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精选(九篇)

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

第1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构建起信息化的道德环境

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其建构的信息化的道德环境来完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媒体不过是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体。但是,目前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的媒体却反转过来支配人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越快,承载媒介信息的载体越先进,媒介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大。人类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对媒体世界进行颠覆和重建,媒体世界本身的变革又促成了人类原有价值观念的颠覆与重建。由此而产生出的新的价值观念又成为对媒体世界进行新的颠覆与重建的指南。

大众传媒建构的信息化道德环境,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塑造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同时,大众传媒也通过人们对这一信息化的道德环境的认知来制约、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促使人们道德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从而表现出极强的道德教育作用,这就是大众传媒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理论依据。

信息化道德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

大众传媒所建构的道德环境对青少年的品德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

易接触性。在电视普及之前,印刷品是主要的传播工具,其对阅读者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潜在地根据人们不同的阅读能力把社会信息分成了不同层次和等级,对青少年实际上起着信息过滤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电视内容丰富直观、信息形象鲜明生动,对受众没有特别的要求,青少年很容易被其吸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迅速被青少年所接受,它不仅集合了大众传媒的优势,而且以其“互动性”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电视和网络成为城市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易接受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眼球经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对受众的吸引力才能牢固地占领市场,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面的受众需求,其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极力的“包装”,以传播制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这往往使人比较容易相信和接受,并据以内化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信息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青少年自身对事件的辨析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数传媒以单向传输为主,一旦青少年接受了有害信息也不易察觉,这就难免造成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的“灌输”。

社会“话语权”。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还取决于其天然地拥有社会“话语权”。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媒体具有的导向性。在我国早些时期,传媒几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统治阶级通过媒体向社会成员传递管理社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多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另一方面是媒体舆论具有的无形力量。随着我国传媒环境日益放开,媒体“政治传声筒”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同时,一些都市类报纸、电视在传媒领域崛起,大众传媒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构成了更强的“无形力量”,引导着大众的态度。

青少年自身的特点

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也是造成大众传媒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原因。首先,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随着青少年心理的不断成熟以及认知和心理的快速发展,他们希望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而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内容丰富、传播面广、便利易得的信息媒介,成为青少年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极好途径。其次,青少年接触社会途径单一。青少年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就使得他们渴望通过其他途径接触社会,大众传媒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再次,青少年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评价。由于青少年还处在从未成熟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青少年容易受到传媒舆论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充分认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社会和世界的展示和描述,向青少年传达着特定的价值态度和生活取向;参与塑造着青少年对社会的看法和各色人群、各种事件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品质。”②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正负效应,以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大众传媒的正效应

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宽广的生活空间,增加了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途径。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青少年的社会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最近几年活跃于电视媒体的各种竞赛、选秀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情绪释放的一种重要形式,网上交友、网络游戏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几年手机功能和用途日益彰显其个性,通过手机发送和接收短信,阅读各种信息和新闻,也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大众传媒改变了青少年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促进了青少年主体意识的觉醒。如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家庭和学校。大众传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互动类节目的增多,改变了青少年与家长、老师的交流方式,青少年开始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平等对话的权利。青少年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其作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的主体出现。从当代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一种独立精神,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喜欢循规蹈矩。这种独立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性。

大众传媒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青少年树立了生活的楷模。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穷探索的空间,特别是网络媒体,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同时,大众传媒也为青少年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供了舞台,使青少年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鼓舞。在大众传媒提供的舞台上,青少年也寻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寻找到了自己的榜样。

大众传媒的负效应

大众传媒信息的泛滥超过了青少年所能承受的范围。虽然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有选择的,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的,但是大众传媒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仍不遗余力地充当着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的“信息爆炸”,使青少年无从分辨,很容易深陷其中,思想一直停留在大众传媒制造的虚幻空间中,导致神经麻木、理性思维能力下降。特别是大众传媒为了博取受众“眼球”而刻意宣扬的暴力、色情内容,对青少年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引发青少年心理疾病。

大众传媒的消费导向引起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近年来,不良的消费方式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追求名牌、享受生活的助推器。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时尚、个性、炫耀助长了青少年的攀比、浮躁心理,青少年将高消费作为生活质量的象征,这种“消费早熟”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众传媒对社会丑陋、腐败现象无节制地披露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开展,虽然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大众传媒对腐败案件进行了细致的报道,虽然“加强舆论监督利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但另一方面,过度地渲露也使部分青少年心理消化不良,继而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产生偏差”。③特别是有些媒体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写真”“实录”,更是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青少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能以客观理性面对负面报道,往往不惜以身试法,从此陷入犯罪的泥潭。

让大众传媒发挥德育优势

在大众传媒给我们建构的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中,学校德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然而,这种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潜在的、丰富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只有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能力中积极有效的作用,保证青少年自觉抵制大众传媒的不利影响,从而健康成长。

