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大学生范文

女大学生精选(九篇)

女大学生

第1篇:女大学生范文

一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体。作为大学生,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WWW.133229.Com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江泽民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四促进女大学生发展的教育对策 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不仅关系女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妇女的解放。它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还取决于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高校女生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女大学生成才是积极性、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

第2篇:女大学生范文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公共政策与社会组织责任、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

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越发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王丽(2012)认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偏见仍将长期存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难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其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性别歧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困境、政策缺失及女大学生自身独立意识和因素较差是女大学生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的主要成因。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薄弱等。傅静(2009)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社会文化所塑造的固化性别角色、国家保障女性就业权的法律可操作性差、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性别平等内容等因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职业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专业、职业方面的期望及一般看法。如姜晓琳(2007)认为,在“女主内,男主外”等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择业,限制了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

(二)公共政策与组织责任

主要表现为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企业在承担其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时责任心的普遍下降与习惯性淡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就业服务流于形式等,这些都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更为严峻。如学者们所指出的,性别公正缺失使得公共政策干预女大学生就业成为必要;缺乏性别意识指导而制定的就业保障政策在公平的外衣下伤害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现行有关男女平等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加剧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高校缺乏对女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如涉及女生就业方面的就业技巧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合法权益保护及就业观教育等分类指导与系统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吴琼,2012)。

(三)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因素

目前,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中,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具有传统色彩的性别意识以及表现为“群体无意识”的女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性别文化与分工的默认,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发展定位不高、面临性别歧视的逆来顺受等因素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内因。如万琼华(2002)认为女大学生普遍认同传统性别意识、主体意识薄弱,这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沈磊、岳永飞、董颖、顾艳艳(2013)认为,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存在成功恐惧心理和求稳心理。部分有能力的女性不敢或不愿意从事领导性工作,畏惧女强人的称谓,且大部分女性在择业时普遍青睐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些岗位上激烈的竞争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学者们分析了女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如焦虑、依赖、自卑等。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女大学毕业生承受着一定心理压力,就业挫折使她们进一步强化不良心理,使得女大学生顺利就业面临更多阻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率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郭璟(201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女性生育哺乳期福利、退休金的负担、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等角度指出由于女性生理特征所带来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归结起来,形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其主要有: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泛滥;政府制定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法规、公共政策流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企业逃避自身的社会责任,拒绝承担女性因性别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就业市场尚未完善或成熟,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等。二是文化。传统性别观念经过长期、持续的社会化历程已经铭刻在女大学生的性格特质、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之中,它以一种“想当然”的已有合理性控制着女大学生的工作选择与工作状态,建构了女大学生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文化环境,限定了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特定角色期待。三是女大学生自身。女大学生不良的个体心理反应、职业刻板印象影响下的择业观、社会化历程中形成了传统性别意识以及部分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就业。此外,高校传统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脱节,课程上缺乏从女性学课程以启迪女性的主体意识,高校的就业服务业相对滞后,这些因素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如何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形成政府与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三位一体”的策略体系。

(一)政府与社会

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与社会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应该更有所作为。一是倡导平等性别文化,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应不断清除“重男轻女”的歧视妇女的传统偏见;要强化性别意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努力实现性别公平、创建男女公平的氛围。此外,要为保障女生就业公共政策的实施营造支持女性解放、倡导性别平等的良好氛围。如社会媒体应承担起促进性别平等的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温静,2012)。二是增强反歧视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建立促进就业的奖惩机制。学者们提出要对于性别歧视的具体行为进行界定,使得法规落到实处。对于就业中侵犯女性权益的行为,应该制定惩处的条款细则;建立政策执行机制,严禁歧视女性的行为;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的责任、健全处罚条例,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要有可操作性。强调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纳女大学生就业;建立惩罚机制,制定“反歧视法”,防止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齐依南,2009)。三是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应尽快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切实保证女大学生就业权利;完善生育保险机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成立专门的就业歧视监督部门和社会监督机构,加强就业领域的执法监督。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女性就业选择空间,完善社会工作介入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政府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应该实施严格的产假保护制度、女性再就业培训规划、发展社区服务业。郭璟(2013)指出,社会工作在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对女大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辅导,与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用人机构建立联系,促成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接纳。

(二)高校

学者们认为高校应深化就业服务,增进人性关怀。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她们的个人修养、实践动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要针对女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心理咨询、择业技巧等就业服务。还有一些学者们认为,高校应合理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同时在教育上应该引入性别意识,重视性别差异,并将其渗透在教育过程中,以增强女生的自我意识。

