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精选(九篇)

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

第1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地理考试备考知识汇集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地理考试备考知识汇集一

1. 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2.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4.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千米。

5.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7.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9.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11.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12.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13.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4.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5.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16.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7.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18.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9.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0.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1.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2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4.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25.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26.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7.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28.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29.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30.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31.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32.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33.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34. 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35.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36.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37.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38.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

39.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西岸

40.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大陆东岸。

       地理考试备考知识汇集二

41.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大陆西岸。

42.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43. 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世纪末以来。

44. 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45. 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46. 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夹角。

47. 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48.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49.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50.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51.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52. 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53. 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54. 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55. 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56.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57. 寒潮的防御提前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58.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59.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60.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61.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62. 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63.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64.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65.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66.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67.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68.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海洋占地球%。

69. 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70.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千米的范围内。

71.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72. 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73. 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74.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75.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76.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77.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78.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79. 盐度的概念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80.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81.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82.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第2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我在学习“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时感到有些知识容易混淆,有些问题也不好理解,感觉一头雾水,自己还不好意思问同学,恳请您能在百忙之中给我梳理一下。

热力h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像你一样的困惑,你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也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从你的困惑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存在概念模糊不清、原理理解不透等问题。下面我就这部分内容的疑难点梳理如下:

一、关于大气运动的原因

大气运动的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各纬度加热不均匀,使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可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回答时一定要看清问题设问问的是什么原因。

例1图1为“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示气流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气压梯度力B.太阳辐射

C.风能D.地转偏向力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原因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本题要求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由于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各纬度受热不均匀造成的。

【答案】B

二、关于对热力环流形成的理解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一定要抓住“一个关键、四个步骤”。“一个关键”即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四个步骤”分别是:1.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3.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用图示进行解读,如图2所示: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1.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数值大于低压区;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气流不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则有可能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例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风能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图3)。

(1)图3所示情况可能出现于图4中的[CD#4](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CD#4]。(填“变大”或“变小”)

(3)试在图3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图5为图3所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第(1)题,图3中海洋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海洋气温低于陆地,读图4可知只有8~16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第(2)题,“风变小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变小,故甲、乙间的等压面弯曲程度也变小。第(3)题,根据近地面气压高低即可画图。第(4)题,依据图示最终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答案】(1)8~16时(2)变小(3)如图6。(4)①A②如图7。

三、关于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1.若只考虑热力因素,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

2.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3.在同一地点上空的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逆温现象除外)

4.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

5.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高;等压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低。

6.在等温面分布图上,等温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高;等温面向低处凸出的地方,气温偏低。

例3图8示意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1)~(2)题。

(1)与M地相比,N地()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2)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解析】第(1)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第(2)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 【答案】(1)B(2)A

四、常见热力环流及影响

现实生活中热力环流的形式比较多,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海陆风形成的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HJ1.8mm]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降处以及下降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降距离之外。

例4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图12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B.10:00~12:00

C.12:00~16:00D.22:00~4:00

(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气温差越大,则热岛效应越强,从图中看出,冬季的城市与郊区的气温差最大。第(2)题,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就是城市与郊区温差最大的时间段,读图可知夏季一天中22:00~4:00的温差最大。第(3)题,用地热采暖不符合北京实际情况,应排除③,铺设渗水砖与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无关,应排除④。

【答案】(1)D(2)D(3)A

五、关于等压面的判读及应用

关于对等压面的判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图示:

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图13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低。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陆地,气温较低。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较低。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图13中的A地;

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图13中的B地。

例5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图14),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庋梗杭>乙>丙>丁

(2)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第(1)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第(2)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且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

【答案】(1)D(2)A

六、关于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

1.季风的概念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它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一般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2.季风的成因分析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的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表现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表现为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影响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到达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在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在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强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非季风形成的唯一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由于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而形成的。

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季风环流

4.季风和海陆风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之处:都是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所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引起风向随时间的变化。

不同之处:

季风:风向是随季节而改变的。夏季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冬季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所以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海陆风:风向是随昼夜而改变的。白天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海风;而夜晚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了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陆风。

5.世界主要季风气候类型

(1)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2)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左右的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度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他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总体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等地。

例6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7)。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6)的影响,图17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东亚冬季风的势力强于夏季风,冬半年的L速较大;冬季该地盛行偏北风;夏季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我国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位于29.5°N附近,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为无风区,故该地区盛行偏南风的时间要短于盛行偏北风的时间,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答案】A

