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医养结合的概念精选(九篇)

医养结合的概念

第1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1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4]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①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②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④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⑤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2]。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第2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1明确中西医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中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与认同困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已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因此,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等,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西医的内脏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如中医将“心”的功能归纳为“主神明、主血脉”,其含义已超出解剖概念的“心脏”。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中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直观教学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从研究病人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开始的。但中医四诊重点在于把握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外在表现及相互联系,用取象比类、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理论,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体表部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其建立在宏观的自然观察、表象观察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经高度概括、抽象而成,与现代医学的微观结构和直观形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功能模拟和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应用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功能;采用各类直观教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培养学习兴趣

    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具有西医学无法比及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强化中医学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诗句、顺口溜等形式帮助记忆。如中药学及方剂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白虎汤主治“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等,这些琅琅上口的歌诀、顺口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记忆。在针灸学教学中,讲授经络的循行路径时,除借助图片的动态演示阐明经络的循行外,还可对比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事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各类知识。

    4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医学中高、精、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容易导致“物化”倾向和产生大量的伦理问题,如“见病不见人”等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医学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等观念。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和借鉴中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临床诊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启发、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医学观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此外,传授学生传统的保健康复技能,如针灸推拿、保健按摩、中药薰洗、刮痧拔罐等,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有所用,增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

第3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摘要:中医专业英语正处于发展时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以总结。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即中医概念的定义化、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中医概念的拼音化、中医概念的多样化。根据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词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综合法。随着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也将逐步确立。

关键词:中医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28-02

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国内多所中医院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中医(外向型)专业,在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公共外语与西医专业英语均有章可循,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中医专业英语,由于正处于发展时期,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中医英语教材的建设也刚刚起步,不像其他一些专业课教材那样有现成的内容供参考或改编,一切工作都是在积极探索中,但中医专业英语总是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并得到认可。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一总结。

1中医专业英语的概念

中医专业英语,简称中医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范畴。是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还是中医专业英语,其本质都是专业概念的英语表达问题。专业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专业概念的传递,其目的是在专业知识用英语载体传递过程中,减少英语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医专业概念是用英语进行传递的,所以既存在难度,也存在优势。难度在于第二语言的掌握,优势在于中医学专业概念本身来源于汉语,传授时更易于理解,掌握起来走了一条捷径。

2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

中医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一样,重点是概念的传递,因此,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医概念的定义化 中医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语言浓缩性强。一个重要的疗法或理论往往用几个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译时,却很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将其表达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译变成了概念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概念下定义。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虚胀: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这种译法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译法使简洁凝练的中医术语变得冗长繁琐,不符合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其次,这样的译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从而失去了使用价值;第三,这样的译语有碍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的实现。

2.2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 词根造词是指在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即词素或词。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名词术语的内涵均与现代医学有较大差异。尽管在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医的一些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在含义上比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语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词根造词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3中医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功”“推拿”等,因为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

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意译来翻译这些概念,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愿望相去甚远。例如,将“气”意译为vital ener-gy,其实只表达了“气”作为“推动力”这一小部分含义,却没能表达“气”的完整内涵。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音译才能较好的保留“气”的实际内涵并避免丢失信息。于是Qi便逐渐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为“气”的规范化译语。同样地,“阴阳”“气功”“推拿”也被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从目前国内外中医翻译的实践来看,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学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较可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已逐步为中医翻译界所普遍采用,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

2.4中医概念的多样化 由于中医名词术语本身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及概念交叉等现象,不同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语词语只能表达一定的中医术语的某一部分,所以一个中医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多样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国知名医学英语学者欧明教授曾以“虚”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欧明教授认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适当的词语来翻译,不能一概而论。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如“脾虚”可译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译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则有可能被误认为脾脏有实质性的缺损,而不能准确表达脾虚的概念。又如“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字则应译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单指功能的虚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来表示。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

