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精选(九篇)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

第1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近年来,我国电视选秀由盛渐衰,在批评声和严格制约下艰难前行。这是否意味着电视选秀从衰败走向没落,终将从荧屏上消失呢?结论不能草率得出,需要我们从其来龙去脉中,由表及里来深入剖析。本文拟从节目形态、传媒经济再到媒介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切入,从我国电视选秀的传播规律和价值取向中,探索电视策划和媒体运营的若干走向。

一、电视选秀的节目理念

我们先从电视传播和节目理念层面来剖析电视选秀节目。

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带动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的兴起;2006年以来,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包括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等各种选秀节目不下数百个。《加油!好男儿》2006年8月26日决赛时创下收视纪录:尼尔森数据显示,仅上海地区收视率就为10.6%,全国为3.29%;《舞林大会》2006年上半年平均收视率达到9.9%。

然而,大量的电视选秀节目在致力于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节目的文化品格,产生了无序竞争与过度娱乐等问题。娱乐选秀的同质化、媚俗化现象,不但受到学界的批评和社会的指责,更受到宣传主管部门的严加监管。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就因其“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低俗”而被国家广电总局禁播。

由此可见,电视选秀节目有两个特征:一是易叫座难叫好;二是电视台不是将它视为宣传品和作品,而是注重受众市场的内容产品。

其实,电视选秀的雏形早已有之,从早期的各种电视大赛、知识竞赛到各类电视评选活动、颁奖晚会等,都具有电视选秀的某些特征。如央视的《感动中国》、“青歌赛”等。自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外“真人秀”节目的引进和国内活动经济的兴起,电视选秀日趋平民化,涌现出众多的“超女快男”。在林林总总、形态各异的电视选秀节目中,若按其节目理念来划分,可分为“为选而秀”和“为秀而选”两大类型:

“为选而秀”主要是指荧屏上出现的各类评选活动和颁奖晚会。按主办单位又可分为三种:一是电视台主办,如央视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广东卫视的《广东经济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等;二是政府和社会团体主办,如中国“金鹰”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三是行业与电视台联办的各类评选活动。在此类电视选秀中,“秀”的成分不大,往往只是在荧屏上呈现一台晚会,这里“选”是目的,“秀”是手段,强调的是电视选秀的专业化和权威性,主要依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做文章。此类电视选秀做得中规中矩,比较传统,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吸引眼球上远不如“为秀而选”的节目。

“为秀而选” 的电视节目有一大批,像《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湖南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东方卫视)、《非常6+1》、《梦想中国》、《星光大道》(中央电视台),《绝对唱响》(江苏卫视)等。此类电视选秀,“秀”是目的,“选”是手段,强调的是娱乐化和草根性,主要目的在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有的为了“秀”出轰动效应,主持人和评委如小丑般上窜下跳,不惜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不择手段地吸引观众眼球。

也有一些电视选秀介乎于这两者之间,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谁将主持北京奥运》、《绝对挑战》(中央电视台)以及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等。这些选秀节目大多属于娱乐选秀,但我们不能单纯用节目的概念来审视它。因为电视选秀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而是一种媒介行为,一种活动经济,一种新的电视产品。

二、活动经济的电视选秀

当下,我们应该从另一个层面来审视电视选秀。

中国科普研究所2006年12月5日的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公众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依然是电视。在公众每天接触的媒体中,选择电视的公众比例高达76.2%,其次是报纸杂志18.7%。然而,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社会进入了注意力高度分散的时代,依靠单一媒体、单一频道已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于是,电视人的创作理念从制作节目发展到经营节目,又从经营节目发展到经营观众。如果我们把节目视为第一代电视产品的话,那么,活动就是第二代电视产品。

电视选秀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目的概念,更是一个依托电视频道策划组织的大型活动,是活动经济。作为活动经济的电视选秀具有两大特征:从内容生产来看,它是一种能够占有更多节目资源的节目形态;从内容传播角度来看,它搭建了一个比电视频道更宽阔的平台,并由此形成多渠道、跨媒介的整合营销传播,达到受众市场最大化之目的;从传媒经济来看,电视选秀把节目活动化,把活动过程化,非常有利于打造产品价值链。电视选秀是基于双重价值链上的活动经济,一条是基于节目资源,另一条是基于受众资源。

先来看看基于节目资源的价值链,选秀节目活动化就是一个开发、利用节目资源的过程。电视媒体通过 “海选”,把传播中的受者变为传者。“为选而秀”的节目之所以不如“为秀而选”的节目火爆,就是因为“评”的成份多,“选”的成份少。“评”是专家行为,“选”是大众参与行为,前者是一种基于精英文化的价值取向,后者是基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当然,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大众传播的最高境界了。

再来看看基于受众资源的价值链。当今世界,传媒受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单一媒介、单一渠道已不能吸引足够的受众,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分流了大量的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显然,收视率已不是评价电视影响力(主要还是注意力)的唯一标准。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三家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提出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新的评价指标,打破了原来拿“收视率”当标准的陈规。网络影响力主要包括知名度、关注度和网络收视度指标,三大指标的平均之和为最终的媒体网络影响力指标。

传统电视的价值链:电视节目——观众——注意力(收视率)——电视广告;

新型电视的价值链:电视选秀——受众(观众、读者、网民、手机用户)——影响力(收视率、知名度、美誉度等)——收益(各类媒体广告、手机短信、商业演出及各种衍生产品)。

“超女”就是一条典型的双重产业价值链,尤其是它对受众资源的全方位开发。但是,传媒人也应清醒地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电视娱乐选秀所有这些盈利模式都是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其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吸引眼球的娱乐旋风来进行追逐利润的营销传播。“浓浓的商味已让选秀开始走味。选秀节目已经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正越来越成商业化运作之下的一场商业营销。”①当炒作成为吸引眼球的灵丹妙药,短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时,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少电视台对电视选秀无不趋之若鹜,甚至置公众舆论和社会责任于不顾。显然,这样的电视选秀是根本走不远的。

三、电视选秀基于公信力

难道电视选秀只是一种单纯的眼球经济吗?为什么许多活动经济不约而同都选择电视,而不是其他媒体呢?这是因为电视媒体还有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②当今中国,各种媒介公信力如何?喻国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广播电视公信力评测报告》中有一项调查表明:在城市居民中,如果国内新闻媒介对同一事件报道不一样时相信哪种媒介?③测评结果如下图:

