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淡水资源的来源精选(九篇)

淡水资源的来源

第1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一.全球水危机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

第2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3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五:参考文献

本论文中的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在此特别感谢如下网站的资源及作者。论文出处(作者):

第4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第5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海底淡水资源丰富

海洋中的淡水主要有极地冰山、“海底喷泉”、“化石淡水”等形态。在陆地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海底淡水”无疑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目前,科学家已在海底发现了多处淡水资源,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的淡水,那里的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灌溉土地。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的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每秒大约能喷出约4立方米的淡水。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人称“玉带泉”。这些就是“海底喷泉”,其离岸不远,海底含水构造与陆地含水构造相连,喷出的淡水由陆地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所以水头压力很大,形成“海底喷泉”。专家分析,这种情况多存在于一些大河河口处,由第四纪晚更新世的下切古河道充填的沙砾层是与陆地连通的含水层,往往在活动断层穿过的地方形成淡水露头。像这样的“海底喷泉”在美国发现了200多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近海也发现了几十处。

此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的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淡水”。

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也表明,全球大洋底部淡水资源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除了上述列举“海底淡水”的例子,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巴林附近的波斯湾,包括智利、夏威夷、关岛、美国萨摩亚群岛和澳大利亚在内的环太平洋多个地区,以及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利比亚岸外的地中海等海域均发现淡水资源。

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第四大河流珠江河口,其海底淡水资源的储量在12亿~16 亿立方米,天然补给量每年可达40 万立方米。此外,我国还发现了大连湾“海中龙眼”泉、大黑石海底淡水泉、小拉树房淡水泉、粤东韩江河口南澳岛澳前湾海滩上的“宋皇井”、汕头南澳县深澳镇的“海泉群”、汕尾龟龄岛淡水泉、珠江口横琴岛海漫滩上的甘甜淡水、北海潮间带淡水泉等。

淡水成因没有统一答案

那么,海底淡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关专家认为,在很久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现在的一些海底原来可能是陆地,陆地上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形成地下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历经海陆变迁后,其中的水分可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根据麦克拉伦的“冰川控制说”,现今的大陆架是在第四纪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大陆边缘陆地受侵蚀和堆积的产物。陆地水系通过地下含水层向大陆架海域或陆缘盆地边缘延伸,使地表淡水直接成为海底淡水的补给源,此即原生海底淡水。在地质历史中,海平面多次升降,造就多期规模巨大的埋藏古河道系统,形成多层原生海底淡水层。另一方面,海底含水层中的原积咸水在自然条件下,经地下水质点的弥散作用和对流作用可自发淡化成淡水,成为海底淡水的次生源。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不少解释“为什么咸涩的海洋中却蕴藏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的相关理论。渗透理论认为,海底淡水来自陆地。海洋中每年有33万立方公里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蓄水层,如果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而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的放气带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大量的氧气与氢气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于是形成了地下水。

不过,截至目前,关于海洋中的淡水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开发利用前景可观

我国曾在浙江省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虽然水中氯离子含量偏高,每升水含有400~600毫克,口感有点涩,但水质非常接近饮用水标准,堪称“真正自然的矿泉水”。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底探水的先河。

整个舟山群岛的缺水量达1.6亿立方米,周边404个岛屿用水主要依靠小水库、海水淡化、从大陆运水,其中海水淡化提供的水源占了大部分。但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很高,每吨水约需要4元人民币。早有专家指出,如果缺水城市全部调水,将带来水资源的根本枯竭。此外,只要引水量超过河流量的40%,势必引起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国在浙江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打出第一口海底淡水井,也为解决沿海地区淡水紧缺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第6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第7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从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引渤入疆”开始,海水淡化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少人认为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就会彻底解决了,有的专家学者甚至将其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此,笔者就有关问题查阅了一些文献,咨询了有关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并且对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和天津北疆电厂进行了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海水淡化在水量、水质、成本、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科学理性地看待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荒谬之比

许多人在谈及海水淡化时,总是要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作一番比较,比什么呢?主要就是比成本,比谁更合算,往往给人以误导。例如,为了证明所谓 “引渤入疆” 的经济合理性,一些人曾宣称南水北调调水成本高达20多元/吨,是其成本的4倍。先不去深究其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看出破绽:同样是调水工程,试想一边是输水距离1000多公里,全程自流的淡水水源;一边是输水距离5000多公里,提水高程1200多米的海水水源,要使用还要进行淡化处理,孰贵孰便宜显而易见。

