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第1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08

1引言

2016年国家发改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农村产业融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良好环境;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加强了休闲农业的推广。在农村产业融合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市场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新高度。

2发展背景

2.1休闲经济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融合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类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休闲经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休闲消费存在很大潜力,国内中层阶级的崛起,成为休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及广大群众闲暇时间增多,休闲经济发展条件将逐步成熟。

2.2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志着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拉动内需,培育国内消费新的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措施;是引入扶贫新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休闲农业市场竞争,提高了对休闲农业创新性、资本及其它要素的要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产业发展融合体,将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3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3.1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利用假期体验现代农业的田园风格,参与农业和渔业、休闲娱乐等,让游客寻求回归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城市人口对乡村生活质量的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和观光农业和休闲的社会需求的兴起,许多中国的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功能的生产示范,逐渐转化为兼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多重功能。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以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为一体,强调亲近自然及家庭温馨的日本MOKUMOKU农场;台湾休闲农场的鼻祖――香格里拉休闲农场,集特色文化和农场内涵于一体,强调农场项目和农村生活的参与体验,多元业态共同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3.2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休闲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如云南民族村旅游区,景区内设立了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厅等旅游设施,展示了各少数民族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和宗教习俗,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在强化旅游项目体验性、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湖南荆坪古文化村民俗文化气息浓厚,村内现存祠堂、古驿道、节孝坊、观音阁、唐代古井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其流传的如酒歌、傩戏等民俗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

3.3农家乐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特色农产品、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进行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民居型、体闲娱乐型、食宿接待型、农事参与型。典型的如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依托种植花卉营造的良好环境,开展垂钓、曲艺、骑马等休闲体验活动,突出发展以乡村酒店和高档花卉盆景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村内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提高了农家旅游的规范化和组织化,并且在国内率先推行农家乐星级评定。近年来洋家乐――外国人办的农家乐正渐成风尚,因其遁循环保理念而受到外国友人和都市白领的青睐。如由部分外籍人士创办、结合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区,内设有骑马、射箭、露天泳池等娱乐活动,崇尚回归自然,坚持低碳旅游。

3.4村落古镇模式

旅游古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以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等价值的核心旅游资源实体构成古村镇的特色旅游吸引力体系,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乌镇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打造了休闲游和夜间游两方面核心产品,秉承“以存为真”理念,对休闲旅游品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雅安市雨城区在地震灾害重建以来,将休闲农业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雨城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之路。

3.5市民农园模式

市民农园,又称社区支持农园,指农民承包土地建立休闲农园,由城市市民出资认购并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收货的产品为市民所有,期间体验享受农业劳动过程乐趣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和休闲农业旅游形式。这些城市市民被称为周末农夫。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后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典型的有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和日本仙台园艺中心,市场供不应求,备受消费者青睐。

3.6休闲度假模式

利用农业资源,如森林、草原、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住宿度假等多种休闲度假活动。如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的北京密云山里寒舍度假酒店,将城市化星级酒店享受与自然农村生活融合,并配套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多功能娱乐中心等休闲度假项目,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休闲度假区;台湾新光兆丰休闲农场――集农、林、畜牧、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花莲民宿与饭店,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多样化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场内设立的亲子戏水区、生态鸟园区、迷你马场等主题区,强化了农场综合,也为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体验。

3.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为游客提供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农业园区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其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高效开放,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以温泉文化、高科技农业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区;以“人与植物共生共融”为主题的英国伊甸园,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是具有极高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

4发展策略

4.1坚持政府引导,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加强政府在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创造环境中的作用,协调和制订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和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组织制定和完善标准的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休闲农业产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和支持,增强行业自律性。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合作与政府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开发。

4.2坚持以农为本,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密切联系农业、农民和农村地区,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单位,以促进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为目标。根据农村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深入发展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习俗和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利用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拓展多元功能、环保友好、丰富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水平

适应休闲农业旅游向综合产业和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村集体或农村旅游合作社对农村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农村土地和闲置农宅统一管理打造,实现规模经营;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进行规范和管理,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对农村公共空间进行统一营造,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活动,提供完善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在管理实践方面,依据“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总体要求,调动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开展旅游接待活动的积极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水平。

