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注留守儿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注留守儿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注留守儿童

第1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分析 负面效应 方法 意义

每年的初春时节,是广大农民进城打工的高峰时期。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向城镇涌入,虽然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伴随而来的是留守家乡的大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现象在广大农村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们监管和抚养,而祖辈们大多又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精力不充沛,家务劳动繁重,缺乏沟通能力等客观因素的束缚,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放任自流,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这将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前途和命运,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兴衰与成败。

如何适时引导,加强教育,将“留守儿童”现象化弊为利?这一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关于“留守儿童”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一)据调查,“留守儿童”的所占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仅以崇岗镇小学为例,今年全镇学生约2500人,据统计,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所占比例近40%,这些学生均由其祖辈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与抚养。另外,学生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比例又占近30%。由于地域及环境差异,部分自然村学生父母的外出打工率甚至高达90%—100%。

(二)据分析,大多数委托监管人的抚养及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1.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紧张,老人们的生活自顾不暇,导致“留守儿童”们的起居生活不能得到保障,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有些大家庭,老人们由于监管和抚养的对象较多,加上精力有限,导致照管困难、心力交瘁,致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各种挫折感。2.由于老人们自身文化素质低,致使“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没有有效的家庭教育做支撑,产生“放羊”现象,不但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进步,而且间接地助长了他们说谎、焦躁、懒惰等不良习惯的滋生。3.由于现阶段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的逐渐宽裕,导致部分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或者放任自流,使得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下滑,给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及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带来强大的冲击与挑战。

二、“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负面效应

(一)淡化了家校联系。

由于监管与抚养“留守儿童”的老人们大多把抚养孩子们衣食住行工作放在首位,而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在校表现漠不关心,缺乏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大了家校之间的差距,使得家校间的关系日益淡化,导致“留守儿童”们产生了在家与在校有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双重性格。

(二)制约了学校工作。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己任,须培养出身心健康、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而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及品德将制约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首先,加大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及品德养成与学校或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那些被溺爱或放任自流的“留守儿童”们自我约束及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存在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在困难面前较为懦弱等性格特征。其次,“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在学习教育上的紧密配合,导致作业等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阻碍了学习进步。

(三)抑制了个性的发展。

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对学生价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由于老人的监管,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并与学校工作严重脱节,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对人的信任感,遇事存在偏执、胆小、狂妄等反应,甚至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三、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方法及建议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作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家庭概况及本人思想及学习情况,对改善学校工作,加强家校联系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为他们建立爱心档案卡,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倾注爱心,时刻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二)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及时互相反馈“留守儿童”们在校及在家表现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信息。加强家校联系,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家校联系时,应充满理解与民主,容忍“留守儿童”们的各种不足,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从自卑、忧郁、紧张、烦躁、畏惧等阴影中摆脱出来。加强家校联系具体可采用教师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

(三)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它对转化“留守儿童”的思想,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和健康心理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日常学校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德育置首”的原则,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1.认真抓好德育工作的五落实,即组织、时间、内容、措施、地位五落实。

2.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使“留守儿童”们通过学习,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3.利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能愉快地接受教育,陶冶自己的身心。如认真上好、组织好每堂班会课、队会课,让他们在平等、和睦的气氛中进一步加强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

4.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中,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与沟通,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学习上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鼓励,甚至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树立起自信,从而全面提高“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水平。具体做到如下四点。

①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有趣的教学,从而引导他们愉快地学习,在轻松中掌握知识,学到本领。

②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促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学先进、超先进、做示范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未知欲和上进心。

③培养优秀的班集体。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特别是“留守儿童”们,他们需要更多的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团结同学、充实生活。

④付出关心和信任。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教学工作中做到真心实意说优点,轻声委婉道不足,让“留守儿童”们随时随地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信任,从而树立信心,锐意进取。

四、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积极意义

(一)密切了家校联系,得到社会认可。

通过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教与学联系及家校间的共同监管,使得广大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了学校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地位。

(二)加强了师德修养,提高了教育水平。

第2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爱;留守儿童;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30

爱可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笔者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怎样才能得到孩子们的爱戴呢?怎样才能取得家长们的尊重呢?当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笔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他都会关注。回想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教师似乎把更多的关爱给了优等生,忽略了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后进生。一视同仁、平等待人,不仅是取得学生信任的条件,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赢得学生信任