(三)女大学生自身

一是增强自身性别意识。女大学生要增强驾驭自我命运的意识,发扬自我优势、正确看待两性角色、增强自我性别意识。二是合理择业观念。女大学生应该奉行“合适的职业才是最好的”择业理念,正确认识自我,更新就业观念,结合主客观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择业时要同时考虑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选择有利于发挥潜能的职业。三是强化自信力与维权意识。女性在职场上有语言出众、易于交往、富于耐心等优势,因此女大学生要在心理上有自信、要敢于竞争,应认识并发挥自我优势、提高自信心,掌握择业技巧。四是积累人力资源资本,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能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总之,政府应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核心主导作用,高校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发挥“奠基”作用,女大学生自身在解决自我就业问题上应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

三、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3篇:女大学生范文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一项对于女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学生表示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一个”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与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的态度上,女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学生,但与传统的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单一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一生活目标,而选择“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一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一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是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一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一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一定的覆盖面这一类的女生抑郁症一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一般不采取行动)。这一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二)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一直拖到毕业。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与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与活动脱节,行为表现与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与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她们都处在自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一片混乱,唯一的念头就是一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一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一)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一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一,从立法上看,我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一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

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与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一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动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标、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一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与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认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不了。”与男同学一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一样”,她们总认为:“男人干一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一些女大学生,常怕被别人认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与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一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一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认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和儿女”。一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与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一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第4篇:女大学生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0日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转向了“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而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当下社会的焦点,这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顽疾,作为特殊群体的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就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遭遇歧视,就业率低于男生。高校女大学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困扰,就业机会不均等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尽管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社会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不少骄人之处,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会倾向于要男生。有些用人单位在招生简章中就写明:只限招男生。女大学生还没有任何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就直接被拒之门外。即使有机会参与应聘,其就业准入条件也较高,既要有出众的学识与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形象气质,还要承受一些隐形附加条件的压力,譬如“五年内不能生育”等。

(二)就业质量低,就业层次不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更为漫长,所付出的成本也更高。然而,即使经过艰辛好不容易获得了职位,但其就业层次低,总体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大多以文秘、财会和客服等初级岗位为主,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工作的女生不多;即使在同等岗位上,以工资为主的各种物质待遇方面和男生也有差距;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大多数女生感觉工作压力大,上升空间没有男生大。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大学生整体就业局势严峻。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起伏变化中,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复苏较预期慢,欧元区面临信贷危机,新兴市场通胀上升及政策逐渐趋向紧缩。这种动荡的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迅猛增加,当前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袁贵仁在2011年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传统的男性图式就是刚性的,是要有担当,要肩负起家庭与国家的责任,而女性图式则是柔性的,是较为依赖的,主要承担对家庭的照料。虽然社会进步了,但是这种传统的性别图式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图式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将女性所应从事的职业局限于教师、文秘等行业,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以岗位不合适而拒招女大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认为女性在社会成就方面远不如男性。

(二)学校因素

1、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女性的教育培养缺乏针对性,女性的个性特点和需要常被忽视,没能让女性通过教育取长补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理论较多,而实践很少;知识积累较多,而能力培养较少。而实践与能力正是女大学生所缺乏的,很多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高,但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还有一些高校容易将部分女大学生的缺点看成女生的普遍缺点,认为女生缺乏独立意识与竞争意识,因而对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造成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下降,职场的竞争力不足。

2、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在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切实考虑到女性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要求,与社会就业市场的衔接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体现在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也导致了女生就业难。

(三)自身因素

1、女性生理特性的影响。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一生要经历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所牵涉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虽然我国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都对女性就业的权益进行相应保护,但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虑女性在就业上的亏损。女性结婚、生育基本需要两年时间,而且结婚生育后难免将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用于“相夫教子”,期间所造成的用人成本增加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直接原因。

2、就业定位不准确。受传统思想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定位不准确,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憧憬。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不够,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认识不足。在过高期望值的心理作用下,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厢情愿地选择职业。只愿意到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比较优越的单位工作;还有一些毕业生把择业目光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认为这里工作环境好、薪金高、利于生活,结果造成了个人专业知识难以用于实践,自身的价值没有真正实现,这反映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

3、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当今女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弱点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提倡能力培养,要求人才是复合型的。而女大学生虽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并不亚于男生,但她们的知识结构却往往不及男生全面,知识面狭窄,这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全社会要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全社会要致力于摒弃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媒体应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树立美好、成功的女性形象;企业要改善男女价值评价体系,多元、公正地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价值创造;国家要进一步健全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用法律手段积极矫正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可以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在税收上对女性职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此外,社会化的家政服务能把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教育应与市场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女性的教育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课程和科目,实行“因性别施教”,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女性特色,注重女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功能,为女性就业提供细致的服务;要加大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就业心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女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提升自我。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女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扭转,女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应充分认识就业的难度,抛弃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此外,女大学生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大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2.

