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能偶像范文

全能偶像精选(九篇)

第1篇:全能偶像范文

偶像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用属加种差做分析,偶像为种,对象是属,为人所模仿是种差。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偶像词语的常用反义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偶像词语的解释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魔鬼者何?就是尔等所拜祭各菩萨偶像也。”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我当然不是提倡迷信;偶像崇拜和小孩子扮演神仙故事,截然是两件事!” 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五》:“我好象也已经成了偶像了。” 续范亭 《国难严重中纪念国庆》:“当时国民党认为造成一种 希特勒式的偶像领袖,就可以统一全国,镇压一切。”

偶像词语的反义词反派

偶像词语的造句1、迷恋或爱上,就像电视上的偶像一样,总有一些新偶像占据了他们自己的时间。

2、大多数偶像是由一种叫做娱乐产业的机器制造的。

3、她死后,成了一些人崇拜的偶像。

4、日本的电视剧《排球女将》热播那会儿,院子里的孩子们都成了排球迷,我们的偶像就是小鹿纯子。

5、淮阳人对包公确实抱有特殊的感情,历代淮阳民间尤为敬重包公,把他作为清正廉洁的偶像,并建包公祠予以厚祀。

6、在烟台属于知名人士,经常做客法律讲堂,是我们班同学们的偶像。

7、我的偶像就是白求恩,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他那样具有国际主义情操的伟大医生。

8、有了些年纪的男人做出来的音乐跟年轻摇滚偶像不太一样,感觉相当饱满,可以层层剥开,听得越久越能抓到里面那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9、这个时候国外在看到一切皆有可能的这个视频后一片哗然,原来这个玩跑酷的老头竟然是他们的偶像骑士!

10、明月初见彩云,那般美丽灿烂,无暇梦里偶像见,那堪美若天仙。

11、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去看一场他的演唱会。

12、像魔术师和大鸟这样的球员是我的偶像,我自己也会在家的后院的篮球场上模仿着他们。

13、一看到他们的偶像,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14、他看起来不像是青少年偶像,而更像个股票经纪人。

15、翻开来时和阳光那种暖暖的感受,一部像琼瑶剧把你我感动的泪如雨下,又像偶像剧那般逗趣,从而我们不约而同的哄然大笑。

16、崇拜需要创造一个偶像,就像图腾之类没血没肉的东西。

17、那时候我弃武从文,开始写诗,偶像也从令狐冲变成了曹雪芹。

18、相信一个优秀的女孩,应该不会花大把的时间沉溺在偶像剧里的。

19、昔日的泱泱王者,如今的阶下囚;

昔日的叱咤风云的偶像,如今的年老色衰默默无闻;昔日发誓要在一起的情侣,如今已形同陌人。

20、年轻人难免都会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学习的模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

21、卢梭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常常为他的理论,为他孤独的情感,激昂的文采所倾倒。

22、香港年轻人崇拜的偶像绝不是什么官员,而是一些大企业家。

23、印度教徒则单独祈祷,在浩如烟海的三百万个神中,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以代表唯一的上帝。

24、他们研究著名的古老诗歌和小说,把伟大的人物当做偶像。

25、不少老式读书人每每要求前辈学者对于早年形成的观点从一而终,否则就会因为他们尊敬的偶像不坚定而苦恼万分。

26、心中有偶像,能启发见贤思齐的能量,眼前有目标,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力量。

27、周日晚上的剧集有头有尾,而不会一直播一直播让人觉得厌烦,而且能一直看到我的偶像,一点都不觉得厌倦。

28、方向咸阳,遣送本县的徒隶去郦山脚下修偶像秦皇爷的墓。

29、刘三曾经去咸阳服过徭役,而且还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秦始皇,所以最有资格做亭长工作。

30、嗯,你写不好,你写的那些偶像剧中的贵妇妈的战斗力在她面前全部都是渣。

31、叶宝宝是影后,她也不会接拍我们这种偶像剧。

32、这豪气,这视金钱为粪土的劲,简直就是他们的偶像!

33、作为一个粉丝,能和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那简直比做梦还美啊。

34、因为,你不可能一边吃着大鱼大肉一边减肥,更不可能一边沉迷在偶像剧中一边背着单词。

35、三叔教导星要以赌神为偶像,将赌发扬光大成为新一代的赌圣。

第2篇:全能偶像范文

湖南卫视从《丑女无敌》开始在自制偶像剧中大量植入广告:洗发水、沐浴露、红茶等等。到近期热播的《流星雨》,有观众统计,一共出现了至少20个不同品牌的广告。大量的植入广告使得电视剧还没播出就赚得盆满钵满,但同时也大大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有人说这样的电视剧无异于一部大型广告片。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这些偶像剧的收视率。《丑女无敌》在最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居然险中求胜,17次拿下全国收视冠军:《一起来看流星雨》更是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并打造了一批新的偶像。

选择拍摄自制偶像剧,还可为自家卫视选秀出来的艺人解决出路问题。湖南卫视通过《一起又看流星雨》使得谈莉娜从“温热”的选秀歌手转型成为偶像剧演员,现在片约不断。而东方卫视通过《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也选出大批演艺新人,全部“打包”出演自制偶像剧,这样的自产自销,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做法。既省去了邀请一线大牌明星的片酬,又给自己的艺人一个“加热”的平台。

其实,就现实的情况来看,除了湖南卫视的自制偶像剧,其他电视台目前播出的几部自制剧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包括浙江卫视花了大钱打造的《爱上女主播》,也是收视惨淡,收视率竟然一度跌到同时段10名开外。不过选用当家花旦朱丹作为第一女主角,倒是凸显出浙江卫视的频道特色,但是不知道这些由朱丹引来的诸多议论,其内容是否符合电视台的预期?

浙江卫视、湖南卫视都在紧锣密鼓地拍摄新的偶像剧,而深圳卫视与中国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共同打造的偶像剧《小菊的春天》也将在明年初登陆荧屏,新一轮的偶像剧大战又将展开,他们争夺的是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

收视第一

《一起来看流星雨》是姚嘉做制片人的第一部戏,之后由她负责的几部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全都是全国同时段第一。现在姚嘉得到了台里充分的信任,负责管理湖南卫视以及整个地面频道的电视剧工作,包括全台的电视剧购买、对外营销即电视剧的推广和影视剧的合作即自制影视剧三大块。

对姚嘉来说,坚持做偶像剧、打造属于自己的偶像剧风格是最重要的,也是符合湖南卫视整体气质的选择。而做偶像剧,打造自己的偶像和寻找新鲜的话题则是重中之重,她表示力争在湖南卫视这个平台上,每年通过偶像剧打造一位新的偶像明星,同时,也希望能多推出几个像谈莉娜这样,从选秀出道,成功转型的偶像剧明星。

Q:是怎样的原因湖南卫视开始自制偶像剧?

A:最开始初衷是弥补台里播出量的不够,因为我们非黄的时间播引进剧,包括了韩剧、台剧,跟我们台气质相符合的,包括TVB的剧,但是由于引进剧要报批,这个过程和周期都比较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批出来,我们在编排上不好控制。我们欧阳台长前几年也在倡导,要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打造华流的品牌,我们就要打造新人。于是我们在前年开始启动自制剧的概念。因为我们频道比较年轻,相符合的也就是偶像剧,现在看来,算是成功的,通过《一起来看流星雨》5个小孩,从很青涩变成很偶像,现在他们全都是片约不断,忙得分不开身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Q:拍摄偶像剧最重要的是什么?

