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1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24-01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重要的舞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初期心理系统的形成、人格特点的培养乃至人生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基本职能:保障幼儿生命与幼儿健康。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知道?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幼儿园如果能在幼儿成长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保护幼儿心理稳定、健康、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二)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健全稳定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关爱氛围,这时候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发脾气、爱哭,乃至自闭、性格怪异等问题。这时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阳光、开朗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促进幼儿人格趋向稳定、健全,幼儿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三)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很宝贵和重要。卢梭曾经于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对儿童的权利与自由做了较为经典的阐释。促进幼儿快乐、开心成长是每一个幼儿园机构、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心理系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在人获得应有尊严的前提下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取得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切实尊重受教育者――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要努力尊重幼儿的内心需求,从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协同性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自我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发展模式。协同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注重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唯物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发展性,努力适合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幼儿主动模仿各种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同时,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领悟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都会都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引导、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因为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幼儿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能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可,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策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自由选择、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水平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展开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多从家庭环境中了解幼儿成长的经历、语言与行为的特点、性格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到合理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方法。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让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自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注释:

第2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一、创设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们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要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游戏功能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

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对其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各项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第3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心理健康;幼儿教师;职业压力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探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试调查结果为:心理健康新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心理症状。2002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新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今年九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探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新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最近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非凡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新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新问题比较常见。

由于调查标准、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的地域性差异等新问题,各地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新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如不及时调整和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新问题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2、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熟悉

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非凡性。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新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一是幼儿教师心理状况能否区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目前,多数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探究都报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人数比例,如上文的48、51.23、52.1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幼儿教师群体按心理健康和否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状态,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心理状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我们很难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的状况都位于从不健康到健康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状态更近一些。处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态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来说,检测出心理新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出了新问题,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应该意识到没有检测出心理新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两名幼儿教师的量表得分仅相差一分,我们不能把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健康教师的范围内,而把另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内。显然,这种划分不尽科学、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新问题时,应避免把教师断然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个群体。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新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疏导和调节。

二是幼儿教师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不适应现象能否都可称之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在和环境互动中会表现出适应和不适应。有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适应可能是特制性的。例如,在绩效评估时,或是在优质课评选的一段时间内,幼儿教师会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随时间和情境变化而减弱或消失,这称之为情境性的;若焦虑不因时间和情景改变而边,则称之为特质性的。目前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所采用的自评量表,大多为状态量表,即要求教师根据最近一周内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评定,如“最近一周我时常感到焦虑。”可见,量表题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区分新问题的性质是情境性的还是特质的。因此,在判定幼儿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时,对哪些现象是幼儿教师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哪些是正常新问题、哪些是异常新问题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对状态性的新问题应及时干预,以免转化为特质性新问题。对具有人格特质新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监控,而不是简单将其归入心理异常的群体。

三是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非凡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也是处于教师职位的社会成员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2007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包括爱国守法、兢兢业业、热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显然,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是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适应和发展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例如,有探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幼教工作,热爱幼儿教育;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幼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也有探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熟悉自己,积极认同、接纳自己的幼儿教师身份;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凡是师幼关系;积极、乐观、自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和控制情绪;理智、连贯、公正、行为合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无“好”和“坏”、“是”和“非”之分。

当然,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联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儿教师个体要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个体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和组织要能够为个体发展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基于此,我认为,就幼儿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影响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挑战。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必须成为学习者、探究者。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探究,为自己的学历提升,参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培训,“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心得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才能心得到。更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程摇摆不定等新问题,使得幼儿教师无所适丛,,处于迷茫状态。而“班级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新问题、考评新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新问题、家庭新问题、子女新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幼儿教师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布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碰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和家长摩擦、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灰心、失意,出现心理新问题;而中年幼儿教师面对日渐增长的年龄,感叹: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成为心理压力。而传统的教师角色,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多少都意味着牺牲,颇带悲壮色彩。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非凡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孩子年龄小,有加之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喜好班,周六班、加时班,使教师们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有些幼儿园,尝试开展“小班化教育”探究,但又考虑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师承担20—25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师从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转盘,始终处于连轴状态,日复一日这些教师身心疲惫,且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幼教事业极不重视,运用承包、拍卖等方式把幼儿园推向市场,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园长们,不仅要为园保教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新问题、资金新问题而苦恼。

4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轻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重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时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养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一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红烛、春蚕的奉献精神固然可贵,更应该看到奉献的同时,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2给和机会,达到自我实现