第5篇:女大学生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公民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开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未来知识女性代表的女大学生也就被寄予了厚望,而她们的择偶观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

一、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特点

(一)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自主性显著提高。作为特立独行的一代,80、90后所倡导的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面对包括择偶等在内的人生大事方面,更是有着极强的自主性。由《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一文所得出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的80后女性有着婚姻自,但来自于其家庭的意见与压力还是极为重要的。及至80、90后的女大学生这一代,她们敢想敢做、思想独立,在她们的观念之中,结婚是“两个人的事”。绝大多数的90后女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所拥有的较为良好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基础也为其拥有更为自主的婚姻状况奠定了基础。

(二)视婚姻为就业捷径。根据有关调查表明,“人品”、“能力”、“爱情”再择偶标准中所占到的比例分别为27.9、25.6、15.2的比例,即便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中的一项极为择偶标准,也就是“有共同的兴趣”其所占到的比例却仅为3.0,除此之外,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标准就是“经济收入”与“家庭背景”了,而这也就表明还是有为数众多的女大学生所持有的择偶标准显示出了一种功利性的特征,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些大趋势与情势,这一功利性也就变得日益增强了,很显然一部分女大学生也就是视择偶为改变自身身份与命运的一种手段与捷径。

(三)当代女大学生择偶中出现了“闪婚”现象。“闪婚”指的就是快结快离的一种闪电式婚姻,这一潮流也恰恰能体现出当前阶段社会上呈现出的一种一股快餐式的爱情与婚姻的观念,而选择此种爱情与婚姻方式的族群也就是所谓的“闪婚族”,这一群体的主要成员就是年龄介于20至30岁之间的80、90后青年,此种闪电式的结婚方式归因于实际上双方彼此之间的不够了解,从而给其婚姻稳定性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二、公民道德教育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公民道德教育能够对女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婚恋心态祈祷一个引导作用,受到一定的外在环境的刺激之时,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持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态度,长期以往,其就可以维持正确的心态以及产生正确的行为。由此可知,公民道德教育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一个重要作用也就是借助于对其婚恋心态的改变,从而引导其树立起一种正确的择偶观。

(二)矫正作用。公民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不仅包括对女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择偶观的引导,而且还能够在分析婚恋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对女大学生持有的错误的择偶观进行矫正。具体的方法与措施就包括了以教育为主,又要以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为辅。考虑到这一点,只有在将公民道德教育各要素的功能予以充分的发挥与协调的前提条件之下,才有可能矫正女大学生的不良择偶观。

(三)预测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不仅能够及时地对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引导与矫正,而且公民道德教育还可以预测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发展。在养成了良好的择偶观与择偶习惯之后,女大学生就会在一定的时间与地点条件下自然的产生相应的正确的择偶行为,以女大学生平时的择偶习惯为依据来对其规律做出预测。分析与预测女大学生的择偶观也就是公民道德教育者借助于对业已掌握了的环境刺激以及人格动力结构的分析为依据来对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预测。

三、当代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教育对策

(一)高校对大学生择偶观的教育是关键。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前所接受到的最后阶段的一次正式教育,其理所应当地就必须要为其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偶观增添助力。健康而且正确的择偶观的形成并不是单一且孤立的,而应该是要对于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在内的诸多观念在择偶过程中的一次集中地体现,有鉴于此,择偶观的相关教育就需要依托于多层面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在对有关于择偶、婚姻、家庭等相关知识在内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的前提条件之下,借助于主题教育活动、咨询辅导以及选修课程等诸多的形式来位女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与异往的原则和方法提供帮助。高校必须要对择偶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引起足够的关注,认真地研究择偶婚恋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确定正确的认识进行指导。

(二)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择偶观教育的基础。一方面是考虑到家庭教育确实是良好的择偶标准观的基础之所在,父母作为其子女的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对子女的一生产生长远而且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的婚姻生活是否和谐与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子女的恋爱观与择偶观。另一方面,也要到同辈群体以及电视网络文化可能对女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充分的重视。考虑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对电视网络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管,尽可能地减少那些低俗节目,从而避免对女大学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择偶观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有鉴于受到我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影响,女大学生的择偶观也相应地正在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其中较为突出的变化就包括她们更要求婚姻自主、视婚姻为就业捷径、“急婚族”与“闪婚族”的大量涌现,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第6篇:女大学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女寝;男生入女寝;人际交往