A:首先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偶像,这是作为偶像剧最基本的。还有要接地气,就是说要拍符合中国国情的偶像剧,不要跟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远,这样才会有关注度。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才会吸引人,更有参与感,有更多话题可以讨论。现在来讲“流星雨”达到了这两个目的,故事大家能够参与进去,演员能够从新人变成偶像。上节目,跟中国台湾、韩国偶像站在一起毫不逊色,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有一个特别好的消息,10月24号“流星雨1”马上要在台湾的主流频道播出了。台湾有史以来从没买过内地的偶像剧,所以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取得这些成绩也得益于播出平台非常优秀。一个高品质的播出平台,对偶像剧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这个剧放在另外一个平台,效果没这么好,这是一个双赢的效果。当然,“流星雨”不可复制,我觉得就是奇迹,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集体的智慧,加上运气、人气,方方面面都凑齐了,才造就了“流星雨”。

Q:《娱乐没有圈》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A:偶像剧要制造偶像,也要制造话题。《娱乐没有圈》的话题性是比较好的。这个戏的台词相比我其他剧是最好的。它跟网络非常接轨,时尚的东西都能在里面体现,也很自然。唯一遗憾的是,当时要赶导演和演员的周期,只好在冬天拍摄,如果是稍微暖和一点,在服装、造型上会更好。冬天北京特别冷,演员穿得比较多,韩雪是里三层外三层,在外面拍站一下皮肤就吹干了。

Q:说到《单身公主相亲记》,正好跟《爱上女主播》狭路相逢,收视率怎么样?

A:我们平均收视率也是全国第一。单天的收视率有七天是全国第一的。已经很高了,中间有几天是周末,竞争非常激烈,就排到第二、第三。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A:马上有一部要开拍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是国内第一部年代偶像剧。它太适合我们超女、快男了,目前确定参加演出的有“花儿”、朱梓骁、陈燕飞。我想做一个年代戏,和导演陈铭章一拍即合,剧本是由原版的作者负责改编。陈铭章发誓,这将是年代戏的收山之作。

Q:您觉得跟国外成熟的偶像剧制作环境相比,欠缺在哪?

A:我们制作成本偏低,我们现在偶像剧的制作成本不及古装剧、不及年代剧,甚至不及现代戏,应该说是在一个较低的状态下面生存。

Q:是不是因为偶像剧本身也比较节约成本,所以各个电视台都更愿意拍偶像剧呢?

A:对啊,至少不赔嘛。现在做剧就是一个性价比,还得回收成本,相对来讲偶像剧是不会亏的。

品质最重要

江苏卫视的“海岩三部曲”可以算是卫视自制剧中比较另类的一个,虽然翻拍海岩剧,但是他们选择了与一般偶像剧翻拍完全不同的路,记者采访了总制片人陈小杭,他表示虽然也希望能够通过剧集培养出新的荧屏偶像,但是这部自制剧定位为现实题

材的情感剧。在翻拍剧不断遭到诟病的情况下,如何能拍出新意,获得好的口碑和收视率,是包括江苏卫视在内,各家电视台的自制剧都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Q:为什么自制剧选择翻拍?

A: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很多讨论,特别是媒体,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质疑翻拍是不是有价值,或者说存在这种风气是不是会给原创带来一些影响。有很多见仁见智的意见,我也注意到了。我不知道别的翻拍,包括很多拍的时间并不长的电视剧,又重新翻拍是不是出于节约经费,或者借助原来片子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原因来考虑的。至少江苏卫视投拍“海岩三部曲”――《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最初的目的倒不是刻意要找剧翻拍,还是觉得这个项目隔了这些年,有一些创作上的冲动,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因为那个时代拍的东西和今天拍的东西之间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还是社会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希望拍成那种似曾相识,但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在国外,一部经典翻拍几十遍的都有,国内一翻拍就被讲回锅肉等等,我理解大家对这种原创作品的期待,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允许有好的、严肃的、认真的翻拍,给观众一种新的享受。

Q:会有广告植入吗?

A:非常非常少,完全不露痕迹。毕竟电视台有这项任务,但作为总制片人,我尽量在控制广告植入的数量。如果想要大赚其钱,可能做得很大,不顾效果。而对于“海岩三部曲”,在看片会上大家都没注意到有广告植入,就说明我们在这点上把握得很好。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做剧不完全是为了钱,也是为了创作,更多的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这个创作团队不是用山寨剧的方式来拍,也不是怎么节约成本怎么好;很多广告商找来要做植入,我们考虑到片子质量都拒绝了。

Q:自制剧能够自主地进行宣传,通过剧能带着卫视一起打一个品牌。

A:对。自制剧可以与频道本身的品牌结合起来。很多题材,电视台买的时候还是蛮被动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剧的价格越来越高,有时候高得有点离谱了。这里面可能就是两极分化。有些电视剧做得不怎么好或者说大家不太注意,就会亏本,但是当年度也会有几部片子,大家对它有很多期待,它的价格就很高,购片成本很大,现在自制电视剧在这方面就能很好地控制。另一方面,自制电视剧对创作发展以及整个队伍的规范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说一般的电视剧,不是自制剧,肯定就是卖大牌的,没有一定演员的阵容,你卖片子是很困难的,使用大牌明星,攀比也是愈演愈烈,整个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电视台自制剧的时候可以统筹来考虑问题,还可以带动一批新人。

Q:您不希望“海岩三部曲”被归类为偶像剧?

A:从我个人来讲我不太希望它被归类为偶像剧,因为我觉得偶像剧,相对来讲浅显一点,更注重演员的气质。观众更多的不是看剧情,只靠演员的状态、服饰、形象就能吸引眼球。光靠演员、明星的个人魅力,不能涵盖我们三个剧的本质。

Q:在内容上更有可看性?

A:更剧情化,更现实。偶像剧里面有很多比较理想的东西,梦幻的更多。“海岩三部曲”则更现实。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讲述富家女和农村来的孩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第3篇:全能偶像范文

关键词:非本土 偶像剧 传播渠道 互联网络

“偶像剧”,在日本称作“趋势剧”。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借鉴西方国家肥皂剧和情景喜剧的运作技巧,加以日本意象包装,产生“趋势剧”。随后,台湾引进日本“趋势剧”,为吸引年轻族群,将其更名为“偶像剧”。

近年来,非本土偶像剧,在中国内地愈加盛行,引起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些偶像剧于当下青年的价值观影响,更是引发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从文化和渊源角度,基于研究之便,本文将主要针对亚洲派别的日韩国家和港台地区偶像剧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对于非本土偶像剧在中国内地的流行,众多学者多从体制、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而忽略了传播渠道的影响因素。但实际上,渠道对传播效果有很关键的作用。

传播渠道的作用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媒介本身的差异,也会对传播的信息带来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在麦克卢汉看来,传播的信息并非是主导要素,媒介才是决定传播效果的核心要素。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却第一次指导人们关注渠道对传播的影响效应。

尤其对网络等新媒介而言,单从受众特征来讲,就体现了渠道本身的信息传播作用。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加独立、自主,赋予受众更多能动选择权、更大选择空间的新媒介,自然成为其最大的媒介接触选择。而偶像剧的主要消费者,正是这群新媒介消费者。

受众对偶像剧接触渠道的选择原因

非本土偶像剧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力,与其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选择有密切关系。那么,缘何网络成为偶像剧受众的渠道选择?