例7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18),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季节是[CD#4],理由是[CD#4]。

(2)此时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是[CD#4],冰岛的风向是[CD#4],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CD#4]方向流动。

(3)某月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4)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在北半球冬季,冰岛受低压控制,刮偏南风;北印度洋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3)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第(4)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非常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冰岛)低压偏南风逆时针

第3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成功来自勤奋,只要你真正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硕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考点最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考点最新1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三地理考点最新2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

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三地理考点最新3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

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

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

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

27.影响气候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因素;

第4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尤其在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零星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此外,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二、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不同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发生偏向,所不同的是,在北半球偏右,而在南半球偏左。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南北半球不同而不同。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北、南两侧降低。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6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到处是昼长夜短。其中6月22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自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到处是昼长夜短。其中12月22日这一天,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则反之。

五、气温的水平分布及变化不同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海陆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分别与北半球相反。北半球同纬度上气温变化比南半球大。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且稀疏。

六、气压带分布特征不同

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对照世界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的缘故。

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不同

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气旋的气流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反气旋的气流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而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八、行星风系的风向不同

由于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偏转方向不同,所以南北半球行星风系的风向也不相同。在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在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在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九、季节不同

在北半球,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而南半球的季节恰好与北半球相反。

第5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结合时事地理和利用洋流分布图、经纬网图等地理信息载体,考查洋流及其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高频考点:(1)利用洋流流向,突破洋流成因、性质、分布、等盐度线、等温线、季节变化等;(2)寒流、暖流的区分与判读;(3)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洋流(寒流、暖流)海陆间分布规律及其判读;(4)结合地理生活,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二、考点解读

1.洋流流向与洋流成因:由于盛行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及极地东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也反映了洋流的流向。如图1中东西向的西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暖流②以及东北―西南流向的寒流①都是风海流;但赤道逆流属于补偿流。而南北流向的洋流多为补偿流,如图中的寒流③④、暖流⑤⑥等。因此根据洋流的流向,可以初步判断洋流的形成原因。

2.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寒流是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水温低于同纬度两侧海区水温的洋流。暖流是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两侧海区水温的洋流。根据洋流的流向也可以初步判断出洋流的性质。低纬的东西向洋流,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虽不具有南北向流动的特征,但由于纬度低,水温较高,仍然属于暖流。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冰川影响明显,水温较低,故属于寒流。

3.洋流流向与洋流分布: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的洋流为暖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大陆西岸的洋流多为寒流,自高纬流向低纬。而中高纬大陆东岸的洋流多为寒流,自高纬流向低纬;大陆西岸的洋流多为暖流,自低纬流向高纬。此处多将空间定位叠加在洋流知识运用上进行考查,命题方式是通过呈现世界局部海域的经纬网或海陆轮廓,考查洋流基本知识,因此利用洋流定位成为能力考查的核心。

4.洋流流向与根据等温线、等盐度线的弯曲方向判读洋流。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其对海水性质即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较大:寒流经过的海区会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降低,暖流经过的海区会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增高。其中,流向上具有明显纬度变化的洋流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调节作用更显著。如图2:表层海水盐度的一般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其中,北半球在30°N附近盐度较高,南半球在23°26′S附近盐度最高。因此,23°26′S至30°N间的大陆沿岸的南北向的洋流,其流动方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但与等盐度线弯曲方向相反;在30°N以北或23°26′S以南海区,洋流流动方向、等温线弯曲方向与等盐度线弯曲方向一致。

5.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图3:

6.洋流流向与季节变化。

(1)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组成;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索马里寒流组成。其中夏季的索马里寒流是西南季风把索马里附近海区的海水吹离近海,底层冷海水上泛补充形成。根据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向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反之,也可以根据季节特征,判断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流向。其中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流向和南印度洋环流方向一致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方向相反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如图4。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9题,双选)图7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7中洋流甲( )

A. 自南向北流

B. 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 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解题思路】本题组通过图示中的海陆轮廓、纬度分布规律、陆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河流流向等,可判断出该地区是南美洲东南沿海地区的阿根廷、乌拉圭局部地区,附近的大河流是拉普拉塔河,因此甲洋流是巴西暖流。巴西暖流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导致其流经海域海水的等温线向南凸出,而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海水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选项B、C正确。

