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九篇)

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

第1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国家形象 艺术表达 纪录片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制度改革、经济变革被社会精英广泛论及,如何在世界剧烈而又复杂的演变中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发展速度成为当今重大议题。面对纷纷攘攘的世界格局变迁,上至国家领导者,下至社会普通大众百姓都在思考中国国家体制的未来出路,全社会都将注意力聚焦到了社会体制的革新和变革中。

作为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承担着阐释中国当代价值观念的重任,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探寻中国变革的方向和道路,对外重新定义国家形象,对内引领中国当代体制变化新思潮,并凝聚和号召大众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体制创新大讨论。期间,中央电视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跨出国门,走遍全球拍摄与制作了“复兴中国”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而《复兴之路》则从中国近现代史说起,系统性地讲述和总结了中国100多年来走过的不寻常道路。

一、国家形象的电视化表达

经济共同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中,国与国之间的融合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的冲突、文化的碰撞和经济的依赖,相反,从世界主流意识和形态的话语控制语境中,趋同化的趋势日益紧迫,但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我国也需要高度警惕这种趋同带来的危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巨大提升,但依旧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问题。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如何对外呈现和平崛起的形象,就需要借助电视媒体进行重新定义和建构。

《大国崛起》是一部长达12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9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纵观当今,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从本质上讲,《复兴之路》全面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史100多年的发展过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景式的展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复兴之路》借助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借助场景再现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场面。

20世纪90年代,“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的创作风格广受追捧,国内纪录片大多以故事梗概为结构,逐条讲述事件,同时借助故事中的情绪冲突制作高潮点,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整个社会沉浸在“纪实”“戏剧”带来的中,传媒界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社会事件的挖掘和剖析中。进入21世纪,在国家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大背景下,社会精英和传媒界开始积极思考中国的崛起之路,寄望借助影像的描绘和展现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道路的探寻提供重大的借鉴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的制播使国家形象开始在电视媒体上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结构和思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形态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内外传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需要借助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当下,中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中国面临的矛盾和出现的新问题异常复杂,在改革的道路上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形式的艺术表达形态逐渐被受众关注,更多地被传媒界精英运用到了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突破,到90年代中国大型纪录片的衰落,再到新世纪大型纪录片的重新崛起,每一次起伏都对应着不同的话语诉求。新世纪,大型纪录片在播出形态上不再局限于早期的“美学主义”,而是把焦点形态投射到了对历史进程的反思中去。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的创新形态和节目制作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新节目、新形态、新表达手段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在各类电视荧屏上。作为部级的电视播出平台,央视自然也成为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和桥头兵,摈弃旧形态,创新新机制被综合运用在了各类电视节目中。自90年代电视栏目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后,传统的以点及面、单线索的电视表达方式已经不再胜任现代节目的播出需要,因此革新关注视角、创新节目形态就显得格外重要。

《大国崛起》和《复兴中国》这两部大型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焦点和命题核心集中在中国当代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是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直接反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在谈到《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时明确指出了历史纪录与现展的辩证关系,即“解读历史是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同时借助特定的艺术表达形式“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①。而这些话题正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界和传媒界,甚至社会精英共同思考未来社会体制改革方向的重要经验依据,也是当今中国国力和影响力大幅提高后各类精英普遍关心的新命题。

《大国崛起》在艺术表达的探索中给公众带来了全新思路,节目中采用的“反思”“温故”“知新”表现模式打破了中国纪录片传统的“讴歌”“歌颂”“唯美”心态,通过大量的历史珍贵资料,借助三维立体成像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充分展现了真实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美感和观赏度。在节目的整个建构框架中,“反思”的艺术表达模式多通过对比的方式启发公众的思维,引导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面对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在节目中一一做了说明。可以说,《大国崛起》的反思实质是国人的自我反思,更是对今后中国核心社会价值观发展方向和动力来源的反思。

在全国上下大力践行“中国梦”的浪潮中,新闻传媒界正在依靠电视荧屏的独有优势全力而又全面地诠释着“中国梦”的价值和内涵。“事实上,影视艺术作为读图时代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在塑造和传递一国的国家形象方面已经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考虑到我国影视艺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当前我国影视艺术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所处的边缘地位,塑造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长期的使命。”②

三、影视节目的艺术表达必须以传递中国正能量为核心话语诉求

影像纪录是中国对外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手段,影像的魅力可以使国内外公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有助于打破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警惕性、担忧性、疑虑性,消除不对称隔阂,改善中国发展大环境。当今,在国家形象的对外建构中,艺术作品的能动性超越了纯粹的政治体制范畴,转而以一种和谐、自由、民主、共享的艺术形态寻求全民族在观念意识、心理思维、价值评判等方面达到共生、包容、一体的互为追求,艺术作品俨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否认,中国的纪录片受制于社会体制约束的客观原因,在内容上多围绕弘扬社会主旋律、讴歌平民群体中的不平凡事迹为主,尽管在“张扬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为主题诉求的‘国家形象’的建构范式”③中也出现了诸如传播效果和情感认同等方面的不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传递中国正能量为核心话语诉求的中国纪录片为“艺术中国”战略性工程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贡献。

