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

第1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深圳全民参与健身状况分析和出现问题探讨,提出发展深圳全民建设事业的有效途径和对策,希望对深圳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深圳 体育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一、深圳健身现状分析

(一)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此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城区与农村相比较而言,经济、文化较发达,设施较齐全,路面硬化程度高。第二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区人口的差距,城区人口大多有较为稳定、轻松的工作,收入保障较好,且大多数人都有福利与保险,能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而农村人口呢,大多的人都从事着务农与个体经营,收入不稳定且工作量大,当做完一天的工作与家务后,基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和多余的精力来锻炼身体了。

(二)从年龄方面来看,青少年锻炼最多,老年人其次,年轻人、中年人最少。青少年的锻炼是比较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锻炼,而老年人的锻炼以散步为主,能够到公园去参加较为系统、专业的锻炼的老年人并不多。青年与中年,由于工作多,事务繁忙,日常锻炼自然就少。

(三)在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

(四)对于健身的认识差异,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极少数人认为健身无关紧要,思想和认识上的改观,下一步就是行动上的改观了。存在的问题: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势群体;健身房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二、深圳全民健身的建议与对策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加强小区健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降低门票价格和入场门槛,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改善居民的休闲环境,提高市民的休闲质量。由于多数中年人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家务繁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致使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很低。群众体育活动内容均为大众化的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缺乏社会组织。体育组织程度低、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市民体育消费水平很低,与其他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健康投资”的观念有待于转变和提高。市民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程度低,体育锻炼方法,健身等理论知识匮乏。

(二)政府要加大体育投入,制定群众体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应重视城市建设中配套体育场所的面积,同时尽可能地对现有的小区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为市民体育锻炼创造条件。积极完善社区体育建设,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中来,不断扩大体育参与者的队伍。用多渠道、多手段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提高群众的体育健康知识,增进群众的健康意识,逐步改善群众“健康投资”观念。

第2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健身健美操;社区体育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以及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已不能满足简单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而是追求更全面的健身方式。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组织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首创“社区体育”模式以来,社区体育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的基础和重点,全民健身社区化也成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健美操做为一项很有特色的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因此,社区健身健美操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成都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广大社区居民对健身娱乐服务的需求呼声愈发高涨,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发结成体育团体进行健身娱乐活动,健身健美操就这样进入到成都市的各个社区,成为了成都市的社区体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运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择取成都市武侯区、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五个城区的健身健美操习练者3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成都市社区居民对健身健美操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大众健美操为主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一般健美操的占63%;选择拉丁健美操的占40.5%;选择瑜迦健身操的占37%;选择搏击操的占23.5%;选择健身街舞的占9%。从这里可以看出,选一般健美操占的比重最大,因为它练习强度小,实用性强,音乐速度较慢,锻炼身体全面,最重要的是其动作简单易学,对身体素质没有多大要求,适合大多数人作为强身健体的练习内容。

3.2社区居民每周参加锻炼1~2次的占多数,占到了总人数的53%

调查显示,每周参加锻炼在1~2次的占调查人数的53%;每周参加锻炼在3~4次的占调查人数的27%;每周参加锻炼在5次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16%;从不参加锻炼的占调查人数的8%。

3.3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的动机

我们对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的动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选“健身”选项的比例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68,表明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的质量有了高的追求,对自身健康的关爱明显提高,居民参加社区锻炼的动机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和健美的体形为主。有16的选了“减肥”选项,也是反映人们要求健美这一趋势。其中有25的选了“娱乐”选项,表明生活好过了,人们不仅把体育看作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同时也把体育当作生活的调味剂,当作一种工作之余的放松手段,是一种趣味活动。有6的选“促进交流”,表明了人们对体育的一些特殊功能开始慢慢认识,希望通过体育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了解。以上四个选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成都社区居民参加健身健美操锻炼的主要目的、动机。

3.4参加健身健美操居民年龄段的调查

对年龄段的调查,说明中青年是当前社区健身健美操运动的生力军。其中19―35岁的女性是最大的参与群体:19~35岁的居民占全部参与者的70%,反映出这一年龄段的锻炼者对健美操的需求最为迫切。调查还发现,36~45岁的参与者也体现出对健身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态度。

3.5社区居民参加健身健美操锻炼的性别也有很大的差异,参加者主要是青年妇女这一群体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成都市社区居民对健身健美操的选择因性别不同也具有一定的差别。参加社区健身健美操的主要群体是19~35的青年妇女,她们是最大的参与群体。兴趣与动机是推动健美操活动普及与提高的直接动力,是影响中年妇女练习健美操自觉性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女性在这一年龄段的身心需要也是基本吻合的。而男性相对就比较少,他们除了跑步、散步、太极拳外,还比较趋向于运动量大及对抗性项目,入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所以选择健身健美操的比例就相对女性要少很多。

4问题及发展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4.1.1缺乏科学的健身引导

许多人把健身作为一种时尚而非生活方式,所以,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场面难以维持。人们对健身健美操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使群众在锻炼身体时往往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人们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知识而伤害身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健身的积极性。

4.1.2体育社会工作者不能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区体育工作者的能力不能适应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严重匮乏,政府在这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社区体育指导员制度自1994年实施以来,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能力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

4.2发展对策

4.2.1加大社区健身健美操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截和成都市各个社区健身健美操开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指导群众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为群众讲解健身健美操的知识以及其方法。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很有必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任务。

4.2.2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关于居民住宅体育设施占地面积的规定,建立其监督机制的法规,特别是在居民区建成竣工后,体育行政部门也应作为验收单位参加验收工作,并有对体育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拥有一票否决权。在新建居民区、开发区及旧城改造时应保留一定的空间,多建一些简易、使用性强的锻炼场所和安装一定数量的健身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市社区健身健美操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背景及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

[2]苏龙,张庆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

[3]赵芳,辛松和,黄东等.广西社区体育的基本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5(2)

[4]韦广忠,阳艺武,麦强.城市社区健身娱乐服务项目需求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吴印波.唐山市社区中年妇女开展健美操活动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6]杨频,李亚莉.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99-105

[7]李先雄,周建社,谭成清.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8]代海霞.健蒺操运动在社区体育中的推广价值.文化教育,2005,(2)

第3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全民体育;海阳市;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12-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海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经济迅猛发展,全民体育、场馆建设、社区体育等全民性体育活动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的投入,万米金沙滩以及高尔夫球场的相继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些健身器械旁、小区绿化带、公园、街道上进行着自己喜爱方式的健身活动,健身场馆里也能看到很多人在跳健美操,打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以及扭秧歌。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引导全民健身活动,如何全民健身政策,如何让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双赢,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海阳市16周岁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他们涉及11个街道,6座体育场馆,21个居民小区和村子活动场。包括各个行业的在职及退休人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访问法

3. 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海阳市全民体育锻炼意识

由表3-1看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中,人们比较喜欢跑步、长走、游泳、健身操等活动。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男子选择长跑、武术、游泳者居多,女子选择健身操、长走、舞蹈的人较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体育锻炼内容和项目的喜爱程度也不一样,比如年龄大的 (5O岁以上)的人,多选择跑步、长走、健身操跟扭秧歌的活动,3O一49岁的人,多选择游泳、武术、舞蹈,而16―29岁的人对于锻炼项目有着比较大的随意性,不作比较和分析。

(二)影响海阳市全民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调查表明,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只能个人或与家人朋友一起进行锻炼活动,只有少数的人参加单位或街道居委会、健身辅导站组织的健身活动。问题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个调查项中显示:

由表3-2看出每年单位举办的体育赛事,约 63.5%的调查对象说少 (0―1次),其单位每年举办体育赛事2―3次的为32.3%,4次以上的为4.2%。关于居委会、工会等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在调查对象中有29.5%的人回答根本没有人来组织。“您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人指导”,在调查对象中回答有人指导的为 16.5%,偶尔有人指导的为 21%,无人指导以个人锻炼为主的占了64.5%。锻炼时间的不足,调查显示,有 63.2%的人 自述缺乏时问进行体育活动 41.5%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太重、身心疲惫,21.7%的人是由于家庭琐事缠身。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 51.2%的人说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基本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场地的影响, 43.2%的人抱怨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点和体育场馆离家太远,锻炼不方便。用于体育锻炼的经费影响体育锻炼,21.5%的人把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归咎于经济不足,这与市场上体育用品和健身器材的价格居高不下有关;无人指导,不懂锻炼方法的占10%。

(三)开展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海阳大秧歌

作为海阳传统的体育项目:大秧歌在海阳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海阳的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

四、 结论

加大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力度与增加全民体育的科技投入健全全民健身法规 ,平衡市区与农村体育发展,对体育市场要加强价格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适度控制规模.

4.2借鉴全民体育搞得较好的城市的成功经验,实施全民体育的开发工程,大力发展适合全民消费水平的准经营性体育项目,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安利.健身运动的误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1.

第4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武术 武术系统 推广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社会,劳动者的特点是脑力劳动过度,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缺乏锻炼,对身体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全民健身武术作为一项社会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当前对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并未做到系统化,体现在政策力度不够,推广模式不明确等方面。本文提出武术系统观。武术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武术要素按一定结构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武术系统的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方法,构建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的逻辑图,界定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研究的领域,即从几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分别或全面地研究。这几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者,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内容,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对象,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方式,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程度,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功能及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原则。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是指通过系统分析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基本结构、基本过程,进而科学地描述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主要成分,推广过程的主要环节及这些成分、环节和有关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系统较为明确地界定了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研究的领域,即从几个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分别或全面地研究,为武术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1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者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者包括官方武术推广者和民间武术推广者。官方武术推广是指由政府出面组织和扶持的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活动,民间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是指散布于广大民间、自发形成的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活动。这种分类是按照组织者不同划分的。其推广内容可以相同,如官方推广的竞技武术也是民间武术推广的主要内容。

2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内容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内容,包括技术推广和文化推广。按照分类方法,全民健身武术推广以技术为标准分为技术推广和非技术推广,非技术推广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武德推广、全民健身武术美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技击理论推广、全民健身武术谚语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影视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文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医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哲学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史事推广等等,这些非技术内容又都属于文化范畴,所以,把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分为技术推广和文化推广。

3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对象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对象即全民健身武术学习者,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过程对推广对象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首先体现在武德培养上,在全民健身武术中,武德的推广自始而终,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者,都懂得以礼为先,尊师重道。其次,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意志力的磨练、自信心的培养本身也是一种武德修炼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武术推广过程的教育功能,它是全民健身武术技术和全民健身武术文化的知识教育过程。

4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方式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方式包括人际推广、组织推广、大众推广、网络推广。人际推广包括师徒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学互教等。组织推广是指以协会、社团的形式推广全民健身武术。组织推广具有团体性,在推广全民健身武术时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如木兰拳协会推广木兰拳。组织推广在推广单项拳种流派时优于民间许多拳种仍然延承的师徒传承模式。大众推广指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网络推广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全民健身武术推广。

5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程度

层次推广是从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内容的多少,以及推广对象的接受程度来分类的。分为浅层次、中层次、深层次推广。比如,2002年创编的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又称拳操),就属于浅层次推广。因为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所包含的全民健身武术性质的内容少,即使练得很熟练,也掌握不了全民健身武术的精髓。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只是为了扩大了全民健身武术的社会认知面,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推广全民健身武术属于深层次推广。

6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

对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的深层次分析,更能把握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功能的全面性。从呈现的方式来看,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功能可以分为显和隐。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看,又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全民健身武术推广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技术与全民健身武术文化代代相传,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新的拳种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全民健身武术拳种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增值。

7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原则

7.1诚信推广。“诚信者,天下之结(意:关键)也”。诚信是推广的关键,是推广的致效因素。对于官方推广者和民间推广者来讲,诚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官方推广者作为全民健身武术主管部门,在竞赛中要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尺度,提高人们的信任度。民间武术推广者要遵守诚信原则,保障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

7.2针对推广。针对不同的推广目的、推广人群等都是针对性原则的体现。比如,初级简化套路针对少年儿童、木兰项目针对中年女性、太极拳面向老年人等等。针对性推广既是原则也是策略。木兰拳推广时针对中老年妇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太极拳推广针对人们的健身需要进行研究、宣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武术高段位针对德高望重、对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群而设。

1.7.3分层推广。分层推广属于认识范畴的理论,在现实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全民健身武术向普通学校推广时定位于浅层推广,因为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传授难度大的技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学校全民健身武术推广定位于浅层推广,组织编写教材就容易把握深度。中国武术段位制分初、中、高段位,就是遵循了分层推广原则。全民健身武术健身操在初创阶段遭到许多人反对,但如果认识到这属于浅层次推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陈诗强.武术的现代价值[J].体育科技,2002,23(1):528.

第5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长株潭 农民工 体育消费 调查研究

2007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1、第3、第4大的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统计),也是湖南省"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区之一。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既反映了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城市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同时也为促进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且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以在工地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城市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民工。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符合研究的需要。农民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6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符合统计学要求。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分别抽取3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2。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上述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映了他们的健康意识,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体育消费总额、体育消费总人口数和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总额可以反映某一时期体育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和总水平。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超过半数的农民工都没有参与体育消费。参与体育消费的农民工有3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其中每个月的体育健身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23.9%,达到200元以上的仅占15.8%,说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2.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体育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体育消费的类型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消费和非实物型消费。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报刊图书等。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63.7%,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包括体育服装、鞋帽、运动器材、报刊杂志等。其中,33.3%的农民工购买最多的是体育服装。有8.2%的人选择购买体育器材。22.2%的农民工购买报刊杂志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可见,农民工实物型消费结构还不太合理。非实物型消费包括博弈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等,调查发现,非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39.2%。值得注意的是,购买体育的博弈型消费仅次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消费。这种现象应该就是农民工的投机心理所导致的。

2.3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

从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来看,有30.2%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有63.7%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有些是必要的,只有6.1%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从文化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对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

2.4.1求廉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价格低廉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注重商品“物美”和“价廉”。长株潭农民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从事中低层职业,收入水平低,工资大部分在1200~2300元左右,其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家里贫困的现状。对于他们来说,健身和体育消费无疑是奢侈品。因此,经济问题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只有经济因素得到保障,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状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4.2求实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体育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产品的“实惠”、“实用”和“质量”讲求朴实大方、耐用便利。这与我省目前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事实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心理,有利于人们正确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并向着较高的体育消费阶段发展。然而,在人们的许多体育消费行为中,由于存在着某些偏好,使体育消费心理趋向单一,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了专项体育消费。如不是经常进行基本体育消费,就是一直参与享受体育消费,或者只参加发展体育消费等等。这就必然会导致片面消费的形成,使体育消费结构不平衡。从调查结果看,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最主要的是强身健体,其次就是希望通过购买体育,中大奖改变现有的生活,然后再是消遣娱乐。

