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对服务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服务业的认识

第1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一站式网站 农业信息 信息管理

[分类号]S126

教育部指出高等院校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部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玉林师范学院依托“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玉林城西镇为样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实践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目的是拓宽农村信息渠道,便于农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的产供销信息,为新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

1、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实践

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践由信息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课题组,以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形式进行。该网站开发包括网站分析一设计一建设(实施、运行与维护)。每一步完成后,以多种形式征求城西镇领导、信息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意见改进后再实施下一步。

1.1 广泛深入调查,分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网站分析是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开发的起点,分析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网站设计及性能的优劣。为使所设计的网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课题组将成员分成4组,每组由1名老师和3名学生组成,采用实地考察、座谈、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4种方式对城西镇、村网络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文献研究和现有涉农网站运行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民的需求和网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①城西镇农民获取信息的质量较低,渠道单一,一般是通过村委会信息栏获取,信息尚未对农民生产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对国家“三农”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市场供给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利用不够快。②农民的信息概念普遍较强,知道信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赚钱。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也很强烈,希望能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担心无法识别网络上的假信息,遭受欺骗。③没有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致使农民上网存在一定困难,实现家庭上网的农民非常少。无令人放心的信息平台是农民不敢贸然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缺乏搜索、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农民利用互联网的最大障碍。④目前广西尚无建在村一级、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信息网络。⑤城西镇的网络连接到村委会,各村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条件好的自然村甚至有信息室,配有2-3台电脑可以上网。⑥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研究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文献非常少。但技术发展较快,现有的技术水平已能开发出性能较好的网站。因此,课题组认为开发城西镇信息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 集多方建议,设计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2.1 总体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设计为集电子政务、商务和农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信息系统(见图1)。通过村务管理的电子化、商品交易的网络化及农业技术利用的信息化,实现“三农”信息的网络化,为该镇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

考虑技术发展前瞻性与兼容性,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决定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利用技术、C#语言以及通过技术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来实现。如图2所示: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和利于玉林师范学院师生开展研究实践,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借用玉林师范学院服务器,而客户端的村级信息服务站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由城西镇政府提供。这样,城西镇各村农民在自己家里或各村信息服务站的电脑IE浏览器上输入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网址,就可以享受到整个城西镇政务、农务以及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2.2 详细设计 城西镇信息服务网详细设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模块与镇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相衔接,以跨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的方式,全方位向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子模块包括:①行政通知,与通知政令政策,使政务透明政令畅通;②档案管理,对政务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方便存取、利用信息;③邮件管理,实现农民、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的信息咨询及反馈;④呈批管理,实现村委会与镇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协同办公。

・电子商务模块与该镇农民生产相关的市场供给信息,让农民及时、方便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合理的组织生产,避免产量与价格的大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展厅:本乡镇农产品、土特产展示,本地知名企业介绍;②市场行情: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以及市场分析预测;③供求信息:提供各类供给、求购、租赁等信息;④劳务信息:提供求职、招工、合作等信息。

・电子农务模块对各种渠道繁杂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农业科技、新产品等致富信息,并及时得到农业专家的答疑解惑。其子模块包括:①城西新闻:当地乃至国内“三农”相关新闻,介绍国内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动态;②农业政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方便农民学习和查询;③农家讲堂:在网上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④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坐堂,以网上留言以及即时聊天两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1.3 分步分组实施,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

1.3.1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 网站实体实现和数据准备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其中,网站实体实现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农务模块;数据准备同样也分成4小组,每小组由1名老师指导,5名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完成,分别负责市场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政策和农家讲堂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小组一周、每大组两周集中一次,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分享实践的经验。

1.3.2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 用户培训和运行与维护同时进行,由课题组老师指导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完成。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包括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

・网络技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安全及故障处理和网络维

护。培训分两步进行,先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老师对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讲授该网站的管理与维护知识,再由负责网站实体实现的学生协助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让技术人员边维护边学习,逐步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员的培训内容包括:①涉农信息(包括蔬菜瓜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农副产品供求和农业新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审核、加工和,确保信息的数量与质量;②网站各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由负责数据准备的老师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信息员进行脱产培训。

・农民的培训在信息员培训之后进行。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网站基本操作短期培训班,以夜校上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形式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农民进行上网基本操作(包括开机、关机、打开网站、浏览、信息)辅导、展示网站各种各样功能,让农民边学边用。待农民掌握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后,再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辅导小组,小组由村信息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组成,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也就是农民“点菜”,辅导小组“做菜”,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新颖的信息。

网站的运行维护主要由信息管理专业部分师生和城西镇各村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这样既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基地。