“艺术中国”,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借助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彰显中国魅力和建构国家形象,进而传递中国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艺术中国”的依托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手段是信息传播载体,目的是对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彰显中国文化魅力,“艺术中国”的实质是传递中国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近年来,央视投拍的多部大型纪录片都在力图从影像记录的反思和还原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在诸多纪录片中,《大国崛起》通过对世界九大国发展规律的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人类历史文化宝库,对外直接反映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复兴之路》则为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尽可能避免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进而建设文化强国。

艺术作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诉求点的统一,从《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艺术表达效果来看,中国近年来投拍的大型政论片避免和克服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唯一性,符合时展的要求,在中国主流文化导向的引导下达到了文化表达、传承的自觉性,同时蕴含在纪录片中的进步性和想象力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新。导演赵宝刚在接受央视关于“从电视剧看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视频连线中指出:“文化影响力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当今受众的广泛认可是评判影视作品好坏的关键。”可见,在“艺术中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呼唤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另外,在影视作品社会属性的制约下,《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实现了艺术和市场的双赢,节目中使用的艺术表达手段不再拘泥于社会体制的影响,完全在艺术属性、社会责任和市场价值方面做到了三者统一,这就使中国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要坚持艺术作品的三属性,从节目自身的内容入手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

国家形象的表达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文化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手段的矛盾中要遵循影视作品的发展规律,对外消除文化差异,对内加大文化作品革新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才能对外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影响力的竞争。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的表达手段直接决定了影视作品的表达效果,从《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播出效果来看,其做到了大型政论片内容、手段和效果的三统一,这在传递中国正能量和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主流媒体在探索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方向的指引下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受文化强国、艺术中国的影响,作为部级的传播平台,央视也将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关键性的导向作用。然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固然需要从大型政论片中梳理强国发展规律,总结强国发展经验,借鉴强国发展模式,但是我们依旧清楚地看到国内媒体在影视作品艺术创新和艺术表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之处。面对国内纪录片内容和表达上日益严重的单一、克隆、模仿等问题,如何寻求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手段是摆在社会精英和电视媒体创作人员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命题。虽然《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政论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强国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此类纪录片突显出的内容和表达手段的局限。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文化强国,塑造国家新时代形象的阶段性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文艺创作者、节目制作者、播出管理者解决当前国内纪录片在内容选题、节目策划、艺术表达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着力实现文化建构和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唤起社会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当然,基于央视国家媒体核心地位的客观因素,央视平台上播出的节目内容在思想上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上层权力的身影,尚且无法展现多元化的中国国家形象,这就在话语权的建构上无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与之相连的节目艺术表达势必会在播出效果上有所局限。

注释:

①赵瑜.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视阈下的国家形象建构[J].当代电影,2012(08).

②沈义贞. 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的新使命[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3).

第2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初次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该印象比以后得到信息对于事物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主观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抓好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有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我们应如何做好物理起始段课程的学习呢?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着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上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

每讲授一节新课的开始,若作一番精心设计,就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后面的教学进程就容易驾驭,这对调动学习物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如,拖拉机的履带作用一定是为了减小压强吗,什么时候增大压强?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纸盒能烧开水吗?理发员用的剪刀一定是费力杠杆吗,是不是一个阻力臂变化的杠杆?当然作为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时的兴趣往往有自发的性质,它很不稳定。一旦抽象的东西多了,特别是烦琐的计算介入后,学生的兴趣很可能下降。这时,有经验的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二、做好各种实验,发展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全面提高物理的学习质量,做好物理实验是关键一环,通过实验又能促进学习兴趣提高。

新编教材,几乎每节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实验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节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猜想出了很多影响因素,有:m物、p物、v物、m液、p液、h深、物体形状、v浸,要想一一进行验证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就让学生分组去探究,根据你前面的实验器材,你认为适合探究哪个影响因素就探究哪个影响因素,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明确了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分组进行实验。最后,各组汇报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结论,最终把影响因素锁定在p液和v浸上,再进一步得出求浮力大小的公式。这样,本来一个很复杂的实验就在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中顺利完成了。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物理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不但传递信息快,信息量大,而且能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声光结合,声形并茂,直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运动、磁感线以及核的裂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初中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电路的串、并联规律时,我们结合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事先制作好的flash课件,把电流形象地做成像在管内流动的彩色液体,当接通电路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在闭合的“管道”中流淌,而且流经每个用电器的电流大小都相等。并联电路中电流从干路的“管道”中分别流经各支路,干路中的电流逐次减小,从而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这样做仿佛学生亲临电路内部观察一样,有亲身体验之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起一个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模型。在物理中像力、场等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去探索、总结。

第3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能力;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许多实验无法进行。然而多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而且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物理课中,若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物理知识,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这一章节时,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家庭电路的先后连接顺序、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各元件所处的位置、试电笔的结构、氖管发光的原因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些家用电器外壳不接地时出现的危险现象、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的原因及触电现象、触电后的解救措施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学生乐于接受,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做出理性的推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规格、用法,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留下的记忆已经模糊,复习时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如果重述实验仪器的构造、用途、用法,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制成实验复习课件,既可增大课容量,又缩短了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在实验复习课中,引入多媒体加强人机交互性,增加学生个体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实验复习课容量,而且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各种实验装置的装配,电路的连接复习,可以利用CAI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行组装连接,当出现错误时给出提示信息。这样利用电脑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克服了利用黑板迟缓不连续的弊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增强实验效果,提高观察能力