4.4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品牌建设和吸引物塑造

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创建,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将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整合起来,打造一批美丽休闲村镇;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发挥媒体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鼓励各示范点因地制宜地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形式,举办特色鲜明的农事节庆活动,形成规范有序、联动协调的品牌建设机制。加快特色提炼,创建区域精品旅游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延伸和品牌输出,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品牌复制。对农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鲜明的文化主题导入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创造性地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休闲旅游核心产品,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吸引力。

第2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一)发展机制分析

随着旅游资源外延的不断延伸,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根据前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结合茶文化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构造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拉动力、驱动力与支撑力。拉动力主要指消费市场需求;驱动力主要指相关的旅游企业、茶农等;支撑力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发展机制模型构建

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其产业链延伸的长短与构成要素是由旅游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房产旅游等新兴业态。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核心“静、和、真怡”,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非常渴望通过饮茶、品茶,能够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渴望进一步了解茶生长、冲泡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产茶的区域都把茶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重点发展,于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如河南信阳、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

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驱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节约成本或收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来说,把茶的生产、制作,茶叶的销售融入到旅游环节之中,实现了茶的旅游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解决国家层面提出的“三农”问题。对旅游企业来说,延伸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满意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3.支撑力—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融合派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茶文化与旅游各要素间的流动、融合与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属于不同的行业管制,因此,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首先要放松行业管制,采用“项目带动”、“实验园区”建设等措施,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来自旅游者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企业、茶农、当地居民等对经济需求的驱动力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两者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需要根据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初层次,它包括专项型与互补渗透型两种模式。

1.茶文化展示+旅游参观的专项型模式

在中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目前世界上共有茶树23属380多种,中国就有15属269种。而且像乌龙茶、黑茶、白茶都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特别是白茶,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都作为稀有物品珍藏、陈列,而且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常有“茶农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有关茶的诗歌、小说、书画、茶礼、茶俗、茶专著等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时,可选择专项型发展模式,即充分展示茶文化的各种内容。其常见表现形式有: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均以茶文化的展示和相关活动为重点,力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使其成为“回头客”。

2.茶文化+景区的互补渗透型

所谓互补渗透型就是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如茶岛作为河南信阳南湾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景区内的山水、鸟岛、猴岛有机结合,使游客能够识茶、鉴茶、品文化、近自然、亲山水、怡心情。茶岛已经成为南湾风景区具有特异性的主题文化岛,也成为信阳茶文化对外展现的主要渠道之一。广州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巧妙地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水果生产、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即拥有区域特色,又为游客留下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二)提升层

一般来说,提升层所包含的发展模式是专项型和互补渗透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包括主题附会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

1.茶文化+节庆旅游的主题附会型

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个产茶的省份、地区纷纷以茶为主要媒介,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如2013年5月上海以“尊享生活,品味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节,2012年云南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文化博览会,河南信阳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河南茶产业,促进中国茶流通”为主题的国际茶文化节。

2.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体验型

一般认为,体验旅游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参与性,更注重旅游的过程。目前茶文化体验旅游多停留在茶青的采摘,如杭州的龙井茶、信阳的毛尖、武夷山的岩茶等都会推出相应的旅游活动;茶水的品饮,很多茶区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时,把茶水的品饮与销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旅游品饮之后,购买茶叶。这些体验活动停留在初级和较为肤浅的层次,游客们不仅喜欢采茶、喝茶、买茶,更喜欢制茶、泡茶、鉴赏茶。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制茶过程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不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而且有专业人士操作示范、亲自指导,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把自己制出来的茶与专业人士所制的茶做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并把茶叶带回家。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艺术,也就是冲泡、品茶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使旅客融入到冲泡品饮的各个环节;另外茶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佤族的烤茶等,无论是制作的工艺、品饮的方式、深刻的寓意、独特的口感等方面,都能引起游客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如何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提高游客们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专门层

专门层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和对茶文化有一定的偏好。

1.茶文化+保健旅游的保健型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健康品、保健品。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接受。茶中含有30多种酚类物质、生物碱、氟化物、茶多糖等保健成分,具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重金属的毒害等保健功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在健康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以在茶的保健价值方面下功夫,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开设茶浴、茶膳、茶吧、茶馆等。

