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亮的古诗范文

月亮的古诗精选(九篇)

月亮的古诗

第1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第2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

(一)恬静、朦胧之境

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三)亘久、永恒之境

从古至今,天上的那轮明月永远的高悬,以此来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这一特点,用它构建了旷达、亘久、永恒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原野一望无际,天宇上群星闪耀,淡淡的月色随着江波一起涌向天边,诗人视野非常开阔,诗歌境界阔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犹如一个哲人,对生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当天上那轮明月照进他心里时,他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的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我们共守这轮明月,这轮明月却穿越了古今。

二、说不尽那轮多情的“月亮”――谈情感

“月”所蕴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人情感的外延,是我们走进古人草木心灵的一个媒介。具体阐述如下:

(一)伤感离别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相聚与分别正好对应。于是,我们诗意的古人借月来抒发伤感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为我们留下了“晓风残月”的故事,于是我们迎着晨风,仰望残月时,便也生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也总是触动游子的心弦。总之,我们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时候,也借助月亮抒发我们的离别愁思。

(二)无奈悲苦之情

当众人都远离我们之时,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残月还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诗人的悲苦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西江月》)这句表达的就是独自踏上旅途,晨行时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中,则说出了诗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闷,月亮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三)怀古伤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诗人可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对于金陵古城的眷顾,唯有那轮旧时明月,可见此地繁华已去,荒凉之至;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繁华;姜夔的《扬州慢》则变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战乱之后的萧条。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了。

总之,月这个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典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解读月的意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参透古人,更好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第3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这是相当完整的月下怀远主题的佳作了。尤其是“昭昭素明月”四句更是精妙的典型,后来许多月下怀远的诗歌都能看到这几句的影子。

此后,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等等,都是分离远隔的人们在那天涯共有的清朗月光里,借明月以寄相思的书写。在一次又一次的吟唱当中,明月被赋予了情感,它不但撩人离愁,更担负起了向远方的亲人传递思念之情的重任。

(二)借月思古:人们以我观月,移情于月,使月皆著我之色,所以诗词中又有了借月抒发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之感慨的名句。诗人在一轮明月似乎亘古不变地照耀下,面对家国兴亡、人生风雨、是非成败,必然会生发出对历史、对人生、对时间、对空间的无尽思绪,明月成为了诗人言己之志的绝好意象。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巧妙地以“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将历史与现实组接在一起,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这其中寄托了诗人对时间、人世的感慨,那似乎年年永相似的明月,引起人们无尽的咏叹与哀思。

李煜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吟唱中将“秋月”当做一面镜子,映照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词人通过对“月”的咏叹,把一种饱含人世沧桑巨变的无法解脱的伤感传递给了后人。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形式,它生息不已又圆缺不定,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

(三)托月明理:日升月落,月升日落,人类及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的生命每到一定期限就要完结。人类就从这种自然的更迭变化中悟出生命的哲理。

苏轼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书写使得其笔下的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他通过对月亮的自然运转规律去完成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进一步形成透彻的认识,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带给人的启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对应起来,让人们认识到面对的苦难人生应当像自然界中的月亮顺应自然规律那样,及时进行自我调节。这正是词人通过自己的思考,借用月亮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

第4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月亮在中国悠久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月亮本身安宁静谧的情韵,又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皎月,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优美的月亮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也就成为古代文学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用月亮映衬人的美,皎洁的月光如美人的肌肤,纯洁美好。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月之美。周祗《月赋》写到:“气融洽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赋予月亮以高远、柔和、清幽、润洁的特点,给人以清和,明净的感觉。杜牧的《泊秦淮》单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何等的飘渺,烟雾袅袅的河面,月如梦似幻般罩在河滩上,恬静、舒适、朦胧,其妙甚矣。

这些诗中,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神秘的“朦胧色”,给世人一种朦胧的美。花月披离,余香袅绕,象征着典雅之美。皎月当空,朗朗潇洒,其神妙高远之美洋溢其中。

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意境,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明月审美意象。

二、相思的月亮

皓月当空,多少诗人望月生情,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由感而发,其诗情之深,意之浓,让人赞叹。

首先,月亮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有诗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着一轮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情人也许同此情境,无奈月夜漫漫,无奈相见不得,唯有寄情于月,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与爱,不禁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佳句。

再者,月亮也是人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思念的象征。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皎月当空,宁静的夜晚,床前似乎撒着一层轻纱般的霜,久睡无眠,望月生情,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遐思。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所周知,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故乡亲人。怅望明月,似乎又回到了故乡,内心复杂的感情,国破心碎的痛惜,唯有寄情明月,思乡愁绪溢于其中。

