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的用途范文

土壤的用途精选(九篇)

土壤的用途

第1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壤污染;危害;植物修复;修复机理

    1 土壤污染的含义以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 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 破坏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 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 , 并可通过食物链对生物和人类构成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包括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不易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2 植物修复的研究和机理

    2.1 植物修复的研究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修复有毒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沉积物、地表水、地下水的一项绿色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太阳能动力的处理系统。石油烃类作为早期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对象, 其修复机理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2.2 植物修复机理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绿色的修复技术,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关注,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提取作用、根际降解作用、植物挥发等作用。

    2.3 植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植物修复不仅是一条绿色的,生态的净化途径,一种符合公众心理需求的新技术 ,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净化的方案。对环境扰动少,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也具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1)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所能累积的元素大多较单一,而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元素的复合污染。2)超富集植物生产缓慢,生物量低,而且生长周期长,因此从土壤中提取的污染物的总量有限。3)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几乎都是野生植物,人们对其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了解有限,难以优化栽培和培育。4)超富集植物的根系比较浅,只能吸收浅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对较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则无能为力。5)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6)植物器官往往会通过腐烂、落叶等途径使重金属污染物重返土壤, 因此富集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需收割并作为废弃物妥善处理。

    3 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前景

    1)植物修复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不同的植被类型,其作用对象、修复机理和能力各不相同。2)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加强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对污染物胁迫下的适应性反应的研究,如光合反应、呼吸代谢、激素应激对污染物胁迫是如何做出适应性改变的,通过这种改变的机制,研究污染物胁迫下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反应以及逆境信号传导途径也是理解植物污染物耐性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3)从分子生物水平加强对植物解毒机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植物吸收污染物首先要经过根系, 因此, 应重点围绕根系来探索解毒机制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 了解植物、土壤、微生物整个体系下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生物修复技术, 但由于降解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变化动态的了解甚少, 为降解机理的阐明带来了困难, 所以其理论体系、修复机制和修复技术需进一步完善。5)在基础研究方面, 除了筛选耐受性高的植物和高效微生物以外, 如何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生物的活性和环境适应性, 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 结论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宽广,并且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根据我国国情,也是十分适用于中国的一项值得开发的新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 持久性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 土壤污染面积扩大。土壤污染不但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而且涉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 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影响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植物修复技术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第2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土壤;速效磷;分布现状;补偿性施磷;建议;新疆博尔塔拉

中图分类号 S1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55-02

土壤肥力水平是决定肥料利用效率高低的基本因素[1-2],即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时,得到高的肥料利用率的几率较大;反之在高肥力土壤上得到高的肥料利用率的几率较小[3-4]。磷是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磷肥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关系密切[5-7]。根据各地试验表明,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5 mg/kg的情况下施磷肥,作物增产效果显著;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为5~20 mg/kg的情况下施磷肥,作物增产幅度较明显;但土壤速效磷含量大于20 mg/kg的情况下施磷肥,作物产量未明显增产,说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丰富,可少施或不施磷肥。此外,过量施磷肥会导致耕地缺锌,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2 建议

补偿性施磷就是在已建立起磷库的耕地上,每茬作物的磷肥施用量大致相当于或略高于生产过程中磷的移出量,即作物不能从当季施入的肥料中获得的磷缺额,由土壤磷库补给;而肥料中未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磷肥则归还给了土壤。鉴于每茬作物都有部分秸秆和根茬等有机物料归还土壤,据李霞飞等灌漠土肥料10年定位监测试验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对加速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是单施化肥所无法取代的,因此补偿性施磷方法仍会是耕地土壤中的磷逐年有所上升。

3 参考文献

[1] 田华,刘博,段美洋,等.氮磷钾硅肥对香稻桂香占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2):190-195.

[2] 张传忠,张慎举,汤向东.豫东潮土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供磷量等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25-27.

[3] 唐剑锋,胡孔峰,尹健,等.信阳市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分布[J].河南农业科学,2007(5):81-84.

[4] 李承绪.河北省土壤磷素状况和提高途经[J].华北农学报,1985(4):20-23.