3 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长株潭农民工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3.1受教育程度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多数人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仅占13.5%。文化教育程度低,会影响他们对全民健身的知觉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3.2健身问题未予以关注

由于长株潭农民工所关注的问题与城市市民有一定差异,他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赚钱,因而对全民健身等问题未予以关注,致使他们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3.3经济收入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只有1200~2300元,还有少量农民工的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年收入的调查结果基本与之一致。按照湖南城镇农民工最低生活费保障金标准320元/人・月,大部分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法从事体育消费,从而出现有消费意识而无消费能力的现象。

4 对农民工体育消费趋势的分析

4.1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株潭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会从过去相对简单的体育商品向多元化发展,体育器材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广泛,体育服装、鞋帽等方面的需求将由便宜的运动服、球鞋转向质量好、美观的体育商品的全方位发展。

4.2农民工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长株潭农民工对参与型体育消费会由价格较低且项目较单一的体育消费发展为价格稍高一些的多样化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到现场观看比赛、到收费场所参加健身和培训、购买体育的农民工将会相应多起来。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长株潭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参与过体育健身消费。在参与消费的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的比例较高,但购买健身器材和体育报刊图书的消费比例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非实物型消费中以博弈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占的比例较少,这可能与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投机的心理有关。

5.1.2从长株潭农民工的消费意识看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从未参与过体育活动,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表明当前我省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非常不理想。

5.1.3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表现为强身健体,求廉、求实动机方面。

5.1.4长株潭农民工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闲暇时间大部分都在为生活忙碌。所以,他们的体育消费比较低,对体育商品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于体育商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很大的。

5.2建议

5.2.1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广,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另外,要不断地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为农民工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

5.2.2健全体育服务体系,搞好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

企业单位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建立企业体育协会,定期举办农民工体育比赛和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将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纳入企业生产成本。

5.2.3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照顾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比较差的。政府部门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在制定政策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一些费用,吸引农民工为健康投资,鼓励他们进行体育消费。

5.2.4积极锻炼,合理消费

农民工要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

[2]鲁长芬,王健等.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华力,李平,彭鹰.武汉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6).

[4]张学研.我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第6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淮北市三个大区共六个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组织形式以及居民锻炼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还对个人原因、体育场地管理与维护、健身专业指导人员情况和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四个方面对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加强淮北市社区体育开展与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淮北市;社区体育;居民;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02-03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大提升,社区居民的数量不断攀升.社区体育资源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居民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来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需求的主要物质要素,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社区体育资源的重要性.对于人们对体育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相关部门要主动开创社区体育资源的建设,打破对社区体育现有条件和当前居民锻炼形式认识的局限性并结合淮北市城市和环境实情,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以达到增强城市居民对健康理念的追求、突显出城市的风范与优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以安徽省淮北市三个区的六个社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在一个区当中抽取两个社区进行调查.具体调查的小区为相山区的明珠花园、惠苑小区;烈山区的洪庄新村、望阳新村;杜集区的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运用网络检索等途径收集近几年我国关于社区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大众健身、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展的相关资料以及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资料,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以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形式采用的是实地发放的方法,于每天傍晚在所涉及的社区内部或是健身场地进行发放,每个社区发放的问卷数为30份.整体发放问卷得时间为一周,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7.2%,证明本次调查的结果有效.对论文信度的检验是采用重测法,在正式发放问卷后的10天对60人进行重测,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计算相关系数R>0.80,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明问卷调查的内容真实可靠.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价的方式进行,通过将制定的问卷发放给具有多年体育教学经验和社会体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学者来进行审核,经调查专家一直对问卷所调查的内容和问卷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具有调查淮北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使用现状以及建设的作用.

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制表,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体育组织开展活动的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淮北市、各区以及社区和相关体育主管单位每年都会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和开展不同性质,不同形式、项目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活动.例如:每年的8月8日的淮北市全民健身活动日;2013年淮北市体育局组织举办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各市直机关单位以及区、县篮球比赛和社区居民广场舞比赛;杜集区举办健身步行走活动;2014年在体育场举办元旦长跑活动等.但是,对淮北市、区以及社区和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比赛的活动中调查发现,其活动形式较为陈旧而且方法过于简单.所涉及的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和活动次数很少,并且每个活动项目持续的时间很短,有些活动参与的队伍和人数较少,更甚至于有些是到现场充当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淮北市在开展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宣传力度、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影响力效应做得不够完善.对2014年所涉及研究的6个社区组织开展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次数进行统计得知:明珠花园、惠苑小区各5项目;洪庄新村3项;特凿公司小区、阳光花园小区各1项;望阳新村0项;由于社区健身活动开展不够且参与人数也较少,从而使得社区的健身氛围较低导致缺少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度.

3.2 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

从表2可以得知:所调查6个社区居民中参与社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的居民占8.33%;组织进行自发体育锻炼的居民有55.0%,在参与健身的人群中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进行个体性健身活动有24.4%;另外有12.2%的人从未参与过体育健身锻炼.由于进行自发锻炼的人数较多,并且没有统一的社区体育健身管理组织,这就使得社区群众的健身组织形式出现散、乱现象,不能对现有的体育资源设施很好地加以利用.

3.3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对居民锻炼影响的调查

场地设施的情况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引导性,居民一般都会参加社区已经提供的体育资源所能进行的运动.比如篮球场地和器械、大众健身器械、健身路径等资源.但是,居民所进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不会只局限于社区所提供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贯通性和交叉性.比如在篮球场上既可以打篮球,同时还能将篮球场地作为毽球场地,或作为羽毛球等活动的场地.所以健身运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同时健身器材的完善程度、维修情况、操作难易度、开放时间等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体育设施的完善情况对参与体育锻炼影响较大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32.3%.认为开放时间对参与体育锻炼有影响的人数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14.5%.其他两种情况:新旧情况、操作难易度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又有体育设施管理的因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更加关注体育设施本身的因素.

3.4 社区居民个人因素对健身参与影响的调查

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身体状况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几项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达到充裕的条件,则会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地影响;如果这些因素不充裕,则会影响到居民是否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

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人时间原因是影响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占总调查人数的46%.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变大,上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休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占用了大量体育锻炼的时间,这对人们的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尽可能多的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有28%和26%的居民认为个人精力情况和身体状况也是影响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这部分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体质和精力的下降会降低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能够起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效果的宣传,是更多的中老年人正确的认识体育的功能,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3.5 社区体育专业健身指导人员情况的调查

在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由于其自身体育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健身的活动,对于难度较大的健身项目参与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发展社区体育事业,使居民能够更好的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就需要配备专门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来对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社区健身指导员的配备不但能够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能激发社区的体育健身氛围,吸引更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1%的居民认为体育健身指导能够对体育锻炼起到促进的作用,有29%的居民则认为不能起到作用.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淮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指导的认识还是较为正确的.体育健身指导对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为居民提供技术和知识的指导,同时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还能够活跃社区体育氛围,促进社区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3.6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氛围对居民参与锻炼的影响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附属形式,是社区居民为了追求健康而自发组织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的意义在于引起更多的人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有50.7%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体育文化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认为作用一般的和无作用的分别为29.8%和15.6%;有3.9%的人不清楚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什么.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人对体育文化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感觉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说明对体育文化进社区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 淮北市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开发思路

4.1 改善淮北市社区内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管理问题是阻碍淮北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条款与规定,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健身场、器材的利用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定指标完善公共设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举行适宜的健身比赛等活动.再次,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场地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专人来落实和加强对法规的执行能力.最后,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的投入资金,增加新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应适当延长其免费开放时间,已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利用率.

