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会计的监督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1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会计监督职能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凸显。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职能却始终面临着相应问题,不仅阻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就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将主要以事业单位如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问题

一、会计监督职能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一般来说,会计监督职能主要就是指规范、控制事业单位活动的运行,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来说,会计监督职能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同会计核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监督经济活动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特点。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权责与范围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划分成事业单位外部会计监督职能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两类,外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者将会逐渐转化成政府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主体则为本单位自主设置的会计部门与会计工作人员。从监督的范围上来看,单位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彼此间的监督,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与掌控、对本单位资产的管理与监督以及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等相关监督内容。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会计监督不仅能够保证会计行为的规范性,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信息的准确性,进而促使事业单位能够对自身的财务情况予以清晰地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最大限度上避免失误现象的出现。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会计监督还能保证我国法律标准以及单位自身规定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进而在不断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效率。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

从我国事业单位的当前会计工作上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在填写等相关程序上都严重的缺少规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弄虚作假的可能,进而使一些原本不符合规范和标准的收支转变成了合法的;票据为合法票据但反映的业务内容不真实。此外,许多事业单位在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科目的利用上都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这使得会计的核算工作不具备系统性。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账目混乱以及账目与现实情况不符是必然出现的结果。会计报表弄虚作假也是当前会计监督失衡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报表数字的填充,更严重的甚至存在编报两套报表的行为。在这两套报表中,一份负责向外提供,另一份则自用。这两套报表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向外提供的报表在一开始的编制目的就不是为了让人们真实地了解情况,所以使用者将不会根据这类报表得出任何的有用信息。

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不到位还可能来自于类似收入、成本以及资产等初始信息的失真。收入失真主要体现在资本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体现在成本的多出或少出,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进行虚拟报账,出现虚亏实盈等现象;费用失真主要表现在项目资金用在生产成本上,资产不实主要体现在资产面值额不能主要反映出企业各项资金的实际用数额,出现资产管理混乱,虚实账面不符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说明了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财务工作方面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问题

1.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加强,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外界的诱惑都在吸引着会计人员,这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一种考验。然而,在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许多会计人员都没能做到坚守职业道德,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做出了违背法规和职业操守的事情。依照利益授予者的要求私自收费和滥收费,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了会计监督职能的落实。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会计和财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认为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会计以及财务相关的知识,因此专注于会计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在这样不学法、不懂法的情况下,又没有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充分的了解,很难希望他们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标准来工作。

2.现行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会计制度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先天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我国在会计制度上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科学的会计制度是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自觉地遵守这种约束。我国当前的会计制度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会计制度中陈旧不足的部分正在不断被完善和补充,新的制度还在酝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缺陷之处。

四、如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1.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拓展会计人员的知识面

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来说,会计人员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努力推行终身教育,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确保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相关的会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各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感,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好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相关单位的领导也应当坚持走群众监督路线,实行政务公开,对本单位的重大收支情况以及财务情况进行公开,将会计活动交由群众去监督,最大限度上避免违法犯纪现象的出现。

2.为会计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的财务部门应当实行独立、垂直管理,进而在会计管理的体制上能够为会计监督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选用只有建议权,而财会人员的考核、任免以及调动权责交由财务部门直接负责。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财会人员代表国家利益行使监督职能,确保财会人员能够严格执行相应的财经制度,最大限度上做到人尽其才。

3.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还应当逐渐在内部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涵盖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控制和核算监督、会计人员彼此之间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会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以及对本单位资产的监督等各类内容,最终建立起一套贯穿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关联以及相互制约的会计监督体系,保证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应有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凤.试论事业单位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4:24-25.

[2]周友宏.对如何发挥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195-196.

第2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关键词:会计;监督;再认识

一、会计监督理论的基础背景及困惑

会计监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政府部门和会计学界对会计监督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一直寄予很高的希望。然而,摆在会计监督理论面前的日益突出的问题,显示出在这种希望之外还有不少困惑。

1.面对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间接管理的现实,人们注意到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来规范企业的行为。政府使用这些手段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执行人或执行机构,均与企业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在行使各自的职权时,主观意图得以较充分的发挥,有关措施也能基本到位。而企业会计或会计机构按照会计法行使监督权利时,所要面对的是与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企业及其行政领导。会计监督的实施经常会遇到双重阻力,即企业行政领导的抵触情绪和会计人员自身的畏难情绪。此时,会计监督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的水平。由于“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可塑性强,可控性弱,因此,实践中的会计监督难以保持其理论设计上的刚性。

2.在资本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营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受其影响,为数众多的外国公司及商社,陆续走向中国市场,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应运而生,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共存,给我国的会计立法及制度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规范会计工作,调整会计关系的根本大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它们都适用于所有企业,当然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但实践过程中还必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来适应外商投资企业的存在。这种做法既表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但又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种差异引发出来的尖锐问题。《会计法》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强调任何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实行会计监督;而《企业会计准则》、《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的立足点分别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人等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并不涉及会计监督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会计监督本身并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对会计监督职能在不相同的但又密切相关的会计法规中时隐时现之状况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观点出发,国家对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监督是一种合理的政府行为。在诸多的经济监督方式中,以会计法形式固定下来的会计监督,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若是政府行为,则与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编制情况不符,客观上不存在企业会计人员代表政府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物质基础;若是企业行为,则与商品经济规律支配下企业目标与国家整体利益不尽一致的事实相违背,主观上企业并非都有将自己置身于监督环境的良好愿望。由于企业目标与国家整体利益完全一致的情况不会出现,会计人员也不可能以政府官员的身份从事会计工作,因此,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除非我们另辟跃径,改进现有的会计监督现论及实务。

二、会计监督职能的“政企不分”

会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既要使用会计方法进行宏观核算,又要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以保障国家税赋及时足额入库。此时,会计职能的行使主体是国家机构,会计行为表现为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对其经营成果进行会计计量,为其投资人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此时,会计职能的行使主体则是企业,会计行为属于企业行为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国家机体赖以生存的细胞,因此,现代会计的主题是企业会计,其精神实质体现在企业会计之中。

以上关于会计发展过程的简短回顾,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历史赋予了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的使命,会计在其走向民间社会的那一时期起,就是为其所在的经济组织服务的。会计监督只是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及企业会计信息被政府运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在为数众多的经济组织中,会计并不具有监督的特性,它充其量是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发挥内部控制及自我约束的作用。那种在理论上笼统地将会计监督归结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在实践中把应由政府会计行使的职能强加在企业会计身上的做法,实质上是“政企不分”现象在会计领域的存续,是会计监督理论面临困惑、会计监督实践难以达到期望状态的根源。

三、现行会计监督理论及实务的改进

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为我们重新把握会计监督理论及实务,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在理论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明确“过程的控制”涵概的实质内容:由政府利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及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的“控制”是监督;由企业在其内部通过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实现的“控制”则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实务中,应严格区分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职能,切实改变会计领域存在的“政企不分”状况。对这一改进过程的认同及实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对政府而言,明确监督是其应有的职能,可以摆脱过去那种对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被动依赖,主动地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监督方式,加强监督的力度。第二,对企业来说,将监督职能从会计基本职能中剥离出来,表面上看似乎削弱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但实际上突出和强化了企业会计的核算职能,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机制方面。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又能使政府的监督更有社会基础。第三,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来说,实现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职能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会计面对的既要执行监督又要接受监督、既要监督他人又要互相监督、既要代表政府又要代表企业的矛盾,摆正了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有利于会计人员真正地回归企业,切实做即他们的本职工作――按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提供会计信息。第四,会计监督理论及实务的改进,缩小了我国会计语言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距,有助于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学术交流,促使会计实务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以宽. 论社会主义的会计监督[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刘根保. 会计监督的职能不能发挥原因何在[J]. 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年12期.

