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大众传媒的优点精选(九篇)

大众传媒的优点

第1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一、电视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其一,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观众既能获得视觉享受,又能获得听觉享受,观看电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二,内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电视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身,观众很容易就明白说的是什么,而且还消除了枯燥感。其三。传播范围和受众覆盖范围广大。此外,电视媒体频道众多,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

但电视媒体由于技术因素,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强,接收观众的反馈比较缓慢,而且播放的内容稍纵即逝,观众不得不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节目,并且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即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这牵制了观众的活动范围。

二、网络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与电视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其一,信息量大,综合高效。网络媒体既具备印刷媒体的保存性和深度,又具备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生动和形象性,而且包涵丰富的信息量,能满足受众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其二,方便快捷。网络媒体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众可以随时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手机网络的普及,更使信息接收成为一种伴随状态。受众可以边做事边传播和接收信息,不受空间的限制。其三,互动性强,追求受众的个性化和主动性。阿络媒体的信息能迅速及时地从接收者返还给传播者。反馈及时的特点有助于传播者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和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播,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受众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接收者进行互动,还能帮助推动二次传播的进行。同时,传播方式从“点对面”转向了“点对点”传播,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和接收需要。

网络媒体也有其在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问题:受教育程度限制其电脑操作能力。从而影响受众获取信息的能力;虚假报道盛行,信息难辨真假,导致网络媒体缺乏公信力;存在网络侵权和网络暴力等问题,网络管理完善化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些问题都是网络媒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媒体融合: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双赢的抉择

媒介融合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将诸媒体的功能一体化,衍生出适合媒介市场的信息产品,发挥整合效应,达到“l+l>2”的传播效果。无论从资源整合、受众需求还是媒介经营角度来看,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体融合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利益最大化。电视媒体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最大限度地传播和推广自己的信息产品,并能更大限度地获得网络受众,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而网络媒体起步晚,在信息采集和节目制作上无法与传统媒体抗衡,在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中获得优质的信息内容,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也能借电视节目来提升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将电视媒体的观众逐步转移至网络成为网络媒体的受众。

第2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媒体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最早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传播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功能上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传播介质。

当今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优势整合,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广播也呈现出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发展趋向。如何突破传统的经营瓶颈,努力探索一条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是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本文认为,广播具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融合优势,与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融合可能是发掘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通信业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微信、手机客户端已经初步具备传播介质的功能,具有沟通便捷、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等特点。从传媒发展态势上看,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要在发掘自身优势、加强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上集中发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激发自身活力、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特性上看,广播媒体和微信、手机客户端应用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

首先,伴随性。手机集便携性、智能性、社交性于一体。广播是伴随性媒体,在传播上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信息,在这一点上具有报纸和电视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即时互动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社交媒体软件正是满足了人们即时互动、沟通便捷、传播迅速的需求才广受欢迎的。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的形式到朋友圈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广播所具有的连线功能也具有即时互动性,较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功能更强。若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其原来的传播模式将升级为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的传播。

第三,共享声音传播。广播是声音媒介,这是广播媒体的核心资源,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微信是以语音和文字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社交软件,其语音功能和广播的电台互动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广播节目里,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电话互动受线性传播的限制。如果借助微信语音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听众无需拨号,只需要持续按触摸键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方法更简单、更快捷。

二、中国之声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探析

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不仅仅是做内容的搬运工,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理念、技术、运营手段上充分借鉴新媒体。目前,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传统广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直接方式;二是广播手机客户端,如蜻蜓.fm、考拉FM、荔枝FM、豆瓣电台等。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套节目,2011年率先在全国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后又在蜻蜓.fm上开辟专栏,借助微信、手机客户端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在新媒体语境里的创新之路。笔者以中国之声为考察对象,探索分析广播媒体如何借助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提升广播传播力。