三、失意的月亮

在对月亮的情感升华的过程中,月亮又成了失意文人的寄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跟明月相守,理农桑之事,这是作者心志的表现,宁可开荒种田,早出晚归,唯愿志气不息,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月亮与成就了一代隐逸诗宗。

王维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中,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伴着明月,诗人享受着这份宁静。王维也成为陶渊明之后的山水田园派最著名的诗人。

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开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四、哲理的月亮

月亮孤悬天际,亘古不变,很容易让人们把它看成跨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让人产生对悠悠历史的思考,对无限空间的思考,对深刻哲理的思考。

李白《把酒问月》中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通过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告诉人们,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数不清的坎坷、磨难、曲折、寂寞,但沉浮交替,今人古人可共享明月,人类的生命固不可能久远,但人类的精神与理念却可以同享宇宙,只要有朗朗明月相伴,超脱世俗,人生岂不是一大快事,就如明月一样纯洁、自由。

张若虚也曾在《春江花月夜》诗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啊,明月亘古如斯,岁月悠悠,人生短暂,在此喟然之后,而月亮则成为静谧永恒的存在。

第5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唐代的诗人对月情有独钟,在他们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无论是一轮圆月,还是一勾弯月,都会经常拨动他们的心弦,给诗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引发他们无限的感慨。此时,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从一些描写月亮的诗中,我们不难读到古代诗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月亮极易触动人们思念的心情。思乡怀人也许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情结,古代诗人们在诗词中常有反映。广为传诵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光明而又清冷,孤身远行的人看见它,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从而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乡的亲人。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真挚深切的思乡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的四句,前一句写“望月”,后一句写“怀远”,诗中描写分处两地的情人,在银色的月光下,因为相思度过的一个不眠之夜。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抒发了情深意远的情怀。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洁白的月光落在中庭的地上,此时鸦雀静了,桂花也沾满了露水,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究竟酒落谁家呢?诗中充满了感秋之意、怀人之情,蕴含着思深情长的意味。

月亮又会牵动人们别离的愁绪。“长安一边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一首。全诗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声音随着萧瑟的秋风散开,传出的都是思念玉关人的深情。诗中表现了期望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如果说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念远,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的就是征人思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朝虽然强大无比,但边关还会经常受到外敌的袭扰,以致战事不断。诗中描写戍边将士身处沙漠前线,在一个清冷的月夜,听到一声芦管吹响,顿时引发了浓厚的思乡情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见于杜甫的《月夜亿舍弟》,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遭逢乱世,亲人离散,抬头望月,忽然想起远方的兄弟,因音信不通,生死不明,于是心中夹杂着阵阵焦虑不安。诗人之所以强调今夜的露白月明,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怀想、对亲人的思念。

第6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月亮;鸿雁;杨柳;捣衣

了解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对正确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我这里撷取诗歌意象宝库中思乡一类谈谈。

月亮:在古诗中月亮被注入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它几乎成了思乡的代名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很好地诠释了月亮在游子心目中的地位。《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诗仙”李白觉得一切含蓄已多余。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表达对异地苏辙的兄弟之情和思念之意,苏轼借用月亮寄以美好的祝愿,意境美妙深邃,意味深长。

鸿雁:和月亮一样雁也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思乡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鸿雁即大雁,是大型候鸟,每到秋季不远万里、奋力展翅往南飞的形象最能勾起游子的愁情。元杂剧《西厢记》崔莺莺长亭送别时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秋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与“云”“黄花”“西风”“霜叶”一起表达了情不能自抑的相思,遂成绝唱。

杨柳:“柳”与“留”谐音,又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游子思乡之情。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首诗中,杨柳的依依不舍之形与人们依依惜别之情水融地结合在一起了。由于这个源头,在后来的离别诗和思念诗中杨柳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意象。后来古曲中有了《折扬柳》的送别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第7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泉

[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42-0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秦晋之缘。自先秦故人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触景生情发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咏叹始,历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篇。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四、月的时间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第8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At the old moon

Comes back nightly.

She points her finger

To the far silent yellow thing

Shining through the branches

Filtering1) on the leaves a golden sand,

Crying with her little tongue, "See the moon!"

And in her bed fading to sleep

With babblings2) of the moon on her little mouth.

孩子的惊叹

随着那轮古老的月亮

每晚去而突亍

她用小手指着

那一轮遥远的、寂静的鹅黄

从枝桠间倾泻而下

透过叶的筛子,洒落一地黄沙,

一个稚嫩的声音惊呼:“看,月亮!”

躺在床上,渐入梦乡

小嘴还呢喃着:月亮,月亮!