作为园长,管理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承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树立“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设法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理装着每位教职工,和每位教师坦诚相件见,平等对话。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3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个幼儿园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布满着活力;孩子亦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其实,老教师的保教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生活上的细微照顾,这是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要注重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愉快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第4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开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3-02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所谓自尊心,是指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是个人需要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和地位的一种内心体验。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许多家长和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育幼儿时不注意方法,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常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促使幼儿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尊重他们,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四、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自由地去观察、探索:为什么肥皂水会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那里去了?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总而言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2] 邹长缨.谈幼儿心理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第5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

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第6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者的早期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增加了成功自杀的几率,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更易受到影响,但当前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更加促使了幼儿心理畸变的产生。当然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以避免其发生,确保了祖国未来花朵的健康茁壮成长。

论文关键词:幼儿自杀意念;危害性;心理畸变的产生;健康成长

一、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一)幼儿自杀意念的相关含义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里所指的行为主体对象包括从幼儿到成人的所有对象。而幼儿自杀则只针对自杀主体对象中的幼儿。自杀根据其结果划分,可划分成以下三个形态: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自杀意念是这三个阶段的起始点,它就像导火索。自杀成功必定是由自杀意念导致,而自杀意念未必产生自杀行为,可见控制自杀意念产生的意义十分重大。自杀意念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自杀行为产生的动机,个体因某些偶然体验而胡思乱想并产生自杀的念头,却未真正的实施。通常人们认为幼儿期不存在自杀问题,关注焦点放在了身体营养的供给、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对幼儿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度不足,为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幼儿阶段作为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广,小至家庭,大至社会,甚至国家。就家庭而言,他们是父母的希望,一旦心理畸变,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父母良好的情绪、生活和工作。就社会而言,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当自杀意念产生时,他们思想和行为会变得消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就国家而言,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自杀意念就像一颗毒瘤,它对幼儿的侵蚀更是严重,因为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根基,如果根基动摇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之,幼儿自杀意念不仅危害到家庭,更危害到社会和国家,值得我们重视。

二、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不和睦

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课堂,是幼儿主观体验和外部行为的实践课堂。当家庭缺乏和谐时,父母常出现争吵、打架、摔东西等恶劣行为时,幼儿的身心深受影响,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厌倦感,主观体验将出现错位,认为家庭就是争吵和打架,缺乏和谐友爱。他们的心理开始扭曲,厌烦家庭和父母,停止了与父母的交流沟通,长时间的情感积压,可能使其产生抑郁,幼儿自杀心理开始萌发。单亲家庭中的幼儿更易萌发自杀的意念,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不仅有来自外界的“有色眼镜”,而且还有来自继父母对他们的冷淡,甚至是暴力,加剧了幼儿抑郁心理的产生。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欠佳

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幼儿处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好奇心强、胆子大、模仿能力强,但同时对事物的兴趣又存在不稳定性,易走极端,此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适当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反之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等体罚方式则使孩子产生惊吓与恐惧,久而久之,幼儿心理产生阴影,失去了原来的欢乐、好奇心和兴趣,开始变抑郁,由于这些困绕幼儿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聚集在心底,促使他们的抑郁加重。有的幼儿甚至在家长的打骂教育下,变的暴力,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当他被老师批评时,又会觉得老师不公平、不喜欢他,到处都是灰色的,心理严重扭曲,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失望的态度。

(三)学习压力大

当前,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他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成绩最棒,且多才多艺,而忽略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他们忘记了幼儿的天性、违背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如一些家长剥夺了幼儿的休息时间,让其利用周天学习唱歌、跳舞、写字、主持、跆拳道等,将一天,甚至两天都安排满档,剥夺了幼儿玩的时间。还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转嫁给孩子,让幼儿学习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孩子的压力增大,产生厌学,感受不到生活的愉快、童年的乐趣。甚至有些幼儿面对这样的压力难以调解,又不愿和父母沟通,从而产生自杀的意念。

(四)与小朋友关系不好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和生活的摇篮。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和小朋友的和谐相处就成了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当幼儿性格开朗,善于和小朋友交流相处时,他们会非常喜欢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利于健康愉悦心理的形成。反之,沟通能力差、不善言谈、难以与小朋友相处的幼儿,则表现出沉默寡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具有暴力性,这使得他与小朋友间增加了一道屏障,使他更缺乏朋友,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友爱,内心充满了冷漠、孤独与愤世,感受不到自已存在的重要性,易出现自卑、自弃、易怒的现象。幼儿心理严重扭曲,情绪不稳定,性格脆弱,对死没有概念,易产生自杀意念。 "