(一)借助微信平台增强用户黏性

开通微信公众账号,是传统广播与微信融合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融合,并不是将广播节目内容完全不加改造照搬到微信公众号,而是传统广播与广播微信平台相互借鉴、沟通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广播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借助传统广播的节目资源和自身的新媒体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预告、推荐或解读,既能弥补传统广播节目线性传播的缺陷,又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增强受众收听节目的自主选择性;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开发一些以听众语音为主导的广播节目,突破传统广播节目以全知视角叙事的模式,探索广播节目播出方式的创新;利用微信的快速传播实现突发新闻的即时传播,增强时效性。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共分为收听节目、微社区、专题报道三个部分,其中收听节目根据节目内容划分为资讯头条、深度评论、精选特辑、王牌精品、历史人文等专区,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收听节目;微社区是一个互动社区,用户可以在帖子下评论留言,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可以连接到蜻蜓.fm,用户只要点击“收听节目”就可以进入“中国之声―蜻蜓.fm”,在蜻蜓.fm和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收听“中国之声”。此外,“中国之声”每天在午间、晚间时段各推送三到四条热点新闻,用户即便没有时间“听”,也可以阅读到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1月5日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借助微信平台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经统计,2016年11月5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9条消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报道和推送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数量上看,全天共推送9条,数量比较适当。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广播,在消息推送上是讲究时间和数量的,量少无法引起受众注意,量多容易引起受众反感。据统计,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消息一般在5~9条之间,既满足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又没有进行信息轰炸;从时间上看,消息推送时间一般选择在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段,既避免了工作时间受众无法阅读的缺陷,又满足了受众工作之暇放松精神的需要,更加人性化;从内容和来源上看,中国之声微信平台推送的基本都是容易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热点民生新闻,消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中国之声在线播出节目,而是综合了知乎、互动百科和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符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消息形式比较多样,运用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受可以在消息下面留言评论。

微信公众号在实时传播和互动沟通方面具有传统广播没有的优势。广播媒体通过充分利用微信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广播用户的黏性。

(二)借助手机客户端扩展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手机客户端这一新生事物,并迅猛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手机客户端应用数量已达百万量级规模,功能丰富、方便快捷、界面亮丽的手机客户端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相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容量更大、形式更多样、互动方式更灵活。中国之声并不是将广播节目照搬到手机客户端,而是利用手机客户端的特点对节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划分出每日最热新闻榜、楼市新变局、环球时讯、养生大讲堂、致富早班车、今日文体、各国观察员、深度调查、第一连线等39个专辑;除此之外,用户在收听节目时,可以拉动进度条快进或回听,还可以返回主页浏览其他新闻,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用户还可以下载、分享、收藏节目;蜻蜓.fm具有保存历史新闻的功能,用户也可以收听旧闻。

与传统收音机相比,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板块设置摆脱了线性传播的限制,用户收听节目更加直观、灵活,选择余地更广泛;与网络电台相比,其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具有电脑所不具备的伴随性优势,具有更强的便捷性。然而,略有不足的是,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互动不足,缺乏必要的互动社区。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信息容量很大,却只局限于点对点的单线传播,受众只能在每条语音消息后进行评论,无法对主持人、编辑提出建议,更无法与其他用户开展交流。中国之声的音频雷同度高,且以硬新闻为主,缺乏创新意识,更新速度慢。如《朝花夕拾》是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3月17日就已停止更新,却仍出现在重要位置。整体节目内容风格偏于严肃,缺乏广播剧等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新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思考

与其他广播媒体相比,中国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排名和好评度都名列前茅,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可从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听众互动两方面入手培养广播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达9.2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为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广播媒体要多鼓励微信用户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选取真实准确的消息推送给广大用户,选取可以深入挖掘的线索采访调查,拓宽新闻来源。

微信是移动社交媒体,其消费者更青睐轻松愉快的报道,广播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尝试拍摄一些轻松幽默、契合时代主题的微型广播剧或视频节目,或以说唱的形式播报新闻,这比文本+图片的传统报道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最便捷的,但在新媒体面前仍相形见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要利用微信平台发挥声音优势,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手机应用上开设互动社区,让用户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分享建议。

四、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方面稳健发展,一方面已呈现出明显转折迹象: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发展、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这预示着媒体融合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广播要走媒体融合之路,仅仅做内容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一轮挑战,广播媒体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宽新闻来源,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拓宽广播传播渠道,制作出符合新媒体用户收听需求的优质节目,打造融媒体时代广播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宇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实证研究》,《中国广播》,2015年第1期。

2.田园 《广播与类微信App的融合探析――基于中国广播媒体与微信互动实践的思考》,《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3.薛琦《化“微”为“机” 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设微信平台的实践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4期。

4.杨蔚 《广播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策略》,《中国广播》,2014年第3期。