从图中可见,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高于其他媒体。在我国,作为媒介接触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和主流媒体的电视台,一方面积极扮演“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源自电视传播的实证性,虽然曾有“纸馅包子”之类假新闻的出现,但总的来看,“眼见为实”有利于真实性的客观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等成为媒介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诚然,公信力是不能简单地转换为经济效益的。从传媒经济角度来看,公信力主要体现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包括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文化认同、人文价值和媒体品牌等,公信力是大众传媒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央电视台借助国家电视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承办了不少选秀节目,尤以体现和谐社会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规范的《感动中国》为佼佼者。这个朴实无华的选秀节目之所以打动成千上万的观众,不是因为它调动了吸引眼球的娱乐元素,而是借助国家大台的公信力为广大观众树立了一种道德典范,通过一种道德的力量来传播精神文明和媒介影响。

近年来,注意力经济似乎成了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经营和提高电视媒体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说到底,传媒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还是它的影响力。媒体影响力是由公信力和注意力构成的,注意力是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公信力是影响力的核心和根本,媒体做的应该是影响力经济。 “以活动带动频道,把大型活动作为整合频道人力资源、时间资源、品牌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形式,目的是为频道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④显然,作为活动经济的电视选秀聚合了公信力和注意力,是电视频道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机组合。电视选秀对于电视媒体的收益贡献至少有三方面:一是电视媒体的直接收益,主要是电视广告;二是电视媒体的间接收益,包括电视节目衍生产品的经营开发,如手机短信、音像制品、商业演出等;三是电视媒体的无形收益,主要是品牌、影响力等频道的无形资产增殖。

网络影响力其实还是一种注意力,因为网络公信力是比较弱的。媒介影响力还应包括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上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媒介影响力与媒介注意力的最大不同就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前者面对公众,后者服务受众。影响力的传播效果不太好直接地定量测评,但可以通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来间接检测。

显然,“为选而秀”和“为秀而选”都各有偏颇。能否将这两类电视选秀融为一体?完全可能,把专业性与大众性、公信力与注意力结合得最成功的就是2008北京奥运会。电视媒体如何把公信力与注意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电视媒体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打造影响力经济?这确实是我国电视选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如何打造影响力经济

电视不仅是新闻媒体,也是娱乐媒体,于是有人进行了简单的分工:让娱乐节目做注意力,让新闻节目做公信力(但有些民生新闻也大做注意力经济)。在这种思维定势及收视率的驱动下,电视选秀陷入了残酷的拼杀中。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少电视选秀不惜剑走偏锋,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甚至挑战道德底线。于是,有了《第一次心动》中杨二车娜姆的低俗恶搞,《美丽有约》中整形手术的恐怖惊悚。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媒体,你们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笔者曾经看到一档收视率不错的民生新闻栏目,然而却发现这档节目中插播了大量的医疗广告,此类“卖药广告”与广播的“坐台节目”无疑,有位台长说得好,这不是出卖广告时段,而是在出卖公信力!笔者认为,以出卖公信力为代价来换取传媒收益,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那么,如何处理公信力与注意力的对立统一呢?电视媒介的注意力可以用收视率来测量,而媒介公信力和影响力往往是用品牌价值来衡量的。电视选秀的成长与发展,面临一个品牌塑造、积累和管理的过程。一般来讲, 品牌的导入期、成长期较短, 而成熟期和衰退期则比较长。有生命力的媒介品牌光靠注意力是难以维持的,那种“赚一把就死”的急功近利不可取!在当今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下,媒体必须有一种定力,这种定力源自其公信力。在实际操作中,电视选秀的影响力经济是这样形成的:电视媒体凭借公信力构筑一个巨大的传播平台——选秀活动;选秀活动在吸纳更多注意力的同时成为活动经济,这种活动经济实质上是由公信力和注意力构成的影响力经济。这里媒体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观众,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和作为市场主体的受众。(如下图)

我们再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电视选秀的影响力经济营造。以演唱类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超级女声》和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为例,历经十三届的央视“青歌赛”牌子最老,平台也最大,按说影响力也应该是最大的。尽管这档节目做得十分精良,但观众反响远不如后两个节目。究其原因恐怕公信力有余而注意力不够。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观众希望享受的是轻松愉悦的音乐之旅,而不是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试。移植《美国偶像》的《超级女声》却以一种崭新的节目形态和营销方式给中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很快它就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无法超越2005年的顶峰。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这种美式娱乐方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实际上是公信力的缺失。在在电视选秀中,注意力主要体现在收视方式和受众行为的过程化上,而公信力则主要是通过评选活动的客观公正、专业权威来体现,同时不能偏离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样移植《美国偶像》的台湾《超级星光大道》却没有全盘西化,它摈弃了《超级女声》全民狂欢的迷乱,同时在被称为“媒体乱象”的台湾坚守专业主义精神。一方面,《超级星光大道》继承台湾成熟的娱乐节目制作,节目设计严谨,环节丝丝入扣,让歌手、观众甚至评委都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收视率由此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它的评委专业、评点到位,整个竞赛过程始终围绕歌曲演唱做文章,虽然没有观众的短信参与,但却让观众体验了一场音乐之美的洗礼,使得整个歌手评选活动颇具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节目美誉度和观众忠诚度的提升,有利于电视选秀的品牌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活动经济之所以选择电视,不只是因为它的注意力,而是因为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是这种公信力必须通过注意力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形成媒体与公众双赢的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经济要求创新电视节目理念:从经营角度来看,要变经营节目为经营观众;从品牌角度来看,要变做注意力为做影响力;从创新角度来看,要从形态创新变为价值创新。近年来,中国电视产生一种“节目形态崇拜症”,认为只要找到新的节目形态,节目就能创新就能发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电视产品的成功都源自它的核心价值和价值体系。那么,电视选秀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电视选秀的核心价值就是它的公信力,其价值体系就是基于公信力与注意力紧密结合的媒介影响力,它构成电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经济。

中国的电视选秀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从做注意力经济转向做影响力经济,这一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创新,更需要坚守。

[注释]

[1]程前、曾振华:《电视选秀类节目应践行社会责任》,《现代视听》2007.8,p74

[2]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p37

第2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伦理困境;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它在呈现信息的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等。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比如传媒产业化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大众传媒会背离理性基础,生产一些低俗化的媒体产品,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大众传媒必须进行理性思考,履行大众传媒的伦理责任,解决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困境,使大众传媒成为社会价值公正的体现。本文主要分析大众传媒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又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媒体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传播过程中履行大众传媒的伦理责任。目前,我国大众传媒领域存在诸多伦理困境,这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