(五)老师的忽视与冷漠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灯塔。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为此阶段幼儿擅于模仿、自主性较差、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当前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常带着情绪上课,在组织活动时很容易急躁、不冷静,有时甚至出言不逊,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得一些幼儿从开朗型转变成沉默型,易产生抑郁的心理。还有些老师对工作不够热情,常心不在焉,她们很难观察到幼儿言行的一些变化,正是这种忽略使得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感到更加的孤立和无助,得不到小朋友的喜爱,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心理,抑郁的加重增加了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几率。

三、疏导对策建议

(一)创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幼儿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给予孩子欢乐、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可以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活充满憧憬。反之,易使幼儿产生抑郁心理,甚至自杀意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共同为孩子创建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多为孩子带去欢笑,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动手,要把夫妻间的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多地展现给孩子,让孩子也感受其中。父母在生活中应不断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家庭中充满文明的符号,增强家庭成员的团结性。

(二)建立良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父母应创建“民主型”教育方式。家长应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应正确地引导,应坚决杜绝“专制型”“暴力型”“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在工作之余,父母应多了解幼儿的心理,要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和孩子交朋友,避免与其产生对立的关系。如民主式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父母主要采取理解和关心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父母关系的平等,愿意把父母作为朋友,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幼儿的心理不满得意释放,有效降低了不良心理产生的几率,使幼儿对未来充满欢乐与希望。

(三)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应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幼儿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并落实到每个家庭。如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言行,并积极有效地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其次,树立正确地教育观。更多地要理解幼儿的想法、听取幼儿的合理要求,如在学习的选择上,应凭孩子的兴趣。幼儿还处在玩耍的阶段,应满足其天性,留给他们适当的玩耍时间,有时玩耍也具有开拓思维、放松心情的功效。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并结合游戏进行,不能单纯地灌输。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你痛苦时,可以带给你欢乐;在你失落时,可以带给你鼓舞;在你无助时,可以带给你帮助。在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故事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交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交往。其次,父母要起到表帅作用,在你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多携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在幼儿园里,老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可以通过合作性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也可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幼儿心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老师应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言行,与同事及家长和睦相处,为幼儿做好榜样。

第7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定位我们知道,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名称的活动,如果目标定位不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也会有差异。这里以笔者和部分幼儿园教师正在研究的健康教育活动为例加以比较、分析。例1活动名称:酸甜的水果(小班)原定目标:1、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喜欢吃水果。2、能根据水果的颜色将水果分类。修改目标:1、认识常见水果。2、能够自己剥香蕉和橘子,喜欢吃多种水果。修改理由:原目标1中“知道名称”这一要求太狭隘,实际上幼儿若能真正说出水果的名称便意味着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有了整体认知,因此“认识常见水果”比“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要贴切;原目标2的提法司空见惯但不太适宜,因为许多水果的表皮不是单色的,小班幼儿为此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有时按水果形状(并不标准的几何形状)分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分类”必须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修改价值:只有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和事物的实际,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牵强附会的“领域整合”不足取。例2活动名称:蛋宝宝的衣服(中班)原定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禽蛋。2、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愿意同时吃蛋黄和蛋白。3、学习用蛋壳拼图。修改理由:原目标1形同虚设,因为活动中幼儿无法体验吃了禽蛋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剥蛋壳”不仅为活动预设了操作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用蛋壳拼画”则关注到健康教育领域与美术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修改价值:避免了幼儿无法亲身体验却要幼儿有所感受时常常出现的说教;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预设了领域整合内容。例3活动名称:食物的旅行(大班)原定目标:1、知道食物所经过器官的名称和顺序。2、初步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并能理解“磨”“蠕动”“进入”“送到”“排出”等动词用在各消化器官的含义。3、能用肢体动作表现食物消化的过程,体验奇妙的乐趣。修改目标:1、初步了解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并能理解“磨”“蠕动”“排出”等动词的含义。2、能随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表现食物消化的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修改理由:原目标1难度过大,既无实现的可能,也无实现的必要;目标2的修改注意到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修改价值:幼儿健康教育不是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健康教育,幼儿的接受程度以及教育的必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节奏的肢体语言能让幼儿感受到健康教育原本就是身体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二、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的关系分析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健康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践中有以“幼儿体育”替代“幼儿健康教育”的现象。这里就“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体育”的关系作一梳理。首先,从概念来看,幼儿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体育包含幼儿身体保育和幼儿身体锻炼,狭义的幼儿体育是指通过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身体锻炼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广义的“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形成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与狭义的“幼儿体育”共同构成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