第3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内容为王”依然是广播焕发新生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改革的背景虽然变了,但广播的改革方向没变,依然是以“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建设,以优秀的广播节目吸引听众是广播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广播节目内容资源仍然缺乏,广播节目的最终竞争不在技术而在内容上,“内容为王”是广播媒体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永恒趋势,也是广播媒体取胜的法宝之一。广播如果能够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内容,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四网融合时代广播发展的机会之一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终端上有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广播媒体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内容。全媒体时代,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成了音频媒介。在新媒体上,一个好的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其价值,在渠道不断扩张的同时,内容的质量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传统广播应注重内容的开发与创作,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广播发展建设的第一要务,“内容为王”是广播发展革新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传统广播来说,只有创作出优秀的内容产品,才能永葆生机。因此,传统广播应致力于内容生产的建设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内容产品。

广播“迎娶”新媒体,融合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逼迫广播进行改革,思考新的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比喻为新媒体的“逼婚”,即新媒体“逼着”广播迎娶这个“新嫁娘”,组成新的家庭。只有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传统广播之树才能常青。传统媒体在走全媒体之路时必须抓住恰当的结合点,不应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应抓住一点,集中发展,实现内容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将单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手机广播就是一个待挖掘的潜力区。如今,手机网民已达3.18亿,而收听手机广播的仅占总人数的3.5%,手机广播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另外,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如今,国内300多家电台已开通微博,广播利用微博的内容资源进行节目内容预告和更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是实现广播转型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结合广东电台的实践,作了题为“新媒体:广播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他回顾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传统广播应借力新媒体,“善假于物”,主动适应商业和技术变革潮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赢得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广播遇上新媒体时,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开发多媒体资源,走全媒体传播之路。广播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做”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传统广播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广播不但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挖掘广播发展的新潜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是网络媒体的品牌效应不强大,传统媒体依凭其多年来的品牌建设优势,通过跨媒体合作与全媒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如今兴盛的“微电台”就是传统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微电台”为听众开辟了新的接收渠道,加强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优化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效益。传统广播应在全媒体融合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广播的新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传统媒体创新之举的借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纽约时报集团和BBC为例,讲述了国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提出后Web2.0新闻时代的广播媒体策略应趋向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和社区化,广播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如今,国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五大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相继开发网络平台,打造展示媒体内容的新平台。BBC开发了多种新媒体业务,其中的3G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的大融合。BBC个人化的广播电视台,植入社会化媒体,注重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广播的发展可借鉴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开辟多种新媒体平台,推动广播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定制,促使传统广播走向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和社会化,打造个性化的广播媒体新平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广播强国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广播强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办有中国特色的广播,推动全国广播建设的发展。他认为世界广播强国有以下几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法规的引领,即开放管制,鼓励竞争;二是实行双轨制,将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分开发展;三是创办类型化的电台,进行受众细分;四是进行全覆盖;五是实行本土化和广播网联播;六是广播的直播与互动;七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八是良性的市场竞争;九是广播人的职业精神。他还结合国内广播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广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国内广播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认为我国建设广播强国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应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开发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传统广播做大做强,进行媒介融合、台网互动与全媒体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推动广播的后续发展,为广播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

发扬广播独特的听觉优势,大力进行节目创新

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既是弱势也是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广播使听众从疲劳的用眼时代中解脱出来,给听众带来娱乐和放松;广播私密性、交流感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谈话节目。因此,充分利用好广播谈话节目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良的谈话节目,抓住听众的耳朵,加强与听众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他认为广播谈话节目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编排、给力的主持人,就可以办得好。在转型时代,广播人应重视谈话节目这一阵地,大力进行节目创新,办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知性的广播,把谈话节目做足做精彩,打造广播谈话节目精品,将广播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广播的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优势使得广播在汽车广播、交通电台、移动广播等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董传亮结合浙江台的实践谈到汽车广播的发展前景,认为如今广播的车上收听量已超过家庭收听量,交通广播的广告吸附能力日益增强。广播应抓住移动人群这一块,集中力量办好类型化、有特色的汽车广播,发展汽车新闻台,汽车财富、音乐频率,办好交通台的节目,大力开发移动广播等,注重汽车广播、交通电台节目的创新,将车上的听众牢牢抓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由珠江经济电台改革的开端讲到现阶段广播改革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珠江经济电台的节目改版奠定了中国广播节目改革的基本方向,即主持人、大板块直播、与听众互动这三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的广播节目改革均离不开对这三者的创新与完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结合对台的广播策略和关于两岸话题的广播,论述了广播对台宣传的策略和重点。他认为在对台的文化传播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树立新的传播观念,纠正重历史文化轻现实文化的偏向,要善于将深层文化转化为表层文化,重视以岛内同胞的视角解读创新文化,实现对台广播的本土化和全覆盖。