4.2 拓展淮北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

要大力落实《淮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 -2015)的要求》,加快“体育进社区”的步伐,确保真正做到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对社区体育基本设施经费的监管力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以加快推进淮北市体育公共服务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社区或社区相关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公共宣传媒体资源向社区居民做好科学健身宣传工作,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制作有关视频资源进行共享.

4.3 开发和利用淮北市体育专业人力资源

提升社区主管以及居民的体育基本素质与能力是促进发展社区体育文化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丰富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在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升.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不是随随便便指派一个人就能胜任的,这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管理素养,这就需要居委会等主管部门主动去发现和鼓励推荐具有这种良好素质的锻炼带头人,主管人员与他们一起为社区组织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出谋划策,一起推动本社区的锻炼积极性.与此同时,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增加和培养体育骨干人员,以增进科学的健身方式;让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开展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科学健身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力度,为淮北市社区体育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5 结论

5.1 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首先要做好体育锻炼人群的组织工作,充分了解各个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的理解程度以及锻炼习惯,以便于今后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开展.再次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普查,让居民清楚的了解到当前自己的身体状态,让不参加健身运动的居民也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主动参与到居民的健身运动行列中去,起到积极地带头作用,以达到提高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

5.2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所谓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把新增加的相应体育运动设施安装在每个社区内,这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具体的实地调查,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后相互配合来安装完成,这样才能健身资源设施的合理分布和利用.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多开展有趣味性的健身比赛活动来寻求有实力的赞助商获得相应的资金,以及充分挖掘社区的商业价值来解决资金问题.对于市场经济的今天体育设施也在逐渐进入市场化进程,所以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保护设施的安全性,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环境.

5.3 注重培养社区活动带头人

社区的体育锻炼带头人必须要来自于社区参与健身锻炼的居民,这对于其他锻炼的居民来说更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把当地高校体育院系的学生带入到社区群众锻炼中进行指导,把社区体育作为体育院系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

参考文献:

〔1〕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

〔2〕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自身因素研究[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

〔3〕成君,赵冬,曾哲淳,等.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2.

〔4〕汤国杰,丛湖平.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31.

〔5〕赵克,兰自力,等.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6):1-4.

〔7〕韩会君.广州市新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1):5-9.

第7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465SS10019)。

作者简介:田思源(196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法学。

摘 要:针对《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激励理论,引入激励机制,以激励对象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4个激励对象,构建以激励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手段为核心内容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民健身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以促进和保障《全民健身条例》的有效实施。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条例;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63-06

Applications of stimulation mechanis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wide Fitness Regulations

TIAN Si-yuan,LANG Fu-zi

(School of Law,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wide Fitness Regulations, we should introduce stimul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stimulation theories, primarily analyze such 4 stimulation subjects as governments, sport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y basing the starting point on stimulation subjects, establish a nationwide fitness stimulation mechanism which bases its core contents on stimulation needs, stimulation objectives and stimulation means, and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major parties in nationwide fitness, so as to promote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wide Fitness Regulation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nationwide fitness regulations;stimulation mechanism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治建设将从立法为主向法律实施为主转变。①在体育法领域,唯一的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面临修改,而2009年刚刚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理应成为《体育法》实施的最重要的配套法规。因为该《条例》的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健身权利的实现,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健身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的保障。而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条例》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如何保障《条例》有效实施,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但鲜有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条例》实施方面的考察。本文通过引入激励机制理论,建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以解决《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1.1 《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概括起来,《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用地无法保障、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维护和管理滞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足、全民健身资金欠缺、体育行政部门积极性不高等5个方面。

1)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用地无法保障。

必要的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物质条件,而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是目前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虽然《条例》要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使用、保护要遵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了体育设施用地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城乡规划部门按规定指标纳入土地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改变用途。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则要重新确定体育设施预留地,并不能少于原有面积。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区,配套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区的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等。但在实践中体育设施用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如以往建成的居民区大多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用地,小区基本没有空地增建体育设施,新开发的小区要么没有规划居民健身用地,要么在实际建设中将其用作他用。“先建后拆”、“拆建同步”等原则无法实现,因城市发展和规划调整而拆除已有体育设施后,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新建用地的落实等。

究其原因,就政府而言,经济发展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发展经济远比体育事业更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绩形象工程面前,政府没有足够重视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和建设问题。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也不愿将有限的土地作为体育设施用地。就开发商而言,更是不愿意拿出大块土地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了。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因其在土地规划利用上没有更多的发言权,更不要说实施有效监督。所以,《条例》所规定的“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已形同虚设。

2)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维护和管理滞后。

公共体育设施属于“行政公产”。所谓“行政公产”,是指行政主体支配的(包括所有权和管理)供公众使用或公务使用的财产。提供“行政公产”的行政主体应负有对“行政公产”维护、维修、管理等的义务,从而保障使用者能够安全、有效地利用。公共体育设施是“行政公产”中的供公众使用的财产,须由行政主体提供公用,以公众使用为目的,服务于公众利益。但就目前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维护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全民健身设施的场地和健身器材由于长期缺少维护,损坏严重,很多已经无法使用或不能安全使用。有的健身场地因监管不到位而被占作他用。虽然《条例》第30条规定“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但事实上这项规定很难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责任主体不明、监督措施不力、经费不足等造成的。以社区的体育设施为例,一般是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育收益或者全民健身资金来设置,在保修期内由提供体育设施的单位负责维修,保修期以外由所在的社区自己负责维修,日常管理由社区自己负责。一些地方也探索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维修,但无论是社区负责还是体育行政部门负责,都遇到人手不足、资金紧缺等问题,难以实现对健身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导致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管理和维护的局面。

3)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足。

体育设施开放分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我们这里主要是指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对社会开放、对群众开放。当然除了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以外,还存在着机关、企业以及学校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的开放问题;在对外开放上也还存在着与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作用已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功能发展,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凸现[1]。《条例》第28条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根据该规定,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当向公众“积极开放”,而对民办学校是“鼓励开放”。其实,早在《条例》出台前,很多地方的体育行政部门就已经出台了类似的规定,但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公立学校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态度并不积极,有许多公办学校在实施开放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取消开放,而民办学校主动开放的更是寥寥无几。②

之所以出现开放难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安全、管理和经费3大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安全问题。校园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必然给校园的安全带来隐患。一些学校的校舍出现被盗窃的现象,校园的体育设施也经常遭到损毁;另一方面,开放中的伤害责任也是学校非常头痛的问题。其次是管理问题。我国的学校与国外有所不同,大量的教师和学生住在校园中,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补课学习、加班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影响校园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影响了校园的宁静和卫生环境。第三是经费问题。体育设施的开放必然加速体育设施的损毁速度,学校要在维护体育设施上花费更多的钱,这对资金原本就不充裕的学校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同时,如何处理好学校内部的教师、学生与学校外部的社会公众在学校体育设施利用上的利益关系,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4)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欠缺。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宣传、普及和指导。虽然《条例》第2条、第26条规定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应当纳入本级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加大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应当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很少会将资金投向全民健身事业。

除了政府投资以外,社会捐助资金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资金来源。《条例》第6条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国家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但是,由于捐助支持全民健身事业与投资竞技体育的收益产出不具有可比性,所以社会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支持热情有限。