【参考答案】BC

例2 (2015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10题)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8所示。

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故D项正确。

【参考答案】D

例3 (2015年高考四川地理卷,第1题)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图9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此回答问题。

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解题思路】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洋流分布规律及特征等,难度较大。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4月5日s归,航行时间应该在4月5日之前。根据图中航线位置,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航段主要在西风带范围内,顺风顺水,A项正确。非洲以南南海航段在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带,不是顺风,赤道是无风带,较难利用,B项错误。南海台湾海峡航行时段大概在春季,风力不明显,C项错误。台湾海峡青岛航行时段,季风不明显,不是利用风最方便的时段,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例4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10题)图10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所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地图信息显示该岛纬度大部分位于42°S~46°S,地处太平洋,中部山脉海拔较高(超过3000米),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河流、湖泊众多。42°S~46°S地处西风带,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大山脉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丰富。岛屿西南部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较大,而非暖流,③错误。反气旋(高压)控制、降水少,④错误。

【参考答案】A

四、命题预测

(1)宏观:气压带、风带位置及其势力强弱的季节变化,以及季风环流势力强弱和风向的季节变化等对洋流流向及其季节的变化和影响;水循环类型及其洋流的成因、影响;局地或全球气候变化与洋流的关系及影响等。(2)中观:结合盛行风、季节变化等对洋流的影响;以洋流模式图考查各大洋具体洋流的分布,考查寒、暖流对其流经地区气候、温度、盐度等的影响;以“无图考图”的形式,通过语言描述来考查三大环流的分布规律;以某地具体的气候资料为背景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3)微观:诸如风向及洋流流向对航运的影响;以等温线图考查寒、暖流的判断;以具体航海事件为背景,考查洋流对海上航行的影响等。

五、能力测试

(原创)读图11,完成第1~2题。

1.当图11中A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B.此时,我国黄河流域正值梅雨季节

C.此时,正值我国舟山渔场墨鱼捕获旺季 D.赞比西河正值河流的汛期

2.当图11中的A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附近的孟加拉湾多风暴潮现象

B.此时的12月份,我海军某护航编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风浪较小

C.此时,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寒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此时,长江中游地区的荆江河段会出现汛期现象

图12为2016年1月19日水温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甲海域洋流性质及其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流,流向西北 B.暖流,流向东南

C.寒流,流向东南 D.暖流,流向西北

4.甲海域( )

A.较同纬度其他海域水循环更活跃

B.沿岸降水稀少,以荒漠景观为主

C.分布有寒、暖流交汇成的大渔场

D.水温分布主要受沿岸大陆影响

读图13,回答第5~6}。

5.图13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①②均向北流动

C.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D.①可能位于大陆东岸,②可能位于大陆西岸

6.若图13中②地的经度为100°左右,则该洋流可能( )

A.使沿岸增温增湿

B.可能为秘鲁寒流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加剧大陆荒漠向西延伸

读图14(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其余为海洋),回答第7题。

7.造成图14中M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太阳辐射

C.纬度位置 D.洋流

(原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世界各国热议的焦点。读图15,回答第8~9题。

8.12月份,某轮船由内罗毕向北航行到E处时,船员记录的情况,最可信的是( )

A.轮船航行顺风顺水

B.沿岸地区生长茂密雨林

C.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D.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9.某年八月,一艘油轮在E附近一小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美国西海岸

C.南非东海岸 D.新西兰东海岸

(原创)10.读非洲南部简图(图16)和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表1),回答下列问题。

(1)图16中的洋流分别是:A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第6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第一步:析成因。

主要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及人类活动等。如图:

(1)若是分析大范围地区的气候成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①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纬度间的太阳辐射不同,热量不同,温度带不同,依此气候类型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

②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的情况,可在同纬度大陆东西两侧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中纬度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2)若分析局部小气候或某地区的特殊气候成因,则应侧重于地形、洋流、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分析。

①地形: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②洋流: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③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④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等地的热带雨林气候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巧记为“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典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某区域图(图1)和兰萨罗特岛气候资料图(图2)。

(1)描述兰萨罗特岛的降水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题思路点拨】

参考答案:终年降水稀少。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该地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所以降水稀少。

第二步,记分布。

(1)地带性分布: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带性规律。如下图:

第三步,“抓”规律——“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气候资料图的形式多样,但都提供的是气温和降水资料,因此,牢牢抓住“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12个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以温定球——判断所属南北半球:依据七月左右气温高,气温曲线上凸,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根据气温高低来判断所处温度带:

①一月均温≥15℃,则可推断为热带气候;

②一月均温在0℃~15℃之间时,则可推断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一月均温

(3)以水定型——依据年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主要区别于降水。

A.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

B.热带沙漠气候:各月降水量都稀少或没有,年降水量(一般)在125mm以下。

C.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降水都有明显的两季之分,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主要区别于降水的月份分配及降水总量。

热带草原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mm的月份数少于3个月,降水量具有渐变的特点,年总降水量在750~1000mm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mm的月份数大于3个月,降水量具有突变的特点,年总降水量在1500mm~2000mm之间。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降水量的主要区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

B.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年降水量在300-1000mm之间。

C.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较均匀,气温年较差也较小,年降水量在700~1000mm之间。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都是夏季多,冬季少。主要区别是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

A.温带大陆性气候: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

B.温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2个月,年总降水量在500mm~600mm左右。

【典例分析】读四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0—400的大陆西岸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0—600的大陆东岸

第7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ENSO;台风;频数;路径

1 概述

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在每年的夏和秋两季,我国沿海地区大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到台风的侵袭。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早已引起很多的气象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已经做了大量卓为有效的工作。黄勇[1]等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气旋生成的年代变化,认为西北太平洋气旋的生成位置和频数都存在年代变化;李崇银[2-4]等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受ENSO事件的影响,在El Nino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数相对偏少,而在La Nina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数相对偏多。文章主要从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可为台风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有益的信息。

2 资料与方法

文章首先利用1965年至2011年的海温资料,对Nino3.4区海温资料进行分析,探讨ENSO事件的概念以及产生机理,然后对50年的台风统计资料、1965-2011年的美国联合飓风警报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数据资料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风场资料,将ENSO事件与台风频数、登陆路径、台风的风场进行综合性初步分析,探讨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登陆台风、对台风的预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 ENSO事件的确定

一般常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表面温度指数(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dices简称SST)来表示ENSO事件的特征值。预报和观测ENSO事件时,主要取某一代表性海域海表平均温度距平资料,若某一代表性海域温度距平超过某一临界值,则称为一次ENSO事件。

资料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与Nino3.4区的海温距平有关。文章主要采用Nino3.4区(5 °S-5°N, 170 °W-120°W)7-9月份月平均海表温度与相应月份多年海表温度平均值的差值,也就是Nino3.4区指数来判定ENSO事件以及ENSO事件的强度,当Nino3.4区指数大于0.8°C即为厄尔尼诺事件,反之,当Nino3.4区指数小于0.8°C即为拉尼娜事件。

图1利用了1965年至2011年的海温资料,得到台风盛季Nino3.4海温距平的时间序列图。其中灰色表示海温距平大于0.8°C,记为厄尔尼诺年;黑色表示海温距平小于0.8°C,记为拉尼娜年;白色表示正常年份。

4 ENSO对登陆台风统计特征值

4.1 ENS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影响

根据1965年至2011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出近50年间在不同特征年份里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的平均数与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数的关系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在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数相对偏少,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也相对偏少;而在拉尼娜年则相反。

表1 不同年份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数与登陆中国台风数的关系

4.2 ENSO对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强度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随着热带海水表面温度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海域内产生的台风的破坏力也在显著增加。不仅如此,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强度和数量也随着海水表面温度的增加而增加[8]。由此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也很有可能影响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的强度。

4.3 ENSO对台风盛行路径的影响

西北太平洋台风盛行路径划分成三种:西移路径、转向路径和西北路径。图3是年台风盛季台风活动频率的空间分布图,I ,II ,III分别代表这三条台风路径。

图3是由观测的资料得到的台风盛季(7-9月)台风路径总频数分布图。台风资料来自于美国联合飓风警报中心提供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这个资料为每6个小时的台风位置的经纬度和最大风速资料。其中,资料年代为1965-2011年,西太平洋台风路径活动的范围限定在0-45°N,100-180°E。