“受众变用户”――新形势下受众观念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个人化、移动性媒体的兴盛使得受众的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在这个人人皆传者、个个皆中心的时代,受众的个性与需求受到极大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播媒体在革新中要转变受众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听众的分类、特点与喜好,细分听众和市场,办精致精细的广播,更加注重对于听众兴趣和需求的考察,力求在各方面使听众的体验达到满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台的便携和移动性、服务的个人化与个性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听众是生产者亦是消费者,这几点无不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便于听众的收听;在节目中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广播节目与服务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是媒体发展必须争取的关键群体,因此,广播媒体应更加注重听众研究,致力于打造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磊副教授认为,微博的兴盛使得受众变成传播者,广播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着主动性的用户。广播与听众的关系经历听众受到电波刺激的反应关系模式,到沟通反馈互动的珠江模式,再到如今的邀约创造分享体验模式,广播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体验网。这是听众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广播对于听众重视的表现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钊副教授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品牌管理,他认为受众在媒介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广播要树立“用户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为听众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努力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精心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媒体。

第4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1 信息来源多样化

网络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网络传媒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内容,建立起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以全世界网民群体为受众,信息的接收者亦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扩充了信息的来源与丰富程度,尤其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概念的提出,网络传媒的这种优势表现越发明显。

2 信息模式立体化

网络传媒以互联网络为传播载体,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在信息传播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友好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集成效应,并在信息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网络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元素于一体,使信息传播更加充实、直观、富有吸引力,因而这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颇具有革命性。

3 信息传播即时化

传统媒体囿于新闻审查制度和技术手段掣肘,信息的与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受众日益迫切的信息时效要求。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更具有即时性,网络媒体以“毫秒”为计算单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即时新信息、更新旧信息,在信息的即时传播方面表现优秀。

4 信息传播交互化

网络传媒采用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信息的者不再享有唯一“特权”,与所有网媒受众一并成为平等的信息传播主体。网媒受众不仅可以自由信息资讯,亦可进行自由的批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情监督功能。网络媒体这种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致命冲击。

传统媒体日益消解的现实发展趋势

1 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

报纸以纸媒形式第一次记录和保存了历史发展演变,为新闻、文化、信息、资讯的传播提供了起点和平台,在世界传媒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但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信息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原有优势已经被立体媒体所打破,已成衰落趋势。

首先,报纸单纯以文字播报为主,辅之以图片新闻,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线程、单向度播报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媒介友好性较差;其次,受报纸版面限制,报纸所传递的信息量亦有局限,版面的有限性与受众日益增长的海量信息渴求不能满足成为当前纸媒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媒体面前“捉襟见肘”,报纸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时效性差的缺点最终将其推向“悬崖”。此外,报纸发行量在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发行成本的增大,导致其传播效果影响范围日渐萎缩。

2 广播媒体

电视、网络媒体未普及前,广播媒体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方面,广播受众对象广泛,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能从广播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点;另一方面,广播传输信息具有速度快、功能多样、感染力强、流动性强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电视等音画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本性打击。

首先,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画面,因而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且难以维持受众持续的兴趣点;其次,广播新闻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在视觉上不能做到直观、生动,而在采集上也不易记忆和存储;此外,广播亦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并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收听质量难以保障。

3 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从诞生始即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从单纯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革命性的步入视听同步接收、获取信息的新时代。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也满足了大多数受众的信息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悉国际国内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但在网络新媒体的攻势之下,仍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弊端。

首先,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传播“被选择”的信息,观众缺乏选择自由;其次,电视媒体与报纸、广播一样,也是线性传播方式,不可反复观看,亦不可自由存储;第三,即时的新闻资讯往往是以字幕的方式在屏幕下方映射,使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时效性做到了迅速,但在内容方面失之全面。