一、案例简介

周末某男生溜进女生宿舍,A女生为其提供宿舍并留宿一晚,未询问或告知其他室友,但其他同学对事件却有一些流言飞语,周日晚室友从他人口中而得知。室友都认为A女生是个既不诚实又不讲究规矩的人,不愿与此类人为伍,而A女生却觉得同学都不信任她,甚至室友都这样看待她,她很孤独很难过。寝室同学之间心生间隙,相处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二、案例分析与辅导过程

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男生入女寝是严格控制事件,女生不仅让男生进入宿舍,还将其留宿一晚,使事件更为复杂。大学中原本敏感的男女关系,变得更为扑朔迷离。

该女生不信任她的室友,留宿男生之时未第一时间说明情况,询问室友意见,因此,当室友们从他人口中得知此事之时,更觉该女生道德败坏、不可信任。

寝室所有人的压力和矛盾都因“敏感”保持缄默,女生细腻的心更承受不了这一份“无言控诉”的沉默,因此,最终在自身的内疚与痛苦中提出搬离宿舍。

因此,针对现状,首先要帮助寝室女生们缓解和释放压力,让大家敞开心扉聊话题。其次,需要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有正面面对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再次,帮助寝室同学辨证分析该事件,引导同学们看清问题的两面,最后,室友真诚沟通,彼此接纳,重新建立互信。

(一)释放压力

首先我清散了门外凑热闹的同学,之后我将寝室大门关了起来。安静地坐到了该女生的床边,用平和的语气再一次向寝室成员们了解情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会这么不开心?迎来的又是一片寂静。我说:同学们都走了,关上门都是本寝室的人,有什么不满大家敞开说,别都憋在心里,老师也保证不会将自己听到的去班级宣扬。谁先第一个说?这时一个女生开口了,说我们看不惯某女生的一些行为;接着其他女生开始帮腔。说到这,我直觉就联系到了周末事件,但我仍然没明说,担心直接说穿会让该女生的处境越来越糟,并对我感到不信任。接着,我顺着他们的话题往下问,什么事情让大家看不习惯?睡得太晚?生活习惯不协调?还是卫生值日有异议?大家支支吾吾,说很多事情都有,有些事情她们也不方便开口,最好还是让她自己说。

(二)正面面对

该女生一直没吭声,安静地听着大家的评判,现在大家的目光全投向了她。她再次向我询问了保密协议,我说绝对不向其他同学提起。这时,该女生将周末事件如实地说了出来:

周六某男生溜进女生宿舍,和某些女生在宿舍打牌,走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很晚,男生提出不方面出门,想借用宿舍一晚,想着周末寝室人少,该女生便答应了,并安排男生住在了自己寝室。但只提供了一个空宿舍给他,自己和其他同学睡到了一起。她害怕室友对她有看法,也不知道如何开口向室友说明,因此就没向室友提起。

(三)辩证分析

一方面,A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校纪校规,男生违规入女生宿舍,女生不但不举报,还跟他一起玩,并安排他住宿,完全没有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从道德本质分析,A女生没有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安排男生住宿,也有受男生蒙骗的成分。因此,A同学既是违纪者,也是受害者。她也为自己的行为后悔,所以不敢告诉室友真实情况。

当我说到这时,A同学哭了,她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让室友难堪。见A生有主动承认错误之意,我进一步进行协调,再次说明了A生的问题所在,但同时也希望室友站在A生的角度、站在女生的角度想想,如果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承认的勇气又会有多少呢?再次,我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A生敢于承认,那我便相信她所说的都是事实。凭这段时间的相处,相信大家也初步了解A生的为人,直率重情义,也请大家相信她绝对没有做出任何有违道德、有损学生形象的行为。此时,同学们都静默不语,没有了指责,没有了批判。

(四)真诚沟通

我再次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思想攻破,一个寝室的同学聚在一起不容易,住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大家应该相互关心关爱,如果每天朝夕相处的室友都不能相互信任,那还能相信谁呢?A同学让男生进宿舍是一个问题,但没能信任大家,没将事情第一时间告诉你们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寝室就是你们在学校的一个家,家中的人都应该坦诚相见,相互真诚才能交到朋友。A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大家宽容一些,不要再犯她同样的错误,彼此打开心扉,真心做朋友。

我首先牵起了A同学最好朋友的手,希望她可以跟A同学握手言和,没想到的是,这位同学直接给了A同学一个拥抱,A同学顿时感动得泪如雨下,两人之间说起了安慰的悄悄话。见此情形,我马上又问了问A同学:是不是还有人信任你?你愿意跟其他同学和好吗?A同学泣不成声地达到:我愿意!我下次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随即,我立马又问寝室其他成员,A同学真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原谅她,重新接纳她呢?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通过老师、同学的努力,该寝室学生化解了彼此的误会,重新建立起了信任、和好如初,并再也没有发生过寝室矛盾。我想在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家学会了如何面对矛盾、处理矛盾,坦诚面对、真诚沟通,相互包容,并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三、案例思考