目前做物理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可视性差,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例如:在一次听课中,讲的是九年级物理课“电流的热效应”一节时,这是一个演示实验。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只是前排几个同学上前边围观等待记录数据,大部分同学没事可干,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等,这样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既能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能把实验的过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过程完完全全地呈献给全体同学。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进行总结,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既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又能顺其自然得出结论。

四、充分感知材料,突破重点、难点

第4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恐怖电影;审美价值;意义

恐怖电影主要指那些题材恐怖、气氛阴森、情节诡异,且常夹杂着一些暴力因素,使观影者看后毛骨悚然的一类影片。恐怖电影作为恐怖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诞生于20世纪,利用电影画面,以恐怖情节和恐怖气氛,艺术的复制了恐怖的现实,模糊了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从而塑造出一种恐怖的美学。这类电影,有的是利用恐怖环境制造悬念的神秘探险故事,有的是对邪恶的或者畸形、变态的人性进行深入的心理探讨,还有的是关于形色各异的妖魔鬼怪的故事。恐怖电影的叙事风格具有强调故事的曲折、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画面、情节和基调都是阴郁、低沉、晦暗的,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恐惧感;角色对立,划分清晰,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合法与非法、正常的与变态的界定清晰。

恐怖电影自有其可取之处及合理的生存空间。作为人类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恐怖电影的文化底蕴自然十分深厚,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虽然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恐怖电影往往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愉悦,恰恰做到了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当观众走进影院餍食恐怖大餐时,带来的是无比的痛快、无穷的刺激,享受的是恐惧后的放松,紧张后的安全,并在此过程中体味到紧张与刺激同在的愉悦。正因为如此,恐怖电影才能够成为当今最为津津乐道、交口称赞的电影类型之一。在当今构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过程中,恐怖电影为人们提供了释放和宣泄生活和心理压力的渠道。“存在即合理”,恐怖电影亦具有其审美价值。

1 恐怖电影具有一种类似崇高的美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的思考认为,客体的形式一旦超出了主体所能控制的范围,那么主体就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压抑,随之主体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更为强大的防御力和抵抗力,以此来对抗客体所造成的压力,当主体的防御力和抵抗力战胜超越了客体的压力,那就会引起主体内心的愉快,这就是崇高之美。恐怖电影中充斥着超过观众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场面,对观众的视听觉造成强烈冲击和心灵的考验。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在经过这些场景和画面洗礼,并与之对抗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往往会体会到类似崇高的美感,也能体会到挑战成功后的与愉悦。

2 恐怖电影是“丑”之美

在恐怖电影中,一般都充斥着血腥暴力、阴森恐怖,很少有唯美画面。那是不是恐怖电影就不能让人产生美感?非也。丑感的特征和美感是有很大差别的。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一书中提过,美感是积极的反应,丑感则是消极的反应。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丑感就是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因此,丑是一种复杂的感觉体验。李斯托威尔提出丑是“一种带有苦味的愉悦,一种混合的复杂感情,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庄子在《德充符》一书中,举了哀骀它和叔山无趾等惨不忍睹的畸形人,以夸张的手法向人们呈现丑陋的人类世界,借此衬托心灵的美好,是一种另类的美。与庄子的异类相比,恐怖电影中的恐怖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仅仅是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但是它将世界的龌龊面和阴暗面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变形放大给观众看,从而使人心灵震撼同时获得满足,这就是带有苦味的愉悦。

3 恐怖电影更是一种深层的之美

诚然,美好的事物能带来,引起人们的愉悦之情,人们是不会对恐惧抱有好感的,但是美好和恐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德国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曾经说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承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难免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精神崩溃了。艺术将暴行与残忍、与痛苦都转化为了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因此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心自由。”言下之意就是艺术可以转化痛苦,使我们获得自由和解放,获得,产生愉悦。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功能是类似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产生的两类情感,必须用悲剧等艺术手段,把这些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予以净化,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这也就是为什么恐怖电影在引起人们的恐惧之情的同时能激起人们战胜自我,找到的原因。而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体会到的,这就是一种不同于寻常的深层之美。

在近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恐怖电影似乎已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恐怖模式”:固定的情节、模糊的时代背景、简单的主题、惊兀的特写镜头、诡异恐怖的环境……所有这些都被定性为恐怖电影常见的恐怖手法。这样的发展不仅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影响了恐怖电影的发展,失去大量的影迷。恐怖电影要若想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牢牢地抓住广大的影迷,就必须拓宽思路以避免审美疲劳的问题,并合理把握恐怖的“度”。

