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精选(九篇)

护士职业素质内容

第1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关键词] 护士;职业倦怠;能级管理;分层次使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7-02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能量长期奉献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极度心身疲惫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1],其已成为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职业的高风险性、日常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相对不确定以及社会地位、劳动报酬低等原因,使得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3]。为评估和认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文提出了通过护理能级管理,促进护士职业倦怠改善的新思路。旨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职业倦怠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

1 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及改善措施

1.1 护士职业倦怠形成因素

1.1.1 工作和职业特征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护理工作负荷过重,加上医疗职业的高风险环境,使护士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国外研究证明,护士工作衰竭主要原因为所护理病人的病情危重,病人及家属要求高,工作负荷过重,人手不足,工作排班不合理,社会支持不够,与病人、家属、同事的冲突等。另外,工作和生活中护理人员的多重角色冲突[4],常常使护士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1.1.2 社会因素 国内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医疗活动中,诊疗处于主导地位,护理处于从属地位,医护之间的巨大社会地位反差,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黯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另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非专业性工作量大等也使护士容易产生消极情感。

1.1.3 个体特征因素 职业倦怠虽然是由工作直接引发,但也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有关。据调查[5]21-29岁年龄组的护士易产生工作倦怠,女性在情感衰竭方面高于男性,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低年限的护士存在高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是工作倦怠感的高发人群。

1.2 护士职业倦怠改善主要措施

1.2.1 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在护理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工作情绪中可能引起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如明确工作职责,提高社会地位,减轻工作负荷等。管理者还应注重对护士的支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予工作肯定和积极评价,从而防止因职业倦怠使护理队伍不稳定,降低护理工作质量。

1.2.2 培养健康的人格及工作态度 现有研究表明,应对护士职业倦怠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积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工作态度。要让护士认识到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内心压力,减轻职业倦怠感。另外,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外对护士坚韧度方面的干预研究比较多见。有研究表明,提高护士的坚韧度可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职业倦怠的水平。

1.2.3 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层应采取积极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增强护士的自尊感和归属感,减轻职业倦怠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护理能级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2.1 护理能级管理方法 护理能级管理模式是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思路和趋势[6]。根据护士职务、职称及技术能力等条件分为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进行护士分层次使用和管理[7]。各层次护理工作内容进行规定,并赋予各层次护士一定的职能和责任。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将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分配给不同能力的护士进行护理,在保证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价值。另外根据不同层次护士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和风险因素,确定不同层次护士的绩效考核指标,实行薪酬与护士层次挂钩。体现人才与劳动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提高各层次护士的积极性,发挥较好的激励作用。

2.2 护理能级管理的效果

2.2.1 护理能级管理提升了护士的价值感 实施护理能级管理,克服了之前不同技术职称和年资的护士工作内容相同,护士工作热情不高、消极,护理质量难以改进和提高。护理能级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参考学历、职称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能定级,以岗定责,职能匹配,绩效挂钩,提升了护士的价值感,降低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2.2.2 护理能级管理提升了护士职业成长动力 实施能级管理,不同能级的护士被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力求做到不同级别的护士“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满足护士自我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实施能级管理也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契机,有利于不同层级护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护士积极进取争先创优,实现人生宏伟目标。通过护理能级管理,制定相应的进阶制度,促进低级别的护士向高级别晋级,推动了护士职业成长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形成。

3 讨 论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8]。因此,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组织的综合性干预措施[9]。在个体方面,护士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应切合实际,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在管理层面,管理者除应重视护士人格特征的特异性外,还应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职业倦怠的困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剑英,张晓燕.急危重症病学科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55-56.

[2] 王慧,张宁.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397-399.

[3] 杨安芳,护士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399-400.

[4]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

[5] 周荣慧,呼滨,等.北京城区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27-30.

[6] 王慧芬,贾琦.护士能级管理的实施效果[J].护理杂志,2008,25(IA):55-56.

[7] 丁兰贞,高玉芳,侯桂英,等.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分层次管理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4,4(6):13-14.

第2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政治老师或班主任的职责。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有德育实践课、职业规划等课程专门对学生施以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的相关课程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学生道德体验与实践,忽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而且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有效解疑答惑,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差,针对性弱,体验性浅的问题。② 

笔者发现,在护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将护士职业道德素质及相关德育内容渗透融合入专业课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关的教育,其效果良好。 

1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朱小蔓认为:“德育不仅仅存在于专设的品德课程中,而是同时存在于各个学科课程中。因为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学科内容与方法都蕴含着特定的道德价值”。③因此,在专业课中适当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必要。在坚持职业道德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应把握教育时机,利用各专业课教学渗透、融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类卫生学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讨如下。 

1.1 直接渗透 

教师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学基础”及“护理心理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医院、家庭、社区、社会中报道的真实病案、伦理、医患纠纷等内容,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在潜移默化中灌输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爱伤观念。比如在讲解《护理学基础》第十二章时,护士给女病人测量体温,没有让男家属离开病室或者屏风遮挡病人,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患者,隐私暴露,就医体验差,感到羞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希望医护人员如何对待?笔者发现,在教学中信手拈来的案例引发的思考比简单的道德说教要有效得多。又比如在临床操作中,护士在给病人进行肌内注射时,病人常常感到很疼痛。因此我们在进行肌内注射等相关教学时,要重点教会学生无痛技术,比如分散注意力、松弛肌肉、绷紧皮肤等。 