人具有社会属性,而交往则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人都有归属的需求,都有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社会的需求,它促进个人成长、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并且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尤其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寝室是学校人际关系组成最小单位,处理好寝室人际为大学生处理学校、社会中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一)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品质

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已趋于成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应该先从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开始,了解把握自己的身心特点及优缺点,见贤思齐,不断提升与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才能更好与人相处。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和积极参与活动。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成长、锻炼,完善个性品质正是一个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学生将通过共事结识更多的朋友,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际、沟通,进而不断培养、塑造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加强人际交往技巧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人际交往技巧虽说很多,但大学女生能践行的却为之少数,尤其是当遇到矛盾时,各类技巧可能早早抛于脑后,没有通过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因此,在加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校或班级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途径,组织各类符合女生特点的人际关系活动,加强女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体验,如通过“背摔”活动、“一丝不苟地诚实”活动加强室友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旋转椅”、情景剧角色扮演活动使女生养成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的品质,通过“我的心思你来猜”、“单向沟通”等活动加深女生对双向沟通的理解与认识。

(三)加强男女生关系的正面引导

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交往也属于正常人际交往范畴,并且异性相吸,在大学时代,尤其女生对爱情抱有自己的幻想,可能更愿意与男生交际。在学校、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同学应正面此种情绪体验。女生室友之间应积极理性地分享自己与男生交往的体验,或从男生身上学到的大度宽容的情怀、或从与男生交往中感知到的情感及困惑,室友之间都可以进行探讨,在相互讨论中如何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

人际交往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女生寝室人际只有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理解和宽容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解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

[2] 刁晨艳.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解析――一例大学女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报告[J].科教文汇,2008.

[3] 李群.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心理探析与调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马辉.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

第7篇:女大学生范文

张立昆

内容摘要:大城市的城市建筑、购物场所、消费水平的发展造就了与之适应的消费心理。作为未来大城市消费主力军的女大学生们消费心理有什么趋势和亮点。本文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消费心理方面的需要、动机、行为、个性及生活方式进行跨学科的精确分析,在如此消费心理上对爱情观与金钱观也有驱云露日之处。

关键词: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大城市 准白领心态 决策自主化 感性化趋势

研究背景

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动荡,在这个金钱是个人成就代表和自由平等至上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大城市的象牙塔中出现了准白领心态的女大学生们。她们出入超市、麦当劳、电脑城、歌舞厅、服装店。她们排斥大趋,希望形成鲜明个体,通过展示自己能力来实现自身价值。卡通、旅游、吃东西、睡懒觉却几乎成为共性。但对于出世、入世的惴惴不安,迫使她们不得不思考金钱、爱情对于自己人生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大城市的媒体力量报纸、新闻、电影、广告等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象征;在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所中女大学生被引入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让她们去审美、幻想、消费、享受。这两方面对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形成了为社会学研究所忽视的女大学生消费文化。

调查概述

(一) 调查方式:以标准的问卷作为主要调查方法,在首都某高校自习室采取随机发放的原则

(二) 问卷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于2004年5月20星期四进行,共发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84%

(三) 调查对象:主要是重点大学本科女大学生,大一2份占8%,大二8份占32%,大三10份占40%,大四4份占16%,另外毕业校外人员1名。二三年级比重大,正好是消费心理稳定的学生群体。在25份问卷中,来自农村4份,来自小镇1份,小城市或县9份,大中城市11份。

研究概述及理论分析

(一) 消费水平

吃饭外的月花费(元) 100以下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以上

比例(%) 4% 16% 36% 20% 24%

配合此表,笔者进行了女大学生月均食品消费调查,大部分月支出200元,根据此表分析钱大部分却无形的花费在其它方面,让女大学生回忆花在什么地方时,她们76%认为这种消费值得,没什么可考虑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信息,这经过数百小时的心理分析也无法打开回忆之门,而这种无意识可能被压抑。走出家庭消费决策自主化的女大学生们出现这种感性随意消费特征,极大可能是对某种物品的消费欲在童年受压抑或者是朋友、舍友对其的压抑影响。所以现在女大学生们不少认为“我以后的目标是养活自己就OK了”流失一定程度引导其消费,几乎很少有女大学生逃脱此等命运。笔者建议离开家庭后的决策独立化应该与个人理财合理化结合,动态过程中节约开支,合理消费。

