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农旅融合背景精选(九篇)

农旅融合背景

第1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第2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环境、田园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普、观光、度假和农事体验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1](P58),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撑。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我国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在政策和市场的不断推动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迅猛发展。[2](P92)农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在推动旅游方式转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产业园区形式引领农村旅游业发展,拓展旅游产业范围,完善农业旅游发展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成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加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指导借鉴意义。

一、城乡融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城乡融合的加速推进,为实现农村资源精准定位,农业生产要素汇集,旅游资源价值在城乡融合中得以开发提供新动能。农村立足城乡差异确定优势定位、资源价值,谋求融合发展,这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城乡平等互惠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一是城乡融合可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引导更多城市资源下乡;二是城乡融合可推动城乡互惠大流动,以农产品为城乡沟通媒介,开辟农产品市场空间也促进城镇旅游资源的丰富;三是城乡融合可打开三产融合的路径,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当地农业品牌的树立,推动传统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城乡融合可带动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发展,引导更多科研、生产、销售、电商、物流、资金等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力推动农村发展。[3](P82)

(二)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途径城乡融合为促进城乡统筹,并形成城乡良好互通,进而实现以城促乡,优化农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一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各乡村因地制宜制定主导产业,构建以自身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结构;二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渠道,通过城乡均质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和涉农服务业的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契机,借助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文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合适途径。[4](P154)

(三)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新渠道乡村旅游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一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中的自然生态、农业经济、社会、农业文化、农业市场以及政策等相关资源,进而对农村自然生态、文化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体规划,为乡村旅游树立创意性品牌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加强城乡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新途径,近卫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对外推广奠定基础;三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与城镇逆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转移需求更好地融合,促进城郊型乡村成为都市人的新生活空间的发展,进而构建宜游、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内容更加丰富园区开发主要是在农村已有的生态资源、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片区内的旅游业进行了整体开发,形成了具有观光休闲、科技展示、文化交流、亲子互动、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载体。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倾斜,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活动,乡村旅游产业园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更加注重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着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从而焕发了农村旅游产业的活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用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旅游的新载体,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其开发过程充分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到园区建设中,实现了旅游理念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传统观光农业旅游相比,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和优惠支撑,还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社会企业和资本的入驻,也进一步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三)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更加注重人文性和服务性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主要以旅游生产要素和消费服务业态集聚为核心,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满足多层次旅游体验需求。[5](41P)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会兼顾“文、养、学、闲、情、奇、商”等各类休闲需求,注重设计开发的人文性和服务性,选择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区域,深度开挖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并通过园区开发形成集聚地方特色的高水准、高要求、多活动、多文化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同时,园区运营中也引入更加成熟的营销策略和运营团队,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并在着力规范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确保交通、住宿、娱乐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游客体验度。

三、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到位,很多停留在文件里、口头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其他和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文件,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的政策落实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严重受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很多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希望借助乡村旅游政策文件和当前火热发展趋势,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落实较少,导致很多项目难以持续下去。

(二)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风土文化,加强该地区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前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但是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往往配套资金有限,很难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园区建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融资。但当前社会融资环境不足,融资方式匮乏,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因此,资金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三)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不足一方面,当前很多地区政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受政绩观和地区经济利益驱使,盲目跟风上马产业园区项目,但在园区开发前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及专业性指导,仅仅是照抄已有的项目案例,并未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趋同性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很多乡村旅游产业园区项目仍停留在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农家乐”等初级层次上,导致产业园项目类型单一且雷同现象突出,对当地农耕文化挖掘不足导致旅游产品体验性严重匮乏。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的缺乏与当前公众对旅游多样化的需求脱节。[6](P61)

(四)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经营管理混乱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由于自身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不足,很多地区政府为弥补不足利用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来谋取地区发展,导致很多开发商对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中由于资金不足和政策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园区科技投入缺乏,进而导致园区科技性和前沿技术应用有限,难以吸引游客;再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缺乏顶层规划设计,且管理团队整体水平较低,导致经营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7](P21)

四、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路径

(一)以城乡融合下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提高开发科学性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必须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立足当前,全面统筹设计,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旅游空间范围和产业布局。[8](P102)在开发前要先对当地旅游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制定符合城乡融合下满足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园区开发规划方案,突出园区建设的“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要素聚合、运营整合”的特色。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提高园区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园区开发要紧紧围绕城乡融合这一根本原则,在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设计中要体现城市元素,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融合的原则对地区旅游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提升旅游园交通、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城市旅游者进入园区旅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化检查和监督,将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通过政策倾斜、统筹整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及投资等措施,确保方向引导和扶植政策能落到实处,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检查和监督,重点培养创意性且符合整体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在产业园正常运营阶段,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资金扶持,强化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旅游产业园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形成,确保产业园资源充足,园区运营规范,利益分配合理,保障当地农户的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培养乡村旅游新业态城乡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新契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的条件和动能更加完善。城乡融合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首先,借助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带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发展;其次,通过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民俗文化、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园,形成以城市居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既解决城市居民对田园的向往需求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吸引城市社会资本,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立足农村生态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策划包装形成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新型产业业态,形成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在农村地区的集聚效应。