由于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出现。他们大多和年老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平时的生活起居也都要靠自己。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没办法和城市里的学生比,他们更需要得到长辈的爱护。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笔者刚到农村小学任教时,有许多方面都不了解,不知道真正的农村教育是怎样的,在刚和学生们接触的时候,笔者以以前在教育书籍里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笔者以为自己讲的东西他们都能明白与理解。可是当笔者发现自己与很多男生发生冲突的时候,笔者陷入了深深的自省。笔者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学生都抵触自己?后来经过与其他教师聊天,才知道班上的男生之所以与笔者发生冲突,是因为长期在家里无人看管,没人教育,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和习惯别人的批评与教育。在家里自由习惯了,一到学校受到学校的纪律约束、教师的教育,他们都不能适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把他们以前懒散的学习、生活习惯改正。但凡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教师不应该只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不应该只读书,他们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指引着笔者向更成熟的方向前进。笔者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每天早早到班上,向学生们打招呼,顺便寻问一下学生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开始他们不愿与笔者交谈,他们不习惯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为了锻炼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笔者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及交流。渐渐地,他们可以简单地与笔者交流了,没有了以前一说普通话就满脸通红的羞涩。这点令笔者很高兴,为了让学生能够完全信任自己,笔者坚持说到做到。

笔者要求学生们按时到学校,笔者就每天都比学生们早到教室;要求学生们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笔者就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有些学生上课不喜欢端正坐姿,笔者就以身示范,并且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他们有做不到的时候,笔者批评指正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有一次,笔者看到一个学生桌子底下有垃圾,笔者什么也没有说,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从那以后,笔者再也没有发现有垃圾乱扔的现象,正是笔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逐渐改掉了坏的习惯。

以身立教是笔者从教的一个原则。关心每一个学生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笔者发现学生有不正常的行为时,就会及时了解情况,尽量帮他们解决。有一天,笔者在上课,发现班上的梁孝旺一直趴在桌上,一问才知道,昨晚没睡觉,通宵上网了。课后笔者找到了他,详细了解了原因,原来家里只有爷爷在家,疏于管理,他便和几个社会上的小青年到网吧玩游戏了。所以到学校就想睡觉。笔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语重心长地和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现在的行为是不对的,这个年纪只有学习最重要,爷爷管不了,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笔者还亲自到他家,跟爷爷讲这件事,并告诉他孩子的学习情况,爷爷知道后,也同意配合学校一起进行教育。笔者还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孩子的近况。经过教育,这位学生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学习也进步了许多。

二、在学习上关心学生

世界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学习上,后进生往往处于烦恼、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能讥讽嘲笑,严加指责。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则永远不可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中的积怨和秘密,更谈不上解除心理负担,帮助他们取得进步。教师只有施以更多的爱心,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才能唤起他们对进步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

许多父母不在家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太浓厚的兴趣,记得刚接六年级一个班时,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就有好几个学生只会写简单的题目,稍微有点难的题目就放空,作文更是无从下笔。后来笔者了解到,他们考试成绩一直是个位数。笔者这才知道自己面临多大的困难及挑战,但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文盲,于是一有时间笔者就找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谈话,并让他们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古小光,个子很小,第一天去上课就发现他脸上很脏,穿的衣服也很脏,上课也不打开课本,课后作业也不写,经过跟班主任了解,原来他的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上没人照顾。别的同龄学生也因为他个子小,经常欺负他,导致他既自卑又逆反,只要别人碰他,他就会骂个不停。于是笔者与班主任商量以后要多关心他的学习。他的学习基础差,那我们就号召学习好的学生帮助他,这样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发挥了学生们的特长。后来古小光同学改变了许多,并且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及格的成绩。虽然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相对以前他已经是优秀的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学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都希望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和爱,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把关爱学生放在首位,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时时激励着自己,教育自己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惟有爱,我们才能体验到“桃李满天下”的欣喜。

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对后进生要有一颗爱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别人身上找优点,从自己身上找缺点,才能共同成长。留守儿童更是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和教师、同学相处的时间很长,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他们可以得到许多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多关心他们,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以德促教

第3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摘 要: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不再守着家中仅有的土地,为了生活纷纷走出家门到外面闯天下。于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也就a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班“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拮据,还要自理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时期,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我班有个小女孩黄×今年9岁,妈妈已病逝,爸爸和哥哥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她和年迈体弱,患有白内障的奶奶。白天时,黄×不在家,奶奶没人照顾,懂事的她总是在前一晚准备好奶奶的早饭和中饭,晚饭等她回来再做,或者是一个煎鸡蛋,或者是白菜,或者是面条。每天放学回到家她要先放羊,再做饭,有时候还要洗衣服,还要写作业,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她稚嫩的肩膀上。