3中医专业英语和中医术语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言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因为学生必须时时查字典,这不仅费时而且将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实际使用中的词汇不是单独的词,而是词汇化句子段,或称为语块,它们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单位的作用,并且一般来说具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虚阳不能化气)中的deficient yang即为一语块,用以表示虚阳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此类语块,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操练,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涉及到了大量难以记忆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语块。针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词根法 中医英语中的很多医学词汇均借用于西医学中的相应词汇。而这些词汇大多具有相应的拉丁语或希腊语字根。记住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记住相关的单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这个词根来源于希腊语arthron(关节),表示与关节相关的,则可导出arthralgia(关节痛),arthredema(关节水肿),arthrocentesis(关节穿刺术)等词汇。

3.2分类法 将专业词汇按其属性分别归类,以便于记忆。如:人体脏腑类(五脏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类(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较法 将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记忆。如中医中“疏”一词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达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来表示“疏肝”,重在指通过疏散而使平静,镇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来表示“疏散风寒”,指通过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来表达疏通血脉、软坚散结的概念。

3.4综合法 有些中医术语现在已经有与之对应的英语语块,可以直接将对应的专业术语语块介绍给学生,以便记忆。如:aversion to cold(恶寒),aversion to wind(恶风)等。

第4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是我国目前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针的体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今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中医教学是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不同于现代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教学的独特性。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注重对中医知识的系统理论讲授,而现代教育观则要求教学互动,结合临床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并且培养创新意识。

1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使西医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学理论,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辨证论治,为今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奠定基础,也是我国执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医疗方针和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普遍存在教材要求和学时的匹配不合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多数西医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本科教学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主体,课时一般设置为50个左右。在这50个左右的学时里需要完成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与方剂、针灸与经络、内科常见病以及临床杂病等理论学习,其效果难如人意。

由于中、西医属于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若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铺垫,模糊、抽象的中医概念及思辨式的思维方式常常使学生难以适应,加上中医表达词语晦涩,理论深奥,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长久以来“填鸭式”、“粗线条”式地讲授中医学,学生不但理解不了中医理论,也未能真切感受到中医的临证特色。虽然目前一些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知识,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2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学高等教育同样受到冲击。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传统的“医-病-药(手术)”的单纯治疗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运行方式亟待改革。

在大多数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安排在第3学年。在此阶段,医学生完成了基础医学和部分临床基础课程(包括临床见习)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现代医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且经过3年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基本能力。此时,中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从现代研究的层面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培养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应用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比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临证思维,通过在比较中设置问题,在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完成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发掘中医学的精髓与临证特色,丰富学生的临床技能。

3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模式探索

3.1 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及自学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尝试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问题的设计应突出中医学的重点、基础和精华,并选择能结合临床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适当中西医比较方法和现代研究思维提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的求知欲。

3.2 课程体系的补充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上并孕育、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一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置必须遵循中医自身认识自然、社会、人体、生命以及疾病的特点,遵循中医独特的认知方法。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的同时,可适当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选修课),如《唯物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有利于医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等综合素养。《素问·著至教论》就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而《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也强调“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3.3 教学模式的完善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可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临床见习、典型病例分析等内容,使抽象的中医概念具体化,并由此问题带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临床实践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理论授课不明白的知识可在见习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完善,重要的知识点得到巩固,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效果的验证。如血瘀、气滞、痰饮等概念,可通过对患者的诊治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体会;同时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医学在防治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疑难杂病及养生预防等方面的优势。

3.4 要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内核

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其思维方式直接主导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由于中医学的内容可能与基础医学的诸多课程发生联系,容易形成概念的混淆,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在有关脏腑的学习中,中医学的“脾”是指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受之于水谷,化生出精微(气血),而西医学中“脾(脏)”为实质性器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和明晰中医概念的特征,强调区别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认知和探索。

第5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设想;卓越医生教育;

作者简介:徐昌水。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电生理与药理学。

自1866年美国医药传教会在广州开设第一所医科学校——广州博济医学校开始,国内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沿用由基础医学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国外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医学生。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便于教学实施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和财力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过多交叉重复或互相矛盾[1]。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形成一个医学整体概念[2]。为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综合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提出几点设想。