第3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内外学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是在产业融合的视域下展开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经济、信息、技术等领域,对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术语并未作明确界定。国外关于产业融合思想的研究最早源于Rosenberg (1963)[1]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日本植草益(1988)[2]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减少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的行业壁垒,进行技术革新并放宽行业之间的限制,同时加强各行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使得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在技术创新的驱使下具有相互替代关系,并产生竞争关系的一种现象。Greenstein等(1997)[3]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边界逐渐收缩或消失以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Lind(2005)[4]将产业融合的概念由信息通讯业产业延伸到更广泛的产业领域,认为融合无处不在,是产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汇合了分离的市场。Hacklin等(2009)[5]指出,技术之间的融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视为新兴趋势。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转型升级,因此出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诸多新兴业态。可以说,旅游产业融合是在中国旅游快速发展中创造的词汇,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二、国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一)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定义研究

颜林柯(2006)[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形式,对原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业态的过程。杨颖(2008)[7]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的跨界融合,融合完成之后的产业功能更多,与原有的旅游产业是一种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徐虹(2008)[8]从系统论的方向出发,指出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中各类要素与其他产业要素间便于竞争与合作,从而产生一个新型产业的过程。陆晓清(2009) [9]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融合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使产业边界模糊化,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现象或过程。

(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机制研究

庄清娥(2008)[10]认为会展业与旅游业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促使了会展旅游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的出现。董桂玲(2009)[11]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分析了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融合的动力机制。张海燕、王忠云(2010)[12]界定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李文秀等(2012)[13]在深入分析了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的基础上,认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存在旅游产业艺术化、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和文化艺术节会式的发展模式。杨永超(2013)[14]指出文化消费成为其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主要来源于市场基础、文化经济和产业经济这三个方面。方旭(2013)[15]分析了咸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建立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罗政军(2014)[16]归纳并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四种模式,即以文化驱动旅游融合模式、产业园区融合模式、旅游演艺文化融合模式和节庆会展融合模式。张满林,朱新杰(2013)[17]以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为例,提出通过重组融合、嵌入式融合和互动融合等模式的发展,将形成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周霄(2015)[18]基于全价值链角度,探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即价值依附型、价值集成型和价值联接型,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个体案例研究

朱华(2010)[19]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成都市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成都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杨艳华(2012)[20]指出河南省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王振如(2009)[21]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模式为例,提出北京市可以依据资源基础开发多景区、多区域、多类型的融合产业。孙杰(2012)[22]分析了赤峰市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出了赤峰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杨春光(2012)[23]在分析宁夏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其与文化产业融合是该地区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张白平等(2013)[24]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对景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思路进行的研究。陈太政等(2013)[25]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放松产业管制、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推进大型文旅集团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四)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

李太光、张文建(2009)[2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主要有3种路径,泛休闲化、广服务化和准模块化。麻学峰(2010)[27]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徐占品等(2013)[28]提出了河北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主要包括机构融合、剧本融合、拍摄融合、广告融合和衍生品融合。沈莹(2015)[29]提出山西省旅游业要通过产业间资源整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拓展旅游功能以及旅游产业内融合发展的路径。

(五)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研究

刘志勇(2009)等[30]从创意产业发展背景需要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提出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徐文雄(2011)[31]认为在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旅游业表现出了资源的创新化、价值的复合化、业态的提升化、产品的多元化。肖建勇等(2012)[32]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形成新业态、新行业和具有新产业属性的产业网络,而且还会引起旅游产业边界的扩大、垄断范式的确立、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和无边界企业的形成。李世兰(2013)[33]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都存在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也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路径、模式、效应或是基于某一地域的个体案例进行分析。对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随着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将会不断增加,其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Nathan Rosenberg.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C1910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4(23):414-443.

[2]植草益等.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6.

[3]Greenstein S, 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A]. In: Yoffie 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 Boston: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7:201-226.

[4]Lind J. Ubiquitous Convergence: 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 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2005 Conference,2005.

[5]Hacklin F, Marxt C, Fahrni F. 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 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6):723-736.

[6]张辉,秦宇.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走向开放与联合的中国旅游业[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24-234.

[7]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8]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4):1-5.

[9]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2-45.

[10]庄清娥.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会展旅游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5-56.

[11]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40-41.

[1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13]李文秀,李美云,黄斌.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4:73-78.

[14]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3(8):72-76.

[15]方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咸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3):91-93.

[16]罗政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75.

[17]张满林,朱新杰.辽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7:86-88.

[18]周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基于全价值链的视角[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04:86-91.

[19]朱华,游佳,张炬,张黎.成都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89-92.

[20]杨艳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36):102-103.

[21]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7.

[22]孙杰.赤峰市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2(36):164-165.

[23]杨春光.着力促进宁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求是,2012(1):56-58.

[24]张白平等.自然旅游区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3(7):203-205.

[25]陈太政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86-290.

[26]李太光、张文建.新时期上海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究),2009,(3):44-49.

[27]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04:678-681.

[28]徐占品等.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3(8):90-91.

[29]沈莹.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山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45-48.

[30]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08:127-130.

[31]徐文雄.旅游发展与产业融合“四化”[J].旅游学刊,2011,04:11-12.