5)体育行政部门积极性不高。

全民健身是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但就目前情况看,其工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并不高。人大代表曾对北京市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做过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和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是《条例》的执法主体,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依法治体、依法治市的需要。但是从调研中发现,北京市体育执法机构和队伍很不健全,执法经费严重不足,体育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目前,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包括《条例》在内的7部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其中包括对不符合全民健身活动场所条件、未达到强制性体育服务标准等14项行政处罚事项、6项行政许可。但是北京市18个区县体育局只有9个区县体育局设有专门的执法机构,负责法律、法规的宣传和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执法队伍人员不到100人,大多数为兼职,流动性大,且大多数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无专门执法经费,难以满足繁重执法任务的需求”[2]。

造成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外部因素,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在组织体育活动、组织执法队伍上受到经费限制过大,积极性肯定不高。此外,体育行政部门、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事业单位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很多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做的工作没有去做,而应当由其他部门去做的工作,体育行政部门又去做了。

1.2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引入竞争机制

针对《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增加强制性条款的数量,减少促进性的条款,增强条款的执行力。还有的学者呼吁尽快出台《条例》的实施细则,将《条例》的规定具体化,这样更加有的放矢。

法的实施无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刚性手段,二是柔性手段。就《条例》而言,无论是通过修订还是通过实施细则,从“刚性”视角出发,增加强制性和处罚性的规定并不现实,这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得到法律的授权。同时鉴于“全民健身”鼓励性、引导性、促进性的性质和特点,过分强调刚性手段亦不可取。而通过细化条款,增强可操作性,理论上讲是有利于《条例》实施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条例》出台之前,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省市出台了本地方的“健身条例”,而且不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实施效果也并不那么理想。③《条例》实施中的问题其实质在于政府、学校、社区、体育行政部门等主体的全民健身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全民健身责任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如果我们不去妄想社会秩序的维系可以仅仅依赖于强权或严刑峻法,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承认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只能诱导而不可能强制人们选择社会所希望的行动[3]。也就是说,法律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激励机制,诱导当事人采取从社会角度看最优的行动[4]。如果我们能够引入管理学与经济学中研究比较成熟的“激励机制”理论,运用激励机制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全民健身责任主体为激励对象,将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这些主体关注全民健身、积极服务于全民健身,应该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一个有效促进《条例》实施的对策方案。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或称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简单的说,在组织中用于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所有制度的总和”[5]。其内容可以概括为8个字,即诱导、导向、规范、适度。“诱导”是用于满足激励对象需要的各种手段;“导向”是指激励者希望激励对象所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价值导向,是对激励的方向性的把握;“规范”是将激励机制的内容以及对激励对象的要求以规范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度”是激励机制的作用要与对激励对象所产生的效果相适应,激励强度和激励频率要适度。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对象之间双向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激励主体通过了解激励对象的激励需求,选择薪酬激励、工作激励、授权激励、晋升激励、奖励激励等适当的激励方式,以实现激励目标。

由于《条例》本身所规定的激励条款仅限于第6条④、第7条⑤和第28条⑥,第6、7条是“奖励激励”,第28条是“授权激励”,其所规定的激励方式单一、内容笼统、目标不够明确,这与建立激励机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引入激励机制并不是法律文本意义上的通过完善《条例》关于激励条款的规定来实现《条例》的有效实施,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条例》的有效实施。

2 《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2.1 政府激励机制的构建

政府的激励在《条例》实施中的激励机制构建处于核心地位。政府对《条例》的重视和支持是《条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政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条例》的有效实施。

1)激励目标。使政府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理解全民健身工作的意义,积极支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保证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用地的规划和使用,保证全民健身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

2)需求考察。政府的职责是由政府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因此,政府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需要,特别是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的需要。因为激励目标关注的是全民健身宏观决策、规划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将政府主要领导人的需要作为考察重点。根据对公务员激励因素的相关调查,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层级高的公务员比较看中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看重自己的晋升、看重组织的奖励。而物质的奖励、工作兴趣、福利水平已不能对其产生大的激励[6]。因此,激励对象的需要,主要是工作的成就感、职位的晋升和组织奖励(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3)激励机制的构建。(1)有针对性地宣传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政府官员对全民健身事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而工作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是高层官员的一项重要的激励需求。(2)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的成绩反映到官员的考核机制中。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既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公务员工作的重要方式。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直接与公务员的晋升、福利、奖励联系在一起,对公务员管理和公务员本人就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激励目标能够反映在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标准中,那么这个绩效考核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将会非常的明显;如果激励目标不能在考核机制中得到反映,无疑将大大削弱其它激励方式产生的效果。而如果将全民健身工作的成绩作为官员绩效考核中的重要一项,那么,官员考核制度对于调动政府官员重视全民健身、支持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将会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3)完善全民健身工作的奖励制度。政府的主要官员对于组织上的奖励十分敏感。奖励主要是精神上的,因为政府官员都很在乎自己的名誉和组织对自己的评价,这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地位和发展。所以,应设立相关的精神奖励给政府的主要官员,满足他们这方面需求,而不是仅仅奖励直接从事体育工作的人。

2.2 体育行政部门激励机制的构建

之所以将体育行政部门单独作为一类激励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行政部门是《条例》专门的实施、监督部门,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具体执行部门,工作人员的需求与政府主要领导的需求有很多差异。体育行政部门的激励目的是解决体育行政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相比有所不同。

1)激励目标。提高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行政部门对全民健身宏观政策的执行力和对全民健身工作落实的监督力,将具体的事务逐步交给相关社会组织执行。

2)需求考察。对于体育行政部门整体来讲,必要的体育行政经费保障是其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必要的经费保证,体育行政部门的正常工作就不能够维持。同时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来讲,需要在体育行政工作的有效运行中和外部对体育行政的积极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其实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有做好本职工作的需求的,如果体育行政工作重点不突出,管理、服务职能没有很好的区分,体育行政工作将失去吸引力。作为公务员,当然有对职务晋升的强烈需要,这也是成就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另外,对于一般的工作人员来讲,薪酬、福利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3)激励机制的构建。(1)必要的工作经费的保证。经费保障其实和政府的激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体育行政部门经费的保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对必要的全民健身经费的保障也是政府激励的重要内容。体育行政部门将自己的职能明确,将宏观规划和保障监督的职能保留,将服务、具体执行的职能交给社会体育协会组织,也会减少其经费的投入,保证必要经费的使用。(2)明确职能,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保证工作重点和工作效率。长期以来,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范围过于广泛,没有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管理工作和应当交予体育社会组织的具体组织、服务工作分离,使得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面大,重点不突出,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足,经费紧张,该管理的工作没有做好,应当放开的工作也没有放开,这就导致了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不满,外界对体育行政部门的抱怨也比较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体会不到成就感。(3)晋升激励。体育行政部门在政府的组成部门中是一个较为“弱势”的部门,与政府中的强势部门相比,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晋升机会不多,而且,即使是晋升也是在部门内晋升,很少到其他部门任职。因此,要发挥晋升激励的作用,可以尝试增加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到上级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使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更多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开阔视野的机会,这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在全民健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可以优先予以提拔,优先进行挂职锻炼和交流,增加他们学习、晋升的机会。(4)完善考核机制,发挥奖励激励的作用。做好阶段性的考核、反馈是提高激励机制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在工作之初就应当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将目标落实到个人。在工作中期、后期进行考核监督,将完成情况反馈给个人,使之保持工作热情。对于工作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