第3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会计监督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建议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市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经验做法,就如何加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提供建议,以供参考,对于其他单位、地区的会计监督职能的强化,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层农业;会计;监督;职能

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现金支出中,占比重较大的是试验补助费用、田间管理费用以及试验材料费用等,其费用类别多样,次数多,也有呈现出许多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为试验示范进行农资采购的经费更加难以把控,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品采购,没有严谨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使用制度,使得资金被滥用,或物资外流,导致科研单位的支出费用偏高。现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局限于只限定财政资金开支范围、审批权限,而不能保障资金安全。(二)不重视会计监督职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服务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应当是互相平衡的,若是不重视会计监督职能,而将财务工作服务职能视为工作重心,那么科研单位的财务工作就会出现资源浪费、非法敛财等情况,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管理资金,更不能使财务管理能够充分分析科研单位财产、经费情况,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三)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现在,部分基层科研单位的经费缺乏科学长效的预算编制,绩效意识薄弱,在进行科研经费预算时仅凭借项目负责人的经验,不运用财务信息编制,没有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获得收益考虑其中。农业科研项目本身就是伴随着农产品生产、开发、研究的科研活动,有很长的季节周期,项目负责人不是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又不会运用财务信息编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仅仅靠自己的常识预算,甚至不能支出足够金额。财务管理部门未依靠科研管理项目测算,没有依据进度做到有效监督,最后会致使决算和预算有很大差距,使得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大打折扣。(四)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许多基层科研单位缺乏优秀的财务会计人员,没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会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关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会计核算、分析以及检查控制、制定方案等技能,就无法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五)内部审计机构未完善。因人数有限,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通常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不会有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一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会因为其他原因而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敷于表面,只是“走过程”,没有做到独立客观的审计,而审计的情况也是没多大权威性。

二、强化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可行性建议

(一)重视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要将会计监督职能进行宣传,提高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监督意识,使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要了解到会计监督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健全的制度以保障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对科研单位的资金运转、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做到不流于表面。并且,一定要重点监督科研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近年来哈尔滨地区在全省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考核评比中名列前茅,对于会计监督工作十分重视,会计监督水平也不断提高。哈尔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哈市的事业部门之一,长年以来配合市政工作,不断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基层科研单位为扩大会计监督的社会影响,同走大流,实行公示制度,使单位工作透明化、财政透明化,实现单位财务自觉管理,自律管理,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二)完善财务工作流程、会计管理机制。应当完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管理机制,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以此设定业务流程,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目前科研单位的日常现金流量状况控制,设立一套科学的支出约束制度,按制度办事,以此约束单位的资金收支,避免资金不必要流失,填缺补漏,节省开销,从而提高各项科研项目的资金运用效益。哈尔滨地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内部检查,在内部“大清扫”的工作当中,重点严查“私人小金库”。通过严检发现的各种问题,单位立刻进行整改,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为基层科研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经费支出控制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科研经费规章制度的完善。此外,为了保障基层单位的资金安全,应该构建起一套项目为主的经费支出控制管理系统,将科研项目分批分类,有条有序的管理。如此就可以具体地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核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正确反映科研资金的使用状况,避免出现非法敛财的情况。另外,要对单位科研经费的规章制度完善,准确核算科研成本,以此才能反映经费使用状况,发挥监督职能。哈尔滨地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了联络沟通机制。对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财政科室,按照哈尔滨地区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求,加强自身的会计监督的职能,由科研单位领导进行每一年度的会计监督工作,制定出会计监督计划,依照计划要求进行审查。并且,科研单位财政科指派检察联络员,以及时确定检查的政策和内容,以及检查的具体标准,达成统一部署,取得了更好的监督效果。(四)强化会计人员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就必须掌握国家的财务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在财务问题上,要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依法办事。此外,会计人员应及时对财经知识进行补充和掌握,特别是如今电子信息潮流,应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使自己满足科研单位的要求。就哈尔滨地区某科研单位会计人才招聘而言,近年来不断提高选拔标准,所需会计工作人员不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持有会计师资格证,还需熟练掌握会计报表、财务软件,对财务法律有一定认识。(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看重审计工作。设立及完善一套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体制,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调用专兼职内审工作人员。审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业务素养,是专业型人才,能够全方位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和运行有一定的见解,及时发现审计问题,并给予单位修改意见。

综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得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科研工作,离不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强化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职能,能够使单位保持高效的资金使用率,从而为科研工作的进行给予强大的支持。

作者:王鹏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付小燕.现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01.

[2]隋国民,丁芬,邓媛,张悦.在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议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05.

会计监督毕业论文范文二:会计监督的必要性与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使得相关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这给会计监督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发挥着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作用。而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执行者,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单位经济活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关键词:会计;监督;必要性;对策

会计监督工作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经济管理工作负责,更是对单位执行者负责。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监督工作更加重要,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工作,发挥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

所谓的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与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与检查等方式监督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使其可以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会计监督工作是由被授权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负责,会计监督是一种权利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进行监督工作。根据法律规定,任何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都必须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负责。具体来说,内容主要包括对会计凭证、报表、资料与账簿的审核与监督,进而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提升其合法性。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单位资产与资金的监督,进而提升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强对财物收支、成本费用、获取利润等进行监督,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二、会计监督的目的与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目的

为了提高资产的完整性,使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工作的效率,降低风险,必须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监督体制。会计工作是界定多方权责的核心,因此,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与公平性,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法律,维护多方权益。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

近几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但处在转折阶段的会计工作也必须要调整步伐,发挥其真正功效。1.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法律是经济活动必须要遵守的依据,而会计监督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进而提升财经法律的效率。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会计工作是所有财务活动的关卡,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是防范违法违规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财产完整的重要基础。2.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单位的经营管理,促进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会计监督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经济损失。3.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随着国有制度改革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更新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改革步伐过快,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随之而来,数额还在不断增多,犯罪的形势也在增多,同时还存在监管难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会计监督是十分必要的。4.减少偷税漏税税收工作是调整国家财富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杠杆,但作用有限。受到利益等因素的驱使,偷税漏税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主要就是由于法制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足,会计监督不力等等。因此,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现有的制度是改善这一情况最主要的措施,也是减少偷税漏税最主要的对策。5.避免会计失真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导致会计失真情况增多,虚假报表、虚假信息十分普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秩序,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因此,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方法。