第4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融合路径;对策建议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于中共会议中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得积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主要为:其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提升较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显著差距;其二,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依旧明显,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进城务工,导致部分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空巢化和留守儿童普遍化”及耕地抛荒等社会现象;其三,农村河道砂石等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破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其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依然以农业传统种植业为农村家庭支柱性产业,缺乏二、三等高附加值产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共会议之后,颁布了旨在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求把构建农村第一、二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路径之一。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适时颁布,成为指导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就学界研究来看,姜长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持续转型的过程[1]。马晓河研究则进一步认为,农村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以农业为根本依托,要跨产业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要以三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在农村区域全面铺开为核心要义,以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与“生活富裕”的目标追求基本一致,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另外,周立等发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大产业发展”的观点,认为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3]。张红宇则从乡村振兴与企业角色定位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认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企业应当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联系农民群众、服务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积极主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4]。关于农村三大产业为何需要融合的研究,陈学云和程长明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分配的弱质性、消费的弱质性及交换的弱质性四个方面展开,认为上述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因难以创造超额利润而发展较为缓慢,所以为了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劳动要素投入,必须实现三大产业深度融合[5]。从既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必须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原因解释,学界也已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以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尚需深入挖掘。因此,本文研究有利于科学指导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及“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追求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在紧紧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下,聚焦农村产业繁荣发展主题,审慎理性地分析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一)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深度融合林毅夫等研究表明,尽管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的强盛才是支撑其高竞争力和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支撑[6]。就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原材料的外生禀赋优势,以农业种植业生产为基础支撑,积极拓展农副产品原材料密集型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制造业的生产,形成粮食等初级原材料生产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在此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其一,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此,构建一支廉洁、高效和能力突出型的农村支部领导干部团队必不可少,这是农村产业融合能否成功、乡村能否真正实现振兴的关键;其二,农业粮食生产的繁荣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根本支撑,必须牢固树立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的发展理念;其三,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期,集体经济成分是农村建立日趋完善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的突破口。

(二)农业生产与相应消费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庞春(2013)研究发现,服务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有利于降低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交易成本和提升其交易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生产和交易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最终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繁荣发展[7]。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消费性服务业是农村实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推动农村当地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其一,要以方便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为根本,积极对接服务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体系,降低整个农村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其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由集体经济成分牵头推动,同时依靠个体、村民自有或民营企业等非集体经济成分来合法合规经营,这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盘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市场;其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农副产品纵深加工业企业及其他附加产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财政资金等资源要素要及时优化配置。

(三)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种养庄园体系陈学云和程长明研究认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分配弱质性、消费弱质性及交换弱质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因难以创造超额利润而发展较为缓慢[5]。因此,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其与城市现代化产业消费终端进行服务对接,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其消费日趋绿色健康化、偏好多样化,所以农村传统农业生产要适时对接城乡居民消费新特征,积极将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特色种养庄园体系转变。在此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庄园种养体系转变过程中,需要注意四点:其一,要紧密对接城镇居民终端农副产品消费结构特征;其二,粮食生产、水产和畜牧业养殖要尝试进行绿色认证;其三,积极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组织内要分工明确,成员要各尽其才;其四;科学的农业种养技术指导必不可少。

(四)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是依托农村既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和农村文化与休闲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利用农村自然、人文景观和传统农村风貌来吸引广大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发展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不仅可以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此挖掘传统农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且可以通过现代旅游产业广泛的带动作用来积极发挥各类产业的联动效应。在推动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五点:其一,要积极挖掘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底蕴,以文化底蕴为内涵,积极打造人文旅游村落旅游景点;其二,要依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积极培育农业生态自然风光;其三,要配套方便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业开展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其四,要人文、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并重,走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其五,传统种养殖农业与生态特色小镇旅游业要有效衔接,是发展农村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发现,学界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对必须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原因解释已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尚需挖掘。对此,本文从如上四个方面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产业融合路径。同时,针对每类农业产业融合路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均做了归纳总结。对此农业产业融合路径依赖,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一)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工业制造业是支撑地区高竞争力和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动力,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要立足当地既有农业资源外生禀赋,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对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六点着手:其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着力构建一支廉洁、高效和能力突出型的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干部团队,要加强其政治站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要真抓实干,全心全意发展农村产业;其二,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期,要积极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成分发展较为成功地区(譬如华西村和南街村)的经济发展经验,以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其三,要立足当地经济综合实力,积极引进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配套的物质资本设施和人才管理团队,推动农副产品制造企业管理现代化;其四,积极搭建“互联网+”的农副产品生态供应链产业体系,以此做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生产”与“卖的出”的有机结合;其五,积极和农业类高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农副产品新品种拓展和研发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开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类;其六,要积极做好农副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化质量体系认证,走农副产品生态产业链加工体系的绿色健康化发展道路。

(二)建立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发展农村消费性服务业是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经阶段。本文认为,在构建农业产业融合路径过程中,要建立起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生态链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要积极构建各类副食零售、食宿住行、健康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农村消费性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其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由集体经济成分牵头推动,同时依靠个体、村民自有或民营企业等非集体经济成分来合法合规经营,同时要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监督职能,防止非集体经济成分违法违规经营;其三,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和商品流通平台,借助“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思维,积极引导当地农村消费性服务业向智能化转换,抢占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型服务业发展的先机。

第5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关键词:传统农耕存留区;全域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24-04

The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A Case Study of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Zhou Jie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ourist market of Maoshi Tow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ansystematically conceiv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service supply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innovation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Key words:Traditional farming area;Comprehensive tourism;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