2.茶文化+求知旅游的求学型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诗歌、茶书画、茶散文、茶专著、茶音乐、名人与茶、文人与茶、茶习俗、中外茶文化之不同等内容丰富,游客们通过茶文化旅游也迫切希望了解、学习更全面、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可以举办茶诗会,吟茶诗、书茶画、读茶书、听茶乐;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现状、趋势及中外茶文化的差异作报告,扩展游客们的视野,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众所周知,茶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但饮茶时也有众多的禁忌,并非人人适合饮茶,一年四季适宜喝的茶也有所不同,茶与食品的搭配也颇有讲究,可以请有关专家作有关茶与健康方面的讲座。需要指出的是,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而且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层面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三、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改变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就是指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总称。茶与旅游业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会衍生出新的产品、业务等,这样,衍生出的新产品、业务等会受到不同部门的评价与管理,多重管理往往容易导致“超管制”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两者融合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采用改进型管制模式,即在当前管制模式上进行扩展;分离性管制模式,即专门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管制途径。

(二)扩大市场需求

旅游作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才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喜茶、爱茶、喝茶;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叶,满足市场上对茶需求;如何弘扬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都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每年人均饮茶量为0.33公斤,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0.5公斤。中国虽然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但是中国茶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待提高。中国种茶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是第三,而且,最近几年,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频繁出现,新品茶、高端茶发展滞后;茶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日韩等国,虽然“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现在每每说到“茶道”,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用“茶艺”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应提高茶的质量、树立茶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茶、爱茶、喝茶、偏爱茶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

(三)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

第3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第4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1.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业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弱化游客体验水平。当前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存在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和各旅游产品间的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缺乏围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产业内部部门间和产品结构间的失衡发展态势。区域范围内的城郊休闲农业产品的旅游产品比例失调问题使得城郊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由此产生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供需失衡问题破坏了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化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可以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体验服务的能力。其二,农业与旅游娱乐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弱化游客消费水平。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沿着农家乐模式的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的方式来完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虽然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可以有效转化部分农业产业资源为旅游产业资源,借助旅游产业渠道来实现农村社会与经济资源的价值。但既有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资源在向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效率不高,价值增值空间不大。娱乐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可满足游客较高需求层次,具有较强刺激消费能力,可给旅游机构带来较大价值增值空间的活动。但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深度开发休闲农业式娱乐旅游活动的能力,无法提供与城郊休闲农业相关的高品质娱乐旅游服务,从而制约了城郊休闲农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效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能力。

2.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品问题

其一,旅游产品组合开发能力匮乏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能力。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为主,在结合各乡各村特色来开发专项型旅游产品方面缺少新突破,未能深入挖掘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潜力。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乡民,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当地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视野偏于狭隘,城郊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格局狭窄。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的低端化主要表现为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高价值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及缺少推广高价值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渠道系统;缺乏休闲农业旅游购物产品的创新型设计能力;缺乏将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互补性的旅游景区和景点链接为一体,向城郊休闲农业游客提供一揽子旅游服务的能力。其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价值增值能力。海南地区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田园风光旖旎诱人,且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审视之,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与产品创新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结合区域人文特色来创新旅游产品设计,通常提供简单的农事劳作活动或乡村民俗表演,未能将海南独特的文化韵味渗透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中。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偏重于烘托旅游服务活动的热烈气氛,而忽视将文化韵味注入旅游产品内并渗透到游客心中。区域同质化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供给不仅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品味的游客和提升游客回头率,而且降低了竞争对手采取模仿策略的门槛,严重损害景区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