三、会计监督工作的漏洞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个单位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一些单位或个人受到利益驱动,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情况十分常见,导致工作十分混乱,信息失真,影响社会与公众的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同时在理论的认识上也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监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首先,作为国家法律的维护者,会计人员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相关的工作,维护国家与集体的利益。其次,作为单位的管理者,会计人员要以单位利益为首要考虑,同时要服从管理者的意识,监督职能无法单独行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职能,导致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限制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体系不够完善、内控制度失调,监督界限不够完整外,还存在着会计主体不明,单位主体对会计职能认识不清,财会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法不严等情况。影响会计工作的方向,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影响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展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在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范围内进行的。目前,我国所执行的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会计监督涉及范围较广,使得其利益关系较为复杂,会计人员在进行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及其单位自身法律法规,必须维护国际与社会公众的多方利益。除此之外,还要肩负宣传法律的责任。会计监督过程中还必须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对干扰职责还必须实行管制,对违法行为则必须要追究,要以发挥我国的会计监督职责为目标,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完善,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构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是法制经济,不论是股份制的公司,或者是合资企业,还是股份公司都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依法实施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因此,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核算的基础,如果只实行独立核算,那么会计监督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因此,会计监督必须在核算中进行,及时且有效地开展会计监督,二者互相作用,形成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使相关部门及国家做出准确且合理的预测,做出最佳决策,提升竞争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需要,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效益提高的保障。

五、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监督职能对整个行业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影响整个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建立并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配置与职责进行,掌握好权利间的平衡,明确权责,成立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与责任追究制度。而对于企业的负责人,在确保经营决策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要对单位的经济行为效益与廉洁进行监督。建立一系列主体明确,且可操作的决策与责任追究制度,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经营者的才智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权责的结合与统一。

(二)强化素质教育,增强监督职能

唯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做好监督工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队伍的建设,加强会计队伍素质,提升其整体水平,使会计人员在掌握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为、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规范。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建立并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实行科学监督与管理,强化对单位经济活动与资金的监管。最后是拥有公共权利的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的主导作用,减少违法违规现象,避免犯罪,减少浪费,进而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内控与外控需求。

(三)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理论与立法建设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构成来看,对会计法相对不够重视,尤其是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比较笼统,对突发的经济变化无法适应,这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采用的理论都是从宏观体制角度考虑的,这促使我国的宏观理论快速发展。但会计监督理论只是一个微观经济理论,如何与变革中的微观经济体制结合,用来指导会计实践,这是至今困扰我国会计人员的一个首要难题。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法律的发展,使得法律法规漏洞百出,无法应付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使其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到权责分明,明确分工,除了要明确会计人员所要执行的责任,还必须明确对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责任,立足自身,完善自身的监督水平,提高立法水平,推进我国会计法律的发展。

(四)会计监督工作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近年来,我国的各个系统都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水平,信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水平不断提高,与财务、业务不断融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管理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弊端,新的问题,原有的管理理论肯定无法适应,对此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也面临着重新的设定与优化。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个会计工作人员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会计监督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拓宽监督的责任范畴,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进一步明确各流程与工作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其次,要打破传统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这是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都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在法制环境下进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监督水平,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发展。

作者:李秀玲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宇.浅析会计监督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1(8).

[2]黄婷.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9(2).

[3]文书云.浅议企业改制后的会计监督[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5).

第4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表1列示了国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研究的情况。由表1可知,国外学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当履行监督、评价和咨询的职能,且内部审计实践应密切关注企业的风险,充分利用有利风险或减少不利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从而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的。

我国学术界对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的认识并不统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①一职能论

一职能论者认为: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一种职能。邓桂兰(1994)认为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审计监督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要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是企业的制约机制。樊其国(1997)认为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二职能论

二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两种职能。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评价是其主要职能。李景双、沈行(1995)认为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既要筹集资金,又要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将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职能就是为决策层服务,进行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但是,作者认为在讨论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唯监督职能论”的观点是有害的。www.133229.cOM“唯监督职能论”者摆出的姿态是“钦差大臣”,是监督你来了,这与过去把内部审计人员比作经济警察没有区别。可见,作者不赞同前述的内部审计的“唯监督职能论”,而认为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履行其他的职能。申香华(2000)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两种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且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作者同时认为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和管理职能。理由是内部审计从企业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做出的鉴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极其有限。同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职务,只是为管理服务,因而也不具有管理的职能。

③三职能论

三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服务三种职能。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经济评价是经济监督职能的派生职能,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具有服务职能。孙澄生(2002),蔡艳芳、蒋峰(2006)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建立以来,有关法规明确其职能为内部审计监督,专司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因而属于“监督主导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参照国际内部审计组织有关的材料,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李喜琴(2003)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经济控制、政策服务三种职能。作者认为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发展到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管理职能。同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其目的是从经济、效率、效果和公正的观点出发,控制企业的经济事件和过程。此外,内部审计具有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的职能。

④多职能论

多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服务、控制、咨询等职能。张荣荣(2006)认为内部审计首先可以利用其对企业和相关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披露并提出整改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发挥服务职能。其次,内部审计还具有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职能、对企业运营体系的控制和鉴证职能。瞿旭在《基于价值增值的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一书中认为现代内部审计具备四项职能: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控制职能源于内部审计的本质——一种控制机制。监督职能是由促使内部审计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决定的,在监督职能基础上又派生出了评价职能。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特殊的地位、独特的视角为咨询职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多而广,得到较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四职能论”: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

二、内部审计基本功能的界定

根据前面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目前关于内部审计功能的说法主要包括控制职能、监督职能、评价职能、保证职能和咨询职能。下面先对这几个职能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梳理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赋予内部审计的功能。

(一)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源自于内部审计的本质,蔡春(2001)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他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作为审计分支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活动,正如王光远所说:“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手段。它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为直接或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所以,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内部审计,可以看作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本质所内含的控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可不必特别指明。

(二)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对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是其基本职能。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及对企业经营条件、内部控制环境等因素的熟悉,使其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根据监督职能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监督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的监督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控制或营运控制所实施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企业管理控制和营运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及时纠正来避免可能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除了这种监督之外,内部审计还能在整个组织中形成一种威慑作用,从而在组织中建立一种隐性的监督气氛。

(三)评价职能

评价职能是指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有关受托人各类决策及其执行的科学性、正确性。评价职能是在监督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内部审计职能。在强调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时,需要对两个问题有足够的认识。首先,所需要评价的行为和结果必须是经过审计证实了的,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对虚假的过程、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即使评价标准很科学,评价过程很严谨,也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此外,评价必须有一套可以参照的标准或指标体系。这种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足以反映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符合本企业的实际,以便通过比较判断,作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对受托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程度或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保证职能

iia《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词汇表(以下简称为《准则》词汇表)中将保证(assurance)界定为:客观检查相关证据以向组织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方面的独立评价,可以认为是保证项目的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业绩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审计以及审慎性调查审计。由定义可知,iia所定义的保证其实可以理解为“监督+评价”。