毛石镇地处黔北,隶属遵义市汇川区。多年来,由于交通落后,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无意中造就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全域存留。作为典型的黔北山地乡镇,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具备表现形式活态化、传承内容完整化、传承载体规模化及景象展现典型化四大特征,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石镇所传承的农耕文明属于“具有山区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农耕型[1]”,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农耕特色。大面积存留的传统农耕文明使毛石镇具备了农旅融合的先天优势,也为其试点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的一场大变革。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强化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时下,毛石镇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看好。结合当前流行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本文将以毛石镇为例,通过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需求分析,基于农旅融合范畴分析该地农旅融合发展的应有理念以及反映该理念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再依据农旅融合应有理念和基本原则,分别从宏观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创新及微观的旅游产品供给创新两个层面,系统构想该地的农旅融合路径。

1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1 毛石镇客源市场分类 根据旅客到访方式,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分为自驾游市场、公共交通游市场(乘坐乡村公交或乘坐日后出现的旅游专线公交)、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群体以及徒步游市场。而根据旅游目的,毛石镇的客源市场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观光、科考或体验等为目的外乡客人,二是为重拾乡愁而回原居住地旅游的外迁居民。前者奔着本不熟悉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而来,而后者是为重温旧时的农村生活而来。不论依据什么分类,有一点十分明确―他们内心都向往毛石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

1.2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界定 根据前期的毛石镇实地调研以及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实践,自驾前往是现在最常见的游客到访形式,这部分群体或许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地,但行车途中会随时调整行车速度甚至随时停车驻足,至于他们因何慢行慢游,则全然仰仗传统农耕文明在区域内的全景式呈现。在此我们不对市场来源加以界定,在大交通格局不断完备的今天,自驾游到毛石镇的既可以是附近城镇的居民,也可能是稍远一点的省内游客,也可以是较远的省外游客,关键看营销力度。总之,根据出行方式,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就是对山地传统农耕文明较为偏好的自驾游群体。

1.3 毛石镇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 权威的全域旅游概念强调的是作为供给方的旅游目的地该做什么,这样的解释更富于战略意味,抽象性十足。其实,基于游客行为视角来诠释全域旅游要更形象一点。如果在某个区域,哪里都可能有游客临时停下来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旅游活动,那么这个区域就具备了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若是这些游客是自驾旅游,那就侧面说明这个区域的交通基础条件能支撑全域旅游发展;若是这些游客的临时性旅游需求能在不同时限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那就说明这个区域已经构建起比较成熟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体系。只有3个条件都满足,毛石镇的主要客源市场即自驾游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很显然,目前的毛石镇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基础,但后2项还不完备。

2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及原则

2.1 农旅融合发展理念 毛石镇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应含3个“不可”:一是全域旅游根基不可触改,二是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三是农旅融合进程不可停歇。

2.1.1 全域旅游的根基不可触改 因为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就是它所具备的稀缺资源―覆盖全镇、活态呈现的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气息,这就是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根基。为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触改当地资源本质,也即是说,村还是村,寨还是寨,田园还是田园。猪圈牛栏、鸡舍鸭棚,该有的一样都不可或缺,否则毛石镇独特的资源品貌将很快消逝,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2.1.2 全员参与机制不可不建 因为原住民才是构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作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种政府主导模式,但不可因为是政府主导而忽略民众参与的价值。尤其像毛石镇所拥有的稀缺的、活态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更是离不开原住民的传承与发展。所以,仅就资源保护而言,以原住民参与为基础的全员参与机制必须构建起来,否则毛石镇的全域旅游推进工作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1.3 农旅融合的进程不可停歇 这是实现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战略,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都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每个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都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旅融合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综合效益转化的最佳途径,同时可最大程度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2.2 农旅融合的基本原则 当地居民及基层干部要形成正确的农旅融合发展理念,须做到3个坚持:一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坚持官民共同治理,三是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2.2.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因为农业是农旅融合的资源基础。失去这个基础,无论是“旅游+”抑或“+旅游”,都缺乏一个融合的对象。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就在于它活态的传统农耕文明,这在表面上是一种资源优势,本质上却是一种平台优势。没有传统农业的留存,也不会有今天的毛石镇,更不会有低成本的农旅融合天然平台。有了农业这个基础平台,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将得以自然呈现,而失去这个基础,就等于失去旅游发展的后续动力。

2.2.2 坚持官民共同治理 因为这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基础。它实质上是合作理念在基层官民行为机制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既提倡当地居民要尽快在角色层面实现从参与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变,也要求基层官员充分认识到当地居民才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当地居民才是农旅融合最有资格的发言人。

2.2.3 坚持全域旅游视角 因为全域旅游是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如果国家层面没有站在战略高度大力提倡全域旅游,旅游的核心地位就无法形成,农旅融合就缺乏政策支持。全域旅游本身就体现合作理念,它的实践层面也是对合作理念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景式呈现。

3 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农旅融合,基础在农,动力在旅。农因旅生财,旅因农出彩。因此,农旅融合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传统农耕存留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3.1 全域旅游服务供给路径创新

3.1.1 非景区旅游发展的内涵 全域旅游发展并不是要把整个区域都建成景区,而是让整个区域都具备景区服务功能,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同时也让区域内所有居民都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获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域旅游其实就是非景区旅游理念在战略层面的体现。基于此,所谓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就是通过提升整个区域旅游服务能力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这里隐含3个要点:一是该区域须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也即全区域都存在有形及无形的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刻意去打造一个甚至一些景点景区;三是该区域所有居民全员参与旅游服务。