(二) 消费心理的需要方面

按照需要的层次,根据马斯洛分类可以将消费者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五中需要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是依照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组织起来的,每一种需要也可以相对组成自己的层次。其中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需要逐层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顶峰,因而不断推动人们追求新的目标,获得新的满足,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规律的。笔者对五层次进行了与消费心理知识方面的结合,得出了消费心理的需要四层次性:生理需要、社会需要、象征需要、认知需要。他们一切符合马斯洛的具体分类的五层次理论,并在问卷中尽有含蓄体现。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笔者的需要四层次性

自我实现 创造 认知需要

审美

认知与理解

尊重和欲望 地位、成就、受人信任和赏识 象征需要

爱和归属 社交、友爱、参加团体、获得爱情 社会需要

安全和保障 稳定的职业、有秩序的环境、保健条件、储蓄等

生理需要 饮食、空气、住所、异性等 生理需要

(1) 生理需要:这个需要从马斯洛的观点,就是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消费者需要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伍吉尼亚沃尔夫说:“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每个大城市的女大学生心中都曾经有这一个梦想。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问题,现在问到为什么要拥有时,她们沉默了。72%“就是想拥有”,12%“作为一种投资行为”,12%“想拥有自己安静的空间”,4%“想用于结婚”。由此可见新的家庭观念在这一代女大学生中已经形成,“生儿育女”与“买房储蓄”的传统女性角色,已不在为女大学生们所必然选择。大城市中高学历的单身女性群体正在全面扩编。甚至有些女大学生看破红尘,高呼“单身也快乐”

(2) 社会需要:消费者通过消费产品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消费某种产品可能代表一定社会阶层的成员资格,或是传递了某些消费者社会关系的信息。这些产品满足了马斯洛认为的更广泛的社会需要。问卷中的典型例子是咖啡,尽管在西方喝咖啡完全是个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它更是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模仿与女大学生们一致对白领生活的认同。大城市的媒体力量甚至直接把未来毕业的女大学生和白领联系在了一起,准白领这个概念也最处来自于媒体。自我意识如此强烈并以感情见长的女大学生们中已构想好自己未来社会角色,并自觉不自觉的努力融入白领这层次文化

(3) 象征需要:产品对其拥有者的自我概念和个性起到了象征作用,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也是向他们自己表明什么,告诉人们他相信什么,或他像什么。衣服自古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现代大城市的女大学生们更视衣服为自身的一部分。一个寝室,如果一个会打扮,那么整个寝室的姑娘也会逐渐漂亮起来,毕竟女人是有这个潜质的。女大学生的着装风格倾向于挖掘生活情趣、体验心情境界、展示女性魅力,她们真的变成地地道道的女权主义者。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欲望城市的焦点不是职业,不是性,女大学生的欲望城市是自 己喜欢

(4) 认知需要:认知是指发现关于我们自己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并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内涵据问卷分析女大学生们在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的月均消费在25元,绝大部分是以知识性、内容深度为主,小部分专攻娱乐休闲类。在于外界交流甚少的象牙塔内,她们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全球资讯、关心社会环境与问题;她们是“学习型”的人,懂得自身修养与教育投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一代,但近20%为林妹妹的伤感女性,尤其是理工科女生。她们反思自身在现代性中的生存状态,处于一种内在的张力关系之中,随着未来恐惧感和社会风险系数加强,她们将深陷一种可怕的轮回状态中

(三)消费心理的动机方面

(1)情绪动机:由消费者的喜、怒、欲、爱、恨、惧等情绪引起的购买动机。女大学生们认知细腻,决策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很不稳定和冲动性的特点。与平时心境不同的消费行为即情绪化消费,这是笔者在问题上研究的主要方向。问卷中68%女大学生偶尔出现,8%女大学生经常极端情绪消费。在她们看来“反正心情不好,就买吧,那样心情会好很多”在大城市这样高速转动、转型的环境,象牙塔内的她们绝大部分把购物消费当成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宣泄郁闷的一种方法,就如同男人借酒消愁一样的,大家和社会应以公平视之

(2)情感动机:由人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威望感、美感等引起的购买动机。具体体现

A. 追求美感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对商品美学价值和艺术欣赏的要求较高时,会产生此类动机。他们重视商品外观造型、色彩和品位

B. 追求成就的购买动机。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在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乐于承担风险。他们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趋向于使用个人的认定标准

C. 追求名望的购买动机。这是因仰慕产品品牌或企业,希望炫耀和显名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在笔者的调查中这三类女大学生各占28%、24%、24%,另外就是无追成就购买动机占24%,由此可见对唯美追求的女大学生们为消费情感心理主流。当你在校园里看到一大群在一起说XX好可爱的时候,绝对不牵涉私有,不牵涉功利,只是分享美好事物,只是大家对这种单纯事物的共同喜好,你也会不约而同的发现这世界真美好