其一,非本土偶像剧由于引进手续等造成传播时效性降低,通过网络,则可第一时间观看最新的偶像剧。

其二,由于经费、引进限额等各种限制,导致一部分偶像剧无法进入本地电视放映平台。但在网络渠道中,偶像剧传播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其三,网络上可获得非本土偶像剧的原版,能够满足许多偶像剧爱好者对配音、音乐等的“原汁原味”的追求。

其四,从渠道本身特性而言,网络,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使信息获取具有更大的便利性、更低的成本性,它正成为越来越多当下青年人的媒介接触首选。

其五,非本土偶像剧的情节中,涉及诸多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情感死角。这些感性的细节,往往在国产偶像剧中难觅踪影。在传播自由度更大的网络中,有更多的生存空间留给宣扬这些非传统精神的非本土偶像剧。

在一部创造全国收视记录和80后关注热点的青春偶像剧《奋斗》的成功中,本土偶像剧在情感刻画方面的突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奋斗》是本土偶像剧第一次真正深入关注80后的精神生活的有益尝试,四角恋、敢爱敢恨、似真似假的感情、过度膨胀的自我等,以往不被传统电视剧正视但却客观普遍存在的当代青年现状,都得到了真实反映。

正是相对于本土偶像剧滥觞的教化色彩的差异化定位,使非本土偶像剧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显著,与当下青年的情感需要形成共鸣和呼应。

传播渠道影响传播效果

受众对传播渠道的选择,有各种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但事实上,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信息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非本土偶像剧的流行中,网络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情感参与度。信息选择或然率决定了情感参与度。根据传播学家施拉姆的信息选择公式:信息选择或然率=获得报偿的保证/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网络的技术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等,多种形式融合,使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相比传统渠道的传播对象,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对信息的传达更加全面、具体、生动、深入和准确,降低了受众的信息接收难度。因此,受众对网络渠道的选择或然率,相比传统媒体渠道更多。

说服心理学中,有一个精致或然模型,关注受者个人对所关心的产品的参与程度:如果消费者在情感上高度参与某一产品,就会对广告中包含的信息付出更多的思考。同样地,对网络渠道更为青睐的偶像剧受众,在渠道上有明显的情感关注和参与,对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非本土偶像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移情,同时也会付出更多的思考。

此外,互联网传播相比其他渠道传播,调动了更多的人类感官,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更能激发受众的情感参与和认知体验,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果。

相对主要通过电视等主流传统媒体传播的本土偶像剧,非本土作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情感参与。

“体验”程度。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中的传播的最大区别,即“体验”。《体验经济》的作者约瑟夫・派恩二世认为,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是客户“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对个人感受的关注,与网络的渠道本质不谋而合,因而是网络传播中的新核心竞争力。

根据约瑟夫等的《体验经济》,体验王国包括四部分的消费者传播(见图1)。非本土偶像剧的网络传播,也可用“体验王国”的模式来解释:

体验,往往能从多个角度吸引受众,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传播受众的参与程度(横轴)和联系的相关性(纵轴,即环境的相关性)。①四象限中的体验类别,是体验创造的四种可能性。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具备四种类项的体验,换言之,体验可能不止单种特质。

从“体验王国”一图中可见,娱乐的体验是最基础的,但受众的体验感受是被动的,只是接触式而非浸入式的渗透,对偶像剧的普遍深刻影响来说,显然也无法仅仅用剧情的娱乐消遣功能来简单作解。和娱乐体验相同,教育体验对受众而言也只是表面的接触,但对以愉悦精神为基础的体验而言,是更进一步的有受众参与的传播。审美和娱乐一样,都是体验中的消极部分。

逃避现实的体验,根据“体验王国”象限区隔,是受众参与传播互动最深入、积极性最大的一种体验。从此意义上来说,网络是创造和发展“体验”的最佳场所。网络的虚拟空间,是许多受众逃避现实压力、现实各种不便利的新渠道,受众对网络的媒介接触,本身就预存了一种愉悦的体验或者潜意识期待。网络的技术优势,也确实帮助受众规避了诸如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货币成本等方面(顾客总成本的四要素)的不便、浪费。

非本土偶像剧的网络传播,给予受众最高级别的体验,受众对其的接受因而具有更多的情感参与和体验深度。

群体压力和规模效应。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先行渠道和主要渠道是网络,在这个受众主体更加青睐的渠道中,同龄人的聚集密度更大,偶像剧爱好者更多,成为群体谈资的可能性也更大。无论是和同龄陌生人交流偶像剧的论坛、BBS、社区等群体传播,还是和朋友间交流的MSN、QQ的即时人际沟通,都是使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渠道成为优势的重要方面。

首先,从网络本身的性质来看,其虚拟特性加大了受众的不安全感,群体归属感由此成为相对受众接触网络的审美需要、求知需要等基本的需求,这也完全符合“需要层次理论”的逻辑层次。

依照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成员对群体影响的接收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即通过对“我是谁”的回答来获得归属感,这种判断侧重认知并非情感因素,个体对群体的爱恨喜恶并不重要。换言之,群体压力――个体受到群体显性或隐性规范的影响――其产生源于成员的认知而非情感。同龄人的主要接触媒介是网络,在行为上对青少年群体的成员产生了压力,为了获得至少是表面上的归属和认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网络受众的群体,对网络同龄人热衷的偶像剧类型,自然也就更多了一份关注,从而不断加大传播的规模效应。

其次,有学者认为,受众在与他人的网络互动中投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越不可能在现实中再去营造这样的关系。由群体压力和规模效应造成的偶像剧受众对网络的青睐,使得传统传播渠道中的偶像剧――主要是本土偶像剧,逐渐脱离其目标受众的关注中心和兴趣范围。在传统和网络传播渠道的区隔化中,偶像剧来源地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后续参与效率。网络传播具有时滞性,同时,不像现实中的口耳传播那样,要受到语气、神情甚至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网络论坛等后续的偶像剧受众参与,因其以文字为主的传播形式,规范性和统一性使误解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给受众提供了足够的思路和情绪整理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

非本土偶像剧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网络,因而相对来说,在网络上进行后续讨论会更加便利和实效,这种更加具有逻辑辨析性、理性透析表现力的整合传播,更能将偶像剧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影响力。主要借助传统渠道传播的本土偶像剧,则有较大一部分受众参与分散到现实的口耳交流中,限制了其影响力的扩散。

网络给非本土偶像剧传播带来的其他便利

偶像剧热潮,是一种社会狂迷,讲究舆论环境、传播规模和营销力度。

一方面,非本土偶像剧在其来源国或来源地的营销力度十分强劲,这种营销通过网络实现了在中国的渗透式传播,其影响力远远超过许多几无宣传和营销的本土偶像剧。借助网络,非本土的偶像剧实现了几乎零成本的中国营销传播。

另一方面,相对传统营销和传播的“二八规律”,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倒二八”,反映了一种“长尾效应”:传播的效益和重点从以往的集社会主流人群,转向关注非核心市场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的数量完全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在强调个性化和草根性的网络中,其潜在效益远远超过受众市场的核心人群。

在电视剧的传统媒介渠道中,受到其主要收视人群的影响,武侠片、反腐片、历史剧等各种作品,都是影响力和播映份额远远超过偶像剧的电视剧类型和题材。而在以青少年为主要接触群体的网络媒介中,偶像剧在网络电视剧中的影响力和注意力价值,相对而言更加显著。这种显著性,给非本土偶像剧的传播造成了光环效应,对“迷”的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非本土偶像剧的流行中,网络的作用不可忽视。基于传播维度,对当下青少年的文化热点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分析新一代媒体受众的社会学、心理学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对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精髓如何借助网络实现高效率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鲁炜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葛文军、王雁雁:《台湾偶像剧的本土化实践》,《视听界》,2007(5)。

