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精选(九篇)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

第1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 排放 现状 对策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06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几年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2012年全年排放量达到8106.43百万吨。中国曾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于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施减排任务同时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来源

化石能源的消耗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其中第二产业1978年至2015年的平均比重达到45%,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到总能源消耗量的80%以上,由此推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在第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异,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到40.1%、24.2%、7.3%、6.7%和6%。

农业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例较低,而且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中国大规模的砍伐树林、毁坏良田、破坏湿地等活动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吸碳能力大幅度下降。

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2000年至2012年,中国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5389百万吨增长至16572百万吨,具体来看,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在前五的省市区分别为辽宁、广东、河北、山东和山西,到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在前五的则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河北和内蒙古,虽然排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占比加总基本保持在35%左右,这说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度基本保持不变。2000年至2012年中国全国的二氧化碳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为9.81%,其中,海南、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山东、广西、新疆、福建、云南、江苏、湖南、浙江和河南大于全国的二氧化碳平均增长速度,因此,这些地区的减排任务严峻。海南、宁夏两地的增长速度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基数小,但若不引起重视,这两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位居第五,若仍然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地区。

从地区来看,2000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633百万吨、1757百万吨和999百万吨,比重分别为48.87%、32.60%和18.53%;2012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7733百万吨、5340百万吨和3500百万吨,比重分别为46.66%、32.22%和21.12%。2000年至2012年,虽然三大地区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度排序依然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但是东部的贡献度明显下降,中部基本保持不变,而西部的贡献度明显上升。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速为9.39%、9.71%、11.01%、9.81%,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三、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析

人口、经济增长、技术水平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会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得对能源的消费增加,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是人口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其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间接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促进作用,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即扩要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量来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过去高污染的工业经济开始转向清洁的技术型、服务型经济,结构效应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另外,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也进一步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结来说,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初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开始减少,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三大主要途径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节能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这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增加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从以能源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过渡到以资本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

四、结语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依然严峻,西部地区是未来二氧化碳减排应该着重注意的区域。在实行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人口、经济增长以及技术水平对其的影响作用,将他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此实现在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玉军,陆D.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_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

[2]李国志. 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第2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贸易开放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APLM模型;倒“U”型曲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而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197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为9.7%,而2006-2008年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64.81%,62.27%,56.90%。虽然近几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国际贸易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火车头。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资源被过度使用,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已被认为是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庄贵阳,2007)。我国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7.2亿吨,超过美国的59亿吨,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家。我国政府已经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2翻的经济发展目标,并且在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要有显著下降的目标,加之当前全球都在积极的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要承担对全球“碳减排”应尽责任。此外,当前不少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因此,本文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

1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多集中在进出口贸易中碳含量测算的研究。随着全球对二氧化碳排放关注度的逐年提升,有关于二氧化碳与经济增长、二氧化碳与贸易开放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但并未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

国外方面,Copeland , Taylor(1994, 1995) 建立南北贸易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得出,对外贸易改善了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却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Kander, A. and M. Lindmark(2006)以瑞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外贸与发达国家的污染排放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发达国家是否将其污染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不过他们并未发现因果关系的存在,却发现效率提高,消费模式改变和能源系统改造才是影响瑞典污染排放的关键因素,对外贸易的影响作用较小。Halicioglu, F.(2009)以土耳其1960-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收入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因果关系。Paul B. Stretesky , Michael J. Lynch(2009)利用169个国家1989~2003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研究分析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于世界各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在进口方面,则只有个别国家的进口对二氧化碳排放有影响。同时指出,进出口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可能还受产品需求的影响。Aaron Kearsley, Mary Riddel(2010)利用OECD27个国家1980~2004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物数据以及氮氧化物数据研究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对外开发程度和人口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就其研究结果而言,没有证据表明环境质量与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且发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置信区间非常宽,几乎包括所有样本数据,进而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值得怀疑。此外Grossman ,Krueger(1991),Lucas et al.(1992),Wyckoff , Roop(1994),Antweiler(1996),Suri ,Chapman(1998),Pesaran et al.(2001),Wyckoff(2003),Nohman, Antrobus(2005). Mongelli et al.(2006),Peters, Hertwich(2008)等学者也对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但都没得到一致的结论。

同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研究对外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文献还较少。李秀香,张婷(2004)研究了我国出口扩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增长并没有促使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大量增加,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李小平,卢现祥(2010)运用我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研究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群,陈媛媛等(2010)以国际资本流动作为研究背景,从理论上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质量的影响,并在环境质量满足正常商品假设下推导出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当地环境质量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吴献金,邓杰(2011)运用1995-2007年期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角度,就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代表规模技术效应的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贸易自由化的总效应使得碳排放增加。李国志,王群伟(2011)基于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刘华军,闫庆悦(2011)分别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经验估计,实证研究贸易开放和FDI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1952~2007年时间序列协整分析表明,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负的效应,但统计不显著,1983~2007年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明,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正的效应。

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外文献还是国内文献,都是使用简单回归模型或面板模型研究对外贸易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然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建模者往往需要尝试多种形式的模型才能根据统计检验和经济意义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最终选定模型的形式。而非参数模型在曲线拟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本文拟将非参数模型应用于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此外,鉴于大多数文献只注重于参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分析,而甚少关心更具实际意义的经济解释,因此,本文除在建模方法上进行拓展外,还将对参数的经济意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解释。

2 研究方法

参数回归最大的优点是回归结果可以外延,但缺点是形式固定,拟合效果较差。而非参数回归则恰好相反,它的回归函数形式不确定,结果外延困难,但拟合效果较好。而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重在曲线拟合效果,并且拟合程度越高越便于研究曲线的形状。因此,采用非参数回归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合理。

一般的可加模型(additive model)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可加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既能够避免维数诅咒(维数越高,模型估计的精度越差),又能够使模型中的系数易于解释。因此,stone于1986年对上述可加模型进行了拓展,得到可加性部分线性模型(Additive Partial Linear Models,APLM):

模型(1)中的 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为已知的以线性形式引入模型的 维解释变量向量, 为非参数形式引入模型的 维解释变量向量。

将模型(2)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 由元素 组成的 阶的平滑矩阵。

假设 有M个观测值: ,…, 。则根据M个子样本可以分别计算出估计值 ,(k=1,…,M)。然后将所有的 取平均得到最终的估计 。

估计 , 为对应变量 的一个数值, 表示除了变量 外的其余变量。首先采用局部线性回归在 方向上进行展开 。同时对于所有的 将(5)式最小化:

其中, 为一维的核密度函数, 表示窗宽, 为 的多元核密度函数, 为 维窗宽向量,这样通过(5)式中求得 即可估计出 ,重复上述步骤 次并采用求边缘密度的方法可得:

常数项则可用下式估计:

3指标选取、数据说明与实证模型

3.1指标选取

鉴于已有研究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如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因变量的选取

人均CO2(PCO2),其中2009年数据尚未公开,本文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总的CO2排放量, 为第 种能源的CO2排放量, 为第 种能源的消费总量, 为第 种能源的热值系数, 为第 种能源的碳含量, 为第 种能源的碳氧化率。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可以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找到,热值系数以及碳含量则可以从IPCC出版的国家温室气体库存指南上面得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氧化率参照虞义华等(2011) 提出的数值。