1.过分追求传媒效应

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大众传媒滥用自由违背理性的事情常常发生,如每年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就有媒体忽视社会责任的原因。对新闻媒体来说,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新闻报道题材要来自生活,又要引导生活,但虚假新闻将受众引向迷茫,这样的新闻一旦扩展开来,必会带来不良效应。其实传媒追求效应是正当的,可以说没有效应的大众传媒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但目前大众传媒越来越滥用效应,严重背离了理性精神,成为话语霸权的代表,从而忘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追求效应的过程中,导致传媒面临伦理困境。

2.过度追求传媒效益

大众传媒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商业活动,受市场经济的制约。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体规模与实力得到了增强,但资本进入媒体带来了伦理困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公正性受到制约,传播具有了商业化倾向,媒体内容商业化了,受众也商业化了,大众传媒的经济回报主要来源于广告,甚至出现了虚假广告。如2006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爆料出“欧典地板”不是德国制造的消息,而各种媒体都曾做过“欧典地板,德国制造”的广告,这极大的误导了消费者。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众传媒不惜迎合受众的非理性需求,如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故意制造绯闻刺激欲望,这样的节目抑制了文化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而凸显了游戏功能、娱乐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伦理。其实大众传媒的发展需要受众群体,没有受众群体,就不会有大众传媒的发展,因为大众口味是世俗的,媒体才会步入低俗化,但传媒的影响不只是媚俗,而是媚俗携带的生产公共性的能力,大众传媒要想获得利益,就要迎合大众,为了增加利益,就要改变更多人的欲望使之变为大众。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引导受众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这种世俗化对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当代青年受传媒的影响最深,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上,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当然,大众传媒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物质条件,传媒对受众的认知、行为方式等具有调控作用,所以传媒要做好舆论引导与经济创收的作用。

3.过度推崇西方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传媒文化越来越普及,这给各地的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西方文化成为文化的引导者,它所带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得到了普及与推广,虽然西方文化中有很多是经典的,但也有存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大众文化越来越依赖外来文化,影视创作中爱用剧情方式,迎合大众口味。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潜移默化的迎合西方意识文化,这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不自觉的接受西方价值观念,追求享乐、拜金,从而肢解了传媒价值,使大众传媒伦理责任面临困境。

二、解决大众传媒伦理困境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已成为既定的事实。但传媒伦理缺失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媒体社会责任制度的缺失、媒体舆论导向的偏失等造成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就要找出解决大众传媒伦理困境的出路。

1.大众传媒要遵循一定原则

大众传媒是否能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对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大众传媒应遵循公共原则,这是因为维护公众利益是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选择采访手段的标准。其次大众传媒应遵循公正原则。新闻报道要真实,最基本的就是实事求是,虽然新闻报道追求公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做到。因此记者要公正的看待社会事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消极腐败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再次大众传媒要遵循善意原则。虽然大众传媒暴露出的大都是社会的阴暗面,但是它的目的是要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纠正人们的错误看法。因此大众传媒要注重社会价值,通过善的观念传播,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最后大众传媒要遵循适度原则,负面的报道不能太多,要宣传适度。

2.大众传媒主体要道德自律

大众传媒工作者要意识到,自己进行新闻报道是一种权利而不是权力,这是道德自律的基础。要明白大众传媒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直接服务于大众的,记者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要有基本的职业价值底线,因为诱惑太多,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同时要确立分享观念,不仅要满足传播的需要,还要满足受众的需要,要达到两者的和谐。因此,记者、编辑的权利、责任是统一的,记者无法照顾到报道内容相关的所有方,因此按照职业自律程序做是合理的。另外,社会对记者赋予的希望很大,记者的职业形象要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要自觉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一般来说,传媒职业规范控制主要有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等三种,新闻工作者要内化自己的角色,控制自身行为,以自律求自由。

3.大众传媒要优化外部环境

大众传媒有着经济创收与舆论引导的角色,这也是大众传媒面临伦理困境的根源。我国媒体不仅仅是营利机构,还要承担更多的非营利性的政治任务等,因此大众传媒要利用一切手段优化周围环境。要确保传媒经济创收者与舆论引导者角色的平衡,就要调控传媒市场,给主流媒体一定的财政补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使传媒双重角色的关系相辅相成,建立良性的竞争优势,从而优化大众传媒市场。同时,政府要为大众传媒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关注大众传媒的体制建设,实现对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在相应立法滞后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吗,建立健全的传媒监管机制,确保传媒社会责任的落实。

4.大众传媒要推动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很多媒体都采用聘用体制,这种体制有一些弊端,分成了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体制内人员掌握经济控制权、节目制作权,而体制外人员学历高,但报酬不确定,他们和体制内人员一样要遵守传媒规范。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到这两者关系的紧张,影响体制外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念。很多从业人员因为得不到承认,很容易看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实际中往往屈从于官方意志,这致使传媒违背职业道德现象频发,所以必须推动体制改革。

5.大众传媒要强化道德调控

大众传媒的伦理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风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所以要建立大众传媒伦理责任调控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大众传媒要确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坚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明的共同发展。其次大众传媒要做好把关人制度,这就需要传媒机构审批、监督传媒主体的资格,强化传播内容和传播质量的管理。再次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有效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通过对传媒的控制,检查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运用道德的力量谴责不正当的传媒,发挥舆论监督在约束传媒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本质;特点;发展

传媒经济学的成长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它的研究始于美国,早期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主要为报业竞争及广播电视部门和管理方面等,认识传媒经济的活动,讨论传媒经济的组成与发展,全面了解经济对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展现媒介在经济以及社会变化中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媒经济学综合发展的阶段,欧洲研究人员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兴起是近些年的事情,并且包含了鲜明的美国实证主义色彩。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媒体传播晋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世界也把传媒的焦点逐渐投向了中国。近些年,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中国传媒产业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增长,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划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里面,传媒经济学以新兴学科的姿态逐步发展起来。

一、传媒经济学的内涵、特点以及研究对象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由这样两个前提决定:(1)确立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传播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条件;(2)形成信息经济是传媒经济体系和其理论产生的根本。

关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例如注意力经济学说、影响力经济学说和意义经济学说等。“注意力经济”学说是由美国学者MichaelH.Goldhaber[1]于1997年在他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觉得在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缺少信息,而缺少足够的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缺少性,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化为产业和财富。对于注意力经济学说,早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就提出过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根据我国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得出的,同时还参考了中国传媒产业的现实情况。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市场的真正价值是其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众的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其中,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决策、人们的社会行为与市场消费。”2010年暨南大学的谭天提出了意义经济的概念,主要由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这三大部分构成,它具有多重属性,如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2]。在所了解到的学说中,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几乎已成为学术界、业界人士的共识。