2、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认识

2.1 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006年11月26-27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高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阶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贫困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技能水平较低的局面,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是借助高校的知识、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人村,信息进户,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运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模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应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2 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经过实践,课题组认为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建设过程中,需将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为新农村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保障。此外,信息管理专业师生为乡镇网络技术员、信息员和农民提供免费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为实现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还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因而信息管理专业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 服务新农村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

本课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城西镇信息服务网的过程中,网站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实践过程是师生结合专业知识,调查、分析、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科研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和校内外互动。从时间、空间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式的“研、学、用”互动教学。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能够不断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促使自我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这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脱节的不利局面,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2.4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服务新农村是信息管理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专业优势不突出,较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然而,在城西镇信息服务网实践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网络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活力。信息管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高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价值,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还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年轻的信息管理专业办学指明方向。此外,农村市场广阔、就业潜力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可有效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大的不利局面,是专业发展新方向。

2.5 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应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改革:①应开设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讲座,邀请乡镇领导主讲,及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就和不足,明确现阶段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②应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农务》的课程设计,系统讲授电子商务、政务和农务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具备快速开发系统的能力;③在讲授《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课程时,应增加农业信息专题,重点讲解农业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分析与预测;④将专业见习、第二课堂活动和实习等实践课安排到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交流,掌握农民的需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⑤教师应把科研的注意力集中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课题,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第2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有关“信息和知识”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在这些讨论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逻辑前提,即信息和知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去分析和讨论二者的异同及关系。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信息与知识其实是一个东西(即二者同体),只是针对不同的主体时,才显现出相对区别性。这是我们从事知识管理领域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1)信息,是指是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因此,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以及对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记录,都是信息。(2)数据,则是构成信息的各项参数。换句话说,信息的表达是通过一组数据来描述的。数据不具备实际含义,仅具有参数取值意义,而信息是有实际含义的,它所具备的是事物描述意义。(3)知识,是指可以改变一个主体(个人或组织)原有认知结构的信息。即同一条信息,对主体A来说只是信息,但对主体B(其认知结构不同于A)来说可能就是知识了。这里的认知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成为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这些知识模块以固定模式存储在大脑中【3】。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与知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说法而已。

1.2知识的资源特性

根据前面“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知识自然也是一种资源,但它在资源属性上有以下特点:①知识资源的效用具有主体相对性。②知识资源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③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利用具有过程统一性。④知识资源的利用与创造具有过程统一性。

1.3基础性资源的意义

著名学者彭罗斯(EdithPenrose)在其企业成长理论【4】中指出,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基础,并且决定了企业成长边界。后来这一理论分化为两个流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资源学派认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能使其改进效率和效能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都视为资源。而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能力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这两个学派并非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正是在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观点包括:①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②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通过不断地积累、创新知识实现成长并保持竞争优势;③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及其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④企业的知识积累会提高物质资源积累率,物质资源及其服务的积累又为企业学习创造奠定基础。可以说,知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它和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三大基础性资源。

2知识管理的服务特性

2.1两个基本问题

知识管理工作者经常自问和被问到两个问题: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有困惑,是因为陷入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的概念陷阱中了,尤其是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基于对显性知识(即已经记录且规范化)的管理,其表现形式很难与信息管理区分开来。根据上文“信息与知识同体”的观点,所有被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相应的行为就是信息管理,而所谓知识管理,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知识服务。而第二个问题,也很不幸地被一些人转换为“知识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贡献”的问题。于是,很多企业领导都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既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搞知识管理,那就应该去测算这种投入是否能带来合理的回报。就连很多知识管理工作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而且为了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有意识地向领导强化这种观念,殊不知这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境。因为这意味着知识工作者必须拿出方法和数据来证明知识管理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

2.2是管理还是服务

对于知识管理,目前主流的观点在强调其“管理”特征,即注重对知识本身的挖掘、组织、存储、共享、创新等管理性问题。但管理知识并非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否则知识就应该是企业的直接产品,对知识的管理是为了服务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也就是说,我们把企业的知识管理分为两类活动,一类是对知识的管理活动,一类是利用知识提供的服务活动。两者的关系:①管理活动是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应用等,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服务活动是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主动提供所需知识的过程;②管理活动是服务活动的基础,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水平。知识的服务活动是核心,管理活动应遵从服务的需求;③知识的服务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关键步骤,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用户满意程度。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依据用户需求,围绕着服务这个重心展开,并以服务的质量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问题。实际上,知识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是实现知识价值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企业知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果分开考量则就失去了意义。