2.自变量的选取

(1)贸易开放度(OPEN),即本文主要关心的变量。学术界关于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 之间的关系的论断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外贸易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新技术的机遇与动力,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进而可以提高全球环境质量与改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对外贸易虽然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会导致更多的环境退化与工业污染。除此之外,环境管制可能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污染大的企业或产业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这些地区往往环境标准较低),使之成为“污染物避难所”,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与经济高速发展,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将降低环境质量标准,从而最终导致全球总体环境质量恶化。因此,贸易开放度的符号预期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本文利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贸易开放度,由于环境质量与贸易开放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因此,将贸易开放度纳入实证模型的非参数部分。

(2)人均GDP(PGDP)。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经济增长初期随着人均GDP不断增加,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当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环境开始改善,并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持续改善,即所谓的倒“U”型曲线。根据本文的理论假定,将人均GDP纳入到实证模型的非参数部分,以不确定的函数形式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3)外商直接投资(FDI)。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国外跨国公司,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投资我国相关企业的同时也会附带先进排污技术和先进污染物处理设备。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外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排污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自身治污水平。本文假定,FDI与人均二氧化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FDI的引入有利于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

(4)能源强度(I)。能源强度(I)即单位GDP生产所需能源消费量,其值等于第t年能源消费总量(E)与第t年的GDP(本文以1979年不变价为基期)之比:

(9)

化石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在GDP一定时,能源消费强度越大,二氧化碳排放越大。因此能源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正相关关系。

3.2数据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指标有人均二氧化碳(PCO2,单位:吨/人)、人均GDP(PGDP,单位:元/人)、外商直接投资(FDI,单位:亿美元)、贸易总额(单位:亿元)、能源强度(I,单位:吨/万元)。数据跨度为1979~2009年。其中二氧化碳1979~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2006~2008年数据来源于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AIC),2009年数据通过相应数据计算得到。外商直接投资1979~1983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数据库,其余年份的数据以及人均GDP和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198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能源强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能源消费总量 与GDP总量之比(1979年不变价)计算得到。

3.3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假设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贸易开放度(OPEN)、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外商直接投资(FDI)、能源强度(I)。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构造初始模型:

将(10)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根据非参数模型理论,将PGDP和OPEN纳入非参数部分,其余为线性部分,则(11)式变形可得:

4 实证结果分析

4.1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表1为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吨,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

参数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FDI与PCO2的线性关系的统计性质非常显著(p值为0.0076),并且为负相关关系,即从统计角度来看,FDI的引入似乎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如果考虑系数的实际意义(即经济意义),FDI系数不显著(系数绝对值大小为0.00162),其系数大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FDI引入量提高100%,则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6%。显然,这种实际影响微不足道且不合实际(就目前来说,FDI提高100%显然不现实,况且作用效果太小,可以选择其他办法减少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从本文研究结论来看,FDI引入几乎不会影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如果FDI的引入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则可以不必过于担心其会影响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强度(I)与PCO2线性效果统计意义上显著正相关,能源强度(I)上升,则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反之,则减少。就其经济意义来看,能源强度的估计系数绝对值大小为0.7694,且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强度每提高十个百分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提高7.7%,反之则降低7.7%。这表明能源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具有很强的经济显著性,即能源强度是影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显著因素。就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而言,能源消耗中化石燃料的比重超过90%,远远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一个典型的化石燃料消耗大国,但能源强度下降迅速(1979年为14.42吨/亿元GDP,2009年为4.36吨/亿元GDP),能源强度的下降为缓解我国“碳减排”的重担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进一步提高高碳能源利用效率及寻找其他高碳替代能源对降低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非参数结果

图1为贸易开放度与PCO2的非参数曲线关系图,图中结果表明,我国的贸易状况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虽然中间有小幅下降,但总体来说,贸易越开放越会促进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往都是高碳产业,高贸易增长伴随我国高碳排放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从出口货物来看,我国出口货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环境成本要大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环境成本越大,环境承载的压力就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5~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3.56%、94.54%、94.95%和94.55%。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环境承载的压力有增无减。另外,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Copeland和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天堂假说”(PHH),即发达国家通过将污染大的企业或产业转移到那些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使之成为“污染物避难所”,最终导致全球环境质量恶化。

图2描述了PGDP与PCO2的非参数曲线结果,该图表明从我国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增长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这里具体指CKC),而是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是正向线性关系,且曲线的两倍标准差并没有较大的向外侧发散,正向线性关系非常显著,经济增长将会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至少在碳排放方面是如此)。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经济增长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线性关系将不利于我国的综合发展。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克服传统参数回归模型的不足情况下,建立了基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非参数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贸易开放度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应变量影响的经济意义做了很好的解释。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FDI与人均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在统计意义与经济意义上均不显著, FDI的引入不会影响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2.能源强度(I)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正相关关系,统计意义与经济意义也非常显著,说明能源强度增大将促进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的能源强度相比改革开发初期有了很大的下降,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强度的下降显著的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均二氧化碳的变化等于能源强度的变化与其估计系数的乘积,由于我国能源强度一直下降,能源强度的变化为负,所以人均二氧化碳的变化也为负)。由于能源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很大,所以,能源利用效率及新能源开发将会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有效方法,进而可以降低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

3.贸易状况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且作用比较显著 。

4.PGDP与人均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不满足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而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与“碳减排”政策存在矛盾,经济增长会显著影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即便存在所谓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曲线其转折点离我们还很遥远。因此,当前的“碳减排”政策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全球外部性的性质,任何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都会影响全球环境。并且“碳减排”具有全球公共物品性,如果存在“搭便车”的现象,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方面对本国施加严格的碳排放限制 。因此,为保持经济与“碳减排”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http://ipcc.ch/.

[2]Paul B. Stretesky , Michael J.Lynch,2009,“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38:239~250.

[3]Aaron Kearsley, Mary Ridde, 2010,“A further inquiry into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cological Economics,69:905~919.

[4]Kander, A. and M. Lindmark ,2006. "Foreign trade and declining pollution in Sweden: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long-term stru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ffects." Energy Policy 34(13): 1590-1599.

[5]Halicioglu, F.,2009.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foreign trade in Turkey." Energy Policy 37(3): 1156-1164.

[6]Sánchez-Chóliz, J. and R. Duarte ,2004.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or Spain." Energy Policy 32(18): 1999-2005.

[7]Machado, G., R. Schaeffer, et al. 2001.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39(3): 409-424.

[8]Stretesky, P. B. and M. J. Lynch 2009.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8(1): 239-250.

[9]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的排放[J],经济研究, 2010,(1):15~26.

[10]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J],世界经济,2010,(1):3~15.

[11]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1): 43-48.

[12]刘华军,闫庆悦.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_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 21-35.

[13]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 75-81.