二、心理扭曲,伺机报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由于得不到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本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他在父亲身边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煮饭、洗衣。他性格分裂,在学校很乖,正常上课,但一回到家,就变了,和村中孩子打架,偷村民东西,周而复始,屡教不改。他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我梦想有一个完整的家,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动不动就吵架、离婚,丢下我们小孩不管。如果我父母不离婚,父亲就不用去打工,我就不用一个人守着家里,都怪他们,总为了一点小事争吵,甚至离婚……”可见,他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留守儿童产生恨父母这样畸形的心理,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天下的父母们,在做出选择时,请先听听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吧!不要那么自私,否则,你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三、家校教育无法配合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我班有一位小女孩。穿着很朴素,平时学习很自觉,成绩也不错。在班上经常沉默寡言,很少与其他孩子打闹,看起来比其他的学生成熟一些。在她六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技术,长年累月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在读技校,现在家里只剩下她和爷爷,爷爷快八十岁,生活勉强自理,经常还需要她的照顾。她几次三番提出退学,但在我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坚持到小学毕业。

四、孩子安全受到威胁

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的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的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尤其是农村小姑娘不时还会受到猥亵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

参考文献:

第4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预防犯罪;特殊群体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45-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他们是社会在现阶段发展的产物。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段成荣等学者的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抽样数据进行的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应为2 290.45万人,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中占了87%,约有2000万人[2] 。

第一,人身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也容易行为失控侵害自己的身体。第二,学习问题。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严重,父母外出打工以后,有的孩子的成绩变差了。第三,品行问题。留守学生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有些人去看不良录像、赌博等。一些留守的“三无”(无上学、无打工、无人管)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三无”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第四,心理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尊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好,对学习和生活乐观向上;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

(二)形成留守儿童的原因

1.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大规模的流动存在矛盾。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基于户籍壁垒原因目前全国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1 000多万人。

2.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与消费的矛盾。没有那对父母愿意与自己的子女相分离,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只因为他们的打工收入与城市高额的消费水平无法一致,靠着微薄的收入,难以在城市维持一家人的消费,然而,将子女留在家里,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毕竟农村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的低得多;其次,大多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宜将小孩带在身边,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服务与建筑行业或是工厂,他们的居住条件非常的简陋,或则是集体的居住条件,而面对高额的房价,他们无法为子女在城市里找一个较好的安身之所,因此,经济条件的制约也使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1.留守儿童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根据赫斯的理论,他认为依恋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当个人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依恋时,就会作出某种决定或进行某种活动时,考虑他人或群体的意见与情感。这种感情联系越强烈,个人在打算进行犯罪行为的时候,就越有可能考虑犯罪行为会对这种联系造成的损害,因此,依恋在控制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他们无法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即使在隔代的监护中,由于没有直接的血缘联系,并且缺少亲人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不宜形成依恋关系,即使存在也是相仿薄弱的。正是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监护人之间无法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致使他们出现越轨行为或犯罪的纪律要大于有正常依恋关系的儿童。

2.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奉献。赫斯认为,如果人们为了顺应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花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传统的生活、财产、教育、名誉等活动中,就不大可能进行犯罪。相反,如果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奉献,则预示着个人具有从事犯罪等危险行为的条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最简单等其他活动来替代传统的活动,个人就会成为犯罪人。

3.容易被卷入不良的社会活动。赫斯认为,较深的卷入传统活动,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进行犯罪活动,所以他认为,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成分中,对传统活动的卷入与少年犯罪的关系最为明显。所以,由于留守儿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的行为与传统活动相分离,会极易卷入非传统的活动当中,例如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而这种不良行为将会诱发他们更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犯罪。

4.对信念理解的偏差。赫斯认为,在社会或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生活在这种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通常都相信、遵循这些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如果缺乏这样的信念或者使其受到削弱,个人就有可能进行越轨及犯罪行为。而留守儿童很容易偏离这样的一种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与时代相去甚远。受他们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需要、动机以及价值观与时代脱节明显,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读不读书并不重要。总之,祖辈的认知结构、思想、生活习惯很多和现实有一定差距,儿童从祖辈获得的“模式”很多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容易导致儿童适应不良。