2.3知识管理的服务评价策略

对知识管理服务特性的认知,给我们在评价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跳出“价值”思维的束缚,以服务评价的思路来考虑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形成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策略。从动机上来说,基于服务理念的评价是为了衡量知识管理的效果,而不是价值意义上的效益,从而规避了前文所述的知识管理评价面临的困境。基于服务理念的知识管理评价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例如服务满意度评价策略、服务有效性评价策略、服务管理评价策略、服务文化评价策略等。下文主要针对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策略做进一步的研究。

3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1满意度评价原理

满意度评价原理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的“令人满意准则”【5】,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当用“令人满意解”来代替传统意义的最优解。这一观点非常符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要求,避免了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但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努力。知识管理活动本质上是解决服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活动,而满意度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模糊性、智能性、相对性等特点更能反映人类的人性化本质【6】。因此,采用满意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知识管理的评价问题应属明智的选择。要做满意度评价,首先要从对知识活动的分析开始。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及知识服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这些认知和行为就是满意度评价的依据,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的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知识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3.2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企业的知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面:知识活动基本流程、员工知识行为表现、为员工提供知识服务。这三层是相互对应的,在基本流程的每一步,情报科学第31卷第11期2013年11月员工(知识利用的主体)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知识管理者则会针对员工的知识行为提供相应的服务。第1阶段:知识需求。根据需求的层次原理【7】,从需求的客观存在到需求的有效表达过程中,经历了需求的意识、需求的表达、表达的准确等三次衰减,被衰减掉的部分就是潜在需求。所谓需求分析,其实就是尽可能挖掘有效需求,降低潜在需求的比例。知识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员工分析和挖掘其知识需求,并准确理解其知识需求。第2阶段:知识获取。员工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所需知识:动手查找、寻求帮助和被动接收。前两种方式主要针对较为明确的需求,而后一种是针对认知模糊的潜在需求。为了帮助员工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作应该:①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②建立员工的知识门户,让其了解各类知识来源,尤其是企业外部的知识获取渠道;③根据员工提出的帮助请求,帮其查找所需知识;④分析员工的潜在需求,主动推送知识给相应的员工。第3阶段:知识的学习/交流。前一阶段的知识获取强调的是其载体意义的获取,而学习/交流其实也是知识的获取,但它强调的是内容意义的获取,真正让知识进入大脑并改变其原有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内化过程。知识管理工作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服务措施,例如:①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创造学习的机会;②开发或引入学习工具,帮助员工提高学习效率;③组织各种学习或交流活动,丰富学习方式;④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从观念层面激发员工的学习意识。第4阶段:知识的利用/创新。获得知识的目的是用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的创新。这些新知识有的是以经验知识的形态留存于员工的大脑,也有的会以显性知识的形态被记录下来。对此,知识管理工作应该为这种知识创新建立激励机制、评估创新的价值,并有效存储和管理创新的知识。

3.3服务认知框架

诺曼(NormanDonaldA)把认知分为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类【8】。据此,我们也把员工对知识服务的认知分为了思维认知和经验认知两部分,并选择想象、感知、注意、记忆等作为前者的主要评价要素;选择动机、预期、偏好、推断等作为后者的主要评价要素。从而构成了知识管理的服务认知的基本框架。

3.4行为分析框架

针对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员工做出的行为可归为三类:与知识服务提供方进行思想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行为;表达并传播自己对知识及知识管理看法的行为;直接针对知识服务项目做出的响应行为。虽然他们的具体行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其所表达的态度上可以分别为:①与服务方的沟通方面,可以体现为批评、建议、商议等态度;②在意见的传播方面,可以有抱怨、肯定、赞扬等不同态度;③在行动的响应方面,可以体现为放弃、接受、再体验等。

3.5基于认知-行为的满意度评价

透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和行为表现,可以评判其对知识管理的满意程度。由此,我们根据服务认知框架和行为分析分析,通过调查企业内部所有(或部分)员工,来实现知识管理满意度的测度,计算公式为:s=m∑c+n∑B其中:S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满意度水平;C是指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情况;B是指员工的行为表现情况;m和n为调节参数,企业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取值。

4结语

第3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现代生产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和消费?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又有消费。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2004.7.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11.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4.

第4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我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服务质量优,则被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其心情则舒畅,才会和谐、愉快地配合安检;反之,则服务对象满意度低,其心情郁闷,内心则会产生厌恶、对抗甚至敌对意识,干扰安检工作。我们服务质量的好坏,表面上讲,会影响到安检的形象,深层次讲,会动摇安全的根基,其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安全,赢得声誉。

其次,要有敬业爱岗和忠诚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品格。如果没有这两样品质,是不可能提供出高质量服务的;没有这两样品德,就会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就会无精打采、不负责任、行事马虎、差错不断;就会影响团结、影响合作、影响形象。因此,要网想有意识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具备这两样品德。