[5]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第3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耕地土壤;有机肥;作用;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s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75-01

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施肥的重要依据,土壤养分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等。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虽然占耕层土壤总量的比例非常小,但它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机肥料对土壤的结构及土壤中的养分、能量、酶、水分、通气和微生物活性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持土壤肥力,全面提高地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和绿色农业的重要保证[1]。

1土壤有机质的现状

随着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肥的生产投入逐渐减少,重化肥轻有机肥的问题日趋严重,致使耕层土壤发硬板结、耕性变差、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土地回报率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以梨树县为例,从1981~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对主要耕地土壤进行了大量的取土化验,结果表明,目前梨树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2005年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6%,与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的1.8%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年下降速度为0.008%,比1959~1980年21年间有机质年下降速率的0.073%略有减缓,25年间有机质变化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有机质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增施有机肥料的作用

有机肥养分全、肥效长、资源丰富,但是养分含量低、肥效慢、使用不方便[2];无机肥料与之相反,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养分单一。因此,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充分发挥其效能。

2.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有机肥料中的主要物质是有机质,施用有机肥料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培肥地力。施用有机肥料既增加了许多有机胶体,同时增加了土壤吸附表面,并且促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调节土壤温度的能力。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活性和生物繁殖转化能力,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量。有机肥料中含有各种活性酶,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

2.2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有机肥料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有机肥的施入相对减少了化肥的投入。有机肥可降低作物体内硝酸盐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3,4]。因此,施用有机肥可使农产品叶色鲜嫩、滋味甘美、口感更好,也更符合人的健康需要。以玉米为例,单施无机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配施,都能有效地增加其产量,而且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是,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不仅作物产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而且农产品品质明显增强。

2.3提高化肥利用率

有机肥料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和积累,而且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氮、磷、钾及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并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因此,化肥与有机肥混合后,化肥可以被有机肥料吸收保蓄,减少流失,有效地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

2.4保障绿色食品生产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能够增进自然体系和生物循环利用,使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返回土壤中,用于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活性,而且具有数量大、来源广、养分全面等优点。我国目前化学氮肥的利用率非常低,除少量被土壤固定外,大部分被流失,污染了环境。要减少化肥的污染,就要配施有机肥,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

3有机肥源开发途径

有机肥料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只要有人类,就有农业、畜牧业,就有有机肥源。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有机肥资源,大量积制农家肥。目前使用的有机肥料就有很多种类,人粪尿是一项重要有机肥源,同时猪、牛、马、骡、驴等家畜及家禽的排泄物数量大,是农村最大的有机肥资源。农作物秸秆也是很重要的有机肥源,其养分丰富、来源广、数量多,可直接还田,也是堆、沤肥的重要原料。

整理

4参考文献

[1] 武金果,赵广春.几种常用有机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8(2):24-26.

[2] 焦国安.如何正确施用有机肥[j].河南农业科学,2001(4):23.

第4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习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http://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 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 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5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盐碱化;原因;综合防治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使塔里木垦区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

气候条件:农一师垦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盆地,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地下水: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农一师垦区地处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河道水侧渗,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耕作管理的影响:垦区内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研究盐碱土的形成、分类和特性,认识和掌握盐碱土的水盐运动规律,目的不是认识盐碱土,而是为了改良利用盐碱土和防治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防治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以综合治理最为有效。

(一)以防为主、防治并重

土壤为次生盐碱化的灌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应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的改良效果才能巩固、提高。开荒地区,在着手治理时就应该立足于防止恳后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这样才能不走弯路。

(二)水利先行、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基本矛盾时土壤积盐和脱盐的矛盾,而土壤盐化的基本矛盾则时钠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吸附和释放的矛盾。上述两类矛盾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含有盐分的水溶液在土体中的运动。水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没有大气降水、田间灌水的上下移动,盐分就不会向上积累或向下淋洗;没有含钠盐水在土壤中的上下运动,就不会有代换性钠在胶体表面吸附而使土壤盐化;没有含钙盐水的存在,就不会有钙置换出代换性钠的关键。土壤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止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他改良措施开辟道路。