1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存在弊端

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所学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科门数较多,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以及医学免疫学等课程[3],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段式医学培养教学模式。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为求本身的完整性,较少考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医学专门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各学科之间存在过多交叉和重复,如有些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上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时还是会重复组织结构的内容,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互相脱节等现象,如单独讲病理生理学知识时,老师对前面学习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后面的临床专业知识就不会讲授,严重影响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4]。

2课程整合是教学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虽然从未停止过教学创新,但片面强调专门化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造成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医学整体概念的状况,与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对21世纪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5-6]。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多方面整合,主要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7]。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8];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9]。

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设想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各学科知识相对独立、零散而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对一个器官系统进行认识和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淡化学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克服了“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10]。因此,根据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按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理学与病理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式把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组建为《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课程融合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三大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医学整体概念[11]。

3.1重组后的三大课程体系理论的教学内容

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各模块所含学科共性的研究内容,如《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学》主要介绍人体基本组织与形态结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病理学研究方法、组织、细胞的适应和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疾病概论及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内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生物进化与遗传、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主要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的概念与分类,以及各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各论部分按照人体器官系统进行综合和重组而系统教学,如《人体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与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与感官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等8个教学单元,从人体的正常形态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各系统的病理形态与功能改变以及临床疾病联系进行整合讲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早期接触临床。

3.2各学科实验课合并重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传统的单学科实验采用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手册的要求,简单重复实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2]。结合医学培养目标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原则,对原有的实验课合并重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人体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形态发育学实验,主要综合原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以及病理学大体实验等,观察从正常到异常的结构改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功能综合性实验,主要整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各系统的功能综合性实验(如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呼吸衰竭,血压调节和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整合课程实验将开展从细胞形态结构到分子生物学的综合性实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整合课程实验将从人体寄生虫与微生物形态结构到机体免疫功能的实验整合为一体。这些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实验,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接触科研[13]。

4“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意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淡化学科,其各论将形态、结构、功能、病理、病理生理等课程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各系统相对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内容融合渗透与衔接,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系统。如学习呼吸系统时,从呼吸系统的大体结构、形态、呼吸系统生理学知识(功能)、呼吸系统病理学(针对呼吸系统各种肿瘤及非肿瘤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病理诊断要点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将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到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理生理学改变),从结构发育、功能到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系统性讲授,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知识记忆扎实、理解透彻、应用自如,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减少了学时,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根据人体的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的学科界限;实现了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课程融合;避免了学科间知识点的重复和脱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学生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第6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摘 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根据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认同感差、教学课时少等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方法;西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5-02

近年来,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本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考评力度也不断加大,改革旧的中医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中医教学进行了总结,在以前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现行的教材一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和辨证内容;《中药学》中的几十个常用方、基本方,常见病证治疗章节涉及的几十个常见病的中医及针灸疗法;《针灸学》中的刺灸法、100多个常用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学,内容庞大,重点多而分散,章节与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中间哪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会造成对下面知识理解困难。例如学生普遍反映辨证难,特别是遇到病案分析的时候,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这主要还是中医基础掌握不好,所以学生抱怨处处是重点等于没重点,点点想记住,点点记不住。学了后面忘前面,不能融会贯通。

1.2 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动手能力培养理论和实习分离,实习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重视,中医教学教具少、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增加每节课的容量,尽量减少实验课时,学生的实习次数少。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欠缺,动手机会少。例如在进行针灸实习时,很多同学说到如何操作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是不能突破皮肤扎进去,这主要是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很多学生临床实习时,还是从头学习。