2.3 学校激励机制的构建

1)激励目标。学校主动地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维护体育设施的正常使用,并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和破坏。

2)需求考察。将学校负责人作为激励的对象,从学校不愿开放体育设施的管理、经费、安全3大原因入手,为学校的对外开放扫除障碍。我们可以将学校原有的利益不受到损失作为学校的第一个需求。那么根据激励理论,成就需求是人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后最重要的需求,其次还有权力需求、合群需求。成就对于学校负责人来讲,无疑就是将学校办好,使之成为有很高声誉、高级别、示范性的学校。权力需要反映在学校负责人身上,就是要获得更多的可支配的权力,获得晋升。此外薪酬、奖励当然也是重要的需要。

3)激励机制的构建。(1)采用政府补贴与学校收费制度,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问题。首先对于必须开放的公立学校,政府一定要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条例》规定,全民健身的开支要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那么这一部分补贴就必须包含在预算中。而仅仅靠预算不能解决的话,学校可以试行收费制度,收费的标准要征求群众的意见,报政府审批,收取的费用只能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不得用于其他方面。(2)采取会员制,解决管理问题。需要进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可以在学校办一张会员卡,作为进出学校的凭证,另外学校可以按照办卡的人数,合理的安排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控制某一时段进入学校的人数,既不会太影响学校的课堂秩序,也会使得体育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做就防止了不法分子随意进入校园,一旦发生意外,也可以为公安部门提供调查依据。(3)采用体育保险制度,解决安全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于1976年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会设立了学校管理者赔偿责任保险,对3种情形下发生的学生及市民人身伤害事故给予赔偿:都道府县立学校的设施、设备及管理问题引发的事故;在都道府县立的学校计划实施的活动中发生的事故;都道府县立的学校中发生的饮食事故和预防接种中发生的事故。该保险专门面向都道府县立的学校设立,解决了学校体育活动及体育设施对学生和市民造成的伤害,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的开放。(4)修改学校的等级评定标准或者是优秀学校的评定标准。高等级的学校或者是优秀的学校,不仅要看学校体育设施的硬件标准,更要关注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把学校的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作为学校等级或者是优秀学校的重要评定标准。这项措施实际上是调动了激励因素中的成就、认可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学校等级的评定与学校领导的成绩和升迁是密切相关的,其实也调动了职务晋升的因素。也可以将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对外开放程度直接作为校领导成绩考核或者是职务升迁的重要评定标准,这就直接使用了发展前途和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5)加大全民健身重要性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性。传统上,学校认为教学才是学校核心的工作,体育、音乐等至多是辅的活动,不是学校关注的主要方面,这样就造成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更不要说群众体育了,一旦这项工作有阻力,学校领导就会放弃努力。因此,要提高学校对开放体育设施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责任感。一方面,这需要政府的切实重视,政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对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为全民健身工作贡献力量的意义进行宣传,提高这项工作的影响力。一旦学校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就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2.4 社区激励机制的构建

这里所研究的社区是以居委会所辖区为界限,在这个范围内的社区具有群众自治的性质,这一方面可能造成全民健身事业管理上的松懈,另一方面也为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实现提供了基础。要解决社区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

1)激励目标。解决社区体育设施无人管理、随意占用的问题;解决体育设施匮乏,项目单一问题;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2)激励对象。社区居民、居委会、体育项目经营者、体育协会。

3)需求考察。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缺乏、管理松懈的情况已深有不满,希望这种状况得到改善的需求十分强烈,这个需求其实也是居民希望能够强身健体、健康生活的需求的体现。这种需求可以说既包括了激励理论中的生理低层次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居委会有实现社区正常管理的需求,希望全民健身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体育协会有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需求;体育项目经营者当然是希望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4)激励机制的构建。(1)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解决人手不足,管理松懈的情况。可以由居委会和体育协会发出倡议,号召居民成为志愿者,并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体育锻炼指导。志愿者可以负责体育设施的管理以及体育设施状况的反馈。特别是社区的老年人,平时没有专职的工作,体育锻炼对他们很重要,他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最强烈,会积极响应。(2)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半盈利性的体育健身场所。全民健身器材不足,健身项目单一,设施用地少,很大程度上是和全民健身经费不足有关。而在短时期内,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此需要探索多方共同经营体育设施的途径。居委会可以帮助体育项目经营者解决用地问题,体育协会可以提供专门指导,政府可以适当的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体育项目经营者提供资金进行建设,向居民收取必要的费用。这既解决了纯盈利的体育项目收费贵的问题,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健身条件和健身项目的选择。

致谢:

在2011年8月杭州召开的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于善旭教授、张厚福教授对本文作了评论;董小龙教授等对本文给予了鼓励,特别是于善旭教授、陆作生教授对本文提出了修改建议,本文予以采纳并作了相应修改。特此致谢!

注释:

① 2011年1月24日上午,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当日下午,总理在国家局与上访群众对话中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② 例如,西安市曾在2007年就进行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试点工作,确定10所中小学在周末向市民免费开放体育设施。此举一度获得社会和群众的好评。但是,在2010年记者再次来到这些学校调查采访时发现,这些学校均已停止开放,当记者问起原因时,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地回应。参见《西安日报》的2010年10月20日。

③ 如2001年《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2003年《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山西省全民健身条例》,2004年《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2006年《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等。

④ 第6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⑤ 第7条规定:“对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⑥ 第28条规定:“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

参考文献:

[1] 刘勇,刘鸣鸣.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动力[J]. 体育学刊,2011,18(2):53-55.

[2] 陈连合. 《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执行中的几个问题[EB/OL]. 中国人大网:npc.省略/npc/

xinwen/rdlt/sd/2008-10/26/content_145523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06-28.

[3] 付子堂. 法律功能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8.

[4] 张维迎. 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G]//张维迎. 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

第8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全民健身现状;对策研究

一、引言

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二、甘肃省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和分析

(一)甘肃省体育人口调查分析

当前体育界的多数学者是这样认为的,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第一是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第二是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第三是每次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或者在中等程度以上。随着甘肃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渐普及,体育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或者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增加自觉参与、不间断参与以及终身参与的体育人口、提高人们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甘肃省共有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十四个市,在对甘肃省省会兰州体育人口的调查中发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到3次以上的有541人,占43.52%;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有705人,占39.96%;每次体育锻炼的强度在中等负荷及以上的有820人,占50.01%;同时能够满足这3项要求的共有49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9.98%。以此推算,兰州市辖区内体育人口占34.98%。而通过问卷得知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以及酒泉等其他市区的体育人口比例低于省会兰州。由此可以发现,甘肃省的体育人口现状需要改善。通过年龄统计可以反映出:在甘肃省的体育人口中,18-30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8.12%和26.27%,而31-45岁的中青年人和46-60岁的中老年人仅占29.43%。

甘肃省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特点与我们国家参加健身活动的结构基本相符。甘肃省的运动群体中,中间年龄阶段中的人较少,青少年和老年人参与相对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一下四点:(1)处于中年时期的人们大多是整个家庭收入的主力,工作压力以及家庭事物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2)青少年人群,精力旺盛,更加喜欢体育锻炼。(3)中老年人大多已退休,时间更加充裕,体育锻炼增强了老人们的体质,促进了老人之间的交流,身心得到了放松。