2.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4篇:全能偶像范文

青年学生是《青年参考》的主力读者群之一。多年来,《青年参考》“创富”版(前身为“财富·创新”版)通过呈现和解读一个个“成长偶像”,为广大青年读者提供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路和启迪。这既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视服务青年为己任的《青年参考》必须履行的媒体责任。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微软公司和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博士说:“中国青年需要‘偶像’或‘人生导师’吗?在成长的过程中,参考那些值得信任的成功者是有价值的。参考他人的路,保持客观自觉,听信自己的心,走出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偶像可以是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和榜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突出的成绩,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青年的影响不可估量。榜样为一代甚至几代青年提供成长的动力,为青年的发展提供参照和坐标,甚至可以改变青年的人生轨迹。

“邻家大哥”:无须仰视的“成长偶像”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需要偶像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当代中国青年到底需要怎样的“成长偶像”?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说,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女主角小鹿纯子、世界级门户网站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是自己的偶像。青年“成长偶像”是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体现,反映了这一时代社会对青年成长的期望。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成长偶像”的界定已经超越了国界。“成长偶像”可以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成长背景不同,文化和信仰也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爱国、勤奋、敬业、执著、坚韧、无畏、理性、务实、注重团队精神、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世界眼光、勇于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榜样存在明显的差异。青年“成长偶像”只有得到青年的认同,才能引导和启迪青年成长。

和历史上广为传颂的英雄人物相比,和平年代的“成长偶像”往往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惊人壮举。想要得到青年的认同,“成长偶像”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来自青年的生活,和广大青年追求相近的人生目标,遭遇类似的人生困扰,与青年产生情感共振。青年愿意接近“成长偶像”,才能从“成长偶像”身上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青年参考》“创富”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通过呈现平凡青年的奋斗故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启迪青年读者成长。

和出身显赫的豪门贵胄相比,平凡青年的成功案例离青年读者更近,更能打动青年读者,对青年读者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创富”版报道的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些来自平凡世界的“邻家大哥”,更真实,更亲切,因为不平凡的拼搏精神和感染人的干劲儿,成为贴近广大青年、无须仰视的“成长偶像”。

“成长偶像”贴近青年,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

平凡青年奋斗的故事,通常不会包含引起巨大社会关注的“兴奋点”,以及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矛盾和冲突。《青年参考》“创富”版用发现执著和感动的目光,寻找着身边的每一位“成长偶像”。

翻开“创富”版,这里是叱咤风云的创富精英的秀场,是平凡青年奋斗和拼搏的舞台。这里既有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板,也有凭借坚实足迹脱颖而出的职场明星。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称为“女巴菲特”的美国投资人赛拉·佐豪森、全球最大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商godaddy的创始人鲍勃·帕森斯、在中国内地首富宝座上只坐了6天的李锂夫妇、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要把皮皮鲁打造成中国版哈利·波特的郑渊洁父子……都曾成为“创富”版醒目而清晰的焦点。

登上“创富”版的“成长偶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艰苦创业的“创业偶像”,或称“财富偶像”;另一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的“职场偶像”。这两类关于平凡青年奋斗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个满载着创新精神的“金点子”,浓缩了一段段洋溢着激情和坚守的人生经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对成长中的青年读者来说,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读性。

在市场导向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了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的宏伟志向。《青年参考》“创富”版着力发掘贴近青年的创业故事和财富故事,为青年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无论是否准备创业,这些故事都能给青年读者以启迪。

“创富”版聚焦的一些“创业偶像”,是年轻的“80后”、“90后”。“80后”、“90后”群体惹人关注,一半源于这些群体旭日般的新鲜和活力,一半源于这些群体被打上的若干标签,比如“颓废”、“自私”、“叛逆”、“没有责任感”、“脆弱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读过“创富”版上一些“成长偶像”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标签根本不存在。

——23岁的澳大利亚华裔毕凡做廉价正装衬衫生意的故事:《华裔80后的“反品牌”生意经》。

定制通常意味着昂贵,但毕凡反其道而行之。2008年夏,还在学校里读书的毕凡随父母到上海旅游,发现“从上海的一些个体服装生产商那里,以远低于波士顿或纽约的价格进货”是完全可行的,由此萌发了生产、销售“物美价廉的正装衬衫”的想法。他创办了一家网络服饰公司,让世界各地的顾客以平价定制衬衫,生意兴隆。2011年,毕凡公司的营业额可能突破100万美元。

——28岁的美国“垃圾大亨”汤姆·萨奇的故事:《奇思妙想敲开财富之门》。

汤姆·萨奇是美国新泽西州地球循环公司的总裁,开始创业时,他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地球循环公司是垃圾再利用行业的翘楚。这家公司收集各种废弃的商品包装,想办法让它们“重生”。在汤姆·萨奇眼中,人们随手扔掉的果汁包装袋不是垃圾,而是铅笔袋;一张被丢弃的唱片可以变身为挂钟……这家公司的产品多达200种,通过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销售。

——30岁的亿万富豪安德鲁·梅森的故事:《60亿美元为什么不够买我的公司》。

安德鲁·梅森是美国团购网站鼻祖groupon的创始人。创业之前,他只是芝加哥一个没有什么资历的程序员。如今,提起他,人们会想到数不清的产品、令人心动的价格,还有亿万身家。不久前,google公司提出以60亿美元收购groupon。如果成功,这将是google历史上最昂贵的一笔收购。不过,梅森拒绝了google的好意。

——27岁的腼腆“黑客”赵伟的故事:《为中国互联网安全奋力奔跑》。

赵伟是一个沉浸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执著得近乎疯狂的“少年黑客”。他和他创立的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起,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安全发展。凭借有前瞻性的安全服务和产品,知道创宇在国际上小有名气。赵伟希望自己能改变世界对中国网络安全的印象,对中国黑客的印象。

除了“创业偶像”,《青年参考》也着力讲述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职场偶像”的故事。

和“创业偶像”相比,“职场偶像”大多甘于平凡,乐于平凡,凭借勤奋演绎出不平凡的职业生涯。虽然不像“创业偶像”的奋斗经历那样轰轰烈烈,“职场偶像”的拼搏却同样精彩。“职场偶像”的职场生涯或许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复制性,但他们的经历可以引领青年读者确立清晰的职场目标和发展轨迹。

——加拿大第二大保险公司永明集团精算总监、27岁的中国女孩杨晓丹的故事:《西方精算师群体中的东方女高管》。

加拿大永明金融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保险公司,在全球保险业中声名显赫。2009年10月,永明集团在公司100多名资深精算师中遴选精算总监。经过异常苛刻的考核,16岁就到加拿大留学的杨晓丹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不足30岁而位居精算总监高位的华人女性。在素来强调资历、以男性为主的全球精算师群体中,杨晓丹是最年轻的精算总监之一。

——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发展的海归吴正宇的故事:《从年薪15万美元到1.5万元人民币》。

31岁的吴正宇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ibm总部做信息顾问,年薪15万美元。后来,他放弃高薪回国,在湖北省一个县级市做市长助理,年薪1.5万元人民币。他说:“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为海外学人提供的机会,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对我来说,美国可能是个不错的深造环境,但回国发展才是最适合的。我愿意让自己这棵树苗,在中国长成一棵大树。”

吴正宇这个“职场偶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担任市长助理的15个月里,在分管新能源项目时,吴正宇发现了储能的难题——核电和太阳能发展很快,但电网输送能力差,发电不稳定。进行了大量调研后,吴正宇辞职创立了汇能科技公司。汇能科技做的事就是“储能”,把用电低峰时段的电能储存起来,留到高峰时段使用。汇能科技诞生时,储能这个领域几乎无人问津,这个有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引来投资者争相投资。