1. filter [?f?lt?(r)] vi. 透过;渗入

2. babbling [?b?bl??] n. (= babble)儿语;(婴儿的)牙牙学语声;模糊不清的话

第9篇:月亮的古诗范文

一、月亮是天地之精华、自然之大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涨,海水舔吻着堤岸,拥着一轮明月汹涌而来;月儿似一道闪电,挣脱潮水的拥抱,喷薄向上。一时间,江面“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整个春江像刚刚出浴的少女撩去含羞的面纱,出亮丽的肌肤。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碧海青天的明月为主体,营造出恬静幽美,清新悠远的意境,让我们领略到春江月夜的华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人不由信步,抬眼四望,云破月出,惊醒山鸟。刹那间,月光皎皎,青松隐隐,涧水潺潺,桂树亭亭,鸟鸣幽幽。桂花飘落,清香悠悠;山鸟时鸣,声声入耳。整个春山因明月而变得安详静谧、美如水墨画卷。诗人用灵动细腻的笔触,巧妙地捕捉住自然之趣,描绘出山川大地的美轮美奂,给人一种诗中有画,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二、月亮承载着心志,彰显着自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薄暮垂野,秋雨初霁。天上明月高悬,清辉四泻;地上青松如盖,疏影斑驳;山涧泉水清洌,吻着岩石,叮叮淙淙,一路远去。好一幅明净灵动的山水画,创造出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月色荷塘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的纯净高洁的情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明月、花丛、美酒,诗人把酒邀月,借酒消愁。此时虽有明月为伴,可她高悬在天宇;影子虽近在咫尺,无奈不知我心中之所思所想。诗人执酒曼舞,月影相随。今宵我要与月亮共同欢度,永结忘情之交。一壶酒,一轮月,一谪仙,足见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但诗人的孤独中奔放着自由、豁达,这是不世俗、不媚俗、不“摧眉折腰”的精神境界的自由。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不教胡马度阴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月亮,在失意诗人的玉壶里发酵成一路豪饮,仰天长啸,乘风破浪;在戍边将士举起的月光杯中酝酿成金戈铁马,雪耻除凶,燕然勒石,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缕缕惊魂;是王者登山观海时勾兑在杜康酒中的气吞山河,老当益壮,气韵沉雄,一统江山的旷达襟怀 。

三、月亮氤氲着浪漫,浸溶着相思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 陈风 月出》)皓月当空,月色似银,诗人心仪的姑娘举止安详,体态绰约,引得诗人爱意荡漾,心驰神往。诗人用简练的笔墨谱写了一曲浪漫温馨、大胆追爱的爱情乐章,“劳心悄兮”一句极写出诗人对姑娘的爱之深、恋之切。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人举头望月,悄焉动容,神驰千里:今夜皓月朗照,妻在~州,闺中独看,虽有一双儿女,只是年幼“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妻子倚门对月,心忧出门在外的丈夫,思虑良久,直至“云鬓湿”、“玉臂寒”。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诗人幻想待到他日相逢,我们两人相依于窗前,共赏明月,共诉相思,让明月照干我们脸上的泪花,邀明月来见证我们不老的爱情。诗人句句写拟想,却字字说相思。悠悠爱情,如百年陈酿,醇厚馨香;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读来令人柔肠百结,久久不忘。

四、月亮濡染着酒香,发酵着乡愁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边地戍鼓声声,天上孤雁啾啾,秋夜凉如水,战事频频,烽火未熄,路上行人寥落无几。白露节里,秋意更浓,只有一轮明月高高的悬在天空。家乡正遭逢战火,兄弟们生离死别,音信全无,多想寄书问候,传达思念,可这“乡书”该寄往何处呢。诗人眼见之景,耳闻之声,处处写景,却句句忆弟,字字含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诗人用如椽之笔,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特有的边地物象为载体,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诗人是借征人之所见所思,浇自己胸中之块垒。驻足边关,回首东望。入目:玉门关外,大漠无垠;天山之上,云蒸雾罩;月挂西天,云海苍茫。入耳:长风卷地,裹携尘沙,扯起蒿草,呼啸而去。入情:“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今夜月明中征人无法入眠,遥想家中倚门凝望的妻子、满头白发的娘亲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也一定思亲盼归,顿足哀叹。诗人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创造出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操。

五、月亮浓缩着时空,昭示着哲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豪饮的诗坛谪仙,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进而发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告诉人们:人生有限,宇宙无穷。昔日的群雄逐鹿,已经折戟沉沙;而今日的富贵名禄也终成过眼云烟。亦如自然界四季更替和月亮的阴满缺损是自然之变;而自然四季周而复始和月亮升落更迭有序又是不变,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