三、对留守儿童犯罪的预防

(一)从产生原因上进行预防

1.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而且是一个教育单位,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教育、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式以及社会伦理规范的了解,首先是从家庭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然而,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家庭环境,使家庭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正因此,家庭功能的失调或丧失,就成为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尽快恢复家庭的职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加强看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意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以外的亲人生活,而这些亲人又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教育的意识,认为管吃、管住、管穿就已经是尽到了看护的责任,缺乏对这群儿童管教的责任感,政府应当加大宣传,正确引导看护人对这群儿童的身心教育,给予他们比其他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对这些亲人形成一种家庭的依恋,弥补家庭感的缺失,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发挥预防作用。

2.学校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止被卷入不良的社会活动,树立正确的信念

在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设施的落后,使得其教学职能大打折扣。但是,学校预防是农村留守儿童越轨,行为预防体系的中心,因为留守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校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促进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坚持因材施教。作为特殊群体,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深入留守儿童中间,了解他们的需要,掌握他们的特点,开展特殊的教育和管理。第三,推行寄宿制,营造集体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促使留守儿童在快乐中生活。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班级活动。第五,提高学校教育主体的素质。当前中国农村中小学里,学校教育主体素质较差现象突出,特别是反映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

(二)从司法角度的预防

1.法律的落实。切实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使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的保护,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能够从教育当中,建立、健全人格,使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加快对留守儿童的立法保护。留守儿童虽然是这一阶段社会发展出现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这一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而且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各项法律权利,针对他们的特点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G]//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全国 妇联,2005:4-5.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27-33.

[4]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第5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缘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俨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各界就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做了大量改善性工作。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流动人口和留守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的“数量”或将不减反增。

过去国内有很多组织、机构、团体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进行过帮扶和援助,然而关注的重点更多放在生理健康和物质资料方面,对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关注明显不足。加之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被发觉,这就使得社会对这一群体健康人格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

日前的一份《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就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突出表现在与陌生人沟通能力欠缺、孤独感严重等方面。7月初,“2012·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在北京亮马河大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办,中英人寿协办,旨在呼吁社会重视留守儿童早期发展,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段成荣强调,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没有父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交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极易流入一些社会闲杂人群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二是由于缺乏与家庭的配合而导致学校难以管理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较差;三是由于缺乏基本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

此外,其他专家的报告中还提及——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都差。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据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科副主任韦帮贵介绍,很多初中以下的留守儿童,因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缺乏父母管教,最终形成人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校里也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惩罚后,往往会产生更大的逆反情绪。“他们觉得整个社会跟他们都是对立的,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

除了价值观塑造出现偏差,对留守儿童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感情缺失。韦帮贵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特别是那种父母回去看孩子,然后没多久又离开的情形,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造成人格的不稳定性。

据主办方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相关调研发现,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人格缺陷问题的注脚。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心理堪忧,身体不错、人格堪忧,这一状况为中国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后续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留下隐患。重数量也要重“质量”,重生理更要重“心理”,毋庸置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等问题亟需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正缘于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此次研讨会就是希望能借此够搭建一个政府、企业、学研相结合的互助机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

由中英人寿发起的“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率先在企业层面做出了尝试,为这种互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基础。据英杰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自2010年开展至今,已经在全国10个省区建成20余所“爱心小屋”,并号召超过600名社会志愿者以及中英客户和员工参与到这一公益计划中,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为近6万名孩子们带去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关爱。

据悉,2012年中英人寿将在全国11个省区,继续开展这一公益项目。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方面,中英人寿还将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一起,用切实的行动帮扶这些留守儿童,改善他们的健康人格状况。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发展过程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缺失问题,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留守儿童长时间地远离父母亲情,在一种特殊的、困难的条件中孤独地生存,和其他青少年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人格缺陷。

第6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亿,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上千万的儿童被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祖辈或者亲戚带为抚养。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均衡所导致,这些父母在农村收入低下,他们舍弃了农村的田地,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更多的是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城市与其他人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如义务教学全面的课本费、作业本费等,还有高昂的借读费等。这些农民工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留守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二、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农村儿童的监护人他们不可能对待别人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负责。只要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不关心孩子在干什么,安不安全的问题。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下河游泳,爬山疯玩等。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内向、叛逆。这是为什么呢?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与父母的有效沟通较少。什么叫有效沟通,不是打个电话问个好,也不是差多少钱了,成绩怎么样了这么简单。当他们遇到了学习或者生活上的烦恼挫折后,他们也不愿与自己的父母倾诉与交流,得不到父母或者长辈的帮助或理解,慢慢地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孤僻、逆反的心理。