第三,要有大局意识和良好的心态。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真正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为服务考虑;具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自觉提升服务质量。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意识到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认为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种相互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意识到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第四,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总结经验,讲究艺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也才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差错的优质服务。只有个人素质过硬,才会赢得服务对象的信赖;才能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再好的态度和再高的激情,也不能使服务对象满意。在每

第5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当前,金融业的服务相比其他服务行业来说较为规范,在服务质量、服务设施、服务措施方面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但可谓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服务规章制度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为客户着想,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切从客户利益角度出发,竭尽全力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而近日笔者到一网点办理业务,发现柜员对金融服务宣传方面存在一定瑕疵和不足,感慨颇多。由于缺乏对文明规范服务的宣传,导致客户投诉的事例屡见不鲜。服务宣传成为做好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因而,“金融服务”宣传亟待加强。

一是品牌服务意识宣传缺乏。文明规范服务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一种“软实力”。也是金融业相互“角逐”的综合竞争力。每家银行都有其核心服务理念,形成了一定的富有“含金量”的企业服务文化,树立了本行业的服务客户的“内容”、“标准”,打造出了具有突出特色的服务品牌。但是,只凭“做”不靠“说”,服务品牌也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客户也不会买你的帐。员工在具体为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同时,要树立品牌宣传意识,提升服务品牌知名度,营造良好的品牌服务宣传氛围,推动服务品牌向质量更高、品质更优、品位更佳的方向发展。而目前一些员工恰恰缺乏品牌服务宣传意识,片面认为服务宣传可有可无,只要做到了就可以,宣传可有可无,导致品牌服务意识宣传缺乏。

二是客户服务意识宣传缺位。客户是金融业的服务主体,金融业要靠客户赖以生存。所以,“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金融业服务的永恒主题。金融业的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收支、存取、转付方面,也不能只将规范服务制度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落在纸上。片面的认为我为客户制定了服务制度,为客户提供了金融服务就是规范、优质、文明服务。其实不然,金融服务是用语规范、态度和蔼、体态端庄、言行得体、业务娴熟、推介适当,要靠自己的言行和推广为客户做好服务宣传。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答客户之所问、办客户之所需才是真正为客户办真事、做实事。所以在日常服务中应与客户沟通,让客户了解我们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理念,既增强了服务的透明度,也在服务中提升了自身品位。而当前在客户服务宣传方面,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致使客户服务意识宣传缺位。

三是责任服务意识宣传缺失。我们每天面对的服务对象就是客户。个别员工认为服务就是认真办理业务,不出差错、不引发纠纷,服务就是到位。殊不知,每天面对大量的客户,而客户的心理状态各异、自身素质不同、身份层次不一,其服务需求也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客户实行差异化服务、分层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适时加强金融服务宣传,以此提高服务质量。但就目前的服务宣传上,因部分员工缺乏责任意识,造成责任服务意识缺失。

基于以上原因,金融服务宣传难以得到积极推广,造成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误解,以及投诉现象的发生。有鉴于此,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前台柜员、大堂经理等与客户接触“密切”的人员,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的同时,应大力向客户推介金融服务,让客户了解金融服务“规矩”、内容,多一份理解,也就多一份谅解。既减轻了员工自身服务客户时的心理压力,也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同质化竞争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形式,成为金融行业的佼佼者。

第6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一、坚定政治信念,立志做新时期农行的优秀员工

我多年来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支行领导保持一致,坚定政治信念,立志做一名新时期的农行优秀员工,搞好各项工作,为支行金融事业的发展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我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思想,认真努力工作。在工作上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服从支行的工作安排,坚持安心个人客户经理工作,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客户,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客户,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为支行金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我意识到金融业不断发展和业务创新对农行员工特别是个人客户经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认真参加上级行及支行组织的任何一次相关业务培训,注重综合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农行业务操作流程、相关制度、企业财务知识、资本市场知识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所以,在与客户的沟通中,由于知识面广,能给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当客户问起业务事项,基本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说清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构架起与客户沟通的桥梁。

三、细致入微,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我认为要做好个人客户经理工作,关键是要真诚服务,赢得客户心。真诚服务是我们农行个人客户经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银行是服务行业,所有的客户都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农行个人客户经理做工作就是真诚服务,对客户要做到用心服务,微笑服务。用心服务就是要求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技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办好客户的所有要求。微笑服务就是要求用自己的音容,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行为,让客户感到亲切、愉悦和满意。我在全面掌握银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细致入微,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达到了优质服务的要求。我细致入微,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不仅效率高为支行争取了一大批忠诚客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赢得了客户由衷的赞许。一名客户在接受我优质服务后在客户留言上说:作为一名个人客户经理,对工作这样尽职尽责,耐心认真帮我办理完所有信贷手续,使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创业、急需资金的人,感到无限欣慰,说不出的感激。从心里说,他是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四、一视同仁,竭诚提供优质服务