(五)咨询职能

第5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一、“国家治理论”下的国家审计

2011年7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即审计的“国家治理论”。国家审计机关是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的部门,可以抑制政府问题,其本质是国家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全契约下的委托理论。根据国家理论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的建立是基于人民的一个公共契约。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具有不完全契约的特性,人民通过宪法与政府签订了契约,宪法规定了人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政府的权力与责任。这样,契约论下的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实质上就形成了委托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公职人员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如果政府公职人员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没有适当有效的监管制约机制,就会造成政府权力的滥用,造成腐败,进而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就会被打破。

因此,在国家的治理机制中必须要有高效的权力配置系统,其中有效的权力监督与制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原理,国家治理机制的建立应该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能够比较高效的解决问题。各国都相应建立起国家审计机构,用以监督政府权力的运用。另外,通过审计公告将政府权力运用过程、结果向委托人――人民公开,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而透明的政府及透明的社会可以保障各种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国家审计既是国家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又能促进其他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国家审计改革应注重与国家治理机制中其它子系统的耦合效应。

我国在国家审计改革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政治经济情况,顺应政治经济改革的方向。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基本途径是不断完善人大制度,在改革中注重选择和实施各种能够加强人大监督职能的制度和措施。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机制中监督机制,应该在加强自身建设改革的同时,注重与人大监督职能的结合。在国家审计改革中不断加强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工作的紧密性,逐步建立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耦合机制。

二、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耦合效应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对国家治理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和约束。”根据系统论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发挥着其特定的作用,各要素作用的发挥还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机制中重要的子系统,与国家治理机制中其它子系统具有耦合性,即国家审计的审计监督职能可以与其它监督系统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从而促进整个国家治理体制的良好运转。

人大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在改进国家治理机制中必须不断的推动人大监督权的发展,不断加强人大监督,理顺权力配置关系,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调节。国家审计部门拥有专业的审计资源,可以对政府进行科学详细的审计,但目前国家审计部门隶属政府,其审计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人大具有宪法规定的最高监督权,但其在对政府的监督中缺乏必要的专业资源。以政府预算监督、审计为例,审计署利用自身专业的审计资源,可以对政府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但审计署作为专业的审计部门,只有审计的权力,没有处理的权力,造成“年年审,年年犯”,审计整治效果不理想。人大由于缺少专业监督资源,对政府预算监督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结合,一方面能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可落实人大监督权,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具有较强的耦合效应。

三、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耦合机制的建立

“国家治理论”下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全契约下的委托理论,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监督,对拥有国家权力的政府进行监督,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保证政府公共权力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国家治理机制的良好运转。国家审计的职能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保证国家公共财产与国家经济的安全,即经济运行监督;保证政府的责任与效率,即权力运用的监督。作为人大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大监督权也在不断制度化、法制化,尤其是《监督法》的颁布使得人大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人大监督权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知情权、检查权、审议权、处置权。国家审计本质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与人大的监督权本质相同,可以将国家审计监督看作人大监督的专业细化。人大监督是最基本的监督,可以借助国家审计监督的专业资源,更好的落实人大的监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耦合效应。

1、国家审计与人大知情权的耦合机制

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建立在知情权的基础上,没有知情权就谈不上监督。《监督法》第八条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可以安排听取和审议政府本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报告。对于政府的专项报告,人大可以借助国家审计机关,由其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出具专项审计报告,与政府一同向人大报告。现行国家审计领域中环境审计、民生审计、政策跟踪审计都与人大监督知情权有较好的耦合效应。具体制度设计如下:(1)在人大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下设主管对政府重大事项专项审计的部门,领导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重大事项的专项审计;(2)现行国家审计机关关于相关领域的审计资源仍设于国家审计署隶属政府体系,作为政府监督管理经济的辅助;(3)在对政府重大事项进行审计中,人大专门审计委员会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直接向人大报告,相关审计报告依据审计公告程序向公众公开。

2、国家审计与人大检查权的耦合机制

人大监督工作中的检查权是指人大的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宪法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的遵守和执行。《监督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政府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国家审计从最初的、最基本的政府预算审计,到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政策跟踪审计、民生审计,审计范围逐年扩大,几乎涵盖了政府行政的方方面面。国家审计可以为人大检查权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信息,促使人大监督检查权得到更好的执行。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权的耦合机制建立如下:(1)人大下设专门审计委员会;(2)审计委员会作为国家审计的最高领导机关,有权要求仍隶属于政府的国家审计部门提供人大检查需要的信息;(3)在人大需要对政府进行专项检查时,可以抽调审计人员,成立专项检查审计组,为人大的检查提供必需的支持。

3、国家审计与人大审议权的耦合机制

人大监督审议权主要体现为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审议法律法规及地方规范性文件、对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方面(张劲松,2008)。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财政预算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要依靠财政收支,而政府公职人员的腐败则集中于财政上。监管好政府,抓住政府的“钱袋子”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国家审计专业审计资源的支持,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工作中审议权的耦合机制建立如下:(1)在人大专门审计委员会下设政府预算监督审计部门,专职政府每年的预算审计审议工作,审计结果直接向人大报告,审计审议结果依据相关程序向社会公众公开;(2)现行国家审计体系不再保留预算审计的职能,全部划归人大管理,提高预算审计的独立性,增强预算审计的效果。

4、国家审计与人大处置权的耦合机制

人大的处置权指国家权力机关对违反宪法、法律或其他不适当的行为实施处理、纠正和制裁。国家审计中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与人大处置权有较好的耦合效应,人大在行使处置权时可以利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以作出客观合理的处置。国家审计与人大处置权的耦合机制建立如下:(1)人大专门审计委员会下设专门审计领导部门,主管对政府宪法法律执行、领导责任、重大政策的审计,以发现政府在法律执行、领导人决策、重大政策的制定实行方面存在的违规问题并加以处置;(2)现行国家审计部门中保留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职能,做为政府系统自我监督的机制,人大在需要时可以抽调审计人员对人大需要审计监督处置的事项进行专项审计,人大在平时工作中也可以利用审计部门的工作。通过确立人大对国家审计相关工作的领导权力,强化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提高国家审计的整治效果,消除屡审屡犯的弊端。

四、结论

“国家治理论”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应该能够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监督政府权力的运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在人大体系中设立专门审计委员会,一方面可全面管理领导政府预算审计,将政府预算审计从现有国家审计体系中剥离;另一方面可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民生审计等专项审计的领导,在提高人大对政府监督力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增强了国家审计结果的整治效果,既符合国家审计的改革趋势,又顺应了人大加强监督的政治发展需要。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职能的耦合机制的建立是顺应政治经济发展的改革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

[2] 杨肃昌:试论人大与国家审计关系的发展与深化[J].人大研究,2003(6).