据调查了解,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海水淡化的成本还相对较高,制水成本一般在5~7元/吨。国内曹妃甸海水淡化厂(日产5万吨)的出厂成本是5.99元/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日产10万吨)的出厂成本是7元/吨,西班牙海水淡化成本约0.45欧元/吨,约合4.8元人民币/吨。由于海水淡化技术已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继续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而同时随着能源、人工和原材料价格的增加,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难度较大。

这样的生产成本,即使在沿海地区,和传统的水源相比也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还要通过输水工程输送到内陆地区,其供水成本将进一步增加。例如,有报道曾提出将曹妃甸淡化后的海水输送到北京,需要建设一条长220公里的输水管道,采用2座加压泵站克服45米的落差。初步测算,其输水成本至少在2元/吨以上,这样到北京的成本将在8元/吨以上,如果加上环境水价、利润税金等,其供水水价将超过10元/吨,远远超过了北京现在的水价水平,即使其8元/吨的生产输送成本也远远超过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中测算的中线工程到北京的口门水价。

理性看待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海水淡化技术有很多,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膜法;一类是蒸馏法。所谓膜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加压等方式,让海水通过高分子薄膜,将海水中的盐分过滤后成为淡水;所谓蒸馏法,就是将水蒸发气化而盐分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淡水。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海水淡化厂主要采用膜技术或者热膜联产技术生产,例如我国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采用的就是膜技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不断壮大,目前全世界海水淡化日生产能力3500万吨,约130亿吨/年,但实际开工生产量不足一半。这些海水淡化厂主要分布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等极度缺水的中东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的生产量就占全世界产量的30%左右。

目前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62套,日生产能力近40万吨。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力行业的锅炉用水,沿海钢铁、石化等企业用水以及少数海岛的生活用水。

据了解,我国部分较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均开工不足,运营困难。如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日产淡水能力10万吨,计划进入市政管网,但由于存在成本和水质问题,该项目目前每天只生产8000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海水淡化除了生产成本较高外,还有以下几个难题需要解决:

一是高耗能。海水淡化属高耗能产业,这一结论已被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公认。无论是膜技术还是蒸馏技术都需要大量能耗,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生产1吨水也要耗电4.5度左右。假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84亿吨的年调水量全部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生产,年耗电量将高达828亿度,约相当于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将增加消耗近5000万吨燃煤,增加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在节能降耗、严格控制碳排放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选择。

二是水质对人体健康存在影响。淡化海水水质无法与天然淡水相比。据国内外研究文献,淡化海水作为饮用水存在许多的技术难题,如膜法生产的淡化海水硼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自然淡水基本不含硼元素;淡化海水中有益矿物质含量很低,易引起人体营养物质流失,造成多种健康隐患等。目前,生产用于饮用的淡化海水都要和自然淡水混和(混和比例1:3左右),还要进行矿化处理,也就是模拟自然淡水后才能饮用。如果通过提高工艺解决上述问题,需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增加较多成本。如中东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淡化海水进行矿化调节等深度处理,使其达到饮用水标准。

三是海水淡化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海水淡化会产生浓盐水、添加剂等多种废弃物,目前多直接排入海洋,如大规模生产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淡化海水产生的高盐废水盐度比海水增加约1倍,一般有直排入海和用于化工制盐两种处理方式。制盐方式由于受占地、盐场接纳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限制,一般很少采用。大量浓盐水排放到海中,将严重扰乱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对耐盐性较差海洋生物产生显著

影响,造成渔业等海洋经济损失,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因此对受损渔民进行过赔偿。

科学定位

综合国内外用水顺序来看,在本地淡水、再生水、外调水、淡化海水等水源选择上,在尽可能开发利用本地淡水资源还无法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一般还是采用外调水源,而海水淡化只是在没有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目前,调水工程已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工程技术手段。全世界的年调水规模约5000亿方,分布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海水淡化主要应用于淡水资源极度缺乏又无水可调的国家和地区,在有的国家甚至上升为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例如沙特阿拉伯,淡化海水已经占了其供水总量的70%以上。但是,在淡水资源相对丰富,或者可以采用调水等工程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海水淡化只是在沿海地区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生产和应用,并非水资源供给的主流。

第8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海洋水和淡水的百分比,淡水只占地球水的2.5%,大部分水都是海洋水。

可采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4%,绝大部分淡水是冰冠冰川水及深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占可用淡水的6%,虽然我国淡水资源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们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却很少。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由局部逐渐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我深深感到,水资源的珍贵。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科技人员可以运用高科技使海洋水、污水变清水,继续为我们服务,但成本太高。