3.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未健全。辨别是非观念不强,或者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够。如果儿童自身的行为习惯上就得不到纠正,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重创,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做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父母的教育是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自己的父母才能关注到孩子的问题,才能纠正孩子成长道路上犯下的种种错误,监管人是无法做到的。

4.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条件学习,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并不是那么的优秀。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好,但他们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觉得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自己,一旦背上这个包袱,孩子的内心是痛苦的特别是遇到学习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否定自我。所以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提供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但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却严重滞后。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差别。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鼓励城市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相同条件入校,不得变相收取其他费用。或者鼓励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社会人士在农民务工集中区修建专门的私立学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外出农民工的问题,让农民工能安心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2.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制度。在农村外出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多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以及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学校也应加设一些课程辅导儿童学业,指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时刻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掌握他们思想走向,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孩子缺少的父母之爱在各方面得到弥补。

3.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委托他人监管孩子的委托人年龄不要太大,要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管,而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时刻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管。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在心里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怀。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因父母在外而消失。

4.努力营造留守儿童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儿童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鼓励各界正规渠道合法形式组建的托管服务机构。让孩子在这些留守家园也能享受到关爱。对农村的一些文化建设也应加强,多建立农村图书馆,建立正规的网络渠道,取缔学校周边的黑网吧游戏等。让孩子远离各种诱惑,不要让网络的不良信息毒害了留守儿童的身心。

第7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更好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足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之爱,极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使有关辅助留守儿童的策略能够更顺利地进行,20**年7月,我们奔赴城口县,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通过问卷发放、入户采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多种形式展开了为期5天题为“贡献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结果: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年级的班主任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二、留守儿童主要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而城口县是一个劳动移民大县,留守儿童便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参差不齐 2、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幼年就离开父母,尽管有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的照顾,但毕竟与父母亲疏关系不同。由于隔代教育的影响或亲戚对自己孩子与他们之间差别对待,留守儿童普遍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自闭且逆反心理强。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排斥心理强,并且在交谈中不敢抬头,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

3、学习态度两极分化严重

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葛城二小的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并且,由于缺乏沟通能力,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后通常不敢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导致问题压制,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以致问题越压越多,到最后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极度下滑,厌学情绪剧增。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其监护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祖辈与孙辈年龄上存在巨大差距,代沟明显,沟通受阻,久而久之导致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长期下去则表现为交际沟通能力差。再一方面: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另一方面: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针对重庆市城口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形成了一下几点想法,希望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也能够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健康茁壮地成长。

1、政府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产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纯净健康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对留守儿童有所帮助,对于其他普通学生的管理效果也将会得到提升。

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领导,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的责任制,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文明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2、学校

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监护人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如此可以加强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正确的教育疏导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3、家庭

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

第8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小助手帮助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于是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学生具有比同龄人更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因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缺少父母的关怀爱护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多数由爷爷奶奶等亲属托管。而托管的亲属一般只管他们的衣、食、住,而对于“行”方面就忽视:(1)管教观念落后或不太敢管。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或过于溺爱,或放任自流,只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和正确引导。(2)没时间管。我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72.34%,祖辈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或忙于农活,或体弱多病,或同时照看几个孙辈,不能充分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留守学生自身生长的特点

(1)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孩子内向、胆小、自卑、孤僻、抑郁,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2)行为习惯出现偏差。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教育,也不听祖辈及其他监护人管教,没有礼貌,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行为;有的留守同学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个别人还走上了犯罪道路。(3)学习成绩不理想。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监督,在学习上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滑。

3.学校教育不利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但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从以上情况可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德育显得至关重要。身处学校教育第一线的我对此责无旁贷,下面,根据我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当学生心理波动时,真正去做有心人

希尔博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关爱。”对于留守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是真诚的爱,理性的爱。老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句简单关切的话,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件普通关心学生的小事,在学生和眼中都是温暖的。当学生饿了,当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了,当学生身体欠佳了,当学生家庭有了不幸了……他们的心理波动是很容易流露出来的,如烦燥易怒、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老师不细致观察、了解,而简单粗暴地责备,只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应真正去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冷处理”学生的异常举动,用宽容和关爱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我班有一个叫李湘的同学,他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因为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爱,再加上从小左半身患有小儿麻痹证,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在上个学期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但近来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前两天的月考,居然得10分。当我看到他的成绩时,真是火冒三丈,真想找他骂一顿。但我细心想想他考得差肯定有原因,如果下一次再考那么差找他吧。到了第二周他在周记中提到,在上学期奶奶不幸去逝了;在前两周自己由于不小心又被开水汤伤了脚,并且有一个很大的伤疤;前几天由于下雨我把裤子卷了起来,被我们班的李明看见了,他一回到教室,就把我的事情告诉了全班同学。总觉得身边的同学都排斥他,常以异样的目光斜视他,甚至经常在背后议论他,认为没有人值得信任,甚至觉得周边的同学面目可憎。针对他在周记中反映的情况,我多次秘密到他家找他谈心,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让他走出阴影。当刮风下雨时,问他带雨伞了没有?没有就给他一把。天凉了,嘱咐他记得多穿几件衣服。慢慢地,能看到他挂在嘴角的浅浅的纯真笑容,玩耍的同学里有他的身影,他的学习成绩又到了班上的名列前茅。