吴正宇的故事给人留下了很多思索和启示。留学生们需要读一读这个故事,甚至,《青年参考》所有为事业和财富奋斗的青年读者,都需要读一读这个故事。

用精神和心灵的饕餮盛宴,唤起青年读者无穷共鸣

通过“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和编译外媒报道等操作手法,《青年参考》“创富”版呈现了一个个“成长偶像”真实而精彩的故事,为广大青年读者提供了一场场精神和心灵的饕餮盛宴。多年来,“创富”版以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在读者调查中屡受好评,为《青年参考》这张国际新闻类周报抓住国人眼球,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5篇:全能偶像范文

【关键词】偶像崇拜 偶像选择 人格因素

1 引言

偶像崇拜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了光环效应,并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神秘化。在我国的调查中出现了跨时代性、跨地域性。在不同的年代,青少年都出现较普遍的偶像崇拜现象。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虽然被崇拜的偶像具有时代性、文化变迁性,使得崇拜偶像的选择出现较大的区别,但是偶像崇拜这种行为是共通的。而且,在相对较为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不但偶像崇拜的行为是相同的,就是偶像崇拜对象的选择由于当代媒体文化的普及和迅捷同样也变得较大的相似性。这一切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相对必然的行为。

这种现象之所以在青少年中间极其普遍,尤其是在中学生中,是因为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偶像作为因受到青少年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在促进个体成熟或社会化的进程中,客观上体现着其本身的功能。宋兴川、岳晓东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向社会前的一种人生准备,这是其一;其二,偶像崇拜可以补偿青少年因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正是由于这两点,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来讲变得更加有意义,从另一方面这种积极的结果又成为有效的强化物。在此之外,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的主动选择性又使青少年获得了在青春期急切想要获得而又具有很大阻力的自我控制力。故此,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目前,对于国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现状,国内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进行一定的梳理并试图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偶像选择以及偶像选择的认知特征。

2 文献选取及处理方案

鉴于偶像崇拜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中学生等青少年对于偶像崇拜的对象的选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了能够反应当前中学生的偶像选择特点,本研究选取了2000年以后,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以及全国优秀硕士论文的偶像状况调查进行分析。筛选出来自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当代传播和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的调查研究共七项。这些调查涉及的地区有成都、重庆、浙江、北京、山东、河北、福建、吉林、山西、香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国内对于偶像的界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反映在这些研究中,偶像的内容就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马和民曾指出偶像对于青少年来讲是偶像性重要他人,区别于父母、教师、同学等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不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人物、不会与个体产生双向的交流,因此把互动性重要他人归于偶像的内容是不妥的。鉴于此,本研究剔除了个别研究中的父母、

教师和同学作为偶像。

3分析结果

3.1中学生的偶像选择

通过分析发现,虽然调查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青少年对于偶像的选择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基本分布于以下几个方面:文艺体育明星、科技工作者、政治家、商业名人。而文艺体育明星在其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明显的高于其他群体。在这七项涉及到偶像选择的调查中有五项的结果表现出了文艺体育明星的高选择性。在雷开春、孙洪彬的调查中选择文艺体育明星的中学生达到了243人,在剔除了互动重要他人的调查总体634人中,文艺体育明星的选择比率会达到38.33%,排在第二位的政治家的被选择率仅为22.40%,比文艺体育明星的选择率要低15.93%;在李丽兰的调查中文艺体育明星的选择比率达到了68.19%,高出第二位选择率为23.58%的著名人物44.61%。在章洁、方建移的调查中文艺体育明星出现的频次达到3536次,占据总体的77.51%;在岳晓东于香港青少年的调查中,前十名的崇拜偶像有八名是文艺体育明星,另两位为母亲和同学都是互动性重要他人,为本研究排除的对象;闵丽综述的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文艺体育明星。其他两项研究,潘一禾在调查中对于偶像就界定为文艺体育明星,只有宋兴川、金盛华的研究中出现比率最高的是政治家。考虑到他们的调查是是通过访谈进行的,有可能产生明显的社会赞许效应。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对于文艺体育明星的崇拜已经超越了某个人的个体行为,而带有群体性特征。在面对各种公众人物时,现在的中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文艺体育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在生活中表现出某些偶像消费行为和某些模仿性行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群体性特征,单从某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已经难以解释,从社会角度上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这些明星的产品多为娱乐产品,是青少年消费的主流产品;其二,由于近几年媒体的普遍化、多元化,这些明星出现在青少年视野中的频率较高。青少年群体没有参与生产活动的必要性,反而是娱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而且娱乐产品的消费成为他们的群体性行为。又由于青少年受思维发展水平的约束性,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容易情绪化、极端化、理想化,通过想象美化偶像,而对被美化的偶像产生较高的认同和情感皈依。另外,相对于文艺体育明星,其他几个偶像群体——科技工作者、政治家、商业名人,其行为相对严谨、,有比较定式化社会特征,比较缺乏浪漫性,对于青少年来讲,想象的空间比较低。

3.2.中学生的偶像选择标准归因

从个体角度上,中学生进行偶像选择的主要参照标准是什么?在他们视野中的偶像具有哪些特征?

雷开春、孙洪彬在解释偶像崇拜的原因时,从我向优秀品质、他向优秀品质、能力、作品(由成就、贡献和其他合并得来)四个纬度进行解读。其中我向优秀品质中包含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知识丰富;有抱负;传统美德;自信、乐观。他向优秀品质中包含正直无私;敬业;爱国热情。能力包含技艺高;球技精湛;成绩好。作品中包含为国家或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才华;卓越的成就;有名;成就/贡献;歌曲好听;对自己的帮助;外貌酷、帅、漂亮、高;优秀女性;有钱;与自己兴趣一致。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被选择率比较高的为勇于进取、坚持不懈占总体的36.36%;正直无私29.45%;技艺高19.27%;为国家或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32.36%;有才华20%;歌曲好听19.27%。由此可见,在那青少年的认知体系里,偶像的人格因素、能力特征以及作品的性质和贡献是被优先选择的特征。

潘一禾的调查研究对于偶像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他用迫选的方法——即只选择一个因素,对明星成为偶像所必备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格魅力占据首位为23.9%;个性和气质在其次占据23.7%;才华横溢再次为22.2%;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被排在了第四位占据11.3%;漂亮、英俊5.6%;不清楚4.3%;无所谓2.9%;阅历丰富2.4%。在这个研究中,偶像的人格因素、能力特征以及作品的性质和贡献几乎解释了全部的因素。其中人格因素更是占据到了47.6%。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青少年来讲,偶像的能力和贡献是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重大作用的、真正使青少年产生情感认同的是偶像的人格因素。这其中包括了此研究的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它甚至超越了偶像的作品和能力。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于偶像选择的归因还是在于社会公众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内部心理特征和外部行为结果。内部心理特征包括公众人物的个人气质、性格、能力、人格魅力等;外部行为结果包括公众人物的成就(中学生所认为的成就,未必就是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体现社会价值的成就)、容貌等。然而,公众人物一旦成为偶像,则其内部心理特征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相对更重要一些。可能中学生初期选择的原因是偶像的作品,但是之后,学生会更加关注偶像的内部心理特征,并且会影响对偶像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所以,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偶像选择的原因较多的表现为偶像的人格特征。由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星的人格因素对于的中学生偶像选择和情感认同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

4 讨论

从以上的探讨中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当前中学生的偶像选择主要集中于文艺体育明星。这些