我认真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做到和气、关心、体贴、温暖。工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做好任何工作。对自己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把自己的爱和真情奉献给每一个客户。我坚持以服务立行,以服务兴行。对待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始终做好真诚服务,对待高端客户热情客气,对待普通客户也一样热情客气,始终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让客户在我面前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真正感受的优质服务。许多客户接受了我的优质服务后,赞誉支行的服务是当地最好的、最棒的,特别对我有崇高的评介,一客户留言说:你行个人客户经理,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热情帮助我们办理信贷业务,一点也没有厌烦的感觉,再三嘱咐和提醒注意事项。在我见到的银行员工中,他是最优秀的,真正做到了服务到家,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行有这样一个优秀个人客户经理,应感到骄傲。

第7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

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目标指向与投入方向,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权力、资金、利益的流向,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动方向与服务参与动力。要认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首先可以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行由上而下、条块结合、按学科业务类型分类的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

(1)这种体制与模式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是向上负责的,权力拥有者的利益从根本上决定了推广服务活动的目标、内容与方向,资源分配更多地倾向于权力拥有者。当前农业推广服务中的主要权力拥有者是地方政府领导与中央及省级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部门。他们人员虽少但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人员主要通过为其利益服务而从中分一杯羹,导致国家宏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政策目标常常被忽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目标对象即农民的利益很少被真正地考虑,其更多地被当作争取利益的一种借口。本文对2004-2008年农业部农业推广重点项目主要承担者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多数被省部级农业科技推广管理、研究部门等拥有资金支配与管理权的上层相关部门与机构所拥有,虽然这些机构的人员占总体人员的比例不足5,但支配的推广经费超过70%,占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员95%以上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却只能支配少于3O的国家农业科技财政推广资金。这种弊端严重地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效率,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机构能力的发挥。

(2)该机制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源分配方式是按学科与业务类型部门进行分配,每年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主要按照种植业、渔业、畜牧兽医、农机化等部门进行项目设置和经费分配。低层次的学科与业务分类、分割限制了相关部门更具创意地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开展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经营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和组织创新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每个部门只能固守自己的地盘领域,而难以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推广活动创新,限制了整个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希望改革原有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地位与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目标与利益更多地指向农民,但基本上属于微调。如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8年中央1号文件、2009年《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缺少权力、资源、条件和动力,难以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国家政策目标和农民大众的公益性目标,因此,希望通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能力、条件、队伍建设,加强其公益,来突破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艰难局面。本文认为,只要现有的由上而下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没有根本改革,无发言权的农民就很难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最大受益人。如果阻碍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作用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农业推广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弊端就将依然存在。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决策与运行机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决策与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利益导向和资源分配机制的微观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决策与运行的具体形式,主要以项目申请、批准与考核的机制进行。这种机制的最大优点是责任具体到人,任务具体到事,便于管理与考核,简单易行。主要不足是:①加强了由上而下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上层管理者由于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和分配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项目执行者由于争取到了一定资源,其利益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而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目标群体的农业生产者在该机制中却是缺位的,其利益基本得不到保证,只是他人争取利益的一个借I=I;②该机制造成的最大结果是各方利益相关者虽有强大的动力去争取资金和项目,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认真执行项目任务,相反,认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却常常由于工作成绩难以评价、缺少争取项目的时间而没有经费、没有项目,最终也没有了认真推广的动力;③项目运行机制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更多地只是以短期任务和单一主题任务为主,而无法做到长期服务和综合服务,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性和综合需求。本课题组的多个案例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本身是复杂的,与自身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要推广成功就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现有的项目申请、决策、评价机制对此复杂性缺乏充分考虑,同时严重地忽视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权利与利益,造成实际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项目申请、决策与评价机制虽然具有诸多弊端,但由于适合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符合上层管理者的利益,因此近年来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一直在加强。本文认为,现有项目申请机制亟需改革,未来应该通过法律与制度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同时大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科技推广利益与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确保他们的权利与利益,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智慧,使相关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向目标群体和目标任务。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知识传播过程与方法

促进农民认知与行为发生改变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改变农民认知与行为的关键是有的放矢,根据农民认知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推广服务策略与方法。国家各级政府及科技推广部门虽有利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多数人对推广方法与农民认知行为改变的规律认识不清,以及相关措施无法成功执行,导致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重重困难。