传媒经济的特点:1、传媒经济本质上是影响力经济。它的运作获得的全部回报,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物,而是由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对传媒相关产物和服务的需要决定的,因此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的经济影响力,传媒产物可以被重复的、多次的再运用,能够衍生出比初次使用更高的价值。2、传媒经济即是新的信息经济。它能调和生产与消费间的联系,省略过多的不必要的环节,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活动、经济、材料的成本,提升了社会生活的运作效率。3、传媒经济有高技术的特征。当代大众传媒都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的,大众媒体趋向高科技化,不但从媒体的视角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水平,而且说明了当代信息传播需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这不仅是信息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急需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传媒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行为,包括政府行为在内,要解决的是资源、资本把持利用,它是研究我国集体经济的运行以及政府如何运用传媒来影响的经济发展。传媒经济主要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市场,以及政府进行研究,对媒介、媒介产业的性质、经济运行过程、特性的规律性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说明。说到媒介产品,与之相关联的是受众、广告客户和媒介。受众与广告客户方面的消费决策影响着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和媒介市场的结构。同时,政府对媒介市场进行政府管制,媒介与媒介产品间的供给决策、定价决策、媒介产业化和媒介产业结构与政府之间紧密相连。

二、中国在传媒经济学方面的发展

在我国,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经过了萌芽,正在进入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概括为四种:2、经济学部分。该部分以经济学为主导。在赵曙光和史宇鹏著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3]书中这样描写:“媒介经济学目的是研究各类媒介的经营者,在各类资源都缺少的情况下,如何想出最好的方法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最优化。”传媒经济学主要应用宏观、微观以及产业的经济学方式来研究。从宏观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传媒经济学探讨的初步问题有产业的布局、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之间和产业政策这几者之间的联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更倾向于研究市场的内在与外在结构及产业间的问题,商讨产业垄断和产品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给传播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力和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等,在国家层面上常常被用于研究经济制度的运行。从微观的经济学视角来看,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便是:Who?What?How?When?即生产的是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于何时何地?微观的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重心为特定的某一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活动。对于诸如价格、是否购买、成本构成、财务状况及流程和财务绩效等问题的讨论。产业经济学是传媒经济学所有研究方式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中属于分析比较本国实际的经济问题方面的较新方法。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讨论我过经济的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平衡问题、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的企业的组织布局变化的方式、规律等。2、管理学部分。这方面的科研人员把传媒经济学列入了管理学领域。如喻国明和张小争编写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4]就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媒介运作及媒介经济出现的现象,对媒介进行的大量案例分析,大多采用竞争战略理论及价值链理论。然而支庭荣的《媒介管理》[5]则讨论的是媒介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3、传播学部分。它是以传播学为主导。为了确保传媒经济的正确性,为了正确的管理或处理在媒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和现象,我们需要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媒介现象,由此看出,传媒经济学在本质上属于传播学中的一种新科目。4、交叉部分。很多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者提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如吴克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6]一文中写道,“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媒介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结果。”但这种交叉的说法也没有完美地解释。实际上,现在许多媒介经济学者同时利用经济学、传播学再加上常识来阐述媒介经济的。

虽然专家教授对传媒经济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它的发展在中国却没什么进展。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并不像科研人员们预想的一样,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的改革与重组。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传媒业发展速度明显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2、创造收入的来源狭窄,营利模式比较单一。据百度搜索,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95%左右要靠广告收入做后盾。传媒经营只靠一条腿走路。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的传媒经济仅能称之为广告经济。与欧美一些发展趋于成熟的传媒集团相比,他们的广告则只占总收入的65%左右,剩下的收入其实是来自衍生出的多种产业的经营,例如一部电影的热映极有可能引起观众对影片内容里的宠物、玩偶、取景地等的喜爱,从而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旅游、玩偶或宠物等市场方面的盈利。从我国传媒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传媒集团过分依赖广告收入是非常不利于传媒发展的,一旦广告的市场萎靡不振,那么媒体经济将会有足以致命的冲击。2、可集资的渠道比相对较少。相关行业的保护政策森严,行业以外资本就很难融合进去。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域操作更是面临诸多困难,虽然在个别区域有跨媒介经营的出现,也很难有良好起色。3、广告市场扩张的速度减慢。(1)过度多元化严重消解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的细分化,媒体和受众零散化急需广告公司转型,我国经济自1997年一来有物资短缺转入丰富,形成了买方市场。迫于环境的改变,广告公司业需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买房市场逐渐转为以消费者为核心。另外,任何单一的传播方式都无法成功的广泛传播,所以广告公司在传播方式的整合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从1983年到2001年,中国电视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51.7%的增长率增长,报纸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37.8%的增长率增长,而从1997年到2001年中电视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8%,报纸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反而下降到15.6%。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2002年中国媒体在广告上的总投入额已达到903亿,其中包括网络广告、传统媒介广告和户外类的广告,和中国10万亿的GDP对比,广告方面的投入占了0.9%。综上所述,媒体在广告方面的收入并没有多少增长空间,这就促使现今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缓慢。

三、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有诸多方法促使传媒经济的增长:1、改革有助于传媒经济增长。随着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物质力量得以丰富,为大众媒介提供了许多的广告和消费者。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媒介信息的迅速传递提供了方便。四通八达的交通为报刊的发送和采访新闻供给了极大的便利。新世纪涌现出来的与采、编、传送设备有关的各种科学的发明创造为大众媒介提供了高科技的设备。例如:卫星通讯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利用卫星通讯技术接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全国各地的听众和观众就能听到看到很多的节目和频道。2、传媒业具有信息产业的特点,这对于媒介产品的增值性有重要作用,当代传媒经济是在知识经济的根本上,属于信息产业经济的领域。3、技术不断创新为传媒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传播媒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条,使得技术与传媒经济增长相互促进。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广告带来的收人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传媒经济增长的支柱。广告业的逐渐强大为媒介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为媒介提供着经济后盾。5、资本联姻和传媒扩张对于传媒经济的助长有很大作用。近年来,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运行,有些媒体让子公司直接进人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和融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例如1994年2月,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它属于我国第一家媒介类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媒介资本市场的开始。传媒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布局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如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传媒经济,而传媒行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的行业。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是有传媒带动起来的,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工业再转向知识经济就是最好的证明。媒介的传播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传媒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财富,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也是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累积了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另一方面,传媒经济也使我们的在经济方面的生活方式又了很多改变,例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当我们购物时忘记带现金,这时,微信支付、支付宝、刷卡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数量不断增加,传播信息量不断增大,各大媒介出台的品牌节目、栏目不断增多,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报纸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人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如IT行业信息、投资证券、房地产信息、婚恋交友以及二手车等丰富多彩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运用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媒体引导我们的消费潮流。例如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等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由于传媒的导向作用,我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有了很大改变,生活水平与满意度也有提高,这也为中国的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传媒经济的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传媒业在美国占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排名也已是第四位,国内外也越来越重视传媒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处在一个整合、转变的重要时代。未来的传媒经济发展动向我们可以想象:1、新媒体正在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同时,传媒经济自身也会进入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2、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改变传媒经济的发展态势,社交媒体仍然会是发展的焦点,传媒经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将指日可待;3、传媒经济也将成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助力;4、传媒经济的良好发展将离不开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与互动,为各国政府、企业、机构带来传播与宣传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我国的传媒竞争力,那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大企业的竞争策略、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人才的优化利用以及大量技术支持等都影响着传媒经济的成长。为了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发展方向是我国传媒学子以及专家人士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传媒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每一个从事相关传媒工作人士的前途。(作者单位:1,2.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高德哈伯《注意力购买者》,《Hot Wired》,1997年