1.2 间接渗透 

教师通过介绍“护理学基础”、“护理伦理学”等科目的发展历程,介绍护理前辈们艰苦奋斗、忘我服务的工作态度,阐述前辈们的奉献精神、职业追求,从而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在“5.12”护士节等特殊节日中,邀请本市三甲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心路历程、人生感悟、专业思考、案例分享等内容,让学生们感悟专业思想,深化职业情感,逐渐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让榜样在学生们心中树立起来,加深职业理解,内化职业情感。在讲授“老年护理学”时,通过特殊的“家庭作业”。比如:每周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周末帮助年迈的婆婆爷爷做家务,为他们按摩、洗脚等;在特殊的节日给家里的老人购买小礼物或者送上温馨的祝福等,让学生转变原有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关心、照顾、帮助身边的人,感受到“给予”的快乐的职业的崇高。 

1.3 随机渗透 

专业课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专业,熟悉专业,掌握“三基”。在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的理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非常重要。比如在学生在刚接触护理专业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哪些,在临床上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工作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比如在“内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的讲授中,我们要随时强调护士对患者施以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要将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帮助表现出来,将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随机贯穿,通过随时引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1.4 时事渗透 

护理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卫生行业护理专业以及护理工作者的新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新闻时事让学生们感知到职业特点,形成职业认知,内化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行为。如果所有专业教师都将职业道德教育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并将教育内容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借助专业课教学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PPT教学、微情景教学等方法,多学科教学渗透必将对职业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助推作用。比如杭州一实习护士在其微博上多张虐待婴儿照片,她拼命摇晃婴儿脆弱的头部,还称“2B孩纸”“小孩装死”,并在熟睡婴儿鼻头贴猪鼻子。可以把这种事件作为反面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1.5 苏格拉底式诘问 

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有的护士服务态度很差。因此可以根据她们的行为提问。比如:她们的行为有违护理职业道德吗?如果有违,哪些地方不对?你以后在临床实践中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诘问中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找出正确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同时完成了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 小结 

德育(思想道德)描述的是“大德育”,护士职业道德描述的是护士应具备的专业领域里的“小德育”。“大德育”包含“小德育”,“大德育”是基础,是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能力。“小德育”是“大德育”的延伸和特殊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可以这样说,一个思想品德不好的护生,是不可能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的;反之,一个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生,也一定会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呈正相关。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渗透的基本意思为渗入、透过,指液体渗透多孔物体。延伸意义比喻某种思想、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⑤笔者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将德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多种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对稳固学生的职业思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注释 

①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 

②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的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7. 

③ 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76. 

第3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 高职护生 培养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0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01-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护理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1 护士人文素质的内涵

护士人文素质是现代护理岗位对护士综合素质要求之一,史瑞芬[1]认为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文字修养;②人际关系修养;③伦理道德修养;④文学艺术修养;⑤文化传统修养;⑥理性思维修养。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在护理职业道德、护士职业形象、人际沟通技巧及护士礼仪等诸多方面。

2 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2],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多纠纷的发生并非技术问题,多是由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良、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有意无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等原因所引起。若能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个人利益、人身安全和意愿表达,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既能大大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发生许多护理纠纷,同时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还可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决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

3 目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技术至上的观念在护理教育中根深蒂固,从学校到临床带教,仍然存在以疾病为中心,缺乏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问题。陈旧的护理观念和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违背了高职院校以职业要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向卫生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护理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加强护生在校期间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4 有效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索

4.1 将人文精神充分融入护理培养理念。人文素质在综合素质中中处于基础地位,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在护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形成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护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内时间,尽早和尽可能多的以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形式安排护生接触临床,通过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使护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学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4.2 调整现有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特点,改革现有人文课程教学模式,使其成为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 整合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可将人文课程整合为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艺术修养和职业规划等模块,对接近和相似课程的内容和学时进行整合,既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解又提高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效率。

4.2.2 遵循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课程,例如第一阶段:人文素质基础教育;第二阶段:人文素质拓展和提高;第三阶段:巩固人文素质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若遵循以上循环递进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路即可以符合高职护生职业素质发展规律又可以满足护生个人成长需要。

4.2.3 注重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引进和借鉴高质量教材,教材内容和编排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实践机会,例如利用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人文专项活动[4],丰富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人文技能。另外,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灵活多变,改变文字考试的单一形式,加入对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实践水平的评价。使人文课程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奠定护生人文基础,培养护生人文意识,着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功能。

4.3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注重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教学人际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和补充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素质,规范言行,教学中保持耐心、细致和从容不迫的教学态度,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5]。同时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例如举办讲座、情景教学、模拟训练、角色互动和课间实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人文化环境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并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形成对他人及将来对病人关怀的能力。