(3)潜在购买动机: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成长和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有很多欲望受到约束,这些欲望无法消除也无法完善的控制,他们会出现在梦境中,脱口而出或出现在神经质的行为中。所以对于消费者,许多消费动机也许被深层次动机所驱使的。笔者采用联想测试法,企图在深层次上获得固定的或社会化的思想反映。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消费需求高级化:对生活品位和内涵的追求,对及时享乐习惯的满足。体现社会性需要高于生理性需要,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特别处在大城市校园中农村、小镇、县、小城市的女大学生们也尽快武装自己,跟上消费文化的城市化进程

(四) 消费心理的行为个性方面

(1) 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实际生活中,个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B.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女性消费者大多数对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及其挑选过程更感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已产生或将要产生的结果的兴趣。例如:有些消费者十分渴望有名牌轿车,而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车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提升作用。

在笔者调查中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及其挑选过程更感兴趣,而40%的女大学生更喜欢穿衣、吃东西方面的兴趣。逛街是享乐的观点被绝大部分女大学生以实际表现了。的确我承认有时我也厌旧喜新,可是上那有看不够的风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在女大学生思想中高高推崇起来

(2) 能力:能力是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自身能力差异必然使他们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特点。

A. 成熟型,他们非常了解所需要商品,其内行程度超过售货人员,调查中此类占8%

B. 一般型,他们通常有一些商品方面的知识,并掌握有限商品信息,但缺乏相应的消费经验,调查中此类占28%;或者有相对于其他商品的消费经验,但对要消费商品知之很少,调查中此类占40%

C. 缺乏型,他们不了解有关商品知识和消费消息,同时也不具备任何购买经验,调查中此类占24%

在缺乏型的24%比例中,有16%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村,8%的女大学生来自大城市,由此农村女大学生的城市化适应进程与大城市女大学生的独生子女独立进程要不断加强。总的来说,女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一般,要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与大胆追求精神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的白领阶层进行精神衔接

(3) 性格与消费行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以购买行为分类

A. 持重型,情绪平稳,性格内向,环境因素对其刺激作用不大,重科学,重信息,比较熟悉市场行情,调查中此类占44%

B. 谦和型,少有购买经验,没主见,没主意,他们内心体验比较持久,但外表很少表露,调查中此类占8%

C. 激动型,购买行为不规则,没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认识、评价、选择、偏爱、决策”过程,购买以直觉为主,常不多作比较,选择,就进行冲动、突发式消费,调查中此类占48%

D. 反感型,性格怪癖,爱以批评和挑剔眼光看待周围事物,购买时对售货人员见解表反感,调查中此类占0%

不可置否的结论女大学生们是一群天生的消费天才,现在的她们消费趋向感性化,要的是消费所带来的快乐感觉,不在局限于商品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而是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追求心理精神愉悦才是唯尚的

(4) 气质与消费行为: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类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气质的稳定性,可以分为

A. 胆汁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他们抑制能力差,反映快而不灵活。调查中此类倾向占24%

B. 多血质,这种气质的>:请记住我站域名/

C. 粘液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安静型,表现为安静、稳重、反映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重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他们情绪兴奋度低,外部表现少,反映慢,做事塌实。调查中此类占16%

D. 抑郁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抑制型,表现为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观察的细小事物。他们情绪兴奋度高、反映慢而不灵活,对事物反应性较强,情感体验深刻。调查中此类占28%

女大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会直接影响和反映到她们的消费行为中,使之显现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风格和特点。可见女大学生把“不依世俗标准生存”作为基本价值观,享受生活乐趣、展示生活品质的新一族女性的先锋代表

(5) 自我概念:又称自我形象,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的感知、态度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是女大学生们在长期消费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一概念涉及个人理想追求和社会存在价值,因而每个人都力求不断加强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在纷繁的社会结构中,总在刻意、有意或无意的寻找自己的位置,以求抚慰不平静的心灵,达到安稳的状态。女大学生的“自我”在大城市这个消费崇高化、高度物质化的环境下,显得格外卑微和矛盾

(五) 建立在消费心理上的观念

(1) 金钱观

今天年轻的女大学生尽管很看重金钱,追求个人利益,但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和金钱的盲目崇拜。她们对社会上某些 消费行为在校园内大规模的模仿,使女大学生们有一种适应社会预望和要求的感觉,以及对高等阶层形成、风尚、身份的某种虚幻的参入。所以消费中与原始功能无关的附加值,成为了这一代女大学生的时尚

