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精选(九篇)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第1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弱化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过于强调撤并机构和减少人员,对水管站的特殊性重视不够,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中心难以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二是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但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农水机构工作人员偏少,工作能力急待提高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全省大部分地区在项目前期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以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单户型供水工程为主,兴建集镇供水工程覆盖周边农村和尽可能联村兴建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不多。

3、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运行, 现在大部分工程都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问题严重,难以为继。

4、管理薄弱,运行困难

在农田水利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晰、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水利服务站被撤销了;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但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5、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

多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加大,投入资金呈递减趋势,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县、乡认真研究兴修项目,合理安排兴修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乡、村、组应抓住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貌彻底改观,保证我县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以提高农民饮水保障能力为着力点,精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一是要从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长远考虑,优先实施集中供水工程。要克服目前部分村庄相对较分散,实施集中供水工程所带来成本偏高的困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提高农饮工程规划、可研、实施方案编制质量。三是水利部门要从确保农饮工程长效运行的考虑,积极成立县级村镇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并将总站建设成以农饮项目实施、运行管理和建成后进行技术服务为“三位一体”的专业队伍,为工程建设和长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采取多种投资渠道,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通过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县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县水利部门要积极会同各乡镇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特别是机电站、渠道等基础性设施拟定出分期分批改造计划,根据工程的规模和质量,县级财政予以一定的补助。

4、加强设施管护,提高建设效益

要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鼓励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田水利管理群众组织,加强管护,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建设效益。

5、精心部署,强化宣传发动

各各乡镇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和信息上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6、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

第2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V 文章编码: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2] 励剑. 秦山三核GIS系统的建立及完善[J]. 中国核工业. 2010(06)

第3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力投入

中图分类号:F3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0-0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供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避免各种农业产量大幅波动的重要保证。人力投入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从建国时期到现在,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情况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建国初期、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两工时期、一事一议时期。不同时期中,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政策和其他条件差别很大,其中,对于人力供给的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不同阶段人力投入的特点,比较不同政策的效果,将有助于通过政策改善来提高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人力投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一、 研究现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提供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贾康、孙洁(2006)提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区分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后,由于供给主体单一,仅依靠政府,而基层政府的财权又与其事权不呼应,因此,提供不足;而且供给决策“自上而下”,造成不足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因此,需要私人部门更多的参与,以提高供给水平与效率。张增国、贺暾(2007)则提出,由于我国农村的乡土性、非政府性,使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可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而激励机制的适应性设计将有效激发这种自发性。

一部分研究比较了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张军、蒋琳琦(1997)提出,1949 年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状况与农村政策体制变迁紧密关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倪炎平、钱焕欢(2007)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建国初期,农村以“均田制”为基础,主要通过农户互助合作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时期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高潮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体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村资源,尤其是“工分制”分摊人力成本,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空前高涨,奠定了我国农田水利的框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于集体的力量被严重削弱,而农户本身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不足,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呈现缺位状况,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低迷;两工时期(1991 年国务院颁布《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重要条例》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一定的积累工和义务工,以活劳动的形式分摊农村公共品的部分人力成本),由于强制人力资源供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得这一时期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所回升;而到了一事一议时期,随着两工的取消,以及一事一议并没有真正成为农村决策的有效手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又一次空缺,其状况停滞不前。

针对动员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文章进行了探讨。其中付萍、高颜等(2007)在临沂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方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时期主要靠政府动员的行政手段,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两工”制度硬性规定农民投工,由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民主议事,进一步发展民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的方式,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和基层水管单位为载体,引导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继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

在这些研究中,采用的多是宏观视角,较少从农民自身出发;另一方面,他们在考虑人力投入时没有详细分析各个时期的不同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不同影响。事实上,若要解决我国目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的不足,政策的有效激励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通过对于一个典型村的调研,比较不同的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影响,我们希望可以对目前的政策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基于调研的人力资源分析

1、调研地点

我们的调查地点选在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白果树村(现观音井村前身之一)。作为我国西部的年轻直辖市,重庆市既是农业大市,也是水利大市。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地处重庆西部,属亚热带湿润区,具有春早霜期短、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短少严寒的气候特点。永川区是以农业为主的行政区,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豆类和薯类等作物,经济作物有柑桔、蚕桑、甘蔗等。