[3] 杨肃昌、肖泽忠、殷书炉: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一次问卷调查的综述[J].审计研究,2008(1).

[4] 谭劲松、宋顺林: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12(2).

[5] 李齐辉、吕先锫等:试论我国审计制度的构建和创新[J].审计研究,2001(2).

第6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一、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会计监督体系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形式,即“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会计监督体系。随着企业集团投资控股及参股等企业产权多元化局面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相关者出现了。但此时的会计监督却未充分体现这一部分利益成员的监督意识,他们行使会计监督的手段稍显单薄。唯一可信赖的监督机构是监事会,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对企业会计的监督是明文规定,有章可循的,但现状是监事成员往往履行义务不够,只是企业决策会议上的坐上宾、门前客。那么来自利益相关者的这一部分外部监督就非常疲软,不能充分体现出有监督动机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作用。

(二)审计监督重于企业会计监督

外部审计是会计监督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企业将外部审计作为会计监督的重要部分,希望通过审计监督代替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过分强调审计监督,偏重于审计结论,而轻视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很多企业认为,外部审计事务所有权威性,审计结论有说服力,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现状。但是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它侧重于事后监督,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监督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而会计监督从理论上来说是与企业经营并行的,也就是贯彻始终的,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更适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外部审计监督仅仅是一种服务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要审计机构来承担对企业的监督职能无论是从动机还是能力上来说都是不合理的。会计监督不能代替审计监督,审计监督也不可能代替会计监督。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会计监督职能趋于弱化表现在:其一,企业人员了解会计技术层面知识太少,从领导到一般员工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势必使会计人员的监督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理解与积极配合,特别是面对“合理而不合法”这种问题的时候,会计人员往往就会偏离了会计监督职守;其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关系建立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一些内控问题不落实、不执行、不考核、不追究,导致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其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独立性强,部分企业的经营者、领导者独断专行,一言堂现象严重,致使错误指令、错误行为缺少监督,甚至违法乱纪、,有些经营者还授意或威逼会计人员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企业会计人员知晓或参与一些经济案件,都是由于利益冲突和领导专制,从而放弃会计监督。

(四)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地位、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是影响会计监督的根本原因。从职业地位来说,一些企业管理者的会计知识甚少,没有认识到会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会计就是记账,任何人都能胜任,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对企业乃至国家经济良好运行的危害。而且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人员不能进入企业经营中心层,只能唯命服从,甚至会计的监督行为会受制于企业当局的压力,那么部分会计人员就会认为人微言轻,政策法规抵不过领导一句话,无法平衡自己利益与集团利益,而主动放弃监督阵地。二是职业能力,部分会计人员缺乏执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办事,没有根据事实说话,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在信息数据处理繁杂的今天,违纪违规行为更加智能化、隐蔽化,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职业操守,会计这个职业,职业操守很重要,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自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法律意识淡漠,不懂法、不学法、不执法,不能真正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责。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思考

(一)加强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政府部门一直在大力宣传《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其目的也是加强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企业来讲,一是应该在各级层次的员工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针对企业领导者,要大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知识,让其充分了解会计法律法规所覆盖的内容,合法决策;对会计人员也要加大会计法规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对会计法律的熟悉程度,对业务的判断能力,让其执法必正、必严。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中会计文化的作用,将会计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全体职工中普遍明确会计职能、会计依据、会计流程,特别是对一些与经济业务有紧密联系的部门,如销售、供应等部门,要让其了解会计法律、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知识,开展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律约束。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组织编辑《财务特刊》这种企业文化宣传形式,达到了宣传会计法律、解释会计知识、建立会计文化的目的。通过期刊这个宣传阵地,长期对会计相关内容进行普及,使法在人心、循章办事。三是通过加强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让各层面的人员认识会计职能的管理核心作用,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地位和自信心,企业要充分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措施保障。通过这些举措,逐渐从会计的认识向认知转变。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现有“产权不清晰、不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要加强会计监督,就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充分发挥所有权人的会计监督职能,形成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使监事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不能作为花瓶虚设,要不受经营层的干扰,要充分赋予监事会经营审查权、意见反馈权、职务弹劾权,以保护出资者的权益,真正形成企业内部的制约力量。在董事会内设立高级财务董事或财务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管理,向董事会负责,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必要的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防止企业经营层营私舞弊行为的出现。要处理好经济利益中会计监督权力委托关系,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权力委托,经营者对会计人员的权力委托,主张权力委托中的会计责任,形成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相一致的责任义务承担。明确并追究经营者的权力会计责任。对企业团体内部形成的权力委托关系进行必要的会计责任制约,有效保障赋予了权利责任的会计人员自下而上实施监督职能的实现。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及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能有效地防止错误行动或故意舞弊行为的产生,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企业应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资金、存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内部稽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二是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使各部门的工作必须共同协调,相互监督,通过以会计监督体系为中心,做到以各环节为程序控制,会计为中心控制,充分让会计体系贯穿整个经营体系过程,落实会计监督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规划好流程控制,用流程将利益关系群体区分开来,通过各环节的相互监督控制减少舞弊行为,然后伴以现代会计网络体系,利用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杜绝业务流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会计系统按业务实际情况真实完整地进行记录、核算、反映,做到有据可查。四是完善和利用好审计监督体系,审计监督是现有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方面,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通过外部审计对企业经济事项的独立思考,可以将隐藏较深的风险行为加以纠正,通过外部审计风险管理专业化较强的特点,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监督,规避经营风险。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监督独立性

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独立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不受企业的干扰。一方面,从企业会计责任主体来讲,有些企业领导作为会计责任主体不懂业务、不懂法律,不能区分会计事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认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又借口自己不懂会计事务或会计人员没解释清楚将责任一推了之,严重干扰了会计监督的独立,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作为会计责任主体,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法律负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保障会计人员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从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上来讲,会计人员多是附属于企业的,那么权力是企业赋予的,利益是企业负担的,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依赖和畏惧,将会计人员置于一个不知可否的地位,会计监督就难以落实到位。现在很多集团企业实行会计负责人委派制度,将个人利益与所在企业分开来,将监督权力与服务利益来源相分离,提高了会计主管人员的监督积极性,减少来自企业的内部利益压力,提高了会计监督的实效性,但是其他会计人员仍属所在企业,难免有管理权架空的局面。现阶段,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所在企业这个利益主体,只能以独立身份出现,在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之内,向投资人负责,真正摆脱会计人员与所在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排除干扰,依法办事,正确履行会计职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7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了审计免疫职能的科学命题,李金华审计长也曾形象地把内部审计比喻为保健医生。保健职能、免疫职能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但在论述其基本职能时,大多都只是从审计作为一个免疫系统如何指导审计的实践工作方面加以论述,并没有把免疫职能作为审计基本职能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本文继承了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研究专家李孝林教授“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谈谈审计的基本职能。