一、更新德育观念,树立与大众传媒开放互动的德育理念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作为德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其对青少年道德成熟有益的一面,积极利用电视、网络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各种信息,使德育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接近德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加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毒害青少年,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效应。因此,教师既不能对一些不适合的内容熟视无睹、无限纵容,也不能因噎废食,将大众传媒排除在学校德育之外,而要根据德育对象接触大众传媒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引导和干预,比如为学生建设一些宣传德育思想的校园网站、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这样才能努力使其向有益的方面转化。

二、整合社会资源,树立大众传媒的德育资源利用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大众传媒的德育资源意识,不仅学会利用大众传媒手段,而且善于发现、捕捉大众传媒中所蕴含的具有德育价值的信息,实现德育手段的多样化。

学校德育活动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德育资源的优势:其一,德育的素材来自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高关注度,而且不需要刻意寻找,简单易行;其二,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与真实的德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其三,实现了学校与媒体的成功互动。将学生的德育活动搬到媒体上,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同时也给其他学校提供了范例,促进有效的德育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具有发现德育资源的“眼睛”和勇于大胆实践的“气魄”。

三、开展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大众传媒素养

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各种大众传媒的机会和频率增加,只有其自身具备很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才能使大众传媒的正向作用得到发挥,负向作用被消解。所以,作为学校德育,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其具备对各种信息的价值选择、判断、评价的能力,这样各种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其德育价值。

注释:

①③陈正良著:《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98、215页。

②檀传宝主编:《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5页。

第2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中职学生;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B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3-01

二十一世纪是媒体爆炸时代,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构成了中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大众传媒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信息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其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要注重大众传媒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大众传媒又称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它主要是传递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感的载体,反映了人类传播能力的发展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传播手段,是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总称。

正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因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我们有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了解的知道,通过传播媒介,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世界在大众传媒面前变得十分渺小。大众传媒正以它悄然的方式走近我们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有关人员调查,2009年北京市居民接触媒介的时间约占闲暇时间7成以上,现在这个数据在呈上升的趋势。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花耗如此巨大的时间在一个方面,它又有多少真正的营养给予我们呢,特别是面对着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学生群体,大众传媒又有多少德育功能蕴含其中呢?

由于大从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特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典型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的甚至借助它可以产生轩然大波。学生们,是最易受到传播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人生趋向影响的人群。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是通过文化倡导进行的教育,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使受众更好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其次,大众传媒通过引导舆论进行教育。通过一此具有导向性事实的报道,使受众向着有利于特定利益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大众传媒传播的目的。第三,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进行教育。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再处于被动的授予地位,他们也积极地与传播媒介进行着信息互动和反馈,有时甚至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大众传媒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等方式引导人们的行动,让内化于心的道德认知外化于规范的行为。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讲述一个小孩看见他的妈妈给奶奶洗脚,于是他在妈妈下班回家后,吃力地端着一盆水送到妈妈面前,让妈妈洗脚。妈妈给奶奶洗脚无意中收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这就是道德榜样起到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这还仅仅只是人际传播,如果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其效果肯定会大为增强,因此大众传媒对受众,特别是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简析

中等职业学生学校处在中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位置,他们既是中考的落榜者,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心理现状比较自卑;又是具有一些高中生不具有技能的拥有者,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强,很多琐事能自己处理。因此这样一群特别群体,他们的心理既有脆弱无助,需要关心的一面,又有好胜敢于人先的一面。

曾经有人总结,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他们身体发育接近成人,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在真正的成熟面前,他们的心理表现还是处于动荡的状态,易偏激、蛮干、冲动;急于在心理和行为上摆脱束缚的自主性;也同时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中职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这给原本就处于动摇状态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又增加了易受影响的不稳定因素。优良的大众传媒信息给学生的心境注入一股暖流,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则对其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另外,中职生在校期间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大,课余闲暇时间充足,也就更有机会,有更时间去接受影视、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增强大众传媒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利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文化以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同志也曾经提出过“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优良的舆论环境。”这种责任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大众传媒应该肩负起光荣神圣的责任。

面对大众传媒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应该对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督促,教给他们斟辩信息的技巧,提升处理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影响和发掘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辅助功能。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传媒文化纳入学课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挥各种信息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教师本身来讲,言传身教地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共同监督,管理学生,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最后,社会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宽松、有序的传媒文化环境。媒体主管部分也应该加强监管,不盲目追求收视而混杂一些低速信息,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针对传媒文体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正确利用好传媒文化的优势,坚决抵制其中的垃圾信息和不良思想,逐步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它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反映人类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动态和成果,力显社会生活的全貌。(2)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强烈的实效性和敏感性: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人们更追求事件的实效性、反馈信息的敏感性。(3)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具有普遍性:它能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所接受,是面向全人类的。