来苏镇位于永川西南部,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1公顷,下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来苏镇水资源丰富,有长江支流永川河(上游称来苏河)流经境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齐备,有中型水库1座:关门山水库;小型水库2座:革命水库、团结水库;以及各种小型水利设施堰、塘、沟、渠几十余处,是永川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较好的行政镇之一。

白果树村(现观音井村前身之一)是来苏镇所有村中农田水利设施最发达、历史资料保存最完好的行政村。该村由10个村民小组(生产队)组成,共507户,1565人,面积约102.6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1.1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全村共有水库1座:团结水库;堰、塘18口(道),其中私人9口(道),集体9口(道);灌溉渠约3300米;排洪渠约1200米;机灌站、电管站4座。

2、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该村村民和村干部的访谈调查发现,1949年后,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投入资源的动员情况有着显著差异,其中以人力资源的投入差别最为明显。

(1)建国初期(1949-1956)。这一时期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整修旧有堰塘上。由于是解放初期,土地“均田”,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抱有很高的热情。对于公有堰塘,采取村组织号召、村民自愿参与的方式,因为村民极高的热情因此人力投入充足;而对于私人堰塘,由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其与经济利益的直接挂钩,对于维修自家堰塘也较为积极。总体来说,这一时期较好地修缮了解放前留下的堰塘,人们自愿投入人力,积极性较高。

(2)时期(1956-1983)。时期是白果树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主要时期,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以及其配套设施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包括关门山水库、团结堰以及其配套的沟渠,小型堰塘,电灌站等。这一时期修建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采用“劳动替代资本”的方式,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劳动投入来完成建设工作。由于“工分制”的劳动计量方式与公共产品的分配相挂钩,而参与修建水利设施与进行农业生产计入的工分相同,同时工作较为轻松,对有一定技术的人,如“石匠”等,计入高于农业劳动的工分,因此,人力投入十分充足。另一方面,在初期,村民怀有一种淳朴的对于社会主义的热情,使他们非常愿意响应国家“大兴水利”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水利设施的修建中。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83-1993)。这一时期,由于土地分归各家各户单独经营,水利设施的外部性凸显出来,分散经营的各个农户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修建集体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因此,白果树村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修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于以前修建设施的维护也很少,村级组织号召农户集体出工修缮时,愿意出工的人很少,效率也较低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门山水库由于城市用水的压力不再有规律地对农田灌溉进行放水,再加上沟渠损坏的比较严重,对于灌溉的帮助逐渐下降,不仅农民没有动力投入修缮,而且村级组织的号召也越来越少。在电灌站的使用上,采取了谁使用、谁缴费的方式,由村里统一收费。由于长期无人看管与维护,电灌站的设施逐渐被盗取或损坏,而村里又无钱维修和购置新的设备,电灌站逐渐停止了使用。

这一时期,人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利设施作为准公共品的外部性,进行人力投入并不能得到这些投入带来的全部收益,大家都有搭便车的强烈动机,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手段,因此,人力投入缺口越来越大。此外,这一时期享受着时期留下的水利设施,前期对于农田生产基本够用,因此,投入建设的动机也就相应较弱。

另一方面,私人修建的堰塘开始逐渐出现。虽然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堰塘修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农业灌溉,而是养鱼等其他经济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帮助了农业灌溉的进行:堰塘周围的农田在缺水时会从堰塘中抽水进行灌溉,一般会使用堰塘主的抽水设备,并缴纳一部分费用。

(4)两工时期与一事一议时期(1993―)。将这两个时期并在一起的原因,在于白果树村“两工”政策执行的并不好,不仅出工的比例不高,而且几乎没有义务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仅有的义务劳动多用于修建村级公路。因此,在这两个时期中,人力资源投入的状况并没有较大变化,特点基本相同:对于水利设施人力资源投入的淡漠。在这段时间,水利设施的修建与修缮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相同,都是基本停滞。但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于时期的基础,水利灌溉还是能够基本满足的。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损毁以及水库本身停止供水,到两工开始时期,大型的水利及其配套设施几乎已经废弃,无法满足灌溉需要。因此,农业灌溉与水利设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同时,在这个时期,私人修建的堰塘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公共大型水利设施的缺乏,下表中所示的私人堰塘,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但是,私人堰塘在农田灌溉上的效率相比大型水利设施毫无疑问比较低下,并不节约农业成本。