(二)甘肃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发现,甘肃省居民在参与健身运动的目的中,增强身体素质占79.15%;减肥、健美占61.52%;休闲娱乐占58.83%;社交占43.98%;治疗疾病占19.65%;参加比赛占8.86%;其他占3.51%。通过对几个市区市居民在参与健身运动的问卷所得出的数据中看出,强身健体、减肥健美、休闲娱乐以及社会交往的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居民通过体育来恢复健康的方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调查的数据不难发现,多数青年人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休闲娱乐,结合数据分析,中年人参与的体育运动相对较少,而且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压力相对较大,这些原因使得中年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较快。

(三)甘肃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调查分析

体育锻炼毫无疑问可以增强体质,但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中发现30岁以下以及60岁以上这两个阶段的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人较多,并且女性多于男性,而且从事脑力的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数量高于体力劳动者。这说明在普及全民健身的过程中,需要给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运动项目。参与健身运动的群众大多数都是自发进行的,占79.93%,一小部分人们是受到要求而进行的,占16.29%,这与问卷中兴趣调查是符合的,也有很少的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仅占2.96%。通过数计可知,居民自愿组织并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已成为主流,大家通过运动来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是全民健身普及的结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更新,全民健身将会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即包括买各种体育物品的实物性消费,又包括去俱乐部健身的参与性消费,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等观赏性消费等。通过对市区居民家中购买的健身器材中发现,居民家中健身器材很丰富。购买1-2件器材的占11.08%,3-5件器材的占51.98%,5件以上的占25.37%,一件体育器材也没有的家庭占9.69%。但是有很多家庭在购买体育健身器材之后,玩过一段时间就会失去兴趣,将健身器械放置起来;还有部分居民购买了与自己体质不适应的器械;也有一些人购买了与自己相符合的体育器械却很少有时间去使用。这些实地调查说明了体育消费还有待加强指导,从而合理消费、健康消费。

(一)甘肃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及地点选择的调查分析

甘肃省下属市区的群众参加健身活动有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清晨、下午和傍晚,相对应的比例为28.91%、42.39%和35.48%,而上午和中午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3.56%和5.98%。从全国来看,大部分的城市体育运动的时间段都选在清晨、下午和傍晚。早晨和傍晚都是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为辅,而选择下午这个时间以青年人为主,中老年人为辅。锻炼的人群大多以居住小区为中心,在广场或者公园进行锻炼。在对于体育场馆是否应收费的调查中,42.19%的居民认为可以收费,他们认为合理的收取费用可以让场馆的场地设施得到管理、维护、从而保证场馆的有效运行;也有51.37%的居民反映不应该收费,他们认为体育场馆是体育公益场所,应该由政府出资来维护场地和设备。

(二)甘肃省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

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兰州市只有9.97%的人知道社区体育指导员,45.98%的锻炼着需要教练或者社区体育指导员来指导,79.95%的居民同意成立小区健身指导站。因此可以看出,有专业的指导员引导群众合理进行健身,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居民健身的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甘肃省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力度不够,居民参与比例和东部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居民的全民健身现状和当地的经济状况不相适应,城乡健身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小城镇的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相对较弱,体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

(二)对策

1.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体育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考虑体育比赛的安排及经济效益,还应该从长远和全民健身的角度考虑。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合理的场馆布局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无形的、长远的效益。针对目前体育场(馆)设施收费相对较高和利用率低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提高现有场馆设施利用率。

2.加强甘肃省全民健身的系统体系。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将信息反馈给体育部门,信息的畅通有利于甘肃省制订、修改全民健身的政策方针,从而保证全民健身健康的发展。

3.抓好群众体育科学研究,拓宽甘肃省群众健身方式和方法。通过对甘肃省群众体育理论的研究,来提高甘肃人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设立社区指导员,从而对健身活动过程、个体生理负荷的大小应给予科学的指导,以提高不同个体锻炼身体的质量。合理指导广场舞,让广场舞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江苏省社区老年体育健身 服务体系 问题 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龄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减少了社会接触,尽管有大量余暇,但生活寂寞,运动缺乏,还是为健康埋下了诸多隐患,长此以往,很难尽享天伦之乐。然而,研究发现,老龄人热爱生活与生命,对社区体育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并且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已吹响了社区体育服务的号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并取得了较好实效。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条件较突出的省之一,也是我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面对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如何使他们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老年健身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分析当前江苏省社区老年体育服务的不足,并找出对策,使其走上规范化轨道,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着适逢其时的理论价值。

1.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1.1能够适度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负面效应。

1982年夏,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通过了《维也纳老龄国际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减轻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让老年人的潜能得到发挥,生活得以充实。[1]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健康长寿已成为中国人生活追求的目标。如果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富有进取、老有所为,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朝气。因为老年医疗保健仅通过医学手段难以解决,只有结合体育锻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作为社会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老年体育将是老年活动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开展老年体育保健活动,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1.2能够有效保证老年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

老年人人力资源即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2]而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整个社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老年人口进行调动,并开发其智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全社会的老年人的智力进行发掘、利用、周转,可为社会生产这台大的机器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但从世界范围看,这项工作目前还不容乐观,没有真正地系统化、组织化和规范化,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展得较好,如在挪威的Baerum地区,就存在许多老年中心,其中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是老年人,中心为他们提供交通、娱乐、医疗、家务劳动等各种免费或低费的服务,使他们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再如,日本、加拿大、孟加拉国也给离退休老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三国中60―65岁的老年人就业率分别高达81.5%、68.4%和84.7%,而我国离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仅占离退休人员总数的30%―40%,远远低于以上发达国家。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老有所为”的社会理念,但当前还是在强调“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要求。

1.3能够进一步推进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的科学化。

随着科学、文化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健心、健美、延年益寿,实现老有所为,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是广大老年人的共同愿望。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促进生理机能提高,祛病健身,密切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扩大社会交往,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以满足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众多研究表明,科学的有氧健身运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老年人抗氧化系统的功能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老年人SOD活性,降低LPO及MDA,从而延缓老年人衰老,达到机体消除自由基的目的。[3]然而,科学的健身来自科学的运动,科学的运动来自科学的健身指导,而科学的健身指导又需要科学的指导人才,不过人才得靠精心培养和科学管理。因此,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体系无疑有助于实现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的科学化。

1.4能够更好优化社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与老龄化相适应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主要还是在社区,他们所需要的健康、医疗、社交、文体活动一般都指望在社区里进行,因此,在社区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服务可以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以调节情感。而体育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形式,老年人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为彼此间交流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艺提供了空间,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老年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通过社区科学的健身指导还可以在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意识的同时,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4]所以,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服务活动,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2.当前江苏老年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问题解析

2.1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制乏善可陈。

目前,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下面的活动性组织具体承担,虽然在江苏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社区体育健身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类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委会和各种晨、晚练活动站尚未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科学合理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5]另外,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律、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也就难以得到合理解决。

2.2社区体育场馆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

根据周亚琴的《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匮乏、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其在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等地的调查中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匮乏的类似情况。各地居民对文体设施的满意程度较低,尤其在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居民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差不多73%以上的居民对本小区的文体设施“不太满意”或“不满意”,70%的居民感到设施不足,且活动场地面积狭窄,设施不到位。[5]

2.3社区体育服务内容和形式老套缺新。

当前我省大部分社区在体育健身服务方法上比较落后。从选用的体育项目看,大多数为适合老年妇女群体的传统性、韵律性、保健性、舞蹈类活动,而老年男性群体除了类活动外很难在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从采取的活动形式看,多重视对大型运动竞赛、表演类项目的投入与安排,过分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轻视对居民日常性体育锻炼的持续大力支持与扶助。从指导服务的内容看,重视传统锻炼方法的组织与推广,轻视现代体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轻视运动处方的指导;重视外在动作的评价,轻视内在体质的监测。从使用的技术手段来看,也同样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性,且缺乏实效性。事实上,江苏省绝大多数基层社区还无力进行居民体质的监测,对全民健身计划体质监测网络的建立与启动有待提高。