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一是在治理的对象上,不仅要消除盐碱本身的危害,同时必须兼顾与盐碱有关的其他不利因素或自然灾害,把改良盐碱与改变区域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结合起来;二是在治理上,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不能只片面的注重某一单个方面的措施。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四各方面,每一个单项或单方面措施的作用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脱盐一培肥一高产这样的盐碱地治理过程看,只有实行农、林水综合措施,并把改土与治理其他自然灾害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变盐碱地的面貌。

(三)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支配的。要解决好灌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眼,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对上中下游作出统筹安排,分期分区治理。

(四)用改结合、脱盐培肥

第6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耕地土壤;现状;对策;吉林梨树

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76-01

梨树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松辽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23°45′30″~124°53′0″,北纬42°49′~43°46′,耕地面积26.67万hm2,东辽河环绕东、北两面,与公主岭市、双辽县隔河相望,西部与辽宁省昌图县毗邻,南部与四平市和辽宁省西丰县接壤,属黄金玉米带。

1耕地土壤现状

1.1养分状况

一是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据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土壤定位监测,目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14%,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980年1.6%相比上升0.54个百分点。二是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有所变化。根据梨树县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检测数据表明,耕地0~20cm耕层土壤平均全氮含量为0.115 5%,比1980年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0.107 0%略增0.008 5个百分点。全磷含量为0.048%,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0.069%低0.021个百分点;全钾含量为2.25%,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29%略低0.04个百分点。三是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根据近几年的中微量检测结果,中微量元素呈现出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土壤施用锌、硼、硫 等中微量元素都有增产的现象,特别是锌肥,不论在玉米上,还是在水稻上都有明显的增产迹象,硫肥在风沙盐碱土上增产效果明显。

1.2理化性状

一是黑土层退化。由于耕地长期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1],目前黑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面积已占到耕地面积的40%以上,黑土层退化直接导致土壤环境变差。二是犁底层增厚。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小型农机具走进千家万户,但耕翻整地深度长期不够。目前耕层土壤厚度不足15cm,犁底层厚度增加了6~10cm。三是耕作层板结。玉米产量高、管理方便、效益好,但多年连作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之农民对有机肥的重视程度不够,用量减少,农田主要采用化学除草,且实行免耕作业,致使土壤孔隙度变小、团粒结构变少、蓄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容重偏高,据测定,旱田土壤容重为1.3g/cm3。

2对策

2.1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2,3]。随着国家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的加大,要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切实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有效控制盲目、过度施用化肥,减轻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增施有机肥

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仍然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形成,而且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质量较差。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梨树县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迅速,目前已达到100%。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和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增加秸秆还田数量,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4大面积深松深翻

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核心产区地位,应把秋季深松整地技术作为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深松整地,打破多年来形成的犁底层,提高耕层蓄水保肥能力,正常情况下可增产10%左右。

2.5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与管理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的占有量却最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整理

3参考文献

[1] 谷淑湘,王建明,李运,等.阿荣旗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5):64-65.

[2]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第7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 还田技术 中低产田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73-0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设备将各种农作物的秸秆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促进保水、吸收、保温等好处,增强土壤的肥力和有机物的含量,使秸秆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为下一茬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有效的改造中低产田的土质,对其产量都有帮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

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优势

1.1 增加土壤肥力

农作物的秸秆中富含氮等主要肥料,还有磷钾镁钙硫等微量元素,这些正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根据相关部门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监测,秸秆中有机物含量平均为15%左右,能够大大的满足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的需求[1]。

1.2 改造中低产田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含量,改善了土质。同时随着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的增强,降低了土壤中的碱性,保证土壤的酸碱度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低产田的土质情况,增加土壤的活性,对土壤结构有明显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质量,保证下一茬作物的产量。

1.3 实现了废物利用,优化了生态环境

对于中低产田收货后的农作物秸秆,如果进行集中焚烧,就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废弃的秸秆进行机械化技术的还田,可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2]。

1.4 节省生产成本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中低产田间的营养元素,从而减少有机化肥的使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t的秸秆可以为土壤提供大约12.8kg的尿素、12.2kg的磷酸钙、44.6kg的硫酸钾,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同时,使用机械化还田技术还能节省一部分的人工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工作时间和成本。