第3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第4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碳税;国际经验;碳排放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加之美国众议院以微弱的优势通过《美国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如果我国先在国内征收碳税,那么根据WTO协议中不可双重征税的条款,美国的碳关税则对我国无法实施。至此,中国征收碳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碳税促进节能减排的原理分析

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导致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并且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重要的温室气体,据调查研究显示,引起气候变化的气体中有至少60%是二氧化碳。因此当今控制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税则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从而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应该对造成外部效应的企业增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碳税是“庇古税”的一种,即是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使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使得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转化到产品的价格上去。征收碳税对化石燃料供求的影响可以用图1表示:

在图1中,在未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的社会化石燃料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与E1,此时社会中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为Q1,价格为P1。当对于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时,使其外部边际成本由税收的方式支付。经济主体需要考虑这部分的成本,社会中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价格由P1上升到P2。因而供求量由Q1减少为Q2。供给曲线S1向右移动至S2,均衡点发生变化,由E1移动至E2位置。

从理论上来讲对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税,则会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进资源的节约,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清洁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使二氧化碳污染减少到帕累托最优水平。碳税通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促进新能源推广,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征收碳税的做法与经验

(一)国外征收碳税的基本情况

1、多国开征碳税且根据国情设计不同的税率

欧洲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起步较早,芬兰是最早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的国家,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开始先后征收碳税。迄今为止欧盟27国已经全部开始开征环境税。并且碳税的征收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国征收碳税根据各自实际国情实行不同的税率。例如1990年芬兰实行碳税时,税率为1.62美元/吨二氧化碳;1991年瑞典对私人家庭和工业企业征收碳税的税率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1992年丹麦征收碳税时税率为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等。并且根据之后国情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升税率,已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例如芬兰1995年碳税税率调整至38.3芬兰马克/吨二氧化碳;1995年瑞典碳税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税率为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

2、各国设定多种减免税条款

碳税的征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对于企业征收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或者行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也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负担,不利于社会公平分配。

所以,各国在征收碳税的同时,设定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措施,以减少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补助低收入家庭,通过对工业企业节能项目补贴,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及新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例如:丹麦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可以享受50%的税收返还,而如果二氧化碳的净税负比较重还可以享受进一步的税收优惠,电力部门给予免税优惠;荷兰,碳税的征收按能源税/碳税各占50%征收,对于能源密集型部门可以豁免能源税,但是碳税不可以豁免。并且该国开征的能源管理税,该项税种,大型能源消费者只要通过计划减排协议自愿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可以缴纳很少的税款;瑞典,首先对工业部门和私人家庭实现差异税率,并且工业企业也只需缴纳50%的税款,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还有进一步的税收减免政策。

3、碳税税款的用途及对GDP贡献率

各国收取的碳税税款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研发节能新技术,如英国;二是纳入国家的一般预算收入,如芬兰、荷兰;三是投入养老基金,如德国;四是退还给工业企业,用以补贴企业节能项目,如丹麦;五是补贴低收入家庭,减少税收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主要征收碳税国家的环境税收入占GDP比重如图2所示:

(二)国外开征碳税的特点总结

1、税率具有渐进性特点且实行差异税率

国外主要征收碳税国家的碳税税率,主要以低税率开始征收,在以后年度,逐步提高税率。有利于缓冲碳税征收对于企业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逐步深入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节能减排。例如:芬兰1990年实行碳税时以含碳量为计税依据,当时设定的税率为1.62美元/吨二氧化碳;1994年调高税率;1995年调整至38.3芬兰马克/吨二氧化碳;2003年再度升高至26.15美元/吨二氧化碳。丹麦1992年开始对家庭和企业征收碳税,税率为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1996年,税率不变,税基扩大到供暖能源;1999年,税率再提高了15%-20%。

对于税率实行有差异的征收,一是对不同纳税对象使用不同的税率,其目的主要是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竞争力的削弱,提高国际竞争力。例如:瑞典在1991年开始征收碳税时对工业部门和私人家庭征税税率设定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但工业企业只需按照50%来缴纳税款;而后,1993年工业部门税率降为8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并且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还有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私人家庭税率提升为32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1995年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税率为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2002年税率进一步提升,但对于工业部门的税收减免度从50%提升到70%。二是对不同的应税品实行不同的征收税率,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例如:挪威1991年开始征收碳税其征收范围为矿物油、天然气、汽油。之后1992年煤和焦炭也纳入了征收范围。并且根据化石燃料的含碳量不同,征收标准也随之改变。资料显示,1995年,汽油、柴油的征税标准分别为0.83挪威克朗/升和0.415挪威克朗/升。2005年,对石油、轻油、重油征收碳税的标准分别为41欧元/吨二氧化碳、24欧元/吨二氧化碳和21欧元/吨二氧化碳。

2、征税对象以“下游”征收为主

主要征收碳税的国家的征税对象各不相同,如:丹麦的征税范围为汽油、天然气、生物燃料以外的二氧化碳排放,征税对象为家庭和企业;荷兰征税范围为燃油、柴油、天然气、液化气石油、电力等,征税对象主要为家庭小型能源消费者;瑞典对所有的燃料油征税,征税对象主要为进口者、生产者和储存者,虽然对私人家庭和工业部门都征收碳税但是税率有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各个国家选择征税对象不同,有的在“上游”征税,有的在“下游”征税。在“上游”征税,虽然遵守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可以及时的向生产者传导信号,促进其改变生产方式,但是不利于将价格信号传导给消费者,不利于在人们心中深入节能减排的思想。在“下游”征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价格信号更便捷的传导给消费者,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出口的发展。

3、综合配套措施全面

各个国家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实施多种综合配套措施,来减少碳税开征对于企业及行业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及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削弱。主要措施有设置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耗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贴,对于企业购置节能设备或者进行节能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用税收收入来投入养老保险金等,以此减少征收碳税对于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国外开征碳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积极影响

通过征收碳税,在长久的趋势上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革新。数据显示,德国截至2002年底,二氧化碳减排量达700万吨以上。根据1997年对丹麦与能源使用有关的税的实施效果进行的评估显示。如果不征这类税的话,企业将多耗费10%的能源,并且碳税的征收,对于能源替代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从1980到2002年间,丹麦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煤、焦炭和油的消耗比重降低,与此同时,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加。由于碳税的征收,1987-1994年间,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6-8公吨。

由此可见,碳税是一种有效的可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政策手段,碳税的征收,不仅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节能技术的革新,并且对新能源的研究与推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推行碳税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征碳税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猛的增加。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碳税课题组报告指出,1994年我国CO2排放量为30.7亿吨,2004年增加到50.7亿吨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并且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开征碳税,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促进节能减排,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建设两型社会。

(二)开征碳税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对化石燃料开征碳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其消费量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会致使高耗能企业成本增加,促使高耗能企业革新生产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碳税的增加,有利于企业探索节能减排的新路径,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会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三)开征碳税是应对国际碳关税等绿色壁垒的需要

美国国众议院以微弱的优势通过《美国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如果我国先开征碳税,那么双重征税则违反WTO协议。而我国征收碳税的税收收入可以用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补贴低收入家庭。并且可以应对国际碳关税等绿色壁垒。

(四)开征碳税是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的需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在国际上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征收碳税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国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四、对我国征收碳税的启示

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征收碳税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近期,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表示2012年前后是我国推出碳税比较合适的时间,这表明,我国政府将在不远的将来开征碳税。那么,在我国开征碳税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国际经验,应注意考虑以下方面:

(一)应考虑税率设计的循序渐进性

在我国设计碳税征收税率时,应以低税率开始征收,对于不同的征收对象征收差异税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设计税率。这样可以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税征收对于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减弱。同时要考虑到碳税引入的时序性,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应该在完善和改革我国的能源税体系中,逐步引入碳税。

(二)应注意完善减免税机制

碳税的征收,在一定时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以及一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可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碳税条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业竞争性及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完善的设计减免税机制,以减少征收碳税对齐的不利影响。例如使用对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低碳产业进行减免税,对于企业购置或研发节能减排方面的设备予以加计扣除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应注意保持税收中性

从国外碳税征收的实践可以看出,在碳税征收时,通过降低养老保险等其他税种的负担,来保持税收中性。我国在开征碳税时,要注意保持税收中性,对于征收的税款专款专用,可以通过将碳税收入用以减少扭曲性税收或者用于对能源密集型企业和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同时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其碳减排部分的技术开发做资金支持,并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苏明,傅志华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2]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B).

[3]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4).

[4]王淳.国外碳税政策体系及基本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5]苏明,傅志华等.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6]EEA.Total revenues for environmental taxes include taxes on transport,energy,pollution and resources.07-April-2011.

第5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本刊开设“寻找中国创新榜样”栏目以来,收到政商学各界读者的热烈反馈。在读者的启发建议下,我们决定再开一个姊妹栏目“发现中国原创技术”。

中国需要原创技术。它是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动力源。原创技术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30多年的实践证明,别人的核心技术靠市场换不来;付出重金也买不来。高大上的技术还得靠我们自己“原创”。

其实,中国并不缺原创技术,缺的是发现、重视和扶持。有许多好的原创技术,或被视而不见,或被束之高阁,或无奈贱卖国外,披上洋装后成为“引进技术”在中国大行其道。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持续发现中国的原创技术,使我们的自主创新成果,广为人知、受到激励,并最终获得推广应用。

请把您的发现及时告诉我们。 栏目热线:010-65363420 Email: 栏目编辑:张伟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发明的“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即利用速生草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固态的有机碳化合物,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全球二氧化碳的回收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与此同时,来自环保、科技等相关机构和领域的多位专家,在对雷学军的专利技术和科研基地进行调研和考察后认为,此技术的另一革命性意义在于,将有限的森林碳汇变成无限的植物碳汇,改虚拟的“指标”碳排放权交易为可计量的实物碳产品交易。

“如果此项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确能达到减碳、固碳、除霾效果,并能推广形成产业规模,那么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一位权威政策研究专家分析说,“既解决中国节能减排和除霾的技术难题,又可以缓解中国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环保负面形象。”

雷学军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及其潜在意义,远超过专家的预估和评价。“我们经过科学测算,如果此技术得到规模化推广应用,那么,中国只需要用50年时间,种植和加工4369亿吨碳产品,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可以降低恢复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实现人类碳排放与碳回收的自然平衡状态,二氧化碳的减排就会成为历史。”

令雷学军没想到的是,他的专利技术得到了一位地方官员的高度认可,并自愿为他做试验试点:位列中国百强县第7位的湖南省长沙县,确定2014年创建全国首个“零碳县”试点发展模式,县委书记杨懿文亲任试点领导小组组长。

杨懿文说,长沙县之所以自愿率先试点,他们的考虑是,长沙县是工业大县,但同时也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发展,“如果借助此项中国原创发明技术,长沙县能在全国率先实现‘零碳县’目标,那么全国2856个县也可以通过复制实现零碳。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也许可以由此实现。”

碳回收的革命性技术——依靠速生草吸收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增量

全人类都在努力,但也都不明白:为何没人能将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增量或存量给解决掉?

对于普通人来说,二氧化碳的回收是个知识盲点和技术难题;但对于化学家雷学军来说,难题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原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回收,原本是自然界自我完成的一个循环平衡,即地质运动、人类和动物等生存排放,海洋、森林和草原等植物吸收;但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化石能源的使用人为地将碳排放一下子陡增。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公布的数据,工业革命前,即17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质量约为1.462万亿吨,而工业革命以来将这一数字骤然扩大为2.1万亿吨,增加了6380亿吨。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节能减排需要从大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就是这6380亿吨。

如何回收和减少呢?雷学军介绍说,从科学原理看,二氧化碳的回收途径很简单,通过自然界中的植物吸收。他算了一笔账:现在的世界森林总面积约40 亿公顷,储存的碳储总量为2890亿吨。换句话说,现有的世界森林面积能够形成的森林碳储总量只有2890亿吨。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对全球节能减排目标中需要减少的6380亿吨二氧化碳来说,森林已是尽力了。

“现有的森林面积是经过6500万年才形成的,地球陆地面积有限,因此用扩大森林面积来减碳的思路根本行不通。”雷学军断然否定。

除此之外,他还对寄希望于秸秆等生物质能源来实现减排目标的美好愿望,用数据泼了一盆冷水:现在世界能源年使用总量约160亿吨标煤,相当于 320亿吨碳产品,而世界秸秆年总产量43.8亿吨,仅占世界总能耗的13%。因此,秸秆不能替代化石能源,不能实现大气二氧化碳负增长。

“既然依靠森林自然回收和依靠减少新排放,都解决不了化石能源带来的二氧化碳存量问题,我们就必须转换思路,回到治本这一起点。”雷学军说。

何为治本?

雷学军将复杂的科学难题翻译为通俗语言:种植既速生、体积又高大的草本植物(代替生长缓慢的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再将速生草通过干燥和成型,减小体积、做成标准碳产品,最后封存在仓库中,从而达到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何谓速生草本植物?

在雷学军的科研基地,第一次来参观的人都会被一种从未见过、比人还高的速生植物吓一跳:2~3米高、叶子宽大、种植密集,外形类似玉米和高粱,而且在湖南地区每年可以像割韭菜一样重复收割3到4次。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研究发现,以乔木普遍50年的生长周期计算,速生草由于一年可多次收割,同样的种植面积,50年在一个单位地块反复收割种植的速生草加起来,叶面总面积是乔木的260~370倍;叶绿体总数量是乔木的250~350倍;生物质总量和捕碳总量是乔木的50~80倍。

这些速生高大的草本植物被收割后,便被送到科研基地的“固碳加工流水线”:鲜草通过干燥、粉碎、压缩,最后成为“压缩饼干式的标准碳产品”。

据介绍,这些速生草的选育、栽培、加工、储碳、封存,可实现大气二氧化碳负增长,并能代替化石能源、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制备精细化工产品,修复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利用,雷学军已经申请获得了29项发明专利。

在科研基地,记者看到了整齐封存的标准碳产品。但它们真的将二氧化碳吸收并储存了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雷学军提供的“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实验室”为其所做的技术检验报告显示:有机碳块中有机碳含量达49.2%,封存1吨有机碳块相当于封存1.46吨二氧化碳。

为了帮助记者更通俗地理解标准碳产品的碳储量与现实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雷学军又算了一笔账:钢铁企业一直是碳排放“大户”,例如宝钢,按其1500万吨产量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000万吨;为固化这些二氧化碳,就需要2054.8万吨碳产品。

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全球,数字又如何?雷学军测算,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当前的0.0391%降低到工业革命前的0.0275%,需封存4369亿吨标准碳产品;若每年封存90亿~110亿吨,需种植土地、湿地和水面面积约10000万公顷,“我国的土地、海洋资源完全能够满足”,雷学军说,这一过程只需50年时间,就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至工业革命前的水平,让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和雾霾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湖南启动中国首个“零碳县”试点

速生草固碳的技术理论如何从实验室向实践推广应用?