一、审计基本职能:认证和免疫

(一)审计的基本职能的界定与范畴 审计的基本职能和本质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作为理论的科学认知和理解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的目标、具体职能以及审计的作用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需要以及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具有多变性和延展性,而审计的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和本质却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许多学者都有这样的论述“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各类审计的共同的抽象与概括,属于质的范畴。它主要回答‘审计能干什么?”’看着这样的论述有些迷茫,因为前半部分的论述肯定了审计基本职能的深刻性和不可见性,而后半部分又把基本职能同‘审计能干什么’这样的具体职能等同起来。审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系统科学和审计理论研究证明:基本职能联系审计系统与环境,是外在的,体现审计结构与本质。通过基本职能,认识审计本质,探索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职能具体化为基本目标,指导审计实践。所以,审计系统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基本目标具有对应性,从而建立科学的前后一贯的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审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的审计应用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更应该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在审计工作的背后指引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审计基本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不能把审计的外在功能和具体职能等同于基本职能;内在功能与结构相对,审计的理论结构规定着职能的性质和范围;审计的基本职能应能经受住审计实践发展的挑战;基本职能之间具有排他性,即职能之间应该相互独立,不具有包含性。

在国内的研究中,审计的基本职能与审计的本质相伴而生,审计基本职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其本质了在经历着相似的变化,从最初的查账论、方法论(过程论)到经济监督、经济控制、经济评价论。其代表著作有,一职能论:经济鉴定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刘兵,1991),评价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袁晓勇,1997;黎明和宋敏,2006)。二职能论:认证和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彭启发和李汉俊,2008)。三职能论:审计职能包括经济监督职能、经济公证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刘洁,2005)。审计本质的代表著作有:控制系统论(蔡春,1991;肖英达和张继勋等,2000;刘洁,2005);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彭启发和李汉俊,2008);经济评价论(黎明和宋敏,2006);“经济监督论”在审计理论界占有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杨纪琬、张以宽、阎金锷、娄尔行、林炳发等。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本质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娄尔行教授早就指出:“既然审计的本质即监督,那么说明审计本质属性之一的职能,除监督之外再提评价、鉴定、证明、建议等,就难以理解了。“经济监督论”理论依据来源于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审计机关的职能的规定,此理论的确立曾对我国建立审计制度、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更多的质疑。学术界对这种观点驳斥的文献已经较多,并较为成熟,其驳斥的最主要理论依据为:(1)审计上的监督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审核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将其检查、判断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从以上的解释看出,审计只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传达”与“监督”二者相差甚远。(2)再从经济上的监督看,经济监督,常指财产所有者行使其职权,多用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管,违背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审计在执业过程中不具有利益导向,而监督是在维护一个主体(如出资者、治理层、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的利益,是有利益导向的行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经济监督论影响审计独立性。因为经济监督论只强调了经济责任关系中财产所有者的一个方面。财产所有者为了财产的安全,委托审计师代为行使监督权力,审计成为保护财产所有者的一种手段。其实,审计不仅验证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还通过公证、评价、预警、建议,为管理者服务。审计是独立于出资者和受托者的第三者。(3)有的学者认为监督职能的外延太广,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或机构甚多,已经超出了审计的范围,也有的认为监督职能范围太窄,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监督作为基本职能已不能抽象概括审计的所有功能。监督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受到了质疑,但是在认证、鉴证、评价之间谁应该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不同的学者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而目前流行的审计基本职能的二职能论:认证和监督;三职能论:经济监督职能、经济公证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或四职能论都不能成立,因为明显违背了上述基本职能的特点即基本职能之间具有排他性,应该相互独立,不具有包含性。关于审计基本职能和本质的争论充斥于以上的文献之中,不管是经济控制论、经济监督论还是经济评价论,都只是从从审计方法(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和审计作用的角度研究审计的本质,只是审计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各种争论只注重各个范畴纵深研究,忽视诸范畴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审计基本职能的内容 审计基本职能的概念,应当既能涵盖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又能涵盖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鉴于审计行为,不仅包含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对涉及审计对象的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之意。同时,审计是独立于财务、会计之外的专职检查、评价、公证、建议、建设、防护、监督系统,其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可靠、效益。我们认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概括为:认证和免疫。

(1)认证职能。汉语词典对认证的解释:指对某种产品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合格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机关或质量标准管理组织授权的质量评定机构进行。而纵观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对审计的解释可得,审计认证是指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判定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

规定,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在正确选用会计处理方法时,是否遵循了一致性原则。将其简括之就是审计认证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合格评定,这种质量标准就是,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由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授权于审计人员进行。前些年,国外很多著名会计公司的审计部(AuditingDepartment)纷纷更名为审计与认证部(Auditing&AssuranceDepartmen)或鉴证与认证部(Attestation & AssuranceDepartment)。有些著名大学审计学(Auditing)课程也纷纷出现审计与认证科学(Auditing & AssuranceScience)或审计与认证服务(Auditing & Assurance Services)、审计、监证与认证(Auditing,Attestation & Assurance)等新提法。原来的国际审计准则(InternationalAuditingStandards)也变成了国际审计与认证准则(International Auditingand AssuranceStandards)。这些变化反映了审计职能的发展。基于审计活动的发展,国际审计界对于审计职能的概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审计被称为是狭义的审计,指审计师对年度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发表专业意见(财务报告的编报是否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这是长期流行的审计活动。第二个阶段的审计是强调审计的鉴证职能,即独立的审计师根据充分与适当的证据,对企业财务报表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意见。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定义,鉴证服务是“执业人员受托对由一方对另一方负责的书面认定的可靠性提供书面结论所执行的专业服务。”是指由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信息的某种认定,对其符合既定标准之程度发表专业意见,也就是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如真实性、可靠性或公允性)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第三个阶段是认证,根据其相关解释认证包括鉴证,AICPA于1994年正式成立认证服务特别委员会(Speeial CommiitteeonAssuranceServices,SCAS),其定义为:“认证服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向决策者提供独立的专业服务,该服务能够提高信息质量或者改善决策背景”。《认证业务国际准则》指出,“认证业务旨在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专业审计师通过评价某个对象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从而提高该对象信息满足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可能性”。“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是三种审计共同的宗旨,“评价”是三种审计共同的职能。审计活动是一种再确认,即通过对被审计者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确认(包含审核、鉴定)、评价(包含风险评估),提出报告,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保证经济信息合规、提高经济活动效益。认证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的;既可以是财务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质的。认证职能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确认和评价职能;总之,认证可以概括为三种涵义:审核,确认,评价。任何审计首先必须通过认证,进行再确认,因而,认证可以涵盖各种审计即审计一般的基础职能。根据《认证业务国际准则》的解释可以看出,认证包括了鉴证,并且认证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已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无论是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是对信息的核查、识别、判断并发表意见的认证过程。所以认证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不仅能抽象概括审计的部分本质,也是国际趋同的体现。