2 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有效途径的分析

2.1 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化的有效途径

现在很多中低产田过分依赖有机化肥,没有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导致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微生物的活性也随之降低,最终导致土壤自身的孕育肥力衰退,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虽然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营养和不受病虫草害的干扰,但是只限于短期内,并没有做到中低产田长期发展的目标,也不是中低产转型向高产田的有效出路[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将秸秆还田可以根据实际土壤的情况来丰富氮磷钾三个主要元素的含量,同时用机械化代替人工,不仅节省了还田时间,还较少了不必要的工序,还田效率也十分高,效果显著。所以机械化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其转向高产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环境,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等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2.2 还田效果显著

将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还田后,可以增加有机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能够更好的调节土壤的紧实度,积累土壤中的养分,为以后的种植提供有力的肥料保障,如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每667m2增加碳铵12kg、普钙5kg、氯化钾16kg,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营养含量。而且经过技术人员运用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正常使用化肥的在同样中低产田进行了比较,对产量和收获后土壤的营养质量进行了监测,事实证明还是秸秆还田的中低产田整体标准最利于长远发展。同时,还可以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人工还田技术进行比较,就会明显的发现机械化还田技术工作效率高,成本低,质量高等特点。在中低产田中推广机械化还田技术,提升中低产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4]。

2.3 省时省力省人工成本

秸秆机械化还田时,对秸秆进行粉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工的相关成本,而且提高了粉碎效率和质量,对日后还田都有积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还田的秸秆都是以吨为计量单位的,数量和重量都过为庞大,不仅不利于人工的还田,增加工人的日常任务量同时,也增加了人工相关的费用,从整体上降低了秸秆粉碎的利用效率,但是同归相关的机械设备进行粉碎,不仅能节省时间、节省人工成本费用,还能根据实际土壤情况,合理粉碎秸秆的大小,促进土壤的吸收速率,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2.4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在中低产田中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新近在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了秸秆再生成有机肥料的资源,还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做到土壤长期可持续利用,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秸秆还田技术,做到有限资源重复利用的理念,从根本上扩大中低产田的产量规模和农作物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了中低产田行业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收益,追求绿色环保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同步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秸秆机械化还田是推动中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变的高效途径,减轻农民的负担,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机械化还田技术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中低产田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还田技术,提高还田效率和效果。推动农业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志杰.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途径[J].农业装备技术,2002,44(6):18.

[2]李水荣.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23(1):27-28.

第8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摘要 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不容乐观,对于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土壤修复制度是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内容,法律应该将土壤修复作为一项法律义务、管理制度和制裁措施加以规定。土壤修复制度的内容包括修复的义务、规划、目标、标准、公众参与机制、商业模式、法律责任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修复;制度;立法

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仍在进行中,更多的污染地块还会暴露显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是时代的要求。土壤属于难以再生或者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由于污染而闲置土地或者无法有效利用土地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还会增加对清洁土壤的开发强度。所以,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是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内容。

土壤修复制度立法的总体考虑

土壤修复的法律定位

土壤修复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使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土壤修复制度是法律对土壤修复活动所做的制度安排。修复污染土壤主要是基于两大基本考虑,一是消除土地上的污染及其不良影响,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二是进行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土壤污染的加剧,土壤修复成为一项法律要求。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土壤修复具有三个法律性质:第一,是一项法律义务。由于土壤污染侵害了公众的健康、财产以及环境的安全,基于污染者负担原则,土壤修复成为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造成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消除土壤上的污染危害,恢复土壤的功能和价值。第二,是一项法律制度。土壤修复工作技术复杂、耗时长、涉及面广,必须将其制度化,以保障其长远、普遍、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项制度,必须有可反复适用的普遍性要求、规范性的内容、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第三,是一项法律制裁措施。造成土壤污染后,土壤修复是法律救济措施之一,受害者可请求法院判决责任人承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制度与其他土壤环境保护制度的关系