4.4 利用多种践行方式,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积极地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组织学习护理行业楷模的伟大事迹,举行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5.12”护士节、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等爱心志愿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使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成为培养护生人文观念和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载体,让护士在多种践行方式中积累积极的生活体验,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为护生进入护理岗位、顺利完成护理工作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主编.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 包春艳,房民,包春雨,等.新形势下护理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医管理,2008,28(4):58-59

[3] 都东鸽.人文关怀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2):187-188

第4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关键词:感染科;新入职护士;心理健康

感染科新入职护士都是90后,特殊的工作性质,心理压力不免产生。为了培养更优秀的护理队伍接班人,深入了解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感染科护理质量,我科通过以下调查方式制定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感染科2012年1月~2014年9月新入职护士21人,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岁,本科13人,大专8人。

1.2方法 自行设计新护士入科心理压力调查表,主要内容有:生理因素(失眠,月经不调,头痛)心理因素(害怕被感染,自信心不足)环境因素(特殊环境氛围,空气污染,生物污染),技术因素(各种仪器设备的熟练使用,各种职责制度、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的掌握,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隔离防护要求,护理文书的正确书写)人际因素(与带教老师的沟通问题,与医师间的合作问题,与患者间的沟通问题)5个层面。每项内有若干小项,对感染科新入职护士在入科初期(1个月内)发放问卷调查表。新护士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填写完毕当场回收,问卷发放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各项目的分布人数,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见表1。

本调查显示,无论学历是大专还是本科,感染科新入职护士对"害怕自己被传染"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特殊环境氛围"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同时新入职护士心理健康与患者间的沟通问题,专科知识的掌握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对这一护士群体增加重视程度,采取人性化管理。

3 干预措施

3.1管理者方面

3.1.1创造良好的科室工作环境,改善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院感办加强院感质检力度,体检中心每年对职工免费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

3.1.2对新入职护士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强调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消除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偏见及恐惧心理。

3.1.3指定带教老师,应选择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优秀,职业素养崇高的高年资护士[1]。针对不同性格的新护士采取互补的方法,避免相互间沟通障碍,过于外向的新护士安排相对内向的老师带教,调节其过于张扬的性格[2]。

3.1.4排班时注意新护士工作能力的强弱和老中青搭配,合理安排工作。满足老中青梯队三角形向橄榄形结构比例发展的需要,根据工作量弹性排班[3]。

3.1.5关心新护士的生活,业余时间组织活动,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尽快使新护士融入科室大家庭的怀抱。

3.2带教老师方面

3.2.1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真才实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3.2.2为新护士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创造积极地人际氛围。对新护士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3.2.3带教过程中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制定带教计划书,对各项护理操作及核心制度,并定期考核过关。

3.2.4注重新护士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患者,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3新护士自身方面

3.3.1工作积极上进: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职业素养。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和护理操作,尽快胜任本职工作。

3.3.2保持好心情:要学会调节压力,面对压力,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在不稳定的外在环境里保持内在平衡,才能促进心理的正常发展[4]。

3.3.3合理安排生活:三班倒易打乱人体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充沛的精力应对工作。不挑食,不节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3.3.4做好职业防护:执行七步洗手法,熟悉各种化学消毒液配置浓度及使用的原则,掌握标准预防和职业暴露的概念及处理流程,各种感染源传播途径,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具[5]。

4 结论

感染科新入职护士的心理健康因素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除了自己要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医院管理层对这一护士群体要增加重视程度,采取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带教,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缓解新入职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为医院的护理事业稳步发展准备一个良性循环的后备梯队。

参考文献:

[1]侯景英.住院药房新员工入职带教体会[J].中国当代药师,2012,19(10):150-151.

[2]邓俊娜.提高护理实习生带教满意度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2,6(2):1432-1433.

[3]李红玉,郭小荣,鲁玉桂.感染病房护士心理状态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5):369.

第5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目的]将优质护理服务与护理人文教学结合,构建护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方法]选取护理本科生212人,按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试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培养,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及护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作坊,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设置、角色扮演、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采用自设优质护理服务知识问卷、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知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该模式能让护生了解临床动态,增加情感体验,可引导护生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护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

卫生部自2010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是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改革护理模式和护理服务流程,重新定位护士职责[1],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人文关怀、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与培训、专科护理等多方面[2]。由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更应具有敬业精神并乐于奉献。但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早期,曾引起部分临床护士和学校教师的不理解,认为优质即“无陪护”服务和“洗头洗脚”工程[3],片面的认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影响。护生是护士的后备军,对于在校护生来说,优质护理服务不正确的认知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将优质护理的理念深入到护理教学中,使护生职业价值观与不断创新的护理实践结合[4]。本研究于2014年—2015年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引入高等护理教育教学,建立护生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方法,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期丰富护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护理本科2011级212名护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201人,年龄17岁~24岁(21.8岁±0.7岁)。选择1班、2班106名学生为试验组,按照优质护理服务视野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模式(HCQ-EAV模式)教学,同时选择3班、4班106名学生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比较。两组护生性别、年龄、优质护理服务认知、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试验组干预方法