3.1.2 传统农耕文明对非景区旅游发展的支撑机理 对照非景区旅游发展的3个要点,毛石镇所具备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正好可以支撑全镇的非景区旅游发展。首先,毛石镇全镇范围内都充满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气息,无论是抽象层面的农耕理念还是可视层面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农村生态,都在毛石镇全域展现的淋漓尽致且韵味十足,即毛石镇具备全域打造的资本。其次,正是因为拥有这一稀缺资源,所以全域都充满资源禀赋极高的旅游吸引物,无需刻意打造景点景区。至于交通问题,即使不发展旅游,基本交通也需要政府投入建设,何况现在毛石镇已划归汇川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已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再次,既然倡导全域旅游,自然要求全域都具备旅游服务能力,所不同的,无非是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应该强一点,有的区域旅游服务能力可以弱一点,但哪里都可能有游客的身影,所以原则上要求哪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游客服务能力。在农旅融合平台上,毛石镇的所有当地居民既有义务传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明,以便保持全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又要为需要服务的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务,也即全员参与旅游服务,以便充分践行全域旅游服务理念。

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能支撑该区域的非景区旅游发展,关键在于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化、完整化、规模化及典型化,拥有如此的稀缺旅游资源就能持续吸引城镇居民深入毛石镇的每个角落,既体验传统农业生产,又感受农村生活,且感悟农村生态。

3.2 农旅融合发展的产品供给路径创新 产品供给路径创新是指在全域旅游宏观背景下的微观创新。一般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包含供给主体、供给平台、供给方式及产品形态等构成要素,但对须借助农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的毛石镇而言,显然需要有所创新。在农旅融合的平台上,需在3个方面有所突破。

3.2.1 变静态展示为活态营造 这一点体现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农旅融合基本原则。静态展示好比室内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很难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而活态营造不仅是为了增强旅游的趣味性,也是为了全方位凸显浓郁的传统农耕文明氛围。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贵州省每年出省或出国开展旅游营销时只是利用静态的图片展示,而没有利用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诗晚会,现在的贵州旅游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贵阳的香纸沟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没炒热,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吸引物――古法造纸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可参与体验的活态呈现。毛石镇的山地传统农业文明虽然在全域内呈活态存在,但这是单就农业而言的,站在旅游者的视角,并不是所有他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在他停留时活态展现,所以要注重基于农旅融合平台的传统农耕文明活态营造。

3.2.2 变产品思维为产业思维 这一点体现的是反映农业基础地位的“官民共同治理”原则。相比较而言,产品思维就好比将一个物体一刀子切开,只看它的一个横截面,而产业思维就好比对这个物体作立体透视。放在旅游行业,就类似于景点旅游思维与全域旅游思维的区别。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农旅融合,激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各个节点,盘活农作物种植、成长、采收的前后各个环节,形成以某一农作物为运作主体的相应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产品系列。例如油菜,在育秧和种植环节可开发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在生长阶段开发有关油菜生长护理体验的旅游产品,在油菜开花季节自然是组织文化创意类活动。如油菜花节,油菜采收时节又组织作物采收体验项目,油菜秸秆的处理环节开发成农村生态类体验项目,菜油生产环节又是一个体验项目,菜油成品变成生态旅游商品,依托生态菜油开发主题生态餐饮等等。这样全时空的旅游开发,才有资格称之为全域旅游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旅融合。

3.2.3 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 这一点体现“坚持全域旅游视角”的农旅融合原则。承接上一个话题,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呈现至关重要,如果你没有形成农旅融合思维,还是纯粹的农业运作,那只能是在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种什么或收什么,那就好比将珍贵的旅游资源作被动的定点展示,如果没有游客,那农业生产过程也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提升农业效益。须根据营销思维变被动的定点展示为主动的全时空展示,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信息方式,让市场知晓在什么时节有什么样的农耕活动,在什么时节的什么村寨有什么样的农耕民俗活动等等,主动吸引游客,全天候全方位活态展示传统农耕文明。

3.3 农旅融合路径的具体形成机制

3.3.1 农业基础地位的保证机制构建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并非还是如从前一样只靠农业生产吃饭,而是要求基本的农村生态景观保持不变。要求传统的农村生活依旧活态呈现,要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充分的传承空间。体现当地比较优势的稀缺资源不能消逝,否则农旅融合也后继乏力,最后将在资源禀赋上演变成和其它地区毫无差别的局面。总之,对于毛石镇当地居民而言,要坚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则须加强正确引导,共同为活态传承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夯实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当然,在农旅融合框架内,坚持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矛盾,只要保住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传统农耕文明就能继续传承,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将永续存留,唯有如此,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毛石旅游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3.3.2 官民共同治理机制培养 需要当地居民积极主动反馈农旅融合最新进展,而基层干部则须在动态调研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建议。这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协商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认同当地居民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官民合作,并不是基层干部只作为传声筒,只要求当地居民根据政府意见干这干那。具体操作层面,是要求当地居民在继续传承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基层官员反馈各家或各组在农旅融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基层官员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及时形成政策建议,以供镇政府参考。