首先要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所谓审美疲劳,就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度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审美对象产生麻木不仁的感觉,甚至厌弃情绪。发生审美疲劳现象是多种原因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恐怖电影质量降低。审美疲劳是由客体和主体共同产生作用的。从客体恐怖电影而言主要取决于其作用于主体的频度和强度;就审美主体观影者而言,其日常的兴奋热点与是否产生审美疲劳密切度相关。所以,对于喜欢从恐怖电影中寻找刺激和冒险精神的观众而言,现有恐怖电影陈旧的主题、常用的模板和简单的构思都很容易使审美主体产生厌倦感。恐怖电影要想长久生存和发展,就要拓宽思路,必须推陈出新,以躲避给观影者审美疲劳现象。为此,恐怖电影要在形式上拒绝模式的“复制”,在内容上不能再困于“变态异形”“鬼怪妖魔”“生死怪物”等不变的主题,并且要不断提高恐怖电影的艺术性和挖掘恐怖电影的深度,借助电影科技手段的进步,提高画面质量和效果,让恐怖电影达到满足观众的欣赏趣味与审美需求。

其次就是要解决恐怖“度”的问题。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承受力,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精神承受力,如何把握恐怖的“度”,的确是个难题,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恐怖电影不能仅仅简单的害怕、恶心吸引观众,还可以从电影艺术性和深度上考虑,比如在恐怖电影中加入一些喜剧元素或人文关怀色彩、凄美的爱情因素,这样可以达到解构和冲淡恐怖的效果,使观众有信心、有勇气、有吸引力的将电影看下去,还能够在剧情中享受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人类的恐惧是像天上的星空般的无边无际,更像夜的黑暗占据了我们漫长的时间。恐怖电影以艺术的形式把我们的恐惧物化为影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另类的放松渠道,就如臭豆腐的“臭香”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为之狂热。

第5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电化教育 弥补 辅助 发挥 积极作用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根据国情和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电教设备是电脑、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和电视录相机,因为这些设备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相应的电教教材是动画模拟、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和录相带。电化教学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声、形、图、色并茂,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物理现象,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定律,进而形成物理理论,然后,这种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由于物理学这种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的特点,使它成为中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因此,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不易看清楚。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排除这些局限性,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通过实践和探索,电化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学采取特殊手段模拟物理现象,变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利于讲清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内燃机等机械的工作原理时,如果只用挂图进行讲解,由于它的立体感差,又不具有连续性,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这些机械在某一状态时的工作情形,很难对整个工作过程有完整的直观认识。利用动化课件,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并可以控制其过程和重复演示,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再比如在讲解电学中,同时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又难用实验演示,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运用动画模拟把电荷的定向移动过程和电压的作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不难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可见度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要想使全班学生看清楚,教师必须绕教室一圈让学生观察,这样既费时,效果也不好,运用投影放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天平的时候,由于讲台上示范用的天平太小,整体结构也比较复杂,教师难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讲清它的构造。如果运用投影片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将实物和投影片结合起来观察,就可以弥补实物不易观察清楚的缺陷。又如弹簧秤、安培表、伏特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方法均可通过投影显示,运用幻灯还能投影实物,把那些通常受尺寸限制不够明显的、不容易成功的实验现象成功地显示出来。例如进行磁感应线的投影、测电笔的构造投影。实验和投影片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对实验和投影片的观察,强化了感知并避免了部分学生离得远看不清的弊病,从而增强了可见度。实验教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能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用录像,视频等指导学生实验。事先录制好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实验前,先观看录像,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要领和规范操作,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

三、电教手段用于复习课

电教手段通常不宜用来代替板书,但在某些场合,如复习课可以突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事先把备好的主线复习框图制成幻灯片,在复习时用电脑、投影仪投影,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复习彼此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同时,也解决了复习课密度大、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电教手段用于复习课中,可以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复习彼此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我利用一张表现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界面上所呈现象的活动投影片,可以复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入射、反射、折射角和全反射现象 ,另一方面运用投影片进行复习和课堂小结,可帮助理顺知识间的体系,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达到概念明 、思路清的目的。

四、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第6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仿真软件;趣味电路;教学质量

1 引言

《电子技术》是我校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作为任职类院校,我校学生底子薄,抽象思维能力欠佳;在学习具有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公式多,实践性强等特点的《电子技术》课程时,往往倍感吃力,记忆和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中,屡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从而也严重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下方法和措施。

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而要让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把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在深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呈现、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如学极管、三极管等器件时,仅凭语言阐述,来描述其外观形象时,对初学电子的学生来说很难想像出这些元件是什么样子的。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图片、flas演示,形象的把各种封装类型的二极管、三极管展示出来,一是教师省去了过多描述的时间,二是学生一目了然,增强了感官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总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当堂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实例引导,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新课导入上下功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生活中实际应用电路引入课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认真思考,又可扩大其视野。实例引入启发了思路,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去思考和学习。为强化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还常常采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中的进行导入,这样一来,由于涉及到了专业实例,这样把学生的思维会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三极管应用电路中的分压式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时,先给出某方位瞄准放大器部分电路,并告诉学生电路中的主要部分为分压式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这样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所学知识。在具体讲授时,首先讲解基本的电路组成和原理特点,然后以这种专业电路来作实例,具体分析电路原理,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使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作系统的把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 引入仿真软件,提高教学直观性

multisim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multisim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品种齐全的电子工作平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可方便地检测电路和展示电路的功能。例如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利用该软件制作一个放大电路,打开虚拟示波器对比输入输出信号,学生便形象直观地观看到电路工作状态,了解了该电路的功能。设置不同参数后,检测静态工作点,观察波形,体验静态工作点对电路带来的影响。通过引入仿真,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较快的掌握电路的结构、原理和功能。学生掌握了multisim的基本操作后,还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对有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计算,完成课外作业。这种 “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它在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5焊接趣味电路,增强教学趣味性