1.3 中西医理论体系诸多不同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如阴阳、五行,同时又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难懂,摸不着,看不见,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学生觉得新奇好玩,但并不相信,持一种怀疑态度,特别是中西医理论截然相反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中医学习丧失信心,对中医治病缺乏信任。每一届都有学生在教员讲到脾的运化功能时,提出同样的问题:中医强调饮食物通过吸收后输送到脾,通过脾升清的功能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可西医却是完全不同,脾并不是一个消化器官,没有此功能。这种用西医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的事情每届必有,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印象:中医是错的。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阻碍、很大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病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医理论抽象,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也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从心里排斥中医,学生积极性有很大挫伤。中医难懂难记,干脆不记。传统中医教学很多章节不能通过实验,以直观方式进行论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 采取对策

2.1 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明确目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疾病,解除人们的疾苦,为人类健康服务。今天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应具备中西医两套过硬本领,并能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这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与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弘扬中医特色,激发学习热情。特色,是构成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因素。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医学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特殊性。任何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其生命力都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所决定的;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长处与优势,这也是由特色所决定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潜在优势,边缘或分支学科领域的潜在特点,以及临床医疗效果,中药和方剂的长处与优势,现阶段中医中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密切结合临床,列举一些西医治疗较为棘手而中医治疗却疗效显著的疑难重症病例。比如。西医较为棘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不孕症等疾病,用中医中药治疗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从而激发起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

2.2 转变观念通俗易懂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而现在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如“阴阳”、“五行”等名词。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概念,去理解祖国医学,将会产生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授课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把课讲授好,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你的学生不是中医系的学生。他们既没有医古文的基础,又没有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什么角度才能理解得深刻,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例如:肾脏,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废物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肾可产生许多内分泌激素,作用于血管、中枢等组织器官,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还可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另外肾脏与钙的吸收有关,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质吸收。而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精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液代谢,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以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由此可见,在肾的功能上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是大致相同的。再例如脾脏,现代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造血,而中医学则认为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器官,从这一点上说,这两种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不同处,也不难看出。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它不仅是一个解剖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概念。如果不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就无法去接受这种理论。我们的教学工作,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诊疗疾病的技能。使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不仅掌握现代医学诊疗

技能,还能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理论互补,真正地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水平,即是我们于西医院校搞好中医授课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古典的原文,来说明要阐述的问题,偏偏学生又没有医古文及“四部经典”的学习经历,学生在看书时,理解书中的含义就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把“经文”所描述的知识,结合讲课的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借助此精辟的论述,来充实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知识,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国医学的兴趣。

2.3 突出重点形象教学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医学,而祖国医学则是一门实践性医学,也就是说它必须将言与手结合起来。所谓言就是讲,怎样去用语言将祖国医学讲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其技巧,是授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授课时间短,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传授于学生。这种矛盾解决的最佳方法是:老师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首先预习老师授课的内容,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标出来,老师在授课时,根据其难点讲透,突出重点,概念明确,形象教学,课后个别学生仍不懂的问题,重点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这种理论比较抽象,难于授课,但是又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因为它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乃至指导着临床。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个概念,学生理解不了。就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怎样去理解阴阳五行学说呢?其实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在祖国医学创立时自然也受到当时这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影响。用来解释和阐述自己认识理论的工具和归纳自己临床经验的一种手段,因此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阴阳五行学说也就贯穿于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要学习中医,必须要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学中的论述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在解释“阴阳”这一名词时,首先要说明它是一哲学概念,是我们古代广大人民用以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以及总结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行”就是指五种物质的运行和变化,因此所谓“五行学说”简单地说。也就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类物质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微妙的地方。虽然这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必须把它们做为重点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较深刻的含义。

第7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淑亚,崔为发,牟青杰,等.高等(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

[3]陆亚琴,张桂林.PBL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影像专科《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思维教学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4).

[4]刘亚莉,赵丽,牛丽凤.高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以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9).