土壤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的制度有很多,如土壤调查制度、土壤档案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风险管制制度和修复制度等,土壤修复制度是其中一项,该制度与其他制度紧密相连,甚至需要以其他制度为前提。由于中国受到污染的土壤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修复,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对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确认有修复的必要和可能时,才进行修复。土壤修复制度只是管制污染土壤环境风险的措施之一,所以,土壤修复制度的设计必须放在土壤环境管理的总体框架下考虑,与其他制度和措施相协调。

尽管土壤修复属于末端应对方法,但是修复活动尽量前移仍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损害后果。因此有必要构建边开发、边修复,边建设、边修复的经济、生态建设一体化模式,将土壤修复行为融入开发建设全过程。这就需要将土壤修复的责任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要求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土壤修复措施的内容;在颁发环境许可证时可以在许可证中要求持证人承担恢复环境损害的内容;在污染治理制度中增加土壤修复的内容。在企业停业、关闭,资源开发活动结束,建设活动完成等阶段,要求活动主体清除其行为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修复土壤。此外,由于土壤的修复周期长,等待修复完全结束再进行开发可能会影响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所以修复也可以与开发同时进行,在严格的管理之下进行有限地开发和利用。这样建立污染土壤修复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治理设施的维护运营管理也十分重要。

农业用地修复与工业场地修复的关系

国外土壤环境立法很少有农业用地修复这种提法,因为修复往往指将污染清除,农业用地受到污染后,一般受影响面积大,由于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快速的污染清除,此外,为了保护及恢复用地生产力,一般不适宜采取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更多地采用种植结构调整、农艺结合、生物萃取等方法进行污染清除,这些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整治,而不是环境修复。在我国,实践中所进行的土壤修复包括农业用地修复,在一些地区(如湖南省)农业用地修复甚至是土壤修复的重点。但是,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工矿业场地在遭受污染方式、污染特征、对人体危害的暴露方式和危害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治理修复的方式、开发利用的模式、基金来源等也有极大差异,因此,对土壤立法时,有必要针对农业土壤保护和工业场地环境风险管制适当分开立法,根据两者的特征分别规定修复方式和目标、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监督管理等,以增强土壤立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土壤修复法律制度的设计

土壤修复作为土壤环境保护及管理的一项新的制度,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土壤修复的法律义务及义务主体

土壤修复旨在控制土壤污染风险。立法应规定土壤修复是政府及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责任者的一项法律义务。当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活动造成土壤污染或损害时,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有义务承担清除污染和危害、恢复环境状况的责任;当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和财产造成危害或者威胁时,当地政府有义务组织环境区域土壤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当然,排污者和政府责任有所不同,排污者主要对其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政府在无法区别个体责任或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丧失责任能力的情况下承担责任。国外经验显示,确定一个更广的责任主体范围有利于解决土壤修复责任主体确定困难、资金需求量大等难题。污染责任者的范围包括污染排放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处理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场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污染物的运输单位等。当然,修复并不一定由政府和司法机构强制启动,也可以由企业或者业主基于商业目的自愿进行。无论是强制修复还是自愿修复都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及要求。

土壤修复规划

目前,我国受到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受污染的环境区域和场地进行修复,需要通过制定修复规划或计划来确定修复对象、目标和具体要求。土壤修复规划或计划属于宏观法律规制,是在事前对土壤修复进行总体和长期安排,要求首先要对各个区域或地区受污染地块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状况和人体健康、环境安全需要,列出治理、修复对象的优先名目清单,并设定修复行为的宏观目标,部署总体行动。根据土壤修复的不同类别,修复规划应制定短期、中长期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修复规划,并对不同阶段的修复设定不同目标和行动纲领。对此,法律应明确土壤修复规划制定主体、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土壤修复计划是对具体地块的修复工作而制定的方案,包括采用的标准、达到的要求、时间安排、技术手段等。