学生学会了基本功能电路后,可他们在万能板上焊接半波、全波整流电路,并在此基础上再焊接一些延时发光、延时熄灭电路和书写台灯调光电路。在学生每完成一个电路装接后,教师都要结合他们在焊接电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对做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未成功的则帮助他们查找问题,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总结失败的经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当学生每做一个电路成功时,就会逐步增加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就很容易进入学习电子技术的大门,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所有《电子技术》任课教师不断探索的内容。在《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摘 要]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行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 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 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 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 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最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最典 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主题词] 经络实质;交感神经系统;针刺感应;循经感传

Sympathetic Nervous Sensitive Lines and Meridian Essence

iu Liyuan,Peng An,Pan Jua n,et al(College of Life Sciences,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Abstract] Meridians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 al Classic include vascular meridians an d nonvascular meridians.The latter is a conductive course of acupuncture signs a long meridian lines on the skin.In the p resent paper,it is described from follow ing five aspects:Pathway of transmitting acupuncture signs exist definitely on t he skin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athway i s sympathetic nervous senstive lines;Tra ns mitting of acupuncture signs or propa ga 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 occurs on t he skin;Release and blokage of sympathet ic neurotransimitters in the meridian li nes on the skin after acupuncture are co rrelated with meridian conduction;Acupoi ntinjection of microquantitative αrece ptor excitant can imitate acupuncture ef fect;Meridians are rich in sympathetic n eurotransmitters;There are specific cell s of catecholamines in the skin.At the l ast,it should be indicated that blood ve ssels are the most typical pathway of sy mpathetic nerve and sensive pathway of n eurotransmitters in the body.Therefore,s ympathetic nerve sensative pathway is th e common core of the two kinds of meridi ans.

[Key words] Meridian Essence;Sympathetic Nervous Sys tem;Needling Sensation Response;PSM

经络实质的核心是要解决《内经》中走行明确的线路和针刺效应的机制两方面问题。针刺的 针感及针刺后的反应如循经感传等主要是感觉性的,而经脉和络脉的循行正如《内经》所述 ,从体表可以摸到(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在死后可以解剖看到(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通过 对《内经》详细的分析和对照,可以摸到和看到的经络就是血管系统,体表可见的络脉都是 体表静脉血管;其营气循环即血液循环,刺脉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刺激血管壁引起的广泛的交 感反射。而针刺穴位引起的效应主要是调节气的运行,即《内经》中的卫气循环。卫气主要 走行于皮肤之中,针刺的效应主要就是刺激信号沿经脉线传递放大,最终实现对内脏功能的 调节作用。我们把这两类经络分别称为经络脉(血管性经络)和经络带(非血管性经络), 前者 是清楚而明确的,后者则完全是个新概念[1,2]。经络带的实质即是皮肤中一种 信号传递通路,是以交感神经末梢递质如NA的循经释放和对α受体的作用为核心的神经― 体液连锁传递过程[3]。本文结合新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论述了皮肤信息通路是一 种交感神经敏感线,后者也是血管性经脉――经络脉的本质性特征,将血管性经络与非血管 性经络统一起来。

1 皮肤机械刺激信号沿皮肤特定线路传递的可能性机体的许多器官内都存在特殊的、独立的信号传递系统,以协调这些器官的活动。如心脏的 传 导束、胃肠道的粘膜下神经丛等。皮肤作为机体最大的且完全连续的器官,其中是否存在自 身的信息传递及特定的信息传递通路呢?

在两栖类动物的胚胎表皮细胞中存在伴有动作电位的信息传递机能,把皮肤的机械刺激信号 传递到远处,并可引起肌肉收缩。切断皮肤可以阻断这种传递[4]。人们正在关注 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实际上,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的 《素问・卫气行》篇明确论述了人体的皮肤存在一种信息的传递通道――卫气运行途径。一 种称为卫气的物质或信息主要沿着皮肤的一定路径――经脉作周期性运行,一日五十周于全 身,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我们观察到针刺效应具有大约为28 min(24 h×6 0 min/50=28.8 min)的周期波动规律,两者间有奇妙的一致性[1,7 ]。