2.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体育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成为媒介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

2.1大众传媒促进了人们体育观念的变化,铸造了适应时展的体育精神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则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手段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不断改变着受众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意向,使人们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2大众传媒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媒体的全方位介入,使得竞技体育比赛可以经由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立体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充分满足了人们关注和参与竞技体育的需求,同时也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竞技运动的吸引力。

3.大众传播媒介给体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大众传媒对当代体育构建了新的文化屏障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间阻隔传播,不断造成信息的发出、传递、接受三维之间的“中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大众传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对话、交流的同时,也隐含了可恶的离间、挑拨甚至欺骗。所以,在当代大众的体育生活中出现了“羸弱的体育爱好者”的现象。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体育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身体,而作用于人们的视(听)觉,体育也有“操练”转变为“观看”,体育的观众在不断增加,而真正的sportsman却在相对减少,“真义体育”即将被大众传媒蹂躏的面目全飞,体育本是人类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领域,而今却因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得这只能成为“理想”,人们也只能在孤独和冷漠中单独进行,这一点无疑是对当代体育的巨大“反讽”。

3.2大众传媒创造大众客体,重构主客体关系大众传媒的这种重构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媒介的适应,主体已成为当代大众传媒的奴役而非对媒体制约的主体。大众传媒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对世界丰富性的感受,大众日益依赖于媒介,变为媒介的“囚徒”[7]。对当代体育而言,这是极具威胁性的。在大众传媒上,体育不断的被点缀、装饰,应接不暇的体育赛事、节目、话题在不断的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消费习惯。大众传媒使大众懒于去思考,只是一味的接受,这使得大众对体育的审美能力减弱,趣味趋同,使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坚毅品质和创造精神也遭受严重消蚀。

3.3大众传媒制造新的文化霸权,体育精神受到严重挑战成熟与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的大众传媒秉承了来自社会深层的物役性,在市场与效益的胁迫下,“不断通过极力便捷的信息通道操纵大众的生活,并演示生活境界低俗化的真相。从而将电脑化的思维方式和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强加给所有社会阶层和个人。以金钱神话的意识权力话语方式控制大众的思想,使钱成为意义困乏时代金光闪闪的现代童话[8]。”但近期神话背后隐藏的却是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张扬和理想主义的消解,中国当代体育也呼唤着对体育精神的呵护。

4.结论与建议

第4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转型时期;新传媒;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个体对公权力的信任。[1]每个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无法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现象,我国同样如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调整的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在网络中以热点事件的形式暴露出来,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处理难度也更大,对处于学校与社会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国内外学者有关社会转型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为我们透视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在有关我国社会信任问题的诸多研究中,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影响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一、新传媒的内涵

“新传媒”是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2]它的特点是对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新的媒体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形成了不同媒体介质间的整合。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媒介化社会,而且近年来中国传媒本身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中国传媒在媒体内容、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改革开放以前的传播机制。而传媒的这些新变化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信任。本研究将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改革的双重环境下,来探讨新传媒对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影响。

二、新传媒对公众信任的影响研究概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众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发生了变化。公众价值观念、道德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也使得制约公众信任行为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导致其约束力大大减弱。新传媒接触对信任的影响,必然要平衡考虑到新传媒的影响力和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就传媒对公众社会信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早先可以追溯到格伯纳等人。他们指出,公众的价值观念会受到传媒的影响,假如播放的主要内容是暴力、犯罪,那么观看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对世界的恐惧感,最终导致公众社会信任的降低。新传媒通过对报道的信息进行润色加工,导致公众在社会和公共事务问题上对传媒的依赖性大幅提高,新传媒中的个别单位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赢得广泛的关注度,披露社会各行业领军人物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公众社会信任度的下降。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所示,“媒介本身就是信息”。[3]笔者认为媒体的变化将改变信息。换句话说,“媒体就是意识形态”。

三、新传媒环境下如何建立起公众信任

新传媒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新传媒是对“把关人”(Gatekeeper)权力的消解,但是,在技术监管和法律规范到位下,新传媒能够提供一个社会“安全阀”的机制。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对公众既有的生活秩序产生了强烈冲击,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和来源唯一性。不仅改变了日常生活,而且影响了政治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4]各种渠道的信息高度集中,在增长公众见识和开拓公众视野的同时,也要求公众有足够的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