3.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运营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运营机制粗放。各旅游机构缺乏对海南宏观旅游市场的深刻认知与透彻分析,使得多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采取粗放式经营模式。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盲目投资,摒弃地域特色盲目照抄照搬成功开发之模式,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背离长期利益最优化目标。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运营建设缺乏旅游功能分区式管理的能力,旅游景区内部功能区建设能力不足,给游客的顺畅旅游活动造成诸多不便。还有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相应的农家旅馆、厨房等设施、设备简陋,缺乏消毒、盥洗等基本旅游功能服务,旅游服务从业者亦无证上岗,给游客的旅行安全造成诸多潜在威胁。部分景点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长期利益谋划考量,从而导致欺客宰客问题频发。其二,投融资能力不足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能力。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首要障碍。而当前乡村居民的资本积累率较低,单纯依靠乡民的自筹资金难以支撑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分析,部分中小型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属于缺乏诚信和抵押资产担保的,易于发生资金抽逃风险和拖欠债务的高风险型企业,应当在放贷过程中对其施以合理的风险管制措施。故而为规避部分资信水平不足的企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取限制放贷措施来维护自身金融系统的安全。但由此导致部分亟需发展资金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的资金匮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通过引入担保机构的方式有助于化解部分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企业的资本风险。但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不健全难以给予基层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以有力的信贷担保支持。

二、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1.优化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引导效能

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的方式来规范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其一,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定位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制定符合海南省区域经济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并且确保该项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可切实反映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过程。考虑到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失衡性问题,地方政府应按照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设计可以推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体而言,海南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力量现状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若干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作为政府产业扶持的重点企业,通过配套安排相关的投资项目审批和融资信贷审批政策的方式,培养一批有助于提升区域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支持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税优惠政策的方式来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具体可以采取增加对景区乡镇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弃工务农型和退耕还林型旅游景区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全款足额发放上级政府给予景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依法减免景区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应缴税款等措施。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为招商引资项目配套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充实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金,用较少份额的财政资金来撬动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创新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可以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旅游产品。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洋文化和海洋产品是支撑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色,围绕海洋农产品来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是值得探索的旅游产品开发新路径。为此,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应当避免通过园林化的方式来推进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倾向,转而通过努力保持景区原生态的海滨风光和田园韵味,使得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游客沉浸在天然野趣中,独享海滨自然风物的恬静和多姿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水乡泽国的乡野美景。具体而言,海南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可瞄准观光采摘型、观赏购物型、民俗旅游型、综合休闲农场型和农业主题公园型等类型有序展开并依次布局。其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应当围绕海洋饮食文化来开发旅游新产品。食文化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品尝景区当地风味餐饮是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关键项目。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可充分发挥海南热带作物的绿色、多样等特点,在热带作物园区建立海南风情度假休闲区,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吸引城乡游客在园内采摘热带你水果,让游客在休闲中体味热带自然之韵味。再者,将海洋餐饮文化引入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中,在对海鲜产品进行颇具海南地方特色的烹饪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引进其它菜系的烹饪技术,形成对特定人群的餐饮文化吸引力。

3.革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模式

第5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6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1.1农村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性。农村新兴产业是对比农村传统产业来说的,农村新兴产业具有其“新兴性”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含量的科学技术以及衍生的新兴技术领域被逐渐应用到农村产业当中,形成了极具创新性行业领域,农村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形成期。当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制约时,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寻求新的突破途径以及发展方向,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更新,所有产业领域的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提升,所以将高科技融入到企业发展当中的新兴产业顺势而生。新兴产业有着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责,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兴产业是由科技水平发展而衍生出的产业,所以从产品、技术上都与传统技术存在差异。新兴产业成了满足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的代表产业之一,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1.2农村新兴产业极具创新性。农村新生产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对技术水平引领以及推动创新发展。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进而产生的新技术是新兴产业得到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创新是企业具有活性并且可以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以应用创新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的带动性和高度创新性。通过不断实践可以了解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将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的创新过程。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科研成果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实际应用,农村新兴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3农村新兴产业具有先进性。农村新兴产业在产业、技术以及管理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先进性,符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特征。农村新兴产业普遍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知识和技术密集、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品种类多而且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等特点。农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在保证高效率、低消耗、品质优良、无污染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产业具有单一性且有着明显界限,而新兴产业具有融合、交叉、集成的先进性。1.4农村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农村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上升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纵观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及时选择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业,利用新兴产业来代替旧的产业,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农村新兴产业可以满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要求,还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支持,实现农村经济满足资源低消耗、高利用率以及对周围环境污染小的要求。新兴产业的出现及发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良好的发展前景,成长空间大,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助力之一。1.5农村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农村新兴产业是通过技术创新以及转变成本关系在满足新需求的条件下所新兴起的产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技术方面来说,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都难以形成科学的预测,没有实际案例作为参考,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农村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容易产生技术投入之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发生。所以新兴产业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对市场偶然因素影响的准确判断。