今年1月21日,中共长沙县委下发了关于成立“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由县委书记杨懿文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长沙县,中国百强县排名第7,有令人羡慕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只有经济发展快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走低碳经济道路,将财政资金用好,用于生态保护。”杨懿文对记者说。

所谓“零碳县”,就是将全县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用速生草固碳封存,实现全县二氧化碳零排放。

据了解,工业排放是长沙县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0余家,其中销售额过亿的企业超过100家,2014年长沙县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测定,进而完成全县的碳排放普查工作。

按照《长沙县“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实施方案》,今年全县将封存标准碳产品10万吨,实现2000亩种植基地、20亩加工基地与50亩仓储基地;2015年,封存30万吨;2016年,封存60万吨,并完成县委提出的100万吨级标准碳仓库的建设目标。杨懿文表示,除标准碳仓库外,碳产品还可以存放在附近的废旧矿坑里等等,并不会占用工业和农业用地。

10万吨、30万吨、60万吨,大规模固封二氧化碳,钱从何来?

杨懿文表示,刚开始试点时,县财政会对项目给予财政支持。2013年长沙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19.7%,预计2014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没有问题,县政府将从中拿出约1000万对项目进行补贴。但最终,二氧化碳固封项目必须实现商业化运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按规划,从2015年开始,长沙县将在各领域确定试点企业3~5个,启动试点企业的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杨懿文介绍说,目前对于包括二氧化硫在内的4种污染物,长沙县对企业收取排污费用,未来县里或将适当减少这一部分排污费的收取,将其置换为国际通行的“碳税”,所谓“碳税”,就是多排放多交钱、少排放少交钱,按照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收取,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不过,与以往税收不同的是,“碳税”拟将与标准碳产品绑定,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要购买相应数额的标准碳产品,目前的计划是,一吨标准碳产品430元。

这种“碳税”运作模式,不但能实现固碳项目的有效运转,提供持续资金,也能自动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倒逼企业创新减排。

尽管试点已正式启动和实施,但杨懿文书记坦言,零碳县由于是全国首家试点,推行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速生草种植过程中滩涂地的确权、如何积极动员农民种植速生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建立“碳税”的法律执行体系等等,“许多问题都必须在国家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固碳项目若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势必对项目的局部试点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杨懿文说。

日前,雷学军领导的项目组已在长沙县首次固封10吨二氧化碳,形成6.8吨碳产品,完成了二氧化碳的首次固封。按照现有数据计算,2011年长沙县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64万吨。减去县域境内森林、水体等碳汇约155.8万吨,碳源减碳汇后,仅需固化8.2万吨标准碳产品,堆放成10米高的碳堆占地10.3亩,就能达到二氧化碳“排”、“固”平衡,实现零排放。

为中国政府变革碳汇交易争取主动权

就在长沙县积极试点“零碳县”,建立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的同时,2013年11月11日,在华沙召开的2013年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持续了40多个小时,其中,“碳汇交易”成为各方广泛关注的热词。

所谓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发展工业而制造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的方式,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

简单地说,所谓碳汇交易,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

“中国如果通过速生草固碳技术大量固定二氧化碳,就可以将相应的碳排放指标转卖给其他国家,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从根本上逆转我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所遭遇的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履行减排承诺,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增加碳排放的指责,为中国积极制定国际规则争取主动权。”雷学军说。

相比目前二氧化碳买卖指标的虚拟交易,速生草固碳交割的是标准碳产品,这一“实体交割”模式,或将在诸多方面改革现有的碳汇交易方式。首先,标准碳产品的固碳量是可准确计量的,将标准碳产品制成体积、重量相同的标准碳,可实现碳汇交易的准确计价,填补了国际碳交易产品不能准确计量的空白;其次,标准碳产品相比“森林碳汇”固碳效率更高,且不用占用大量土地,成本大大降低了。

从虚拟交易到实体交易,从森林碳汇到植物碳汇,“打开了碳汇交易的新思路。”杨懿文书记介绍说,未来长沙县将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制定出第一个速生草固碳封存技术标准,创设标准封存仓库和标准碳交易制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对于未来标准碳交易制度的推广,雷学军建议创立《国际植物碳产品封存与碳排放权交易新公约》,将标准碳交易推向国际。此外,据了解,在中国国内,有关国家层面碳排放控制、碳交易的顶层设计也正在研究之中。未来标准碳交易制度,或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推广。

记者在科研基地采访时,遇到了来此调研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几位领导和专家,其中一位专家评价说,当年苹果砸出了英国物理学家的“牛顿定律”,刈割韭菜则启迪了中国化学家雷学军;“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实现大气二氧化碳负增长”这一朴实的科学思路,蕴藏了革命性技术的大智慧,希望这一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经过进一步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应用,真正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找到一条新出路。

专家点评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速生草固碳技术为固碳、碳汇开拓新思路

寻找适宜的固碳技术,真正实现碳收集和封存,以减少大气中存在的碳存量,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非常关键。人们过去的努力,一方面是通过专用技术收集人类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如重大动力装备的碳排放),但目前仍然是技术成本高、数量规模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森林吸碳、固碳,但森林固碳周期长且是阶段性的,最终仍形成碳排放,未必真正形成碳封存,因而仍没有解决碳存量的减少问题。

通过速生植物固碳,为我们解决碳排放问题打开了新思路。

这种技术利用植物的自然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能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固封在植物体内,并通过速生植物加工实现碳封存。大面积种植一年多次刈割的速生草,如种植皇竹草、芦苇等速生草,可以充分利用劣质土地,像河滩、海岸等资源,实现大规模的碳收集、封存,可以大大降低碳收集、封存成本,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高效解决碳排放、碳捕捉问题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对推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上升,受到国际社会不少指责。对此我们要客观地、历史地看问题,要积极应对措施。虽然我们历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少、转移排放量大(西方高碳产业转移到中国),但近年来我国人均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形态,确实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大规模的碳排放,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我们不仅要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同时更要致力于碳收集和封存,以真正实现大气碳含量的降低。速生草固碳技术及其引发的固碳产业发展(碳收集、封存、使用、服务等),以及碳汇交易方式变革(将森林碳汇变为植物碳汇),对中国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国际谈判上争取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驾驭高碳是赢家

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雷学军

低碳经济还只是个空洞概念

近年来,很多人在盲目推崇低碳经济。但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还会遏制经济发展速度。低碳经济不适合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同时,碳政治、碳课税、碳产品、碳汇林、碳商人等统统被倒进一个锅里,炒出了一个个让人迷糊的碳概念。