公众人物具有相类似的职业背景,在当前的形势下,基本属于娱乐行业。而且,当个体一经选择了某一偶像之后,会表现出对偶像行为的关注,并且会进行相应的内部积极归因。那么,中学生如此的偶像选择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功能?因为只有满足个体相应心理功能的行为对于个体才有意义,才会就有持久性。中学生的偶像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综合以往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认同有可能在个体人格形成之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宋兴川、金盛华就曾在其文章《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讲到,人格的社会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阶段以及独立人格阶段。其中第二偶像崇拜阶段则是青少年较少对于父母等第一偶像的依赖、认同而产生新偶像的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处于追求心理独立的时期,但是由于其社会化水平的局限,其依赖性、思维的直线型以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和爆发性,使得青少年处于脱离父母等互动性重要他人与依赖性理的冲突之中。而偶像崇拜解决了这个矛盾,另外,在偶像的选择上又表现出个体独立的控制性。尤其是文化体育明星并不是成年人所倡导、主导的主流文化。中学生选择这样的公众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更加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立性,独立于成年文化群体的独立性,并且体现对于自己事情的控制性。同时,这种偶像的选择行为代表的还是相应的文化群体。而这种文化具有自我的归属意义和边界性。相应的偶像选择使个体归属于某一个同龄的群体,并从中获得心理支撑,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寻找某种共通性,不至于让自己显得孤单。因为,在青春期阶段,同伴群体在个体的心理层面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尤其是,虽然这种行为在心理上表达了自我的独立性,表现自己的成熟,但是同时不用在生活上、经济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这些脱离往往会带来个体生存上的威胁。所以,虽然会由此与父辈产生冲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保证了自我的和谐,也是对于矛盾的中和的一种解决办法。偶像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具有建设性意义。

但是,中学生又处于人格稳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自我中心”的作用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缺乏,中学生对偶像的认识还是处于较表层,不具有批判性的思考。并且表现出对于主流文化的抵制,而正是这种主流文化的濡化是个体了解某种行为、事物、言语的社会意义,保证个体良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境下,个体很难理性的、辩证的分析关于偶像的所表现出的言语行为。所以个体表现的一些偶像崇拜行为体现出非理性特征。中学生一般就将其对偶像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定位在某个特殊人物身上。并由此采取一种颇为直觉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具体表现为直接性模仿、全盘性接受以及沉湎性依恋,从而把偶像神圣化,对于偶像产生较高的认同,并出现一定程度的情感依赖和行为表现。这在如上的研究中已经表现出来。然而,这种对于这些青少年心理的迎合的公众行为的表达可能会使其错误的解读其行为、言语、事物的社会学意义,从而难以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认识。这些行为的表达很有可能通过不断地出现,进行内化,形成相应的自我。基于这些认识的自我建构就很有可能偏离社会要求,从而造成非主观愿望的犯错误。况且,还有可能超越年龄获得本不该此年龄阶段获得知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学生的对于文化体育明星的偶像选择有可能会对自我形成消极的影响。

所以从理论上讲,偶像崇拜对于青少年人格或自我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否真的会对其人格、自我的形成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2.

[3]宋兴川,金盛华.多远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青年研究,2002,11:1-7.

[4]岳晓东,张亩桥.香港、广州、长沙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榜样选择之比较调查[J].青年研究,2000,(4):15-21.

[5]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23-26.

[6]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5:30-35.

[7]宋兴川,金盛华.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青年研究,2002,11:1-7.

[8]闵丽.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J].青年研究,2003,3:9-14.

[9]潘一禾.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24-33.

[10]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J].青年研究,2007,3:8-20.

[11]章洁,方建移.从偏执追星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当代传播,2007,5:29-32.

第6篇:全能偶像范文

关键词:偶像崇拜 自我意识 问卷调查 辩证理性 青少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与网络信息媒体的合流,近年来诸多选秀活动与明星娱乐节目充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把偶像崇拜变成一种全民性活动,青少年观众被裹挟其中,极尽激情和疯狂,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机构连同媒体,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近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5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10%的青少年表示对某个明星崇拜得难以自拔。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的“大腕”明星。

社会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基于“光环效应”而形成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偶像崇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青少年往往把其偶像想象的完美无瑕,对偶像产生的浪漫的幻想和依恋,并对偶像报以绝对的信任,甚至把偶像当成神,这样便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迷失;第二,感性化、情绪化、冲动性。许多人崇拜偶像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甚至一些偶像崇拜到了“痴迷”的程度,使得偶像崇拜带有很强的情绪化倾向;第三,多元化、个性化、时代性。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榜样崇拜,师长崇拜和三星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偶像崇拜类型也由上世纪50-80年代政府树立起来的公众模范和榜样人物,转变为现如今的影视歌、体育明星,最近表现出的则是“民星崇拜”。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与其特殊的人生阶段有密切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熟的过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自觉意识与强烈情绪体验所表达出来的特殊现象。而当前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宏观环境将注意力聚焦在公共事业上,更多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物质需求和成长结果,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金钱观念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对娱乐的夸张渲染充斥在社会中,这些都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一些异常行为。

研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能有效疏导青少年的行为与人生价值观,使其更现实、更积极的面对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青少年的价值观、消费观念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将影响着人的一生,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有利于社会的更加持续、有效、和谐向前发展。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笔者以唐山市中学生为研究范围,组织了一次关于中学生偶像崇拜问题的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回收率为94.11%。其中唐山一中80名(男生38名,女生42名),唐山二中75名(男生35名,女生40名),车轴山中学85名(男生37名,女生48名)。本次调查卷共设计了四类问题:第一类,涉及到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等;第二类,涉及到崇拜人的个人特质,如对自己的满意程度、生活态度等;第三类,涉及偶像的特征,如偶像所在地,偶像特质等;第四类,涉及到崇拜的方式,如是否经常买偶像的海报、书籍,是否经常参加偶像的演唱会等。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最终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一、不同性别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点的差异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女生较男生而言更容易产生偶像崇拜行为,而且更为狂热。原因有二:一是女生和男生相比,面对的传统束缚和压力更大,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更强烈;二是女性比男性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更大,更容易在从众的行为中寻求到社会归属感。在校园中,女同学们大多是结伴而行,很少单独行动,便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在崇拜的偶像类型方面,女生多崇拜文艺明星,男生更多的崇拜体育明星、政治名人。这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男性应有的责任性、才能性、领导性、名利性的特征;同时赋予女性小鸟依人、相夫教子、顾家的家庭妇女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中国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层出不穷,但传统女性形象仍为主流,在传统文化的大势下,女性表现出的目标、价值观念、信念体系则依附于传统之上。

二、不同户籍的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比较

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其崇拜的偶像在政治名人、体育明星或父母家人,城镇学生崇拜的偶像集中于文艺明星,这与他们的生活的环境差异有很大关系。在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个体表现出了不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整体上说,农村的生活水平低于城镇的生活水平,娱乐休闲项目较少,而体育项目的开展局限性较少,像跑步、拔河类的体育运动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投入。经济上的局限使得农村青少年更渴望成功,他们完成学业靠的是长辈的辛苦劳作,于是父母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更显高大。

三、家庭收入状况对中学生崇拜方式带来的差异性影响

对于不同收入家族的青少年而言,停留于表层的崇拜模式(关注、效仿等)比例相差不大。而在购买相关资料、参加演唱会等方面则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家庭收入高的支出上多一些,但“辗转各地,追随行踪”的只是个别现象。中学生总体上采取的是较为理性的支持行为,消费基本上也是量力而行,媒体在中学生偶像崇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规范大众媒体尤为重要。

四、不同专业背景下中学生偶像崇拜类型的差异性

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生崇拜的多为政治名人,所占的比例为26%,理科生和体育生崇拜的多为体育明星,分别占到了24%和42%。文艺明星在艺术生崇拜的偶像中占到了41%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崇拜的偶像类型与其所学专业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为各自学科的特点不同,在专业的学习互动中,形成了每个人在独特领域的价值体系,而每个领域内均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内化到学生中后,获得了新的同一性,在这种背景下便产生了上述调查结果。