2.4社区体育健身专业指导队伍良莠不齐。

目前,江苏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多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锻炼健身服务指导者以义务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周亚琴对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4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25.5%,71%管理者由身兼2―3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3.5%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体育指导员平均每个街道6―8人,其中,有偿指导者占12%,无偿指导者占74%,有偿无偿兼者占14%,晨、晚练活动站指导者主要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仅少部分受过专业培训。其调查结果还表明,专职管理者与社区体育服务配套不协调,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且工作内容杂,因此,工作难以得到好的可持续保证。同时还表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者受过专业培训的还不足25%,这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真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5]

2.5社区老年体育因经费匮乏而动力难保。

从江苏省目前社区体育健身实际存在的状况看,由政府出资组织和举办的那些赛事或活动,往往存在着突击性强、时间集中,且只能提供简易场地和暂时组织服务的现象,而对体育健身服务的持续性、广泛性及健身技术服务基本上是不能提供。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在我国社区体育健身虽是老问题,但还是一个新“现象”,加上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又很难到位,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体育健身本身的认识不全面,健身如果缺乏科学监控,就有可能背离健康甚至损害健康的道理。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体育健身服务是面向全体社区人民的,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一项投入,而服务的人口越多,投入越大,而且是不断增长的投入。但在目前的公共财政框架下,这种无限增长的不计回报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对于民营和个体的健身实体来说,投入往往是根据盈利的动力来决定的,只要投资者认为这项投资能给他带来经济利益,他就会增加投入,反之则会减少投入,这就在总体上很难保证其投入的持续性和增长性。[6]

3.构建新型江苏老年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对策

3.1规范和优化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和体制。

社区居民健身服务管理体制不顺畅,是造成目前社区老年健身服务难以规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江苏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名义上归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居民健身服务,在实际运作中,仍不得不背靠上级政府部门来推动实施,即使街道有心作为,但也因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做保证,从而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扯皮推诿、久拖不决等现象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起彼伏。还有,随着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企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剥离,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将会迅速膨胀,届时更是无力提供区居民健身服务。

当前江苏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系统应当认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1)建立“条块互促”以块为主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协调管理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能,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以确保社区居民健身服务落到实处。机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挂帅,带领官派指导员、社区辖内单位领导及居民代表组成,负责对社区居民健身问题进行决策、指导、规划、协调和管理。(2)建立和健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组织,加快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将原本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社区居民健身服务职能按不同系列分别转交它们承担和组织。从而使街道干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社区老年健身服务的宏观协调与管理。(3)规范居委会的职能,切实发挥其作为社区内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在社区居民健身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动员组织本社区居民开展个人、互联性社区健身服务活动;设立一些小型便民健身服务设施点,对居民健身服务未能涵盖的死角起拾遗补缺作用;监督检查各类健身设施和场地的服务质量等。

3.2转换政府职能,确保“全民健身”。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体制决定体育资源的分配是由国家高度控制的,这种体制将体育运动中的各个领域的控制权集中于政府手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社区居民健身体育的发展及逐渐完善,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为起点,全民健身活动的角色,逐渐地由政府计划行为开始了向社会自控方向转换。这一指导性的文件,使“全民健身”战略成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基本国策,群众体育从此走上“有法可依”的发展道路。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和群众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群众体育得以蓬勃发展起来,而其中以社区居民健身为特色的群众健身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体育强省,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和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的不断增长自然走在全国的前头,并为“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和社区居民健身体系的完善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当然成绩并不能掩盖不足,为了更好实施《纲要》,江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全民健身活动角色的转换,以社区居民健身为基础的全民健身已逐步采取社会引导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群众积极参与机制,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转换政府职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居民健身体育活动。[7]

3.3实施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社区专职健身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培养和组建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讲奉献社区居民健身服务队伍。其次,开发社区内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形成一支兼职社区居民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再次,倡导居民间的互助协作,互教互学,形成一个非正规的社会居民健身网络,以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最后,多渠道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获取和积累更多社区居民健身服务资金,为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健身服务指导队伍体系,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保障。其资金来源当前主要可考虑以下途径:一是说服政府专项拨款,甚至可以发挥体育系统体育收益的效率;二是争取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支持和赞助;三是自力更生,鼓励创建社区居民健身服务业;四是呼吁政策扶持,使政府通过制定财政、税收、城建等具体优惠政策,扶持社区居民健身服务体系迈上逐步完善的发展轨道。

3.4动用与时俱进的经济、法律手段。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转型,过去的不少经济、法律、文化的手段已明显有些不合时宜,面对社区体育服务这一新鲜事物,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经济、法律手段来加以保驾护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物质利益的得失后果来规范和调整各种行为和关系。其中,一般常用的经济手段包括:拨款、赞助、奖金、罚款等,当然,要注意,其运用效果主要还取决于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确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加强体育经济立法,并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等;而新的法制管理手段,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地方有关体育方面的法规、条例,等等,重点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与调节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行为和关系的方法。不过,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取决于体育立法和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

3.5发挥江苏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场馆、设施和人才优势作用。

高校在体育资源储备上较其他行业有较大的优势,但其场地设施除服务于大学生平时正常教学、训练外,大部分时间里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而比照当前面向居民的公益体育设施紧缺或空白,以及商业性体育场馆地域集中于繁华地段,数量有限,项目多偏向于青年群体,消费价目走高,不适合社区居民广泛、长期参与。可见,许多人在抱怨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同时,却忽视了高校场馆设施利用率不高这一资源浪费现象的存在。考虑到江苏是教育大省,尤其在各类高等学校的总数和分布上处在全国前列,所以,从当下体育产业开发利用的角度和趋势看,应该注重鼓励和号召江苏高校的体育场馆与器材设施对社区的适当有偿开放和租赁,大力引导学校体育设施由其原来单一的教学功能向多元的经营服务型多功能方向转变。

同时,江苏高等教育系统体育院系的数量居全国兄弟省市领先地位,其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储备和培养无论在数量、专项种类、理论知识及实践示范、教学等综合素质上都具有其他行业系统无法望其项背的优势。所以,应该鼓励和安排江苏各高校相关体育专门人士走出“围墙”,融入社区,服务老人,开展和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指导、体育知识宣传和特殊健身及娱乐体育类的活动等,这将是既具有较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尝试,又是一项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同时兼顾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

4.结论与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转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服务,不仅可以提高老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强化社区意识。鼓励广大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管理者角色的转换,以社区体育健身为基础的全民健身应更多地采取社会引导的方式,形成一种社会化的群众积极参与机制,并通过宣传教育,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如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会赢得广泛的群众支持。

所以,新时期我们应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时代性、紧迫性特点的工作来抓,建立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人才、监督等网络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实行公助自费相结合,多渠道解决社区体育经费问题;专人管理社区体育,建立稳定性好、素质高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并设法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健身环境。

参考文献:

[1]蒋世玉等.论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薛明陆等.老年体育与人力资源第二次开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王润平,任涵.老年体育研究进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4]刘军等.对开展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价值的探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5.

[5]周亚琴.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03,12.

[6]陈耀东等.苏州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