而且,在调查中,农民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水利设施的强烈需求愿望,而是满足于在天气十分干旱时去堰塘中提一些水应付一下灌溉。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已经不再是农业收入,而是打工收入或者其他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没有动力去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因此也就没有对于水利设施的强烈需求,自然也就不会积极投入人力资源修缮水利。这种缺乏性,已经超出了一般由于外部性造成的供给不足,而是农民自身需求量的下降,即使满足农民的需求,也没有达到社会最优。

三、结论

综合以上各个时期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的人力资源投入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如图:

人力资源的投入从建国开始逐步提高,在时期达到高潮,而之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两工取消一事一议的现状下,农民几乎不会提供人力资源。而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Supply)和农民的需求(Private Demand)也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不同时期,正是人力投入的不同导致了水利设施供给的不同,而目前,由于人力投入的不足,水利设施供给状况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状况了;更为严重的是,农民自身由于从事农业所能获得的收入相较于外出打工的收入较低,因此对于农业依赖的减弱,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也已经低于社会最优(Social Demand),后者考虑到农业对于整个国家的作用而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即使解决了外部性问题,使得水利设施可以由于农民自身人力投入而满足自身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最优需求。

对于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集中起来,使一部分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动力也有能力去提高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主动提供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4号)[EB/OL].省略/zwgk/2007-01/26/content_509904.htm 2007-01-16.

[2] 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 刘铁军、郭洁、董晓绘.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缺位原因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4,(08):57-58.

[4] 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142-144.

[5] 黄莹莹、朱凤琴.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业基础设施研究――合肥郊县农业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

[6] 马三群.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刻不容缓――对镇江市部分丘陵地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1,(06):4-5.

[7] 刘俊、龙长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2003,(12):11-12.

[8] 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变迁[J].世界经济文汇,1997,(05):3-14.

[9] 王爱军.对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06):15.

[10]唐传义.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J].中国水利 2006,(01):44-46.

[11]顾敏君、谢家智.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浅见[J].重庆社会科学,2005,(05):19-22.

第4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牧团场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大力兴修水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兵团团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加大了对原水利设施的配套改造,工程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然而,不少农牧团场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牧团场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农牧团场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牧团场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建设标准普遍较低。

2.管理体制不清晰,职工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职工种的虽然是“责任田”,用的却还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水利工程老化现象突出。

3.投入不足。当前,农牧团场和职工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受益者和投入的主体,但农牧团场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投入;职工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要投资投劳却顾虑重重,这必然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对策与措施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农牧团场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职工自愿出资金、出劳力为主体,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在争取上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农牧团场应从预算内新增资金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职工群众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办法,保证连队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激发连队自觉投资金、投劳力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严格区分职工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职工负担的界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职工出资出劳参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牧团场小型农田水利事业投资多元化,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建设高素质的水利管理队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牧团场水利事业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兵团实际的农牧团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从设计、施工、验收等3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工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强化质量管理,不搞不求质量的高速度、虚进度,保证工程达到质量要求,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对一些筹资筹劳建设的水利工程,在尊重职工意愿的前提下,优化工程设计,努力建设水利“精品工程”,确保干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

第5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近年来,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城黄灌区建设项日、河道整治项日、水土保持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商品粮(油)生产基地项目等各类项目的建没,面上农田水利设施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响应全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做到监管并重,确保用得起、管得好、长期发挥效益”的目标,现就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保证正常灌排的压力很大。

近年来,无锡市农田水利事业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农田水利工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建筑物完好率和配套率低。调查中,无锡市现有灌溉泵站和排涝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长期运行,年久失修;另一方面,田问渠系和沟系建筑物配套率还较低,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

(2)水土流失、沟渠淤积现象严重。无锡市域内80%的土地位于通南高沙土地区,地表广泛分布着高沙土,砂性土壤结构松散易碎,持水能力弱,由于群众扒坡种植,水土流失现象更为普遍存在。泵站、涵洞基础被淘空及渠道倾覆现象时有发生。

(3)田间节水灌溉成效不明显。目前高沙土地区斗农渠防渗衬砌比例仍然不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工程完好度不一且偏低,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节水灌溉工程主要以混凝土薄板衬砌斗农渠为主,侧重在输水环节上的节水,田问节水灌溉方式采用较少,部分农田平整度不高、配套不全,渗漏、水量流失问题仍然突出。