临床上注意到皮肤中似乎存在着传递信息的通路,可以把部分机械刺激信号――针刺信号传 递到远处,并引起感觉变化和内脏效应,即所谓的循经感传现象,表现为穴位刺激等诱发出 沿皮肤的感觉传导带,受试者描述为水流样、虫行样、风吹样的感觉沿着皮肤的一定途径走 行,在传导途径上常伴麻木感、感觉阈升高等现象[5,6]。有人认为这种传递是 在深部,而不是在皮肤中。但是,人体仅在皮肤才有精确定位的机械感受功能,而深部的肌 肉和内脏器官仅有定位模糊的痛觉功能。作者认为在高等脊椎动物中,皮肤的真皮层中存在 着具有独立性的信息传递通路,不仅把全身各处的皮肤联系起来,而且起到连系内部器官 和把内部器官联接为一个整体的作用。

2 针刺效应动物模型和针刺信号经皮传递动物模型的建立

根据《内经》的针刺理论,针刺信号须沿经传导,气致病所,才能产生针刺效应。能否 建立与皮肤信号传递有关的针刺效应动物模型成为深入探索这类问题的关键。在大鼠和家兔 身上,针刺后肢“足三里”穴,从口角部(家兔)或尾部(大鼠)测定针刺前后痛阈的变化 ,可 见针刺后痛阈有显著的升高[1,7,8](图1)。在这种针刺―效应的动物模型 上 试着阻断皮肤某些区域的活动,看能否影响针刺的效应。结果表明,当在大鼠膝关节外上方 和踝关节上方胫骨前脊外侧处分别切开8 mm和3 mm的切口(皆为胃经循行处),切 断皮 肤全层,即可阻断针刺后的痛阈升高效应;如果切口偏离到外侧1.5 cm则几乎对针刺 效 应没有任何影响;只作一个切口,则阻断作用弱[2,8,9]。由此表明,切断皮 肤就可阻断针刺效应的产生,或者说针刺信号确实像中医学描述的那样,需经过皮肤(经脉 )的传递才产生效应。

3 皮肤交感神经递质和受体在针刺信号的产生和传递中的关键作用

3.1 交感递质的释放与阻断对针刺信号传导的决定性作用过去我们在一些有循经感传的病人身上观察到,皮内注射阿托品可以立即阻断循经感传,而 新斯的明可以翻转阻断作用,使传导逐渐恢复。后来我们在动物身上成功复制了这一现象。 在家兔“足三里”处针刺,在“足三里”上下的经线上持续注射微量的阿托品可以 x 显著阻断 针刺效应 ,若注射到旁边1 cm以外则没有影响。同样的方法表明,酚妥拉明和异丙肾上腺素经线 皮内注射也可以阻断针刺效应[2,7](图1,图2)。这意味着阻断局部皮肤内 的α 、M受体或兴奋β受体可以阻断针刺后信息沿皮肤的传导,或者说,这种传导与这些受体 x有 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针刺大鼠足三里后,从加入膝部胃经线切口的液体中可以 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NA)的释放(图1,图3),而单纯的切口中NA的含量就少得多 。刺激离体皮肤更可以测量到大量的NA释放[2,9]。

自1851年以来,就不断有交感神经与皮肤感觉关系的报道。切除猫的腰部交感神经 导致感觉 过敏和痛觉过敏[10],一些人在交感神经切除术后也发生了类似的痛觉过 敏现象 [11]。而有的人交感神经的活动则明显加剧了烧灼性疼痛和交感反射性营养不良 (sympathetic reflex dystrophies),当阻 断交感活动后 疼痛可以解除[12]。这些事实表明,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外周的作用对皮肤的感觉 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3.2 皮肤交感递质的麻醉作用和远程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关于蛙、猫和人的研究都显示,刺激支配皮肤的交 感神经或直接 给与皮肤NA或Ach,常表现为约30秒的短暂兴奋,随后转入抑制 ,皮肤感觉阈升高. [13~16] 。循经感传的过程可以分解为首先出现的感觉敏感性增强的感觉传递(自 发放电增强)和随后感觉降低的感觉麻木带,这可以看作是针刺引起的交感递质的释放,作 用于感觉神经末梢,经过短暂的兴奋后随即转入抑制或麻醉。

在我们的实验中,向切断的经线皮肤切口中加入液体,针刺后不仅从液体中可以分离出大量 的NA等儿茶酚胺类物质,而且还可出现微弱的针刺效应[2,9]。这与 Loew enstein等早年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刺激支配一块离体皮肤的皮神经, 将其孵育液 加入另一块离体皮肤上也可以使自发放电明显增加[13]。表明局部皮肤受刺激后 释放出的体液物质足够扩散到邻近部位,产生有效的兴奋作用或远程作用。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在研究类似的皮肤横向传递信息的问题。王军等观察到,当刺激 皮神经的外周端后,可以在相邻的皮神经外周端记录到放电的增加,第2秒达到最大值,持 续3秒,第5秒开始下降,第25秒恢复正常,并认为是化学性传递[17]。此外 ,汪 桐等在蛙背部观察到类似的相邻部位间的传递;赵晏等在大鼠背部膀胱经的 穴位间观察到了类似的信息传递。实际上,Loewenstiein早就 观察到了这些现象,他认为是由于一根皮神经中的交感纤维支配与邻近皮神经的感觉纤维支 配间相互重叠,因此,刺激一根皮神经后,其末梢分支释放的交感递质直接作用在邻近皮肤 的感觉末梢上,引起短暂的兴奋作用[13]。当然,将其理解为局部释放的交感神 经递质扩散到邻近部位产生感觉神经的兴奋放电也是可以的。