[2] 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喻国明、张小争编著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

第4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导致广播电视传媒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冲击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和l展,缺乏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及概念,其表现形式相对丰富与多样,包括数字电视、博客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威胁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开拓全新的经营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广告发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广告的性质大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因此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总收入中占80%以上。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而言,新媒体的广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广告覆盖率更高,因此许多广告企业都开始采用选择新媒体形式进行广告发行;而广告是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收入,严重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式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被投资者所了解与挖掘,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二是受众减少。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确保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获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当前90后受众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选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广泛和迅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样则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减少。

三是危及传统媒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电视、报纸与广播“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及发展,危及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地位。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享有主流媒体之称,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料,具有先进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在表现形式、资本和受众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第一,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时间较长,在传媒领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逐步朝着垄断性和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传媒经营模式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与传媒以及非营利性的广告,并从内容、技术和经济等层面给予支持,以产品的收视创作与衍生创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产业链,以此实现传媒领域的最大化利润。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可以积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传媒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对跨国传媒产业加以开发,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传媒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争夺传媒受众时,需要保证传媒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润。

第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其垄断性资源就是频率与频道,主导产品则是广播电视节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受众减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对接,对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合力开发,确保两者的优势互补,加强非线性传播与线性传播的完美融合,抢占发展契机。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时,需要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将资源与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构建成本,保证经营模式的顺利构建,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效用的提高。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积极延伸与拓展价值链,对内部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用,从而促进经营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经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广播电视传媒业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严格遵循经济效用原则,以此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化的经验,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第四,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由于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其总体的发展规划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总体的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传媒的总体发展计划相符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危及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影响广告发行,导致受众减少,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用,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受众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胡美玲.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J].新闻传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经营模式[J].管理观察,2014(09):172-173.

第5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之一。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大众传媒环境的新变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优大众传媒环境就成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概述

大众传媒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所谓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的简称。此观点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大众传媒主要指信息传播的中介物载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报纸、书籍、电视、网络等;第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如电视台、互联网站、广播电台等。”[1]所谓大众传媒环境就是指“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2]

根据以上定义的界定,本文认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就是指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大众传媒所构成的,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 大众传媒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环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消极影响。

(一)混淆舆论导向

“大众传播对人们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来达到的”,[3]然而大众传媒环境的复杂性使青少年无法分辨真伪,特别是在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生冲突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通常会受到西方“垃圾文化”的侵蚀,被一些腐朽、消极的信息所淹没,严重干扰了健康信息的发挥,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例如,给人们留下心理阴影的老人摔倒事件,见义勇为却被反咬一口事件。这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件被大众传媒传曝光于亿万中华儿女面前后,在舆论方向的错误影响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甚至使他们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干扰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大众传媒在为教育事业带来大量的优质信息之外,还伴随着很多良莠不齐、五花八门、不良信息的出现,而青少年作为一个判断能力弱、易受影响的群体,则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大众传媒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管理,所以大量颠覆我们主流价值观念的、媚俗化的、低俗化的信息仍然存在并给青少年利用大众传媒学习提供了错误的内容。在大量错误信息的误导下,青少年容易忽视有利价值的信息,从而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弱化教育目的

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利益的驱使,现代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日益凸显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然而市场化的现代大众传媒背弃了自身的职业使命,报刊杂志追求发行量、电影追求票房量、网络信息追求点击率,这些都凸显出了现代大众传媒过分的追求商业性和娱乐性,忽视了其自身肩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错误的传播内容会给处于道德养成时期的青少年带来道德判断的迷茫,扭曲了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目的。

(四)加剧“知沟”现象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过这样一个假说: 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能够通过大众传媒来增加自身的知识量,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慢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因此, 在相同的条件下,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大,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随之而扩大和深化,从而产生了“知沟”。大众传媒在我国不断发展并走向普及,“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的存在,使得大众传媒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条件优越者拥有更大的获得不断更新的信息的可能,而条件一般者则只拥有极少获得及时的信息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知沟’的出现。”[4]

三、 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的具体对策

大众传媒环境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对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从各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6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传媒;消费主义;传播;影响

一、消费主义思潮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消费主义思潮在美国萌芽和兴起,“二战”以后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和重要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步伐,“消费主义”迅速扩展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今,“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现代社会所流行的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1]中国是世界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消费主义思潮伴随着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涌入了中国,并且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二、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传媒的表现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广泛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在伴随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也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传媒业亦受到不小的冲击。下面试着从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四个方面来分析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传媒的表现:

1.传播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传媒的传播主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代,传媒的主体是传媒事业单位,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不允许经营。改革开放后,出现了非公有性质的媒体,尤其是民营媒体的不断壮大,成为中国传媒业不容小觑的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媒体在经济上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再依靠政府的拨款,传媒产品的销售和广告收入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民营媒体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引导了中国传媒业娱乐内容的发展方向,电视传媒新型的节目形态大多数是由民营媒体首创的。例如,欢乐传媒的《欢乐总动员》开启了电视节目的综艺时代;光线传媒的《中国娱乐报道》(后改名《娱乐现场》),掀起了电视节目的娱乐资讯浪潮;银汉传播的《快乐生活一点通》则顺应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到来,以生活服务类节目成功的挑战了影视剧一统天下的电视收视市场格局。[2]民营媒体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与国营媒体一起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