五、中学生偶像崇拜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有39.3%的中学生认为崇拜偶像是自己的休闲娱乐,30.2%、20.7%的中学生分别认为崇拜偶像给自己减轻了压力、朋友有了共同的话题,只有13.5%的人认为偶像崇拜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总体看来,崇拜偶像并非洪水猛兽,一无是处,偶像崇拜在一定程度上给其生活带来了乐趣,也让他们减轻了压力和更有志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社会化。

总之,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我们应辩证看待、理性对待。偶像崇拜有其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当初的盲从和冲动,终将成为年轻人的美好回忆。偶像崇拜也有其必要性,要全面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要一味地对这种行为进行指责,事实上偶像崇拜有利于调节心态,减轻压力。基于此,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可采取如下态度:

第一,宽容而不纵容,自然对待而非任其自生自灭;干预介入但并非粗暴剥夺、简单替化。应该帮助他们顺利地经历这个过程,不要人为地要求他们缩短或消除这个过程,否则最终他们会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应该让青少年了解到人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做一个独立自由的自己。对其偶像崇拜行为进行干预引导时要注意方法,否则会造成冲突和疏离。消除不良偶像影响的关键在于找出替代性偶像,并非简单地一概追求社会楷模偶像。

第二,规范公众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或社会知名度的人物称之为公众人物,特别是被大众传媒关注的人物(如明星、学者等)。公众人物的言行对民众来说可能成为一种替代性社会实践和体验,使公众间接地获得社会知识。特别是对青少年,他们往往把公众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当成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规范公众人物的言行,不当让公众人物放任自流,必须建立公众人物的职业规范准则,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公众人物的道德教育。

第三,建立合理的文化秩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成一个社会环境。我国现在处于全面转型和过渡的特殊时期,文化商业性越来越明显,各种文化充斥市场。大众媒体在传承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大众媒体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难免会寻求新闻效应,渲染名人轶事,尤其是对当红明星的扑风捉影。政府要加强大众媒体的社会效益取向引导,大众媒体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总之,研究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要本着从青少年成长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通过对这种行为的规律性探索,从其心理因素和客观影响入手,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科学引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消费观念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持续、有效、和谐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出版社,1982.

[2] 安德列耶娃(苏).社会心理学(第四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柳力平,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8.

第7篇:全能偶像范文

映入眼帘的是数张当红男星的宣传照片,当然还有她考得极差的语文试卷,作文更是形同流水账,难怪老师在评语里要求她重写。丈夫大吼:“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还追星!”女儿不服气地嘀咕:“又不是给我偶像写信,我一点也不喜欢写作文。”

之前,作文就属于女儿的软肋硬伤,现在她还假借做功课的名义追星,怎叫我们不生气?可生气归生气,仔细回味女儿的一番话,我突然灵感触动,和丈夫商量出一个主意。

第二天,女儿又在翻找她喜欢的明星新闻,我没有予以阻止,而是装作漫不经心地提醒她:“既然这么喜欢他,为什么不为偶像做点事呢?”女儿顿时两眼放光,非常好奇地问:“妈妈,你说我可以为偶像做什么?我真的很喜欢他哦。”

我宽容一笑,趁机“请君入瓮”,鼓动她:“换作妈妈,会给自己的偶像创办一份专属报纸,表达对他的喜爱和崇拜之情……”

女儿越听越有兴致,果断采纳了我的建议,积极筹备她的偶像月报,由我指点替她设定一些栏目,比如“明星日常”“粉丝心情”等。刚开始,她都是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照搬抄贴到自己的手抄报上。

我告诉她这么做没什么新意。女儿反问我:“什么叫新意?网上都是这些资料啊。”我顺水推舟道:“你可以自己写。照抄网上的内容,怎么能完全体现出你的尊重倾慕之情?一定得有些原创东西才能打动人心。”我还告诉女儿,哪怕是轻描淡写,只要是她想说的话,总跟网上别人写的意义不同。女儿虽感觉为难,可是为了偶像,她还是按我所说的,一字一句写在“报纸”里。

两周后,女儿得意地把她的偶像月报拿给我们欣赏。那些或大或小的栏目都被她的原创文字填充了,只是写得稍显稚嫩,甚至可笑,错字也不少。我在夸奖她的同时,也略微指明她的不足:“文笔欠缺精炼,嗦了点,但我仍能读懂你的情真意切,算很好传达了崇拜偶像的心声。”

女儿受此鼓舞,难掩欢欣,开心点头:“妈妈,我会继续努力,把偶像月报办得丰富多彩。”

之后,每月临近女儿偶像月报“发行”的日子,她都格外认真创作,把她的偶像情怀抒发于“报纸”各栏目,连角落也不放过,还自拟了“麻辣点评娱乐圈”主题栏,卖力地构思栏目内容。

数月过后,我们明显察觉到女儿写作语言组织力得到提高,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深沉稳实,还借用名言警句以及成语叠加。

我无比欣慰地奉夸女儿成“偶像”,甘愿做她的大粉丝,并把她的手抄报赠给亲戚朋友,大家一致赞她才艺出众。当女儿瞬间如小偶像般绽放光彩时,她开始火力全开地琢磨起了更多的手抄报原创内容,把生活点滴、读书的感想都一一描述于笔端,向偶像倾诉。隔几周,女儿就更新改版偶像月报,力求创意独特,之前厌恶看书的她竟自觉捧读我买的作文书,原因便是想多补充养分让自己的文笔精彩起来。

我自然认同,一边帮她打下手,一边想她将来没准真是写字好手呢。

第8篇:全能偶像范文

[关键词]自制偶像剧;精品化;产业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94-02

一、何为自制偶像剧

偶像剧,顾名思义,由偶像出演的电视剧,多为青春男女出演,以打造偶像剧为主,所以又称“青春偶像剧”。偶像剧起源于日本,日本偶像剧奠定了偶像剧的基础,而我国偶像剧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视为我国偶像剧的鼻祖。我国学者杨红菊在《中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一文中对青春偶像剧的定义是:“青春偶像剧,顾名思义,青春靓丽,是年轻人的故事,是年轻演员的营地,是少男少女的梦幻世界。有了青春即年轻人的故事,有了偶像即明星,就是青春偶像剧。”①

自制剧是电视台自己出资制作并享有独立版权的电视剧。自制偶像剧脱胎于偶像剧,打破了原本制播分离的传统屏障,由电视台出资或商家赞助的方式,从选择题材、组织剧本、选定演员和拍摄,最后在本电视家首播。自制偶像剧可以说是强强联合,既有偶像剧的庞大的观众作为收视基础,又有自制剧的产业链作为商业基础。

二、自制偶像剧的优势

(一)低成本高收益

对于自制偶像剧,电视台能够享有版权、具有惟一的播放权限,有自己的电视频道作为良好的播出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免同质化竞争。自制偶像剧属于电视家享有的电视资源,可以出售给其他电视台播出收取播出费用,用于再盈利。此外,自制偶像剧植入大量的软广告,降低了制作成本。电视台对本台自制的偶像剧有播出安排权,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播放时间;并可随时根据市场反馈决定其未来发展和剧本走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链的契合

偶像艺人的产业链契合自制偶像剧电视台的产业链。偶像的打造离不开宣传,自制偶像剧免去了宣传平台的忧虑,剧在从宣传造势到播出反馈可充分利用电视整的产业链,为自制偶像剧的提高收视率和扩大影响范围,湖南卫视的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可以初见偶像剧产业链的模式,尝试打造偶像的衍生价值,比如通过打造偶像、演绎作品中的音乐、开演唱会等等多种方式,在偶像推广过程中也可以整个频道的资源对自制偶像剧宣传造势。