其实,大家都明白,在没有找到实用、经济、安全和充足的新型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前,低碳经济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盲目遵从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会遏制经济发展速度、丧失发展权利和发展机遇,还会在碳交易的国际竞争和国际谈判中丧失主动性和主动权。

中国短期内难以摆脱高碳经济

首先,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碳排放总量仍会不断增加,短期内碳排放总量有可能位列世界第一。在现有能源结构下,要想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总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经济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正经历“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其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比例。

第三,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决定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例如,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高达约70%,特别是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又占了能源总消耗量的约60%。

第四,粗放的工业技术是降低碳排放量的瓶颈。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需高端技术,主要依靠商业渠道高价引进。

第五,商品出口和化石能源进口带来的碳排放转移。我国是一个商品出口大国,为外国人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丰富了他国的物质生活,却把生产排碳的烟囱架在了中国大地上。

但是,已伴随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的发达国家,现在却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模式,主导国际碳交易规则,设置碳关税等壁垒,借低碳经济遏制中国发展。

谁驾驭了高碳,谁就是赢家

低碳经济是一种积极的节约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概念,它必然会产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寻找解决“高碳”出路。

目前,世界碳封存方法主要是工业封存和森林碳汇两种。工业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的弊端是投资大、能耗高、成本高、存储有泄漏风险等;森林碳汇则存在种植面积有限和残枝落叶腐烂等二次排放问题。

碳捕集和碳封存,难道真的就是人类无法解决的世纪难题吗?

其实,从化学角度看,碳排放和碳捕集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自然过程:生物质的使用和燃烧,向大气中释放CO2,再利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圈中的CO2转化成生物质。再使用,再获得,周而复始地循环,谓之循环经济。

基于这一思路,我发明了用速生草本植物捕碳、储碳的专利技术,这是中国人在全球高碳领域的技术突破。速生草本植物制备的碳产品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准确计量的碳交易产品,可改变现有的国际碳汇交易标准,引导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秩序的建立。同时,我国应迅速建立科学的碳税制度,用碳税支持新技术实施,应对和破解发达国家设立碳关税遏制我国对外贸易壁垒。

第6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全国“两会”的召开,让“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再次成为热门议题。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一号提案”,是来自九三学社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当日,股市低碳概念个股因此大涨。 所谓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二氧化碳作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被列为首要污染物进行控制,是减排的重点对象之一。殊不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资源,有着巨大的投资价值。

“两会”劲吹“代碳风”

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强调了二氧化碳的利用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表示:二氧化碳是啤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同时也是啤酒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碳管理,管好了是资产,管不好就是负债。

据金志国介绍,在之前的啤酒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都被白白排放掉7。如今,很多啤酒企业通过加装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加工,然后再用于生产所需。实施碳的闭环管理,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楚光表示:减排的概念并非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使二氧化碳不进入空气,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他说,二氧化碳也是可利用资源,可利用其提高石油采收率,置换原油而长期储存于油岩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减排。

作为“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的首席科学家,郑楚光说,该课题已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吉林油田已埋存8万吨二氧化碳,同时提高了石油的收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也积极提倡发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在他看来,发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并将其与石油开结合起来,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实现了石油的绿色开发,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氧化碳吞吐不仅能增油,还能提高原油收率,且随注入量而增大。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地区利用二氧化碳吞吐油,一些利用常规方法开的老区油田开采成本很大,已面临经济极限,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用二氧化碳吞吐,可以得到可观的收益。

加大利用变废为宝

将二氧化碳看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资源,并通过现代技术将之转化为现代工业生产的原料,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是实现碳减排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氧化碳的价值正在被发掘,鉴于二氧化碳无味、无毒、分子结构稳定、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固有特性,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机械加工、化工、消防、食品加工、石油开采、生物养殖等行业,比如,气体保护焊就是利用二氧化碳气体的稳定性来保护被焊接的金属在焊接的过程中不被氧化。这种焊接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明以来,在汽车、船舶、集装箱、金属结构物的加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由于二氧化碳保护焊是一种高效、高质量的焊接技术,采用这项工艺与手工电弧焊相比,可提高工效1~2倍,节省电耗一半。

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行业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饮料业。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行业对二氧化碳的消费量将迅速增长。以2008年为例,我国高档碳酸饮料的消费量约为1300多万吨,其中,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高档碳酸饮料占有率为52.5%,约680多万吨,百事可乐占有率为6%,约为78多万吨,两家公司占到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的59%。根据碳酸饮料的行业标准计算,每吨碳酸饮料对食品级二氧化碳的需求量为0.02吨,由此推算,仅2008年高档碳酸饮料所需食品级二氧化碳量超过26万吨。

此外,国际上广泛采用液体二氧化碳、干冰速冻及二氧化碳气调法保鲜食品。二氧化碳气调法是不加任何防腐剂的保鲜法,只要控制气体组成,保持适当低温,便可使水果、蔬菜获得良好的贮存效果。据悉,华南农学院用二氧化碳气调贮藏荔枝,在1~3℃条件下,荔枝可贮存30-40天。基本保持原有的鲜红色和风味。这一方法对鱼肉、蛋的保鲜同样有效,把成批鸡蛋放在浓度为30%-60%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二氧化碳通过蛋壳渗入鸡蛋,可延迟形成水样蛋的速度,达到保鲜目的。但在食品速冻保鲜方面,国内由于二氧化碳价格高于氨和氟里昂制冷剂,而影响了推广。

提高意识 寻找新机遇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但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回收利用程度还较低,在我国,二氧化碳回收率尚不足排放量的1%。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氧化碳提取成本高,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二氧化碳都是从空气中提取的,但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有约0.03%,因此,从空气中提取成本较大。如果从冶金、火力发电等行业集中排放的烟气中提取二氧化碳,提取成本将大大降低。据了解,在节能减排政策指导下,中国华能集团已经在两个火力发电厂开展“生产”二氧化碳的项目,为周边二氧化碳气体的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也给自己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普及度较低。人们对二氧化碳气体的认识不足,也影响了二氧化碳气体的使用。举例来说,在机械加工行业,尽管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已经存在几十年,但仍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甚至一些大型企业还在使用普通的焊接方法。在石油开采方面。二氧化碳方式也只是处在试用阶段。生物养殖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也还没有被重视,更谈不上推广了。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可降解塑料的技术也是成熟的,但也没有获得普及应用。如果相关二氧化碳应用技术能够在冶金、电力行业得到应用,将给这两个行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一些科研机构掌握的有关二氧化碳的应用技术。没能有效转移到实际生产领域。

第7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is a decisive scheme to repl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capture carbon dioxide: Post-combustion, Pre-combustion, and Oxy-fuel combustion. Geological storage, ocean storage and mineral carbonation are main styles.