(4)部分渠道布置不合理。长期以来,田问工程布局受行政区域界限制约现象普遍存在,斗、农渠布局一般是以组或村为单位,互成体系,布局零乱,格田走向不一致,影响了大型农机具的作业。灌溉泵站的初步设计规格与变化的农田面积不匹配,存在部分泵站低效运行、亩均用电量居高不下,部分泵站急需扩容的矛盾。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大面积实施,部分已建出问斗农渠由于工程布局不合理或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不善等原因面临调整和重建,相应的泵站也需要重新调整和更新。

(5)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以泵站管理为例,沿江排涝泵站属公益性事业,主要为沿江圩区工农业生产排涝服务。由于经费不足,排涝泵站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保养和技术改造,完好率明显偏低。目前,排涝站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还未健全,管理人员、维修保养、服务人员的报酬得不到落实,机泵设备被盗时有发生,管理水平落后。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水利工程管理相对滞后,管理单位性质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来源不畅、造血功能不足、人员总量过剩、内部负担沉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其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直接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目前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产权不明确,管护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工程建成后其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水利工程一直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难以为继”的问题。对于个人承包的泵站,工程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建成后虽移交给镇村管理,但产权和责任主体往往很难得到明确,最终得到实惠的唯有承包人,承包人只顾及个人利益,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更没有维修养护的硬性规定。如果遇到大修或更换设备时,承包人又不愿拿出资金来维护。同时,这些水利设施工程小、分布散,国家很难承担工程的整修和维护费用,而农民群众认为国家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就不应再存在收费项目。由于各方都不愿投入新的资金和精力,从而形成乡镇政府无法管,村集体无力管,受益农民不愿管的窘境。一旦工程受到破坏,效益难发挥,于是群众上访事件不断。

(2)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管护水平差。在工程建设上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在各乡镇都普遍存在。一些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体制、管理责任、管理资金等缺失,对工程建后的管护重视不够。目前全市大部分村没有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专门人员,且群众主动以主人翁姿态管护水利工程设施意识非常淡薄。个人所有的泵站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其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如一些泵站、渠道、涵洞,由于建后管护不到位,时常出现人为或自然损毁现象。管理弱化,致使一些工程建后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3)管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水利工程管护需要资金投入,由于财政对工程管护所需资金没有安排;即使从村集体收缴的“一事一议’费用等方面提取一些,也远远满足不了项目管护资金的需要。目前,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仍普遍存在河坡坍塌、河道淤积、渠道老化渗漏等问题。对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较少,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二、加强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对策及建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事关民生,建好工程并确保其持续运行并发挥长效作用,不仅是保障民生,而且是高效使用水利资金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市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工程管理措施:

(1)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为项目建后管护保架护航。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始终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建议国家、省或市出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办法,将水利工程建后管护以法律形式进行运行,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保护水利工程设施,对破坏工程设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处分;对项目监督不力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

(2)明晰工程产权,确定管护主体。产权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建后管护能否有保证,虽然表面上看工程建设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将项目整体移交给项目所在乡镇和村,各种管护内容也以书面形式加以明确,但由于产权不明确,管护制度仅停留在纸上,既没有跟踪督查,更没有相应的处罚,致使工程管护得不到有效落实。

(3)设立管护基金,保障管护经费渠道通畅。运行管护经费筹措渠道不畅,已成为泵站、渠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长期正常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建议:①市财政每年从15%的土地出让金中拿出0.5%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基金,纳入县级财政专户管理,用于工程运行管护补贴,专款专用。②从镇级财政收入中拿出o.5%一1%的经费用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的考核奖励。③从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款中拿出30%一50%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同时,还要多渠道地筹措资金,激励项目镇、村、众投入资金加强项目的运行管护。

第6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3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实现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抵御自然灾害、保证粮食安全、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在2013年的全国农田水利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的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加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体制改革,加快制定《农田水利条例》以及农田水利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制的完善工作,给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奠定良好的基础。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护的体制改革,加速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与经费。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近年来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河南省开始探索“股份合作”、“农民用水者协会”、“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可行性,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体系,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得到了较大改善。本研究基于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现状,梳理并总结了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针对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针对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长效管护机制的情况,河南省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全省的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拥有各类水库达2 360座,水库蓄水总容量达366.2亿立方米;全省耕地面积12 238.09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 4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73%,旱涝保收面积达5 9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55%;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24万平方公里;兴建村镇供水工程2 617处,解决了农村1 10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模式