2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经营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2.1农村新兴产业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通常来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两者之间呈现出的是正相关的关系,而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所得到的产物,证明了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得到进步。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不断增多,游客的需求也逐渐趋于多样化,而农村新兴产业因融合了高新技术而逐步朝着高端领域发展,成为直接刺激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革新的要因,促使旅游业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模式,朝着农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将游客的需求作为企业指导方向,将旅游业经营模式朝着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农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2.2引领旅游业经营模式逐步与时代接轨。现如今,世界各国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农村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即将成为引领农村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农村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力,首先具有良-52-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18期(总第422期)好的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在新型技术、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也极具优势,极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为旅游业经营模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意义,使旅游业经营模式具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领域优势,引领旅游业经营模式逐步与时代接轨。2.3农村新兴产业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中与高科技的逐步融合。农村新兴产业按照类型可以划分为实用技术类型、商品化的产品类型以及市场化经营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通过创新技术的支持来促进阶段进行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是每个阶段不必可少的环节,无论是新的技术还是工艺、产品都是农村新兴产业在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能够保持长足发展的重要资本和优势,农村新兴产业使创新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通过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另外一个与其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也同时被带动,得到发展,主要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相互带动最终能够达到高科技得到动态发展并广泛普及的目标。在旅游业经营模式中通过与高科技的逐步融合,农村新兴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高效灵活的将高科技运用到旅游业经营模式中,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使旅游业更具吸引力,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村新兴产业带动下,使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内涵得到丰富,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加与时俱进。

3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3.1为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革新压力和竞争压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是信息技术、能源开发、材料创新等方面都在快速成长,这些新兴的产业科技水平高、能源消耗量小,对环境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污染,无论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还是从获取经济利益的角度,新兴产业都具有良好的优势。每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使人们更加认同新兴产业,迫使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不断进行调整、融合,如果旅游业经营模式不重视经营模式的创新和科学管理,没有能够吸引游客的创新点产生,最终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3.2农村新兴产业给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经济压力。农村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关注。农村新兴产业在农村改革稳步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仅成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且还十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增加农业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国家对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足够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村新兴产业进行扶持,例如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等,从短时间来看,农村新兴产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投资,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农村经济的支撑起到作用,而旅游业属于高投入、高收入的行业,经济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业为了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广泛引进外界资金,保证资金注入来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而农村新兴产业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在未来农村经济增长中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最终导致旅游业经营模式面临风险和经济压力。3.3农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经营模式更具创新压力。近年来,农村新兴产业的出现并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当中占有一定地位,市场航向也由快速发展的农村新兴产业进行带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创新技术的大量出现,促使了农村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无论是节能环保方面、生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产业、以及新的能源、材料甚至是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并且资源利用效率高,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小,新兴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无论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农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旅游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发展,积极应对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冲击,就需要朝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发展,通过与高科技的融合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积极调整,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没有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形成重视,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势必会使旅游业失去活性,对旅游者也不再产生吸引力,最终会降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4应对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的冲击进行经营模式更新与完善

4.1把握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确定适宜的旅游经营模式。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为建设新农村提出的发展战略之一,积极培养促进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虽然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旅游业经营模式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同样获得发展机遇。旅游业首先需要明确在经营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利用农村新兴产业来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模式,重视高科技的利用以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改变旅游业今单一的经营模式,缺乏特色、管理水平不够高等缺点,还可以使旅游产品得到创新发展,把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作为推动旅游经营模式革新的支持和动力。4.2增加多样化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与农村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旅游业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逐步完善,成为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培养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并不是就意味着要放弃旅游业,而是为了使旅游业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更好地使旅游业与农村新兴产业相互扶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大旅游”概念的提出,对旅游业经营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现代旅游业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全方面的经营模式发展,通过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对景区进行整体规划,改变散乱、没有特点的局面,整合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景区,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将游客观光出行的交通工具、住宿、食物、娱乐等进行完善,形成一体化经营模式,扩大了产业链,发展空间更大。4.3通过适当调整旅游业经营模式,与农村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要立足于区域之间所进行的差别竞争,以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坚持走差别竞争取胜的道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进行整合来提高产业自身实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集约化新兴产业链。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依靠农村新兴产业可以对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更具创新性的经营模式,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现今,旅游业虽然面临着农村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农村新兴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在追求企业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方面并不会产生矛盾,所以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旅游业更应该与农村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调整,使旅游业与农村新兴产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进行稳步发展。