3.3.3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动态形成 一方面要求当地居民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多时空调研农旅融合进展。毛石镇的魅力在于其无处不在的活态传统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传承人即为世代生存繁衍于此的当地居民,正是当地居民创造了毛石镇的高禀赋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资源方面,毛石镇的资源禀赋也值得一提,但欠缺比较优势,唯有活态传承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才能构筑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个竞争力的基石是当地居民。已有研究表明原住民才是培育村寨核心竞争力的基石[3],所以当地居民理应全方位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其参与形式多种多样,最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莫过于如往常一般坚持传统农业生产、坚持传统农村生活、保持传统农村生态。如果说当地居民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石,那么基层干部就是农旅融合大桥的桥头堡。这个群体须扎根乡村,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充分调研农旅融合的最新进展,并及时上报,为毛石镇政府提供更接地气的农旅融合建议。

4 结语

本文以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为例,论述如何在全域旅游视角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了山地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的区域发展新思路。类似于毛石镇这样的山地传统农耕存留区域,应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当地传统农耕文明的自觉传承,并在农旅融合进程中通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的主客共享实现其现代旅游价值,逐步形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嵘.试论贵州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05-109.

第6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第7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定理支持下,发展的劲头和势头很足,在未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直走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且以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在不断创造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有效经营,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乡村生态环境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一定的破坏;第二,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第三,乡村的基础建设设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对低碳文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援。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已经表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开发前提,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地区一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保住“13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因此,在乡村地区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不能做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低碳乡村旅游的主要作用是在“推动减排、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循环。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需要关注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主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扬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需要相关开发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注重开发配套功能,构建核心发展体系

旅游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晋升文化生活。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不能单纯只是发展旅游业自身,也需要同步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来满足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发展。例如,可以在休闲配套设施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在日常的额养殖事业中加入观光和采摘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发挥乡村低碳旅游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是“跛脚”前行,并没有与城市现代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即尽量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的融合,开发出彰显乡村文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传播“低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第8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发展美丽经济

党的报告和最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农村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农旅融合应该确立怎样的规划思路,如何更加健康地发展,发展中有哪些困难障碍,最近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大有可为,推进农旅融合应拓宽视野,拓宽思路,进一步完善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市“三农”发展趋势、要求。从调研看,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推进农旅融合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推进农旅融合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农旅融合有利于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富裕,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意,农旅融合发展农村产业新业态,正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进而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环境优美,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正是遵循“两山”理论,把我们过去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同时,它反过来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使乡村更加优美。

(二)从资源条件看,我市具有农旅融合发展的较好基础。

我市农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古宅、古道、古桥、古树等众多。据统计,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村落有321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有53个,数量列全省第三;部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古树名木有近3万棵,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有1300多棵。这些古村古宅、名树古木等等,象一块块“活化石”,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记忆。近年来,我市比较重视森林、湿地保护,大力创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截至目前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6个,其中部级2个;已经创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个,其中部级1个。这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是我市农旅融合很好的资源。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洁化、美化、绿化得到很大进步,全市建成了156个精品村、268个秀美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建了一批农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1个,示范性家庭农场251家。这些同样为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三)从我市实践看,农旅融合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近年来,我市农村农业旅游产业逐步兴起,从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看,农旅融合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效益良好、效果明显。许多农业特色产品基地开辟休闲游后,不仅农产品销量增长、销售渠道拓宽,而且节省了采摘劳动力成本,销售价格提高,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效益非常明显;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休闲游门票收入超过了农产品销售收入,如浙江锦林佛手文化园、武义县大博金火龙果基地等等;有的精品村推出乡村旅游后,每年仅停车费就可收入几百万元,如永康市圆周村等等。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00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2300万人次;有农家乐经营户15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它们都效益良好,而且吸收了大量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的建议

农旅融合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很好,但仍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发展中问题也不少。总体来看,规划思路不够明晰,“低小散”情况比较突出,缺少大项目支撑,缺少高知名度品牌和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农业旅游产品;各地自发发展,受自身档次较低、客源季节性等制约;发展中困难问题仍不少,扶持政策措施也不够有力。根据调研发现的矛盾问题,我们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同时着力做好“完善规划思路、大力促进融合、加强品牌创建、克服发展障碍”等四篇文章。

(一)强化思想认识。

我市“三农”发展有较好基础,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农旅融合作为重要抓手、载体。要将乡村旅游纳入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农业发展要坚持产业融合化,推动农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使农旅融合美丽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农旅产业在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二)完善规划思路。

农旅融合要始终保持生命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有赖于符合农业和旅游发展规律的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思路,这方面有三个思路可供参考:

一是重视大项目引领。

金华旅游的特点就是大景区不多,缺乏强势产品带动,没有大景区就难以形成响亮的品牌,就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市横店影视城从无到有,成为5A级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其成功经验说明,有足够创意的大项目也能成为大景区。因此,要重视我市特别是市区农旅大项目建设,形成大景区,增强其对农旅融合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建议在我市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中,规划一些有一定规模、较好创意、较高档次的项目,使其成为我市农旅融合的龙头,像无锡市的田园东方。市区石门农场,面积大,典型丘陵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资源和现代农业资源都比较丰富,也可深化其开发利用研究,使其成为我市农旅融合的龙头项目。

二是强化众多小项目的竞争力。

我国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特征,同时当前农村中众多农业、农村旅游中小项目,对当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创收都起到了较好作用。因此应继续积极鼓励中小农旅项目发展,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它们的竞争力。一要通过编制产业规划,加强设计引导,促进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强化整体性;二要提高精致性;三要强化特色性;四要注重配套,游玩与停车场、住宿、餐饮服务等相互配套。