2.传播内容

消费主义思潮投射到传媒的内容上表现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时尚流行、购物旅游、休闲娱乐、服饰化妆、烹饪美食等内容占据着各大媒体,在客观上刺激着受众对物质的消费,诱导着受众对物质的欲望,并且引导着受众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传媒在利润的驱使下,不断增强受众对传媒内容的消费意识,强化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以期获得更多的受众和经济效益。传媒娱乐化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娱乐是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之一,而娱乐心理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排遣抑郁、宣泄苦闷、释放心情的有效途径。《快乐大本营》、《我爱记歌词》、《我是大美人》、《非诚勿扰》等综艺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验证了这一点,它们不仅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娱乐大餐,同时也为电视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处于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众传媒却将这种娱乐特性无限放大。在商业模式的支配下,将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的选择和安排都完全围绕满足受众的感官要求而展开,甚至不惜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大爆猛料,将虚假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或者以平庸鄙俗的语言、动作来编排节目以达到所谓“娱乐大众”的目的,重感性快乐而轻理性快乐。[3]过分的娱乐化违背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而其中蕴含的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也会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成荒芜,远离崇高的思想境界,陷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漩涡,最后沦为物质符号的附庸。

3.传播理念

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下,媒体受商业逻辑的支配,传播理念发生了变化。消费主义把消费当做生活的重心,渲染消费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媒体也把促进受众消费当做目的,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变成为同时兼具传媒产品的推销者。受众以消费者的身份进入媒体的经营活动,围绕谁进行生产,并据此决定生产什么内容的产品,成为消费主义背景下媒体新的运作方式,准确的受众定位被视作媒体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在广告赢利模式主导下,一些媒体认定最好的受众就是消费能力最强的受众,这就使消费主义化的媒体变得前所未有的势利。越来越多的媒体倾向于选择那些消费能力强的受众群,以此取悦广告商。[4]例如,时尚杂志一般将受众锁定在城市的精英,航空电视媒体也将眼光精准的定位在高消费人群。

4.传播形式

消费主义思潮也悄然改变了中国传媒的传播形式。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大众传媒在传播形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文本形式上,在版式、字体、颜色等方面精心编排,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充分满足受众的视觉享受。图片更是成为新闻报道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张好的图片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够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牢牢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对其产生强大吸引力,使其产生不断消费的欲望。视觉语言也以其生动性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宠,大众传媒在传播形式上出现了向视觉语言转向的趋势。媒体在向视觉语言的转向过程中,极力凸显媒体的魅力,向受众呈现出一种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视觉形象的消费,以此唤起受众的消费欲望,对传媒产品及其所宣传的产品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大众传媒与消费社会的共舞。

三、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效应

消费主义思潮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了一批忠诚的传媒产品消费者,为大众传媒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中国传媒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负面效应,看到它给中国传媒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其中表现之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少数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国内外大众媒体的结构和内容,强制性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消费行为、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5]西方发达国家在将物质产品输出的同时,也将消费主义思潮输出,将自己的价值体系、文化规范强制输出,进而形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最终形成不平等的世界传媒体系,达到对经济的全面支配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剥削和经济剥削。

除了文化帝国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对中国传媒业造成的负面效应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衰减。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之下,大众传媒逐渐将自己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感丢掉。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媒体忘记了安身立命的社会责任,一味追求利益。这从《新闻记者》连续十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中可窥见一斑。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取可观的经济利润,诸如《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杨振宁证实夫人翁帆怀孕3个月》、《陈永贵之子陈明亮涉赌涉毒被刑拘》、《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这类的假新闻屡禁不止。在媒体社会责任感丧失的同时,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受到质疑,大众传媒的“喉舌”功能无从谈起,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思潮入侵后引发的负面效应。

四、对策

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既涉及到政府和体制,也涉及到媒体和社会公众自身。应该先从体制层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对媒体的经营管理进行规范,并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约,同时提高媒体自身素养和社会公众素质。在这几个方面合力的共同努力下,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才能很好的避免,从而充分发挥其对中国传媒积极作用的一面,促进中国传媒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明轩.该搬家了的猴子——民营传媒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中国广告,2008(2).

[3]张田田.消费主义背景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4]徐小立,秦志希.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J].现代传播,2007(2).

第7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民族符号在现代西方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西方设计史与西方发展史存在密切的联系。纵观现代西方设计史,民族符号价值的应用,贯穿现代西方设计的各个时期。例如,早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西方设计就将中世纪手工艺和哥特式风格作为重要的设计资源。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莫里斯“红房子”的设计,外表隐约可见中世纪的影子,门厅中的吊灯和楼梯起柱则犹如加工过的哥特式建筑尖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20世纪30年代,法国为主的艺术装饰风格,装饰灵感则来自非洲原始艺术、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色彩在设计造型中成了关键因素;再如,与我们当下最为接近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主张新旧糅合,兼容并蓄,将设计与人们心理及社会历史的文脉相联系,以新的形式延续经典现代主义,形成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影响建筑、家具、纺织品和图形的设计,如20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服装品牌&包装本栏目责任编辑蒋嘉设计师安德烈•库雷热革新本国时装传统,推出墨镜、迷你裙和短靴构成的“空间时代”衣装,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了人们心理需求,风靡全球,至今仍影响着我国女性的着装。民族符号在现代西方设计中的应用,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是西方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我们经常谈到全球化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西方文化参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弱小民族的人民出现了对自身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迷失,开始盲目地追赶所谓的现代西方潮流,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种掩盖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扩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在民族符号传承过程中,将民族符号伴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发扬光大,从而促进西方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世界,而我们同样拥有浩瀚的民族符号资源,却成为了被影响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民族符号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大众传媒中不可缺少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继IT产业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它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实力,更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多姿多彩的动漫传媒中,如何提升本国动漫传媒的生命力,成为动画设计创意的挑战。优秀动画文化创意从何而来?我们从世界各国经典的动画创意取材,不难看出,动画文化创意与民族符号有着紧密的联系。举例来说,动漫王国日本有大量的动画设计创意来自对民间文学传统题材的改变和再创作,如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和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千与千寻》,文化创意来源于日本的泡汤文化,而且整部动画几乎成为了日本民俗生活中神灵的集中营,充分展示了日本的民俗生活和文化。此外,被誉为文化帝国的美国,动画的文化创意也离不开对民族符号的取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动画的文化创意取材的范围也不再限于国内,转而越来越多地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用以传达自身的价值观念,获得经济和价值观念传播的双赢。如引起重大轰动的美国动画《花木兰》,创意取材于中国民间的叙事长诗《木兰辞》。