2.适时“蹲下来”,从不同角度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甚至适时向留守学生示弱,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小助手

每个留守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留守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都很努力。就像我们成人需要领导器重、社会的认可、他人的尊重一样,他们作为幼小的个体,同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激发留守学生的自尊心,提供给他们自我展示的舞台,他们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找到成功的支点,满足表现的欲望,从而唤起自信的风帆。例如,我班的李立明同学,他既调皮,学习成绩又差,真是人见人憎。许多同学经常来办公室告他的状。我决定到他的家走一趟,向他的监护人汇报情况。但到他的家,我看见他很能干,做饭洗衣样样会,针线缝织比女同学还在行。我感到很奇怪,像他这样调皮好动的留守学生,怎么会做这么多通常是女同学做的事呢?原来,他的奶奶在他很小的时候,怕他调皮捣蛋出门闯祸,就让他呆在自己身边,无论是织毛衣,还是做饭、洗衣等都让他学着做。我见到这情况,于是向他暴露自己的弱点,并谦虚让他充当我的小助手。自从那次家访后,他样样都变好了,特别是学习上,从班上倒数第二名,上升到班上第一名。

3.集体帮助,和留守学生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留守学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留守学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为此,我在班里经常开展“我与留守同学手拉手”、“一帮一”、“特别关爱”、“共享蓝天”、“关爱行动”、“心理阳光工程”,“家长”等各种活动,使他们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之中,感受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等不良心理,振作精神,和班集体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9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 爱心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33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出现“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模式的兴起也引发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学习及性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学习落后的原因与转化进行浅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现状

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小学任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现任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六年级26人,其中留守儿童5名,占全班约20%,留守儿童中无人监护的1人,占全班的4%,其余的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留守儿童成绩占班级前10名的只有1人;居班级后10名的竟然有9人,留守儿童学习优秀者极少,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位于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令人担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落后的原因

1.父母外出打工方面,造成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缺位,虽说有委托监护人代管孩子,但毕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教导。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跟父母在一起,享受父母的关爱与温暖,当这种心理得不到安慰时,就会对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父母在外工作忙,跟孩子联系少,关心少,沟通少,一年有时也难得回家一次,孩子得不到亲情的关爱与呵护,心理上感到孤独,冷漠,学习失去动力。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一般,考学无望,干脆放任其在学校混。

2.家长方面,隔代溺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留守多数由爷奶、外公外婆代养。他们觉得孩子父母不在家里,自己对孩子应更加疼爱,以至于变成溺爱。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严,很少对孩子不交作业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和正确引导,往往多是迁就孩子,这样做使孩子养成懒惰、懈怠的毛病,给学校教育带来难度。留守老人教育孩子力不从心。留守在家照看孩子的多为老人,他们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及监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有些隔代长辈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领域的教育,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

3.留守儿童方面,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比其他儿童要好。他们衣着上十分新潮,比其他学生讲究,喜欢互相攀比。他们的零用钱相对较多,他们不喜欢吃主食,喜爱零食。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数学学习态度差。他们厌恶学习,作业以抄袭为主。甚至有学生逃学。性格十分内向、自卑、孤僻,情感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三、转化措施

要转化留守儿童数学成绩低的现状,除了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游戏活动优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留守儿童参与,使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掌握知识,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通过给留守儿童提供优先活动,极大鼓舞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实现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探究、理解掌握知识,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2.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欲望,倍加关爱,用爱心唤起学习动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3.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又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留守儿童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

4.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留守儿童在班级活动中出现问题较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留守儿童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同时要注意实施分层评价,因为学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性,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的平台。优先提问,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留守儿童举手,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留守儿童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努力鼓舞留守儿童的上进心和满足留守儿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