首先,建立正确的媒体引导机制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客观选择。要不断巩固思想阵地,强化思想舆论引领的权威地位,扩大话语权的影响力,增强主流媒体自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传媒的监督作用以及社会整合功能。新传媒应当对事件积极介入并深入调查,权威信息,解决公众困惑。大力发展新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建立有关的信任网络平台,使社会信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社会健康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倡导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操,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加强诚信建设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弘扬的舆论氛围,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党和政府不断强化新媒体在思想舆论方面的引导力,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要求主流媒体把握舆论导向,看清大事,认准主流,寻找着力点。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交流、沟通和疏导。构筑精神高地,确立主流媒体在思想舆论引领的权威地位,[5]赋予新传媒反映舆论、组织舆论、传播舆论、引导舆论的话语权,大力消除不良信息的流通。

再次,正确的道德指引和教育熏陶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思想基础。凡是能由学校约束的传播媒介,都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凡是不能由学校约束的传播媒介,一旦发现有消极内容,也可以一定的积极内容对其予以稀释。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会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而出现分化,人们的社会情绪也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渠道进行表达。[6]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情绪提供科学的思想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实现社会互信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育诚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转型中的不稳定因素消解于无形。

最后,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新传媒已从以往的局部、被动反映社会生活转变为现在的全面、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新传媒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7]

新媒介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把关人”。如果能够将全面、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新传媒就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8]从而使其辨别能力得到发展,自觉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发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新传媒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宣传的错误导向,批判性地思考各类社会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更注意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判断,有选择地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新传媒对于广大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是要让学生充分合理地安排、支配时间,避免沉溺于新传媒,而应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使得自身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都能得到提升。只有全面地了解新传媒及其利弊,才能够在使用中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杨 明,孟天广,方 然.变迁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存量与变化――1990―2010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100―109.

[2][4]J.希利斯・米勒,陈永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05):134―148.

[3]董才生,接家东.西方信任社会研究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92―97.

[5]胡远珍.主流媒体自信与思想舆论引领[N].光明日报,2015-06-13.

[6]杨英法,聂 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N]. 光明日报,2014-09-28.

[7]胡 钰.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99―102.

第5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第6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环保观念;大学生;大众传媒;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54-01

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调查小组对此做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随即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6份,文章对调查结果进行浅析。

一、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法已颁布有20年之久,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对我国农业,工业造成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特别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大学生是带领社会潮流与意识的先锋者,在不久的将来会参与社会各项生产与实践中,更应该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等。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已深入到各家各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同时,对不同的年龄层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传媒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传媒传递环保方面的思想,定能使大学生具备环保意识。

(一)不同媒体环保宣传力度

不同的媒体形式,对受众者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与电视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作用最大的媒介,即使电视机与电脑并没有落实到各个寝室,而获取信息最便捷的网络与电视依然成为大学生们的主流。另一方面,人手一台的收音机却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少,宣传力度最小的方式。

如今的互联网正在以它不可取代的优势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交流。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绝对话语权的网络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利用好对大学生们影响大的媒介,加强环保宣传的力度,会使得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二)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具体影响及作用

大众媒体与家庭、学校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这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而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对于“您认为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宣传成效如何”,有29.84% 的大学生表示“ 宣传到位,且起到较好的效力,一些公益广告令人印象深刻”,57.82%的大学生认为“宣传效果一般,作用不明显”,9.05%的大学生选择了“媒体的宣传没有什么作用”。此外,在“大众传媒对您的环保观念是否有影响”一题中,有35.8% 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很大影响,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有56.39% 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有5.35%的大学生认为“ 没什么影响”。

从这两道题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宣传环保意识的作用与效果都一般。由此可见,在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环保思想产生影响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一般而言,人们更易于接受宣传正面的公益广告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而且具有的公众影响力更能广泛的被大学生接受,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宣传效果。然而也不能完全忽略负面的报道,适当的负面报道能够激起热血大学生的正义精神。所以,大众传媒应该利用它的多样性充分宣传环保意识的作用。

(三)目前媒体宣传环保意识的评价

媒体以其广泛性对大学生普遍的发生作用,然而在其宣传环保方面,也是有待改进的,在被问及“您所看过的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您认为怎么样”这一问题中,45.88%的大学生认为“设计一般,中规中矩”,有37.86%的被调查者认为“设计很有创意,有新意,内容有深度,令人耳目一新”, 仍然有13.37%的调查对象认为环保广告“乏味枯燥,太死板,一味说教”。

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很有创意的宣传方式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例如“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依依青草,踏之何忍”。还有公益广告“女孩帮助跑步的男生把没有投进的易拉罐放进垃圾箱”等等。由此可见,创新的点子总能在人们脑海留下印象,从而影响人们的环保观念。我们还需加强在媒体宣传的创新意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的环保观念的影响卓有成效,但仍需提升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在今后的宣传中,大众传媒可依据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此外,传媒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保观念传播的效果,只有确保树立了具有公信力的媒介形象,才能得到大学生的信任与接受。

大众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环保观念,从而对我国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新华文摘,2005(10).