5结语

第7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ru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id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established by Hubei Hanwa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roup on the basis of citrus industry in Yidu area, a "Citrus Planting-Citrus Processing-Orchard Ecotourism" new mod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favorabl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citrus in this model have promoted the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三产融合;生态农业;土老憨;宜都市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Hanway;Yidu City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01-02

0 引言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在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1]。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极适合柑橘的生产发展,是全国柑橘区划发展宽皮柑橘的最适宜区[2]。柑橘是宜都市农业支柱产业,柑橘栽植面积为1.91万hm2,柑橘产量34.7万t,柑橘总产值4.1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柑橘系列加工产值超过25亿元。此前,宜都市柑橘价值实现仅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基于柑橘的加工业附加值不高,柑橘加工后副产品的利用比例也很小且很不成熟,柑橘丰产不丰收的矛盾已成为柑橘产区的共性问题。

作为宜都市农业的龙头企业――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简称土老憨集团),创造性地发展“三产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新模式,一边不断完善柑橘深加工产业链,并一边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并对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柑橘农业循环经济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从土老憨模式看供给侧改革,对大规模推广柑橘农业循环经济三产融合新模式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1 发展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

目前,宜都市的柑橘种植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仍不高,科技贡献率比东部种植业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柑橘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优质率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缺少带动力强的新型产业主体,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3]。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规模偏小,柑橘品质落后,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探索柑橘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1.2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

尽管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大量运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在另一面却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及使用塑料薄膜,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也使食用安全性受到影[4]。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生产方式演变为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不允许宜都市柑橘业的增长单纯靠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1.3 生态农业对于柑橘的价值提升

柑橘在常人眼里,与普通水果无异,在宜都市批量收购每斤不过几角钱(宜都蜜柑为0.4~1.0元/斤)。但做成橘酱油、橘料酒、陈皮下饭豆豉等桔子厨房系列调味品,价格就会翻几番。将蜜桔鲜榨原汁经二次发酵酿造成橘醋原浆等养生保健品,价格就更会翻数十倍。如果更进一步,利用漫山遍野的橘林,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打造宜都柑橘文化名片,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它实现的价值可就是柑橘本身的数百倍了,并可以极大提升本地区第三产业的内涵和服务品质。

2 提升柑橘种植与深加工发展水平

2.1 推广柑橘合作联社模式

土老憨集团发起成立了宜都蜜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涵括红花套与高坝洲镇核心柑桔种植区,面积25平方公里。联合社实行统一科技服务和品牌销售。不断提升柑桔品质和产量,为实现柑桔规模化深加工处理打牢了坚实的源材料基础,同时为开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具备了初步条件。联合社的建立,为推动广大柑农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柑桔产业发展和生态休闲旅游起到了良好的联合经营与示范带动效应。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的新支柱。

2.2 大力推进柑橘深加工产业

柑橘产业是湖北省最大的水果产业,是宜都市农业产业第一大支柱产业,总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在全国县市排列前面。但在水果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状下,柑橘的价值无法得以完全实现。土老憨集团致力于发展柑橘精深加工产业,建立了占地500亩的生物科技园。园区发挥部级工程中心技术平台优势,开发储备精深加工产品三十多项,转化发展全国唯一的柑橘酿造系列调味品,初步形成了年处理6万吨柑橘的精深加工规模。在土老憨生物科技园,适合本地加工的蜜桔被剥皮榨汁,经过生物发酵生产柑橘醋、柑橘料酒系列产品,橘皮和大豆发酵酿造药食同源的“柑橘蒸鱼汁”、“陈皮下饭豆豉”系列调味品,柑橘果渣加工柑橘酥、柑橘软糖系列休闲食品,实现价值最大化,“吃干榨尽”“零排放”。

3 创新发展柑橘业三产融合模式

土老憨集团以城乡统筹为理念,打造生物科技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柑橘农业公园,充分体现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带动,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