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主要有四种管护模式,即村组集体管护模式、个体承包管护模式、用水者协会管护模式和公司化管护模式。

1.村组集体管护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单村小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均移交给村集体。对于村集体班子能力强、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村庄,设施的日常运作和维护费用均由村集体负担,管护相对比较到位;若村集体班子出现问题,设施运行可能会比较困难;许多没有经济来源的村庄,常常无法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良性的运行。河南省全省大约有51%的设施实行的是这种管护模式。

2.个体承包管护模式

随着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权权发生了转移,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变更给个人,这就逐步形成了个体承包管护模式,其投资主体作为设施所有者或经营者。因此,对于单村或小规模联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用个体承包管护模式是比较适宜的。河南省全省有31%左右的设施实施的是这种管护模式。

3.用水者协会管护模式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种管护形式,如股份合作制、用水者协会等。通过将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权与管理权转交给所在地的用水户,通过对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治理,进而形成用水户参与治理模式。

4.公司化管护模式

公司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定岗定员,设立了养护维修、计量收费、财务管理等岗位,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公司化运作,从而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行。

三、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问题

1.设施老化

农村现有的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政府出资、农民投劳建设的。这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河南农村农业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为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设施都已呈现出老化失修、急需改造的现象,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发挥其正常功用。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有251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4 500多万亩,但有的效灌溉面积不足2 600万亩。大部分地区的灌区工程已投入运行三十年以上,受建造时技术条件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基础设施配套率也低,造成了工程“先天不足”。长期以来,因缺乏必要的维修和管护资金,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导致工程效益衰减严重。骨干建筑完好率不足40%,干支渠基本完好率仅为35%,斗农渠完好程度低于60%,斗渠以上的建筑物基本完好程度的占实际情况的40%以下,超过20%的部分已经失效或报废。众多泵站带病运行,高耗低效。设施老化、维修管护不力的问题层出不穷,打击了农民参与治水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效益的良好发挥。

2.投入不足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更多,国家财政补助不足总投资额的40%,余下60%的建设资金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或者乡镇自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补助与受益区农户投工投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村区域内的劳动积累工及义务工逐步减少,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工作缺乏积极性,使得小型农田水利的劳动投入严重不足。

3.管护主体不明

小型农田水利管护过程中,管护主体不明确是造成管护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乡镇和村集体管理模式逐渐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中退出,但新的管护机制还没形成,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水与农民用水之间难以平衡。农户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只用不管、管护不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缺乏致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处于老化失修、怠工的状态,甚至出现了少数地方无人管理的局面。农田水利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其中有许多公益性的工程。公益性就是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众性和非排他性。这一类的工程,其受益者既包含农业生产者,还包括农村中的各行各业及所有从事非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只要求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不可行的。

4.农民保护意识淡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如今能够做到自觉保护基础设施,避免人为损坏的情况却少之又少。村民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者,本应当承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责任,但是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理念,加上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明确,村民对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自主管护的积极性较低,没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管理主体。与此同时,意识淡薄还体现在村民在用水过程中对节水灌溉的认识的差异上。受社会陈旧观念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节水意识淡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不注意保护水源和基础设施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河南地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资金来源单一、管护资金资金不足,农田水利管护机制与实际脱节,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划分、资金筹集渠道、管理体制的落后。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而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总量,直接决定了政府在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时难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即便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也不例外。乡镇水利项目建设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这期间有很大一部分项目已达到使用极限,退化失修,加上保护和维护水利设施薄弱的意识,水利设施人为的破坏时有发生,随便在河堤耕作、乱扒沟渠的现象也是家常便饭,甚至很多水利工程带病运行。巨大的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巨额的维修经费,各级财政很难提供农村的税费,农村义务工制度取缔后,水利经费采纳“一事一议”来进行资金筹措。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事一议”是实行不通的,操作难度系数大。这不仅是因为它耗资巨大,更因为不同背景农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致使很多待修的水利工程只能搁浅。