土壤修复的目标及标准

土壤修复的原则性目标是消除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危害和威胁,恢复土壤的特定用途。具体目标是由土壤环境标准确定。但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具体适用的修复标准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适用统一标准;二是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前一模式要求所有的修复工程都达到统一标准,这一标准可满足各种土壤用途的要求,不管场地处于什么位置,将来的用途是什么。后一模式在适用标准时往往根据地块环境评估的结果、人体暴露值、地块将来的用途等做出不同的调整。欧洲国家多采用前一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采取的是后一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统一标准模式对污染者一视同仁,不必支付太多的谈判和沟通成本。不利之处是不加区别地适用统一标准不能针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可能造成过度修复,成本过大,不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后一模式灵活性强,有针对性,有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但是沟通成本大,决策过程复杂,在确定修复方案过程中投入专业技术力量大。中国历来有适用统一环境标准的传统,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区域差异大,统一标准缺乏针对性。此外,中国污染土壤修复刚起步,政策的制订也需要考虑到修复成本对于社会的影响,建议我国在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逐步从统一标准模式向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模式转变。

土壤修复社会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公众参与可以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缓解污染场地周边的紧张关系,帮助寻求合适的修复方案,监督修复过程,补充政府执法力量的不足。应该在制订污染土壤管理政策、风险控制措施直至具体修复治理、资金筹措工作等不同决策层面上,全面开展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与磋商,促进形成共识的互动过程。我国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法律依据、缺乏公众参与意识及相关渠道。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制度,要求政府及污染土壤相关管理部门在土壤修复方案制定、修复验收等环节组织公众参与,设立专门的公众交流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及参与能力建设。当公众参与权受到侵犯时提供法律救济。

污染土壤修复及其他受损害环境的修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公益事业,需要号召全社会各个层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引导鼓励公众参与修复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土壤修复机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为此贡献智力、物力和财力等。

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

目前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有上百家,但是对于修复企业而言,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都很高,行业及市场发展缓慢。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基本实现市场化,农业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开发依法有序,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稳中向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亟需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谁污染,谁付费” “谁投资,谁受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基本导向,尽快建立起新型的商业模式,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土壤环境保护事业中,改变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

土壤修复的基金保障机制

土壤修复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仅靠责任人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解决,各国趋于建立社会化的多元资金途径。生态问题的根源是外部不经济性,需从设置环境资源开发行为的经济成本人手,由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造成生态问题、获得经济利益的主体承担主要生态修复资金义务。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政府理应投入部分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政府通过各种财源建立的修复基金、企业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生态修复保证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方式建立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撑机制。合理的资金机制可以保证开发利用主体对土地资源的谨慎开发,同时避免生态事故后“一走了之”局面的发生。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基金制度支持土壤修复,还可以通过要求高危行业企业交纳土壤修复保证金的方式保证对受损环境修复的资金需要。

不履行土壤修复责任的追究机制

土壤修复既是一项管理制度,也是一项法律责任。为了顺应土壤修复的要求,我国的法律责任体系应进行如下革新。一是明确规定不履行修复责任的法律制裁措施。二是扩大损害赔偿范围。将法律救济的范围从传统损失扩大到生态损害,将环境恢复期间环境资源和环境服务价值暂时丧失的损失纳入损害赔偿之列,并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三是明确修复成本追偿机制。当政府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代替责任人履行了修复环境的责任后,有权向责任者追偿修复成本。四是延长诉讼时效。将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时效延长,在特定情况下可溯及既往。五是在潜在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连带责任。六是建立土壤修复责任社会化机制,如通过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环境基金制度等来分化和分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的监管机制

中国目前土壤修复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环保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另一种是城市土壤修复由国土部门主导,农村耕地修复由农业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污染治理实施监管。目前,土壤修复处于起步及试点阶段,管理形式尚未固定,无论治理修复由什么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于环境污染治理修复相关活动的监管都不能缺位。

土壤修复工程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时间跨度长、监管难度大。针对以上特点,政府对修复工程的监管应该体现如下特点:一是进行全过程监管。修复过程很长,包括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修复计划和方案的制定,修复工程的开展,修复完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联,一个环节现出问题,修复的效果可能大受影响。政府必须进行全过程监管,明确若干控制点进行重点审查。二是设立工程监理。土壤修复工程多为隐蔽工程,覆盖后难以观测,工程监理是质量的重要保障。三是技术审查和守法监督适当分离。政府对于工程和技术、评估检测等问题并不在行,应该让懂行的人做懂行的事。技术性和专业程度高的工作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把关,政府审查程序的完整性及结果的合规性。四是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方案。修复过程长,随着调查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发现一些前期调查中未发现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该要求修复责任单位适时调整修复方案,使新发现的问题一并得到解决。五是进行工程验收。工程验收是对于各责任方履行义务情况所进行的核查及核证。修复不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责任也要有一个终结。国家立法应该建立统一的治理验收和管理程序,加强修复过程监管和结果监管。