3.3 针刺效应的模拟

显然,针刺信号、皮肤信号传导、交感末梢递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问题的 关键是,向 经线皮肤内注射某些物质能否模拟出针刺效应?实验获得惊人的结果: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 苯肾上腺素穴位注射产生了很强的针刺效应,其作用超过针刺的直接作用,且稍稍偏离经脉 线就完全无效(图1,图4)。这些事实有力地表明,皮肤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对受体的 作用 不仅决定着信号的沿经传导,而且还决定着信号的产生,由此确立了皮肤交感神经末梢递质 在经络实质和针刺效应中的核心地位。有报道,切断交感链后针刺效应消失[17],进一步表明完整的交感神经支配对于正常的针刺效应是必不可少的。

4 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证据

穴位的低电阻特性是大家都熟悉的,日本的学者甚至认为皮肤存在低电阻线,称之为良 导络。实际上,皮肤的低电阻特性正是皮肤中交感神经末梢丰富的表现,因为在经典生理学 中,就是通过电刺激脊柱前的交感神经干后测量皮肤的电阻,以此寻找皮肤中交感末梢分布 密集的部位――皮肤低电阻点。近年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低电阻的穴位下面确实分布着比周 围更多的交感神经末梢;毁损皮肤内交感神经后,穴位也不再具有低电阻特性[18] 。

《内经》认为皮肤可以在纵形方向上分为十二条皮肤带,称为十二皮部,十二经 脉就位于这 些皮肤带内。我们研究表明,环形切断皮肤,切口水肿后可以看到皮肤在纵形方向上分成易 于水肿的隆起带和不易水肿的凹陷带,其凹陷带与中医的经脉相当接近,实验中阻断针刺效 应的部位就是在这些凹陷带处[19]。用放射自显影观察可见,皮肤儿茶酚胺类物 质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皮肤凹陷区带上,且有纵行线性分布的特征[8]。可以认为这 些皮肤带为针刺信号的循经传递提供了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客观途径,针刺信号的传导很可能 就是局限于一些皮肤区带内的定向传递。虽然还缺乏更加全面系统的观察,我们似乎可以相 信,经脉线既是皮肤凹陷带,也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递质的富集带,或称之为交感神经敏感 线。

5皮肤中存在儿茶酚胺细胞

我们过去对皮肤匀交浆液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时发现,皮肤含有大量的肾上腺素(Ad) [9];Kozyreva等测得大鼠皮肤中的NA和Ad分别为85.6±4.1 和 137.6±34.3 ng/g,Ad多于NA[20]。而已知Ad存在于肾 上腺髓 质和脑干中。大鼠腹腔注射.3H酪胺酸(5 uci/g)2~3天后取皮肤部冰 冻 切片,涂核4乳胶,4℃曝光3~4周后取出用D19b显影,F5定影,光镜下观 察可 见除标记的交感神经末梢外,还存在散在的标记细胞。最近我们将皮肤细胞培养后,用乙醛 酸荧光法同样显示,一些圆形细胞和树状细胞含有丰富的儿茶酚胺物质(图5)。这些事实 表 明,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富含儿茶酚胺的细胞,可以释放Ad和NA。这些细胞必然在针刺信 号循经传递中起重要的作用,成为交感递质释放的直接来源和 信号传递的直接参与者。

6 小 结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在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找到多种皮肤中信号传导的证据,皮肤中确实 存在着机械刺激信号或针刺信号沿着皮肤内的一定路径传递,相对于神经系统的纵向传 导而言,属于外周的横向传导。

我们研究得比较细致的是关于α受体和NA的作用,针刺后经线皮肤上可以释放出NA,后 者作用于α受体,阻断α受体可以阻断循经感传和针刺效应。最令人兴奋的是,α受体兴奋 剂穴位皮肤内注射产生了很强的针刺效应。显然,NA的释放和α受体的分布是问题的焦点 ,而经线皮肤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是循经感传和针刺效应的核心。目前的关键问题是针刺如 何引起经脉线上NA的释放,一是交感反射引起的循经NA的释放,一是直接的递质循经扩 散作用。从机械压迫可以阻断感传、去掉压迫感传可再通,切断皮肤可以阻断针刺效应、用 液体连接皮肤可以恢复针刺效应看,扩散作用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很可能起主导作用。当皮 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的时候,这种可能性大大加强。最近,我们的实验已经初步证 实,NA可以扩散作用于邻近部位引起新的NA释放。本文修稿时,我们已经在皮肤中显示 出儿茶酚胺物质连续的从头到足的清晰的线性分布。

实际上,血管本身是体内最典型的交感神经敏感通道,交感神经主要分布在血管壁上,严格 控制血管壁的张力和血管的血流量。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或者 说经络线的实质就是体表和体内的交感神经敏感线。过去关于经络带和经络脉的区分,又可 以统一在一个概念下面了。

7 参考文献

1 刘里远.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版社,1997:139,437,460,484