2.农田水利管护机制与实际脱节

自国家税费改革以来,针对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来说,还没有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转管护机制及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补偿制度。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户分散经营与农村基础设施集体受益二者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农民关于“集体设施”只用不管护的现象也愈来愈突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执行的是机构专管和自主管护相结合的管护制度,一般情况下各级水利管护部门仅仅负责较大型的农田水利设施,而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则由村委会负责,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小型农田水利的管护无人问津。斗渠以下的田间配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农民自身管护意识不强,且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任务得不到落实,使用的效率大大降低。

3.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

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国家对大中型的水利设施建设的管护责任比较明确,投入较多。而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修建,因为国家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意识不足及财力有限,各级的政府都还没有引起足够正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集体经济从农田水利建设中退出,而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没有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意识,从而造成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缺失。表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农民提高资本与劳动力的修建。而实际上,政府部门常认为是在给农民办事,而农民又认为自己是在给政府工作,两者都没有真正地把自己当做建设和受益的主体。近几年,虽然很多地方都推行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革新,然而已改制的设施大约仅只占工程总数的35%。大批准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等形式存在的浇灌排水渠道,因为经济效益的低下,致使农民丧失加入修建与管护的积极性,完成运行管护的责任很困难,老化失修的趋势依然未得到遏制。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导致部分农民在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时候成本增加,还有部分地区由于地域原因采用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这也不利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隶属于乡镇管辖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大沟、中沟以及农田小沟,分布位置、规格、作用、效益均不同,乡镇的管理、村级的管理与联户的管理的管护权不明确,设施一旦损坏大部分都需要政府部门解决。

五、完善河南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稳定生产的根本工程,对于改进农业的生产条件、抵抗自然灾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继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对现存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利用合适的管护方法来延长设施的寿命,提升设施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减少水利设施新建投资以及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的目的。

1.加快产权的改革以明晰管护主体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人管理维护,产生“公地悲剧”现象的根本原因。河南省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形成明确的产权归属,只有确定清晰的管护主体才能使公共设施有更好的维护,发挥其更大的效益。当前对于对河南省来说,只有加大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革新,使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更加明晰,成立用水者协会等等不同形式的农村用水者合作组织,并采用承包经营、股份制合作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市场化形式,进而达成使用者与投资者的自主治理,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建、管、用和责、权、利的统一,促使其良性运行,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益。

2.优化管护资金筹措模式

政府应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主要来源,包括国家税收优惠、财政直接拨款及其他间接政策措施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征使得政府只能经由加大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才能保障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的来源,不断扩大中央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明确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责任,确保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规模(包括抗旱防汛经费、水利部门事业费水利基本建设款项、农田水利经费等各种水利投入)与财政支出总量同步增长。

3.完善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随着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与管护的器重,对支渠、沟渠和田间地头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不断加快,但是对于中间环节的干渠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农田水利的功能发挥,这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增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修建与管护,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效。

4.构建设施管护服务体系

作水利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承担着农业浇灌和排水功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长期效益,因此必须具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宋保胜.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设施状况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2,(3):361-363.

[2] 吴志刚.农田灌溉中的农民合作困境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第7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摆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试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总体上概括出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水利发展意识滞后,疏于管理、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制度缺失,管理落后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发展现状 应对举措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我国当前的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一方面施工质量有缺陷,或因配套工程未建成,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缺乏良好的管理维护,再加上后期长时间运行损耗,使得本来建设标准偏低的农田水利设施雪上加霜,老化失修问题严重。现在大部分水利设施都已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功能普遍衰减,急需更新改造的达70%以上。

2、灌溉技术落后,设施年久失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灌溉节水技术以其较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增产和经济效益,并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水资源备受关注,但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并不广泛。据调查显示,截至“十二五”规划,我国节水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田间灌溉多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喷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水灌溉技术的覆盖率不足10%,全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0.4左右,比先进国家低3%-4%。在灌溉技术落后的众多原因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设计标准偏低,工程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护管理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年久失修是其主要因素。

二.农田水利发展意识滞后,疏于管理

1、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从倒退进入缓慢恢复时期,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情况不断重视,投资数额增加,但也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同样没有得到重视。综其原因,一方面,从水利建设布局上来看,国家更加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每年的水利投入基本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与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现在农村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国初期所建,经多年运行,许多工程都已年久失修,可以说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都是在吃老本。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成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保护管理主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管理,使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条不紊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激励问题,但是并没有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农田水利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