传统媒体寻求“突围”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合围”之下,其自身优势随着网络的跨越发展逐渐被消解,“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更有甚者提出传统媒体“消亡论”。但应看到,传统媒体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演进,必有其坚韧的生命力,新媒体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固然难以阻挡,但这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论据证明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完全代替。在一个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总是会出现相应的危机,但危机不意味着消亡,反而是一种变革自身发展思路的“机遇”。传统媒体若想在网络时代不被淘汰,其唯一自我拯救的方法即是通过自身与网络的融合,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1 突出个性特色,增强传统媒体的新颖性

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一般表现为泛大众化,缺乏对受众的合理细化和科学分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将发展趋势定位于面向个体本身。个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换言之,对个体受众来讲,其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普遍性的,也可以是特殊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从而彻底改变受众被动阅读、收听、观看无差别的“被选择”信息内容的传统媒体传播现状。

2 突出主动选择,增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重要且明显的区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人人都是作为信息的主动收集者和者,人人皆可选择收听观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可以参与节目的投票,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筛选。这事实上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切实改变过去“主导受众型”,变革为“受众主导型”,赋予媒体受众以广泛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3 丰富媒体内容,增强传统媒体的多样性

传统媒体应借助网络载体,充实媒体节目内容,丰富媒体表达方式,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内容即时、拓展深化,从而使信息内容变的丰富而鲜活。从理论上讲,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载体,传统媒体完全可以收纳全世界的信息资讯并加以存储、、传播。除此以外,在增大信息容量之余,还应借鉴新媒体“便于检索”的特点,移植在传统媒体上,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存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便捷。

第5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民生新闻 新媒体 融合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走过十几年发展历程,以其成熟的节目形态和规范的运作模式成为各地方台新闻节目的顶梁柱。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不断与传统媒体争夺资源、分流受众,使传统民生新闻深陷于收视率下降、运行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以网络媒体、移动终端、数字报刊、手机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围堵和挑战,传统媒体如何实现突围与发展,成为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新媒体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压力

1.新媒体严重分流传统媒体受众。互联网是中国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全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协同式技术创新方兴未艾,交叉融合、群体突破、跨界发展的特征日益突出。“互联网+”向社会各行业渗透的过程就是数字中国和现实社会共振融合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1月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使新媒体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肥沃的发展土壤。此消彼长,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收视率下降,影响力降低。

2.新媒体传播时效远胜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的整合、、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传播迅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甚至可以做到点对点推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仅可以随时更新新闻信息,而且其基于地理位置的互动功能,也将新媒体的地域性传播优势发挥到极致。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下载相应的APP软件,就可以随时了解本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动态。而电视民生新闻由于播放时间固定,新闻采编制作流程相对较长,灵活性和传播速度受到限制。

3.新媒体普通民众传播者的非职业化、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参与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已经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技术的发展也允许这种意识付诸行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故事传送至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和传播。因为传播者的身份定位,其的内容往往就是与民众生活相关度、关注度最高的信息,这使得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固有领土遭到了蚕食。而传播者的“草根身份”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心理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以及传统媒体难以提供的这种平等交流的机会,更加造成了新媒体对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的强烈冲击。

二、面对新媒体强大压力,传统媒体民生新闻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虽然新媒体具有受众群体庞大、传播速度较快、传播主体多元的优势,但其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非专业人士采访导致的信息碎片化、内容表面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必然е麓播的随意性,往往会扭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相较而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作为内容生产平台能够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仍然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影响力,倚仗的就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多年积累的公信力,而这两点正是新媒体新闻端所不可比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具优势,那么两者的结合也日益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新媒体的成功融入将为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发展插上翅膀。

三、多维度吸纳新媒体传播优长,为传统媒体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1.设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与APP客户端,实现媒体与受众良性互动。目前,很多民生栏目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客户端,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民生新闻,利用公众号后台交流实现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以新媒体方式展现民生新闻的公益属性和服务性内容。实现了民生新闻由新媒体的焦点、热点、难点到节目内容采访求证,疏导负面情绪,引领舆论导向。与传统的信件、热线电话等交流互动方式比较,民生新闻新媒体互动能够随时展现公众诉求,整合社会传播主体,时时新信息和有价值的新闻或公众意见,促进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