三是与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相契合。

去年,我市提出建设浙中生态廊道,认真编制了浙中生态廊道规划。根据规划,浙中生态廊道以生态为基、江河为脉、文化为魂,将成为一条生态环境最优美、文化资源最丰富、人与自然最融合,最适宜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发展的网络状生态经济带。我市农旅融合发展应与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相契合,重点沿廊道布局,充分利用廊道生态、文化、自然、基础设施等资源,使两者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大力促进融合。

农旅融合要认真把握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农村的旅游潜力,着力做好旅游与农业农村各元素之间融合的文章。

一是与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开发等相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要注重文化开发、更多考虑旅游功能的融入;农旅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的村容村貌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充分依托传统农村文化保护开发成果,开发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等。要以农旅融合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促进古村落保护开发。

二是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森林公园创建等相融合。

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布局规划要与农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森林公园等规划建设相协调,充分依托现代农业种养殖项目,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在农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森林公园建设中要重视植入休闲养生、休闲观光、休闲采摘、农业科普、农耕体验等元素,开发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不同主题旅游,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开发回归自然游,使其各具特色又都颇有吸引力。

三是与我市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融合。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如茶叶、火腿、酒类、竹木工艺品等等的加工制作,这些加工业背后有不少历史文化内涵。要依托这些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挖掘文化价值,建设博物馆、体验园,开发具有金华特色的农业农村旅游产品。

(四)加强品牌创建。

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这一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品牌建设很重要。有好品牌,来过的游客还能回头再来,没有来过的也想来;有好品牌,来的安心、买的放心。因此,在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品牌建设。

一是要大力创精品。

要在农旅融合大项目建设中,确立差异化形象定位,塑造较大区域范围内“第一”与“唯一”的特色品牌,促进我市旅游大品牌的形成。同时重视中小项目的精品建设,重视品牌创建管理,品牌示范带动。

二是要创建区域品牌。

重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产品策划,围绕核心旅游产品,创建区域农村农业旅游品牌。这方面丽水市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丽水市民宿发展创建了统一的“丽水山居”品牌,丽水市旅游农产品创建了“丽水山耕”品牌。“丽水山居”“丽水山耕”大大提高了丽水民宿、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信任度、放心度,既扩大了销售,还提高了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建议更加重视我市农旅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策划、运营管理、宣传包装、营销推广等工作。

(五)克服发展障碍。

当前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各方面应加强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设用地问题。

农旅项目像众多设施农业一样,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目前普遍反映比较难。建议认真研究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强和上级国土部门沟通,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更好地落实好有关政策,为农旅融合项目发展用地提供支持。

二是土地经营权保障问题。

农旅项目的用地大多通过土地流转取得,其中不少是直接从农民手上流转取得。有很多业主反映,这部分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不确定性很大,影响业主投入。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建设,强化土地流转法律服务,既保护农民承包权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业主的经营使用权,提高其信心,促进其投资。

三是融资问题。

要完善抵押贷款措施,促进农旅融合项目发展能更多地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要加大旅游专项资金和涉农扶持资金的整合力度,形成对农旅融合发展支持的资金合力。

第9篇:农旅融合背景范文

一、当前迭部县旅游产业

发展现状和融资模式分析迭部县旅游资源可分为3个游览区、7个景、35处景点,其中腊子口战役遗址被列为30条全国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部级森林公园,也是甘肃省重点推介的20个新景区、甘南州的十大王牌景点之一。扎尕那山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还有诸多风光旖旎、璀璨神奇的原生态景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迭部县有4家成规模的旅游开发企业,35家小型旅游点和农家乐。据统计,2014年迭部县旅游度假接待人数达37.7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扎尕那旅游人数达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6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92%。随着旅游宣传力度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迭部县旅游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收入逐渐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6年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呈上升趋势,2007-2008年出现回落期。从2009年开始旅游综合收入逐渐恢复正常,呈上升趋势发展。近年来,迭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强县富县的支撑产业,2009年组织召开“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2013年拍摄红《迭部恋歌》,2014年拍摄微电影《迭部•卓玛的轮回》,使“迭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效拉动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景区、农家乐、文化娱乐、住宿餐饮业、商贸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旅游景区收入情况。以前,迭部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天然的林木,但长期砍伐树木给迭部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97年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此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迭部县利用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径迭部,留下腊子口、俄界、茨日那、翠谷仓等一串串厚重的红色印记和伟大的长征精神,以“红”带“绿”发展旅游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区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县旅游景区收入3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62%。

2.农家乐收入情况。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旅游项目快速发展,丰富了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农家乐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融合“吃、观、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从图2可以看出,农家乐是仅次于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截至2014年,旅游部门审定的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休闲旅游点达到35个,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人,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收入达到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32%。

3.住宿餐饮业收入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是旅游业带动发展最快的行业,游客除了观看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品尝当地的美食同样感兴趣。迭部县是藏民族聚居区,全县的建筑主要以藏式风格为主,酥油茶、蕨麻猪、青稞酒是迭部县最具特色的食品,全县餐饮、住宿业随着游客的逐年的增加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受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出现回落期,但2009年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餐饮、住宿收入从2005年的282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584万元,实现了快速发展。

4.文化娱乐业收入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迭部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逐渐较具规模,2014年全县特色KTV、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达25家,文化休闲娱乐业收入达18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12%。