从图3中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地区在10-40°N,170°E以西的洋面上,在我国海南和台湾活动的热带气旋较多,我国受热带登陆气旋影响的地区主要位于广东、福建、浙江。而且无论厄尔尼诺年还是拉尼娜年台风路径多为转向路径而且均存在台风活动频数最为密集的两个区域,厄尔尼诺年集中在中国南海附近和菲律宾以北的洋面上;拉尼娜年集中在中国南海和台湾以东的洋面上,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中国南海都是台风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范围在170°E以西,7°N以北,而冷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范围在160°E以西,10°N以北。

图4是盛季(7-9月)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台风路径频数差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到,中国东海东部和西北太平洋东部均存在一个明显的负值中心,负值中心位于20°N以北、160°E以西,说明相对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的登陆台风路径偏北、多转向路径,拉尼娜年生成的台风容易从台风源地北上。中国南海和台湾东南部存在两个很大的正值中心,表明相对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西移路径的台风数偏多,台风多西移路径、西北路径。20°N以南的区域是大范围的正值区,那么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路径相对偏南。菲律宾以东有两个正值中心,可见ENSO事件对菲律宾的影响非常大。在厄尔尼诺年,登陆菲律宾的台风偏多、登陆台风位置偏南,拉尼娜年登陆菲律宾的台风偏少、登陆台风路径偏北。

台风是一个半径大约为几百公里的涡旋,相对大尺度的(可达数千公里)环境气流,台风可以被当作一个点涡来看。目前对台风路径的预报主要从大尺度的环境引导气流随时间的发展变化来看。在研究影响台风路径的风场时,仍然研究7-9月份的风场资料。

图5是根据NCEP-NCAR的再分析风场资料得到的台风盛季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台风气候平均速度以及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差值场。对所有经过分辨率为2.5° *2.5°的网格的台风速度做一个平均,就能得到台风气候平均速度差,大尺度平均环境引导气流用300hPa-850 hPa之间质量平均大气环流来代替。从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差值场可以看到,西北太平洋24°N以北主要以西风气流为主,而24°N以南主要以东风气流为主。在台湾南部和菲律宾西部,存在两个闭合的风速极小值中心,这些特点都跟台风气候平均速度差值场相同,两幅图的流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充分说明了台风的移动速度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的变化控制,并且台风路径受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的操纵。

5 大气环流的定性分析

下面来讨论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情况,然后对上述结论大致做一个合理的分析。由于ENSO发生的地理位置的原因,ENSO事件会影响低纬度大气环流。在El Nino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东西太平洋海温温差会随之减小,破坏纬向环流,受海洋热力作用影响的东西向的垂直的Walker环流就会减弱,Hadley环流加强,西太平洋是Hadley环流的下沉气流,而且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大气对流活动不强,不利于台风的生成[5]。厄尔尼诺年副热带高压较强,西伸明显,位置偏南。因为台风受副高操纵气流影响,台风的路径偏南而且容易西进;在拉尼娜年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热带气旋更容易在我国高纬度附近登陆,台风路径也容易在海上转向。

6 结束语

文章利用利用1965-2011年的美国联合预警中心(JTWC)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风场资料,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强度、路径方面初步分析了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在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数相对偏少,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也相对偏少;而在拉尼娜年则相反。(2)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强热带气旋数偏少。(3)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台风路径均以转向路径为主,相比之下,厄尔尼诺年西移台风数较多、台风路径偏南;拉尼娜年转向路径较多、台风路径偏北。(4)台风路径受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的操纵,台风的移动速度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变化的影响。(5)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对流活动较弱,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位置偏南;拉尼娜年西太平洋对流活动较弱,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北、偏东。

参考文献

[1]黄勇,李崇银,王颖.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李崇银.厄尔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研究[J].气象学报,1987,45(2):229-235.

[3]何敏,宋文玲,陈兴芳.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1999, 15(1):17-25.