3.1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面临的主要困境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困境:①在多数农民认知能力较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很难,需要大量交流沟通、协作会话和及时服务,以便农民能够在长久的观察、模仿、体会和尝试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②当前环境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去效果不佳的推广传播活动造成了农民对推广者的不信任,农民的个体化经营方式使推广者很难对推广活动进行良好组织和管理,推广资源的分散使得资源不能形成合力而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使得相互之间的协作非常困难;③工作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允许推广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的工作中去,而只能追求更多的科研成绩、推广面积和工作政绩。

3.2制约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主要推广方法因素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加速农民认知与行为改变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不当的传播理念、内容、方法、体制等,是导致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3.2.1传播理念强调科技成果推广,忽视知识共享创新以及农民认知能力建设在现有传播理念中,推广者想当然地认为传播就是知识传递,从而严重地忽视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在潜意识里便认定科技人员、推广人员、政府官员比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和素质,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他们到农村进行传播干预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先进科学知识武装农民“落后”的头脑。在这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理念的作用下,科研人员被想当然地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推广传播人员被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而农民则被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者,由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知识线性传播系统。这种传播理念只看到了科技人员及传播者的智慧而忽视了农民的智慧。在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传播方法、外部干扰、传播者表达能力、农民理解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递减的过程。科技人员本来具有比较丰富的先进科技知识,但经过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理解、编码、传递等多种噪声因素的影响,最终到达农民那里的知识已经所剩无几。

3.2.2传播方法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互动、协作与服务错误的传播方法来源于对提高农民素质方法的错误认识和对传播功能的错误定位。政府部门、科技推广机构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在多年行政管理、农村工作、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农民发展问题的基本认知与判断。多数政府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认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素质不高,受到的培训很少,观念落后,缺技术缺资金,没有冒险精神,学习能力较差,不太相信科学,保持粗放的生产方式。因此,他们提出,要改变农民落后的观念和素质,一方面要对教育大力扶持,以人为本,鼓励小孩读书,加强教师培训,减少文盲;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培训人手,促进农业增值,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进行讲课、实地指导、发放资料。在以上基本认知与判断的基础下,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将自身功能定位于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向农民灌输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而未能较多地与农民沟通互动,了解农民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协助其解决。这种由上而下强调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将农民当作被动接收对象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显性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无法真正提高最为关键的认知行为能力,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深入地了解农民的需求,以及帮助农民切实解决面临的涉及市场、经营、管理、文化、习惯、农民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这种情况使得多数农民不关注也不愿意参加政府、两院组织的科技培训活动,或者只是在培训部门提供午餐和误工费的情况下被动参加。由此也可以看出,简单的知识灌输并不能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根本问题。

3.2.3传播内容只有信息、知识而缺少智慧,强调显性知识而忽视隐性知识就传播内容而言,只有针对受传者关键认知弱点的内容,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影响农民行为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农民的隐性认知、智慧和认知能力,因此,传播内容应该更多地指向农民的智慧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加强农民隐性认知的传播。但是,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传播内容主要是与生产行为相关的一些显性知识和信息,如养兔技术知识、割胶技术知识、橡胶价格信息、政府政策信息等,这些知识看起来很有用,但由于不够全面,只是一种静态信息,而不能与实际生产问题动态和紧密地结合,农民可能听不懂、记不住,也不知道怎么运用,在遇到实际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判断、如何决策,导致农民的智慧和认知能力并没有增长,行为并没有改变,传播效果甚微。智慧是人们在既定情境中有效选择和运用恰当知识的能力,它帮助人们判断和选择相关的解释框架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认知能力是指人们意识、感觉、知觉、推理、判断、领悟、洞察等认知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班杜拉将其归结为使用符号能力、深谋远虑能力、替代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思能力5种技能。智慧与认知能力的基础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但以隐性认知为主。由于信息、知识等显性知识容易转化成语言、文字等物质载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具体的情境相分离,所以相对比较容易进行传播,自然而然受到传播者的喜爱并被当作传播的主要内容。而隐性认知和智慧只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像信息和知识那样容易转化为语言、文字等可听可视的形式,推广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只有通过长期的细心观察、模仿和深入的互动交流才能被传播,而且其成果不易被测量,因此,推广者往往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做过多的投入。另外,急功近利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较少的人员物质投入也不允许或不鼓励推广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隐性认知和智慧的传播。以上诸种原因导致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和管理者对隐性认知、智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严重地忽视了对它们的传播,造成推广效果不佳,也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在农村发展中的生存空间和影响日益缩小。