第7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一、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

(一)大众传媒

传播是利用一定的中介传递、表达、反映信息的方式。它既不是简单的输出,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复杂的双向交流。传播离不开中介物。信息的传播需要依附于某种中介物上,特别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肢体表达显然已不够用了,人们要在彼此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传播工具。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传播中介作用的,就是“传播媒介”。它是信息传播所通过的“中介、桥梁、渠道、通道”。“传媒”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事件、物体、组织等都可以成为传媒。②

“大众传媒”,也可称为“大众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是一般传媒的外延的扩大,它是在广播电台出现以后才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间的传播渠道,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③。简单地说,大众传媒就是向大众传输信息的传播媒介,它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介(书籍、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的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与新兴的数字电子媒介(网络、第三代移动电话等)④。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传媒”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同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受众的广泛性、强烈的主体性、信息的即时性、传播的超时空性和组织性等媒介无法比拟的独特特征。因此,掌握大众传播媒介,操纵公众舆论,历来是统治者用来传播主导性政治价值、政治思想,塑造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二)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进而通过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也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⑤政治社会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将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因此,政治文化是通过学习和传播而延续的。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过程,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而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大众传媒对主导政治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成员在最大限度上认同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抵制非主导政治文化的侵蚀,这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信息时代,人们接触最多的是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信息,不断进行自我的社会化。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助推器,大众传媒无论对于社会进步还是对于个人的社会化,都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大众传媒的不当使用也很容易消解其传递主流道德文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一)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

大众传媒是政治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它提高了政治信息的普及程度。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几乎每时每刻都源源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把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公众,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许多直接的或间接的政治内容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它能够直接地、迅速地把世界各地的政治信息、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传播给受众,它成为社会成员重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即使是一些文娱节目、文娱报道也都包含着一定的政治内容,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在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政治信息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总结,即政治知识。它对于个体而言,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在政治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认识。

同时,大众传媒将各种事件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分析、解释,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引导和控制舆论的焦点和走向。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⑥毫无疑问,大众传媒在对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走向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影响政治态度,激发政治参与

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倾向。从政治心理角度而言,政治态度是人们对待国家政治生活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等因素。政治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知识与信息,而个体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识和政治情感,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在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就我国政治生活的现实来看,政治参与主要是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自觉自愿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不断通过向公众传递政治信息、灌输政治知识以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报道,逐渐增加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心,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提高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以及对政治期望的追求,从而培养公众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等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

(三)提高政治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政治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文化水平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大众传媒通过灌输政治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高人们参政的知识和能力,锻炼人们的政治技能,培养富有政治责任感的政治人。

政治人格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内化入社会个体人格系统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理想、政治道德和政治准则等诸要素的复合体,这一复合体中诸要素的关系状态直接决定了该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风貌。政治人格是社会成员个体在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惯常模式。一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政治人格与其自身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政治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我们所说的政治人格就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外在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政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念。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政治价值观念正是支撑其政治人格的拱顶石。政治人格含有三方面要素:个体独立意识、参政意识和政治技能。政治人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起了重要的作用。政治人格首先强调的是每一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独立政治意识。大众传媒培养了人们的这种个体独立意识。缺乏个体独立意识,失去自我感受,也就丧失了任何主动性与进取性,从而不可能充分激发内在的潜力与价值。这样的个体,自然不可能形成自主的政治意识。大众传媒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自身使自己在客观世界中实现自我。

(四)树立价值判断标杆,提高受众思想政治素质

大众传媒虽然不是学校,但同样也扮演了培育社会新人的角色,它在日常的信息传播中,有意无意地履行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媒体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播上,也在于通过传播活动,引导受众树立理想、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等媒介产品不同于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不是一次性消费的简单功能的消费品,而是一种负载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它们包含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倾向性内涵。⑦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等方式传达的信息,不断地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不断地教育着已经离开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并用统一的、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让一代代人在社会中学习并认同社会传统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介是受众认知世界、获取社会经验、学习社会行为以及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本活“教科书”。同时,大众传媒利用其权威性和广阔的覆盖面,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一整套价值判断体系确立在人们的脑海中。由于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手段与其他道德教育方法相比,更加丰富多彩,能更好地做到“寓教于乐”,经过它所推崇的价值观就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信息的流动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日益凸显。在我国,大众传媒虽然不是学校,但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人不可能在学校度过一生,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成为伴随人们终生的一种活动。因此,大众传媒成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而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成为影响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可以说置身于大众传媒之中,就是置身于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但大众传媒本身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大众传媒的普及不会自动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媒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繁杂性,使传递的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而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文化信息对主流的政治文化信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能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能影响受众的政治态度,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树立价值判断标杆,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大众传媒能帮助人们追求完美的政治人格,实现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过渡。

注释:

①④⑦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第5页,第27页。

②周鸿铎、胡传林、邢建毅:《传媒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

③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⑤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第8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8页。