2 刘里远.经络的现代科学概念.中国针灸,1999;19(10):60 3

3 刘里远.皮肤信息传导通路与中医经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 ;5(8):47

4 曾弥白.两栖类胚胎表皮细胞的传导能力.生命科学,1997;9(5) :193

5 中国人民309医院.经络传导现象1000例统计分析.见:针刺 麻醉原理的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7

6 福建省医药研究所针麻原理研究组.经络阻滞现象的研究.见:针灸针麻研 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63

7 刘里远,张慧,张桂芳.A、B和M受体对经络传导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周 期性波动规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0):51

8 刘里远,郝春杰,樊景禹.皮肤中儿茶酚胺类体液物质及毛囊与针刺效应的 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2(4):534

9 刘里远,樊景禹.针刺促使皮肤儿茶酚胺物质释放的初步研究.上海针灸杂 志,1997;(4):32

10 Bernard C.Influence du Grand S ymp athique Sur la Sensibilité et Sur la Cal orification.C.r.Séanc.SOS Biol.1851;163

11 Tracy G.D.And Cockett F.B.Pain in the Lower Limb after Sympathectomy.Lanc et.1957;I:12

12 Bonica J.J.Causalgia and Other Re 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eis.In Advance in Pain Research and Therapy,1979;Vol 3: 141

13 Loewenstein W.R.Modulation of Cut aneous Mechanoreceptors by Sympathetic S timulation.J.Physiol,1956;132:40

14 Edelberg R.The Relationship be twe en the Galvanic Skin Response,Vasoconstr iction and Tactile Sensitivity.J.Wxp.Psy chol.1961;62:187

15 Annel L.Calof,Robert B.Jones a nd William J.Roberts.Sympathetic Modulation of Mechanoreceptor Sensitivity in Frog Skin.J.Physiol.1981;310:481

16 Akoev.Catecholamines,Acetylcho lin e and Excitability of Mechanoreceptors.N eurobiology,1981;15:269

17 王军,王才源,关新民.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外周末梢间信息传递的观察. 生理学报,1997;49(6):618

18 董自忠,樊景禹.化学毁损外周交感神经对皮肤电导及表皮缝隙连接的 影响.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28(3):180

19 刘里远,王菲菲,张亚茹,等.皮肤PAS阳性带和毛囊受体分布及组化 特征研究.解剖学杂志,1995;18(5):434

第8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从平型关大捷到忻口会战,从奇袭阳明堡到击毙“明将之花”阿部规秀,导演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这一段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再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诚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和斗争也是顽强和壮烈的,特别是在忻口会战中,以郝梦龄将军为代表的国民党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同样令我感动,令我折服。郝将军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不禁让我感到,有这样的军人,民族甚幸,中国甚幸。可惜的是,国民党当局却无法做到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一党之私,甚至是一己之私。在抗战最关键的时候,蒋介石调兵进攻根据地,无非是想限制共产党的发展,继续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更加“小气”,他一会要“守土抗战”,一会又与日本人勾结,见风驶舵,目的不过是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既得益利与地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影片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不仅英勇抗战,积极同国民党开展合作,给国民党正面战场以极大的支持。同时,在给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浪潮以有力的回击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被包围的国民党顽固分子朱怀兵“礼送出境”,主动撤出已控制的地区。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连卫立煌也感叹:“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时刻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的党和军队,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重任,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9篇:电影复兴之路观后感范文

一、充分运用电化媒体,规范书写习惯,再现复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时,教师要从课件的质量上去讲究书写的规范。教学中,展现板书内容时,让学生欣赏书写的美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有的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需要再现前节讲过的内容;有的课文讲到难点时,需要重复作者概况或者写作背景等等,只要运用电教媒体设备,几秒钟就把需要的内容再现出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渲染气氛,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范文、美文,但教学时,根据文章内容,各自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例如:七年级《春》这篇课文,作者描写的是祖国江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草树木争相斗艳,生机盎然,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希望,代表着生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使文章富有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意蕴美。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从朗读中去体会文章的四美。教学前,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随着乐曲的结束,揭示课题《春》,激发阅读兴趣。播放朗读录音,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并把学生的读音录下来;重播磁带朗读录音和学生的朗读录音,再抽读,师生点评。这样,通过耳闻点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朗读技巧,体验课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体会文章表现的四美,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运用投影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写景抒情的课文,都是作者对事物主动细心的观察,反复的联想和想象,才总结出好词美句的。这些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积极性和运用语言表述事物或表达感情的能力。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 语句也很优美,如“紫藤萝瀑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等等,我们地方没有紫藤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想象出被描写对象的形象。教师只要用投影的方式将紫藤萝相关图片投放出来,学生见图好奇,就会主动观察,理解描写对象;同时,学生在目睹这种图片时,从课文上的句子知道,用这样的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述清楚,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四、运用电视录像诱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电视录像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共鸣。七年级上册《春》《夏》《秋天》《济南的冬天》都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教学重点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课文中有一幅幅流动变化的画面,景物动态、色彩变化的语句和画龙点睛、跃入眼帘的字词,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借助电视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把四季景物特征用动画、文字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四季的景色,感受四季的美丽,边看边自己理解,从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