3.2.4传播对象目标瞄准严重偏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欠发展的贫困农民。但从海南省阜龙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实践来看,其传播对象主要是乡村精英而不是贫困农民,目标对象的瞄准严重偏离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本质追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由推广传播活动的评价体制决定。在当前以推广面积、农户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确定为乡村精英,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推广成绩;②由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形式决定。海南省阜龙乡天堂村及新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采用的传播形式都是示范推广加培训服务,乡村精英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认知学习能力,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更容易成为政府与科研部门示范推广、培训服务、资金物质支持的主要对象,而普通农民由于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差而很少成为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希望示范成功后其它农民能跟着学习跟进,但在实际中很难行得通。因为示范前期,由于支持对象数量较少,科技部门一般能够在资金、物质和技术方面给予较多的支持,加上示范户自身具有较强能力,示范一般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推广后期,参与的农户相对较多,政府及科技部门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不能满足所有农民的需要,技术支持也会少很多,而且由于普通农民的学习和操作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要取得成功太难。这种情况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瞄准产生重大偏离,急需帮助和支持的贫困农户受益很少,而不太需要帮助的乡村精英却受益很多。

3.2.5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的管理与运作方式,决定了推广者在推广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切推广活动均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所有活动围绕推广者的工作目标来进行,所有方法都按照推广者的基本观点和认知思维方式来决定,农民只是推广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由于推广者与农民在知识背景、目标追求、利益关注等方面的不同,由推广者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推广者自身工作成绩的目标追求,但非常不利于推广活动的长远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追求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推广体制的不足会对推广内容、方法、对象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认知与行为。

(1)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决定推广者追求的主要是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而对农民的利益考虑的相对较少。由于工作角色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往往站在国家、政府和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的重点在于宏观(国家、产业)或中观(县、乡)层次,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国家、社会的利益和自身工作的成绩。为了达到追求政绩和自身利益的目的,推广者一方面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传播方法、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如采用培训示范的方法,将科技成果作为主要推广内容,选择乡村精英作为示范户等,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强调和夸大所推广行为的好处,而淡化其不足。例如,在甘蔗种植中强调可以获得多少补贴、奖励,但忽略获得补贴和奖励的条件。另一方面,推广者往往站在国家的宏观角度,希望扩大推广规模,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忽视了农民微观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多样化需求。例如种植木薯、甘蔗、橡胶,从传播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国家的能源战略、县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农民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思考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在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更省工、好过年、可以轮作、满足家庭需要、拿到更多的收入等,但农民的这些多样化追求经常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所忽略。农民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目标追求在现有的推广服务活动中远没有实现协调统一,致使推广者倡导的活动,农民不太关心,不愿意参加,农民的迫切需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不能充分考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效果大受影响。两者能否达成统一,是各角色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2)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决定了推广者主导着整个推广过程,推广方法、内容等均遵照推广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行为方式,而忽视了农民的认知行为规律。由于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农民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世界”。农民遵循一种粗放的感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往往遵循一种精确的科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主要根据其科学理性进行决策,能够从比较“理性”的方式去考虑各种生产行为的优劣,其观点往往经过了多次科学实验的验证,在宏观或微观上都具有较多可靠的依据,但在微观上常常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目标追求、观点态度、所处生产生活条件的多样性以及生产传播环节的复杂性。农民不是根据完全的理性判断进行生产行为决策的,其思维方式与推广者有很大的不同。农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空间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其决策依据不是精确计算、科学比较所得的最优结果,而主要是根据自身或他人经验、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自身的认知判断、家庭生产生活的需求等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觉(一种有限的认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的思维具有科学、理性等优点,但常常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农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民的思维虽然不够精确、科学,却常常更加切合农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两者各有利弊,应该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相互结合。但现实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主要是传播者利用自己理性计算的结果去说服农民,不符合农民粗放式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其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要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取得成功,推广服务者应该学会以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并充分利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学习规律为传播活动服务。

(3)现有推广体制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政府官员和推广人员,而很少利用乡村中极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乡村精英。农村中的乡土人才、乡村精英非常熟悉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普通农民的认知行为特点,而且自身已经具备较强的认知行为能力,能够思考得更加全面和长远,生产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预见性,知道如何预防风险,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手段,能够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的技术,获取新的信息,想方设法与政府人员、科研人员、村干部等搞好人际关系,以便能够在信息、技术、资源、机会等方面获得他们的优先支持和帮助。如果能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和作用,并将其优点扩散到普通农民身上,会极大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效果。综上所述,现有推广理念、推广方法、推广内容、推广体制,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并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阻碍了各角色的深入参与和合作,也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不利于增加农民智慧和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严重限制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果。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科技推广、传播干预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逐渐走到尽头,失去生存空间。