创作过程中,节目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对《木兰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之主题与大众心理需求达成共鸣,在展现了古老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无形中也使美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获得了推广。中国动画文化创意经历了对民族符号的探索、迷茫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前,伴随《山水情》、《大闹天宫》等融合中国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动画的播出,中国动画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但是,随着数字传媒的发展及西方动画传媒的影响,中国动画逐渐忽视了对于民族符号的探究,化为一味地追随西方发展潮流,致使中国的动画创意中失去了民族符号的活水源泉。迷茫期的中国动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世界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民族符号为动画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动画传媒也为民族符号提供了有效传播方式,扩大了民族符号的影响力。中国作为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拥有雄厚且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族符号在动画文化创意的重构,必将使得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产业中大放光彩。民族符号在当今影视文化创意中的应用20世纪以来,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技术作用下的大众传媒,使得人类处于了天涯共此时的环境中。影视作为现代人们生活最为普遍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影响极为重要。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丰富的内涵,给予观者启示和思索,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民族符号在影视文化创意中的运用,以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性,提高了影视作品的价值和观赏性,促进了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从陈凯歌的《黄土地》到张艺谋的《红高粱》,花鼓、送亲仪式等民族符号的运用展现了我国西北民族文化,在取得本民族人民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吸引了其他民族对异域风情的关注,从而带动了中国电影传媒的发展。再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吸收了中国“功夫”和“熊猫”两个代表性的民族符号,为美国创造了631744560美元的经济产值,成为民族符号与影视有效结合的又一成功案例。影视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改编和再创造,而民族符号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沉淀与提取,影视与民族符号相得益彰,两者具有不解之缘。

第8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市场化;民主;公共;定位

如今,大众传播事业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所滋生出来的种种问题,正在不断得挑战着国人的道德底线,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甚至,国家大众传媒的高层也指出:“当前大众传播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低俗化。”

一、大众传播低俗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大众传播自改革开放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大众传播低俗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在“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而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迎合,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的迁就,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大众传播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现象。

“大众传播中低俗化现象的不断蔓延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异的过程,其实质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不良倾向。因为大众传媒要生存,要必须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培育消费者的注意力经济,来换取广告收入。所以,大众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得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从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转为追求经济效益为主。

(二)民主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改革以来,大众对自由、民主的呼声渐强,大众传播被认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平台,捍卫民主的工具。阿特休尔也曾说:“事实上,我们能够有把握地指出,美国老百姓特有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认为民主制度之所以兴旺,某种程度上归结于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大众传播意味着等级传播的解构,也意味着阶级的弱化、自由民主的到来。但是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在民主、自由的进程中,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中,大众传播的低俗化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三)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的淡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对于大众传播低俗化的种种现象,媒体往往会借口说是大众媒体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是为大众服务。实际上,这完全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在淡化、新闻职业道德滑坡的后果, “媒体人把关人的功能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从引导变成了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被它们天然假设为佛洛依德所说的只有‘本我’的追求,而不受‘自我’的自律和‘超我’的约束的自然人,从‘本我’的角度裸地曝光人类不光彩的一面,成了娱乐节目追求视觉疯狂和满足窥视欲的最大砝码。”

(四)传播环境的复杂。

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大众传播产品的传播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而且不受边界限制,自由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媒介产品越来越多的“去意识形态化”,近些年来,欧美传媒业一直呈低俗化趋势,一些低俗化产品也从各种渠道传至我国,并对媒体及受众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同时,在全媒体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的日渐占上风,新媒体的民主和互动性是一次彻底的革命,传统上由媒体人承担的“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受众人人变为传者,但受众并不是都具有正确的判断力的,或者说受众本身就对泛娱乐化的产品有强大的需求,所以一旦“把关人”这一把握着信息生命的被高度精神使命化的缺位,大众传播在全媒体环境下就拥有了过多的、不恰当的自主性。

(五)“受众中心”传播策略占主导地位。

受众中心的传播策略是源于传媒对经济效应的追逐,目前这种传播策略已经走向极端,出现了它的负面效应。在大众传播语境中,大众经常是指与特权阶层相对立的“乌合之众”。大众传播就像就像麦克唐纳曾说的:“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对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娱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的大众来说,找乐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大众传播的低俗化或者大众传播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一拍即合。

二、大众传播低俗化的不良影响

大众传播低俗化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制约了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还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以及精神世界构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漠视受众对文化的需求。

大众传播的低俗化“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而受众真正的需求是通过大众传播接收到有用的讯息,提升文化素养以达到提升自身社会适应力与生活质量的结果。低俗的大众传播漠视了受众最核心的需求,只抓住了最浅层次的娱乐需求。

(二)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降低媒介的自信力和社会公信力。

大众传媒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而大众媒介的低俗化传播过于极端地倾向了商业赢利而完全背离了它的教育引导功能。勿庸讳言,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要想生存必须考虑并把赢利放到重要位置,但媒介的实存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提供保证的,媒介决不能丢掉它的“社会望者”的最基本属性和功能.媒介的赢利应在保证执行社会职责的前提之下,应该要在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与道德关怀之上。一旦媒介丢失了自信力与人们对其普遍信任的社会公信力,媒介也就无法生存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民的信赖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三)解构了受众的是非观念。

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愈演愈烈,大众传播原有的社会文化引导作用正在沦丧,而“乌合之众”的受众正如无头苍蝇,是非观念正在解构。据统计,低知识水平的受众每天要比高知识水平的受众更多的接触大众传播,而这部分的受众往往更容易被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所引导、影响,当大众媒介遍布低俗化的信息时,这些受众的价值观、是非观也变得如同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当受众习惯了大众媒介所传播的社会阴暗面的时候,他们的是非观念被结构,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三、大众传播低俗化的应对策略

虽然大众传播低俗化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决不能忽略作为担负着传播社会文化重任的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力,要正确地对大众传播进行引导,使它即为大众喜闻乐见,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提高大众的生存质量和品位。

(一)文化产业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服务类的大众传播分离。

要解决传媒产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不妨将文化产业的大众传播与公共服务类的大众传播分开,引进西方将公共电视台与商业电视台分开的办法,推进广电改革,推进公共频道建设。可以将市场经济逻辑渗透到大众传播的各个角落,并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示范和多元的可能性,但是一定要切实将文化产业的大众传

播与公共服务类的大众传播分离,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大众传媒的职业道德,担负起文化责任。

由于大众传媒在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传播形式所决定的“扩大化”效应,担负起对社会、对文化的责任是大众传媒不能推卸的责任。要增强大众传媒文化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和责任意识,防止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我堕落。克服急功近利的表现形态,塑造特色文化品格。不能完全以发行量、收视率等为取舍标准。阿特休尔在其《权利的媒介》中也提出:“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阿门为了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

(三)逐步更新大众的价值观念,促进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全媒体环境下,大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而是可以信息、轻而易举从受者变为传者的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受众。正如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中提到的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受众常被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所影响和制约”,而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强大。鉴于此,受众要想用最客观、最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成为传播环节中真正的主题,那么受众的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以及主体意识就显得愈发举足轻重。