第9篇:土壤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 保护地 蔬菜 土壤障碍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68-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保护地为了追求相应的市场效益,满足市场对蔬菜供应的需求,因此对于保护地蔬菜种植的扩张有些盲目了。因为种种的原因,比如说使用化肥过量,或者是农药使用不合理,甚至是蔬菜品种种植太过单一等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保护地土壤生产出现比较严重的退化,比如说出现土壤板结硬化,甚至是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各种病虫的加深,比如说根结线虫病害,或者是土传病害等等。

这些现象严重地威胁着保护地的土壤健康,导致蔬菜的产量也在逐年下降。或是因为使用大量农药而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在极大地降低着菜农们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利用一定的土壤调控技术来改变土壤化性质,提高土壤中的有机含量,增加土壤的活性,控制各种病虫害对土壤的威胁。就成为了提高蔬菜产量的关键问题。

二、保护地蔬菜土壤改良调控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我们在对保护土进行培肥以及改良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为是是配套的技术,所以在进行改良时首先要有机与无机进行结合,就是要以有机肥的施入为主,化肥只能进行辅地施入。

其次,需要重视有机肥的投放,要明白对土壤肥力的改良及培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重视的同时,又不能一次性地投入太多肥料,要逐年逐量地科学培肥,不能操之过急。

再则,在进行培肥和土壤改良时,还需要根据种植作物的类型和土壤的不同情况及气候,进行因地制宜地培肥,比如说如果保护地土壤质地较粘重,选择的肥料应当是一些含粗纤维较高的有机肥料;如果保护地的土壤属砂质类型,那么则需要改施一些缓效性质的有机肥。当然选择有机肥也有讲究,最好是已经完全腐熟,并且没有相应有害气体,盐效指数也要小的肥料。

三、保护地蔬菜土壤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

保护地蔬菜栽培时,菜农为了能提高保护地耕作的收益,往往会加大化肥的使用量,最多可达到露地蔬菜栽培的5倍以上,其中主要是氮素化肥投入量较大, 还有施入未腐熟的人粪尿, 含氯化肥等,化肥量远远大于蔬菜实际生长所需量。同时,由于保护地薄膜常年覆盖或季节性覆盖土壤不能得到雨水淋洗,薄膜内的土壤温度又较高,自然条件下的水分平衡已经被破坏,导致蔬菜的蒸腾作用和水分蒸发加强,促使了土壤中富余的化肥盐分随着地下水向地表转移并在水分蒸发后积聚在土壤表层,土壤盐分表现为积聚型,从而导致保护地内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

同时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和没有腐熟完全的有机肥料,会导致蔬菜地土壤酸化。相关研究表明,保护地蔬菜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土壤pH 值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吸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2.土壤有害微生物的积累

土壤连作栽培同时也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环境,致使土壤中有害微生物不断累积。细菌、放线菌、真菌是土壤中三种主要的微生物。蔬菜栽培过程中,植被的残枝落叶分解和植被的分泌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寄主和养料;同时薄膜覆盖的保护地又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温湿环境,连年的耕作致使保护地蔬菜土壤中微生物生产快速且数量不断累积。

随着土壤中有害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造成了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减少。众所周知,放线菌能产生抗菌素,拮抗病原微生物提高植物的免疫力,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放线菌的减少加重了土壤植物病虫害的传播。此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的降低, 也抑制了对有害物质的分解, 加重了病虫危害, 同时也影响了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