以我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节目为例,2012年我们开通了微信、微博,实现每日新闻实时推送,突出公益特色,策划公益活动,增强交流互动。开展了“励志儿童高铁体验行”“微信圆梦”“春联寄情暖农家”等系列活动。我们在活动策划和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以平视和深情的目光去关注弱势群体,增强新闻的故事性,努力挖掘人物情感,发掘题材具有的人文价值,通过讲述一个个艰辛与励志奋斗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引发社会公众关切,“灾区重建巡礼”“援助贫困学子上大学”“扶贫甜蜜义卖”等活动把公众由事件的旁观者转变为事件的参与者,变被动收视为主动参与,把爱心表达倾注于媒体搭建的电视节目、微信、微博等公益平台上,实现新媒体与传统民生新闻良性互动。

2.以新媒体直播重要事件,回应群众关切。受到节目制播流程和技术层面的限制,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虽然是直播形式,但其采编和制播环节,仍然没有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15年5月初,沈丹客运专线丹东站进行站内轨道铺设和微调,许多市民站在锦江山上就能看到施工现场,群众对沈丹客运专线的关注度持续高涨。《第一传媒》节目对此进行了微信现场语音直播和互动交流。从早上8点开始就推送最新的短视频,让受众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开车路上,都能从不同的途径得到最新、最权威的信息。两天的直播中,《第一传媒》公众号增加粉丝5000多人,推送视频新闻最大阅读量达到一万多人次,创历史新高。以突发事件为例,在人人都是传播者参与者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得到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发挥其权威性的优势,进行实时微信推送,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全覆盖、权威性的实时传播。

2016年9月12日早8点左右,一条微信在丹东市民中迅速传播,帮助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听力障碍儿童寻找价值20万的人工耳蜗。《第一传媒》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消息,发动社会各界展开全城寻找,每名参与者实时将自己的进展情况汇总到微信后台,每隔15分钟,微信公众号的交流平台就进行一次进程更新。40分钟后,特殊教育学校传来消息,耳蜗被一位看到微信的市民找到了,我们正在现场的一位通讯员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交给失主的时刻。我们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后又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推送,并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在这一事件的蟮篮凸刈⒅校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事件亲历者,我们发挥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凝聚公众力量,使传统媒体服务性得到了有效地延伸。

3.通过公益活动互动拓展公益广度与深度。互联网时代,为公益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随着大众公益意识的不断觉醒,公益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平民化趋势,《第一传媒》栏目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热线电话等更加便捷的方式与公众互动,推出的公益活动《文明创建大家拍》系列活动,依托丹东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搭建多媒体互动平台,广大市民可以用手机、照相机等,随手将看到的文明行为拍摄下来。以“文明创建”为品牌特色,引导公众在积极参与中感悟文明、认知文明、践行文明,共建文明和谐丹东。这样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公益活动策划,更加关注公众参与的情感和心灵,力求走进公众内心,为民生新闻节目扩大了媒体的影响,打响了品牌的知名度。对于观众而言,更具有亲切感、参与感和贴近性。

近几年,民间公益热情激增,一些商业企业也渴望通过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传播价值理念。而一些政府机关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社会形象。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将原来由少数企业或个人参与的慈善活动变成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的全民行动,不断丰富公益的范围和内涵,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普通民众奉献爱心。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与爱心企业合作,推出《重走抗联路》公益活动,面向社会召集10名志愿者组成体验团,利用半个多月时间,奔赴丹东、通化境内5个市县实地踏访。体验团成员不仅要完成抗联事迹的挖掘和整理,每人每天还要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体验与心得,让更多人一起,对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生存与战斗经历产生强烈的震撼。

4.应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点对点传播。“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多元整合的共享资源也要为民生新闻媒体所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将新闻和数据按照受众个体的收视爱好、收视习惯精准推送到其新媒体终端,实现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为其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抢占荧屏之外的手机、电脑、车载等跨屏资源,使新闻信息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笔者认为,大数据信息技术导入民生新闻的栏目,将会改变民生新闻的制播形态,也使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得到放大与延伸,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第6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第7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现今,各个媒体都在强化互联网思维,不仅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渠道、平台、内容、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正在通过强化媒体融合的手段,着力打造手段先进、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传媒产业的又一次革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个性化突出、交互性、数字化、表现形式丰富、受众选择性强、信息更及时等新特点。以微信为例: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柄利剑,用户已超过4亿人,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早已超越了传统纸媒。

例如:2015年2月7日中午,《阿拉善新报》微信公众平台了一条寻找巴彦浩特失联孩子的微信,消息一经后,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家在转发微信的同时也在评论:“孩子快回家吧,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有看见过孩子的人快点告诉家长!”“大家快点扩散,让孩子早点回家。”等等,阅读量超过3万。7日晚,巴彦浩特13岁小男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找到,安全回家。