第8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36-02

1绿色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绿色教育是指崇尚绿色,确立以生态文明观和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育德、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回归自然、尊重个性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倡导和谐共生,促进师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1]。绿色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前展性;绿色教育以能力为中心、已综合育人为己任;绿色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绿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服务于社会的人身目标,积极、乐观,责任明确,主动健康发展[2]。

2目前我国高等绿色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中国存在很多重大环境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都成为典型的环境恶化现象。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宣传教育中心)实施的绿色学校创建是我国把教育活动、教育机构与“绿色”概念相连的一个标志性事件[3]。1996年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之中指出,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有必要实施深入而广泛的环境保护教育行动。因此非常重要的一项行动是在大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4]。

除了国家政策的影响,绿色教育也被其他教育研究者理解或者创新。重庆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把绿色教育理解为“以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5]。也有研究者将“绿色教育”作为一种生态实践,从现实教育中环境处境、“绿色教育”行动纲领、教育生态视角的绿色教育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6]。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7],例如:高校管理层对待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绿色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绿色教育体系欠缺完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3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概念与意义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提高优秀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培养是实现医疗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从环境资源角度提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一工程不只是通过节约一点资源、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所能解决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过程中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强调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8]。因此,“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途径[9]。

4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与世界接轨,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与国际发生融合与交叉。对于一些国际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领域,国际标准或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日益趋于统一[10]。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我国人口基数大,城乡生活经济水平差距明显,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相对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总体上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还是存在“供不应求”等严峻现象,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加强与提升,在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质量的同时,扩大培养和深造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从而减轻百姓就医难的问题。

2医疗人才质量问题

同样,我国医疗行业也存在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而这不仅仅是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德、人格等内涵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相关医疗工作者业务水平的任务,摆在了医疗改革者们的面前。

3新的医疗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落伍,改革进展有限,面临艰巨挑战等缺点。而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国内医学院校结合国外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中国医科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了“2+4+X”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医学院提出了“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1]。这些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强大基础和有力保证[12]。

〖BT(1+15绿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相结合

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环境卫生好、绿化好,还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用绿色思想培养人;第二,用绿色观念教育人;第三,用绿色校园熏陶人[13]。而且既然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均适合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呢?我们需要以下措施与方法:

〖BT251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理念,达成绿色教育共识

在传统医学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将绿色教育升级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各个医学高校的重要突破与挑战。对于国家政府、各医学高校相关教育部门,要实施开展相关绿色教育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达成绿色教育共识。

〖BT252在医学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教育,故环境教育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14]。在医学生接受专业医学教育的同时,把绿色文化理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如此,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组织的活动中享受到自我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展示自我的过程。

〖BT253从绿色教育到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后期,联合国就已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1992年联合国于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号召教育应当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增强公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提供相应的培训[15]。

对于我国而言,在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过程中,研究者们的重心开始从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同步发展与相互依存[16]。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医学人才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意识与能力,还需要发展全面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意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机地将绿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相互融合,两者才能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曾玉凤,等吟“绿色”之韵还“教育”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0-03-18

[2]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

[3]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7(6)

[4]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1/2)

[5]唐炳琼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4

[6]康永久绿色教育的意蕴与纲领[J].教育学报,2011,7(6)

[7]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

[8]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

[9]纪献浦浅谈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市场,2013(1)

[10]徐海波对我国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11]宋汉君,吕少春,张鹏霞,等构建“三维立体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

[12]新华网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12-13)http:/ / newsxinhuanetcom/edu 2011-12/ 13/ c_122413234htm

[13]于孟晨,曹利戈高等院校开展绿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6)

[14]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人文、科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6

[15]UNCED,Agenda 21:Programme of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R].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2

[16]杜亮国外绿色教育简述:思想与实践[J].教育学报,2011,7(6)

第9篇: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tudy of medical data. Medical Statistics guides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 to effectively access the data, analyze the data correctly to get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eaching situation of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uses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s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edical Statistic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develop the proper concept of Medical Statistics, grasp basic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摘要: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本文旨在分析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提出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统计观念,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提高科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Abstract: 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tudy of medical data. Medical Statistics guides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 to effectively access the data, analyze the data correctly to get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eaching situation of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uses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s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edical Statistic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develop the proper concept of Medical Statistics, grasp basic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