第8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传媒;外交;传媒外交

有学者指出,现代的政治外交经常借舆论传播来进行,政治立场的表明、政策主张的提出等都必须借助舆论传播,当代国际政治可以说是实力政治与传媒价值判断的双重结合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媒外交”这一术语的出现,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可说是顺理成章。

外交和传媒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部门和社会科学。英国外交家欧内斯特·萨道义在《外交实践指南》一书中说:“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传媒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①通俗地说,传媒即是专门进行大众传播的机构。

但就作为外交概念和传媒概念交叉的传媒外交而言,其定义不一,有学者认为运用信息传播媒介来阐述和推进对外政策即传媒外交,有的认为传媒外交是新闻界在外交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认为,传媒外交就是传媒通过参与外交决策、报道外交活动等手段,对外交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效果。下面从传媒为何影响外交、传媒影响外交的渠道、传媒影响外交的效果三个方面对传媒外交展开探讨。

传媒为何影响外交

传媒和外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从传媒诞生之日起,它就与外交结下了不解之缘。外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传媒的报道;而传媒通过报道外交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交事务的进程,也争取了受众,获得良好的商业和社会效益。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人们对外交事务的热衷度逐渐提高,传媒对外交领域的关注更是前所未有,其对外交活动的影响也渐趋明显和深远。

1.报道风云变幻的外交内容极有利于传媒争夺受众

外交活动关涉一个国家的安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自然也就成为传媒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传媒不仅随着外交事务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还能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独家和深度报道,引领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更彻底地赢得受众。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可算是在海湾战争期间异军突起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多年来,ABC、CBS和NBC等美国传媒巨头各不相让,竞争激烈,CNN之所以芄辉诙淌奔淠谡疚冉鸥⑷ι献约旱囊豢榈兀驮谟谒プ×恕巴饨皇挛瘛闭飧霰ǖ赖拿舾械恪T?990年的海湾战争中,CNN对外交活动的迅速反应、对战争的现场直播(转播)以及外交和军事权威人士的分析等,比各国正式的外交与情报管道都更为迅速详实,不仅仅是普通的受众,就连各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官都很关注CNN的节目,通过CNN的报道来判断事态的发展,并愿意接受CNN的采访。

CNN对海湾战争的持续、高强度的广泛报道一炮打响,之后又以其他同类对国际外交事务的报道,使自己不仅“成为重大事件的报道者,而且也成为外交上的一枚棋子”。②就这样,CNN的报道影响了外交,而这影响力反过来又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据有关资料,当国际上有重大外交纷争时,CNN的收视率急遽上升,而当国际上相对太平无事时,CNN的收视率便下降,由此可见,CNN和外交的联系有多紧密。

2.公众参与外交决策的需要

过去,外交事务是政府部门独家经营的领域,其复杂性和灵活性以及对保密的严格要求,使得一般公众无法参与。但是外交活动演变到今天,其内涵和操作方式已有了很大变化。各国国内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上电视网络的普及和电视新闻深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公众睁眼看世界,对外交发生了兴趣,想了解外交事务的愿望非常迫切。而且,如今各国政治生活日趋多元化,包括外交事务在内的政府决策的形成,不再仅局限于国家的权力中心之内,还必须考虑与权力中心相关的各种外部力量,因此,公众对外交决策过程的参与性大大增强,而公众对外交决策过程的参与是通过公众舆论来实现的。

公众舆论是一种政治背景力量,某种程度上更是决策依赖的意见基础,可以约束外交决策者在决策中为所欲为。公众舆论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外交政策。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传媒报道了解社会公众评估的标准,在政策制定时作为参考,以便更大程度地取得公众对政策的支持。传媒因服务于公众舆论,赢得公众的信任,也就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矗

传媒如何影响外交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传媒是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首寻信源”,大多数时候他们也只能靠传媒来了解这些情况。因此,传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得益于这种独特角色,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了一种“话语霸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外交,自然也不例外,而传媒对外交的影响方式是多样和巧妙的。

首先,传媒为外交政策的出台或重大外交活动造舆论、造声势,烘托气氛,并为具体实施作外交铺垫。

美国总统布什今年2月份对中国进行了他当选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访问前后,两国的外交部门都与传媒密切配合,包括布什在访问前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有关专家就中美关系展开座谈和讨论,以及两国外交部门专门就此举行新闻吹风会。访问期间,两国电视媒体对一些重要新闻进行现场直播,使整个访问活动家喻户晓,两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也有所提高,传媒的参与实际上是两国政府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的一部分。

其次,媒体是外交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改变了外交决策的具体方式。

传媒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外交信息来源,除了官方信息和情报信息外,如今政策制定者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获得大量的、具体的、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事态的本质及其矛盾,在促使政府外交决策速度加快和透明度增强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判断和外交决策的难度。