前言

化石燃料占当今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5-80%,人类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4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将我们对气候的影响降到最小,化石燃料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将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球温度上升1.4-5.8℃、季节更替改变和无法预知的事件,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灾难。因此,二氧化碳减排势在必行。同时,在找到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以前,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合理处置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1碳捕集和封存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2二氧化碳捕集

二氧化碳捕集的目的是产生能运输到储存地点的二氧化碳高压浓缩液[1]。目前比较大的二氧化碳固定点源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电力、水泥生产、炼油厂、钢铁工业、化石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等)和生物质(生物乙醇和生物能)等。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四种:燃烧后捕集(Post-combustion)、燃烧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烧(Oxy-fuel combustion)以及工业分离(Industrial Separation)。工业分离从技术原理上,可以归入前三种。

在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技术中,二氧化碳在化石燃料燃烧后通过化学或物理吸附法被分离出来。燃烧后捕集技术通常应用于常规发电站。此技术可从发电站的烟道气或者其它大的点源捕集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烟道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且二氧化碳含量低,捕集规模庞大,耗费大量的能源,发电站要求具有一定商业规模。

目前燃烧前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肥料、化学药品、气体燃料(H2、CH4)和动力生产。燃烧前捕集技术是化石燃料高压富氧气化生成CO和H2混合气体,再将混合气体通过水蒸气,CO再与蒸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得到更多的H2。在燃烧前从排除的气流中分离出相对较纯的二氧化碳和H2。分离出的H2可作为无碳燃料。

在富氧燃烧中,氧气代替空气与燃料燃烧,产生以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为主的烟道气。水蒸汽可通过冷却凝析出。该技术捕集的几乎纯净的二氧化碳可直接运输到储存场所并储存。

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氨吸收脱除二氧化碳,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模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富氧燃烧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

3二氧化碳运输

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必须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为减小体积,需要将二氧化碳压缩至超临界状态,提高运输效率。管道运输是最经济有效的运输方式。2008年,美国约有5800千米的二氧化碳管道,这些管道大都用以将二氧化碳运输到油田,注入地下油层以提高石油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4二氧化碳封存

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将从各种点源中捕集的二氧化碳,运输至埋存地,并注入地质结构中封存起来。二氧化碳封存方式众多,主要有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矿石碳化。

地质封存

地质封存一般是将超临界状态(气态及液态的混合体)的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石油和天然气储层、咸水层、无法开采的煤层等。IPCC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封存。若地质封存点是经过谨慎选择、设计与管理的,注入其中的二氧化碳的99%都可封存1000年以上。

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或气田用以驱油或驱气可以提高采收率(CO2-EOR或CO2-EGR技术),使用EOR技术可提高30%~60%的石油产量。在CO2-EOR项目中,50-67%二氧化碳气体会随着原油采出并将其分离、压缩后循环注入油藏以降低成本;在CO2-EGR技术实施过程中还要考虑储层盖层完整性、二氧化碳纯度、注入时间、注入速率等因素。

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封存的同时,也可有效的替换甲烷,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2-ECBM技术)。常规的减压法开采煤层采收率仅为50%,而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甲烷采收率可达到90%,同时二氧化碳被吸附以达到封存目的。

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含盐水层,溶解在水中,部分与矿物质缓慢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达到永久封存目的。咸水层一般在地下深处,富含不适合农业或饮用的咸水,这类地质结构较为常见,同时拥有巨大的封存潜力。不过与油气田相比,目前人们对这类地质结构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也有研究提出玄武岩、油气富集的页岩、盐洞和废弃矿井等也存在适合二氧化碳储存的场所。

海洋封存

海洋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通过轮船或管道运输到深海海底进行封存。海洋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巨大,同时也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海洋封存二氧化碳使海水表面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改变了海洋的化学特征,造成了表层海洋酸化等,此外,封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因此,二氧化碳海洋封存需要关注渗漏可能造成沉积环境的改变及局部海洋酸化的风险。

矿石碳化

矿石碳化是利用碱性和碱土氧化物,如氧化镁(MgO)和氧化钙(CaO)将二氧化碳固化,这些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碳酸镁(MgCO3)和碳酸钙(CaCO3),达到永久封存目的。如天然形成的含硅酸盐矿物质,蛇形岩,在世界各地分布众多,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萃取物注入岩石,会生成稳定的碳酸盐。

5前景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和环境改变的举措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09年,全球发电设备巨头阿尔斯通和全球化工业领先企业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碳捕集试验电厂成功运行;英国RWE npower投资的Aberthaw电厂2010年投入使用;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的中国-欧盟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合作项目,旨在提供技术指导,并于2010年之前在中国设计一座燃煤电厂,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技术合作研究中心(CO2CRC)的Otway项目,将通过天然气井向地下岩层灌注10万吨二氧化碳;北达科塔大学能源与环境中心负责管理的平原CO2减排合作伙伴方,将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和威利斯盆地进行二氧化碳封存,将二氧化碳灌注到一个主要的咸水层结构等等。

二十一世纪为天然气世纪,世界能源发展总趋势是向低碳化以至无碳化方向发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势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定性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Bert Metz,Ogunlade Davidson,et al.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M].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 " UNEP CCS-guide Can carbon dioxide storage help cut greenhouse emissions"? 2006.4

[3] "NETL 2007 Carbon Sequestration Atlas",2007

第8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 Tapio脱钩模型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

一、脱钩理论研究综述

自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为探讨如何阻断环境质量损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脱钩”(decoupling)概念,并开启了“脱钩指标”的理论研究。脱钩指标用来反映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确定关系,表示两者之间的压力关系。

国外学者大多从节能和减排两方面分析脱钩理论。Juknys(2003)通过分析立陶宛脱钩情形,将脱钩分为初级脱钩和次级脱钩;Tapio利用脱钩弹性指标研究了欧洲交通业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将脱钩分为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等八项指标,推动了脱钩指标构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促进了脱钩指标的发展;David gray等研究了苏格兰地区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量及二氧化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

国内学者对脱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评研究“脱钩”情形。庄贵阳(2007)运用Tapio 脱钩指标分析了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期的脱钩情况;李忠民、庆东瑞(2010)利用脱钩理论对山西省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山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状态;李坚明等研究了台湾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李忠民、陈向涛、姚宇(2010)通过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脱钩状态研究,预测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情况。脱钩研究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二、石家庄市碳排放脱钩状况研究

1、评价方法和指标选择

Tapio脱钩模型是研究脱钩关系最主要也是用的最多的模型,采用能够反映变量间脱钩关系的“弹性概念”进行分析,克服了OECD脱钩模型在基期选择上的困境。本文采用Tapio脱钩模型对石家庄市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

GDP与二氧化碳弹性脱钩的公式如下:

tco2,GDP=(%CO2/CO2)/(%GDP/GDP)(1)

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2001年不变价格对各年数据进行处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数据则参照IPCC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方法计算使用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换算系数采用《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所列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

Tapio脱钩指标是以某一弹性值范围作为脱钩状态界定的,例如弹性值介于0―0.8之间则界定为弱负脱钩;介于0.8―1.2之间则界定为衰退连结。具体情形如表1所示。

2、石家庄市碳排放脱钩状况研究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7.3%;人均碳排放量年均增长4.6%。而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来源,占到总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能源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脱钩”研究,以期有效开展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