第9篇:淡水资源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海水淡化;特点;优势

中图分类号:P747文献标识码: A

1.案例介绍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由由西班牙Befesa CTA Qingdao S.l与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润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10月共同投资1.09亿欧元(约1.51亿美元)成立,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为岛城供水。公司现有员工600多人,其中技术员工120人。2011年正在建设的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负责,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将有10万吨淡化海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进入市民家庭,占到青岛市区供水量的15%到20%。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2.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

2.1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海水淡化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脱除原水中的大部分盐类,使处理后的原水变为符合规定用水标准的淡水的技术总称。海水淡化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2.2海水淡化方法。主要包括蒸馏法、冷冻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几大类,大规模应用的以蒸馏法、反渗透法为主。

2.2.1蒸馏法是指将海水加热汽化,再使蒸汽冷凝得到淡水,目前中东、美洲等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多采用此技术,黄岛发电厂3000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装置也采用蒸馏法。但蒸馏法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在仪器里产生大量的锅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却并不多。

2.2.2冷冻法即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海水变成固态冰的同时盐被分离出去。冷冻海水淡化法原理: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相比,冷冻海水淡化法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但冷冻法同样要消耗不少的能源,而且得到的淡水味道却不佳,因此难以使用。

2.2.3反渗透法通常又称超过滤法,是1953年才开始采用的一种膜分离淡化法。该法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的。在通常情况下,淡水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逐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这个过程为渗透。此时,海水一侧高出的水柱静压称为渗透压。如果对海水一侧施加一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那么海水中的纯水将反渗透到淡水中。反渗透法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它的能耗仅为电渗析法的1/2,蒸馏法的1/40。因此,从1974年起,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重心转向反渗透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很快,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主要发展趋势为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回收率,廉价高效预处理技术,增强系统抗污染能力等。

2.2.4电渗析法。该法的技术关键是新型离子交换膜的研制。离子交换膜是0.5-1.0mm厚度的功能性膜片,按其选择透过性区分为正离子交换膜(阳膜)与负离子交换膜(阴膜)。电渗析法是将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膜与阴膜交替排列,组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海水被淡化,而相邻隔室海水浓缩,淡水与浓缩水得以分离。电渗析法不仅可以淡化海水,也可以作为水质处理的手段,为污水再利用作出贡献。此外,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浓缩、分离与提纯。

3.海水淡化的特点和优势

3.1从土地占用方面来看,传统供水设施占用农田较大,长距离的输水管网更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海水淡化设施一般不需要建长距离输水管网,可以直接连接城市管网。

3.2从资金占用来看,水库建设基本靠财力投资,而且建成后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而淡化设施则可采用项目融资等市场方式,只需投入部分财力。

3.3从资源占用方面来看,淡水可利用资源有限,传统供水方式仅可改变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能增加淡水资源总量,而海水资源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促进资源再生。

3.4从生态影响方面来看,传统水方式会加剧生态用水短缺,发展海水淡化则意味着还淡水于自然,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5从可操作度来看,大型的供水设施前期工作复杂,而淡化设施规模和布局灵活,对环境影响小,项目操作简单。由此可见,海水淡化的产业拓展空间巨大。

专家认为,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1是提高认识水平,准确把握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的战略定位。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中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中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尤其是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产业,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4.2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相比于专家们的信心满怀,喝惯了黄河水的普通市民们却有着自己的担心。市民担心经过淡化的海水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因为淡化海水的PH值呈弱酸性,长期饮用是否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另外,淡化海水属于软水,缺乏必要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长期饮用是否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专家称技术可保证淡化海水的水质。例如青岛百发海水海水淡化项目采用双膜法,就是将加压后的海水通过半透膜进行分离,水分可以通过半透膜,而其他物质不能通过薄膜,经过一级甚至二级反渗透,从而获得淡水,此时水中所有的污染物质全部去除掉,水中矿物质含量少、碱度低,的确不能直接饮用。但经过淡化的水在进入市政管网之前,还要进行调节,通过加入二氧化碳和一些离子,把它调节到跟地表水所取的相接近的水质条件,最终经过处理的淡化海水水质完全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指标要求,从而保证对水质进行了保证。

4.3是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研制能力和技术集成水平;提高工程技术水平,积极研究开发海水淡化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和成套装置;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建设企业;组建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使分散的各类资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积极推广应用,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4.4是健全法律法规。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保障支撑体系,保障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结语:综上,本文通过对海水淡化产业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关于海水淡化的定义及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给出了加强海水淡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秦天玲,严登华,宋新山.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初探[j].中国水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