以美国为例,外交官员日常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三个方面:传媒、驻外使馆的报告以及情报部门的详细资料。但在碰到突发事件时,往往是大众传媒向决策者提供最快捷的报道。传媒不仅告诉决策者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还会向他们翔实地提供世界舆论和有关各方对发生事件的反应。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曾公开说CNN是他最好的信息来源。有人甚至称CNN取代了中央情报局成为决策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渠道。

同时,传媒还加快了外交决策的进程。由于电视直播特别是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可以在瞬间甚至在同一时刻,呈现在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面前,其速度之快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暇。外交部门或国家领导人为了国家利益或出于外交惯例和原则的考虑,经常不得不马上对此作出反应,有时整部国家机器都会因此而马上运转起来。

1999年5月7日,美国战机用导弹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尽管南联盟境内向外传递信息的渠道遭到了战火的摧毁,但新闻记者仍然在个把小时内把消息快速传回国内,中国外交部奉命立即向美国和北约提出抗议,与此同时,反美示威游行活动也迅速在中国国内发动起来。这是传播媒介加快外交活动节奏的典型事例。

然而,现代化传媒手段虽然能以极富感染力的方式报道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但由于报道往往从事件表层切入,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冲突的演变过程,以局部的表面真实取代事态的深层真实,因而导致了决策的复杂化。当然,由于传媒的加入,外交的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在传媒的斡旋下,外交领域的秘密决策、秘密活动、秘密协议、秘密条约越来越难以进行,外交透明度增强。公众可以从传媒上获知大量有关国家内政外交的信息,国内大事、国际外交风云成了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像“吹风会”、“新闻会”一类的活动,已经成为外交领域透明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正如以色列外交家阿巴伊班所说:任何有关外交体系改变的讨论,首须体认一项最重要而深远的变化——亦即以往谈判时所拥有的隐秘与沉默,已不复存在。因新闻媒介入侵谈判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已改变了外交的精神与性质。③

第三、媒体直接参与外交运作,通过议程设置,影响政府外交决策。

传媒将其认为重要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电视和广播的黄金时段以新闻形式播出,或者刊在报刊最显著的位置,而对于不重要的消息则少报道或不报道。它决定公众看什么、听什么,决定什么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公众应当记住什么。它可以把公众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某一政策上来,也可以使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去。这样,传媒达到设定议事日程的功能,并对决策者形成舆论压力。

传媒在设置“热点”上的威力很大。传媒可以将本来没有列入政府议程的某一事件或地区设定在议事日程中,也可以使原本已经设定在外交议程中的某一事件或地区在重要性上升级,还可以改变或加速改变政府对外政策中的某些决策。

《纽约时报》是美国第一大报,其发行量超过100万份。1971年,美国在越南战场打得烽火连天,不能自拔。当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登美国防部绝密文件《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简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核心内容,详细描述了美国是怎样卷入越战的,在越南做了些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等。④

通过这一文件,美国国民终于得知,美历届政府在越战问题上错误地估计形势而陷入泥潭,为掩饰这个严重的决策失误,政府采取明一套暗一套的手法欺骗国民,说了大量谎话。由于当时越南战场不仅是美国国内问题的焦点,也是国际问题的热点,《纽约时报》这一举动,犹如石破天惊,一时间,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政府最终退出了越战。可以说,《纽约时报》的报道是一个重要原因。

传媒影响外交的效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学》中指出,“所有传播的目的是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无非是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种”。由此可以说,传媒之于外交,有如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会产生好的影响;用得不好,会使外交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甚至毁坏已有的外交成果。

媒体对外交的正面影响,即媒体通过自己的报道对外交产生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时,甚至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外交突破。

1977年11月15日,以色列总理贝京正式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萨达特充分利用传媒,向全世界展示了他愿为中东和平作出不懈努力的政治家气魄。实际上,萨达特在私下里早就得知贝京想邀请他访以。为了使自己出于主动,他在正式邀请发出前两个月,就在媒体大造舆论,说如果和平需要,他将愿意亲赴以色列进行会谈。包括美国三大电视网络的国际新闻媒体广泛地报道了这条消息。萨达特抓住这一机会,又于11月14日在接受CBS记者的采访节目中,公开表示希望能得到贝京的正式邀请。这就使萨达特转而成为这次访问的主动者,表明了他的诚意。萨达特还精心为媒体效应设计了许多细节,如访问时坐敞篷车向以色列人民挥手致意和在耶路撒冷ALASKA做真诚的祈祷,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领导人形象,同时也向全世界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阿拉伯领导人是开明达理的政治家,是愿意为中东和平进程作出恰当妥协的。