(三)符合大众的需求,灵活多变

自制偶像剧制作成本较低,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地调整剧本。受众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多选择青春靓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偶像为主演,在粉丝间未播出前先制造议题,以时尚元素为亮点引领风潮,契合消费主义社会人们追逐潮的心理需求,为大众生活提供范式,促进了偶像剧周边产品的发展。

三、中日韩三国《流星雨》看我国自制偶像剧的困境

湖南卫视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流星雨》。尽管已有台湾《流星花园》、日本《流星雨》和韩国版的《流星花园》珠玉在前,也丝毫不影响湖南卫视翻拍此剧的决心和此剧的影响力。该剧由俞灏明、魏晨等快男偶像所主演,开播后收视一举夺魁,成为2009年暑期荧屏最热的电视剧。但是从其他版本“叫好又叫座”的情形相比,《一起来看流星雨》却被戏称为是“山寨版”,不难看出我国自制偶像剧的发展还存在着瓶颈。

(一)植入式广告为人诟病

为了利益最大化,自制偶像剧中多插入大量的“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也称隐性广告,与显性广告相对,主要是指把广告植入到电视剧、电影场景和电视节目中,使广告与之融为一体,在受众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商品和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地展现给受众,进而达到广告主所诉求的目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让观众在没有任何戒备心理的情况下悄然接受。”②大量的植入式广告为湖南卫视带来了巨大收益,也带来了不少非议,植入式广告打乱了剧情发展的节拍。植入式广告植入的方式明显生硬、老套,和剧情发展不符,甚至是为了“植入”而“植入”。《一起来看流星雨》全剧有大约二十个品牌的植入广告,涉及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每个广告几百秒甚至数千秒。③在日版的《流兴雨》中也不乏启用大量的奢侈品,其背后必然是庞大的赞助商的支持,但是却能和剧情发展保持同步,潜移默化中做足了广告,这也显示出日剧一贯的制作精良、重视细节的特点。

(二)翻拍跟风,缺乏独创性

中国自制偶像剧还是以翻拍、跟风为主,缺乏独创性。翻拍并非一无是处,重要的是能从经典中挖掘出新意。一贯地炒冷饭,纵有天大的噱头,也无法吊起观众的胃口。翻拍经典虽然可以为收视预热,有着前人的丰富经验和观众基础,也就不能免于被拿来比较。韩剧在发展初期也陷入抄袭的误区,但在长期发展逐步摸出自己的风格。韩版《流星花园》的制作符合韩国国情,既有着韩式童话般的唯美,又有着诙谐幽默的浓厚生活气息。而湖南卫视的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简单的模仿上,有的甚至是照搬照抄,缺少独特的特点。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盲目跟风,导致题材雷同,没有突破。

(三)偶像不够立体化多元化

偶像引领了音乐、服装、言行等流行时尚,多元发展,偶像剧既可以启用偶像也可以制造偶像。例如台湾版的“f4”在相当一段时间成为第一偶像团体,粉丝无数,至今影响力犹在。而日版直接启用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流行男团,为其造势,而韩国则选择了平民偶像和知名男艺人合作。日韩两国在偶像的打造和经营上十分注重偶像的形象和品质以及才艺的培养。不少主演都是知名的全能型艺人,既增强粉丝的数量和忠诚度,又对偶像剧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推波助澜。而内地版在偶像打造上以花边新闻和恶意炒作为主,不注重偶像的演技和才艺的培养,缺乏精神内涵,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偶像。

(四)一味迎合大众,制作粗糙

为了追求收视效益和经济利益,自制偶像剧多呈现出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以“丑”为美以“雷人为卖点,内容流入低俗,剧中男主角拜金、炫富、挥霍的品质被当做“帅”“酷”的表现,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长期以来,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娱乐心理为主导,观众得到的只是感官的刺激和恶搞的狂欢,而不是理性的思辨和高雅的审美,总体上缺乏感人至深的力量。为了赢得收视率,湖南卫视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创作观念上显得急功近利,制作较为粗制滥造,为广大网友所嘲弄:情节狗血,场景夸张,服装造型“雷人”。

四、我国自制偶像剧的发展对策

(一)精品化为根本

打造精品的自制偶像剧是根本出路。精品剧的制作取决于综合因素,要在内容上有深度,题材上有广度,制作上有力度。精品化意味着少而精致,不能盲目追求产量,而应该在故事情节上注重增强可看性,在制作上注重品质保证。题材的选择上,注重挖掘新题材,题材多样化,才能避免炒冷饭。在演员的选择,大胆启用新人,注重对演员在偶像品质上的培养与塑造,不光要有俊美的外表、时尚的衣着,更要多元化发展,塑造有正面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偶像。

(二)本土化为战略

大胆借鉴国外自制偶像剧的先进经验的确是可行之道,但惟有走本土化路线才能真正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做到本土化就应该善于发掘中国本土的题材,彰显人物和故事的时代性、民族性,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拉近和观众的现实距离、心理距离,要让观众在电视剧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产生共鸣。翻拍经典剧集要做到忠于原著而又高于原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剧本和人物解读的情感取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并不相同,

(三)产业化为对策

自制偶像剧有着发展连贯的产业模式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对偶像艺人的打造可以提高自制偶像剧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创造额外的财富。“造星无非是电视剧获得销路和树立品牌的一个手段,说来道去,问题的实质还在于产业。”④在前期媒体造势上,任何电视台都会对自制偶像剧这个“亲生儿”提供最大便利。在后期发行上,推广和开发以偶像为中心周边产品、衍生产品等,例如自制偶像剧的碟片发行,具有一定传唱度的主题曲、剧中的服装道具等等。以自制偶像剧为中心,打造品牌化、商品化的影视频道,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资源,以自制剧偶像剧为中心,辐射影视界、音乐界、时尚界等多种产业。

注释:

①杨红菊.中国青春偶像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唐都学刊,2004(3):77.

②陈艳.中国植入式广告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7(9):61.

第9篇:全能偶像范文

于是“她站在台上,站成了男人眼中的一颗钉子”。这种描述并没有夸大事实,有相当多的男性在提到李宇春时非常愤怒,网上对她的攻击比任何一个选手都要尖锐。“玉米”们看后非常心疼,认为李宇春小小年纪却要忍受这样的羞辱,反而更激起她们对她的保护欲。

偶像是什么?是公众都可以接受的一个完美形象,他(她)应该完美到每一根毫毛上,但是这样的完美或准完美的偶像在今天已经太多太多,而且那股明星做派和表演出来的亲和力总让公众感觉有距离感。可是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像复印机一样复印着偶像,直到人们的审美疲劳和麻木不仁。

中国的土产偶像出现的让人措手不及,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偶像的地方,竟用一种颠覆性的方式让一个偶像升起,这种方式甚至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出现过——全民公决。当娱乐业无法用正常方式制造出一个偶像的时候,公众用手机决定了他们真正喜爱的人。要么出不来偶像,要么就出来一个极端的偶像。李宇春绝对不是那种最漂亮的女孩,但她身上具有先前各类偶像所没有的东西:真实、单纯、没有距离感、酷、不做作甚至有点柔弱,这一切一切,都通过类似真人秀的超级女声节目把她身上的各种气质全部放大出来,以往的那些偶像,未必能通过这些关隘的考验。

对于公众来说,今天需要的已不是那种真正完美的偶像,而是有气质又略带一点自己企及不到的危险感的偶像,乖且另类,这是当今人们审美的趋向。因此,还不能简单地用“花痴”这个词来描述那些“玉米”。只能说,这是公众审美发生变化后在李宇春身上找到的一个具象而已。在这个夏天,李宇春用自己的行动重新书写了“完美”这个词的定义。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