第8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海洋性气候:指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分为热带海洋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特点如下:

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全球变化 海岸海洋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79-01

一、海岸海洋的科学发展

所谓海岸海洋,实际上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交互地带,海岸海洋既和海洋不同也和陆地不同。同时海岸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研究海陆过渡带的发展变化、环境资源和表层系统作用,根据研究的实际结果看海岸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否和谐,这是海岸海洋主要的研究任务。这个可以称之为新的学科,因为地质学、地理学和海洋学相互融合又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学科。

海岸海洋的总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海岸海洋的水体面积占整个海洋水体面积的8%,海岸海洋的水体体积占整个海洋水体体积的0.5%,但是,海岸海洋提供的初级生产量占整个全球初级生产量的25%,90%的世界渔获量都来源于海岸海洋,60%的人口都居住在海岸海洋,当今全是世界160万以上的人口的大城市,海岸海洋占了三分之二左右,所以说,海岸海洋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海岸海洋既和海洋不同也和陆地不同,浅海水、空气、生物圈、岩石等一些的相互作用下,造成物理、生物和化学以及地质都变得相当活跃,存留了相对比较丰富的海陆相互作用过程信息。全球上河流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85%左右都在海洋海岸这里沉积下来,全球50%左右的碳酸盐、80%左右有机残体和90%的沉积矿产都在海洋海岸这里。同时,全球的人口居住在海洋海岸的人口十分多,这里的人口相当密集,90%左右的陆地污染物被排放到了海洋海岸,同时,海洋海岸通过自身独有的生态系统,通过吸附和沉淀等一些作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陆地污染物对大洋的直接污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海岸海洋为海洋的动植物提供了高生产力和足够的能源,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空间、药物和旅游等各种资源。但是,由于海岸海洋的特殊特点决定,海岸海洋拥有丰富资源的同时,人们将各种生活垃圾和工厂等一些污染物也随河流带到了海岸海洋,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海洋海岸的另一个例子那就是,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内陆沙漠的温度也变得更高,频繁的沙尘暴活动侵袭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造成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白天出现昏霾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了北美太平海洋海岸等地鲑鱼产量变低;但是,西风把沙尘暴带到北太平洋东岸,增加了那里的铁质营养盐,又使鲑鱼的产量变多了。

海岸海洋的实际研究方法是需要多个学科相互结合,主要包括:空中监测、陆上调查和浅海水、空气、生物圈、岩石等一些观测,以及实验室的计算模拟和多分析等。因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天气、温度和季节的不同,加上需要专业的先进仪器作为技术支撑,所以需要很多的经费,但是科学成果相当严密,能够直接对国家权益和生产建设服务。

二、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当今,全球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与海岸海洋变化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人们主要研究的课题。大气和海平面的实际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受重视,近几年来通过研究发现,海平面的上升实际上与大气和海水温度升高是有关系的。通过大量的地质记录显示,海平面和大气与海水温度成正关系。

全球一共有五百多座火山,其中有380座左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欧亚大陆、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以及地中海等地。在火山爆发的时候喷射出岩浆流,就形成了新的海岸。

地震的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海岸带表现更为突出。比如说,1999年台湾省发生的里氏7.3级大地震,太平洋板块移向了欧亚大陆,在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断层。仅仅25秒钟的地震造成了死伤人数一共10000人左右,同时大面积房屋倒塌。

21世纪全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命,不仅是海岸海洋的世纪,同时还是人类生命的世纪,在充分认识了海岸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一定要深入研究海陆过渡带的发展变化、环境资源和表层系统作用等。

三、沿海城市发展与海岸海洋科学之间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过程是全球经济体系发展、进入世贸和东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的速度十分快,为海岸海洋科学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环渤海半岛经济带等一些沿海城市建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共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十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读报告首提“海洋强国”的意义,阐述国家海洋局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上的具体部署。

江河湖海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这个地方的地理结构相对复杂,物种的种类丰富而且变化比较活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城市的发展。海洋和河流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防御屏障作用。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显示了滨海城市的重要地位。

沿海城市的发展规划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需要清新的空气、新鲜的蔬菜、明亮的阳光、洁净的水资源和舒适的住宅;另外人们还需要繁华的街市、优良的历史、先进的医疗和配套的服务等等。以上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了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滨海水体的发展变化情况,所以说,在实际的滨海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海岸海洋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整合,将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更好地融合到具体的实际设计中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海岸海洋的基础上求发展。

结束语

海岸海洋是由地质学、地理学和海洋学相互融合又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活力,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是当今地学发展的主要支柱,我们应该加大对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更科学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就是我对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的发展的简单阐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颖,张永战,邹欣庆.面向21世纪的海岸海洋科学[A].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68)72.

[2] 王颖,张永战.海岸海洋科学研究新发展[A].中国海洋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C].2015.5)13.

[3] 台湾大学地理系.集集大地震灾害分布图[G].台北:台湾营建署,2015.