(1)石家庄市碳排放清单。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大部分碳排放数据都是根据能源消费量测算得来的。本研究基于石家庄能源消费数据,参照IPCC的参考方法和部分缺省数据,计算2003―2009年石家庄市碳排放量,作为石家庄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脱钩研究提供的基础数据。其数据都来源于《石家庄统计年鉴》(2004―2010年)。本研究的能源消费品种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焦炭、其他焦化产品、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天然气、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14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Ei为能源i的消费量(万吨标准煤);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吨碳/吨标准煤);i为能源种类。

2003―2009年期间,石家庄市以2001年不变价格计算实际GDP值基本上呈增长态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则是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2006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多为18151万吨,之后碳排放量逐渐减少。

(2)石家庄市Tapio脱钩指标分析。运用脱钩指标对石家庄市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进行脱钩分析:首先根据式(1)和式(2)以及所选定的指标计算方法,整理并计算相关统计数据,并采用表1的标准评价,得到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3―2006年石家庄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大,经济平稳增长,出现增长负脱钩情况。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石家庄经济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3―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15.7%、15%和15.8%。这种快速增长主要是电力生产、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迅速发展带动的。而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排放增长率分别为20.4%、19.2%、22.3%和104.9%,二氧化碳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007―2009年石家庄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是碳排放增长呈下降趋势,总体呈现出强脱钩状态。这是因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的目标,石家庄市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了20.68%,单位GDP能耗的降低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都保证了强脱钩状态的实现。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本文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石家庄市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二者在逐渐的实现脱钩状态。从表2中可以看出,石家庄市2003―2006年出现增长负脱钩,2007―2009年则呈现出强脱钩状态,二氧化碳脱钩弹性总体上是下降趋势,并在近几年下降速度加快,这为石家庄市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石家庄市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二者的“脱钩”状态明显,但是目前石家庄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偏重的特征尚未明显改变。高消耗、高碳排放的生产方式还大量存在,“两型”社会建设处于起始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虽然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是排放总量跟北京等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高耗能产品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实现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石家庄市任重道远。

2、对策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石家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鼓励其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根据石家庄本地产业能耗、资源禀赋情况及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发使用本地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无碳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的多样性。

(2)建立碳计量体系。研究确定石家庄市碳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对碳排放情况进行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环保和节能部门对企业和产品进行碳排放监测,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碳标签,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探索开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提供供求信息和碳交易平台,以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自愿减排。

(3)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部门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使低碳经济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把管理流程“低碳化”作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率先使用节能办公建筑,推行政府绿色低碳采购。

【参考文献】

[1] 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估[A].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2005.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3] 李忠民、姚宇、庆东瑞:产业发展、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11).

第9篇: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资源;环境;途径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6-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规划;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要实现这一文明转型,就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其中,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2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 低碳生活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二是低碳能源利用,三是生态碳汇建设。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并与之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社会关系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 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1)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碳排放总和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的生活模式,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改变这种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以保护地球家园,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我国目前虽未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3 践行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主要应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3.1 衣

(1)少买衣。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如果全国每年有2 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t。

(2)多穿棉。即多选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排碳量也少的棉、麻类“低碳”材质的衣服,尽量避免选择化纤质地的衣服。资料显示:一条约400g重的涤纶裤“一生”要排放47kg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有关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

(3)勤手洗。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月有一次用手洗代替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kg。全国有1.9亿台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约26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t。此外,洗衣时用温水,而不用热水,也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3.2 食

(1)少吃肉,多吃素。多吃本地的果蔬及应季果蔬。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而生产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如果一个人从现在起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t。另外本地的果蔬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g。

(2)不浪费粮食。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常常出现,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kg,每年可节约48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2万t。尤其在餐厅就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以免造成浪费。

(3)倡导清淡烹调。我国饮食文化讲究煎、炒、烹、炸,而这些烹调方式可产生大量油烟,排放的油烟长时间游离在城市上空,直接威胁居民的健康。采用电磁炉烹调则可做到无烟、无气味、无明火和废弃污染。

(4)煮饭提前淘米。米浸泡10min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t。

(5)少喝瓶装水。生产瓶装水要比生产自来水所消耗的能源高1万倍,而那些瓶装水留下的聚酯瓶,无法自行降解,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掀起少喝瓶装水的倡议,好莱坞明星们也正兴起“自带水杯,喝健康温水”的小行动。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戒酒或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kg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kg。

3.3 住

(1)选择小户型。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选择合适户型,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节约开支。大房子建造中会增加碳的排放量,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和制冷。资料显示,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不过度装修。室内装修设计应以简约、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而不应过度装修。在单位空间内,科学控制板材、油漆、石材用量,室内照明光源不盲目使用射灯,都可减排二氧化碳。

(3)使用节能门窗。根据统计,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音,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因此,挑选住房时尽量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

(4)利用自然能源采暖和制冷。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省电又省气,若每个家庭安装2m2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满足全年70%的生活热水需要。此外,可通过采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屋顶获得能源,如新建成的武汉火车站,其太阳能房顶项目铺设面积17万m2,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3.4 行

(1)少开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根据估算,如果每月少开1天车,则我国平均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如果全国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这一点,每年可节油约9亿L,减排二氧化碳197万t。

(2)开小车。开小排量的车,既节能又时尚,而在停车位紧张的大都市,小巧灵活的小型车更是占尽优势。如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kg。同时,巧妙使用驾车技术,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尽量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开窗等等,也可省油减排。还应大力开发或选择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低油耗、环保型的汽车。

(3)多乘公交车。乘公交车不但能避免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按照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轿车相比,油耗约为后者的1/6,排放的有害气体更可低至后者的1/16。据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L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

(4)多骑自行车。最“绿色”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如果有1/3的人骑自行车替代开车出行,那么全国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 280万t,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据《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显示,拟在主城区形成总长800km四通八达的自行车廊总体布局网络,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就被称作自行车之城,每天有60多万名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与坐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t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作为低碳生活的一部分,骑车上下班将重新流行起来。

(5)多步行。健康之道足下行。多走路,少坐车,上下楼尽量爬楼梯。尤其对于常年“蜗居”在办公楼里的人们,既可锻炼身体,也有利于低碳。资料显示,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g。

3.5 用

(1)节约用电。节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kW•h电,就可以减排1kg二氧化碳。

(2)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如果全国的家庭都使用节能空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W•h,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W的火力发电厂,还能减排温室气体330万t。适当调高空调制冷的温度也可减排。有数据显示,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每调高1℃,就能节电7%,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g二氧化碳。普通冰箱可通过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冷冻的食物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kW•h电。电视机的屏幕调暗一点,节能、护眼又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kW•h。一支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一支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 200万t二氧化碳。

(3)及时切断电源。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250W。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h,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15%。如果人人坚持用完电器拔插头,全国每年能省电180亿kW•h,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

(4)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和从鱼缸换出来的水可暂时储存起来,用来浇花,用不了的水冲厕所。

(5)节约用纸。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不耗费纸张的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单面纸要重复利用;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等。

(6)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方便筷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形象地展现了地球“发烧”的历程: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次性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研究证实,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g。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 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t。 低碳生活应拒绝“一次性”用品。外出购物携带环保购物袋,尽量使用棉布质地的购物袋;出门用餐可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4 结语

低碳生活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61~62.

[2] 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39~40.

[3] 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1):107~108.

[4] 傅德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N].杭州日报,2009-0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