(2) 爱情观

女大学生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社会意义的欲望基础上,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塑造和引导承担着主要责任,在特定的消费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则不断受到塑造和强化,并由此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相互观爱、相互扶持;喜欢是感觉、爱是责任等市场经济平等自由思想广泛的接受开来

研究结论

(1) 她们消费倾向为“一流行、二休闲、三文化”,可以看出都是在享受现在的时间。她们希望结婚这一个转折点到来以前,能够尽情享受,并且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由于女大学生是女性,她们天美、爱漂亮,如果经济改善了她们会首先在吃穿方面进行投入

(3) 在购买前或后,女大学生们回理智评价自己的非理智消费行为,认为情绪消费值得

第8篇:女大学生范文

1,女子礼仪队的成立,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选拔一支优秀的礼仪队。经过我们认真筛选,我院以组成了一支较优质礼仪队队伍。在后来我们协调校女生部对她们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我们院礼仪工作做得很出色!在后来的网页设计大赛等其他部门举行颁奖活动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响很好。

2,女生生活手抄报,为了女生的健康我们配合校女生部一起举行了这个活动。主要增加我们女生们的一些生活健康小常识,也对我们部门在学校进行了一些宣传作用。

3,舞会活动在年月21日,我们举办了一场舞会,舞会的主题是“相约教科,舞动青春”。我们舞会的目的是增进我院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股团结互助之风。提高每个班级的凝聚力。舞会形式多样也在这寒冷的冬天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活动比我想象的要成功,这与我们学生会各部门的帮忙是分不开的,在此感谢我院学生会各部门的帮忙

4,生活“小帖士”活动,为了关爱学生们生活健康,我们配合校学生会女生部工作每2周贴一张小海报,内容为一些生活上的温馨健康小常识。这项活动给我们的寝室生活注入了一些活力和色彩,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5,“”活动的主题是“”。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庆祝三月七号女生节。并以此次活动来增进我院在新的一年里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股团结互助之风。提高每个班级的凝聚力。活动形式主要是唱歌。总体来看此次活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相对超乎了我们的预期效果。这与我们学生会各部门的帮忙是分不开的,在此感谢我院学生会各部门的帮忙。不过我们工作也有不足的地方,活动尾声有待改善。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很少,这一点我们很欣慰。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注意这些问题的。举办这个活动我看到了我们院学生会各部门的团结,相信我们教科院学生会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每个活动都会举办的更好!

6,女大学生心理讲座,这个活动我要特别的提一下。本来应该是一个讲座的,是由童三红老师来主讲,但由于一些原因,童老师以另一种方式来进行这次健康安全讲座知识的教育,即用纸张贴健康知识再主教一楼的墙壁上。尽管,没有以预期的方式进行,但活动还是举行了,并且使更多同学受益,所以应该还算比较成功。我想,我们以后举行活动的方式其实都可以采取多样化,不只是局限于再教室里面,也不只是局限于我们教科院的同学。

7,“十佳女生”的评选,虽然我们形式比较简单但也是经过评选出来,这不仅是她们的一个荣誉,也为广大女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通过本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现了我院女生的风采,也加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了解,达到了丰富女生们的业余生活,促进了校园生活的和谐!

8,检查卫生,配合生卫部一起检查寝室卫生,以及学校安全检查。提高广大同学的宿舍卫生质量和安全意识,希望构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9篇:女大学生范文

当天晚上(应该是)男生就要剪头发了,女生可以放心,是不会动你的,但是大家最好在暑假就选一款比较清凉简单的发型,否则你会发现很麻烦。

刚开始几天男生女生的训练内容基本一样,就是最基础的东西,在这几天反倒要提高警惕,这时的内务检查和个人卫生检查会相当的严,对教官要非常“尊敬”,他站着你别想坐着,他坐着你还是别想坐着,乖乖站在门口吧。另外还有,千万不要在不训练的某天(万一有)就放松了,我们有同学就是在那天打牌被发现,写了3000字的检讨,苦呀…………还有就是这几天会有教官来巡视,有时会叫几个高个出来,不要怕,那是在挑国旗班的(就是开学给你们升旗的),如果进了那里,虽然比较累,但是最后打分都很高,而且在之后的一学年里还有钱拿,有学分挣,所以还是可以争取的。:

过一周后就女生也开始分方阵了。我们院当时人少,只有分走队列的,但其他女生比较多的专业还有女生被分配到扮演“医护人员”的,那个就非常爽了,每天在阴凉地方休息,一天也训不上一两次,当时被我们说成是“**最悠闲的方阵”。现在想来,走方阵时已经没那么辛苦了,经常是在“放羊”,如果当初我们都认真一点的话,也不会落为笑柄了。所以各位学弟学妹们还是要珍惜这个经历,好好表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