5.商贸业收入情况。迭部县境内林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资源,盛产山珍、野菜,其中尤以“羊肚菌”为首的真菌类共40余种为珍贵,对蕨麻猪、山野菜、野珍菌等的深加工及土蜂蜜、青稞酒、藏族特色饰品丰富了旅游商品的种类,加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山野珍品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旅游商贸收入达32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5%。

6.运输业收入情况。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迭部县交通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但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迭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根据《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筑巢引凤,跨二进三”发展战略,2010年迭部县对穿越白龙江大峡谷的省道313线进行了三级铺洁改造,穿越天险腊子口的岷代公路、江迭公路已经通车,宕迭公路工程项目基本竣工。交通的逐渐完善也是迭部县旅游综合收入自2010年以来逐渐升温的重要原因。加之迭部县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旅游市场的活跃拉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出租、旅游专线大巴日益增多,2014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6%。

7.景区周边农牧民收入情况。迭部县的诸多景点位于乡间,部分农牧民自发参与旅游服务,为之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000人以上,同时带动了土特产、高山蔬菜、酥油、蕨麻猪肉等销售,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也为返乡民工拓展了创业空间。2014年全县农牧民接待游客达6.53万人次,收入达2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2%。

(二)融资模式分析

1.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腊子口是迭部县政府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是全额财政投资兴建完成的。自投资建设以来,国家财政共拨付资金9000多万元修建腊子口纪念碑广场、腊子口木屋、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宾馆、腊子口风景管理局办公楼、腊子口景区朱立沟综合服务区排水工程、腊子口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项目。财政投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时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受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景点建设规模投资不断扩大、县财政财力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且已不适于迭部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2.招商引资融资发展模式。目前迭部县主推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大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与省内外客商共同打造扎尕那景区。项目概算总投资人民币10亿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客服中心、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藏寨文化主题酒店、跑马场、登山游步道、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建设期限为5年,要求2-3年内完成总投资60%,远期4-5年内完成总投资40%。其中,2015年扎尕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项目包括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等内容。招商引资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迭部县旅游业发展融资不足的困境,但扎尕那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浩大,投资金额巨大,加之景区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等不利因素,外界的投资方对此项目的投资兴建积极性不高,一味依靠外界投资不是迭部县旅游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银行贷款融资发展模式。迭部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86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银行贷款是目前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但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有效信贷供给不足依然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为支持县域旅游产业链发展,人行迭部县支行联合县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迭部县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全县金融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布局、特色农家乐、旅游纪念品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县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向旅游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11763万元,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一)发放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支持景区建设

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发放旅游项目开发贷款4290万元,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了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二)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

全县农行、农村信用社针对迭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向农牧民大力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支持农牧民创业增收,截至2014年末,共发放“农家乐”建设贷款4293万元。

(三)支持旅游纪念品生产、民族特产加工企业,带动手工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旅游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先后支持了腊子口旅游纪念品公司、迭部县天然食品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达3180万元。

(四)支持旅游产业基础项目建设,推进旅游大发展

全县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当地旅游产业链基础项目建设,尤其是支持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建设,以旅游业接待服务项目的建设带动配套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了县城中心广场开发建设项目、鑫洋大酒店建设项目、苯日钦牡宾馆建设项目、金龙商贸综合开发项目、腊子口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等,先后发放贷款28665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项目开发资金需求量大,贷款抵押担保落实难

目前,迭部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建设、回收周期长,旅游项目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迭部县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小,各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门槛,为了减少信贷风险,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

(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一是旅游业信贷品种单一,目前辖内银行业无一家创新和开发直接以旅游业为主的信贷新产品;二是银行业对旅游企业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加之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完善,缺少适合自身业务经营发展、适合金融机构支持、资金供需双方互利互惠的开发设计规划,旅游企业急需资金却没有充足的自我推荐条件,导致与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供需关系,金融机构逐渐对旅游企业缺少主动关注和培育。

(三)发展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支持积极性不高

资金问题依然是迭部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旅游产业所固有的特点及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投资项目的抵押担保难以确切评价,地方融资担保机制涉入少,可操作经验欠缺,风险评估无可参照,使得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迭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妥善处理旅游企业及项目

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大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推广力度,盘活应收账款,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快筹建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步伐,及早搭建新的信贷中介平台,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及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研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融资、项目融资授信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推行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为旅游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金融通道。同时探索适合旅游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加快培育和完善旅游产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

(二)创新贷款方式,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旅游产业信贷业务创新力度,同时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满足迭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信贷需求,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立足旅游优势,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贷款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额度,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同时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二是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或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抵押物。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发放利率低、周期长的小额贷款;将支持“三农”与支持旅游发展相结合,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双联惠农贷款等发展旅游景区附近的农家乐、藏家乐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三)鼓励开发针对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休闲旅游的信贷支持

结合迭部县当前旅游业发展实况,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认真研究旅游产业的行业特点、发展规律、运作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企业或旅游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要求的灵活差别化定价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型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细化市场,积极开发旅游产业信贷市场,努力满足迭部县旅游业的信贷需求,对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和企业要积极给予支持,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一是以县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允许旅游开发公司以景区门票、土地质押贷款进行融资开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同时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尤其注重在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配套,确保旅游业投入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潘启雯.“新常态”考验底线思维和认知差[J].中国企业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