好。而科学课时每周较少,课外作业如观察与实验、饲养等,如果没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教师从第一节科学课开始,就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每一课时,要设计好每课的导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觉得有趣。

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说:“首先来进行一场拔钉子比赛”。让学生推举一位力大的,再让学生推举一位力小的,力大的体重几乎是力小的两倍。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课堂很活跃,心想,他们到底怎么比啊?教师拿出一根木条,上面钉着两枚同样粗细的钉子,钉入木条的深度也一样。教师说这样的比赛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拍拍力小的肩膀,对他说:别泄气,我给你一样秘密武器。说着,拿出一把羊角锤递给他。比赛开始了,很快力小的获胜了。有的学生觉得很奇怪,有的学生说是羊角锤起了作用。为什么用了羊角锤就能省力呢?于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设计了“比谁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班级中公认的力气大和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明显出乎学生意料,于是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习研究杠杆原理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科学知识的内在美,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科学,从而萌发科学探究兴趣,从而能够大胆想象、乐于设计、勇于创新、真正喜欢科学。

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注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2.传统教学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

“评价”强化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快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用激励语,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认为自己做到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从实践看,实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都不甘落后。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爱好,激发起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第9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 环境 奥妙 兴趣 积极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教育无所不在,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的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在生活中营造科学教育的场景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

这时候环境具有的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尤为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科学探讨的激情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