3.1 建设生物科技园

在生物科技园内,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的循环经济,有效解决了柑橘生产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获得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用绿色的方式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生物科技园处在规建的国家柑桔农业公园的出口处,可为到国家柑桔农业公园的旅游者提供柑桔深加工旅游产品。

3.2 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4年,经宜都政府支持,公司联合多家企业发起建设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园作为区域电子商务企业和农村电商发展的支撑载体,全面发挥了“集群效应”和“品牌优势”,整合了电子商务资源、强化了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了电商发展环境、降低了电商运营成本,孵化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同时,公司投资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专业运行全系列产品的线上业务,系列产品现已入驻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融e购、善融商务等电商平台,开发线上分销客户200余家。

3.3 规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

土老憨发挥全国唯一“柑橘优质高效栽培与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优势,计划在宜都市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创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实现“城在村中,村在公园中,人在青山绿水中,即人人安居乐业,村村美如画卷”目标。建设柑橘标准化种植及育种改良示范区10万亩、柑橘博览园及柑橘精深加工产业园1500亩、引进国外柑橘全自动测糖分级包装生产线1条、建设一村一品乡村旅游接待点、建设国家5A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

三大园区的建设是围绕柑橘产业链的创新链部署,国家柑橘农业公园以生态农业旅游和农业品牌建设为主导;生物科技园以柑橘深加工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不断延伸柑橘产业链为主导;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以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网上营销为主导;三园融合的建设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符合并适应了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必将迅速推动区域柑橘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扩大农民致富的带动效应。

3.4 融合柑橘农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2016年11月在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园举行“爱上宜昌,自由自驾全国自驾旅游宜昌欢迎仪式”,积极践行生态农业旅游的理念。投资兴建宜昌蜜桔生态公园,武汉大学设计学院目前已完成初步规划,逾2000亩的景区以“家”的概念为设计主旨,营造出步移景异,竹木成林,春花秋实,山显水露,拟将宜昌蜜桔生态公园,打造成为充满人文魅力和民俗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邀请中国著名展示与旅游空间专家、中国策划研究院第四届院务委员会副院长郑建平共商规划建设宜昌蜜桔生态公园事宜。景区建成后,将以宜昌市民后花园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品牌塑造的高度融合。

3.5 融合发展康养产业

宜都“十三五”时期,将投资百亿打造清江康养产业国家试验区,推动以医养、食养、水养、心养、文养、林养等内涵为主的康养产业的极大发展,建成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中部康养中心。2016年,《宜都市红花套“康养小镇”投融资模式创新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红花套镇成为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是全国37个特色镇中唯一的“康养小镇”。通过打造康养小镇的同时,致力橘醋文化研究,2017年1月中国柑橘醋文化研究会在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成立,来自宜昌市、宜都市的食药部门、工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以及农业、民政等部门专家,和民间艺术家、老中医在土老憨集团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柑橘,橘醋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土老憨柑橘深加工系列调味品基于药食同源原理,呼吁共同传播健康食养生活理念,推动柑橘产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生命健康事业进步。

4 结语

土老憨集团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手段、富农的情怀推动柑橘产业的“三产融合”,实施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的若干措施,逐步完成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实现企业增值增效,在宜都市柑橘主产区推广,并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成立蜜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统一科技服务和品牌销售,提升柑桔品质和产量,柑橘深加工打牢源材料基础;发挥部级工程中心技术平台优势,开发深加工产品,l展柑橘酿造系列调味品,柑橘果渣加工柑橘酥、柑橘软糖系列休闲食品,实现价值最大化;以城乡统筹为理念,打造生物科技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柑橘农业公园,充分体现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带动,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融合柑橘农业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康养产业。

参考文献:

[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76-78.

[2]易青,蔡永喜,王血红.湖北省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果树,2009(6):67-69.