1.2.1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施前由教研室负责人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培养模式,建立过程设计依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环节进行,整个培养通过“沟通交流—情感确认(感)—见习实践—态度反思(悟)—价值建立”程序逐步落实。培养模式分为理论(42学时)、见习(10学时)两阶段进行,共计一学期。理论授课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培训,课堂教学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穿护理管理学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具体计划如下:①课堂教学模块,共计12学时,由3名老师授课。开课前加强师资培训,教师补课内容包含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文知识、护理学工作性质等方面,以便强化教师角色榜样作用。优质护理服务中岗位管理内容与护理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章结合讲述,情感教育与护理管理学中“沟通与冲突”一章结合讲述,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中将情感态度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②课外主题培训模块,举办优质护理服务及护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作坊,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分为概述(4学时)、基础护理(4学时)、岗位责任制护理(4学时)、护理管理(4学时)、专科护理(4学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分为护理的渊源(4学时)、点滴积累的感动(4学时)、我们的生活(4学时)、追逐梦想(4学时)模块,穿护理人文知识及情感教学等内容中。讲座前,教师收集与所授课相关、能呈现主题内容的素材,包括人物故事、诗歌音乐、影视剧等;建立护生“我的护理我的梦”情感交流平台,通过建立QQ群,共享护理人文优质资源及视频资料,并借此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困惑,实施情感导向。③见习模块,结合护理管理学临床见习,参观部级、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与临床带教老师提前沟通以保证主题统一,向护生讲解医院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果,及时解答护生疑问,注意对其情感的正性引导,护生及时记录见习体验和感悟。

1.2.2改革教学方法,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根据课程安排角色扮演等方法,选取优秀案例,建立情景模拟,鼓励护生扮演护士与病人,增加自身体验。通过小组学习法将试验组护生以8人~10人为一小组,建立小组日记本,及时记录情感变化。教室座位设置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开展讨论并记录,时间10min~30min。讨论内容由浅入深,依次为: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身边人对专业的看法;社会环境对护理工作评价;护患关系;周围看法有没有对我产生影响;我现在对专业的看法和感受是什么;在优质护理服务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专业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做。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交流讨论,各小组通过PPT、演讲等方式展示组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对护理专业的情感态度变化等,并向护生发放调查问卷。

1.3研究工具

1.3.1护生一般资料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父母职业、是否第一志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等。

1.3.2自设优质护理服务知识问卷

内容包括优质护理服务基本知识、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5个维度,根据护生“不了解”到“非常了解”依次赋分1分~4分。分值越高,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水平越高。经护理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评定,指数为0.912,预试验Cronbach’sα系数为0.843,有良好的信效度。

1.3.3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Weis等编制、龚艳艳等修订的中文版NPVS-R量表[5],量表共26个条目、5个维度,每个条目按其对受试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分为“不重要”到“最重要”5个等级,依次计1分~5分,量表的总分范围为26分~130分。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9[6],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7。

1.3.4护士职业态度量表

由吴雅文等[7]研制,共30条态度语,依据构成护士职业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按不同的方向、强度及结构组成。要求被试者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思想观点和态度倾向的7条~9条,选择的条目分值相加除以条目数为职业态度均分,4.5分为中立,分数越高,态度越积极。专家对量表内容效度评价,认为该量表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对护理职业的态度倾向,可用于护生的职业态度测量[8]。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情况比较

2.2护生职业价值观评分比较

2.3两组护生职业态度评分比较

3讨论

3.1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够让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了解更全面

调查显示:仅有30.9%的护生接触过优质护理服务知识,说明护生对当前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了解不足,87.1%的护生认为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仅是基础护理和提供便利服务,而对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专科护理等方面知之甚少[4]。实施培养模式后,试验组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P<0.05),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学习态度积极,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能激发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兴趣和热情。有研究显示: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生人文素质令人担忧,价值取向失范,护士离职、流失已逐渐从各层级医院凸显[9]。将优秀的护理人才留在临床一线,减少护理人员流失的良方是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检验。本研究将优质护理服务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动态结合,一方面适应临床需求,另一方面让护生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临床,从而减少工作后的心理落差,有利于护理队伍稳定。

3.2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促进护生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态度,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在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小组日记显示随着试验组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全面、客观,对学科情感逐渐清晰,愿用饱满、积极的热情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干预后试验组护生在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及总分上均高于干预前,同时也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证明该培养模式对促进护生职业态度、价值观提升具有实效。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拓展,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理念[10],要求护士热爱本职业,能在病人护理中投入情感。本科护生正处于情感态度提升的关键期[11],更需要培养护生对护理的爱和对病人的关爱意识。本研究在教学中注重临床发展动态及国家对护理事业扶持等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学生对护理专业的需求和前景了解更全面;课堂中各类案例展示了优秀护士对病人奉献、平凡护士岗位事迹,树立胜任工作的信心;通过护理专家讲座,发挥榜样作用,进一步提升职业兴趣和信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应用,试验组护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护生视野和思维不够开阔,不能及时解决内心冲突和困惑,因而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低于试验组。

3.3思考与建议

护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本模式实施过程中,注重个体化指导,教师及时捕捉信息,根据学生需求因势利导。从小组日记中看出:由于学生缺乏相应护理经历,更倾向于向老师、临床护理前辈那里解决内心疑惑,因此,不容忽视教师的榜样作用。从结果中看出: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提升护生职业情感、稳定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实效和可操作性,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尚未尝试将该培养模式与护理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使教学过程更系统,学生认识更深刻;二是,在职业情感方面评价仅限于小组日记等材料的分析,缺少定量评定,开发相关问卷,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范晓婷 曹义红 孟庆慧 孙华昌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 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红.推进优质护理提升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3(19):1-5.