三.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管理落后

1、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政府、集体投资,农民投劳的发展建设模式,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实施改革苑乓岳矗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模式被打破,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问题暴露出来,愈发严重。特别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资源投入力度明显不够,远远滞后于农村现实农业发展需求。

2、基础农田水利设施资金投入来源缺失

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处于大水利的末端且基本由农民集体管理,即由受益农户直接推选委员会或专人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减少和农村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矛盾突出,有些基层乡镇政府没能认清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状况,盲目达标工程,超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逐渐加大。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公共资源供给与实际需要脱节,不愿将资金花费在投入多、短期效益差的农田水利建设上面,导致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格局扭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农田水利间的的发展。

四.世界各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经验与借鉴

1、政府投资主体地位,吸纳各方投资力量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公益性强,投资周期长、规模大,市场化改革无法完全代替公共投资,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中政府依然要发挥主体作用。在发达国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处于同步增长的状态。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使农田水利投入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平相同步,即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水平。同时要使政府投资占据主体地位,并明确资金投入方向,更多的投入到公益性项目。

2、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制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1995 年我国在湖北省建立了第一个用水户协会组织,到今天,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深入发展并推广使用。国外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证明,在减轻财政负担、农民税费和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种灌溉管理制度适宜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但是这需要国家提供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还要出来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其实施。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详细的、具体的实施细则,来保障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能取得良好效益,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跟朋,方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和对策[J].农村区域与发展.2013(5):26,35.

[2]孙海龙,王环等.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区域与发展.2013(6):22,28.

第8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关键词:宜春市;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

1. 引言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农田水利建设推进的力度、投入的力度都在加大,建设进度也在加快,总的趋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站在全省水利建设的发展高度,特别是对照市政府下达给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分析我市农村水利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加快实施水利改革发展与规划细则制定。

2.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2.1 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对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首要作用。我市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旱灾时有发生,农田水利建设又相对不足。近年来某些地区的旱灾频发,充分暴露了我市防灾体系的薄弱,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远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加强水利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务实加强农田实力建设发展。

2.2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关键在于农田水利建设。

我市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资源相对分布不均,导致我市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干旱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隐患,洪涝灾害频繁一直是农业的心腹大患。从前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可以看出,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远比水利建设落后的区域有更好抵御灾害的能力。为保障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应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战略高度位置,切实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3 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近年来,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农田水利建设则明显滞后,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市还存在大量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半数以上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先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现代化。

3.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得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够、管理机制不灵活等,严重影响了我市农田水利的发展,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业的要求。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表现为:

a. 农田水利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责任主体缺位现象严重,加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投入不足,"重建设轻管理"思想错误,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带病运行,限制了使用功能的发挥。

b.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技术与应用水平得不到有效推广;水利设施严重老化、不配套,效益下降严重,排灌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c. 农民种田收益低,导致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4.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与规划策略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市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自身特点,在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情况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与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认真做好新时期我市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与规划,建立适合我市农业发展需求的水利管理运行体制,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 明确投入主体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情况相对复杂,干扰因素多。农田水利建设要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投入主体,建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政府投入各类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为主导,农户投入灌区内的田间工程为辅的投资机制。在此同时,加快完善我市农田水利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靠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田水利的发展。

2) 完善投资渠道

水利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来胜利实施。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水利建设基础薄弱,主要是缺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首相,有关政府要增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比例,促使更多农村地区的发展。再此同时,要充分调动相关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利用“一事一议”、“一渠一议”制度组织群众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并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及相关技术上的咨询和帮助。再次,农田水利建设还要善于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这一重大难题,促进农田水利的发展。

3) 加大科技推广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与建设,采用先进技术(例如:滴灌、渗灌等),购买先进设备,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科技管理工作队伍,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为农田水利发展作支撑。

4) 强化基层政府的组织指导功能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面广量大、公共性强的特点,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协调。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政府职能作用,强化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合作组织的参与管理。县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指导和监督检查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情况。要对各级基层政府的职能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避免出现政府缺位和行政不作为的情况,有效地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发展。

5. 小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薄弱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着眼全局、放眼长远的发展战略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翟浩辉;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J];中国水利,2006(15).

第9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 特点 地位 措施 

 

0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1 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 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 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 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