四、中国大众传播的理想定位

中国媒体要确立自己作为中国最广大民众代言人和信息与文化交流平台的核心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和整合中国媒体的政治和经济属性,以及全球化的角色要求,建构而一个更加和谐、丰满与合理的身份整体,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并最终有利于一个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建构。

(一)“人民“媒体。

要建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最广大人民卫士的主导地位。首先,这里的民众不同于机构或者制度为了自己的利益虚构和想象的“人民”或者“受众”等抽象的集体概念,而是人民理念的具体化,它所涵盖的是一些具体的民众。其次,应该涵盖最广大的民众,它应该包括各种职业、身份、地位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后,鉴于强势对弱势固有的优势处境和对社会资源的支配能力的不同,它应该更加偏向于下层等无法或者难以保护自己应有利益的群体,站在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这样,有利于遏制来自于媒体市场经济属性无穷的获利欲望,将一定程度上为大众传播的盲目的经济行为提供最后一条道德防线。

(二)信息传播和文化沟通的平台。

不管在何时、何地,大众传播都要确认自己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社会文化传播机构的中心地位。实现哈罗德・拉斯维尔所总结的三项大众媒体基本的社会功能:监视周围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传承社会文化。大众传播是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桥梁与使者,在市场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大众传播也该正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回归到传播先进文化、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唤起人们对生命、对美的热爱的本位,担起这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l郭建斌、吴飞主编,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路春燕、张红忠,大众传播学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红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徐琳玲,论病态传媒的角色冲突和对策,新闻记者,2003.4

[6]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美],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J.赫伯特・阿特休尔[美]著、黄、裘志康译,权利的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第9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 产业化 受众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YOU”,即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新媒体的技术特性赋予个人传播权,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传播主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网民在匿名心理和群体暗示的刺激下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一、媒体产业化与受众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媒体产业化”首先由黄升民教授提出。他认为所谓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而“利益和控制的互动乃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①媒体产业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媒体必须承担起舆论喉舌的职责。因此,如何在事业和商业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组织的媒介素养。

媒介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为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激流勇进,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新闻产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讲求独特性、时效性、新鲜性,讲求独家首发。这也对媒体组织的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受众的传媒素养和传媒的产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媒体追求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追逐受众,因此受众本位成为产业化媒体新的传播定位。但是,满足受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媒体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选择有益的信息,采取正确的新闻手段进行传播,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提高,会引导媒体产业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传媒产业化与受众本位

媒体的产业化与受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受众的信息需求是由个人的媒介素养决定的。个人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对媒体的期望、使用媒介的能力决定着受众的信息需求。产业化的传媒以受众为主导,致力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首先,媒体要把产品卖给受众。媒体要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然后,媒体将拥有的受众群卖给广告客户,获取广告收益。广告收益是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利润大小主要取决于媒体的受众群大小,取决于媒体产品质量以及与受众需求的吻合程度。

2、传媒信息生产传播与受众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1)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样具有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能力,以此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决定受众的思考内容。

(2)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共意见。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公开讨论的结果而是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强迫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②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统一意见环境的支撑,而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强调某些意见而忽略另一些意见来塑造意见环境,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3)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人们了解周围世界变动并做出相关应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影响着人们的品牌意识和消费行为;手机短信增强了人们的沟通意识,使人际交流更加畅通;网络BBS增强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受众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 网络新闻丰富多彩,重构着网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影响着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受众是传媒信息的消费者,但这种消费不是被动的,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接收与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价值规范相一致的信息。按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在日渐饱和的大众市场上,准确地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传播,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符合他们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准则,是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需求、受众传媒素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传媒传播的信息能够左右和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就能影响受众的媒介素养,起到教育受众的作用。反过来,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需求会影响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行为。

3、受众传媒素养决定着媒体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麦奎尔认为,受众“愈是主动积极,他对于媒介的劝服、影响和操纵行为便愈具有弹性和抵抗力……受众个体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受众类型便愈是多样。”③

产业化的媒体坚持以受众为本,其改革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取更佳经济效益。读者对休闲娱乐类读物的需求,滋生了报纸副刊;受众对主流意见引导的需求,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受众对商品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广告的产生;不同受众群的需求和兴趣,促进了报纸的多元化……今天,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独家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

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公众传媒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众传媒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市场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传媒不断改革,从传播方式的改进到传播内容质和量的提高。因此,大众传媒要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健康的信息需求,保证媒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产业化对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大量地使用广告,而且表现在媒体在发表消息或观点的时候,更多地注重所谓‘名人’效应、轰动效果,以此来扩大读者人数和市场占有率。”④一方面,媒体不断提供低俗、娱乐化的信息,给受众以刺激和冲击;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刺激受众对通俗信息的需求,从而促使以受众为本位的大众媒体进一步地偏向传播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毒害受众,也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1、虚假新闻:媒体为争取收视率、读者群,刻意追求轰动性,故意制造新闻事件,弃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如“纸包子”事件、华南虎事件。

2、广告泛滥:“电视广告插播电视剧”,报纸上的大量广告专版、类似新闻的软广告、网络页面上的弹出广告以及关键词搜索广告都以铺天盖地的形式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了 “新闻洞”,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3、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报道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以吸引受众眼球,娱乐节目的比重大幅增加。

4、无序竞争:媒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市场,恶意攻击、相互诋毁的现象频出。

三、媒体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尤其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媒体及其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承担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基础。

1、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取得何种传播效果,对受众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首先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素养高低。首先,媒体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熟悉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其次,媒体成员要善于分析辨别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三,媒体熟练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媒体要有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护受众的知情权。

2、主动承担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职责

新闻不仅是商品,更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会影响到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行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表达群众的意见观点,引导公众舆论,是媒体首要的职责。美国学者C.R.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众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实现社会化。因此,大众媒体必须首先在意识上认识到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明确自身定位,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等方面注意舆论引导性。

3、内容上引导教育,培养积极受众

大众传媒如同一所学校,它的信息传播活动好比是教学,“受众”就是学生。传播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受众的素质和观念。作为老师,大众传媒应该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要培养受众积极健康的信息需求,更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动接收信息以及使用媒体主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培养“积极受众”。⑤首先,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民主化进程。其次,向受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思想,鼓励受众主动行使知情权、传播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强化文化宣传教育,教导受众及时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信息。

传媒产业化是媒体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坚守阵地,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又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产业化对媒体的重大挑战。媒介素养是保证媒体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是媒体保持社会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产业化与媒介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媒介产业化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媒体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卢金珠,《中国媒介产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J].《国际广告》,20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③段京肃,《媒介与终生学习》[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1)

④贾保华,《产业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4)

⑤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