[2]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EB/OL].(2011-11-14)[2015-06-08].

[3]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6-188.

[5]龚艳艳,王惠珍,高钰琳.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的编译和评价[J].护理研究,2011,25(10A):2628-2630.

[6]徐雁,孟庆慧,范晓婷,等.山东省三甲医院护士敬业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5):25-28.

[7]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170.

[8]李斌.实习护生护士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2.

[9]曹晶,史妍萍,陈亚丹,等.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护士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意向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18-620.

第6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1对医护职业形象的注重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医疗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医护人员的仪表举止有着特殊的规定,“仪表端庄、举止大方”[1]是医疗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有关医护人员的仪表与举止在医护素质内容中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医生、护士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是:“防病治病,减轻痛苦,保存生命,促进健康”[2]。这些基本要求都表明了医生、护士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负有重大责任,医务人员的一切行为,包括自身职业形象都要遵循医疗职业道德的准则和规范,对医护职业形象的塑造,是医疗职业道德规范所要求和提倡的。如精神饱满、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和蔼、语言规范等,体现的是医生、护士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尚道德情操,犹如一服良药、一缕春风,让病人感到舒适和振奋,给病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医生、护士得到的是尊重和信赖。相反,如果衣冠不整、浓妆艳抹、举止懒散、态度急切等,会使病人的心理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由此可见,当今医生、护士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是对医疗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和运用,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医生、护士优雅的仪表、微笑的面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言谈、轻盈的步履、敏捷的作风能给病人以美的享受。其专注的神情、温和的态度能给病人以温暖和亲切,其鼓励的眼神、真诚的沟通能给病人以支持和鼓励。著名护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护理是一种人文方面的艺术和科学”。因此,护士必须是科学、爱心、责任、艺术的形象结合。医生、护士对自身形象的要求,应从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医护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医护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修养层次。注重自身职业形象的建设,符合了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者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的责任和对病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职业自信,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医疗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2良好的医护形象是满足患者身心需要的重要方面

现代医疗护理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一切为了病人,满足病人的一切需要,医护人员美好的职业形象也体现了对病人需要的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其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护士除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要注重自身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好的职业形象具有治疗作用,它与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一起对病人产生重要作用,能起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理顺情绪、调适心态的作用,具有慰藉性。好的形象可以激发病人的美好心境,能使人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舒适感、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能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能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病人身心健康恢复是极为有益的。护士素有“白衣天使”之美称,又被誉为“洁白的雪莲”、“皎皎的玉兰”、“和煦的春风”等,这些美好的称谓无不意味着医生、护士的职业形象应是真、善、美的结合,福音、吉祥、安全的化身。医生护士是医院的前沿哨兵,和病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其言谈举止、仪表形象、情感流露等方方面面对病人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医生、护士应当注重自身的专业形象,把自己美好的职业形象展现给病人,体现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体现在与患者的沟通中,体现在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创造性劳动中。通过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把美、把爱心、把责任、把同情、把真诚传递给病人。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去激发病人的美好心境,为病人的身心康复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以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护理观。良好的医护职业形象有益于患者的身心,有利于病人多层次需要的满足。

3良好的医护形象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已将医疗护理的学科定位从纯医学范畴转变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领域,医疗护理工作内容和范围的拓宽,需要医生、护士掌握多学科知识和人文艺术。医生、护士高雅端庄的仪表、训练有素的举止,构成了医护群体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优雅风度和良好品质的体现,更是医疗护理工作环境的需要,病人对医生、护士的第一印象,大多来自于对医生、护士外在形象的直观感觉,病人及其家属往往以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体态举止、交流技巧等来评价工作的好与坏,所以,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都对病人和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医生、护士端庄的外表、大方的举止、得体的语言、良好的情感,是拉近护患距离的重要客观条件,是实现护患良好沟通的桥梁,也是建立良好医护工作环境,营造和谐人际氛围的重要方面。热情的态度、到位的入院介绍,可及时减轻患者住院期间对环境陌生的第一压力,从而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真诚、礼貌的语言可使护患沟通融洽进行,主动、热情的态度能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益,对医生、护士自己也有重要影响,注重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有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医务工作者修养层次和自信能力的体现。作为医生护士职业形象的定位应该是“天使的角色、亲人的角色、哨兵的角色、福音的角色”。总之,加强医护职业形象建设,注重塑造好的职业形象,体现了对病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责任,是对病人高尚情感的给予,良好的医护职业形