在“万物皆媒”时代,一部手机、一台相机就能成为一个自媒体。传统媒体想要保住自己的阵地,想要在新兴媒体兴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就应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虽然新媒体在诸多层面具有优势,但是,新媒体并没有颠覆“传统媒体”的概念,而是回归了媒体的本质,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型媒体的缺点也很突出,新媒体逐渐成为谣言的“主战场”,其危害性也逐渐显现。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方面,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所以,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二、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

从2014年开始,为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放眼全国,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早已在大势趋动下深入推进,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在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可供我们借鉴的发展模式。就《阿拉善日报》而言,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中,我们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

《阿拉善日报》必须适应新兴媒体个性化、分众化、碎片化的新特点,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在服务受众的同时,不断满足受众的新需求。首先,要着力强化采编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新采编流程,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谓互联网思维最关键的就是要将内容、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这三个关键点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次,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式,发展新网站(报纸和新媒体聚合平台)、移动客户端(APP)、微博、微信、微视、户外电子阅报屏等新产品。最后,要在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同时,加强内容建设,优化内容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从而切实提升《阿拉善日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2.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内容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按照中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和“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阿拉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刻不容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盟委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结合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媒体经验,立足本地实际,阿拉善日报社形成了推动党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分两步走,建设集报纸、网站、新媒体矩阵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的新型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

结合自身实际,阿拉善日报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拟以现有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平台和“阿拉善日报网”“阿拉善新闻网”为基础支点,融入多个新媒体平台,建设集新网站、移动客户端、微X和户外电子阅报屏为一体,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聚合性大媒体平台,将主流声音和信息服务拓展至所有传播渠道,着力打造最具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本土化新媒体平台。

因新闻报道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后,受众可以及时跟帖反馈信息。因此,阿拉善日报社在融合新媒体时,要紧握“用户理念”,通过了解受众需求,进行策划,这意味着在栏目和内容制作中,要加强用户体验,例如互动体验,从而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可以说,“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是纸媒在内容制作中应该牢牢把握的“八字箴言”,所以阿拉善日报社要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到融合新闻的报道中。在注重互动的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关键词、超链接等内容,不断提升新闻的服务品质和用户的体验效果。从而打造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的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和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新媒体是项“技术活”,发展新媒体,实现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新媒体平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有不少难题待解。阿拉善日报社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惑。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然而目前,所有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人才招不来,招来留不住,留住不长久。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靠解决编制、提高待遇、优化环境等留住人才的政策支持。因此,发展新媒体,首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给予人才配置方面的倾斜政策,保障人才伍建设跟得上,新媒体发展才能实现。

同时,作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新媒体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保障新媒体发展的投入机制,使新媒体在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第8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论文摘要: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1.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而对手机媒体化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眼下,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7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善、手机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媒体会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2.信息传播方式更自由

保罗·莱文森所著《手机》一书中,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只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是分开的,直到手机的出现,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集合起来。手机之前的几种媒介,都把说话和走路分开,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实现走路和说话的结合。

3.传播功能极其全面

手机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很少的字节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且只要在开机的情况下,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是同步的。

彩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信息。包括短信、彩信、录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都为手机媒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均可以实现,而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4.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

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报道,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感受了短信业务的方便快捷。

5.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滞后的、延时的,这一特点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电话则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沟通,及时地进行交流。

手机彩信在传播体系过程中,传递双方是平等的,被传方也是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双方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手机报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为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序幕,引起各类媒体的骚动;2005年5月17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2004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

前面这些例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是跟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是手机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证。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有人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手机媒体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体”。

手机作为媒体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传统传播媒介开始开辟手机短信平台,受众通过手机短信向这些传媒发送新闻线索,甚至直接发送新闻,任何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这样使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由公众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的数量和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具有易存储、易复制、随时交流沟通以及多媒体型媒介的优点。

大众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到现在还有许多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其有线连接的方式造成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弥补了互联网的这个缺陷。现在手机网络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时常有“掉线”现象。“三网合一”是以后的发展趋势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在千字节每秒,3g手机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得达到兆字节每秒。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用户只要接上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用户如果进行预定,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的烦恼。因此,网络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的“补偿性媒介”。而手机的方便性和手机无线网络的遍布性使其占有优势,使其克服了网络不能随身携带、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就是互联网的“补偿性媒介”。