3.植物的自毒作用

自毒作用指植物可以通过地上部分淋溶,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等途径来释放一些物质,并从中分离出一部分自毒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影响细胞膜透性、酶活性、离子吸收和光合作用等多种途径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目前在番茄,豌豆,甜瓜和黄瓜等多种蔬菜上发现。自毒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蔬菜对碳酸根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离子的吸收,从而通过抑制蔬菜的蛋白质和DNA 合成,光合作用等途径,对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四、保护地蔬菜封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1.进行蔬菜轮作:对于保护地的蔬菜种植,相关的种植人员在条件允许时,要根据不同蔬菜对根系的要求,吸收肥力的特点等,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蔬菜轮作方案,不能单一种植一类蔬菜。进行有计划地换茬种植,防御出现蔬菜土壤连作障碍。比如可进行反类,再到茄果类,再到豆类,最后叶类这样的轮换方式。

基本来说,采用这样的轮作方式,即可以让不同的蔬菜将土壤中不同部位的养分成功地吸收,又可以通过换茬种植的方式,来减轻各种土地连作障碍,以及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和品质。

2.结合土壤深翻施肥:根据相应的计算,每当增加三厘米左右的活土层时,每公亩地可以增加大概七十五立方左右的蓄水量,这样可以使得蔬菜的产量增加百分之十左右。

而进行土壤深翻,一般以三十五厘米为宜,同时每隔两到三年,还需要有计划地对土壤进行土层翻转作业,将原地面十五厘米以上的土层深埋地底,将土壤下面十五厘米的土壤翻转于地面。以增加土壤的活力。

在翻转之后,需要每公亩对土壤增施含粗纤维比较高的有机肥,一般选择已经腐熟的优秀粪肥为佳,每公亩的用量在二千五百到三千公斤为宜。当然如果没有粪肥,也可以使用蔡伦中科有机肥,这个用量每公亩只需要五百到七百公斤既可,能有效提高土壤结构和其碳氮比。

3.科学施肥。蔬菜在进行种植时,由于受到人为影响比较大,菜农们在进行施肥时,往往就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很多人施肥甚至是凭经验,或者是道听途听,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的用量不太合理。

由于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肥料的实际使用率偏低。肥料无法起到正确的增产作用,因此为了给保护地进行正确地施肥,更有效地进行施肥,可参照一定的土壤养分评价标准,来进行科学地施肥。或者是参考技术人员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土壤成分鉴定,让施肥可以更加科学。

4.根据土壤障碍处理。对于一些已经产生土地障碍的土地,比如说像土壤板结硬化,或者是土壤酸化等问题的土壤,需要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的调控处理,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和技术,再结合一些有机肥的施入,来减轻土壤曾经受到的化学污染。从而改变土壤的土质,即其生物学性状。其次保护好土壤的环境,对土壤生产力的退化以及土壤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在使用微生物修复障碍土地时,一定要保持微生物存活率,让其可以进行大量繁殖,从而达到修复土地的目的。当然,使用微生物进行修复,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土壤中的碳氮比必须要满足十五到二十比一的比率。其次,它对于地温也有一定要求,地温要保持二十度左右。土壤要有非常好的通气效果,而且土壤酸碱度以及温度一定要适宜。

当然这些都是取决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而且在用微生物对土壤进行调控时,要注意它并不能代替化肥的作用,所以需要连续性地使用几茬,才可以收获理想调控效果。比如适宜的微生物产品,像芽孢杆菌,甚至是酵素菌等,都是相当不错的。

5.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水分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土壤中,还都需要增施一些天然腐殖酸类,甚至是纤维素类等一些高分子化合物,这些可以有效地帮助并加快土壤团粒结构,让土壤可以保持良好的蓄水性,通透性以及渗透性,以减少土壤障碍的形成。

五、结论

上述论证中可知,保护地是蔬菜种植和培养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对保护地进行蔬菜的种植时,也应该好好地利用它,除了要科学地整地,施肥,换茬种植之外,更加是缺少不了菜农们的精心呵护,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最终增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文英.蔬菜保护地土壤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治理措施[J]《中国果菜》2012年第07期

[2]李显石,赵江雷,贾元忠.试论保护地蔬菜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及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 2007年第01期

[3]刘洪涛,王成玉. 保护地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