象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医护职业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医护人员的外在形象,是在其思想情操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气质,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它包括容貌、姿态、举止、表情、言谈、风度等方面,在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影响极大,医疗护理工作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活动,其职业内涵就是维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生命健康,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护理观,医疗护理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与幸福。当今社会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此,护士的观念、行为、道德、形象都要遵循医疗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整体素质,塑造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良好的医护形象,不仅构成了医生、护士群体的外在美,同样也体现其内在境界和道德修养。医生、护士的职业形象其内涵是丰富的,除外在的行为方式、仪表装束、精神风貌等,还有情感、责任、科学、艺术、爱心、尊重、体贴、自信、赞美、真诚、包容等高尚内在素质的要求,只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才符合现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要求。得体整洁的工作服,表现了护士的尊严与责任,体现了医护严格的纪律与严谨的作风。护士的燕帽,象征着护理工作的神圣与崇高,高雅的仪表、微笑的面容、得体的语言、大方的举止,既是医护职业形象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医生护士的道德修养、文化层次、文明程度等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更加关注、现代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拓宽等,无不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医务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修正自己的角色行为,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时也要注重专业形象的塑造。事实证明,医护良好的职业形象既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满足了病人的多层次需要,也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8.

第7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目的:研究内镜室里护士人员职业病危害与防护的措施;方法:通过对内镜室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解,分析内镜室里护士职业危害的来源与解决的对策;结果: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锐器致伤、接触性的感染以及化学消毒剂等的长期侵害与病菌感染以及辐射源等。结论:了解内镜室里护士职业的危害因素与危害的来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概率,从而保证护士人员工作时候的健康状态,降低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室;护理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07-01

内镜具有方便、直观与确诊率高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检查疾病,更有利于在内镜下所进行的治疗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但是,内镜室的广泛应用也存在着许多对医护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的不利因素[1]。

1 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

1.1 锐器致伤:

内镜的设备仪器比较特别,护士人员在使用仪器的时候有时要进行药物的注射,护士在操作时稍有不当就容易被注射器的针头划伤,如果是被已经感染了的针头划伤,细菌与病毒就很容易感染护士,如果患者的HBV、HIV、HCV等呈现阳性,后果会更加严重。

1.2 接触性感染:

接触性感染是护士职业危害中最常见的危害因素,主要是由于在内镜室里工作的护士经常都要接触到病人的相关物体,加上艾滋病与乙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频繁,内镜室里的护士常常处在被感染的危险环境中,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病毒细菌也会把护士放置在被感染的危险当中。

1.3 化学消毒剂:

医院里经常都会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内镜室也是如此,因此,内镜室护士人员每天都处于化学消毒剂低浓度挥发的环境中,常年累月如此就会导致护士人员有头痛或者皮肤疾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

1.4 紫外线:

内镜室经常都是通过紫外线灯进行对室内的空气消毒,基本每天都要在操作完之后进行紫外线的照射消毒,而护士人员长期接触到紫外线就容易产生眼结膜、眼角膜受损等疾病,甚至还会造成皮肤癌的发生。

1.5 乳胶手套:

在内镜室里工作的人员常常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一次性的乳胶手套,但是一些劣质的乳胶手套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添加化学剂与使用玉米粉末等。然而玉米粉末如果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极其容易携带着病原体等,同时,乳胶手套也有可能会引起哮喘与皮疹或者瘙痒等不适症状。

1.6 心理状态:

内镜室内天接待的病人比较多,工作周期快,工作量也很大,因此,护士人员就会长期保持在高负荷的心理状态,加上内镜室的设备较精细,仪器也很贵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设备仪器的损坏,内镜护士人员在内镜室工作中的责任与风险都很大,必须每时每刻都小心谨慎的工作,这样就很容易使护士人员产生焦虑、紧张以及神经衰弱的心理状态[3]。

2 内镜室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锐器致伤:

使用锐利器械的时候护士人员要熟练谨慎操作,提高操作锐器的能力,用完之后应该迅速的放到锐器盒中,防止因乱扔乱放导致的人员损伤,如不慎被损伤了就要立刻挤压伤口,用酒精或者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同时还要及时去感染科进行检查,如果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就要立即注射免抑制剂,对护士人员在被感染之前做好提前的防护。

2.2 接触性感染:

对进行内镜诊治的病人要进行HBV与HIV等传染疾病的筛查,排除患有这些传染病的病人,如果病人患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就要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消除,并且单独使用其他的内镜,在用完之后还要立即进行消毒,防止别的病人使用后传染到疾病和防止搁置与消毒前的再次使用。护士要把每一名患者都当作是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来对待,严格按照消毒标准执行。

2.3 化学消毒剂:

对于化学消毒剂的危害防护要保持内镜室的空气流通,安装良好的通风设备,在操作时护士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使用具有比较小危害的酸化水来消毒仪器,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镜室内化学消毒剂所带来的危害。

2.4 紫外线:

在进行内镜室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在治疗时穿好防护衣,戴好帽子、口罩以及眼镜,而长期接触到紫外线的工作人员则要佩戴射线检测仪,对射线量进行定期的报告。

2.5 乳胶手套:

选择乳胶手套的时候要选择质量比较好的没有化学添加剂和玉米粉末的乳胶手套,防止因使用劣质的乳胶手套对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2.6 心理状态:

要合理安排好护士人员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与相关的针对性活动,使护士人员保持着乐观开朗与积极轻松的心情,提高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加强自我调节能力,从根本上减少护士人员的心理危害的形成。

2.7 X射线辐射的防护:

X射线可以穿透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内镜护士在进行X射线辐射的防护的时候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与射线的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发生范围,尽量缩短与射线接触的时间,增加与射线的距离,坚持定时的检测X射线的辐射剂量,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3 讨论

内镜室的护士人员要全面认识在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做好防护的措施,在内镜室工作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使用设备仪器的过程中在保持谨慎的同时要镇定熟练的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的损失,同时还要加强护士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护士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内镜室在为患者服务的前提下让护士人员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元香.内镜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01(06):123-652.

[2] 高艳楠.内镜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6(11):336-945.

第8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4月,便利抽样调查研究4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180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全部为注册护士,工作1年以上;其中男21名,女159名;年龄22~27岁,平均(25.00±5.79)岁;文化程度本科143名,专科3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下自愿参加。

1.2 研究方法

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内容及参照有关文献[4]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包括被调查者个人资料和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和影响因素等。

第一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一般资料。主要内容为: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终学历。

第二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和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影响因素问卷。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规范化进程的认知程度。共有17个题目,内容分别为:①有必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②健康教育可缩短护患距离;③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焦虑心理;④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自身素质;⑤可健康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水平;⑥健康教育可减少护理差错及事故发生;⑦需要健康教育护士专门接受培训;⑧患者期盼护士的健康教育;⑨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人力不足;⑩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工作负荷;■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健康教育主要因素是经验不足;■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理念陈旧;■您需要的支持是加强培训健康教育;■你需要的支持是加强专业知识;■你需要的支持是加强培训人际关系;■你需要的支持是增加非糖尿专科护士。

答案设计为4选项:①非常同意;②同意;③无所谓;④不同意。评分方法采用4分制:评分方法为:答案①计为4分;答案②计为3分;答案③记为2分;答案④计为1分,总分为68分,最低分为17分。得分在47~68分为高水平认知分数段,24~46分为中等水平认知分数段,17~23分为低等水平认知分数段。得分越高,说明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越高。

第三部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

此部分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5-6]:①饮食治疗;②运动疗法;③口服降糖药物的知识;④胰岛素治疗的有关内容;⑤认识低血糖;⑥并发症的知识;⑦掌握自我检测的方法;⑧足部护理的知识;⑨心理方面。总共39道题目,每道题目总分5分:该项内容掌握90%~100%为5分,该项内容掌握70%~<90%为4分,该项内容掌握50%~<70%为3分,该项内容掌握20%~<50%为2分,该项内容掌握<20%为1分。分别考察被调查对象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别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

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间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n = 180)

2.2 护理相关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的调查

认为有必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得分最高,为(3.48±0.73)分,认为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理念陈旧的得分最低,为(1.99±1.09)分。见表2。

2.3 护理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各题得分情况

在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监测的方法、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的掌握、口服降糖药物方面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在运动、饮食疗法、足部护理知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掌握较差。见表3。

3 讨论

3.1 目前我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程度高,平均得分为(3.48±0.73)分,说明目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基本能够明确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生命体征的稳定、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认知程度为临床实践中常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有报道显示,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疾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知晓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7]。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改变患者错误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而缓解和控制患者糖尿病血糖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8]。对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开展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6.67%、32.78%的护士认为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不足和工作负荷过重。在实际的工作中,随着护理学日益向专科化方向发展,使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擅长本专业的病房护理,而对于相关的糖尿病护理工作缺乏具体的了解;这就要求要开展糖尿病专科教育,全面提高各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

3.2 加强高年资、高职称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强化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本研究对180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调查发现,职称高 、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其得分低于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高年资护士护理观念有关,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是重复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是浪费人力资源有关。但高年资护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社会阅历高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因此,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教育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转变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高年资、高职称护士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因此要加强高年资、高职称护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培训,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积极发挥高年资、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优势,使之能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的开展。同时也要采取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回访,评价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便根据回访找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缺点,对其进行总结和改进。

3.3 培养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本调查还发现,不同学历的护士在调查中对于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问题的认知存在差异(P < 0.05)。这更加说明糖尿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的实际经验密切相关,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强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素质和业务的培养是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应有计划地组织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断学习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相关人文科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在现阶段高级临床护理人才的缺乏的情况下,要发挥高年资护士在着方面的优势,组织临床授课,向低年资的护士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加强护士的继续再教育,利用网络和医学杂志,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非糖尿病专科护士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多学科知识的积极性,对培养护士的整体化护理意识起到良好的作用糖尿病。健康教育扩展了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也把糖尿病护理理论和临床研究带进了一个新领域。糖尿病健康教育要求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但要具备传统的本专科的护理能力与技巧,而且还要求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非糖尿病专科护士不断具备了生理性及社会性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估患者和与患者交流巧沟通的能力。