(2)免疫职能。“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被认为是多学科综合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代表学术成果有:“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宋常,2009);2008年审计研究简报第16、17、18期;以及各地方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研讨会。纵观“免疫系统论”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审计具有一个免疫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二是审计作为一个免疫系统如何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审计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监督、制衡方面。应当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防护、保健、预警职能,及时发现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缺陷和风险,发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在建设、促进、咨询等方面,搞好服务,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产权。人们常说的审计创造价值论,其故正在于此。免疫源于医学概念,是指机体对传染病的抵御实践及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现代医学中被解释为:机体在对“自己”和“异己(非己)”的识别和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机体免疫系统是与运行、控制等系统相对独立而又能发挥作用的系统,其作用机理一般是从发现病毒、风险预警到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及时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认为,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机理主要是及时审计发现问题、依法审计处理问题、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以及依法报告审计工作。医学上的免疫具有防御、自稳、监视等基本功能,把它用于审计主要是指审计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防护、预管、保健、建设、监督、制衡的作用。免疫通常是对于+系统而言的,那么审计是否具机体免疫系统的特点呢,让我们从以下方面稍作分析:第一,系统性。机体的免疫职能是有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产生效果,特别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机体内不断地产生、循环和更新以发挥功用。审计也是由三位一体的审计结构,再加之公司治理共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职业判断水平以及审计制度法规的健全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第二,全局性。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完善结构,从微观的查杀病毒、清理老损细胞到宏观的保障整个机体健康、稳定既定机理,均有全局性。审计的全局性表现为从微观层面对经营者具体行为,以及对特定经济项目实施审计调查;宏观层面可以是对各级政府及其综合管理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监督。第三,广泛性。机体免疫系统各组成部分,错综复杂,相互配合,可以对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发挥广泛的防御和监督作用。审计范围从最初的账项导向的财务审计也就是以账户层面的错弊为导向,只关注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发展到风险导向的绩效审计,其中包括以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为导向、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向为导向、以管理层舞弊为导向和以企业治理系统为导向。第四,批判性。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审计以应有的职业审慎与批判性的精神依法、客观、严谨地审查每个项目、每个事项、每个单位、每笔资金。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揭示风险,及时作出处理(宋常,2009)。第五,建设性。机体免疫系统各组成部分,错综复杂,相互配合,机体免疫系统发现“异己”后,要对“异己”进行处理,以维持机体健康,促进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发挥广泛的免疫作用,还要产生抗体,以使机体具有免疫能力。审计从最初的以账户层面的错弊为导向,也就是只关注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发展到风险导向的绩效审计,其中包括以内控制

度的薄弱环节为导向、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以管理层舞弊为导向和以企业治理系统为导向。审计既揭示和查处问题,又帮助分析成因与解决问题,即通过客观审查与审计发现问题,促进被审计部门整改,从而具有建设性(宋常,2009)。

二、审计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认证职能与免疫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认证职能从审计基础工作的角度进行概括,免疫职能从审计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两者为审计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所以,审计的基本职能是认证和免疫。没有认证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免疫职能的发挥,认证为免疫服务,是免疫的基础和前提,因而认证是基础职能;从免疫的要求出发决定如何进行认证,免疫是认证的指导方向和落脚点,因而免疫是主导职能。两种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审计工作从事审核、检查,属于认证,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提出被审计者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可靠和有效的报告。从检查、到评价、预警、建议,直到提出报告,无不体现审计的免疫职能。因而,认证是基础职能,免疫是主导职能。基础与主导,没有谁重谁轻之分。有的论著只强调审计的认证职能,忽视免疫职能,实质上丢掉指导思想,影响审计服务经济建设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论著只强调审计免疫职能,在当前,强调审计免疫职能、本质的新概括很符合审计的发展现状,但是如果忽视认证职能,将不利于树立全面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看,会影响审计理论建设。应当提高到两种基本职能的高度进行概括和论述。认证和免疫两种基本职能,缺一不可。

(二)以认证为基础,以免疫为主导共同协作指导审计工作 以认证为基础,以免疫为主导,两个职能就如两只无形的手,共同协作指导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财政的出现而产生的,财政审计始终存在并居于国家审计的核心地位。国家审计是对社会产品或收入、收支管理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财政、财务行为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是《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通过审计,发现资金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从中发现利用职权、化公为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侵吞国家资财的违法违纪案,并对那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制度、体制、政策层面上查找原因,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政策,深化改革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发挥参谋作用(郝志远,2005)。国家审计是通过对资金运行过程中不正当行为的识别、判断,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使社会产品的收支更加合理化,其过程也就是审计从认证基本职能到免疫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8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会计工作要保持和我国的发展同步,会计监督是审核并监督单位的会计凭证、资料、账簿、报表等,从而确保会计资料是真实和准确的,将其合法性实行充分提升。此外,还要强化单位资产及资金监督,提升资产及资金运作和获得的合理性。强化财务收支的监督,实现对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合法及合理的监督,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是合理、合法和完整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会计;监督;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指的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结合各个财经法律及法规,运用记录、分析、检查等方法来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合理和有效经营的监督,促使企业经营活动朝向既定目标努力。会计监督主要是借助自身被授权后的机构及人员来担负监督责任,其是行使的是权利约束方式,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接收单位负责人的授权来实行会计监督工作。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观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监督工作内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并且较大程度上对其职能的充分发挥产生着影响,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充分性重视及解决。

一、我国会计监督工作开展现状

(一)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企业内部的控制缺失,我国企业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内部控制缺失问题,并且未实现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而造成了会计工作秩序发生了混乱,会计舞弊情况多次发生。另外,由于企业中的控制存在缺失,造成了单位复杂人的经济行为缺乏相应的有效约束,某些管理者通常为了某得短期的利益,指示或是授意会计部门造假、虚报和粉饰财务报表,不但严重削弱了会计监督职能,还造成了会计失真。其次,会计监督职能的履行缺失。会计人员属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行主体,和单位复杂人之间有着监督和被监督的联系。会计人员也是单位的员工,直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及管理,进而形成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在企业管理者出现违法乱纪经济行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将会难以履行监督职责。再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差。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职业道德观念差等都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内在因素。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因此经常发生和规定处理会计业务不符的情况,加上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能力差,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政府监督能力差

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但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会计法规也没有指定匹配的实施细则,进而导致了实际执行中的法律根据缺失,对执行效率进行了严重制约。由于财政、审计和税务等多个部门实行会计监督中,对于备查单位并不存在人事任免权,导致会计监督权威性遭受影像。此外我国在立法上更加重视对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刑事及行政责任,民事制裁较弱,导致会计监督功能受到了严重弱化。此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质量低下,并且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行业的无序竞争情况很严重。由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力度不够,并且委托人大部门是当期的企业管理当局,及被审计人和委托人都是企业,造成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缺失,如委托人可能会出现对事实真相的隐瞒,或提供虚假资料,造成审计不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我国会计监督工作开展的改进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内部制度的构建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依据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及职责来实行,充分掌握权力的平衡,确立权责,成立能够对对决策产生辅助的专业机构,建立完整的配套政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针对企业的负责人,要在确保经营决策独立和权威的角度上,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确保经济行为的廉洁。构建一系列主体明确,操作决策级责任追究明确的制度,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中,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才能。