媒体对外交的负面影响即媒体由于自己的报道对外交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扼杀某种外交成果。美国收视率极高的新闻专题节目《60分钟》主持人迈克尔·华莱士在伊朗扣压美国人质的危机中,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采访也使用了短兵相接?ahref="#7">⑦瓦捅迫说男睦砉ナ疲嵛适笨谄朴谏笪省K辉俳舯苹裘纺幔势浞挪环湃酥剩欠窕嵯铝罱醒防氪笫构荨5裘纺岵怀运庖惶祝槐频迷浇簦驮接玻詈蠖先凰担骸安唬灰唤土形跻苫匾晾剩酥示筒换岜皇头拧!笔潞螅凶曳治觯绻挥斜苹裘纺嵩诠诿媲氨硖蛐硭峤邮苡肽掣鲋屑淞α可烫福辽偈虑橐残聿换岜涞媚敲丛恪*?p>传媒外交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值得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外交是如何影响传媒的,传媒和外交如何互动等。相信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传媒外交的认识会日益鲜明,对传媒外交的把握也会日益娴熟。

注释:

①威尔伯·施拉姆等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②威廉·哈森著,张苏、苏丹译:《世界新闻多棱镜》,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第9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大众传媒正在极大地影响着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人们的精神价值,也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也在持续拓展,从而为青少年群体了解当前社会与掌握相关知识、拓展自身视野提供了非常好条件,然而也会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学校一定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努力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理念与方法的改进,创设出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进一步提升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大众传播概述

大众传播主要是运用传播组织机构,使用现代传播媒体向还没有组织起来的个人以及群体传递相关信息之过程。大众传媒主要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所牵涉的内容非常广,主要涵盖了社会生活之中的诸多层面之中,具备了传导信息、控制舆论、实施沟通和大众娱乐等多项不同的功能。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是大众传媒的开放态势对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战。以往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在封闭化环境下实施的。该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将灌输教育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教育模式落实的基础使思想道德环境较为封闭,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环境十分单纯,不良信息的干扰相当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不同形式的媒体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也迅速地推动了我国传媒用更为开放之态势来开展日常工作,导致了舆论传播的内容变得更趋多元化。

二是大众传媒过于看中商业娱乐价值,极大地弱化了思政教育之成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当下,各类大众传媒也进入到了市场化时代。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生存与发展,大众传媒开始进行转变自身的经营形式,从计划经济的主导体系转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主导体系,其后果是报刊越来越注重于发行量,电视媒体越来越追求收视率,大众媒体不约而同地将广告收入视为衡量自身实力的有力标准。

为确保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发行量与收视率,传媒逐渐步入了世俗化之路。因为面向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技术还不够健全,造成部分受众的审美观念出现扭曲,这样一来也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偏差,从而削弱了道德教育之成效。

四、新形势下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的几点措施

1.全面整合全社会思想道德资源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并不只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会问题。唯有社会各界均能高度关心与支持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推动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所以,一定要适应于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利用各类思想道德资源,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彼此结合的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在此体系之中,学校始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与阵地,承担着对青少年实施系统化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教育。作为青少年群体接触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载体,家庭教育在指导儿女接触大众传媒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家长要与学校进行全面沟通,抓好细节,配合好学校实施家庭教育。社会一定要强化对文化产业之管理,落实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创建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优质社会环境。通过各方的彼此配合,才能够在全社会产生尊重与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法制监管理作用

要以强化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抓起,不断推动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不断改善当前的社会环境,从而为青少年群体的顺利成长创设出一流的条件。要充分弘扬主流价值观,运用宣传主流观念以创设出更好的舆论环境,不断削弱因为商业文明而产生的不利社会影响。要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抓起,撰写出更为贴近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实现思想性与教育性、娱乐性的紧密统一,运用青少年群体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当设置专业儿童频道,同时切实减少部分成人节目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政府部门还应当使用法律手段对传媒加以监管,切实防止不良文化的入侵,培养青少年群体的遵纪守法意识。

3.不断强化对青少年的媒体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正在加速发展,但是社会上各类信息真假难辨,青少年群体容易接触到不好的信息。因此,要尽量控制不当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全力引入媒体教育,培养与强化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青少年教育者要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传媒教育联系起来,指导青少年学生用来传媒来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免遭不良信息之侵袭。

4.改进学校德育的方式与手段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将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并依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加以创新。在德育的内容上,应当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主法制等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中心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打造高尚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为前提,指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进取、创造、创新、开放以及竞争意识。

五、结语

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应当适应于大众传媒环境,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为此,应当切实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简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式,更加关注青少年群体思想。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力引入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切实改变思想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的状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学校还应当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全面结合,实施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引导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提高直接了解国家历史与社会状况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秦学智.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0(12).

[2]宗 晶.大众传播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基于对道德模范典型宣传的理性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