4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策略与方法建议

根据以上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本文认为要根除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弊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利益导向和资源分配机制,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增强农民和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决策和利益资源分配中的发言权,政府与农业部门在其中主要承担管理的职责,而将农业科技推广的职能与任务全部改由社会主体来进行。这些社会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农民协会与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转为公益性的非政府服务组织,不分级别。在国家相关投入能够得到保证和自身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应该能够有更强的服务动力和能力,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8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由于一些企业对于服务本质的理解,还存在着许多偏差,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比如只注重结果,不考核过程:考核标准低,服务要求不高;认为服务就是为了带动销售。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这种认识仅仅是将服务作为一种短期的促销行为和促销手段来从事的,在净水电器等安装类行业,这类误区尤为突出。以服务带来销量的提升,促进配件的销售是许多企业做服务的出发点,这种认识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服务依附于销售体系,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口头说服务重要,实际不重视。以销售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服务的效果,一旦不能带来短期销量和利润的提升就缩减服务投入甚至将服务“砍掉”。

简单地将服务销售混为谈对于厂家执行层人员而言,并无可厚非,但是投资人,决策者也这样对待就有很大问题了。厂家是有两条线的,销售是总经理和营销总监这条线来管理负责的,他们对销售负责。对他们的考核指标通常是当前或者不远将来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他们要直接看到当前利益。而企业的董事会的决策层、投资人、股东是如果持有这种观点,对于提升品牌、获得长远利益非常不利。

很多企业认为,资金和投入用来做研发,做制造,做销售还都不够,哪有资源投入服务,因此对于服务的投入缺乏动力,在服务管理上也是急功近利,更多的将服务依附于销售体系,以销售为导向。结果就是服务本身应有的价值体现不出来,认为服务不值钱,服务只是投入花钱,对于服务部门创造的未来的价值看不见服务人员少、工资低,服务部门资源少、不重视。好多企业服务做不好,根本就是源于这种认识。

服务是无形的,但服务是有价值的。服务的价值是隐含在品牌价值当中的,服务的本质是提升品牌的价值,提升未来的价值,提升当前销量只是手段,提升品牌溢价才是目的。因此,服务应该是投资人,董事会决策者的责任,而非职业经理人的责任。

服务是为品牌服务,而不是为销售服务的。服务的意义在于提升未来品牌的溢价能力,是当前花钱,未来见效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服务也许本身并不能直接赢利,不能带来当前销量和销售额的提升,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未来竞争力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服务直接的赢利不是在企业的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它所带来的增值,在于品牌溢价提升而带来的平均供价的提高。

现实当中,多数企业都是依附于现有的销售体系来开展服务工作,不单独考核,把服务投入,仅仅当做种费用。这样安排,服务既便有一些结果,也因为在当年的销售贡献率占比也很低,在个人奖励中占比也很低,而难以做好。

服务依附于销售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把服务业务放在销售部门去管理,或者依附于销售体系,变成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其次是从销售角度去考虑和考核服务效果,而非从服务角度去考虑,从而使各部门、工作人员,有赢利积极做,没有赢利消极做,带来销量多做,亏损不盈利就少做或者不做,近期多做,未来不管,第三是如果不能带来销量职业经理人甚至董事会就缩减服务投入,甚至砍掉服务部门。

而这种表现的结果首先就是服务在整个企业中占比低,服务管理做不好,其次是服务不专业(销售老总管理服务,不见得专业):第三是服务标准要求低。服务档次不高,认为近期产品卖出去没有麻烦就行了,最后是对于服务没有单独考核,没有一套综合指标,马马虎虎管服务。

第9篇:对服务业的认识范文

同志们:上周的今天,市上召开专题会研究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同志在会上指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将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商业革命,各级各部门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电子商务的重大意义,抢抓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全力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他强调,要从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下大力气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持续繁荣,构建高效便捷的营销平台,促进本地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今天,我们全县的科级以上干部在此进行“成华县现代服务业”的专题系列讲座培训,也就是对**书记的要求的具体落实,在全县干部当中普及电子商务产业相关知识,深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识,努力将我县打造成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当前,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第三方平台数量少、相关产业支撑能力弱、企业经营者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十分欠缺,与其他县相比,我县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首先我们领导干部需要提高认识,深入了解什么是电子商务,怎么样发展电子商务,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加快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来为我们做电子商务的专题讲座。**教授在电子商务与支付结算、网络金融与电子银行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给我们作精彩的演讲!…………

同志们,刚才**教授对电子商务的概念、特点、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生动的讲解,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入浅出、丰富详实的电子商务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此,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帅教授所作的精彩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子商务产业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县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下面,我就全县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三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门类,我们要加大力度对我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等系列活动,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对提升传统产业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深刻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领域,对大家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很多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都需要我们学习、研究,希望各位干部立足于我县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和“1413”的发展战略,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研读国家、省、市关于电子商务的政策举措,结合我县实际,深入企业加强电子商务调研,全面提升基本素养,为快速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