其次,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体育”几乎一直包含“健康教育”。中外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往往在论述“体育”时谈及“健康教育”,比如,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第5卷《体育》内容中包含健康教育;斯宾塞在《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中也对儿童的吃、穿、用脑时间、生活作息制度、身体健康与心智发展的关系等作了阐释;小原国芳将体育称为“健”的教育,认为体育包含运动与保健。再次,从相关学科或专业来看,“体育”与“健康教育”又呈现并列关系。医学专家所说的“健康教育”与“体育”在内容上没有任何交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但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别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体育+健康教育”,其理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所有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织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可见,基础教育新课程设置仍然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两门课程来看待,只不过认为两者具有“健康第一”的相同内涵。最后,从近年幼儿园课程改革来看,幼教界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隐含“健康教育”包含“体育”这一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作了这样的选择。笔者以为,幼儿体育与幼儿健康教育虽然都将各自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就实施的基本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对幼儿发展的基本作用而言,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而言,《纲要》带来的启示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即要重视幼儿的身心保健教育,也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幼儿的体质,即保健和锻炼并重。由此可见,只重视幼儿体育却不重视幼儿安全、营养等方面的保健教育,只重视日常生活中有碍健康的突发事件的补救处理却不重视开展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促进健康的教育,只重视通过“健康课”教给幼儿健康知识却不重视通过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随机教育及时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等,都是无益于幼儿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表现。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31第二,实践中有以其他某领域教育的目标取代幼儿教育目标的现象。比如进行饮食营养教育时,活动目标强调的却是对食物原料——植物或动物的探究兴趣,或强调进餐中的与人分享,而不够突出本应突出的健康饮食态度和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虽然前者是后者的有益前提或有益扩展,但对于幼儿饮食营养教育而言,最核心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幼儿探究动植物的兴趣或对幼儿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而在于幼儿对相应食物的主动接纳。有时幼儿园开展的某个效果不错的活动却连教师都说不清它究竟属于哪个领域,这种现象其实说怪不怪。说它怪,当然是因为其“四不像”——健康?否!社会?否!科学?否?综合?否!说它不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对幼儿发展有益”,而不是追究已经进行了哪个领域哪个范畴的教育。但是,笔者仍然担忧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是否会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构成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当考虑本园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如果进行分领域教育,那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包含健康在内的各领域教育自身固有的特点、规律和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教育意义,其次应当关注领域之间的必然联系,尽可能挖掘每一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不要人为割裂;如果进行综合教育,那么首先需要熟练把握各领域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领域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寻找符合本园幼儿实际的整合突破口以及将各领域教育加以整合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和必要的。就幼儿健康教育而言,能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的就不应当割裂(比如例2、例3),但不能为整合而整合,甚至有意拼凑(比如例1)。笔者认为,就目前幼儿园课程发展现状与趋势而言,没有绝对的领域教育,也没有绝对的综合教育,事实上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只不过其间的分合比例不同而已。“分”主要体现领域个别性,“合”主要体现领域之间的渗透性。个别性永远存在,渗透性也无所不在(除目标、内容的整合外,还可以是方法手段的整合以及环境创设方面的整合等)。幼儿健康教育是个别性鲜明的生活教育,同时它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的渗透又是本质的、必要的和可行的.

第8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1.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1.2 有自信自立精神

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1.3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1.4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2.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3.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4.1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4.2 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4.3 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4 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第9篇: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农村;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04-0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幼儿心理健康也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西部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幼儿生理保健,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本文将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等方面做初步探索。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各类资源具有整合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家庭、社区到课程、教师、幼儿这些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

2.各种方法具有互补性。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呈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因此,教育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且需要互为补充。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幼儿的心理具有复杂性,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懂得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同时,幼儿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幼儿聪明或愚钝,都要拥有热爱孩子的心,用爱给幼儿自信、安全感、信任感。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因此,幼儿要健康成长,环境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谐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的进行游戏。

第三,建设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园气氛和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幼儿园的气氛事关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园的气氛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耐心,如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暴怒、焦虑、抑郁。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教学水平也影响幼儿园的气氛。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氛围.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人文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