今天,手机继互联网之后成为“第五媒体”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认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已经有了很好的联合。2004年6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在上海电视节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流媒体及相关增值业务内容服务。这一举动,打开了国内媒体集团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之门。同时,《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等也纷纷与手机联合,它们都认识到要和手机联合,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使报纸媒体得到很好的延伸。

第9篇: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县级广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2009年3月17日,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在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后将转变成完全的电子报纸,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冲击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纸媒纷纷兴办网站,打造电子版,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以被新媒体绑架,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成员――广电,尤其是在最基层的县级广电在新媒体面前又该如何应对。

一、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新”在何处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不同媒体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一)更加细分的受众群体 传播的针对性更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的传统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二)受众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通过新媒体,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者,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 “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 “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三)受众互动性强。长期以来,在传统媒体中受众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新闻信息被“送”到他们面前,他们只有在接受和不接受、看与不看作出选择,而新媒体改变了这种受众的消极地位,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享有绝对的主动权,可以决定所接受的信息内容,而且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可以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到网上。

(四)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五)信息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三、在新媒体面前 县级广电的仍存的优势

县级广电是最基层的新闻宣传机构,党和政府的声音最终得通过县级广电这座桥梁,传入千家万户。正因如此,县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给与了县级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虽面临外有同行业中央、省市台的挤压、新媒体的来势凶猛,内有人才缺乏,事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但县级媒体在新形势下仍有自身的优势。

(一)地域和时间优势。县级台最靠近基层群众和普通生活,拥有伸向社会各个角落的新闻触角,具有地域优势和“第一时间”的优势。新闻无处不在,新闻时时发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为县级台编辑记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注意力和人际优势。基层广电记者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又为受众关注的新闻线索,受众也更易于参与、关心并传递,从而做出更有吸引力的新闻节目。同时,县级台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土记者”,“土记者”利用人际优势,无论到哪个乡、哪个村、哪个户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访。

(三)广泛的覆盖面和相对固定的人员优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广播电视的落地覆盖,城区和乡镇的覆盖率一般超过95%。事实上,电视仍然是家庭文化休闲娱乐的主阵地,2亿多户家庭的客厅生活不能没有电视。对曾经辉煌过的电台来说,私家车的兴起给了电台第二次发展的春天,车上听广播已成为众多车主的行为习惯。,私家车至少以十万级来计数,这还不包括的士和公交车,庞大的收听群体成为电台节目的忠实粉丝。

四、新形势下 县级广电如何扬长避短

(一)改进新闻采编方式 坚持“内容为王”。目前来看,传统媒体的记者从新媒体上获取新闻来源,并加以判别采纳,或者再跟踪深入采访调查。而这种新闻线索往往是受众比较关心的热点、焦点,有利于记者整理和制作出更高质量和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是对以往采编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平台建设不难,坚持“内容为王”才是吸引受众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好的内容,才会留得住受众、吸引更多的受众。除了上级安排的宣传任务,县级电视台还需花心思去如何对老百姓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予以报道。

(二)开通网站作为县级电视台影响力的延伸与扩延。为应对挑战,各大报纸,各大电视台已经建立自己的新闻网站,从现实情况来看,它们目前的网络营业收入不尽如人意,无法成广告营收的主战场。但是对于县级媒体来讲,办网站却能成为广告增长的新引擎。

县级电视台的网站建设要打造三驾马车:1、实现网上直播。不仅仅是实现电视台频道节目的直播,尤其要确保实现对重大时政类、商业性等活动的直播,视情况开通网友同步互动参与平台;2、打造知名论坛。打造网上知名论坛,以本地的热播节目为基础,让本地文化机构、社会人士及学者参与到论坛,打造本地综合性社区网,提高用户黏性;3、凸显本地视频地域特色、推出视频搜索引擎。县级媒体拥有大量的本地视频资源,依托这种节目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电视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本地所有的各种视频搜索零的突破,也是扩大县级媒体影响力的有益探索。

(三)拓宽业务渠道 丰富广告灵活性和专业性。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新应用和服务理念上的变化,更是广告及各类商业合作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运营及策划等领域,都要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尝试,提高广告投放准确度,提高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性,SP业务的加入,各类专题节目的广告综合策划穿插,都可以在节目中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