3.4 规范护理行为

全面开展糖尿病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持证上岗,确保非糖尿病专科的护理质量,资格认证可以有效规范护理行为。

3.5 加强培训

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支持因素调查得出,加强培训护士健康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占比最高,专业知识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护士采用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包括基础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

3.6 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没有得到改变,护理人员缺乏全面的整体的护理理念。作为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非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在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应该牢记整体护理概念,始终关注患者的血糖情况,同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状况,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目前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基本能够明确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种认知程度对于临床实践中常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调查结果做好针对性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员,在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应积极发挥资历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优势,全面培训非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丽.慢性病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0.

[2] 常向云.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2(1):49-50.

[3] 卫生部.1996年~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49-50.

[4] 黄津芳.护理健康教育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25-226.

[5] 李淑莲,游淑钦.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1(6):200.

第9篇:护士职业素质内容范文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放、化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广泛开展。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对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均有抑制作用,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研究证实这些潜在的危险都与其接触剂量有关,并且会引起一些长期的健康安全隐患。肿瘤科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长期接触放化疗患者,成为非常危险的职业暴露群体。有关资料表明,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护士损伤率居首位,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人群。显而易见,肿瘤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肿瘤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问题进行综述,旨在引起护理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关注。

1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

1.1血源及体液性因素:护士在护理活动中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频繁接触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在各种护理操作中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余种血源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有80%~90%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2]。

1.2物理因素:①锐器伤害:护士在配玻璃安瓿药、回收清理输液器、空针时很容易被污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的锐器刺伤而造成职业暴露。②噪声污染:肿瘤晚期病人因疼痛剧烈而大叫大闹、痛苦时有发生,另外各种仪器的噪声、呼叫铃声等,长期的噪声污染,不仅可造成人体听觉系统损伤,而且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听力下降、疲劳、烦躁、头痛等。③在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时对眼睛和皮肤的损伤。

1.3化学性因素:①对肿瘤专科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是对一些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的经常接触。护理人员长期接触这些药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报道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可引起细胞突变、癌变和致畸性等后果。②长期吸入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

1.4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逐步重视,护士的特殊工作环境、紧张的工作性质,沉重的工作负荷及长期面对肿瘤患者和死亡,这些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从心理角度来看,持续高水平的压力使人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对护士而言,职业疲劳不但损害了护士自身的健康,同时也威胁到患者的安全及护理质量。

2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职业危害重在预防,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培训,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请肿瘤专家对护士进行化疗用药知识培训,举办肿瘤专科护理研讨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规范化疗用药原则,做好职业防护教育,加强肿瘤专科护士的岗前培训,新护士必须经过化疗专科知识培训才能上岗,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规程,并严格执行。

2.2提供安全的防护设备:配备必要地防护物品和设备,如防护衣、放护目镜、双层防护手套(聚氯乙烯加乳胶)、专用操作台生物安全柜等。有条件者可采用集中管理,建立中心配药室,这样既可节省人员、物品、设备和空间,又便于职业防护的管理。

2.3生物性危害的防护: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穿隔离衣,带防护目镜,进行标准预防,掌握戴手套的指证。严格手卫生的执行,经常洗手坚持标准预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3]。

2.4物理性危害的防护:预防锐器刺伤。规定护士在操作结束后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和锐器在使用地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盒内,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同时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及立即进行免疫治疗,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改善医院工作环境,想患者及家属宣传共同保持病区的安静,减少噪声污染,增强护士对噪声防护的意思。注意防止紫外线的伤害,避免直接照射人的眼睛、皮肤。

2.5化学性危害的防护: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突变的潜在危险。因此,严格执行化疗药物防护操作原则具体措施如下:①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氯乙烯手套,其外套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②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以减少药液污染。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及时更换。③打开粉剂药时,割据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之药粉降至安瓿以下。打开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以防划破手套。④溶解药物时,溶液应沿着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⑤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污染。并且要求在抽取药液后,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可使药液排于空气中。⑥使用“锁头”注射器和针腔较大的针头,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使药液外溢。⑦抽取药液应用一次性注射器,并应注意抽出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抽取药液后放在垫有聚氯乙烯膜的无菌盘内备用。每次用后按污物处理。⑧在完成全部药物配备后,需用75%乙醇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⑨备药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集中封闭处理。⑩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有条件者可行淋浴,减轻其毒性作用。此外可建立健康检查制度,每隔6个月查肝功、血常规及免疫功能1次,建立肿瘤科护士健康档案,对发现问题的护士及时治疗,对妊娠哺乳期、高敏感护士暂时调离岗位。

2.6心理性危害的防护:适当调整劳动强度,安排护士合理休息,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对有害护士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满意度,减轻护士的职业压力。护士应增强身体素质,加强锻炼,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

总之,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护士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姜秀清.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