(二)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监督能力

建设支高素质会计队伍,才能够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管理人员需要完善对监督队伍的建设,提升工作队伍工作水平,提高其素质能力,促使会计人员对原有技能实行掌握,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构建并完善会计行为、程序、方法规范。坚持与时俱进,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实施科学化的监督管理,监督单位经济活动及资金监管。促使具有共同监督权力的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减少违法现象,彻底消除发生经济犯罪,从而满足更多更为复杂的内孔及外空需求。

(三)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理论和立法制度

就目前我国法律构而言,不注重会计法,特别是在会计监督上的定义很笼统,不能对经济变化产生适应,这就同会计理论研究有着极大的联系,就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使用的理论主要是站在宏观理论基础上。但是会计监督理论属于微观的经济理论,怎样对这一情况实行变革并且和我国的体制展开有效的结合,且指导会计实践,困扰了我国会计人员的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滞后自然会制约法律的发展,导致法律法规出现多个漏洞,不能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应付。这就要求对我国的会计监督法律实现细化,促使其对多方面实行涵盖,同时解决生活内的多类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监督属于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它是为了优化个改善经营管理而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能为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卿.对加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6):162-163.

第9篇: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经济中的最为重要的监督手段,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会计监督职能对于协调国家与企事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会计监督职能已经呈现出了弱化的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从对会计监督职能的理解出发,论述了影响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各种因素,并提出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会计职能;监督职能;核算

企业的发展是否顺利,会计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鉴于会计的职能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息息相关,。计工作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作用,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以保证。

1 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主体经济状况进行审核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会计核算的时候,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都要通过会计人员进行核查,以确认其合理性。

在市场环境中,虽然经济形态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会计监督的职能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其监督职能是一致的。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监督要根据社会形势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的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是符合某些特征。

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概念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界定,即狭义的会计监督和广义的会计监督。

1.1 狭义的会计监督

狭义上对于会计监督的界定,是将监督范围局限在单位这样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监督,主要是对企业所提供的经济信息进行会计核算,检查企业各方面经济互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

真实性,体现在监督单位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合法性,体现在任何单位的财务收支都要符合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监督单位一旦发现有相关的违法行为出现,就应该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完整性,体现在会计监督机构对于公共财产的保管是否完整也具有监督的责任。发现公共财产有损毁或者是缺失的现象,就应该尽快查明真相,并及时解决。

1.2 广义上的会计监督

广义上会计监督的界定,则对于监督范围进行了推广。除了狭义上所明确的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之外,还将概念进一步延伸到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的各种监督机构。也就是说,广义的会计监督是一种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将政府所行使的国家监督与社会中介机构所进行的社会监督与狭义的监督合成为一体,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完整体系。那么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也被延展了。

2 影响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因素

会计监督职能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往往会出现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会计监督职能呈现出弱化的倾向。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妨碍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环境影响、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几项。

2.1 会计监督管理体制定位不准使会计监督工作出现了滞后性

目前的会计监督管理体制虽然已经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有所完善,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些在政策上的定位还存在着些微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会计监督管理体制在定位上出现了偏差。

现在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运营阶段,一些企业,特别是已经存活多年的老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而对现在市场还没有完全地适应,于是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上,虽然应市场的需要有所创新,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就有的管理模式。

在现行的《会计法》中已经有所规定,会计监督职责已经不再局限于会计监督本身,而是将职责范围加以扩展,与会计监督相关的领域也被划归到会计监督的管理范围当中。因此,会计监督不仅要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务不受损失,还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这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职责所在。会计监督人员以双重身份来履行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其职能在实质上被弱化了。

2.2 会计监督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多元化趋势

任何事物的建立,都要有相应的环境来维护。会计监督体制的实施,相比较于旧有的体制,虽然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会计监督出现了乏力的态势,导致了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并且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会计监督职能所发挥的效果来看,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对于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的环境分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现在的企业中,多数实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会计机构的负责人往往是采用聘任制的,人员的聘用都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决定,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在实施监督职能的时候,受制于企业管理人员,而无法充分地发挥其职能。另外,企业主要是以生产运行和创造利润为主业,对于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则不会落到实处,从而导致了会计监督缺失。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与其有关的社会上的各种影响因素。会计监督出现了弱化倾向,主要受到了整个社会监督体制环境的影响。以整个社会会计监督运行状况来衡量,监督体系结构的建立尚存在着不足,即都属于是习惯性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而平行监督的作用却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会计人员频繁于层层领导的监督,而缺乏自我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即是会计法规中有些条款不够细化,造成了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

2.3 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容易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失效

会计人员的素质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来评定。第一个方面就是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个方面就是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了知识化时代。很多的专业技术领域都被注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是,在很多人的潜意识当中,会计属于是技术性的工作,所以对于知识的要求不需要很高。于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的会计人员已经无法适应本职工作了。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而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一致性就完全被打破了。特别是随着高端科学技术产品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企业的管理也跟上了信息化的步伐,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全覆盖,企业的生产也应用了自动化设备。知识经济的面貌在企业中得以体现。而现行的会计监督体制似乎并没有仅仅跟住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更是固守着部分传统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了会计监督工作出现了滞后性。

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把握着单位的经济命脉,所以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目前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不高,而出现了各种不当举动。如果会计人员有知情不举、监守自盗等违法行为,会计监督人员就很难以发挥职能。

3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对策

3.1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新《会计法》的出台,将原有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文更为细化、明确,为会计监督行使职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对于加强会计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了完善会计监督制度,还要对会计监督的职能以正确的定位。现在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要求更为务实,已经更多地将其定位于对于企业内部的约束上,以实现其控制力,而比较于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要更有实效性,从而达到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并为经济活动目标服务。企业的经济状况,则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来对其进行约束。国家监督是由政府部门来行使监督权,而社会监督,则是划归到会计事务所等等社会机构。通过这种分配方式, 可以使职责的分配更为明晰,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3.2 健全会计监督环境

健全企业内部环境,首先将监督观念更新。一改原有的会计监督没有落实到位的状况,将其作为一种企业的约束机制来加以健全,以净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这就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明确会计监督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高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人员培养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在加强企业管理体制的同时,还要将会计法规逐步地完善,以为会计监督提供标准依据,使权力约束机制更为健全。

3.3 改进监督方法,提高会计监督的时效性

为了使会计监督更能够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对企业管理实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一改曾经采用的事后监督方式,而实施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以强化了监督的时效性。而与此同时,一些信息化设备也被引进到会计监督管理体系中来,使会计监督职能在更好地发挥了作用的同时,还达到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全程监督控制的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诉,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管理来得以实现的。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使会计监督职能出现了滞后性。然而,企业要具备市场竞争力,会计监督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会计监督管理职能的分析,可以明确,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生.论目前我国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原因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235).

[2]李民.关于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24).

[3]梁建民.会计监督职能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04).

[4]张广瑞.发挥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对策探讨[N].科技论坛,2011(2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