第8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绿色经济;新模式

一、全域旅游概述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某一区域为核心而形成的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旅游模式。换言之,全域旅游是突破了旅游产业限制,与传统旅游模式大相径庭的全新模式。首先,全域旅游是以某一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从传统旅游景点上升到了旅游区域,大幅提升了旅游范围覆盖位置,实现全景化旅游,带给游客更为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消除游客在旅游时产生的割裂感,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目的地体验到全过程的畅快感觉。其次,全域旅游强调区域资源整合以及行业融合发展。仅凭旅游行业难以构建全域旅游,还需要目的地范围内各产业共同合作,一起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可用资源、空间、产品及产业,创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模式。最后,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果,是推动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能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总而言之,全域旅游是不断提升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新旅游模式,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策略

(一)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发展

要想有效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对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加以改变,故而需要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过渡发展。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带头,旅游企业、组织及单位大力响应,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相关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创造体制条件。其次,政府牵头推动当地各旅游景点景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改传统门票经济,并且促进旅行社封闭管理的导游管理机制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整体性、衔接性更好的全域旅游基础架构。最后,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基于游客需求构建全景化、全覆盖、全过程、全时空的完整旅游服务。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相关产业需要实现深度融合,同时社会各界均需要参与进来,才能有效构建起能够令游客满意的全域旅游模式。

(二)大力构建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旅游结构

全域旅游的构建,需要以政府作为领头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作为辅助性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全民积极参与,打造全新旅游模式。尤其是产业融合,更是构建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推动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的融合力度。在全域旅游模式中,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应该能够享受到处都有接待服务的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大力建设宾馆酒店。实际上,做好宾馆酒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十分有必要,但没有必要投入过多资源,否则只会限制和拖慢全域旅游发展。其次,旅游企业应当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入融合,从原本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更加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单一景点景区不再是所有旅游产品的集中地,旅游产品广泛覆盖区域内所有范围,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连贯的全过程旅游体验。也就是说,需要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旅游质量

特色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拥有的特色景点、文化、建筑、特产等,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吸引大量游客。需要注意的是,当特色旅游产品数量较少时,还需要围绕特色产品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从而填补产品空缺,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良好体验。以水城县为例,当地政府围绕刷新世界第一高桥记录的北盘江第一桥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在周边发展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鸡坪、米箩农旅园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游玩“世界第一高桥”之外,还能感受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全过程的旅游体验,大幅提高了旅游质量。

(四)联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需构建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为一体的旅游发展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靠景点景区主要集中在乡村区域的特性,重点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因此,全域旅游的构建应当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在景点景区之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吸引游客,并引导游客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经历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旅游形式,让游客在景点景区之外也能感受旅游的乐趣。而且,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实践。

第9篇: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范文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吸引旅游者前往度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参与性、差异性、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费用低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 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 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二)农业与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以农业活动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电子化的商务(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内容。目前,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二、两者的融合点分析

旅游有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排列的,乡村旅游同样具备了这六要素。笔者以乡村旅游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较为知名的专业性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搜易搜乡村旅游、中国乡村旅游网、湖北乡村旅游网、南京乡村旅游网、齐鲁乡村网、52农家乐乡村旅游网等相关网站,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了这些网站的共同点:

首先网站的成立时间都较为晚,多数为2000年以后上线运营,达到规模化的多为2010年之后;其次,乡村旅游网站的地域性较强,除了像中国乡村旅游这样的全国性的网站外,其它都为地方性的,如各省的乡村旅游网站;再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相似,大概都包含了旅游的六要素,在加上一些主题线路、社区交流、在线支付等;另外,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尚未开始建设手机APP、微信等移动平台。

农业电子商务发面,农业电子商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主要为信息型和产品销售型的网站。笔者以农业电子商务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中农易迅、农商天下网、农业网、金光农业网、惠农178网,并对其共同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首先,虽为综合性的大型网站,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上,整个企业流程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较少;其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大致可以按照产业链分为产、供、销三个主要方面,辅之以在线支付、社区交流等模块;再次,跟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一样,移动平台建设滞后。

从以上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块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乡村旅游的食、住、游、娱与农业的生产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品尝特色美食和土特产品,住农家特色院落,参观和参与农业生产、体验独具特色的农业活动和节日等,这都发生在农业的生产环节。农业电子商务的生产环节包含内容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环境信息、农业作物分布信息、农业活动及会展信息等。

乡村旅游的食、购与农业的销售环节有着密切联系。品尝并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品和纪念品是每一个乡村旅游游客的特点,所以农业的销售方面主要涉及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业会展信息等。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融合点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电子商务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